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行测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5篇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21-47934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1 15:52: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行测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行测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

行测答题技巧:

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使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进入面试的最低分数线节节攀升,同时笔试与面试各按50%比例计入最后录取的总成绩,这一切使得笔试高分成为考生复习的核心目标。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公共科目笔试的两大考试科目之一,要想取得高分,需要进行有深度的复习和训练。高效的备考必须以深入了解考试为基础。专家总结分析了近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真题特点,并对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命题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

一、行测五大部分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常识判断

1.总题量在25道,内容庞杂,包括科技常识、人文常识、政治常识、国情社情、法律常识、经济常识等。

2.强调考生的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综合管理基本素质,就是指对政治、经济、法律等综合管理常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强调这方面的考查,对考生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1.总题量稳定在40道,逻辑填空与阅读理解各占大壁江山。

行测答题技巧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xingce/

2.逻辑填空主要是对实词与成语的考查,其中对成语的考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考查形式上看,一空、两空、三空都有,两空为主要考查形式,而它又以实词+实词、实词+成语的组合形式为主。从考查难度看,两空题的难度相对较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3.阅读理解以主旨观点型题目为主,主旨观点型题目的难度相对较大。

4.语句表达固定下来成为近年来必考题型。考查形式从单考语句排序,到侧重于语句排序,再到语句排序与语句填充两者并重。这表明语句表达命题经过不断调整渐趋稳定。

(三)数量关系

1.数量关系近两年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总题量减少,稳定在了15道,一个是数字推理题目退出国家公务员考试舞台。

2.数学运算部分整数特性、几何问题、行程问题等题型出现频率较高,在题型稳定的情况下,对考点不断创新,题目的技巧性增强,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数学运算解题方法。

3.数量关系部分在整张试卷中属于难度较大的部分,但并不是所有题都是很难的,难题、常规题、简单题的比例大致是1∶2∶1,因此在考试中要认真对待该部分试题。

(四)判断推理

1.总题量在35-40道,稳定考查图形推理、逻辑判断、类比推理、定义判断四种题型。2.图形推理部分2011年出现了图形分类这一新题型,整体难度上升,需要认真观察图形,辨别图形异同,熟练掌握常考规律。

3.逻辑判断部分以论证推理为主,同时考查智力推理和命题推理。论证推理以考查削弱型为主;嘴里推理虽不需要专业的逻辑知识,但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同时要灵活应用相关解题方法;命题推理近两年都只出现了1-2道,复言命题是考查的重点,需要掌握好逻辑基础知识。

4.类比推理包含两词型、三词型和对当型三种题型的考查,近两年题目所涉及的词项间关系越来越模糊和不明显,整体难度相应提升。

5.定义判断题目涉及心理、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定义,近两年整体难度基本稳定。

(五)资料分析

1.总题量在15—25道,包括3-5则资料,每则资料包括5个小题。包括文字资料、表格资料、综合资料等,资料内容多与宏观经济相关;资料信息量较大,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快速定位数据。

行测答题技巧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xingce/

2.以计算题为主、注重考查计算技巧,近两年的考试中,计算题占比均不低于50%,更加注重对计算技巧的考查。大部分题目均可采用首数法、乘除法转化法、范围限定法、取整法、分子分母比较法等计算技巧快速求出正确答案。

二、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专家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2013年的命题趋势如下:

(一)题型题量组合变化,基础题型稳定不变

由2008—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基本情况分析表我们可知,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总题量稳定在135道,各版块内部的题型题量不断组合变化。试题结合公务员工作实际,突出命题的能力导向,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基础题型均为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数学运算、类比推理、定义判断、逻辑判断、图形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

(二)考点方法创新变化

一个完善的机制,必须要有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机制发展的活力。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僵化的泥潭,裹步不前。随着考试的不断发展,考试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由此推动着考试内容的创新变化,表现在具体的考题上,就是考点的不断翻新,解题方法的不断优化。如2011年图形推理出现的“图形分类”、2012年常识判断出现的“图形”题等。在2013年考试中,也有可能出现考点翻新题,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时要重视根据大纲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查缺补漏,看到新题型时不必惊慌,静下心来,回忆备考时练习的各种题型,仔细找寻做题线索,此时便会发现,新题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三)知识范围扩展变化,考查重点稳定不变

