第一篇: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况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
摘要 疫苗是人类目前可以彻底消除某一疾病的唯一武器,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基因工程疫苗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它包含了植物基因工程疫苗,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在医学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关键词 基因工程 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以降低其致病性,提高其免疫原性,或者将病原微生物基因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对防病治病有用的基因克隆到无毒的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上制成疫苗,接种动物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防制传染病的目的。
疫苗也是当前制药业最热门的产品之一,全球疫苗市场一直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过去的20年增长了十倍。近两年的增长率约为10%+2007,全球疫苗市场约为13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兴起,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出现,为研制新一代的疫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以降低其致病性,提高其免疫原性,或者将病原微生物基因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对防病治病有用的基因克隆到无毒的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上,制成疫苗,接种动物,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防制传染病的目的。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和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传统疫苗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尽管目前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还未获得全面突破性进展,但由于传统疫苗的缺陷和基因工程疫苗的潜在优势,基因工程疫苗逐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成为疫苗研究的热点。[1]
一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动物和人体摄取表达抗原的转基因植物能激发机体的血清和黏膜产生特异性抗体,植物口服疫苗的研究是当今疫苗研究 领域的热点之一。下面综述亚单位抗原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水平及方式、转 并基于植物口服递送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基因植物疫苗面临的问题等,展望其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植物系统表达病原菌抗原蛋白一个或几个亚单位的疫苗,他没有病原菌完整的侵染能力,却可以使机体对特异的病毒或细菌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由于转基因植物产生的疫苗对动物实施免疫只是简单地摄取含这种疫苗的植物组织或种子。所以这种疫苗不会被酶类所破坏,可通过机体肠道粘膜作用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食动物或的持久性疾病防御能力,且没有或很少出现病原体的过敏反应。[2] 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兽健康的重要疾病.已消灭的传染病都得益于疫苗的使用.疫苗的类型由 菌体疫苗发展到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等,但这些产品价格昂贵,不易推广使用。与常规的注射疫苗 相比,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量大,可大范围种植与栽培;成本低廉,容易运输与保存,可直接通过 食用(口服)接种,无需提取纯化;由于植物细胞壁 的存在,使免疫时抗原的释放具有缓释作用,所以,植物转基因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是近年来疫苗学研究的热点。证明,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的蛋白不仅可保持蛋白 的天然构象,还保留了激发 B 细胞和 T 细胞免疫反 应的抗原决定簇.依此首次提出的可食疫苗的概 念,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Kapusta 等利用表达 HBsAg 的转基因生菜通过志愿者的口 服免疫,初步测试了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能有效地诱导人体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现已证明,植物转基因疫苗口服免疫 后不但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而 且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
1990 年 Curtiss 等在烟草种子中成功表达变异 链球菌表面蛋白 A(SPaA),该转基因烟草所表达的 SPaA 具有免疫原性.1992 年 Mason 等将乙肝表面 抗原(HbsAg)转基因烟草生产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收稿日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2007-08-27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人才科学基金(03WD07)作者简介:黄复深(1964-),男,湖南新邵人,博士,湖 南农业大学教授. 216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年 4 月 病原微生物、毒素等)结合,从而产生免疫保护作 用.粘膜内参与体液免疫的 B 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分泌血清型抗体到血液中,参与免疫保护.粘膜免 疫的 Th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也可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可见,转基因植物疫苗 口服免疫后,不但可诱导粘膜免疫,还可引起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研究表明,粘膜免疫可对胃肠道和非胃肠道传染病产生免疫保护作用。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进展植物转基因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到目前为止,植物中得到了表达的抗原已有几十种。[3]
二动物基因工程疫苗
近10多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利用生物高新技术研制成功了许多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在动物疫病的控制上具有巨大潜力。本文拟就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特点、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作一简要叙述。1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特点 目前用于防制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疫苗,无论是灭活苗、弱毒苗,还是亚单位苗,其研制都是以大量培养致病微生物为基础的,这不仅给疫苗的制造带来了局限性,同时在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性能、产量及保存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如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导致强毒散播;致弱的疫苗返强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为研制新的更为有效的疫苗带来了希望,已成为目前生物技术的热点之一。
