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1-45486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8 10:02: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新时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鉴定大纲

在当前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和谐新农村一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群众文化一定也会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经过一定的社会调研发现,单纯的经济扶农、支农并不能根本改变农村及农民的现状并达到建设和谐新农村目的。只有发展群众文化,利用其引导及整合的社会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并进一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据此我认为其在当前农村改革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具备了鉴定条件,特制定本鉴定大纲。

一、课题名称: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研究

二、课题来源:自选

三、鉴定依据

四、鉴定内容:

1、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2、本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3、评价本成果所达到的水平;

4、本成果的应用前景及推广范围;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会议鉴定的主要程序是:

1、成立鉴定委员会。推选主任1名,副主任1—3名,委员若干名。鉴定委员会一般设资料审查组、测试组和鉴定意见起草组。

2、讨论通过鉴定大纲。

3、课题组负责1人向鉴定委员会分别汇报“科研报告”有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效益分析、科研论文等。

4、专家质疑。

5、专家评议,并根据情况起草鉴定意见。

6、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集体讨论表决。

7、鉴定意见表决通过后,各委员会成员分别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

1、鉴定大纲

2、课题工作报告

3、课题技术报告

4、效益分析

5、科研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工作报告

当前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正在逐步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特别是在农村,尽管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在农村工作中的特点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出现了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国家支农扶农的力度逐步加大,但是据调查,在农村单纯的经济扶持对相当一部分农民及相当一部分地区收效甚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除采取一定的经济、政治手段外,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来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1、课题确定后,我立即展开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及论文筹备工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精确性及防止个人的主观偏差,我专门请从事农村工作多年的付镇长王正钦同志,黄岗镇二街村支部书记赵安臣志,前花园村支部书记孙立志同志,邓尧村支部书记陶怀华同志帮助纠正本次课题研究的任何偏差。

2、2.1 实施方案

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到各村经济、文化发展因素,我选择了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村,在每个村选择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民做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是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较好及较差的村,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利用群众文化发展的平台来发展自已的个体农民。

2.2 研究方法:在获得各村支部书记及老干部老党员的支 持下展开论证。主要做好以下问题的论证研究工作:一是对5个平时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及5个平时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的政治、经济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二是对5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及5个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分别对其政治素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比。三是对这10个村中的100个典型农民中平时是否利用群众文化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已,来分别对他们的政治素养、个从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比。

3、研究的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那5个平时注重开展一些积极的群体性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群众文化的村的干群矛盾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不和谐的因素较少。这5个村的村民则大都平时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高,经济状况校好。相反另外的5个村及其村民则出现明 显的差异。对总体那100个典型农民的对比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群众文化能大大提高人的素质,减少社会矛盾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政治干预,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作用并能顺利推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进程。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技术报告

为了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配合党中央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于是我针对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在党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充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以帮助解决当前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做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缺乏精神支柱的问题,广大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及化解农村中存在的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因素。

1、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及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群众文化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想处与发展。它能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改变当前农村中落后的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才能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 2.1 本课题的几项技术指标(1)基本条件相似的行政村因群众文化发展程度不够而造成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居住在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的村民因群众文化发展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3)农民群众是否以群众文化发展这个平台来进行自我发展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了充分证明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促进作用,我们有针对性的抽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个行政村,每个村有针对性的抽取了10个有代表意义的村民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2.3 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决定采取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三步进行。

(1)首先展开对各村的情况调查,通过对选出来的十个行政村的固有文化设施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各村的经济规模数量,个体户多少,群众整体素质,治安稳定情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情况,干群关系情况及有无上访,整体的村容村貌等情况分别予以记录,以备后面的分析考证。

