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南阳灯下术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21-37015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0 09:5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南阳灯下术

南阳灯下术

取数的方法是:由你本人的名字第一个字开始,也就是姓字一画当作100数;第二个字一画当作10数;第三个字一画记作1数,三个数的和减去如下数,最终得数小于或等于215。再按所得数于后面查答案。

一215,二430,三645,四860,五1075,六1290,七1505,八1720,九1935,十2150.此法又称“巧连神数”诸葛亮著。

1、混沌初开,乾坤乃定,日月含碧,鸾凤和鸣。

2、(螥)苍蝇初飞,不过数步,附于骥尾,则腾千里。

3、莫有多,莫行过,虽是千伶百俐,不如归于一推二摩。

4、绝妙绝妙,云无心所出,岫鸟飞腾而归巢;花艳鱼跃,几般佳亲,梦想不到。

5、绿水因风绉面,青山为雪白头,诸事借由天定,此事谁能强求。

6、不叫盘算,偏要盘算,三尺肠闲着二尺半,儿童拍手笑,父老眼看厌。

7、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鸟入笼中跃跃,鱼在网里洋洋。

8、不是赏花乘景,何必踏雪寻梅,孑孑乘兴而往,快快俯首而归。

9、寂寞附首而归,自今后倒已休寻枉费心机。

10、莫乐,莫乐,成而复破。总让你尽心竭力,寸膠不足理莫。

11、风兼影,莫乱摸,白费工夫。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12、打草惊蛇,敲山震虎,虎逃蛇串,无所措手足。

13、物各有主,须切消停,雪里埋尸,久而自明。

1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弄过其间,总是无益。

15、管蠡测海,坐井观天,虽有见识,也是枉然。

16、燕巢幕上,鱼游釜中,眼前得地,以后生风。

17、得陇望蜀,得鱼望釜,天长地久,人憎狗嫌。

18、鼯鼠

驴,有技有能。考其实际,能无技净。

19、海市蜃楼,一派佳景,却在浪头。20、乌云接日,黑猪过河,郊外濛濛,田鹳阁阁。

21、雪水烹茶,桂花煮酒,一味清凉,恐难到口。

22、虚而后实,实而却虚,禾头生耳,窦里生鱼。

23、可叹可憐,物却有限,能云弗闻,视而不见。

24、残风浴雨,披星戴月,何时可歇,直到三更。

25、蛙鼓惊梦,虹弓东斜,蜻蜓飞舞,蝴蝶穿花。

26、红日遮天,源波盖地,渔舟稳坐,长线自持。

27、伐柯伐柯,顺少逆多。总有神功,亦莫如何?

28、灯油耗尽,漏声低微,一声鸡鸣,逍遥自歇。

29、难,哀哉。3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1、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红日照前川。

32、白玉楼中吹玉笛,红梅阁上落梅花。

33、椿萱并茂,兰玉联芳。

34、雪来枝静,月落楼空。

35、一木焉能支大厦。

36、玉燕投怀。

37、莫轻狂,细端祥,好鸟枝头皆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38、棘围难撤。

39、谨言慎行,孤掌难鸣。40、打鱼只待西江水,霹雷一声到九天。

41、两手分开名利路,一肩担尽洛阳春。

42、莫气堵,虽有长鞭,不及马腹。

43、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44、真好。

45、老天不容。

46、天覆地载、万物仰赖。鹤鸣九霄,声闻云外。

47、左右运转,前后拥护,夫子不言,言必有患。

48、水中之月,镜里之花,几般佳景,落在谁家?