J en n e r 用痘苗病毒免疫接种使机体产生抗传染免疫,经过10多年的发展,疫苗已成为控制多种动物传染病的有效方法,由于某些病原评的遣 传结构容易改变导致现有的一些疫苗无效,某些病原体不能在体外培养中生 长或不能在体外传代。至今尚无相应的疫苗此外用常规方法生产的毒力致弱 活疫苗容易引起病原体扩散且某些疫苗表现出残余致病力引起不良副作,甚 至导致死亡。所以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生产更有效更安全性能更好的疫苗。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传统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是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或在不同寄主动物上传代使致病微生物毒性减弱,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其灭活来完成的。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传统疫苗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1)动物和人类的病毒需要在动物细胞中培养,这使得疫苗生产的成本很高;(2)疫苗中的致病物质在疫苗生产过程中有可能没有完全杀死或充分减毒,这会导致疫苗中含有强毒性致病物质,进而使得疾病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3)减毒菌株有可能会发生突变;(4)有些疾病(例如艾滋病)用传统的疫苗防治收效甚微。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有以下优点:(1)把保护性抗原基因插入载体的能力,修饰的载体能表达来自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细菌和病毒载体,都能产生兼有活疫苗和灭活苗优点的疫苗,这种类型的疫苗具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又具有活疫苗的效力;(2)它们易于大规模使用(喷雾或气雾);(3)生产费用相对较低,目前世界上几个研究组织正在生产特定的禽用疫苗载体。
基因工程提供了一个研制疫苗的更加合理的途径,现在可以在相对可以预测的情况下生产无致病性的、稳定的细菌和病毒,这与常规活疫苗研制的经典发展历程相反,同时还能生产与自然型病原可区分的疫苗,这将大大有助于疫病的诊断和扑灭程。基因工程疫苗应该比目前应用的常规疫苗具备更多优点,为了被人们接受,它们必须具备安全性、生产工艺、免疫效力、免疫期、免疫途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点,并被有关管理部门和公众接受。
参考文献
[1] 崔宝安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第7卷 第1期
1995 年 6 月
[2] 王伟青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兽药市场指南》 2009年 第1期 5-6页 [3] 袁 鑫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第 34 卷第 2 期 2008 年 4 月
[4] 李 林,习佳飞.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国 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 [5] 于源华,何秀霞,郭中满,等.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 S 基因导入 番茄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35(4):72-75.
致 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第二篇: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发布时间: 2012-03-09 |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戊肝疫苗研制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包括多肽或亚单位疫苗、颗粒载体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活载体疫苗、基因重配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如乙肝疫苗等。
2012年1月11日——一个原本并不特殊的日子,却因一份捷报而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科技部在这一天宣布: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了10余次万人以上的戊肝重大疫情后等来的一份捷报。
14年“磨”出世界第一
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面世让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实现了零的突破。11.3万人、30余万针次的研究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
2月28日,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病毒放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培养、灭活,再辅以佐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灭活疫苗;第二种是将病原体在体外反复传代,去除其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减毒活疫苗。而我们这次是采用的基因工程技术。” 夏宁邵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从1998年开始,时任国家试剂与疫苗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夏宁邵便带领着他的团队,着手进行戊肝疫苗的研发。与所有的新药研发一样,重组戊肝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路坦途。
历经14年艰苦研发,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的2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保护性抗原识别及结构表征、病毒颗粒组装机制等多项发现成果,并突破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高效纯化及体外自组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障碍,创建出具有多项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夏宁邵告诉记者,该体系的关键技术已在14个主要国家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对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并高起点地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该体系关键技术,团队研制的另一个疫苗“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二价疫苗”(宫颈癌疫苗)已经打破了美英技术封锁成为全球第3个、国内第1个获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宫颈癌疫苗,目前已基本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并能刺激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
夏宁邵说:“戊肝疫苗是国家工程的成果,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这份30微克的戊肝疫苗,不仅见证着研发人员的辛劳,同时也记录着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的步伐:自2005年起,国家863计划开始对戊肝疫苗项目进行支持,有效地带动了地方、企业投入研发资金近5亿元,其临床研究也被列入“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这为课题组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疫苗提供了重要支撑。
谈及疫苗研发的前景,夏宁邵显得信心满怀。他的信心来自于国家对这个产业的大力支持:2007年,国家将生物医药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等还被列入了公共安全领域生物安全保障方面的优先发展主题。
现阶段疫苗研发应以集成创新为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菌种室主任王国治一直关注着疫苗领域的发展。对夏宁邵团队所取得的成功,他难掩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我国能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戊肝疫苗确实非常令人振奋!”
