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学习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学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业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教育事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教师在“为人、为师、为学”三方面做出表率。
第一,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岁月更迭,人们记住的无数教师,往往在于他们为人、为师的品格,坚守了自己,更赢得了学生无尽的尊重。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教师的为人更显重要,只有严格坚守职业的底线、道德的规范,才可能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一生。
第二,时代发展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为师能力。应试型老师培养不出素质型学生,教师要变传统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方式,才能造就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第三,时代发展还要求教师“为学广博”。新时代的教师要由“教书匠”型向教研型、专家型转变,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好学求索的典范。
正如温总理所说,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1
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
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
在和价值。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
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第一,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第二,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片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
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答: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
第一,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
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第三,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
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顺应天性、形成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丰富多采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创造适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绪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极为重要。其正确引导和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第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第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四,是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第五,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第六,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
第七,是适当运用奖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各种社会实践能力。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
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这样必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造热情,扼杀有创造才华的学生。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体来讲:
第一,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不体罚,不等于
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第二,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第三,不迁怒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第四,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再去做这件事时就有了一种情感,有了情感,奉献和享受就分不开了,奉献的时候就是享受,享受的时候就是奉献,这才是人类生存的高境界。过去我们谈师德,一般说的比较多的是自律、奉献、人格,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很少谈教师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
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 第一,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第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第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总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 第一,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 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聚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第二,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
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专业理论引领,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答:第一,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
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第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为教学服务的原则;适度使用的原则;简约可操作原则。
第三,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教学功能、指导功能、监控功能、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
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第二篇: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
《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专题学习笔记
前言 引领教师的职业生活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行的意义
作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善治,二是经济的发展,三是文化教育的发展,四是环境保护。
二、《纲要》也直接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纲要》对教师职业生活影响的认识:1.学习规划纲要,丰富职业角色内涵。2.把握、领会规划纲要的主题精神,定位教师职业生活方向。
第一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奢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要求自己进步的一种标准,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努力向上的一种理想的心态。(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行为和行为尊则。所谓师德,主要是面对特殊的对象学生而提出的基本上要求,即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的核心是责任感。
三、教师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师德: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第二、承认学生的独立个性,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地发展。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总体战略的规定和解读
总体战略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
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步履艰难
三、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纲要》指出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能力为重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核心支柱。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三)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家教、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德、智、体、美、老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战略主题。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学前教育:
(一)国际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国际重视学前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视学前教 1
育立法。国家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政府财政投入。国家重视用计划立项的办法解决学前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二)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第一、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早期开发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意义;第二、良好的学前教育网络对于妇女的解放,改善家庭生活与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积极作用;第三、加强学期教育有利于消除贫困,消除弱势群体世代“恶性循环”,为实现人的平等创造均衡的机会;第四、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回报率要比其他领域更高;第五、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服务化的起始阶段,加强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三)学前教育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正在消失,成为某种准公共产品。第二、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得不到保证。第三、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差距更大。第四、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较低。2.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举措:第一、明确学前教育的功能定位;第二、确定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第三、努力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一)《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任务的规定
(二)义务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四)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出现了新的局面
(五)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的发展
第五讲 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二、历来减负的努力
三、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问题
(二)教育自身问题。
四、课业负担的“度”
五、减负存在的问题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一)全面发展观念
(二)人人成才观念
(三)多样化人才观念
(四)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的特点:1.终身性。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
(五)系统培养的观念
二、学思结合:
(一)怎样理解学思结合:1.对学思结合的初步理解: 学思结合字面的意思就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当然由于对学习的理解不同,对学思结合的理解也会有一些差异。主要的有这样两种理解。其一,认为学习就是求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此时的“思”指的就是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内化这些经验,使之与自己之前的经验对接进行新的建构获得自己的新经验。其二,认为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具有自主学习意义下的学习,此时相应的思维活动是包含在学习之中的,此时的“思”指的应该是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本身的反思。
2.学思结合对学生生活的作用:学思结合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学思结合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用我们的课程改革纲要的语言,就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目标。
3.关于学习的理解4.对创新的理解5.创新的机制
(二)学思结合的教学实现
凡是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都有利于实现学思结合1.合作学习2.探究学习3.反思式学习
第七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一)注重知行统一
(二)教育者为什么必须做到自身的知行统一
(三)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从教师的视角看知行统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3.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4.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因材施教
(一)《教育规划纲要》中“因材施教”的规定1.如何认识因材施教2.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学原则、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
(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1.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2.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因材施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学原则、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了解学生的差异: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意识分层次教学:制度化,非制度化.按学习优势的不同施教:利用多元智能理论
(四)当前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的误区:
因“分”施教因“才”施教因“财”施教因“题”施教因“教材”施教
第八讲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和实践
一、教学评价的涵义: 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测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种种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对照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个性发展水平,运用科学发展作出价值判断,进而调整、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是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途径,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杠杆,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正确认识和实施教学评价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教学评价的特点:发展性指向性全程性多元化客观性
四、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性缺失:2.指向性不明确:3.全程性缺失:4.多元化缺失:5.客观性缺失。
(二)改善学生评价的方法 1.观念转变2.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的建立(1)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2)做好教学的即时评价(3)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第九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本位目标
教师社会本位专业发展目标:人文精神专业知识道德品行教学智慧科学素养创新意识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本位目标
教师个人本位专业发展目标:自我意识研究能力职业幸福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表述:人文精神。自我意识。专业道德。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教师幸福。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自我的努力教师的指向专业发展的自我努力主要表现为:提高自我意识。自主学习。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自觉的反思。
(二)组织的安排1.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2.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制质量。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5.加强教师培
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6.加强组织领导,为教师全员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第十讲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
一、《规划纲要》中对教师道德的要求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教师的专业道德: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的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教师的个人道德品性和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和主体性。
三、提升教师专业道德的途径:
(一)社会应为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提供条件
(二)教师个人对提升专业道德的努力
第十一讲 加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一、充分信任教师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注重与教师沟通
四、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五、建设书香校园
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从教学角度出发
第十二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和教师职业幸福
(一)幸福的解读
幸福包括两个方面:1.客观方面:生活的客观条件。如生活境遇的自由程度,健康状况等。2.主观方面:个人感受,是否快乐,是否称心,是否满足、舒畅。这种主观的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二)教师职业幸福的解读: 教师的幸福感包括更深刻的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需要满足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体验。幸福感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的持续快乐体验。2.教师的个人幸福是个人主观努力与客观机会条件契合的结果。教师的主观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教师主观努力创造条件,即可为教师带来极大的幸福感。3.教师幸福是个体对其生存状况与学校环境肯定的价值评价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
(一)影响一个人幸福的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2.健康。3.教育。4.职业。5.收入。
6.社会。
(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1)德高为师(2)享受工作(3)学生成长(4)专业素养(5)师生之爱
三、教师如何获得幸福
普遍观点认为幸福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的自我第二,社会的努力
第三篇:《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专题
《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专题
前言 引领教师的职业生活
学习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为教师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活提出了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习纲要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体制和新举措,领会纲要精神和内涵。本讲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教师可通过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要点提要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行的意义
作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温家宝总理说:“以改革促发展。”这表明未来中国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纲要》最重要的特点是瞄准了目前我国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力图突破难题,进行创新,《纲要》的出台主要立足于解决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了以下的重要文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10年《关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已经影响到了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人类发展观念发生转变,过去是单向的、只强调经济发展,现在有学者归纳出社会发展观等于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善治,二是经济的发展,三是文化教育的发展,四是环境保护。一个最为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人们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的情况下,高考仍然充当着强大的指挥棒。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学生、家长到老师、学校,包括地区教育管理机构的共识是,教育要向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方向去努力。有学者感言:“经过重重考试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在四年教育之后,常常既没有被获得灵魂上的解放,视野上的开阔,也没有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我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社会,大多数人渴望通过考试来获得多一点的生存空间,但教育却成为我们社会最大的资源浪费„”
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调查显示,26.4%的公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领域,19.3%认为是高等教育。对于义务教育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成公众认为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另外,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农村办学条件问题、乱收费以及学生课业负担重问题也均有较高的提及比例。
二、《纲要》也直接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紧急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纲要》中义务教育部分的主要问题: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问题严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农村学校基础薄弱,一些地方辍学问题突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纲要》出台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为推动教育的发展、适应国情的需要、更考虑了人民的需要、也顺应了国际发展的潮流。因此,重新审视教育理想,改善人才培养方式。
《纲要》对教师职业生活影响的认识: 1.学习规划纲要,丰富职业角色内涵。
2.把握、领会规划纲要的主题精神,定位教师职业生活方向。
专题讲座 清脆而悠扬的新年钟声把人类社会带入了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起始之年。面对2011,面对“十二五”,面对未来十年,我们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更多更美好的期望,同时,我们也将向规划的实施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
1.《教育规划纲要》吹响了我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我国有在校学生31172万人,学生数量超过了世界上除印度、美国之外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我们有在职教师1351.49万人,仅普通中小学的专任教师就有1056.64万人。今天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不仅每年接受学历教育的人数超过2亿,而且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也接近1亿人次,我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近130个国家当中排到前1/3。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自然资源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究竟靠什么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这始终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后,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真正实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出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吹响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充分体现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达到95%,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95%、80%和70%,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将达到50%。相应的,我国大中小学总毛入学率应能超过80%,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提高到11.2年和13.5年,再加上教育系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贡献率的提升,将使我国初步迈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门槛。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入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基础。2.教育改革试点打响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攻坚战