49、海不扬波,风不鸣条,雪飞中出半空飘。50、秋风有意残杨柳,冷露无声润桂花。

51、梅老偏能爱雪冷,菊残犹有傲霜枝。

53、一天白雪阳春趣,两袖清风明月秋。

54、难。

5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6、春雨发生千里缘,秋风刮去一天香。

57、昨夜花残犹未落,今朝露湿又重开。

58、好。

59、一朵乌云惊雀鸟,半边残月映残花。60、九天日月开昌运,万里山河起壮图。61、方离发福生财地,又入推金积玉门。62、放开肚皮吃饭,站定脚跟为人。63、进一步,门庭添十分春色。64、春风拂杨柳,细雨润新苗。65、心中无险事,不怕鬼叫门。不危不险,去而复返。66、可也。67、不能。68、割鸡之事,焉用牛刀?69、鹊雀有巢,维鸠居之。70、琼浆润口,甘露滋心。71、星移斗转,去旧换新。7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73、鹬蚌相争,渔人得利。74、凤毛济美,鳞趾呈祥。75、芝兰竟秀,玉树生香。76、不危不险,去而复返。77、太阿倒持,与谁有益?78、春暖万化,秋臬鹿鸣。79、傍虎吃食,有损无益。80、树欲静而风不止。

81、蜻蚨飞去又飞来、蜻蜓飞舞在池塘。82、伐倒大树有柴烧。83、眼前明月落人家。84、正遇双星渡鹊桥。85、有想。86、一条明路可达青天,半途而废可叹可怜。87、闲时赏月,忙里玩风,弄到其毕,内净外空。88、伐柯伐柯,则达不多,不弗手脚,更无**。89、仰赖天地,何必自利,只须勤俭,胜似贸易。90、浮生如梦,不用忘贪,知足常乐,能忍自安,91、红水洗心,红月照肝,征南战北,不难不难。92、好。93、离而复合,成而复破,白弗口舌,亦莫如何。94、前门有虎,后门有狼,慎之慎之,功无要强。

95、不做**于世上,自无冰炭在胸中。96、莫愁怅,命里八尺,难求一丈。97、闲里自

公宜好,梦中不觉玉山秃。98、猛虎斗飞龙,斗得水落石出,草木皆腥。99、落花流杳然去,大块文章尽属虚。100、一樽美酒洒荒野,雨里青风扫故尘。101、知足方能图快乐,吃亏才是发才源。102、急雨摧残桃李色,凄风吹折杨柳枝。103、发才臻极宜先退,得意至浓便好收。104、灯花报喜鹊鸟叫,燕子双双返故巢。105、风中蛀草上霜,威风赫不久长。106、桃红复含宿雨,柳缘更待朝阳。107、鼎折足,车脱辐,日过午,风吹烛。108、小心哉,莫务外,一脚错,百脚歪。109、为山九仞,功一篑。110桃李争春色,春去桃李散。111、生如的早,后要抽弦。112、刻之东隅收之桑榆。113、刻鹄类鹜,画虎成犬。114、红梅结籽,绿竹生孙。115、前车之复,后车之鉴。116、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17、半途而废,令人落泪。118、朝琢夕磨,其若命何?119、命该如此,不可妄想。120、精卫銜石,枉费心机。121、于心难忍,于心难安。122、事不干己,何必着急。123、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24、管中窥豹,坐井观天。125、既知如此,何必如此。126、既知无影,却

要来问。127、蚮蝾在东,莫之敢吱。128、拨开黑云见青天。129泥丸可以对函关。130、花开能有几时红。131、同心合意步云梯。132、一杆明月钓秋风。133、掌上明珠粪土埋。134、池上于今有风光。135、麟趾春深步玉堂,郊外鹳阁阁。136、越鹳焉能孵鹄卵。137、莺鸠竟敢笑大鹏。138、青草池塘处处蛙。139、鸟兽不可于同群。140、蜻蚨飞去又飞来,蜻蜓飞舞在池塘。141、柳暗花明别有天地。142、双斧伐孤树。143、千卒刺腹。144、百酸搅肠。145、寸步难行。146、船帆洋沟。147、痴心妄想。148、青云得步。