行测考试是能力考试,但能力的提升必然以知识的储备为基础。从真题分析来看,行测试卷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扩展变化的,无论是言语理解部分的取材范围,还是数学运算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都有明显的扩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还是在常识判断,从侧重于法律演变到侧重国情社情、综合管理素质。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知识储备,以更高的视觉来看待整个考试。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惠新西街学习中心

行测答题技巧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xingce/

第二篇: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命题特点及申论真题分析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命题特点分析及申论真题分析

2010的国考行测继续着2009年的调整,总体呈现出以下两大特色:

一方面,行测五大模块的排列顺序重新调整为2009年以前的模式,即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的顺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较为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试题在各部分的题量分布上也有所调整。资料分析题目增加了5道,数学运算减少了5道;图形推理增加了5道,类比推理减少了5道;总题量则保持不变。资料分析需要的是考生阅读分析资料的准确度和速度,比数学运算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可见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后考试的重中之重。类比推理则是所有行测试题中最简单的,而图形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思维、视觉感官,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类比推理与图形推理的此消彼长预示着国考行测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强。

下面,我们就各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2010年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延续了2009年的基本形制,难度也基本未变。选词填空的取材则略有变化,在以前从社科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选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散文等文学体裁的考查。片段阅读没有太大变化,就是含有大量关联词语材料逐渐变少,更加强调考生对材料的整体分析。2010年再次出现了对句子排序题型的考查,所以这种题型希望考生能够加以重视。

二、数量关系 题量减少,难度略增 1:数字推理

2010年数字推理考察了5道题,除了1道考察合数的拆分、1道考察分数外,其余几道考察的都是多次方,依然是横向地推的多次方和纵向延伸的多次方并存,足见多次方的重要地位。本的5道题除第五题分数数列略有难度外,其余几道按照知识体系套用应该很快能够得到结果。例如第42题:

1,2,6,15,40,104,()A.185 B.225 C.273 D.329 【解析】:整体观察此数列的特征,可发现此数列为递增数列,首先想到做差,然后观察做差后的数列特征。解题如下: 2 6 15 40 104(273)作差 4 9 25 64(169)↓ ↓ ↓ ↓ ↓ ↓ 22 32 52 82(132)底数构成和数列 可见,对于常规型数字推理来说,理清做题脉络是非常有必要的。2:数学运算

本的数学运算由过去的15道题变为10道题,但是考题的难度比往年有所提高。纵观整个10题,不管是“必备”的排列组合、行程、容斥、几何,还是其他如方程、日期年龄等小知识点,都体现出了一点——对于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

例如46题:

某单位订阅了30份学习材料发放给3个部门,每个部门至少发放9份材料。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方法?

A.7 B.9 C.10 D.12 【解析】:方法一:采用隔板法。先给每个部门发放8份材料,还剩30-8×3=6份材料,在这6份材料的5个间隔中放上两个隔板,即可保证每个部门至少得到了9份材料,不同的方法共有 =10种。

方法二:先给每个部门发放9份材料,再考虑将剩下的3份材料发给这三个部门。若3份材料发给一个部门,有3种情况;若3份材料发给两个部门,有6种情况;若3份材料发给三个部门,有1种情况。共10种情况。

10道题目,几乎每道题目都映射出对于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对于整除、代排等灵活思维的运用,对于题目内涵和实际考点的分析。从2010年这10道题可以看出,命题人更加明显的侧重于数学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测查,而不是题型的罗列,这就更要求广大考生把各种思想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思维,以不变应万变。

三、判断推理

1、定义判断

2010年定义判断对法律概念考察有所恢复,其比例上升为20%,涉及内容更加广泛,知识点覆盖心理学、生态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不过选项多以事例方式呈现,所以难度增加不大。

2、类比推理

2010年类比推理题量缩减为5道。题量减少,但是难度并没有降低。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了难度的梯度,有较简单的题,也有难度较大的题。

