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演阐述范例
《黄土地》导演阐述
陈凯歌
一、今年元月,我和摄影师、美术师一起为酝酿剧本修改事,到陕北体验生活,我们在佳县看到了黄河。
如果把黄河上游的涓涓细流和黄河下流的奔腾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么,陕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壮年。在那里,它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它在亚洲的内路上平铺而去: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详的底蕴,使我们想到我们的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才沉沉的静静的流去。可是,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黄河空自流去。却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的荒凉。
一天清晨,我们看到一位老汉,在黄河边打起了两桶水,佝偻着身躯走去——毕竟有人掬起黄河之水,黄河之水毕竟要流进干旱的土地。
我们就是在那个清晨,明白了应该写什么,怎样写。在我们的影片所要展示的那个年代,引导着整个民族去掬起黄河之水的就是共产党。翠巧,是觉悟到了应该掬起黄河水的人们中的一个。即使那只不过是一桶水。人们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行动又总是放射着理想热烈的光辉。
热爱黄河而去歌颂黄河,对于每一个尚未丧失激情的人来说,都不难。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到,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那么,对于生活于旧中华民族整体中的翠巧而言,她的命运就一定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她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她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恶势力,而是养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较之对抗恶势力,这种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我们的影片就内涵而言,是希望篇。因此从形象的历史审美价值着眼,我们的更高的期望是,翠巧就是翠巧,翠巧非翠巧。她是具体的又是升华的。
如果要我说有关影片的主题方面的话,就是这么多了。
二、作为学步者要说明影片的风格,恐怕是件难事。但是我们称之风格的东西毕竟是容纳主题的基础,那么,试着说明还是必要的。
黄河是大河不是小溪。在它的水流之上,容不得落叶或枯枝的滞留,它的水势是强大的。
走上陕北的山顶,登临送目,你又会发现,黄河的流水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只是在流向的曲折上,才能看出它的壮阔。
我把黄河的流向比做影片的结构,又把远观的流水比做占了影片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句子。
我的意思是,就结构而言,我们的影片应该是丰满而多变化的,具有自由而又狂纵的态势,意写纵横,无拘无束,而就大部分句子而言,却温厚,平缓,取火之木,穿石之水,无风皱起,小有微谰。因而大有响入云天的腰鼓,哀吟动地的求雨声,小有入夜深谈,和边浅唱。
在总体构思的制约下,我们已经扫除了原剧作中一切公然的对抗性因素。我们不正面描写与黑暗势力的冲突,不正面铺排父女间的矛盾,不正面表现人物在接受外部世界信息后的变化,也不点明人物出走的直接动机,而代之以看似疏落,却符合时代特征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关系。
我们还将在拍摄过程中扫除影调、色彩、构图、音乐音箱、表演、场面调度、服装、道具等诸多方面一切利于外而害于内的棱角,使影片成为可以向规定方向隆隆滚动的球体。我们极度重视影片的情节和所要完成的戏剧任务,我们又希望其能够潜水而行,到达彼岸。
掌握本片的要领就是一个字“藏”。
“大言无声,大象无形”影片的风格的形象概括就叫做“黄河远望”。