149、难。150、莫轻狂,细端详,好鸟枝头皆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151、人为万物灵,鬼为万物精,灵而弄精,精而弄灵,灵而不精,精而不灵。152、堪忧堪忧,大被蒙头,睡而不醒,醒而云游。153、穷通有命,富贵在天,南颠北跑,也是枉然。154、螳螂蛾飞四野,听之不尽,取之不得。155、参居于西,商居于东,虽有方位,永不相逢。156、竹本无心,多生枝叶,藕虽有孔,不染垢尘。157、囊中财尽,床头才空,贫居闹市,谁肯相近。158、鸟急奔树,狗急跳墙。159、能。160、山崩水落。草炙花燃,人生火,树生烟。161、风中烛,草上霜,威风赫不久长。162、天之生,因才而笃,痴心妄想,天亦难顾。163、莫喜莫喜,始终无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164、木椯其本而知其乐,虽济燃眉,恐以后患。165、夸夫逐日,杞人犹天,心小气大,名利茫然。166、刻舟求剑,剖腹求珠。167、为人谋何所图,成了曾无益,败了落匹夫,名利半点无。168、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69、可奈何,可奈何,中流是砥柱,平地起**。170、捆绳之滋味宜辨,渭泾之清浊当分。171、莫强求。重重犹臭。172、与效城狐社鼠,宁为陶犬

瓦殇。173、走韩芦而搏蹇虎。174、蜉蝣今夜落花残。175、鸡肋不是安尊奉。176、狗尾缋豹。177、砍竹遮简。藕断丝连。178、罢罢罢。179、有想。180、莫望。181、既知轻重,何必叮咛,可止则止,可行则行。182、以卵击石。183、海底捞月。184、景星入户。185、群蚁附羶。186、李生道旁。187、花开上树(花发上林)。188、不敢说好。189、河清海晏。190、天下太平。191、绝无所好。192、澄物蒙尘。193、一木撑户。194、砍麦剖梨。195、势如破竹。196、摧枯拉朽。197、大器晚成。198、器满必倾。199、振枝败叶。

200、萎赀成锦。20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02、可叹可怜,花落庭间。203、有酒难酌,有膳难餐,有气难赌,有话难言。204、人既是鬼,鬼既是人,人会弄鬼,鬼会弄人。205、明知无想,却又来问。206、既知是好,何必来占?207、得意不可再往。208、好事不如无。209、事不由己。

210、难说有成。

211、无可无不可。

212、自惹其祸。

213、不必。

214、好。

215、虽言富贵在天,穹通有命亦须行善,人事以听天命。

南阳武侯连珠数法。

第二篇: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 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 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 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 参考:

A 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 心悦诚服 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 杀掠 希望 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 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 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 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 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 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 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 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 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 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2.回顾与展望

①回顾2002年高考题,说明题型变化特点

②指明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

(二)鉴赏诗词形象

一、初步理解诗意。

1.阅读实践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又名梅岭。②阳月,即农历十月。③陇头梅:语出南朝梁时诗人陆凯的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思考:

①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② 诗中的“至此回”说明了什么?“江静”、“林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

③怎样理解“何日复归来”“应见陇头梅”的含义? 2.阅读理解的一般方法:

①阅读标题注解

②抓住关键词

③破译典故

④联系作者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二、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境。1.形象

意象

意境

2.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意象 3.品味诗歌意境,感悟意境的传情效果。①把握意境的色调、氛围

材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注意:色调氛围与感情基调的关系 ②想象联想,寻找跳跃的意象间的联系 材料: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鉴赏思维的一般规律:

1.整体感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三、主观作答:

1.主观作答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即作者离开长安后的第十年。

(思考题略)2.主观作答的基本要求: ①精心构思,组织材料。选好角度,就问作答 切忌面面俱到,游离散漫

②语言简明、准确,力求生动有文采。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 简介作者并解题

1. 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

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 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 君:对人的尊称。

三.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⑪、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⑫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⑪、⑫两个问题。

(明确:⑪¸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⑫.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3.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 作业:熟读全文。尽力背诵2小节。

在理清文章三大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各小节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文章第1至4小节,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沥青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1、2、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二. 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 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 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 作业: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

附:板书设计:

听到噩耗—---居然 震惊

概述惨案 颇为怀疑—---怀疑 愤慨 听到污蔑—---暴徒 愤懑

尸骸为证------虐杀 悲痛

悲愤号召------爆发 怒吼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二. 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 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

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

(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2. 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

反动政府 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 猛士 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 庸人 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 否定

惨案的意义 微茫 奋然前行

四.作业:

1、背诵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导学与同步训练》

2、课后练习一(1、2)四

附: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 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 猛士 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 庸人 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 否定

惨案的意义 微茫 奋然前行

泪珠与珍珠

一、作者介绍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学识与人格的影响,在词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战爆发,饱经忧患,深感国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在司法部门任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二、思考题

1、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2、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幺?