3、演绎推理

本年演绎推理考察的题型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比例为2:8。必然性考察的知识点依然是假

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和综合推理判断,对于综合推理判断这一题目里蕴含和必然性很多知识包括矛盾的知识点,同时考生如果要想做正确,依然需要将必然性的基础夯实,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可能性考察的题型为加强削弱型6道题目、评价型1道题目和解释型1道题目。加强和削弱型的题目和之前的有了以显著特点,那就是首先要把握题干的中心意思(即出题人的意思),然后四个选项中会出项两个或以上的都可以加强或削弱的,因此需要注意程度的强弱,选择加强或者削弱力度最强。

4、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到了2010年,变化就较大了。首先是题量,其次是题型和难度。题量上由2009年的5个题变为了10个题,增长了100%,所占比例有14.28%提升到25%,题型上也个百花齐放,除了类比型没考以外,其他常见题型都有了,其中空间型更是提升到3个题。从知识点上看更是涉及了线条、小图形、阴影部分形状、移动、叠加、折叠等个方面,难度可谓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其中最难的是考查了三视图,对考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四、常识判断

1、淡化考查重点,法律不再独大

2010年行测大纲对常识判断的表述改为“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试题也确实涉及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方方面,法律题目占有5道。这表明国考常识判断部分确实淡化了考查重点,法律不再一科独大。

2、考查重点不回避

自然、科技类题目达到了10道,遥遥领先于其他科目,结合上述第一点,可以推测命题人不会回避重点、热点,但最大题量出现在哪个领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五、资料分析 题量增加,难度降低

本年资料分析题目由4道大题变为5道大题,25道小题,这是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更进一步强调了资料分析的重要性。考察的点比较集中,围绕增长这样一个考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但是没有太多的变化,考察的比较简单。资料的给出形式保持着多样化,综合性的风格,但是总体解读起来非常容易。资料分析的基本类型包括了文字,表格,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在以前的考试中,每一年考察的都不会是所有类型的,比如:08年没有考察扇形图,09年没有考察折线图,而2010年所有的基本类型都有考察到,这是新的命题思路,考生必须对每一种资料都非常的熟悉。选项的设计很明显的侧重巧算,选项的间隔很大,从选项设置就能明显的看出降低了计算难度,主要是考察快速估算的能力。可以使用平时所用到的取整法,估算法,首数法,转化法等各种方法迅速的得到答案。而且不难看出资料分析的考试已经由原来的简单拼凑式的命题方式转变为思维层面的考察,所以更加要求考生对资料的把握能力有所提升。

2010年国家省级以上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分析

2010年中央级申论考试根据大纲要求,出现了重大变化:将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分开,分别设置试卷,一次考试,两个级别的应试者分别作答一张试卷,由过去的同一试卷、不同试题,变为两张独立的不同试卷。这一变化虽然不可谓不大,但却不是根本性的,仅仅是形式上的调整,不同级别考生作答的试卷尽管内容不同,结构却相同,主题也大体相似,都围绕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而设。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的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这个话题宏观大略,综合性较强,从国家整体海洋资源发展战略和人类对自然合理开发的基本思路出发,讨论了我国海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

一、2010年申论真题两大特点

具体来看,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材料分段、字数较之前几年的国考有所减少。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有6则材料,数字是6045,相对于2009年的11则6584字和2008年的11则6336字有了数量上的转变,这无疑减少了试卷的繁复和难度,便于考生阅读。

特点二:材料主题较为浅显易懂。2009年国家申论考试的材料较为复杂,主题“产业升级”中还提出两个主要问题“加工业产业存在硬伤、粮食问题”,如此隐晦不易被发现察觉,令考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2010年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的申论考试,从材料2的开篇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沿海某省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话语中和第四大题文章写作围绕的角度上,就可以明确这次考试的主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类。其浅显易懂,考生在浏览材料和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找到主题。