三、音乐和音响在我们的影片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为此规定了若干准则。
A.本片的音乐利用力求单纯,包括构思和配器都要贯彻此原则。音乐一定要在其他音响媒介的引导下进入,音量应进行控制,务使其产生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效果。
B.在许多影片中,常以音乐作为情绪表现的辅助手段,一般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当情节进展,演员表演,视觉的强烈效果同时并举时,再加上音乐,就造成了诸手段的不必要的堆积。为使影片保持必要的客观态势,音乐在经过研究后。应稍滞后于情节的进展。这一点也应该成为音乐构思的原则。
C.我们已经确定,影片中将出现翠巧和顾青的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旋律应力求简练、上口,且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只是依情况在节奏和配器上有所变化。
另则,我们拟在音乐运用上采取较强烈的对比手段,例如,翠巧歌声一直是低吟浅唱,直至送别顾青才有一泻而出之势。再加,全片音响清淡如缕,但在腰鼓阵一场却有振聋发聩之声。
D.在音乐音响的构成形式上,我主张取不完整道的态势。例如,顾青的音乐形象在前几次出现时,应只有几小节,目的是使其成为人物内心活动的外观手段。翠巧的音乐形象在各处的出现看做是一颗颗珠子,而总体中将其一一串起;这样,完整统一的核将在不完整的形势中求得位置。
让我们对音乐音响方面的设想作一个归纳,就是,单纯,简练,反复出现,对比和不完整。
我希望录音师据此意向,制定一份音乐音响的总谱交我。
四、可以说,我的总体构思是和摄影师、美术师共同完成的,因此,我对他们已没有更多的话可说。要说的只有两句:
A、构图的完整和形象上的平淡无奇,应是本片大部分镜头追求的目标之一。
B、我们不搞民俗方面的展览,又要在所有场景的细部真实上足以服人。
五、对于服装、化装、道具各部门的同志们,我也有一句话:影片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体现完全依靠你们的努力。
我建议,当我们到达外景地时,三个部门应各有一位同志有针对性地对影片表现的年代中,与自己部门有关的种种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研究、搜集、购买等项的工作,最终体现在银幕上。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两次迎亲的场面。希望你们在五月初向我提供详尽的文字设想和所用服装、道具方面的清单。我欢迎你们对分镜头剧本中出现的服装、化装、道具方面的细节进行补充,在这些方面,你们呢将是创造者,而不单是执行者。你们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事关影片的成败,希望同志们在美术的领导下努力工作。
六、最后我想谈一谈表演问题。
我们的影片只有四个人物,如果,分别去描绘四个人物的性格基调用不了许多篇幅,但我不打算这样做,尤其不想向你们说明你们将分别担任的角色各自是什么人。我的意思是,他们是什么人,将最终由你们呈现于银幕上的形象来完成。我的任务不过是把你们扮演的角色置于各自适当的位置。你们所应该感受、把握和再现的一切都已经存在于分镜头剧本之中。因此反复研究分镜头剧本是绝对必要的。
我希望,你们将主动找我,我们将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使角色的形象活起来。
同视觉形象相比,文字是极其乏力的。我不要求你们写出人物小传。我只要求你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认真思索,并将你们的想法逐一告诉我。
A、你对人物自身性格的生成和造成这种生成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你对体现这种关系有何设想?
B、你如何理解在表面无冲突的状况下的人物关系?你是否认为自身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关系间的消长?你将如何表现这些关系?
C、就分镜头剧本提供的内容看,大到全剧、小至每场戏、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第二任务和远景任务,你对此作何理解?准备怎样在完成具象任务透露出来?