旌旗挥舞,万马奔腾,我们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此前,教育部公布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新一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路线图逐渐清晰,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十大改革试点,既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强大动力。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已经启动。各地都已经制定好本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实施西部幼儿园所的建设,逐步实施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计划。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画就。未来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细化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指标,坚持分类指导、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进一步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重点推动大城市治理择校乱收费工作,研究制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的举措已经确定。未来将继续做好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农村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紧缺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推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师资培养计划”和“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特岗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基础教育将深化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式颁布经过十年实验后修订并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做好相关教材建设规划和修订、送审及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强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教材建设。研究制定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推动教材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和指导,建立并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启动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未来将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和完善农村教师津贴补贴,继续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研究推出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
国家教育十大发展项目和十大改革试点的陆续启动,增添了群众对教育改革的信心,也提高了社会对改革的期望。
3.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将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生活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全面学习和理解《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是贯彻科教强国伟大战略部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统一思想,充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教育规划纲要》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教育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刻阐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深入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内容,对于了解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了解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想,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要把握重点,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教育规划纲要》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第一,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民生性四个方面的崇高使命,领会教育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第二,深刻领会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不断深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领会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第三,深刻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这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二是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推进;五是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第四,深刻领会关于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关键环节:一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领,确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继续强调巩固和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点内容;二是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宏观方向,首次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并摆在改革的首位,强调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三是以提高保障水平为目标,以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制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保障措施。
再次,要结合实际,把学习成果落实在全面推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要坚持德育为首,把育人的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突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促进公平,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要改革创新,实现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要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的目标落实到人才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总之,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务必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体制、新机制和新举措,完整准确地理解各项政策、理念、措施的内涵和要求,把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未来十年职业生活的一个总纲。
为了与中小学教师同伴共同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们在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书。本书力争全面准确地理解《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本书还努力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选用大量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并从案例分析入手,切入主题,以求用心灵品读。本书还考虑到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突出《教育规划纲要》与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部分。
第一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习指导
本讲的标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但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了解我国教育的教育发展历程,还需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
什么叫做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教师职业是什么呢?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是比较复杂的。人们通常是用比较美好的词语句子来描述。例如人有三尊:君、父、师;有五圣:天、地、君、亲、师。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这些淡化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影响我们的职业心态。还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事实上,能让人类灵魂改变的不只是教师,一本书,一件小事,一个人,这些或许都能改善我们的灵魂。其实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奢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要求自己进步的一种标准,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努力向上的一种理想的心态。在英语里面表示职业一般概念的有很多词汇,西方人认为教师是上帝的代言者,是天堂的引路人。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职业呢?
职业既是谋生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生的目的,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正如马斯洛心理理论:
一、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教书匠),二、满足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追求)。
如果仅停留在教书匠上是不够的。伟大的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讲过: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如果从教师的话语里感觉到其思想的停滞、僵化,就会不尊重教师,甚至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如果停留在教书匠这个层面理解,就会隐藏着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如叶澜所说的,“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所以对职业的认识,必须提升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层面。
教师职业是个具有专业技能很强的特点,如果不具有专业技能,那么就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作了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对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特点,我们刚要也有表述。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十一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是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刚要进一步指出,为了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的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袁贵仁教育部长在一次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教育工作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教育要尊重学生,还有尊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认为,教书育人是一项专业性、探索性、创造性极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他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下面先通过美国一个优秀教师的习作,我们先感受一下。他写了一篇《Whyteach》,他是从自己不喜欢当教师到自己喜欢当教师这段期间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职业生涯是一种变化基础上的职业,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了师德的感悟。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行为和行为尊则。所谓师德,主要是面对特殊的对象学生而提出的基本上要求,即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的核心是责任感。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十二条也有相应的表述: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为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自拍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久有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知道: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塑造,情操只能由情操来塑造,性格只能由性格去培养。
三、教师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师德
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关键在于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的定义——同理心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即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宽容,知道学生是有差别的,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第二、承认学生的独立个性,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纲要》在战略主题中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教师应探索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表现为:转变观念;采取具体的教改措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专题讲座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导入语】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教育规划纲要》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背景与资料】
资料1党中央关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实
(党中央新华网.谋百年大计,兴千秋伟业.2010.7.12)
1985年,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内容,成为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期间,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振兴教育的指示和论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八号公布,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扩大教育开放。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资料2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教财[2010]5号关于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6502.71亿元,比上年的14500.74亿元增长13.8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2231.09亿元,比上年的10449.63亿元增长17.05%。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11419.30亿元,比上年的9685.56亿元增长17.90%。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39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23.55%,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72%的增长幅度。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974.98亿元,占财政支出76299.93亿元的比例为15.69%,比上年的16.32%减少了0.63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据统计,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4050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比上年的3.33%(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核实数,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应修订为3.33%)增加了0.26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上年有所增加。
【分析与思考】 资料1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百年大计和千秋功业的宏伟历程。
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富有远见地看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航程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教育也肩负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的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资料2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公告,我国的教育经费实现了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的许诺。2009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都能反映出政府对教育重视的程度。
【对策与责任】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振兴民族看教育,振兴教育看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基础力量的中小学教师,要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1.深刻认识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事业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重要论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是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此次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党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确立了科教兴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由党的文件上升到国家战略,提出了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也是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认识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决策。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和行动的新的战略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升华到一个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决心和意志。
2.深刻认识教育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首要措施
回顾历史,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人类社会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客观规律。面对现实,强国必先强教,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现代化后进国和地区追赶先行国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第二次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韩国对西欧的追赶。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的同时都伴随着人力资源的追赶。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中国经济与人力资本经历了由盛变衰,到逐步崛起发展的历史。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大部分时间(公元元年~1000年)在1/4左右。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这一阶段西欧追上并超过了中国。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中国两千年国运兴衰的历程,就是两千年的人力资本强弱的历程。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本强弱,人力资本兴衰取决于国力强弱。这是两千年来中国经济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的历史经验。
3.深刻认识教育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我们已经建设成了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建设一流的国家,必须首先发展一流的教育。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学校的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现在,我国15岁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论文总量显著增加,以SCI数据库统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60年教育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素质,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我国将从5个方面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第二,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平。第三,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第四,坚持人才优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第五,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法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强国必先强教,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我们坚信,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之日,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学习指导
本讲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第三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四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本讲座是对上述四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总体战略的规定和解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重点把握教育改革的总的思路和方向,重点关注《纲要》的总体战略。总体战略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
掌握精神,把握主题:
总体战略是整个《纲要》的灵魂。总体战略部分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针、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即总的思想和总的方向:“一高两全”(纲要第一章第一条)。工作方针即实施的原则和保障策略;
如何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方针?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推进。”所谓的横向是发展各级各类的教育。而纵向就是遵守20字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是战略地位的重要保证;育人为本是核心内容和战略主题;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促进公平是重点任务;提高质量是重点任务。
《纲要》中战略目标简单说就是“两个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而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步履艰难
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是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却扎扎实实。这是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一次调查中,中国孩子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谁该负主要责任?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和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说:“不会创造就是驮着书口袋的骡子。”
三、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纲要》指出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在世博会时,中国科学家院士杨福家做的演讲的主题就是:国民素质是世博会的最大展品。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这样一个天问,我们到底留给子孙后代什么,拿什么去开创未来?