二、题型解析

(1)变换问法,同为概括。以往国家申论考试概括类试题的问法较为直白,如2009年第一题,直接要求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2010年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的申论试卷第一大题变换问法,没有要求“概括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或“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而是给出十几年后渤海变为“死海”的背景设想,要求考生指出“死海”的含义。这种问法虽然较为隐晦,但仍属于“概括内容”类的试题,考生只需对材料中渤海污染严重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用简明、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综合分析题数量多,分值比重大。整套试卷包括四大题、五小题,综合分析题的数量为2道,一个是第一大题的2小题,一个是第二大题的启示题,分析题数量占总题量的2/5;两道试题的分值总和为30分,占试题总分值的30%,除了作文题之外,比重最大的就是分析题型,可见其分量之重。这与2010版申论考试大纲强调对省级以上职位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的考查是完全对应的,《大纲》申论部分对省级以上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十分清楚:“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而市地以下考生则没有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要求。这清楚表明国考对省级考生侧重考查分析能力,必然体现在分析题型的吃重上。同时,分析与解决问题是相联系的,根据大纲规定,省级以上考生要深刻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要更多地“借助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如此一来,也就对考生背景知识的积累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考生一定程度上要具备超越给定资料的综合知识才能“综合”地分析试题给出的观点或问题。

(3)引入公文写作题。以往的国家申论考试中也曾出现过公文写作试题,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的第三大题第2小题,就要求根据“给定资料6”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考生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的考试也引入了公文写作,是写出报告的“内容要点”,并不要求写出报告全文,只需将报告中的内容要点全面列出即可,考生无需写出标题、称谓、引言、结语等公文程式化内容。作答时,可从某省半岛蓝色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某省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角色,站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总体原则和措施步骤。

(4)文章写作题变化不大。题目中给出了文章的主题,考生可自选角度进行命题,但要围绕着“海洋的保护和开发”来展开论述,切勿脱离中心,违反题意。紧扣给定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写作题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文章论点要符合材料精神和题意,论据要出自给定材料,论证要围绕中心、恰当地运用材料,充分地证明观点。尽管这些一般性的原则考生是清楚的,但自由命题作文的特点,仍然容易导致中心观点偏离题意。副省以上试卷给出的仅是立意角度,“海洋的保护和开发”包括了两个方面,既可两者结合,又可侧重一面,考生容易把握不准,或是脱离保护谈开发,或是脱离开发谈保护,这种“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的立论方式很容易走偏,脱离题意的根本要求。按照题意和辩证法的要求,在“海洋保护与开发”问题,必须先入为主地存在一个“两点论”的认识,把相互对立又内在联系的两面“既一分为二又统一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论点。显然,尽管写作题变化不大、难度不高,考生仍然要坚持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特别是辩证法的原则,全面理解题意,慎重构思,避免随意性。

(5)辨析改错题未考,但未来此题型仍将出现。2010年国考,人们可以发现有一种申论题型缺席:辨析改错题,无论省级以上还是市级以下试题,都没有出现类似2009年对“四点对策”进行辨误和修改、2008年对水电规划部门答复初稿进行指误和补充的题型。此类问题属于纠错性质的分析和补充完善性质的对策复合题型,即纠错分析+对策完善复合题型,简称辨析改错题。这种试题尽管本次未考,但国考试水后,上海等地跟进,已发展成为申论考试一个命题创新点和作答难点,对考查应试者的分析——动脑与对策完善——动手双重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未来此题型仍将在国考中出现。至于何时复出江湖,考生不要抱驼鸟心理,从决定报考之日起即应着手复习,力争攻克这一难点,把握应试胜算。

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虽然针对考生类别在考试形式上做了一些区分,但是申论题材和主题并没有跳出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

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切题的角度、表现方式、宏观微观层次结构不同,因此,考生应对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时,把握住这五个宏观方面的大主题,依据材料,重视基础,具体分析,灵活自主地运用辩证的方法,就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取得满意的作答结果。

三、材料详解

【材料1分析】给出了材料的主题背景——海洋,介绍了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物种繁多,但是我国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情况。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等污染物排进渤海海域,使其污染日益加大,赤潮现象频发,海水自净能力差,鱼类品种减少甚至个别生态物种濒临绝迹,十几年后渤海可能会成为“死海”。不仅毁灭了鱼儿的家园,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内容里提出了具体改善渤海生态环境等对策。

