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学生班级盗窃案例分析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1-74882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4 15:4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学生班级盗窃案例分析

中学生班级盗窃案例分析

2011212551

人教111

傅萧

案例:“叮——”,下课铃一响,刘鲜(化名)就冲出教室向我报了案,他说:“老师,今天上午我把100元钱放到抽屉里,下午来的时候钱就没有了,这可是我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啊!”我听了脑子都气晕了,因为上个星期才有学生说丢了50元钱,还没有查出来,又有学生丢钱了,我思考了片刻说:“刘鲜,你别着急,把事情的详细经过给老师说一遍,老师一定会努力调查此事,生活费老师先给你垫上„„”

通过刘鲜的叙述,我发现中间历时太长,与他接触的人太多,要想在短时间内确定怀疑对象不太可能,所以,我就找了刘鲜座位四周的人单独询问,结果一无所获,思考再三,我决定用情感教育的方式鼓励那个学生主动把钱还回去。当天下午,我把刘鲜支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了刘鲜家庭的困难,希望唤起学生的同情,并表示若拿钱的学生能悄悄把钱还回去,老师不再追究此事。

几天过去了,100元钱仍然没有回来,我一筹莫展,走到班里,学生都躲着我,生怕成为怀疑的对象,看到此情景,让我感到压力很大,若此事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会让班级的学生相互猜忌,于是我采用了第二套情感方案,我在班里把我写的博文《我心疼》张贴出来,我呼吁全班同学在白纸上写出自己想对那个“小偷”说的话,希望借助集体的力量让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把钱还给刘鲜。课间,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我给他的留言,并在留言纸上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我站在一旁,思考着谁会最后一个写。一二三,我清点着学生的留言,心想那个拿钱的孩子一定没有勇气去给自己的留言,出乎意料的是64个学生,64句话,一个都不少,看来那个孩子比我想象中“厉害”的多。根据种种迹象,我把怀疑对象锁定在两个人身上,我先找了其中一个谈话,那个孩子说:“初中时,班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是老师从来就不查,可只有你,你知不知道你怀疑谁都对他们是一种伤害。”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那样说,这反而加深了我对他的怀疑,孩子看着曾经信任自己的老师哭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平淡地结束了谈话。

分析:首先我想说的就是,我不赞同这个老师的做法。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现象越来越普遍,思想教育偏差和缺失导致的教育问题愈来愈突出,教育重功利轻思想愈发明显,包括盗窃在内的校园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寄宿学校。班级盗窃大多为“内鬼”所为,面对班级失窃这个不怎么光彩的“恶性事件”,班主任千万不能等闲视之,这不光是一个可能会对事件双方产生影响严重的过程,也是一个班主任必须面对的能力和威信的考验过程。而案例中老师采用了两套方案来解决这个盗窃问题,事实是,两个方案都不成功,反而还在不知道真相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信任,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影响。盗窃固然可恶,但是,老师如何采用合理方法、温柔地找出黑手并且教育学生才是问题的关键。

从教师角度来看,老师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盗窃的原因有很多,或者因为嫉妒,或是报复,或是发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类可以走近,却又不那么容易走近的群体,在学生眼里,老师往往是不那么“友善”的,他们是否完全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了你面前,这是老师需要思考的。因此,老师不应该只凭自己的直觉去怀疑学生,而是应该用事实说话,每个学生对老师来说都应该是平等的,发生盗窃事件的确是很痛心疾首的一件事,但是,即使在老师找出黑手之后,在对他进行教育之后,还是应该把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青春期的少年是敏感的,老师的指引、教育及其重要。

从学生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因为自卑?是因为家庭教育?还是因为学校的德育不过关?老师这时候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是否应该一竿子把他打翻,还是仔细了解其中缘由。老师应该由小看大,盗窃事件可大可小,处理的是否合理或许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

从家长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性格品行形成也有重要影响。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去了解他们的家庭,争取能与每个学生的家长单独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让自己了解学生。

在我看来,如果是遇到了类似事件,首先,应该告诉学生盗窃事件的严重性,并且让学生归还财物。若是不成功,再次召集全班同学,实行方案二,在讲台上放一只类似于投票的纸箱,全班同学都到教室外等待,轮流从前门进去,后门出来,要求盗窃的孩子把财物塞回纸箱。这样的做法,既能找出黑手,一定程度,也能使犯错的同学得到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并且保护他,不然同学们以后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如果说方案二还是不行,那么,必须组织一次班会课,分析这个问题。并且,在这之后开展家访,告诉家长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家长也在道德问题上积极对学生教育,和老师共同合作起来。

对于盗窃问题,处理方法很是关键,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从不同角度讨论,有效地处理并解决此类问题。

第二篇:校园盗窃案例

校园安全教育宣传

近期,学校内的不法分子又开始猖獗起来。不少学生的财产遭受到严重损失。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公寓管理委员会特此进行清水河校区的安全知识系列宣传教育,以期加强同学们的防盗防骗意识,减少和避免同学们发生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事件,为寝室和校园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以下案例均为我校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让我们看看小偷是怎样作案的吧!