但就国内疫苗研发的整体水平,王国治直言不讳:“我国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基础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十个研发有九个都出不了结果。而国家又太过于强调疫苗研发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与我国目前的疫苗研发水平不相符合。”
“中国的疫苗研发,前期工作几乎都是由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在做,其可信度和创新性都不够,后期工作也往往跟不上。多数人的研究都以仿制为主,尽管拿了专利,出了蛋白,但真正要作出成果却很难,常常是实验完了,出来一大堆报废产品。”王国治认为,针对我国在疫苗领域现有的研发水平,“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集成创新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王国治在考察了发达国家的疫苗生产企业后发现:在疫苗研发上,中国缺的不是硬件,也不是钱,缺的是技术和管理规范。中国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硬件要求比国外更严格,可在软件方面比如管理规范上却放得比较宽。而事实上,疫苗生产过程中,后期主要是规范性管理的问题。
在王国治看来,目前整个疫苗产业还缺少一种系统的协作。他认为,“这与国家在疫苗研发领域和产业规划上缺乏一种整体的顶层设计有关。”
王国治告诉记者,受多种因素制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政府定价总体水平偏低,利润空间较小,以一支重组蛋白类的乙肝疫苗为例,国家定价只有3块多钱每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积极性。而第二类疫苗为市场调节价格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市场价格偏高。
“疫苗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对此,王国治建议,国家在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时,应当充分考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背景。在投入上,对与老百姓生命利益息息相关的和研发成本高、失败风险大的一类疫苗,以及人兽共患病的疫苗,国家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而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类疫苗,则应当以引导企业生产为主。
加大投入优先发展疫苗产业
对疫苗产业的明天充满同样期待的,还有全球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生产企业——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尹卫东。
在甲流肆虐的2009年,尹卫东带领着自己的员工在短短的87天中成功生产出全世界第一支甲流疫苗。在他看来,接种疫苗不但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一种手段。
“然而目前,人们对接种疫苗的社会认知度却还远远不够。”尹卫东举例说,为了减少老年人群因流感并发症带来的死亡,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然而却只有约50%的老年人进行了自愿接种。
“如果能让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的百分比从现在的50%提高到80%,老年人因老年病和流感造成的死亡率就会有所降低,这样,实现‘十二五’期间将我国人均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就会立竿见影。”尹卫东说,“但如果没有疫苗产业的发展就提供不了这样的服务。疫苗产业不仅具有技术高附加值的特性,而且还能节省资源和能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作为一个企业家,尹卫东对疫苗产业的前景非常看好,同时,他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担忧和顾虑:疫苗研发实现产业化之后,国家如何使用这种疫苗决定了疫苗使用的范围和方向。而在现行的政府采购“双信封”机制中,却常常出现重价格信封、轻质量信封的现象。
对此,尹卫东有些无奈:疫苗研发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就较小,而实现产业化需要有除技术以外的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包括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投资,如果国家在生产要素的政策上不加以扶持,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只会让外国的企业和资本乘虚而入。
第三篇:“十三五”重点项目-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议书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申请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资金申请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节能评估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市场研究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商业计划书 基因工程疫苗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基因工程疫苗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总论
第一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概况
1.1.1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名称
1.1.2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单位 1.1.3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1.5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性质
1.1.6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7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期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基因工程疫苗项目编辑依据 1.2.2基因工程疫苗项目编制原则 1.3基因工程疫苗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二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背景
2.1.1基因工程疫苗项目产品背景 2.1.2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提出理由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必要性
2.2.1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
2.2.2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2.3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 第三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
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一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规模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产品方案
第三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 第五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选址
5.1.1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地点 5.1.2基因工程疫苗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 5.1.3土地现状
5.1.4基因工程疫苗项目选址意见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 5.2.2政策及用工条件
5.2.3施工条件
5.2.4公用设施条件
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
5.3.1原材料 5.3.2燃动力供应