有人说韩寒有什么了不起,那么我们说韩寒有一种率真,他的敢于质疑和批评的精神,这就是公民的气质。在韩寒身上我们读到了什么,有一读者说的非常好,他说“它不是要对抗什么,不是要反抗什么,不是要颠覆什么,它不过是一个一个人的自我救治,不过是一个一个社会细胞的自我修复,不是外科切除,而是精神改良,围观演进,用新生命得生长遇到社会的溃烂。”所以,韩寒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谁丢失了马加爵的理想?
马加爵说,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什么理想了;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马加爵还说,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听了马加爵说的这一番话,不禁让人想到德育教育为什么要强调理想、信念教育。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
与马加爵一样,他们都是大学生,那么是不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所以德育教育要注重学生社的会责任感。
这一桩桩惨案,让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陆哥的感叹。20世纪最大悲剧:
美国心理学家陆哥感叹道:“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力。如此之多的现代人,其生活重心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一级电视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众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或可以成为什么人;如此众多的吾辈尚未经历足月的心理和社会诞生,却已经衰老死亡。”
所以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能力为重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核心支柱。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三)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家教、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德、智、体、美、老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战略主题。
专题讲座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一部分 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导入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并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的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背景与资料】
资料1“中国制造”地位的提升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手机产业链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目前全球50%左右的手机都是中国制造。调研公司iSuppli研究显示,中国电视市场已经是全球舞台上的主角,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生产国,中国2010年电视产量预计将达9550万台,比2009年的8580万台增长11.3%。去年中国电视出货量占全球整体电视出货量的42%。iSuppli公司预测,今年中国电视市场的预期增长率也将高于2009年的5.3%。
中国小家电的规模情况:从产量的情况看,中国的小家电产量大约占全球80%,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小家电出货情况以出口为主,占了整个产量的75%,整个中国国内小家电市场可以占到全球的20%左右的规模;从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总共生产了14.4亿台小家电产品,2003到2007年间,负荷增长率超过了两位数;出口的情况也是一样,过去五年的负荷增长率也达到两位数,为12.9%,而内销市场的增长会慢一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副部长王智文近日表示,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700万辆,继续稳居全球产销量第一。
资料2美媒:缺少品牌,中国只能做“世界工厂”
新华网消息: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25日发表题为《北京试图超越‘中国制造’,实现品牌创新》文章,以下是主要内容。中国去年取代德国,成为全世界最大出口国。今年,中国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却缺少全球品牌,从而给该国的超级大国梦想蒙上了阴影。
因为没有大品牌,中国只能背负世界工厂的沉重负担,海外设计师和工程师却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比如,苹果公司的许多iPhone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如果一种高端款型的售价是750美元,中国能拿到25美元就不错了。如果是一双耐克鞋,中国则只能从每个美元当中拿到4美分。由于中国缺乏成功的创新,只能拼接安装别人构思、发明和设计的产品,所以形势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缺乏创新,中国只能向外国人支付巨额的专利技术使用费。
【分析与思考】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还远远不够。当前,“中国制造”的“世界第一”还仅仅表现在产量上,无论在创新性方面,还是在品牌认知度方面,“中国制造”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国际上流行的这一新的经营理念,使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日益显示出非凡的意义。今天的市场已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真正占有国际市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背后,却是人才的剧烈竞争。廉价的劳动力大军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成为“中国模式”的核心构成因素。然而这一模式在为中国带来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面临的缺陷和难题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尽快从人力转向人才。只有营造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出千百万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使我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国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绝对是世界第一,但是,质量问题却十分突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08年《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1.14亿人,但中国仍然面临着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但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按照每一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来算,中国仅是日本的9%、美国的11%。中国要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任务十分艰巨。
【对策与责任】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那么,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人力资源适中指人才的数量足够、人才的质量满足需要、人才的结构合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适中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强国的目的。
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若超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会消耗大量新增的产品,且多余的人力也无法就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不利影响。从中国的人口数量看,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力资源数量的丰富性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人口急速向城镇人口转移,因此,中国人力资源数量过剩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源通过体能、技能或智能的发挥,创造价值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人力资源的质量一般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其一,劳动力人口以及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其二,人力资源总量占总人口、从业人员的比重。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中国仅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加拿大的14%,甚至只有韩国的21%;从“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绝对人数看,中国为57.9万,只有美国的一半(115.7万),少于日本(63.0万)。其次,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低层操作型人才缺少,中层次人才过剩。知识多、技能少,理解能力强、创新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这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伟大战略部署。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我们不仅要看到挑战的烽火狼烟四起,我们也要看到,发展机遇的绣球几乎也随手可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时代,是急剧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时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的转型,都给一些发展后进的国家以“后来居上”的机会。“工业革命”肇始时,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换,原本落后的美国经过约40年的崛起,于1913年超过英国,夺得人均GDP世界第一的桂冠。“二战”之后,人类社会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于是又出现了50年代日本和60年代“亚洲四小龙”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
可惜的是,由于“康乾盛世”的骄傲自大和慈禧王朝的腐败无能,我们痛失了第一次“世界追赶”的机会。又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失去了第二次“世界追赶”的机遇。这也造就了著名的“李约瑟疑问”。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始终没有搞明白,为什么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一直在世界发展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在近代史的三百年中,竟落到了世界的后面!