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幺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4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幺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5、联系琦君的《珍珠与眼泪》,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进一步提问:课文中所提的几次泪珠,体现了怎样的“珍珠”?

三、琦君的《珍珠与眼泪》

珍珠与眼泪 琦君

我国的旧小说中常见这样的形容句子:「那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可说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诗云:「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于想象力。阿拉伯的诗人则把故事编得更美了。他说:当牡蛎出现在海滩边欣赏月光时,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泪落进它的心脏,便变成了一粒珍珠。(这个仙女是否鹊桥上会牛郎的织女呢?)

其实珍珠的形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原来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蛎壳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粒障碍物,就蠕动着柔软的身体,极力要把它挤出壳去。同时由于不停的蠕动,就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却把障碍物包围起来。蠕动愈辛苦,分泌液体愈多,障碍物被包围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结起来,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时,一定会泪珠儿纷纷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来,将一粒粒的珍珠来比一滴滴的眼泪,是再恰当也没有了。而且从诗人们凄艳的笔下,使我们深深领悟到,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牡蛎如不为努力排除障碍,就不会产生光泽的珍珠;眼睛如不为排除砂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泪水来洗涤。美国女作家奥尔柯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中国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说:「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真是深深从生活中体认出的既凄婉又美丽的名言。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当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能。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流离颠沛、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愀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四、联系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泪,体会其中的“珍珠”。①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⑥鱼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感觉的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⑦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⑨贾政听了(贾珠死去的消息),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红楼梦》)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种含义,而眼泪却蕴含很多。(三毛)

一、作者介绍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学识与人格的影响,在词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战爆发,饱经忧患,深感国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在司法部门任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二、思考题

1、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2、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幺?

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幺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4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幺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

5、联系琦君的《珍珠与眼泪》,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进一步提问:课文中所提的几次泪珠,体现了怎样的“珍珠”?

三、琦君的《珍珠与眼泪》

珍珠与眼泪 琦君

我国的旧小说中常见这样的形容句子:「那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可说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诗云:「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于想象力。阿拉伯的诗人则把故事编得更美了。他说:当牡蛎出现在海滩边欣赏月光时,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泪落进它的心脏,便变成了一粒珍珠。(这个仙女是否鹊桥上会牛郎的织女呢?)

其实珍珠的形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原来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蛎壳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粒障碍物,就蠕动着柔软的身体,极力要把它挤出壳去。同时由于不停的蠕动,就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却把障碍物包围起来。蠕动愈辛苦,分泌液体愈多,障碍物被包围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结起来,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时,一定会泪珠儿纷纷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来,将一粒粒的珍珠来比一滴滴的眼泪,是再恰当也没有了。而且从诗人们凄艳的笔下,使我们深深领悟到,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牡蛎如不为努力排除障碍,就不会产生光泽的珍珠;眼睛如不为排除砂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泪水来洗涤。美国女作家奥尔柯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中国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说:「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真是深深从生活中体认出的既凄婉又美丽的名言。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当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能。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流离颠沛、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愀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四、联系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泪,体会其中的“珍珠”。①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⑥鱼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感觉的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⑦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⑨贾政听了(贾珠死去的消息),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红楼梦》)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种含义,而眼泪却蕴含很多。(三毛)

第三篇:灯下记叙文

灯下记叙文

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在写作中有着很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灯下记叙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灯下记叙文1