D、你们一定不要试图去表演人物的美或丑,无论是善良或愚昧,无论是欢乐或痛苦,在他们都是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格外加以表现的,尤其不能够单独加以表项。你们要谨慎地使用你们的眼睛,尤其不要用眼睛去表现结果。
我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重内功,重联系,重变化,重整体。不以形夺人,而神夺于形外。
我们是青年摄制组,热情高,干劲大,重效率。众人拾柴火焰高,前一段工作已见成绩。希望所有的同志能对导演的工作提出建议,给予帮助。
很高兴和大家合作。谢谢大家。
1984年4月6日
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
张艺谋
立 意
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称构思。
古人有语:“„„ 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
这一带是中华祖先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总要想很多的。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想表现低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摇动、黄河、四个人物。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主 题
这部影片的主题,很难一言尽之。我以为,如果说是一个反抗买卖婚姻的故事,毋宁说是渗透了对人,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风 格
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摄影基调
色彩、光线、构图、运动四大要素构成了电影摄影的风格,我想,它们都应该统一在这样一个基调下:不求清淡而取浓郁,不求变化而取单纯。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全片总体造型处理 1.色彩
“黄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样的皮色。”勿需多讲,黄色是本片的色彩总调。
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在黄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袄,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红色的嫁衣盖头。
黄黑、白、红——黄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纯洁,红是向往。
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2.光线
由于黄土高原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虑到充分体现泥土的沉稳本色及温暖的气氛,本片的光线处理,以“柔和”二字为主。
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个别场景中,有意识运用明亮阳光构成大反差,加强视觉印象——这是戏的需要,内容的需要。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画面意境的产生,首先在光。3.构图
“简练、沉稳”这是构图的宗旨。
“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在画面中,坚决排除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练,强调大块面的重厚感。
同《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
构图不求奇特大胆,而求朴实完整。4.运动
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
通过镜头内部的有机调度,通过演员的运动,与不太运动的摄影机形成一个整体,造成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的视觉印象。
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 几种具体手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这是根本。统一在导演构思之中——这是前提。1.重复
全片中,大量运用同景别、同机位、同镜头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复镜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日复一日中有国痛苦、欢乐、渴望、斗争。
同一画面,往往蕴含着,再现着不同的质。2.色彩蒙太奇
黄是全片的总体色调,但在几个段落中,大量拍摄红色;红轿帘、红盖头、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红马„ „
充满画面的红色!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形成节奏。同样的红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3.光线跳跃
全片是柔和的光线,但两处有跃:
腰鼓——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翻身农民纵情的歌唱。这是新生。
求雨——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精神扭曲农民悲怆的呐喊。这是死亡
死亡了,才会诞生。
几句题外话
80年代的年轻人,常被呼为“现代青年”。所谓“现代”,摈弃传统也。
其实,我们在对未来影片的构思中,从劳资这几句话中得益匪浅:“大方无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二篇:导演阐述(推荐)
导演阐述:
为庆祝建党90周年。讴歌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丰县电视台主办,邮储银行丰县支行全程支持的以“邮储银行红歌飘扬”为主题的建党90周年红歌达人,是一次表达爱祖国、爱生活、爱社会主义的红歌盛会,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展现全县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当今电视节目内容大量同质化的市场传播格局中,影响主流社会的传播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传略资源,尤其是2011年,正值建党90周年,“邮储银行红歌飘扬” 建党90周年红歌达人是以红歌交流情感的主流高端活动,“红歌”综合了时尚元素与怀旧元素,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在传播日益分众化的市场环境中弥足珍贵。
红歌会共分为24场,每场以各县(镇)为单位,组织晚会内容,演出与展示相融合,深入到各县区进行录制,将当地特色的节目与领导讲话融入到演出之中。24场晚会展示结束后,将评出节目及组织的各个奖项,在第25场晚会中进行优秀节目展演和组织奖项的颁奖。
晚会将以“红色”为主题,以大型综艺节目为重点节目表现手段,以情感故事铺渲整场,打动人心,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参与,营造一个主题向上、气势磅礴、形式新颖、红味十足的“红色晚会”。
通过本次活动,使更多的人关注红歌盛会,使“红歌文化”这一根植于民间的平民艺术为人民所用,使人们真正理解“红歌文化”的核心价值;
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开发,赋予本活动最有正酣里的内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张力,打造文化项目新品牌。
这是一场全民的红歌会,人人唱红歌,人人受教育,人人展风采,只要你懂得红歌,喜爱红歌,会唱红歌,这里就是你的舞台!