很多社会发展学家断言,中国已经具备实现第三次“世界追赶”的条件。我们处在世界相对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确定了把经济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的发展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为我国腾飞铺就了捷径,制约我国发展的许多沉疴,诸如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口负担过重等都已经得到基本的治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学习指导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任务。本讲座是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一、学前教育
(一)国际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学前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学校的教育阶段。1990年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强调:为所有儿童,无论其背景和性别,提供教育机会,让儿童在一个支持性的、培养性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长大成人。这个宣言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理论行和政策性的依据。
国际重视学前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视学前教育立法。国家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政府财政投入。国家重视用计划立项的办法解决学前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二)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
第一、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早期开发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意义;
第二、良好的学前教育网络对于妇女的解放,改善家庭生活与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第三、加强学期教育有利于消除贫困,消除弱势群体世代“恶性循环”,为实现人的平等创造均衡的机会;
第四、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回报率要比其他领域更高;
第五、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服务化的起始阶段,加强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三)学前教育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正在消失,成为某种准公共产品。
第二、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得不到保证。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现有学前教资源在各种办学主体之间的分配极不均衡,对于未能的大多数幼儿来说就更谈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了。另一个是由于学前教育不是政府主导,因此无法保证学前教育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补偿功能——通过公办的减免学费的学前教育机构,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入园,从而减少幼儿在生活和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影响,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保证教育的公平。
第三、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差距更大。
第四、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较低。在全国90余万学前教育师资中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仅占53.8%,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师资专业化程度可想而知了。
2.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举措 第一、明确学前教育的功能定位; 第二、确定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 第三、努力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
2010年11月21日,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目标是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其要点是: 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遍性,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定位;
指明广大资源提供渠道,牵住了解决“入园难”问题的牛鼻子; 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突破瓶颈的希望; 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了经费保障的刚性支持; 强化科学保障,抓住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落实“意见”的过程,就是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的过程。
二、高中阶段
(一)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的多样性的发展
普通高中的多样性发展就是促进每一所高中的特色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高中,就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要,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的高中也就是有自己特色的高中。
高中的特色表现在办学体制上、培养模式上,更具体些更现实些则表现在校本课程上。例如:沈阳二十中的特色可以表述为这样三句话: “两纲一摸”让课堂成为一场自助游; “两动一主”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 “坚持再坚持”学习才是源头活水。
还有就是深圳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已经确立。很多高中自主招生主要导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主招生要破中考“唯分数论”。
其次,自主招生一定要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最后,自主招生要想成功,必须取得市民的充分信赖。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现在看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例子——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该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大文化系列”、“STS系列”、“学生社团活动”和“荣誉课程”四个系列共125门。
专题讲座
第一部分 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
【导入语】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第三章第五、六、七条
学前教育,指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的上限大约是6、7岁,各国各地规定不尽相同。学前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古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就是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将影响和制约着以后各个阶段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教育规划纲要》也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放在各项教育之前,足见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背景与资料】
资料1上海八成孩子就读公办幼儿园
(李爱铭.缓解入园难又贵,上海八成孩子就读公办幼儿园.解放日报,2010,11)
据统计,上海近几年入园人数以每年2万人的幅度增长,这意味着,每年要新增约50所中等规模的幼儿园才能容纳。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透露,上海主要通过落实公建配套、增加政府投入的方式,来满足入园需求,推进学前教育的公益化。去年,本市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全市教育总支出的8.04%,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学前教育的分配比例为7.93%。为应对入园高峰,上海前几年就根据人口出生的预测提前布点,以市政府实事工程推动,在入园矛盾比较突出的郊区,每年新增50所幼儿园,多数是居住区公建配套的校舍。部分中心城区则通过调剂中小学教育资源等办法,增加幼儿园数量。从2006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本市共新建了300多所幼儿园,大大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今年本市又出台相关政策,在城郊接合部规范民办三级幼儿园和看护点建设,解决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入托入园问题。据统计,当前上海入园率达到98%,本市常住人口入园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其中,公办幼儿园数量占所有幼儿园的70.57%,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总在园人数的79.10%。而且,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孩子,70%的成本由政府承担,家长只需分担余下的30%成本。在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入园需求的一些区域,上海还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来缓解,由政府向附近的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比如浦东、闵行等部分区县,由政府出资向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8000多个孩子在就近的民办幼儿园就读,但享受公办待遇,这也成为本市高峰期间破解入园难的举措之一。
资料2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2008年前后出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人数就高达16万;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奥运宝宝要来了,我们的幼儿园准备好了吗?大批农民工子女要来了,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显然准备不足。尽管政府已经表态:5年内公办幼儿园有望达八成,预计新建118所;未来3年,全市将投入15亿元,新增118所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300所,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公办园比例由67%提高到80%。那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多少年轻父母还在为孩子的入园问题焦虑啊!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8
【分析与思考】
像上海市那样具有前瞻战略眼光的地方不是很多,我国大多数地方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0~6岁的婴幼儿多达1亿多,约占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1/5。2009年,全国幼儿在园人数为265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目前,发展基础薄弱,普及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使学前教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2015年全国在园幼儿将达到3530万人,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万人。随着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将会更加突出。
据权威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问题表现为三个“差别过大”和三个“关注太少”。三个“差别过大”是: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差别过大,幼儿园之间办园条件差别过大,政府对幼儿园的扶植差别过大。三个“关注太少”是:对农村幼儿园建设关注太少,对民办幼儿园关注太少,对农民工子女入园关注太少。在计划经济时代,大的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多有自己的幼儿园,服务对象原则上是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职工子女。后来虽然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幼儿教育体制变化不大,凡是大的政府部门和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原有的幼儿园,其办园条件随着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得到了不断改善,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幼儿教师。有些条件极好的幼儿园,因为对社会有吸引力,他们还可以把一些招生名额放给富人子女,并从中得到赞助,因此,这样的幼儿园必然走向良性循环,越办越好。
但是,能够进入这样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不足两成。八成的孩子,由于家长不是大的政府部门和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上的幼儿园只能是民办幼儿园。很多民办幼儿园,因为投资者要谋利,加上城市房价不断高涨,所以就处在既不能对广大工薪阶层高收费,又得不到政府补贴的境地,园舍能小就小,能简就简。办园条件差,教师工资低,教学水平当然不会很高。这必然会引起广大百姓的不满。
除了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入园要求外,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也令人忧虑。由于幼儿园教育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大量没有财政补助的私立幼儿园为了缩小经营成本,不得不引入一些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聘用资质不合格的教师,甚至有些幼儿园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达标,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据2008年对11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班级活动室达标率约为47%,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标率约为60%,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材料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农村更加严重;园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近70%的园长没有幼教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近半数教师无专业职称,近38%的幼儿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17%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半数保育员整个学年都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进修培训。教师的教育行为水平也令人堪忧,教师对幼儿单向要求与讲述多,而倾听、关注幼儿少;不会观察幼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极其缺乏。【对策与责任】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肩负着振兴学前教育事业的重任。
1.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则是: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党和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支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的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2.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提高入园率的同时,必须保证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要“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积极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幼儿园环境质量与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后继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和教学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科学、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园条件、师资队伍要求,符合幼儿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儿童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全面发展。国家将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要加强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3.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研修,做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不断地丰富自我、充实自我,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尤其是学前教育的纵深发展,对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以及幼儿教育岗位都提出了新问题、新思想,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重视和加强幼儿园的师资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的专业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幼儿。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学习指导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本讲座是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