(2)然后再对这十个村所抽出来的100名典型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经济状况,平时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记录。(3)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抽取了年长有阅历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3、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资料发现重视发展群众文化的5个村即邓尧村、二街村、前花园村、渡口王庄村、段阁村,他们通过自购的文化器材或者远程教育设备定期对广大群众进行生产、生活知识培训并适当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几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大大超过了全县及全镇的平均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打架斗殴的几乎没有;干群关系良好,没有出现上访现象;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并被多次评为县、镇先进单位。而另外5个村:董庄村、大黄村、泮店村、李六村、耿许庄村情况则大不一样,他们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村民之间矛盾重重,几乎每个村都有上访现象,村级班子软弱无力。

通过这一百个村民的调查也基本上反映了可以预见的结果。那些来自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较好村的村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个人面貌,人际关系都要远远好于另外五个村的农民。

最后一项的调查结果更是显示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这一百名农村居民中,有自动利用群众文化开展这个平台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来提高自已的32名,他们人均创收达到年均20000元,而且和群众干部关系和谐,并逐渐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另外的68名,有的没有条件学习,有的是有条件也不怎么学,据统计他们的人均创收年均不到一万元,而且其人际关系也是一般,甚至还经常出现和干部邻里闹矛盾的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要想建设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先进的群众文化的开展,而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也必将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本课题的研究要点 4.1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好工作。

4.2 要想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以适应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认清落后农村文化现状并着力去改善之。

5、经验与体会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走访群众,尽可能详细的收集数据,并采用横向与纵向对照方法,显示了一定的可比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现在的情况下,非常适合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政府官员。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效益分析

在农村中改变固有文化现状,充分发展群众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甚至不同程度的促进经济匠发展,能起到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适合各类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人员掌握。

第二篇: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习静

【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软国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把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务之急。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产与消费,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这其中,社会思想道德层面的变动尤为剧烈——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原有的一些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不少人那里日趋淡漠,有的甚至直接被抛弃。与此同时,与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价值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重要趋势。而和谐文化的提出,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及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知、反映和评价,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继承性、人民性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谐文化是坚持和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和谐文化的灵魂与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对和谐社会总体认识和评价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它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第二部分:侧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发展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谐的社会风尚;坚持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五个统筹”,奠定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强道德、制度、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社会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三篇:《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五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思茅”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

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思茅”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茅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茅。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思茅”。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思茅,就要通过建设“绿色思茅、生态思茅、文化思茅”和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1951年召开的思茅首届民族代表大会上,各民族的48位代表剽牛喝咒水盟誓,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艰苦奋斗,保卫了边境安宁,建设了繁荣和谐的新思茅。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思茅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

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茶叶、林果、畜牧、烤烟、橡胶、蚕桑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下大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努力把产业扶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抓好安居工程建设,落实扶贫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思茅市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万名茶道师培训”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普洱茶原生态大型舞蹈诗《溶化的玛瑙》,佤族舞蹈诗《司岗里》,以哈尼族叙事长诗为载体的歌舞剧《洛奇洛耶·扎斯扎依》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茶叶节”、“木鼓节”、“神鱼节”、“葫芦节”、“国际双胞胎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普洱茶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普洱茶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十一五”末期,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盲率降到3%以下,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十一五”末期,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繁荣、稳定与发展。我们要立足思茅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特殊市情,清醒地看到,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贫富差距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存在引发矛盾和纠纷的隐患。要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放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具体处理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共同富裕问题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共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思茅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站http://

第四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内容提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社会转型、基层政权软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及负面效应,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等因素,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对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和谐文化/新农村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四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赣榆”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赣榆”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赣榆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赣榆。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赣榆”。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赣榆,就要通过建设“绿色赣榆、生态赣榆、文化赣榆”和打造“海滨新城”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赣榆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海产、茶叶、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赣榆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体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赣榆拔河、京剧《徐福》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徐福海洋文化节”、“勺药节”、“茶叶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海洋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三、社会各界重视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赣榆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谐的相对性,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谐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无法实现的空想,不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和谐的社会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五篇: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摘 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包含很多方面,是一个大的工程,但是人民群众永远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关键,而人与人之间和谐又需要和谐文化的滋养,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建设才是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目标。本文就群众文化建设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和谐;精神文明;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05-0