第三篇:纪录片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
《工地》是大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有关农民工的纪录片。导演阐述是这样的:
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中有4.6亿劳动力人口,其中的9400万进城打工。在某种意义上,农民的现实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农民的理想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在城乡流动的农民工是中国政策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记录过程中,我们有两大发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单纯和劳作方式的神奇。单纯和神奇则构成本片的结构方式和表述方式。本片通过对农民工生活理想的记录,把农民工从世俗理解中的低微层面抖落出来,呈现为一种伟大的生活,和精彩的现实„„
这里,我们试图对本片的创作过程进行理性梳理,与纪录片同行共勉。
结构:用简单的语言说话
《工地》的结构是这样的: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人物现场采访。由这三部分组成完整段落,各段落铺排开重复循环,构成一个单纯的循环式结构。其中现场采访是主体和主线,是本片的写实部分;劳动和生活场景是主体后面的背景,是本片的写意部分;成组出现的面部特写是主体里面的内核,是作品的本质诉求。如此结构原因有三:
一是自《海路十八里》以来,我们一直在自觉地探索单纯的表述形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第一感受”。前期广泛接触深入思考以“寻门而入”,后期则要跳将起来“破门而出”。我们相信,好作品是单纯并且准确的。二是做外国人看得懂的纪录片。通过市场交易让我们的纪录片进入境外主流媒体,是近年我们在走的一条新路。繁复的背景交代,微妙的情感差异,独有的文化情愫,外国人理解起来是困难的。绕开这些,我们力图形成的是一种通用的单纯样态。如果说《海路十八里》是我们寄往西方的一张明信片,《工地》则是来自中国最坚定、坦诚的凝视。三是用结构来制造节奏。这是一部快节奏的纪录片,镜头长度基本保持在3秒以内。音乐被大段运用,昂扬的节奏引领着情绪的发展。与音乐的跳跃和速度感形成对比的,重复的结构却塑造出舒缓的慢板,从而形成轻重得当、缓急相宜的通篇意蕴。
结构是讲述的容器,也是作者对记录感受的抽象与提炼。单纯的结构不是想象,农民工的生活理想和劳动行为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单纯。我们接受了生活的启迪和恩赐,形成对于农民工的独特视角,构成本片的鲜明风格。而结构决定表述方式,如何表述则决定观众的解读取向。从这个角度讲,结构也是作品的基本态度。单纯结构赋予的明快与健康的个性,正是我们面对农民工这个题材的基本态度。
主题: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被问及武功的最高境界,李小龙脱口而出:“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身处农民工之中,我们努力摈弃关于农民工的种种概念和结论,寻找内心的真实感受,然后诚实表达。
用恢宏的劳动场面表现农民工的伟大。5组劳动场面,开篇是“挖掘”:土地被翻动着,“挖掘”和中国当前的社会进程有着某种关联,它意味着改变、痛楚,意味着开始、发展,意味着义无反顾的决绝,也意味着和土地生生不息的联系,这是个时代关键词。然后是钢架上的劳动、巨型建筑中的劳动、城市背景下的劳动,最后是“耕天”,以高调的天空为劳动背景。5组镜头共同传递了一种强大有力、舒展张扬的情绪。农民工是8亿农民的代表,他们是中国的基石,是时代的推动者、创造者和真正的主人。
用沉静的生活细节表现农民工的坚韧。一场是早晨吃饭,另一场是夜晚的宿舍;这时的农民工回到地面,也沉降到生活底层,但我们不予强调。如果说《工地》游离在生活表层,或许和作者的年龄有关,也和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关。我们对农民工的记录是温和的,应谨慎地评价不属于你的生活,除非你就在其中。
用写实的现场采访表现农民工的生活理想。采访部分保持写实影调,以及人与人交谈最为客观的景别。采访的问题是相同的,答案显示,“娶老婆”和“受教育”是农民工的两大需求。前者属于自然的繁衍生息,后者则体现出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渴望。农民工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面对镜头谈现在和将来,他们的心是踏实的、脸是快乐的。我们用7个人物来体现调查结果,翔实的身份字幕廓清了人物背景,也暗喻了人物话语的普遍性。
用浓烈的面部特写蕴涵本片的思想内涵。农民工的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这种届定的暧昧意味着自生自灭,涉及人口、土地、政策、城乡差异和地域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红灯和痛楚,也是祖**亲的一声忧念。我们可以用挖掘来表达力量,用工地来讴歌发展,可以心怀喜悦倾听理想,但要说出生长于血肉的那丝痛楚,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那就让我们凝视吧,凝视这80张沉默的脸。
镜头:用美学观照生活