这部分材料包含原因、反映问题、蕴藏对策、潜含影响,是作答试卷第一大题中的1、2两小题、第三大题对策拟制、第四大题文章对策部分写作的有力信息,尤其对作答第一大题1小题中“死海”的特征描述概括可以进行有力的解释说明,应该精读。在作答第2小题时,可将其海洋污染后的危害进行引申拓展,不能将作答要点局限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挖掘延伸,拓展思维,如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平衡,毒化了人类食物链,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并且,破坏海洋景观,影响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材料2分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沿海某省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随着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逐年上升,蓝色经济发展区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地理人才优势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对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现状的一个详细介绍,对作答第三大题提供了要点和背景信息。

同时,材料也简略地列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存在的问题,如“集中集约用海”的障碍,重复建设及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为此,从该省知名专家W分析及呼吁中、有识之士的赞许里抽调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首先,应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来,对半岛海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为渤海立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强对渤海的保护;

其次,实现该地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充分整合各地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以海洋高科技为中心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半岛地区海洋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再次,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上的支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该则材料提供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完整信息,不仅反映问题,而且蕴藏对策,为第三

大题内容要点的概括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材料3分析】讲述了日本濑户内海存在的海水污染、无序开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日本治理濑户内海污染方面的策略,为中国治理渤海海域的污染、加强海洋的合理开发保护方面提供了借鉴。例如:

一、进行前期的统筹、规划、管制,对海洋进行有序开发。如禁止在海洋周边建设一些污染性强的企业,以免污水破坏水质,可在其周边建设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二、进行立法,如颁布实施《水质污染防止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法》,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海域周边的生态环境。

三、加大内海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的资金投入,利用各种自动化监测设备开展大规模的海洋污染综合调查,了解海域污染现状,做到对症下药。

四、宣传海洋保护知识及益处,动员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到保护海洋的活动中。通过以上几种措施,加强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保护,从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海域管理”现状。

该材料包含原因、反映问题、蕴藏对策、潜含影响,对作答申论第三大题、拟制第四大题文章写作中的对策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材料4分析】具体介绍了荷兰“围海造田”与我国“围湖造田”的事例及引发自然灾害、受到自然惩罚的后果。对材料加以引申拓展,可以从中衍化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给人们启示和警醒,例如: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宜盲目,应着眼长远,兼顾当前,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应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前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统筹,理论联系实际,走与群众相结合的路线。此则材料是作答申论第二大题的依据,反映问题,给人启示。

【材料5分析】列举了南方某市“围海造田”引发自然灾害,遭遇破坏的事例。这与第4则材料中“荷兰‘围海造田’”与“我国‘围湖造田’”有着颇为相似的初衷和结局,虽只是一个事例,但对作答申论试题第二大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材料6分析】通过对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领海范围介绍,引出海岛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在海岛的保护开发上还不够完善,海岛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大,但脆弱易受破坏,由此,引出对海岛开发保护的对策:即在进一步加强海岛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基础上,尽快为海岛立法,成立《海岛保护法(草案)》,来维护海岛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

第三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判断推理

来源:考试吧 2013-9-18 17:05:58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1.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就一定能创造财富而变得富有;而这样的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政治稳定,它所创造的财富必须得到公正的分配;财富的公正分配将结束经济风险;但是,风险的存在正是经济有效率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富有不可能并存。

B.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有效率运作不可能并存。

C.一个富有国家的经济运作一定是有效率的。

D.一个政治上不稳定的国家,一定同时充满了经济风险。

2.面试在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经过面试,如果应聘者的个性不适合待聘工作的要求,则不可能被录用。以上论断是建立在哪项假设的基础上的?()

A.必须经过面试才能取得工作,这是工商界的规矩。

B.面试主持者能够准确地分辨出哪些个性是工作所需要的。

C.面试的唯一目的就是测试应聘者的个性。

D.若一个人的个性适合工作的要求,他就一定被录用。

3.政府应该不允许烟草公司在其营业收入中扣除广告费用。这样的话,烟草公司将会缴纳更多的税金。烟草公司只好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而产品价格的提高正好可以起到减少烟草购买的作用。