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
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
6.1.2生产工艺
第二节 设备方案
6.2.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6.2.2主要生产设备 6.2.3设备配置方案 6.2.4设备采购方式 第三节 工程方案
6.3.1工程设计原则
6.3.2基因工程疫苗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
6.3.3建筑功能布局
6.3.4建筑结构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第一节 总图布置
7.1.1总平面布置原则
7.1.2总平面布置
7.1.3竖向布置
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
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 7.2.1给水情况
7.2.2排水情况
第三节 供电系统
第四节 空调采暖
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
第六节 总图运输
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
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8.1.2水资源利用分析
8.1.3电能源利用分析
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
第三节 节能措施分析
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8.3.2水资源节约措施
8.3.3电能源节约措施
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
9.1.1基本概况
9.1.2气候特点
9.1.3矿产资源
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
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 9.2.2经济建设
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9.3.1施工期 9.3.2使用期
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
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
9.4.3技术规范
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
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 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
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 第十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10.1.1安全防护 10.1.2劳动保护 10.1.3安全卫生 第二节 消防
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
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
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
10.2.4消防电气
第三节 地震安全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 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11.1.3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11.2.2生产班制 11.2.3劳动定员
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
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 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 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
第十二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招投标方式及内容 第十三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实施进度方案
第一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工程总进度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总投资估算
表14-1基因工程疫苗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
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
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
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
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七节 资金筹措
第八节 资产形成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
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
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
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
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
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八节 财务评价
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
第十六章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风险分析
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
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16.2.2风险规避措施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结论
第二节 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建议
第四篇: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论文》
嗜热解烃基因工程菌SL-21的构建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
级:生物技术12-2 学
号:7011208209 姓
名:陈 昆 任课教师:张锐
嗜热解烃基因工程菌SL-21的构建
摘要﹕从以C15—C36直链烷烃为惟一碳源生长的解烃菌———地芽孢杆菌MD-2细胞中获得了1个新的烃降解基因———烷烃单加氧酶基因sladA。将基因sladA克隆到质粒pSTE33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STalk。通过电转化将pSTalk转化入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ZJ-3内,构建了基因工程菌SL-21。SL-21兼具嗜热和解烃的功能,在70℃条件下,14d后对原油的降解率达75.08%。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体外重组的方式向嗜热菌中引入烃降解基因,从而构建嗜热解烃基因工程菌。关键词:微生物采油;烃类降解菌;嗜热解烃基因;质粒;基因工程菌
微生物降解原油是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在解烃菌作用下原油的族组分发生变化,轻质组分增加,粘度下降,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同时,解烃菌还可以将烃类分子转化成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酸和气体等驱油物质。迄今为止,从自然界筛选的高效解烃菌绝大多数为嗜温微生物,最适合生长温度一般为20-45℃,很难适应油藏的高温环境。笔者从1株解烃菌细胞中分离出1个新的烃降解基因———烷烃单加氧酶基因sladA,并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此基因转化到另外1株最适合生长温度为70℃的嗜热菌体内,构建了嗜热解烃基因工程菌SL-21。该基因工程菌既具有高效的解烃功能,又能适应油藏高温环境,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XhoⅠ;UNIQ-10柱式DNA胶回收试剂盒、PCR片断回收试剂盒;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E.coliDH5α;pGEM-T easy载体;质粒pSTE33 kanr,Ampr,EcoRⅠ/XhoⅠ;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氨苄青霉素(Amp)、卡那霉素(Kan)。LB培养基按文献配制。无机盐培养基组成:Na2HPO40.06g;KH2PO40.02g;NaNO30.2g;CaCl20.001g;FeSO40.001g;MgSO4 0.03g;蒸馏水100mL;pH值为7.2。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ZJ-3,分离自胜利油区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采出液,最适合生长温度为70℃;地芽孢杆菌MD-2,以C15—C36直链烷烃为惟一碳源生长,分离自胜利油区原油污染土壤。1.2 实验方法