镜头有着超越本体的功能,对《工地》而言,镜头是作者用自身的美学思想去照生活的一种方式:
仰拍为主,摇拍为辅:这取决于工地的特点和本片的基调。近景、特写为主,全景为辅:用全景表述对象的行为,用近景表述对象的心理,用特写表述对象的精神特质。纵向构图为主,横向构图为辅:纵向构图交代农民工与建筑的关系,透视人物之外的环境信息,突出画面的力量感和抒情性;用横向构图交代人物劳动的细节,展示人物在劳作中外化的情绪,突出画面的叙述色彩。逆光、侧逆光为主,顺光、散射光为辅:逆光表现了钢材本身的沉重感和冲击力,顺光和散射光则很好地还原了色彩的质感。早晚是我们最主要的拍摄时间,这时的光线特点使得画面色调丰满饱和,浓墨重彩,给人以油画般的视觉冲击,和逃离生活之外的梦幻感受。
音乐:让信息像空气一样散发
音乐在《工地》里不仅起着划分段落的作用,也承担了散发信息的功能。序曲使用的是表现盛唐辉煌气势的仪仗音乐《宫御行》主题曲,典型的中国五声音阶,纯粹的中国古乐配器,塑造出悠远、肃穆的气氛和独特的东方精神。片尾使用的《梦幻山歌》是音乐制作麦岛先生在云南采风时录制的,纳西族民歌手何金花高亢、明亮的演唱很好地阐释出中国的悠久古老及其顽强的生命力。
《工地》是一部有关现实的纪录片,也是一部有关理想的纪录片。好的作品是一个真实的谎言。作者的使命不是把生活中的真实转移成文本上的真实,而是把灵魂深处的真实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告诉你的是“我”心中的农民工,但影像的真实离生活真实究竟有多远?趁时间没发觉,让我带着你离开,如果文字让人困惑,那就夺门而出,继续拍吧!每部作品一定会有疑问,也一定会有答案。(王轶群 / 李汝建)
第四篇:元旦晚会导演阐述[模版]
聚首2012 元旦晚会导演阐述
年末总是让人深思的时刻,想想今天自己的成就,想想今年有没有虚度,新的一年的开始是让人展望的时刻,定下自己的目标,定下希望,不过最重要的,元旦这一天是开心狂欢的日子,是家人团聚的时候。
抱着这种理念,我们开始搜集表演节目,构思晚会结构,现场布局,首先我觉得要先赞美一下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祖国取得的成就辉煌,这一点是一定要做到的,接下来就要让广大的老百姓们开心了,晚会我想主要以年轻化为主,毕竟现在很少有晚会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了,元旦晚会我可不希望只有中年和老年人看,当然很多的节目还是;老少皆宜的。有了这些思想我们开始征集,筛选节目,一点一点,聚首2012元旦晚会雏形渐渐明晰。
深入民心
在晚会筹备时期,我们明察暗访了许多社区,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关注我们的晚会,我们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便将近一个月在各个社区走访,为了了解广大老百姓的口味,也尽量做到让各个阶层的 百姓都能开心欣赏这次的晚会。为了这些,我们在网上询问年轻人,在社区花园调查青少年,在老年活动中心拜访老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月连续的深入小区下我们终于了解了民心,开始了节目安排。舞台设计
首先我设想的是一定要先声夺人,在整场晚会的开头就要有一鸣惊人振奋人心的气势,所以我们决定用在2011年最受关注的航天部为作主题,成为一个展现航空事业发达的节目,场面宏大,一下吸引住人的眼球,晚会主要以3个步骤构思,一是先要体现祖国的伟大,2011年取得的成就,二就是让百姓看着开心,庆祝2012年的到来,三是喜庆欢迎龙年的到来,强调一下龙年,表达出对人们观众们的祝福,龙年大吉。
节目预告
整场晚会我们以年轻化为主,节目会非常引人关注,让人喜欢,我们请了许多大牌的歌手以及小品王,相声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最重要的,晚会中经常会出现2011年流行的事件,敏感的话题,会让观众们看的忍俊不禁。在我们的尽心策划下,整场晚会绝对可以在视觉听觉还有身心上获得许多的收获。
20090705124 沈鲁 文编一班
第五篇:醒悟导演阐述
《醒悟》导演阐述
这次的剧本时写的校园生活,我们在校园里面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遇到问题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近些年来,校园情感问题越发的严重,我们从一些班导那边了解到,大学生去心理辅导员哪里咨询情感问题的案例正在逐年增长,大学生谈恋爱到底是好是坏,各家众说纷纭,《醒悟》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生,平时沉迷游戏,比较忽视自己的女友,后来他的女友忍受不了,和他的好朋友在一起了。小凡就是那个大学生,当小凡知道自己的女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之后,感情奔溃了,每天喝酒抽烟,整个人都颓废了,后来妈妈打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满满都是妈妈的关怀,小凡觉得很内疚,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供一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赚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而小凡在学校的表现一点都不是他爸妈期望的,一点也对不起他爸妈的付出。在挂掉电话的那一刻,小凡醒悟了,懂得了很多,知道了爱情不是他的全部,在他周围还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亲情是他最该珍惜的,友情也是他该好好拥有的。