以下哪项是题干论点的前提?()

A.烟草公司不可能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来抵消多缴的税金。

B.如果它们需要付高额的税金,烟草公司将不再继续做广告。

C.如果烟草公司不做广告,香烟的销售量将受到很大影响。

D.烟草公司由此所增加的税金应该等于价格上涨所增加的盈利。

4.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各不相同,甲说:“我是A型。”乙说:“我是O型。”丙说:“我是AB型。”丁说:“我不是AB型。”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假的。

以下哪项成立?()

A.无论谁说假话,都能推出四个人的血型情况。

B.乙的话假,可推出四个人的血型情况。

C.丙的话假,可推出四个人的血型情况。

D.丁的话假,可推出四个人的血型情况。

5.据最近的统计,在需要同等学历的十个不同职业中,教师的平均工资五年前排名第九位,而目前上升到第六位;另外,目前教师的平均工资是其他上述职业的平均工资的86%,而五年前只是55%。因此,教师工资相对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的相对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Ⅰ近五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稳定。

Ⅱ 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中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别是很悬殊的o

Ⅲ 学历是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Ⅳ 工资是实际收入的主要部分。

A.Ⅰ、Ⅲ

B.Ⅱ、Ⅳ

C.Ⅲ

D.Ⅲ、Ⅳ

1.A【解析】由题干知,富有的国家需要有效率的经济运作,有效率的经济运作需要风险的存在,而政治的稳定需要财富的公正分配,而财富的公正分配又意味着风险的结束,由上述论述可以推出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富有是对立的,不能共存,故答案为A。

2.B【解析】由题干知,应聘者的个性是面试测试的一个标准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标准,故可排除C项和D项。A项工商界这个界定词太片面,不代表全部面试,不符题意。只有B项能够使面试主持者正确判断是否录用应聘者,故答案为B。

3.A【解析】由题干知,烟草公司由于不能扣除广告费用,并要按含广告费用的营业收入纳税,烟草公司只好提高产品价格。B、C、D项与题意不符,只有A能说明这个原因,故答案为A。

4.B【解析】此题可用代入法,即按原题的题设要求逐个检验选项,假设乙的话假,则乙必定是B型,则丁必定是O型,由此可以推断出四个人的血型状况,故答案为B。

5.D【解析】从题意可知,题干论证的是需要同等学力的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状况,Ⅰ和Ⅱ两项明显不是构成论述的前提条件,故可排除;Ⅲ是对同等学力的有力论证,是其成立的前提;Ⅳ是对工资和收入对比的论证,Ⅲ和Ⅳ都是对同等学力的不同职业的收入状况的论证,故答案为D。

2014国家公务员行测备考:数学运算

来源:考试吧 2013-9-18 17:10:57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1】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人们发现与会代表中有10人是东欧人,有6人是亚太地区的,会说汉语的有6人。欧美地区的代表占了与会代表总数的23以上,而东欧代表占了欧美代表的23以上。由此可见,与会代表人数可能是:()

A.22人 B.21人 C.19人 D.18人

【2】某项工程,小王单独做需20天完成,小张单独做需30天完成。现在两人合做,但中间小王休息了4天,小张也休息了若干天,最后该工程用16天时间完成。问小张休息了几天?()

A.4天 B.4.5天 C.5天 D.5.5天

【3】A、B两地以一条公路相连。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以不同的速度沿公路匀速相向开出。两车相遇后分别掉头,并以对方速率行进。甲车返回 A地后又一次掉头以同样的速率沿公路向B地开动。最后甲、乙两车同时到达B地。如果最开始时甲车的速率为X米/秒,则最开始时乙的速率为:()

A.4X米/秒 B.2X米/秒 C.0.5X米/秒 D.无法判断

【4】在一条长100米的道路上安装路灯,路灯的光照直径是10米,请问至少要安装多少盏灯?()

A.11 B.9 C.12 D.10

【5】一批商品,按期望获得 50%的利润来定价。结果只销掉70%的商品,为尽早销掉剩下的商品,商店决定按定价打折扣销售,这样所获得的全部利润,是原来的期望利润的82%,问打了多少折扣?()