(一)《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任务的规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这从法律上界定了什么是义务教育,这与基础教育有很大差别。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因此许多国家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于高中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正因为义务教育的这一特点,《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做了更为集中的表述,也彰显了它非常重要的地位。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二)义务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存在三个问题: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在实施义务教育免费之前义务教育存在起点不公平的问题,因为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起点公平”的问题就不再突出了,但是存在过程公平的问题。过程公平就是能不能接受同质的义务教育的问题。结果公平是指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问题,如果不能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那么就存在义务教育结果不公平的问题。
(三)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努力方向首先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城乡发展的均衡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最大的区域内差异,核心就在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有传统问题:多年来城乡二元发展,造成农村教育落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些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又引发了新的不均衡,中国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中国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新的不均衡。
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一,农村教育观念出现偏差,教育目标产生背离。表现为升学进城成为农民对对教育的期盼,升学率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标准。农村生源不足,面临倒闭,而城市学校因为学生爆满而引起了超负荷的运转,这样影响了农村学校的布局和发展。第二,农村教育的特色弱化,未来不确定性增强。弱化了农村的特色,与农民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没有考虑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农村的教育既要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人才,为更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培养人才,又要为农村的未来建设培养人才,这两者的结合点应该是农村教育的改革方向。第三,缺乏理想与平等的教育环境。城镇化和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和优质教学资源越来越集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农村学校变得更加薄弱,随着发展,农村的骨干教师也逐渐流失了,农民工及子女进城就使得农村招生数量无法完成,更难于保证教学质量。与此相关,就存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点两面:第一,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教育,除此之外,农民工子女还面临着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融入城市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重建的问题,文化重建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使得农民工的子女能最终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第二,留守农民工子女的问题。随着农村学校的薄弱化,生源的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加困难。
(四)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出现了新的局面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以贵州省凤冈县一个乡中心学校为例。
1.工作目标:(1)到2014年,全乡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指标基本达到《贵州省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评估标准》。
(2)天桥完小办成乐园、学园、家园、林园或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和创办成省级绿色学校。(3)其他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功能基本完善,使全乡教育均衡发展。
2.教育质量:
(1)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争取配齐英语、艺体、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教师师资保证。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协助天桥完小通过县素质教育评估,每年中心校评估一至二所片区学校或村级学校。天桥中学、天桥完小进一步挖掘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唢呐艺术资源,让该特
专题讲座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
【导入语】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教育规划纲要》第四章第八条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甚至高中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既包含每一个公民有送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又赋予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的转变,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应该是未来十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背景与资料】
资料1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情况
到2009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5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7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9.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7%。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小学校数、学生数继续减少。全国共有小学28.02万所,比上年减少2.07万所;招生1637.80万人,比上年减少57.92万人;在校生10071.47万人,比上年减少260.04万人;小学毕业生1805.20万人,比上年减少59.7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
小学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有所增加,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全国小学教职工613.55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63.34万人,比上年增加1.15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4%,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88∶1,比上年的18.38∶1有所降低。
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初中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略有减少,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继续提高。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63万所(其中职业初中0.02万所),比上年减少0.16万所。招生1788.45万人,比上年减少71.15万人;在校生5440.94万人,比上年减少144.03万人;毕业生1797.70万人,比上年减少70.2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60%,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51.80万人,比上年增加4.2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28%,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生师比15.47∶1,比上年的16.07∶1有所降低。
——《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2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现象依然存在 教育经费短缺和教师素质差仍然是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两免一补”后出现的新问题。首先,农村义务教育受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高等学校在教育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农村初级中学和农村普通小学的支出比重则不断下降。其次,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最后,债务问题依旧困扰着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
二、非均衡发展现象突出
义务教育非均衡首先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其次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不均衡。我国农村和城市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29%,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1%。尽管2005年以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是由于县级财政能力的持续弱化,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从农村义务教育自身来看,区域差距也相当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造成地区间义务教育的数量、质量差距也越来越大。
三、“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待破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要么随行,成为“流动儿童”;要么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经济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是“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农村也存在,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显突出。各地对本地居民的均衡教育认识比较充分,但对“流动儿童”提供公平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认为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的责任应该由劳动力输出地政府承担。
另外,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并没有成为“流动儿童”的条件,而是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加,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路径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会在今后大规模持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的问题已相当严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改革跟踪报告(2009)》
【分析与思考】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大体了解我国“普九”取得的巨大成绩。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到2009年,我国已经圆满地达到预期目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
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学、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知识贡献,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农村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素质教育推进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高度上,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最关键的还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
【对策与责任】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它决定了其他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我国未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义务教育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其提供保障并使其强制执行。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最核心的内容。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了解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认识自己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
1.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2001年1月1日,江泽民主席宣布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为85%,“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到2001年分别提高到97.8%和88.7%。
2005年12月24日,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我国义务教育真正进入免费教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此后,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从2006年开始,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也先后实行了全免的政策。
2.深刻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的神圣任务
经过25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高达2亿多人,惠及人口13亿。《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特别强调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到了由以数量发展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解读.中国政府网,2010-03-02: 第一,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一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一年普及率和三年普及率分别由2009年的74%、50.9%达到2020年的95%、75%;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09年的90.8%提高到2020年的95%;三是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79.2%提高到2020年的90%。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不仅体现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更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教育规划纲要》把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调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这次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战略重点,基础教育是重点保障对象。一是重点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十年内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二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三是加强困难群体子女教育保障,健全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逐步推动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推动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质量。