“呼呼呼……”屋外风的声音越来越大,尽管我钻在被窝里还是感到了寒冷。呼呼的大风让我心烦意乱,怎么也睡不着觉。我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心里想着:妈妈在干什么呢?大概还在看书,努力准备大学的毕业考吧。从门口的缝隙中偷偷地来到我房间的灯光告诉了我妈妈还没有上床。终于我模模糊糊地睡着了。

屋外的狂风还在呼啸着,直让人心烦意乱。我被那狂风呼啸的声音闹醒了好几次,不过马上又睡着了。

有一次,我急着要上厕所,走过门前,推开了门的一条缝隙,结果给那刺眼的灯光照的睡意全无。我睁大眼睛一看,吓了一大跳。

只见妈妈穿着一件单薄的睡衣,手里紧紧的握着一支笔,另一只手压着本书,笔一会儿在书本上圈圈画画,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增添一些文字。在灯下妈妈就这样刻苦地学习。我又向旁边一看,发现已经是晚上两点钟了。

妈妈继续努力学习着,在灯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是我听到妈妈口中的一些声音:“什么鬼天气,怎么这么冷,我都快冻死了。”

我并没有犹豫飞快地拿起一件衣服向妈妈飞奔而去,并把衣服披在了妈妈的身上,妈妈却只说了一句话,又开始学习了:“乖儿子,快上床睡觉吧。”

我热泪盈眶,说道:“妈妈,天这么冷,赶紧睡觉吧2点多了,明天你还要上班呢?”

妈妈放下了笔,上了床……

后来我知道妈妈正在读大学,马上要迎接大考了。妈妈每天都十分努力,甚至废寝忘食。

也许从这件事中并不能看出妈妈对我的爱,但是大家明白吗?为什么妈妈要努力去读书,而不是去唱唱歌、跳跳舞呢?没错妈妈是想用学来的知识来给我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更好的生活,更快乐的学习。

灯下记叙文2

黑暗吞没了树木,吞没了房屋,笼罩着整座城市。微风轻拂,树影婆娑,大地上的生灵似乎都已沉睡。

咦,怎么书房灯还亮着?这是谁呀,怎么大半夜还不睡觉呢?出来找口水喝的我疑惑不解。

门被我推开了一条缝,灯光下,一位体态偏胖的中年男子正在奋笔疾书。“沙沙沙”,笔尖与纸摩擦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一瞬间,我的眼圈湿润了,我的父亲竟还在批改我的作业。灯光下他的笔尖似乎裹着一层神圣的光芒,那么耀眼、那么圣洁。

“嘀嗒、嘀嗒”,指针早已越过了零。他,丝毫没有停笔的意思。过了许久,他停下来了——我的父亲,他站起来了——我的父亲。但他只是伸了个懒腰,又继续坐下。我第一次觉得父亲那样弱小,但又第一次觉得他那样伟大。

我回到了床上,但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这些年父亲为我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在不知不觉中,父亲老了。回想他对我的严厉,只是想让我更优秀,让我有一个好习惯罢了。

清晨,我捧着批改好的作业,看着一个个修改过的严谨的答案,望着父亲眼底日益积厚的卧蚕,我的眼圈再次湿润了。这么多年来,我只顾着自己,殊不知父亲头上的青丝几时掺上了白发……

灯下记叙文3

蓝色的台灯旁,白色的`灯光下,我在静静地写作业——这是我在当学生的日子里每天都要做的事,当然,几乎每天我都会同一些很小的虫子打交道,在那白色的灯光下,小小的虫子总要和我捉迷藏。

一天天过去,我每天都会定点到书桌前开起灯与它们,那些小虫子“相约”,尽管我很讨厌它们在这个时间里出现。

同往常一样,我又坐在了我的书桌前,它们,那些虫子早就后在这里了,我刚放下书包把灯开起来,那些小虫子们就热情地跑过来和我打招呼,不停地围着我转来转去,首先,我和气地和它们商量(当然是用嘴说的了),可它们就是不理睬,第二次我可不客气了,用书本到处扇,可它们动作敏捷,一下就躲过去了,照样在我面前显威风,第三次,我用花露水到处喷,到处洒,俗话说:一二不过三,我都让它们过了三次了,还这么不识抬举,第四次我可要出狠招了——最平凡不过的招数——大慈大悲掌。

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所谓“大慈大悲掌”呢,就是像和尚一样,双手并拢说上一句“我佛慈悲,阿弥陀佛”,但动作要快,不一定要在胸前“慈悲”,要随着和虫子说“拜拜”的地方而慈悲,反正就像是大多数人平时打蚊子一样的架势。于是,我就开始“慈悲”了,哈哈,虫子们,我来了!