1实现社会和谐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群众文化是广大群众在精神深层次需求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承载着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理想,还消磨着人际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裂痕。实现大众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必要保障就是这种面向社会大众的、由群众广泛参与实践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看来,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党一贯执行的一项方针政策就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这也是保持我党队伍纯洁性的一个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任务就是: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建设群众和谐文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能够真正认识到建设群众文化的积极意义,把握好科学建设群众文化的内涵,积极探索实践的经验,努力构建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

一、群众文化的概述

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为需求的文化就是群众文化。它最显著特点就是群众主动参与性,使群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从而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群众文化能够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来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从而能够最广泛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来共享、共建和谐社会。

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的和谐统一,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性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的参与也没有任何的年龄和艺术形式的限制,只要是爱好艺术、敢于实践的群众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群众文化形式。从另一方面来说,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传播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娱乐方式,不仅感染和吸引了不同阶段的人群,还促进了群众文化在各个民族、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和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群众文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灵魂

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经济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可很多人并没有因为金钱的增加而感到越来越快乐。这就凸显了一个目前存在的社会现象: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并没有给人际社会带来最简单的快乐,人际社会同时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认同。而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能够给社会提供精神食粮,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

(一)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就是稳定的和谐社会。竞争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竞争就会有利益冲突,竞争的产物就是利益均衡失调,利益均衡失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从而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群众文化更好的充当了优化人际社会之间关系的润滑剂。现在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群众文化的聚集地,群众文化越活跃的地方,便是群众安居乐业之所。因为无论是哪一种积极的群众文化活动,唱歌也好、跳舞也好、运动健身等等,都会给我们的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价值和精神享受的良好平台。在积极参与群众文化的活动过程当中,人们很容易地就把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痛苦遗忘掉,人际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得到良性的改善,从而对实现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群众文化不仅主张弘扬正气、凝心聚力、陶冶情操,还具有提高素质、舒缓压力、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多种功能,所以说群众文化在人际社会的和

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为一体,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

(三)群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和谐理论,比如老子的“法自然”原则就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黄老学派则将“法自然”原则理论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和则能久”的思想,它认为万物一定要按照“和”的规律来运动变化,这样才能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早就被我们的群众文化所继承。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艺术演化出“以和为贵”的处事哲学和“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其中不乏“和气生财”生意上的追求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以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形式来传承、发扬。自古以来,和谐文化、和谐思想的理念,一直沐浴着我们的民族,促使它成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本质上就是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追求。

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和成熟的标志是和谐,它不仅是自古以来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和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而积极发展群众文化,让群众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则是对人民群众这种理想追求的鼓励,也是对这种根本利益的维系。

三、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

要想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就要努力的构建和谐社会,积极的为社会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伴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表现得越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内心的矛盾在不断的扩大,一触即发,社会现象也变的越来越复杂。现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的很微妙,人们开始不再信任彼此,相互猜忌和指责,这样就直接导致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态也都慢慢的开始变得浮躁起来。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人开始憎恨社会,他们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各种危机(住房危机、物价上涨、事业危机),全怪在社会头上,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安的情绪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时候都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压力,很多人开始憎恨社会、报复社会,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发生。这样的例子这些年有很多,公共场所爆炸案、学生被拐卖事件、枪击事件时有发生。就目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想到改善社会矛盾的好办法,要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够一味的埋怨社会,要学会妥善的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这样社会才能够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提高群众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创建意义非常重大,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特征,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他们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是一个整体。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是社会和谐,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的前提是和谐,基础是群众,只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才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是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于社会大家庭,所以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波澜.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与社会和谐[期刊论文].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9).[2]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下里巴人”的重建?[期刊论文].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6).[3]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期刊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11(6).

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