A.2.5折 B.5折 C.8折 D.9折

【1】分析:答:选C,思路一:此题用排除法解答。假设A项正确,与会代表总人数为22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有16人,其中10人是东欧人,则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比例为10÷16=0.625,此比例小于2/3,与题中条件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A项应排除。假设B项正确,与会代表人数为21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有15人,其中10人是东欧人,则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比例等于2/3,而题中给出的条件是以上,所以此假设也不成立,B项应排除。假设C项正确,与会人数为19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有13人,其中10人是东欧人,则欧美地区代表占与会代表总数的比例为13÷19≈0.68,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比例为10÷13≈0.77,这两个比例都大于2/3,与题意相符,假设成立。假设D项正确,与会代表人数为18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代表有12人,其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比例为12÷18=2/3,而题中条件是以上,所以与题意不符,假设不成立,D项应排除。

思路二:东欧代表占了欧美代表的2/3以上 ==> 欧美代表最多14人。(当为2/3时,10/(2/3)=15,因为实际上是大于2/3的,因此一定小于15,最多为14)欧美地区的代表占了与会代表总数的2/3以上 ==>与会代表最多20人。(当为2/3时,14/(2/3)=21,因为实际上是大于2/3的,因此一定小于21,最多为20)有6人是亚太地区的 ==> 除了欧美代表至少6人(占了与会代表总数的1/3以下)==> 与会代表最少19人。(当为1/3时,6/(1/3)=18,因为实际上是小于1/3的,因此一定多于18,至少为19)所以与会代表最多为20人,最少为19人,即或为

19、或为20。综上,选C

【2】分析:答:选A, 令小张休息了x天 总的工作量为1,1/20为小王一天的工作量,1/30为小张一天的工作量(1/30)×(16-x)+(1/20)×(16-4)=1=>x=

4【3】分析:答:选B,1、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所用时间相同。

2、令相遇点为C,由于2车换速=>相当于甲从A到C之后,又继续从C开到B;同理乙从B到C后,又从C-A-B,因此转换后的题就相当于=>甲走了AB的距离,乙走了2AB的距离,掉头且换速的结果与不掉头并且也不换速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路程为甲:乙=1:2,3、因此,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甲速:乙速=1:

2【4】分析:答:选D, 最少的情况发生在,路灯的光形成的圆刚好相切。要路灯的光照直径是10米,即灯照的半径为5米,因此第一个路灯是在路的开端5米处,第二个在离开端15米处,第三个在25米处。。第十个在95米处,即至少要10盏。

【5】分析:答:选C, 令打折后商品的利润率为x,商品成本为a,商品总数为b,(b×70%)×(a×50%)+[b×(1-70%)]×(a×x)=(b×100%)×(a×50%×82%)=>x=0.2(通过利润建立等式)则打折数为

a(1+20%)/[a(1+50%)]=0.8,即打8折,所以选C

【1】分析:答:选C,思路一:此题用排除法解答。假设A项正确,与会代表总人数为22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有16人,其中10人是东欧人,则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比例为10÷16=0.625,此比例小于2/3,与题中条件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A项应排除。假设B项正确,与会代表人数为21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有15人,其中10人是东欧人,则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比例等于2/3,而题中给出的条件是以上,所以此假设也不成立,B项应排除。假设C项正确,与会人数为19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有13人,其中10人是东欧人,则欧美地区代表占与会代表总数的比例为13÷19≈0.68,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比例为10÷13≈0.77,这两个比例都大于2/3,与题意相符,假设成立。假设D项正确,与会代表人数为18人,其中亚太地区6人,则欧美地区代表有12人,其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比例为12÷18=2/3,而题中条件是以上,所以与题意不符,假设不成立,D项应排除。

思路二:东欧代表占了欧美代表的2/3以上 ==> 欧美代表最多14人。(当为2/3时,10/(2/3)=15,因为实际上是大于2/3的,因此一定小于15,最多为14)欧美地区的代表占了与会代表总数的2/3以上 ==>与会代表最多20人。(当为2/3时,14/(2/3)=21,因为实际上是大于2/3的,因此一定小于21,最多为20)有6人是亚太地区的 ==> 除了欧美代表至少6人(占了与会代表总数的1/3以下)==> 与会代表最少19人。(当为1/3时,6/(1/3)=18,因为实际上是小于1/3的,因此一定多于18,至少为19)所以与会代表最多为20人,最少为19人,即或为