第三,努力解决义务教育择校和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二是要求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课外校外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主动配合学校的减负工作。解决择校问题是社会的普遍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缩小校际差距是解决择校的治本之策,缩小校际差距的主要措施是要率先实现县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设计区县内的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分类初中学校的办法。《教育规划纲要》重申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提供选择的机会。
第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一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这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教育规划纲要》重申了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同时进一步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二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动态建设机制。《教育规划纲要》还设计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教育工程,提出了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读书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的内容。
第五,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一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费用列入政府预算,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以农村教师为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第五讲 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习指导
这讲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分别从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不同方面谈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讲座中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了解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五讲 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规划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在实践上,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成为既陈旧又沉重的话题,不仅长期干扰阻挠教育改革的深化,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全面推进,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减负举步维艰,直到现在减负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我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我刚刚听说减负的时候很高兴,可是经历了以后,才知道其中的痛苦。
减负一开始老师很烦恼,可是时间一久他们想明白了,我们就开始了痛苦生活。作业晚上的减了一小点,课堂上却以减负的方式来加大作业量,现在每天2张卷纸以上。
白天现在还要排练六一节目,中午不能休息,回到家作业一大堆。给你看看我今晚的作业: 语文:1.600字作文一篇
2.翻译文言文(文言文就有400字,翻译出来吓死人的多)3.背诵课文;
英语:抄50个单词,每个5遍加中文,卷纸一张; 数学:卷纸一张,复习1——3章明天考试。
我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基本上在学校做的),知道有多痛苦了吧!我每天起码12:30睡,我还要复习才能维持我的“尖子”的称呼!什么叫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为“三超”: “超标”——教学内容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超量”——课程多、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
“超时”——延长实习时间,加课、补课、不按时放学,双休日补课。学生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过多超过了学生的可能。课业负担过重实质上应该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单调、沉闷、枯燥的,他们得到的不是自主得到知识、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而是厌烦,是一种不愿意忍受的情感体验;
第二、这种学习过程持续时间长,学生投入精力过多,超出了他们心理生理上的正常承受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包括来自学习竞争者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和升学的压力,这些压力具有单一性,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得不到一定的满足,也往往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就成为心理负担。
在这样的心理生理负担情况下学生还有可能思考问题反思自身的学习吗?不可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当学习成为一种单调、沉闷、枯燥的活动时,怎么有可能去思考去拓展去创新呢?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全阻断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可能。
二、历来减负的努力
1955年教育部就已就学生的减负发过文件。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全日制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规定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1999年教育部委托京、津、沪、河北、辽宁五省市就中小学课业负担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书包越来越重,学生肩上背重负;学习时间过长,不少学生睡眠不足,视力下降;各种名目的奥校、课外补习班使部分学生不堪重负;考试频繁,学生压力大。”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教育部门就中小学减负问题发布的第49道文件或者说命令,这一年被视为中小学生的“减负年”,减负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反复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说明了对此问题的重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不同时也反映出问题的严重和对问题的无奈吗?到了新世纪,问题怎么样了呢?人们研究的结论是:现在全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普遍存在,从统计数据看,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在75%以上,因此,总的判断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无奈。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重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年,“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群众反映最多的三个问题之一,新的研究指出: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的是学校在加班;而在城市,更多的是家长、社会在加班。在城市,小学生负担是最重的。
三、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问题
1.功利主义伦理价值观(把考分作为评价标准),考分决定了能不能考上大学,由于有这样一个价值目标,就产生了为分数不惜一切代价的学习态度,在行为上现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自己的长远利益,远期利益,不惜付出身心健康为代价。2.“不吃苦不能成人”的传统。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加重学生负担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不能承受重负就被指责为不求上进,老师不对学生加重学业负担就被指责为不负责任。
(二)教育自身问题。
教育本来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应该以社会需求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标准。而在现实中,我们的评价被直接效果的升学考试作为标准。
(三)经济问题
当应试成为教育目标,在考试中追求高分为最大的功利价值的时候,当学校采取低效率高消耗的过程来促进学习的时候,课后补课、假期补习、专家讲座、暑期讲座、练习题、考试题、模拟题、题库、题海等出版物大行其事。补习班和补习出版物都已经形成产业,而与其相呼应的就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课业负担的“度”
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学生的学习所必需的,完全没有负担就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负担是不可能消除的,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理性的减轻负担,并寻求负担合理化这样一种态度。所以“减负”所指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所有的课业负担。什么叫做过重,必然有个“度”才行。
度从哪里来呢?应该从教学目标中来,能够促使学生经过努力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就是适度教学。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度和教学活动的度。
对于新课程来说,教学内容的度是有文件表述的,那就是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论上说,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是适度的教学,但是在实践上,由于课程标准需要适合于全国的各个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表述也就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对它的要求可以作各种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课程标准提供的“度”比较宽泛以满足全国的需要。
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编订出本地区适用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或者“学科评价标准”,以此来规定教学的度。在标准的规范下,能有效地避免过度教学和相反的教学不足的问题。有的地区已经编订出自己的“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或者“学科评价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规范,在实践中取得引领适度教学的效果。
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全社会的管理和规范,对于减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价值观的改变或者教育是从行为矫正开始的,如果我们努力于规范教学,矫正过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而对引起负担过重的三个问题分别加以规范管理,就可以打断其恶性循环,逐渐矫正人们的价值观达到减负也就是适度教学的目的。
全社会正努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
五、减负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都采取了措施,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理论上对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片喊打声,但是在实践中还在继续。尽管国家规定奥数与升学不能挂钩,但是奥数培训在全国各地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因为利益链问题。另外在一些地方,奥数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仍然在为家长出“作业”:家长应该给小学生陪读,指导学生做作业。而家长也乐于这么做,自主地加重学生的负担。另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专题讲座
【导入语】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规划纲要》第四章第十条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逐步实现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内涵发展的本质就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的质量,这个战略目标要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基础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中,为追求数量发展,追求知识记忆,而采取违背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现象有逐步蔓延之势。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几经最高政府部门反复发布指令进行管理整治,全国政协人大两会咨询提案,《教育规划纲要》用专门条款规划对这个问题的整治,其重要程度和受关心的程度可见一斑。
【背景与资料】
为了探究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寻找减轻的办法,我们先看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位委员在“两会”期间收到的一封群众来信。您好!非常冒失地写一封信发到您的邮箱,实在是有些话想对您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再加上您平时为人随和,工作认真,所以才写这信。
周一(2010年1月11日),儿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拖着疲惫的脚步,满脸沮丧地回到了家。看着他的样子,作为母亲的我忍不住问儿子:“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又考试了?”儿子说:“我星期天忘记订正数学试卷中的两个错误,老师要求我将试卷从头到尾抄写一遍,我花了整整两节课时间。累死了!自修课有同学讲话,班主任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抄写《龟虽寿》十遍,我还没抄呢。”晚上,儿子做完作业再抄《龟虽寿》十遍,一直到十点半才睡觉。
晚上,我彻夜未眠,又想起了儿子两年前读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经历。那天,他兴高采烈地回家,一进门就说:“妈妈,今天语文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全班第一。”看着他一脸的喜悦,我匆匆吃完饭,拿出试卷看了起来,对于试卷中阅读题的解答到位、卷面整洁、书写漂亮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一边吃饭一边表扬儿子,先生吃完饭也看起了试卷。可惜两位粗心的父母,在看完试卷后都没有签名。第二天,儿子到校后上交试卷,老师发现没有家长的签名,就要求学生将试卷从头到尾抄一遍。下午,我坐在办公室,突然想到该与老师联系一下,问问儿子最近在校的学习情况。于是,我拨通了老师的小灵通,在谈话中,自然也谈到了昨天语文考试很好,这时,老师突然说:“试卷你看过了?”我非常平静地说:“我与先生都看了。”后来我知道,老师挂了我的电话后,就跑到教室叫我儿子不用抄试卷了。儿子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早点给老师打电话呢,害得我抄了大半天试卷,老师来说时我都快抄完了。今天开运动会,同学都在操场上,有吃有玩有课外书看,多开心,就我一个人在教室抄试卷,这么倒霉。”听了儿子的话,我是欲哭无泪。儿子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家长,老师应该罚我们家长。
儿子碰到的这两位老师,都是领导、老师、家长公认的好老师:语文老师是优秀教师,区名师候选人;数学老师曾在一所名校任教。如此优秀的老师,面对年级前列的优秀学生,却用如此简单的方法教育学生,或许是因为家长没有去找老师说理,或许是这种做法在学校已习以为常,所以老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了教师的师德,我们的教育天天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可我们教师实际的做法呢?如果是一般的老师,面对成绩和表现中下、类似错误经常会发生的学生,又会如何处理呢?罚抄就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成绩和表现中下的学生,如果老师长期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会使他们越来越差的,对学习哪有兴趣可言?这可能也是常常听说的差生走上社会的抗挫折能力强的缘故吧,这种能力也许就是老师用这样畸形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吧!