DNA的操作 基因组DNA小量提取,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DNA扩增、PCR产物的回收、酶切与连接,质粒DNA提取和基因序列测定等均按文献[13-14]方法进行。菌株培养 所涉及到的菌株培养均在温度为70℃,转速为180r/min的条件下进行振荡培养。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筛选方法 ZJ-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按文献[13-14]方法进行。用构建的重组质粒pSTalk在最佳条件下电转化ZJ-3感受态细 胞构建基因工程菌。在含有50μg/mL Kan的LB琼脂平板上挑选10个阳性克隆接种到5mL 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获得种子液。将该种子液接种到200mL以液蜡为惟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5d后用CCl4抽提剩余的液蜡,用红外测油仪测定烃的剩余量,根据菌株降解液蜡的速率筛选出目的基因工程菌。基因工程菌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检测挑取阳性克隆接种于含100μg/mL Amp的10mL的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下振荡培养至光密度值达到0.6(检测光波波长为600nm),加诱导物IPTG至终浓度为1mmol/L,振荡培养8h,收集表达菌体,加SDS上样缓冲液,于100℃水浴10min后上样,用12%的SDS-PAGE电泳检测。基因工程菌降油能力测试 将基因工程菌接入20mL LB培养基中,培养12h,以5 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收集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菌体1次,加20mL无菌生理盐水悬浮,作为菌株利用烷
烃生长的种子液。取菌悬液按1%接种量接入200mL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2%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原油或2%的液体石蜡作为惟一碳源培养,取样稀释涂布计数。原油降解实验 在无机盐培养基中添加2%的原油,按1%接种量接入基因工程菌,培养14d。用正己烷萃取降解后的原油,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原油饱和烃组分的降解情况。原油降解率为菌株降解前、后原油量的差值与菌株降解前原油量的比值。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MD-2基因组DNA的检测
对MD-2基因组进行提取和纯化。提取后的染色体DNA经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相对分子质量不小于23kb,说明提取的DNA完好。在检测光波波长为260280nm条件下分别测出DNA的光密度,其比值为1.95,换算出DNA的质量浓度为1 400g/mL,表明DNA纯度较好,无蛋白、RNA、酚和多糖物质的干扰。2.2 烷烃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的烷烃单加氧酶基因开放阅读框两端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兼并引物以MD-2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约1.3kb的PCR产物回收后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转入E.coliDH5α,挑取阳性克隆质粒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Genbank检索,表明该DNA序列是个新的烷烃单加氧酶基因,命名为sladA。2.3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筛选
通过PCR扩增sladA后,将PCR产物用EcoRⅠ或XhoⅠ消化,分离纯化出1 329bp的片断,与经EcoRⅠ或XhoⅠ消化的pSTE33质粒连接,构建成含sladA的重组质pSTalk。经电泳鉴定表明(图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2.4 基因sladA在基因工程菌SL-21中的诱导表达
由基因工程菌SL-21全蛋白的SDS-PAGE图谱可见(图2),在烷烃单加氧酶基因sladA对应蛋白大小的地方扫描到高信号强度,表明sladA基因在SL-21中得以表达。2.5 基因工程菌SL-21碳源生长
基因工程菌SL-21在以原油和液体石蜡为惟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在70℃和180r/min条件下,经过3d的延滞期后进入对数期,菌体数增加。17d后,菌体数为接菌初期的5倍,表明SL-21能够利用原油或液体石蜡作为惟一碳源生长。2.6 对原油的降解作用
由原油饱和烃组分的降解情况可看出(图3),基因工程菌对原油有很明显的降解效果,几乎将饱和烃降解完全。经对气相色谱各峰面积对比,计算出各峰面积的含
量和饱和烃组分降解率(表2)。基因工程菌SL-21对原油的降解率为75.08%。
实验结果表明,烃类降解菌地芽孢杆菌MD-2细胞提取的烷烃单加氧酶基因sladA可以在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ZJ-3中表达。但不同的基因工程菌株中烷烃单加氧酶基因sladA表达的效率不同,需要通过菌株对原油的降解评价进一步筛选。获得的对原油降解速率最高的基因工程菌SL-21能在70℃高温条件下生长,并且对原油降解效果明显。因此以体外重组方式向嗜热菌中引入烃类降解基因构建嗜热解烃基因工程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3 结论
以地芽孢杆菌MD-2为目标菌株,克隆和表达了降解长链烷烃的单加氧酶基因sladA,并在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ZJ-3中正确表达了基因sladA,构建了基因工程菌SL-21。基因工程菌SL-21在70℃条件下,能以原油或液体石蜡为惟一碳源生长。14d对原油的降解率为75.08%,对原油饱和烃组分均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该基因工程菌既可以用于微生物驱油技术,又可以用于高温油田污水的生物处理。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以获得既能耐受极端环境,又具有良好功能的基因工程菌株,是石油微生物菌种选育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 [1] 周金葵,王大威,廖明清,等.一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6):119-123.[2] 汪卫东,汪竹,耿雪丽,等.美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场应用效果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6):75-76.[3] 袁长忠,宋永亭,段传慧.微生物采油用营养物质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4):74-76.[4] 修建龙,董汉平,俞理,等.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4):86-89.[5] 路璐,向廷生,黑花丽.本源微生物降解原油的饱和烃色谱分析[J].油气地