父母就是天下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永远会默默支持自己的孩子。就算天下父母做的再错,作为孩子的也不该做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把你抚养长大,我们作为子女的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结婚了还可以离婚,所以自己的另一半不是最最重要,而自己白发苍苍的父母,才是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所以,对感情看淡一点,没有了感情我们还是可以活的,说不定可以活的更好,就看你自己怎么看,从一个孩子到大人,就是对一些生活的道理的感悟,只有懂得了这些,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大人,才能扛起你肩上的责任。我创造这个剧本就是希望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够懂得感恩。谈恋爱时一个人生必须经过的过程,他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面的一段时间,但是你该懂得还有其他重要的东西,你该学会取舍,该知轻重。我希望还在感情中迷茫的同龄人能够看我的短片能够醒悟,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能够不要在爱情的漩涡越走越深。我不是
反对大学生谈恋爱,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谈恋爱时可以的,但是不要把它当做你的全部,因为那样你会忽视你身边的好多东西。
这次的学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从我大三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准备,一直要到大三完结才能交出成片,这当中,经历了许多,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在确定选题的时候我很迷茫,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片子,脑子一片空白。通过和老师的讨论,老师说方面很广,可以做专题报道,可以做新闻采访,可以做纪录片,可以做剧情片,最后,我还是觉得做剧情片比较好,因为剧情片我之前做过,有点经验,其他的类型,都没做过或者是正在学习,我个人觉得我做不好。所以我选了剧情片,这也是我比较有把握的。但是创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到什么比较有新意的创意。这个时候王老师说,可以先去看一些同类型的短片,先学习别人的手法,借鉴过来。凭空自己去想真的是比较困难的,这和平时的积累有关,我平时不怎么喜欢看书,看的说真的很有限,但是老师说可以去看一些比较成功的片子去寻找灵感。我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了,看了很多的片子,最后,才有了这个故事的梗概。
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啊,困难重重。剧本我整个改过了三大次,小的改动不知道改了多少次。首先是整个故事太简单了,过于平滑的剧情,没有什么看点,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情节发生,就像一篇记叙文,补符合电影剧本的情节性。可看性大大降低了,老师让我添加了一些比较曲折的元素,比如是,男主人公和自己的朋友闹翻,再和好,在原来的剧本里面是没有交代两个人和好的。缴入一段两人和好的戏码,这样更加能表现出,男主人公醒悟的主题。这样也使的短片更具可看性。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在短片中描写小凡在天台等待小云的到来时,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是小凡
来回踱着步,镜头方面是,小凡和某口镜头的来回切换,小凡不停的看手表和抬头看门口,这样做事未了表现出小凡心里很急躁,很想见到小云。后面是小云和小超一起来的,并且牵着手。这样有很大的反差,可以更加表现出小凡的愤怒和失落。
在拍摄时,我还运用到了老师教的构图的方法。
构图的基本原则是:
1、均衡与对称
2、对比
3、视点。均衡与对称,它是构图的基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所以,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什么是“品”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何谓“三七律”,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对于摄影师而言。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构图中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对比的巧妙,不但能增强艺术感染力,还能更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死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