19、或为20。综上,选C

【2】分析:答:选A, 令小张休息了x天 总的工作量为1,1/20为小王一天的工作量,1/30为小张一天的工作量(1/30)×(16-x)+(1/20)×(16-4)=1=>x=

4【3】分析:答:选B,1、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所用时间相同。

2、令相遇点为C,由于2车换速=>相当于甲从A到C之后,又继续从C开到B;同理乙从B到C后,又从C-A-B,因此转换后的题就相当于=>甲走了AB的距离,乙走了2AB的距离,掉头且换速的结果与不掉头并且也不换速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路程为甲:乙=1:2,3、因此,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甲速:乙速=1:

2【4】分析:答:选D, 最少的情况发生在,路灯的光形成的圆刚好相切。要路灯的光照直径是10米,即灯照的半径为5米,因此第一个路灯是在路的开端5米处,第二个在离开端15米处,第三个在25米处。。第十个在95米处,即至少要10盏。

【5】分析:答:选C, 令打折后商品的利润率为x,商品成本为a,商品总数为b,(b×70%)×(a×50%)+[b×(1-70%)]×(a×x)=(b×100%)×(a×50%×82%)=>x=0.2(通过利润建立等式)则打折数为

a(1+20%)/[a(1+50%)]=0.8,即打8折,所以选C

2014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政治常识

来源:考试吧 2013-9-18 9:06:3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直接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思想是()。

A.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社会主义本质论

C.发展是硬道理

D.“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2、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是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批评与自我批评

4、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时代依据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历史依据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D.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C.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D。ABC项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武器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

2.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因此,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体现的是量变,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讲的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可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量变中有部分质变的过程。因此,答案为BD。

3.“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第一项基本内容是一切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实事求是的第二项基本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实事求是的第三项基本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以上表述,选择ABC三项。

4.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不难判断,ABCD四个选项都正确。

5.邓小平理论形成有国内、国际、历史和现实的条件。其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国际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国内历史条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国外历史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国内的现实条件。故选ABCD。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_行测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_行测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作答要求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报考者必须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本或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介绍(一)测试内容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

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二)题型介绍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多种题目类型,试题将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以下是部分常用题型介绍。

1.言语理解与表达

每道题给出一段语言文字,要求报考者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例题1: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

2013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考法律术语汇总

公务员考试中与法律相关的选词填空材料,常以法律专业术语的固定搭配为考查重点,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平时应注意此类词语的积累。法律专业术语是专门用来表示法律领域特有的事物、现象的专业用语,具有规范、严谨的特点。以例题为据:

【例题】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_____。对此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_____;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复议 诉讼 裁决 B.复议 控告 判决

C.仲裁 复议 仲裁 D.仲裁 诉讼 复议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A。“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第一空中申请的对象为“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故不适用“仲裁”,排除C、D两项。“控告”一般针对的是国家机关或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第二空应选“诉讼”。第三空中,“判决”是法院作出的,对于国务院一般要用“裁决”。

公务员考试中与法律相关的选词填空材料,常以法律专业术语的固定搭配为考查重点,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平时应注意此类词语的积累。法律专业术语是专门用来表示法律领域特有的事物、现象的专业用语,具有规范、严谨的特点。以例题为据:

【例题】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_____。对此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_____;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复议 诉讼 裁决 B.复议 控告 判决

C.仲裁 复议 仲裁 D.仲裁 诉讼 复议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A。“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第一空中申请的对象为“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故不适用“仲裁”,排除C、D两项。“控告”一般针对的是国家机关或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第二空应选“诉讼”。第三空中,“判决”是法院作出的,对于国务院一般要用“裁决”。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可以将此类词语进行专门记忆,对于考生来说,博闻强记最为重要。【相关推荐】 临沂人事考试信息网:linyi.offcn.com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行测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