我想,作为一名好老师,必须将轻负担高质量放在首位。首先应该将轻负担高质量当作一种责任。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但要满足学生考上高中、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的现实需要,更要放眼于他们健康而又可持续地发展,对他们20年后、乃至终身负责。第二,应将轻负担高质量看作一种师德。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也不管迫于怎样的压力,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都是与高尚的师德背道而驰的,特别是罚抄这类体罚性质的教育手段。第三,应将轻负担高质量看作一种师能。轻负与高质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高质的教学过程,必然会带来轻负的学习感受,学生就会乐学、善学,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减负对教师而言,是一种能力的挑战,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精选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要从教师的精选作业开始,要求学生做的作业,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学生的每次作业老师要全批,及时讲评,只有做到这样了,才不会重复操练。当然,如果想做得更好些,那么作业应该分层,每次作业分A、B、C三个层次。A类题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做正确的基础题。B类题是课本内容适当延伸或例题变形后的题,是80%的学生能做对的中等难度题。C类题是较难题,不要求全部学生做,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对该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做,确保尖子生吃饱吃好,真正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您写信,别无他意,因为您在分管小学、初中的教育,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学生家长,只是代学生、家长向您诉苦,向您呼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该考问师德,善待学生。
【分析与思考】 读了这封信,真叫人“欲哭无泪”!全班第一的试卷,只是因为家长没有签字,就罚抄一遍,电话打过去,知道家长看过,立即通知学生不用抄了,原来“抄了大半天试卷”只为实现家长签字这么一个小小的程序,此一哭也。信中提到的这位语文老师“是领导、老师、家长公认的好老师,是优秀教师,区名师候选人”,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严格,不能不令人赞叹,但方法却又如此“荒诞”,此二哭也。写信的家长也认识到,长期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学生对学习哪有兴趣可言,只会使他们越来越差,并喟然长叹曰“这可能是差生走上社会的抗挫折能力强的缘故吧”!我们畸形的教育导致学生可怜的发展,此三哭也。有趣的是,写信的这位家长恰恰也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写信给“分管教育”的委员,呼吁社会关注这个问题,这更令人潸然泪下!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似乎感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罪魁祸首”就是教师,是教师师德不高尚、师能不卓越造成的后果。现在社会上的舆论也似乎把它归责于教师。真是这样吗?
试想,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如果你孩子的老师很少布置作业,布置作业也与考试不怎么相关,而且平常不怎么考试,考试也不发布成绩,你始终不知道你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处在什么位置,甚至连全校统考的排名你都不知道,你能赞同老师的这些做法吗?别的孩子都在挑灯夜读的时候,你的孩子却在看课外书,或已经进入梦乡;别的家长风里来雨里去接送孩子补习,起早送孩子上学回来再补睡,甚至夫妻分居,舍出一方租房为孩子“陪读”,你能坐得安稳吗?
答案肯定是“不”。那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究竟是谁之过?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社会发展方面找答案。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全国人民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放飞梦想”。我们还认识到,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没有人再怀疑教育对人生的决定作用。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文化的高低、学历的长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的饭碗、房子、地位、价值乃至生存。竞争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纵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还分布得相当不均衡,有的学校犹如宫殿般辉煌,有的学校却像寒舍般简陋,师资水平更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部长还是平民,无论是通古博今的知识阶层还是不名一文的平民百姓,谁都想让自己的子女去好的学校,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有好的工作。而且,当前,作为家庭和个人来讲,这种争取只能通过“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来实现。于是,在负担重但能升入好学校、负担轻但有可能辍学之间,人们情愿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但激烈的竞争往往使人感到压力很大,过度的竞争还容易使人轻浮急躁,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为了竞争得胜,有些人往往为利忘义,不择手段。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靠前的排名、优先的录取,就会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些违背规律的畸形教育落到学生头上,就表现为课业负担过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可能急功近利,把教育规律置于脑后。作业量大,题海战术,任意添加学习内容,延长教学时间等做法十分普遍。正如上面案例中说的那样,“试卷没改错抄一遍”,“自习课说话抄十遍”,“家长没签字抄半天”,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孩子应该“循循善诱”,这第一个“循”是遵守的意思,第二个“循”是规律的意思,加在一起是遵循教育的规律,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时时刻刻修炼自己的技能。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有心理层面的渊源。孔老夫子的一句话说得很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成现代的话说,就是“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不如愿意学习,愿意学习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学生的负担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生理负担,二是心理负担。生理负担可能是由学习的质和量引起的,心理负担则是有兴趣爱好制约的。而且两者不是正相关,不是生理负担重心理负担也重,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负相关,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不感到学习苦恼。有的孩子连打几天游戏机而不感到累,就是兴趣使然。我们老师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方面下了多少工夫呢?这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减负”问题。
上面,我们主要从社会和教师两个层面分析了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同时,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国家的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时代。我们过去的管理行为多是为精英教育服务的,如资源配置有好有差,资源分配有多有少,有重点,重选拔,等等。现在的教育主题是公平,因此,就要实行体制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策与责任】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提升为全党、全国、全民族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是消灭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本,是消除三大差别的根本,也是削弱社会竞争的根本。社会竞争不再那样惨烈,社会成员的负担就会减轻,这时,如果有人想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都做不到。但是,这种结果不是等来的,这种理想是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
《教育规划纲要》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明确的规定,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政府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具体措施是: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可以说,以上措施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有些措施的提出已有时日了,关键是各地没有很好地落实。山东省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山东省教育厅制发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做了具体量化的规定。为了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他们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睡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不少于8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晚自习结束时间,初中不晚于21点,高中不晚于22点;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初中不早于7:00,高中不早于6:30。义务教育阶段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高中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00,上课时间不早于7:30。”为了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他们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而且他们不但有规定,还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对中小学贯彻《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监督检查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选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教育强乡镇、验收规范化学校、个人评优以及职务升降结合起来。市、县(市、区)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这些措施实行以来,山东省的学生减负大有改观。
2.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这些改革措施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学校和教师除严格执行政府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规定外,还要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深化改革。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升学制度、评价标准、教师素质、家长观念等,但最直接的是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太差。就我国的实际看,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仍需时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家长观念,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为了尽快把学生的过重负担减下来,确保下一代身心和谐发展,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在时机完全成熟之前必须有所行动。我们认为,最实际也最有效的行动就是抓住作业这个关键点,采取有力措施,减少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精简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使家长调整认识,学校和政府改革选拔和评价制度,从而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步伐。
3.家长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现在“减负”的重大阻力不仅来自学校,而且来自家长。目前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承载着家长所有的希望。家长们执拗地认为,只有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上好大学,以后找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比孩子更喜欢攀比,仿佛孩子一输满盘皆输。一些“减负”的地方发生的家教泛滥等“次生灾害”就证明了“减负”工作的艰难性。对于假期取消补课和减轻作业,很多家长犹豫不决,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假期走走看看,增长见识,一方面又担心“别人的孩子上补习班,自己的孩子不去,开学后会与参加辅导班的孩子有差距”。还有家长担心孩子暑假太放松,开学也不爱学习,而且家长平时要上班,让孩子自己在家过7周的暑假“还真不放心”。
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渠道,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会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有些地方创办了家长学校,推广家教课程,向家长普及正确的教育观念,这对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历史重任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学习指导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第二部分注重学思结合。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教育规划纲要》“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就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第四篇:《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专题
《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专题 学习指导
前言 引领教师的职业生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为教师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活提出了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习纲要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体制和新举措,领会纲要精神和内涵。本讲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教师可通过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要点提要
第一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
什么叫做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教师职业是什么呢?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是比较复杂的。人们通常是用比较美好的词语句子来描述。例如人有三尊:君、父、师;有五圣:天、地、君、亲、师。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这些淡化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影响我们的职业心态。还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事实上,能让人类灵魂改变的不只是教师,一本书,一件小事,一个人,这些或许都能改善我们的灵魂。其实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奢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要求自己进步的一种标准,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努力向上的一种理想的心态。在英语里面表示职业一般概念的有很多词汇,西方人认为教师是上帝的代言者,是天堂的引路人。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职业呢?