视点在构图中的作用,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
通过这次的拍摄,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脚架的重要性,有一次在出外景的时候,在设备间借机器的时候,由于那段时间借机器的人比较多,但是三脚架的数量不够,最后我们只借到了一台摄影机。我当初想,就将就下吧,手持拍拍看吧,应该没问题的。但是拍完回去,我拿到电脑上看的时候我就后悔了,抖的要命,在摄像机的显示屏上我看还好,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换到大屏幕上时,问题就来了,轻微的晃动边的很明显,让人看了都觉得眼花。最后那天的成果基本全部作废,这也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
电影中的声音主要分为三大类,即语言、音乐和音响三大类。语言,也称为人声,主要包括人物的对话及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内心独白、旁白,这是影视叙事抒情的主要手段。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关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分为两大类别:画内音乐,即音乐又画面中的声源提供。画外音乐,即音乐画面外声源提供,也就是创作者加进去的音乐。音响是指在影视时空关系中除人声以外,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出现的一切声响。在影视艺术中,音响不是简单地摹拟自然声,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元素纳入影片,通过导演,音响师的精心安排,成为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
电影声音是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纯视觉的媒
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使得过去在无声电影中是通过视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变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声音在电影里面有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作用。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悲伤、忧郁的画面。在我的片子里,小凡一个人走在街上拿着一瓶啤酒,步履阑珊的走着,这是小凡分手后颓废的样子。我在这里配上了一段钢琴曲。略显忧伤,很容易让人能感受到失恋之后的悲伤之情。在天台,小云和小凡分手了,当小云转身离开,我在这里加上了一段悲怆的小提琴,小提琴的音调很高,给人一种十分尖锐的感觉,很能体现出小凡心里的悲伤。
一般来说,影视的后期制作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组接镜头,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二,特效的制作。比如说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淡入淡出,以及圈出圈入等。现在还包括动画以及3D特殊效果的使用。三,声音的出现和立体声的出现进入到电影以后,我们应该还考虑后期的一个声音制作的问题,包括后来电影理论中出现的垂直蒙太奇等。这三点是影视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后期制作在整个影片制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将前期制作合为一体的一个模块,也只最终的一个模块,所以会解决到前期制作遇到的不足和前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最辛苦的一个专业。蓝绿屏抠图技术之所以会运用到后期制作中,是为了迎合后期更好的去合成一些东西,而不至于去机械的mask扣除场景中不需要的东西,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
做后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啊,快累死了,在这我小小的抱怨一下。一天到晚盯着电脑看,我脸上疯狂的冒出了很多青春痘,有时候熬夜喝了很多的咖啡,导致我剪完准备睡觉的时候,反倒是睡不着了,这样我就日夜颠倒了,大白天的在宿舍睡觉,想想以后自己的工作,哎,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啊,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关系,我从小就有点娇生惯养,真怕以后到了工作岗位会不适应。不过这个学期末真的是一个工作量很繁重的学期末,有好多的东西要去制作,让我提前体验到了养家度日的辛苦,为走出大学,走向社会铺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虽然累,但我还是
觉得很快乐,很充实,和大家一起前期拍摄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欢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