1、15#某2楼寝室,2011年5月4日晚。做完实验后,回寝室发现寝室三台笔记本电脑以及钱包内现金被盗,小偷从阳台门上未关的附窗翻窗进入,估计偷盗时间在18:30-19:10之间。

2、同类型案件:本学期,7# 2楼某寝室以及9#的两间2楼寝室均遇被盗事件,被盗物品为笔记本电脑、现金。据调查了解,估计偷盗时间均为晚上18:30-21:00之间。提示:2层是小偷经常光顾的楼层,所以,耐心地关闭门窗,保管好自己的钥匙,如有遗失,及

时更换锁芯。贵重物品出门前锁在柜子里。不

要给小偷们一丝机会!

3、15#某2楼寝室,上学期期中考试,18:30左右离开寝 室,考完后(21点左右)回寝室发现三台笔记本电脑被 盗,寝室门未反锁,阳台门也没有关。同学反映自己的游戏账号是19:00左右掉线的,所以初步估计偷盗时间

19:00左右。经校保卫处初步勘查,估计小偷是从寝室门 进入的!

提示: 没反锁的房门对小偷来说就是敞开的!

没有反锁!

4、21#某四楼寝室,4月中旬丢失现金上千元,寝室门

提示:小偷开门的速度比你用钥匙开还快!

5、21#某四楼寝室,一名陌生男子进宿舍询问事情后,将同学桌上贵重手机顺手偷走!

提示:陌生人进寝室后,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6、我校女学生谭某在主楼教室自习,一男青年冒充韩国留学生故意在纸上写了几句韩文,谭问男青年是不是留学生,男青年回答:“你怎么知道?”并故意用含混不清的中文回答,谭信以为真,男青年提出向她借手机打电话,谭欣然同意,男青年说教室里太吵,听不清,要到教室外打电话,谭同意,男子骗得手机后,逃离现场。

提示:理智一点,老道一点,遇事多留个心眼!

7、我校学生张某的家人接到一个陌生人来电,称张某不幸遭遇车祸,伤势严重,已被送往成都市某医院接受治疗,并告知了详细的房间号,张某正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现在必须缴纳押金,院方才能进行手术,并要求张某家人将钱汇入某银行帐号。原来,在3小时前,学生张某也接到

一个陌生人的来电,对方自称是成都市公安局的警察,告诉张某通缉犯窃取了她的手机号码,并有可能利用她的手机号码从事犯罪活动,为配合公安机关破案,抓捕逃犯,请她将手机关闭三个小时。于是,骗子利用张某手机关闭的这段时间差,给张某的父母拨打电话,称张某遇车祸急需缴纳押金进行手术,借此进行诈骗。提示:把你要好的朋友介绍给父母,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8、九月开学时,新生李某到学校报名,被2名假冒学校工作人员的骗子骗说帮其缴纳学费,骗其银行卡密码,骗走5000元现金。

提示:切莫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9、曾经抓获一名长期在公共场所盗窃学生书包的罪犯,此人长期流窜于我校、川大及交大作案,共盗书包600多个。作案地点集中在食堂、图书馆、教室等场所。提示:不要用书包在图书馆、食堂、教室抢占座位,说

不定你的包就会落入不法分子之手!

清水河校区公寓管理委员会

年月日

第三篇:关于班级管理中学生违反纪律的案例分析

关于班级管理中学生违反纪律的案例分析

沼涛中学李丽纯案例: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

变为好事?最近一年多来,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将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内200字左右的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请大

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加不是检讨书,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转

载请注明出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

第一: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唱歌或

者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第二: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将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

是一个考验和训练,写心理报告的学生要用正楷字来写间接的帮他们练字和培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令到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可以发掘到一部分学生的潜能。班上有一名

男生小谢同学,平时不爱出声,有一次违反了学校的宿舍管理条例。他自己选择了罚上讲台

将故事,结果他的故事讲得很流畅,而且情节生动,获得了同学们一阵有一阵的掌声,在同

学们的掌声中,他在大庭广众表现自己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而且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其实并

不比别人差。

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了管理心理学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化管理

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

悦诚服的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

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

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

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该案例中班主任在处理违反纪律学生时以学生为本,从

学生身心发展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管理。处罚学生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教

师在一定方式约束下达到某种纠错目的的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和

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违反纪律也是

有不同的原因的,老师处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地成长。因此,在班级

管理中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不仅遵守纪律,而且更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民主化管理

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但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