职业既是谋生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生的目的,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正如马斯洛心理理论:
一、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教书匠),二、满足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追求)。如果仅停留在教书匠上是不够的。伟大的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讲过: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如果从教师的话语里感觉到其思想的停滞、僵化,就会不尊重教师,甚至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如果停留在教书匠这个层面理解,就会隐藏着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如叶澜所说的,“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所以对职业的认识,必须提升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层面。
教师职业是个具有专业技能很强的特点,如果不具有专业技能,那么就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作了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教师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师德
学习指导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本讲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第三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四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本讲座是对上述四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总体战略的规定和解读
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步履艰难
三、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纲要》指出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能力为重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核心支柱。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三)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家教、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德、智、体、美、老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战略主题。
学习指导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任务。本讲座是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一、学前教育
(一)国际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二)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
(三)学前教育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高中阶段
(一)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的多样性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现在看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例子——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该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大文化系列”、“STS系列”、“学生社团活动”和“荣誉课程”四个系列共125门。
学习指导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本讲座是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
(一)《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任务的规定
(二)义务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四)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出现了新的局面
(五)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的发展
学习指导
第五讲 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讲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分别从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不同方面谈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讲座中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了解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一、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二、历来减负的努力
三、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问题
(二)教育自身问题。
(三)经济问题
四、课业负担的“度”
五、减负存在的问题
学习指导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第二部分注重学思结合。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教育规划纲要》“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就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一)全面发展观念
(二)人人成才观念
(三)多样化人才观念
(四)终身学习观念
(五)系统培养的观念
二、学思结合
(一)怎样理解学思结合
(二)学思结合的教学实现
学习指导
第七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注重知行统一;第二部分:注重因材施教。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把握专业发展的内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七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知行统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一)注重知行统一
(二)教育者为什么必须做到自身的知行统一
(三)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从教师的视角看知行统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3.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4.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因材施教
(一)《教育规划纲要》中“因材施教”的规定
(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2.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因材施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四)当前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的误区
因“分”施教——为提高考试分数,节假日补课;按照学生考试分数分班,把学生分流。
因“才”施教——教师只对成绩好的学生加以指导,忽视差生。因“财”施教——优质的公办学校依托高收费办学;教师课后设补习班,有偿施教。因“题”施教——按照要求学生的作业量的完成程度施教,其背后是因“分”施教。因“教材”施教——对因材施教本身的望文生义。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应以教材为参考,因“教材”施教是教师没有把教材转化为教学。
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大已经达到积重难返撑得到就是因“分”施教,不仅重点班、特长班中有它的影子,就是一些分层次教学也和它难以划清界限。因“题”施教是另一个影响广泛的误区,它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必然产物,其实根本没有因材施教的影子。
学习指导
第八讲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和实践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第二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八讲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和实践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一章第三十三条指出:
一、教学评价的涵义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价值的评价,产生于西方,到现在已经历了四个时代:
第一代评价——测量式的“测验”,其活动主要是考试,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这就是把教学评价说成教育测量的历史根源,影响最典型的是:“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学生是原料和产品”“教师是加工者”。第二代评价——一般称为“描述”,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泰勒,他提出泰勒模式或称泰勒原理,用以确定学习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程度来定义教育评价。
第三代评价——称为“判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教育评价本质上是判断,人们对已经确立的教育目标质疑,认为它们也应该成为评价开始的对象、进而涉及到对判断的质疑:判断是否应作为评价的一项基本活动?判断是够需要标准?如果需要,如何建立价值中立的客观标准?因此对目标也要加以判断。这一评价的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第三代评价也有很大影响,现在常见的“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过程性评价”等都是第三代评价的观念。
第四代评价——被称为“建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针对前面指出的三个问题,第四代评价提出了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因而是价值多元的评价。这一评价的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是一种民主协商、行为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评价处于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交混使用并努力(至少在理论上)向第四代过渡的时期。努力推进第四代评价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任务之一。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四、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二)改善学生评价的方法
学习指导
第九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讲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二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第三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网络远程培训。本讲座是对上述三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专业发展的内涵,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九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第一个保障措施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规定: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是千古不易之理,只不过不同时代的“道”“业”和“惑”有所不同而已。教师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就是专业素养,因为教师是一种专业!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或者持续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专业发展指向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性。
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本位目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本位目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自我的努力
学习指导
第十讲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
本讲的标题是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但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了解,还需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十讲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
一、《规划纲要》中对教师道德的要求
在《规划纲要》中谈及“德育为先”,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规划纲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其实施的首要措施,其重要内容之一即“师德建设”,《规划纲要》中对教师的道德提出以下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教师的专业道德
三、提升教师专业道德的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道德也成为社会和学校和个人均关心的问题。提升教师专业道德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社会应为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提供条件
(二)教师个人对提升专业道德的努力
一位专家指出:教师需要专业的教师道德;需要先进的教师道德;需要公平的教师道德;需要合适的教师道德。
学习指导
第十一讲 加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本讲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校本研修;第二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第三部分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第四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五部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本讲座是对上述五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十一讲 加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任用办法。实行学校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同时,在《纲要》中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一位学校领导指出:“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而教师的工作很复杂,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越高,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一方面让教师有精神和活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不会出现职业倦怠,就应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他们采取以下方式:
一、充分信任教师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注重与教师沟通
四、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五、建设书香校园
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从教学角度出发
学习指导
第十二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本讲的标题是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由“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提炼概括而来,是对其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明确和谐的内涵,建立安全和谐的校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十二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英国的欧文曾言:“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而法国的司汤达则指出:“人类所以要生存在世界上,并非要当富翁,而是要获得幸福”,因此获得幸福是人类生存的目的。
一、幸福和教师职业幸福
(一)幸福的解读
(二)教师职业幸福的解读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
(一)影响一个人幸福的因素
(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
三、教师如何获得幸福
第五篇:《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专题
前言 引领教师的职业生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为教师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活提出了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习纲要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体制和新举措,领会纲要精神和内涵。本讲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教师可通过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第一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讲的标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但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了解我国教育的教育发展历程,还需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本讲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第三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四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本讲座是对上述四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任务。本讲座是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本讲座是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第五讲 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讲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分别从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不同方面谈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讲座中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了解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第二部分注重学思结合。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第七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注重知行统一;第二部分:注重因材施教。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把握专业发展的内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第八讲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和实践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第二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第九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讲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二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第三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网络远程培训。本讲座是对上述三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专业发展的内涵,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第十讲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
本讲的标题是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但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了解,还需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第十一讲 加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本讲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校本研修;第二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第三部分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
度;第四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五部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本讲座是对上述五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第十二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本讲的标题是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由“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提炼概括而来,是对其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明确和谐的内涵,建立安全和谐的校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