我左一下、右一下的,房间里不时地传来响亮的巴掌声,这就是我对虫子们的惩罚,谁叫它们来的不是时候啊。我来不及拍一个“阿弥陀佛”一次了,就另寻“骚扰虫”了。

“啪”,“啪”……“啪,啪”好多的黑色残留在我的手心,我干净去卫生间洗手,心里假装念着“罪过”二字,擦干手,我双手合拢,闭上眼睛说了声“阿弥陀佛”后,便走回房间,刚坐下来,我就向身后的床躺去,因为……又来了一群黑色的小身影。

灯下记叙文4

在白炽灯下的那个人,手中的衣服飞快地叠成形,这个情景让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永远也忘不了,白炽灯下,奶奶的身影。

夜晚台风来袭,“呼呼”的声音令人烦躁。我停下手中的笔,抬眼向墙上的时钟望去,已经十点了,大家都睡了吧?我伸着懒腰,走出房间。嗯?客厅的灯怎么还亮着?我不禁好奇地走向客厅,想去看个究竟。只见奶奶背对着我,坐在安乐椅上,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奇心驱使我一探究竟,于是我走进厨房,从安全通道里溜到了阳台,潜伏在门后,我慢慢探出脑袋来,可我马上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原来奶奶在叠衣服!只见她左手拎着我的一件睡衣,右手垫在睡衣底部,两边对折,再抓住睡衣两头,轻轻一拎,快速地抖了一下,一块“豆腐”形状的衣服端端正正叠放在桌上。天呐,奶奶这么晚了还在叠衣服,她不困吗?我想知道奶奶想干什么。于是我像一只猴子一样跳到了沙发后面,险些被奶奶发现。奶奶从我的衣服中抽出一条深紫色的牛仔裤,把两条裤管从中间对折,再像卷春卷似的把裤子卷成纸篓状。奶奶又从桌下拿出我的行李箱,把叠好的衣服、裤子一件件装进行李箱。我的心一颤,泪水冒出来了,我看着白炽灯下奶奶的身影,她的背挺立着,坚强地挺立着。白炽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我看到了一件件衣服里散发的爱。我拼命用拳头堵住自己的嘴,飞快地跑回房间。我想起以往奶奶对我的好,我的泪更加汹涌,从眼眶里喷射出来。

一件件衣服,勾起了我的思绪,那身影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白炽灯的余热在我心中晕开,奶奶的那份爱,也在我心中徘徊。(指导老师/淡 泊)

第四篇:灯下杂文随笔

我时常在想在灯下会有怎样的情境,是低头看书,对着电脑屏幕呆坐,还是胡乱地翻看着电视频道,让时空变成一种模糊的虚幻。

也或者是拿着手机,倏忽一下就进入了另外的世界。

也许都不是,或许会起身离开桌旁,走向窗边,去眺望窗外。

窗外隐在黑暗里,偶尔见点点的光,心境却不一样,某种期盼升腾的时候,心跳的声音就会像鼓,一下下地敲击,一下下地起伏。

有人会说,那是在思考啊。

我说,不!

那只是时间被染上了颜色,让记忆有些迷离。

于是,我不得不试图把那些颜色清洗,试图让它回到原先的样子。可是那些颜色粘得很牢,已经变成了时间的有机体。

那也许就是这样了,无论原色是什么,传奇总会把原色涂抹得越来越绚丽。

我们该相信那些传奇,因为它使我们眼前更加亮丽。现实和装饰过的现实,总有最根本的东西在吧?

历史被一遍遍描摹,最终定格的不就是适合现在看的样子?