质与采收率,2008,15(1):77-79.[6] 宋智勇,张君,马继业,等.微生物菌液的界面特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3):73-75.[7] 蒋焱,曹功泽,赵凤敏,等.聚合物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5):63-65,68.[8] 陈爱华,方新湘,吕秀荣,等.克拉玛依油田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探索[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5):75-77.[9] 宋绍富,刘菊荣,张忠智.微生物采油替代营养源的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2):96-98.[10]李希明.微生物驱替盲端类剩余油的微观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3):91-92.[11]沈萍.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3.[12]唐赟,冯露,刘沐之,等.嗜热解烃菌NG80-2的鉴定及其特[J].南开大学学报,2006,39(2):46-50,70.[13] Sambrook J,Fritsch E F,Maniatis T.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金冬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4]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
第五篇:基因工程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 学期)
课号::EK5G04A00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阅卷教师:
班级:10级生物工程
学号:104177306
姓名:郭兆峰
成绩:
基因工程
摘要:基因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设计、改造和组建生物品种的新技术。包括它通过基因操作,将目的基因活DNA片段与合适的载体连接转入目标生物细胞,通过复制、转录、翻译外源目的基因以及蛋白质的活性表达,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诞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展的影响,基因分子生物学取得巨大进步,为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现在人们公认的诞生日期是1973年,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上的三大发现及技术上的三大发明起了决定性作用。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包括:第一,20世纪40年代,Avery 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上报道了肺炎球菌的转化,证明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第二,1953年,Watson 和 Crick 提出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机理,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传递问题;第三,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心法则”,60年代由Monod 和 Jacob 提出的操纵分子学说,并成功的由一批科学家破译了遗传密码从而阐明了遗传信息的流向和表达问题。
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得人们自主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从理论上成为现实。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第一,1967年发现的DNA连接酶,以及1979年发现的具有更高活性的T4 DNA连接酶。在1970年Smith和 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并纯化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Ⅱ和1972年发现的EcoRⅠ核酸内切酶。后来发现的大量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二,一些病毒、质粒和噬菌体等载体技术的发现使把目的基因的导入更加容易。第三,DNA分子序列分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Southern杂交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工程的诞生越来越近。1973年,斯坦福大学将抗四环素质粒和抗新霉素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并连接成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中是基因工程诞生的标志。
二、基因工程有几个重要特征:(1)、打破了物种的界限,实现跨物种的基因转移;(2)、通过已知功能基因的遗传转化,进行物种的定向改良;(3)、创造出自然界中本来不存在的物种。
三、基因工程技术流程包括:(1)、目的基因克隆,即从特定生物基因组和cDNA中分离提纯和扩大繁殖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并对载体DNA进行克隆;(3)、将目的基因与载体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 学期)
课号::EK5G04A00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阅卷教师:
班级:10级生物工程
学号:104177306
姓名:郭兆峰
成绩:
连接;(4)、将重组DNA导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体内培养;(5)、利用载体上的标记基因进行筛选,获得转目的基因的细胞或植株。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
(1)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生产方面: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核苷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3)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要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五、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自基因工程诞生以来,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就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关于重组DNA潜在的危险性问题的争论,在基因工程还处于酝酿阶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争论的焦点是担心基因工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 学期)
课号::EK5G04A00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阅卷教师:
班级:10级生物工程
学号:104177306
姓名:郭兆峰
成绩:的杂种生物会从实验室溢出,在自然界造成难以抑制的灾难,有害的杂种菌或病毒与化学物质不同,它们会在自然界不断繁殖,造成的危害更大。
在1975年2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加利福尼亚州的Asilomar 会议中心内,160名来自美国和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重组DNA的危害辩论,虽然与会代表分歧挺大,但最后也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在1976年6月23日美国NIH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危害,除了规定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DNA实验外,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定条文。
六、基因工程的前景展望:基因工程技术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 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革命。它在基因制药、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芯片和基因克隆等技术方面取得的革命性成果,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命和生活面貌。
参考文献:
1、基因工程/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基因工程技术/钟卫鸿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3、基因工程/何水林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2
5、基因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徐煜泉等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