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历代著名经典春联大全
中国历代著名经典春联大全
篇一:中国古代经典对联
经典对联集锦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思间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鸿是江边鸟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女子好 少女更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大言者诸葛一人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脚短路长短走长灯吹吹灭火吹燃讨人讨画好吟诗猪肠未切好长肠 溪西鸡齐啼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篇二:中国历代 著名对联集锦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二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 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5格勤在朝夕 ;怀抱观古今。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3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87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88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89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陈斌如联)
90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91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9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9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9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95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96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97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98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99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同书自题联)
100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篇三:古代经典对联
古代经典对联
昭烈庙:
上联: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下联: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此联为【清】人完颜崇实撰。漳河疑冢指曹操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
上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下联: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此联为【近人】刘咸荥撰。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指刘备与刘谌;父子指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指刘备、关羽、张飞;君臣指刘备与其文武群臣。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
上联: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下联: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此联为【清】完颜崇实撰书。上联‘桑车盖’指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气。下联指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 朝的始终。
夷齐祠:
上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
下联: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
项羽祠: 上联: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
下联: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
上联:但以诗书教子弟。
下联:莫将成败论英雄。
留候张良祠:
上联:辞汉万户。
下联:送秦一锥。
上联:前追齐尚父。
下联:下启武乡候。
上联:壮士奋挥锥,报韩已落秦皇胆。
下联:大王烦借箸,兴汉终函项羽头。
岳飞庙:
上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如,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下联:即此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哭留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朱仙镇岳庙
张桓候张飞祠:
上联:翼德威明,鄙阿瞞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下联:王陵忠义,弃项羽若敝履,独知刘季是英雄。
此联是张飞王陵祠联。
周瑜祠:
上联:大帝君臣同骨肉。
下联:小乔夫婿是英雄。
孙夫人祠:
上联:毕竟阿兄生负汉。
下联:可怜之子死依刘。
此联为芜湖临江矶。
唐寅祠:
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
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李白祠:
上联:我辈到此惟饮酒。
下联:先生在上莫吟诗。
上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头。
下联: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三尺地,容国士扬眉。
苏轼祠: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
上联:其人其德其才,与历史长存不朽,斯为世仰。
下联:乃父乃兄乃弟,本家学渊源有自,故尔风高。
此联为【近代】冯健吾题四川眉山三苏祠。
夏禹祠:
上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下联: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天后宫:
上联: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
下联: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
洞庭湖君山庙虞帝二妃祠:
上联:依旧英皇偕癸北。
下联:如闻环佩响丁冬。.此联癸北是嫔滕之亚。
吕祖堂:
上联:遇有缘人,不枉我望穿眼孔。
下联:得无上道,只要汝立定脚跟。
孟姜庙:
上联:始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下联: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漂母祠:
上联:姓氏隐同黄石远。
下联:英雄识在酂候先。
《中国历代著名经典春联大全》
第二篇:中国历代十大著名城市
中国历代十大著名城市
战国时期10强城市: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
西汉时期10强城市:长安(西安)、洛阳、成都、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广陵(扬州)
东汉时期10强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现已消失)
三国时期10强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北京)
两晋时期10强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现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
南北朝时期10强城市: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现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
隋唐时期10强城市: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北京)
五代十国时期10强城市: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
北宋和辽时期10强城市: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
南宋和金时期10强城市: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北京)、成都
大元时期10强城市:泉州、大都(北京)、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
大明时期10强城市: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
大清时期10强城市: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汉民国时期10强城市(港台除外):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北京)、成都
第三篇:中国历代版图
中国历代版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
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 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 土.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
南北朝(宋魏)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
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
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五代
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
后梁汴州(开封)907年——923年朱温 后唐洛阳923年——936年李存勖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石敬瑭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刘知远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郭威
十国
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 吴国扬州892年——937年杨行密
南唐金陵(南京)937年——975年李昪 前蜀成都891年——925年王建 后蜀成都925年——965年孟知祥
闽国长乐(福州)893年——945年王审知 楚国长沙896年——951年马殷
南汉兴王府(广州)905年——971年刘隐 荆南荆州907年——963年高季兴 吴越杭州893年——978年钱镠 北汉太原951年——979年刘旻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朝,明朝的领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
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领土与清朝前期对比图
第四篇:中国历代版图
中国历代版图
禹建立了夏朝。夏朝虽然包囊了长江黄河,但其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汤建立了商朝。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姬发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周朝中央政权衰落,游牧民族入侵,各诸侯国袖手旁观,被迫迁都到更安全的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各诸侯互相争霸,形成了春秋五霸。同时各诸侯因称霸需要大肆招揽贤才,形成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一场思想革命。凭着百家争鸣的智慧,中国文明历尽磨难一直走到现在。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各诸侯国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但七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发动战争,百姓受战争所累,苦不堪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成为中国历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建立的一套行政体制经过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秦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第一次明确的划定了中国的版图。在北方则是立国不久的匈奴以及东胡和月氏,而西域诸国尚未与秦接触。
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尤其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将西域纳入了中国版图意义尤为重大,同时西汉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领土划归中国。在北方强大的匈奴汗国与西汉征战不息最终被西汉所击败。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史称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其统一的时间仅仅51年。西晋由于宫廷斗争,引发八王之乱,继而导致五胡入中原,五胡和西晋各王爷各势力相互攻伐,大量汉人和游牧民族被屠杀,甚至有的少数民族惨遭灭族,可以说整个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东晋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南北朝 早期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的朝代。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晚期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陈后主就是该朝最后一个皇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隋朝虽然短命,但是它贡献了以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和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后来的唐朝的强盛其实也有隋朝的功劳;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唐朝当时的强大,尤其是西部和北部的疆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由于唐末藩镇割据严重,各藩镇互不统属导致唐亡后政权特别多而且小。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明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顺天府(今北京)。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西包西藏、云南,东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正式管理台湾全岛。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第五篇:中国历代版图
中国历代版图(清晰美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南北朝(宋魏)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