可是,如果没有传奇,你可以无视我外表的丑陋,直抵我的心灵吗?

我会以我的思想作为装饰,让眼前变得有情趣。

你会无视吗?

似乎很多东西都难以有确定的答案。就像漂泊的人,尽管在想着彼岸,却也会选择随遇而安。

起身和蜷缩,本来就不是相同的概念,一个希望向前,一个却在躲闪。

可又有谁能说出优劣?

况且即使说出了优劣,那会成为你最终的选择吗?

评判标准,本来就有很多主观的成分。

文字顺着时间轴走,慢慢就起了逶迤,甚至于忘记了最初想说的是什么。

可那又怎么样呢?说与不说,只是两个状态,如果能被理解,说也可以不说,不说也可以说。

还是回到灯下吧。

当灯下的光变得柔和,光就会像音乐,它会沉醉你,让你变得沉浸。

舒缓,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光飘荡起来,缭绕了整个空间。

不可分,不可分。

这世界本就是由千姿百态,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构成的整体。每一种存在都是一段时光的存续。

所以,可以呓语,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最终变成文字。别人看了,也许称之为无意识。

忽发奇想,试着让自己忽然蹦出来一个词,然后顺着这个词随意走,看看最后能写出什么。

于是“灯下”这个词冒出来了。就有了上面的文字。我说的是什么?呵呵,我也想知道。如果你看懂了也告诉我一下。

第五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教学目标 :

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写作于1925年。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生字

嗜好shì 勒令lè

给与jǐyǔ 编纂zuǎn 数见不鲜 xiān

灾殃yāng 磕头 kē 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数见不鲜:shuò jiàn bù xiān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厘定:整理制定。

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 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四、整体感知

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⑵明确思路(课后练习题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 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5—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和 “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这部分中,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

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现实(1~4)-→历史(5~11)-→现实(12~14)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民国二三年,主要使用银元,但有弊端,不便于携带,→钞票。时局不稳,政治决定经济,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

为。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最平凡、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

开始兑换--乐意

(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国家银行发行了钞票,开始实行,银

元兑换钞票,接受状态)

停止兑现--不甘心

(风云突变,由于政治上,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国

库亏空,银行突然停止兑换)

(纸——银)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渐渐有了地下黑市,原本是一大损失,人们却沾沾自喜)

例如原来10元变成了6块半

这里面写的全是作者自己及普通百姓,也算是幽默的自嘲,这也是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结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作为货币,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银元,都十分的累赘不便携带。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写起,谈兑换钞票之事以引起读者兴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

引出沉重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1.为了论证“奴隶”和“人”之间得联系,作者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比喻?

理解:“暴力”指的是一种政权,解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先极力的压制,再稍微放松一下,先不及牛马,再给予“略等于牛马”——心悦诚服

2.第六段“只要一翻。。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指的是什么?.哪种政策?

前段的那句话:“将人不当人……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了”(先压迫,再给一点点甜头,其实这都是自己原本应得的,受到了迫害却还万分欢喜)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沿袭了几千年的惯用伎俩,承接第五段,继续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忍与狡猾。

3.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否正到过做人的价格?

4.第7段中“….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数见不鲜”什么意思?

“下于”

也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5.将中国历史大致分成了几种时代?

6.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

7.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百姓心里面希望什么?第几段有表明?

8.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思想(希望给别人当奴隶)希望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有人制定规则 怎样当奴隶,却万胜胪欢。

9.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通过老百姓的祈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状况是怎样的? 封建暴君的残酷 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的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第八段结尾和第九段,而且制定了(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即使这样百姓们的心情还是怎样的?“万胜胪欢”所谓的“天下太平”

这就是国民的奴性问题,受到压迫反而欣喜

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

㈡析“国民性”

前面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鲁迅给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百姓)的奴役,但无非是“奴隶”,其强调的实际意义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奴隶时代”,区别仅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始终是奴隶”并没有改变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⒊小结本篇文章写于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老百姓受到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帝国主义的蹂躏——孟子“乱世”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教学后记:

南阳灯下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