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要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双方是互动的。班主任要进行

民主化管理,不能专制也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发展。该案例中,班主任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不是

采取强制的处罚也不是放任他们,而是在整个班级学生的监督下,采取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处罚”手段,顾全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学生改正了错误和学到了知识,达到了使学

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促进学

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味只是“按规定”来执行,学生可能表面上是

接受了,但心里不一定会接受,更有甚者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三)人际交往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

立的,但是实际上可以这么说,班主任管理班级是要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管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造成的班级管理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学生常常无所适从,针对案例以往有的班主任根本没有考虑清楚,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一棒打死”,随便处罚,使得学生口服心不服,班主任没有什么威信,班级管理也就很乱。

处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个案例班主任这样的处理方法,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违反纪律是错误的行为,必须受到处罚,这是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老师采取罚学生唱歌或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改正错误,正确处理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管理教学,相互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中,这样的处罚方式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德、智、美多方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激励管理理论

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懂得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人的行为,在学校中,激励就是要发挥师生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提高它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其社会效益,保证起所培养人才产品的质量达到社会的需求标准,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处罚学生的方法也是一种激励手段。

行为修正激励理论表明,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起到了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惩罚作为一种负强化,既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关键在于其所用方式与手段的不同,在班级管理中,若惩罚应用得当,就能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控制和改造,最后引导其达到预期的最佳状态。处罚的形式是多样化,这位老师采取暗示批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没有直接点破,但是学生也在老师的“惩罚”下,通过表演,能力表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班主任将惩罚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惩罚中既坚持了原则,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心服口服,知错能改,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活着没意思”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有过……

记者: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暂时不会了。

记者: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

记者: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我真不知道……

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

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他们说: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星一说,十六七岁的孩子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想表现自我,他们想探索不同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可是学校把他们禁锢住了。

第五篇:中学生早恋案例及分析

中学生早恋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赵x,男,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前段时间,自己觉得与同班的一女生相爱了。那时,他们常常形影不离,一起上学,放学一块回家,好象有说不完的话,一到星期天,他们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但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因此,赵X问:“我和他是不是真有爱情呢?”

案例二

王XX,某中学初三女生,语文、数学、理化各门成绩均好,但外语较差。一拿到外语书就头痛,害怕。妈妈为她着急,便托人给女儿请了一位外语系毕业的高材生做家教。开始,王××对老师持排斥态度,但几次辅导课下来王XX对外语有了兴趣。老师讲得清楚、有趣,王XX学得认真起劲,外语水平提高很快。他们经常相互夸奖,辅导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不久,这位家庭教师告诉王XX他非常喜欢她,将来一定要娶她。王XX又惊、又怕、又喜。她想:虽然自己不成熟,但他已经成熟了,于是便学着成年人的样子做了他的恋人,不料几天前,王××被父母发现怀孕了。她又悔、又恨,追悔莫及!

案例三

陈X,男,某校高二学生。其班主任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青年女教师,她不仅课讲得好,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该班经常大出风头,班上的学生都很喜欢她、敬佩她,但陈X似乎与别人不一样,他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凡是她讲的课,陈X总是拼命预习,踊跃发言,只为听到她的表扬。她在作文上的批语,陈x总是反复翻看,直到倒背如流。他常常模仿她的字体,常常独自回忆她的音容笑貌。还寻找一切机会问她问题。在陈x眼里,她是世上最完美的女性。陈x也为此陷入苦恼之中,老师比自己大十几岁,这种感情一旦被别人发现,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呢?

案例四

杜X,男,某校初二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班上,杜X属于不起眼的学生。前几天,班主任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他与一位同班的女生在冷饮店一边吃冷饮,一边有说有笑,在以后的几天里,班主任又看到了两次类似的情形。当班主任侧面问及此事时,杜X说:“我看到周围有些同学成双成对,下课后便到冷饮店边吃边聊天,心里很羡慕,所以就约了我们班的XX一起出去。” 案例五

王xx,一个初三年级的女生,在过15岁生日时,邀请了十几位同学作客。文艺委还唱了一首Xxx最爱听的歌来助兴。王XX望着文艺委,听着他娓婉动听的歌声,联想到文艺委平时对她的热情和主动帮助,突然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特殊感受。从那儿以后,她一看到文艺委便不知所措,她想见他,又怕见他。并且,她认为文艺委也处处留心自己。王XX在咨询电话中说:“我能感受到他常常注视着我,比如上体育课我跑步时,下课我与别人讲话时等,他都在看着我。他既然对我好,为什么不向我表白呢?他是不是不好意思开口呢?”

分析

从以上的案例和中学生早恋的类型中,我们还可归纳出中学生早恋有以下特征:

1、朦胧性。中学生的早恋只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在他们中间还没有产生深沉执着的情爱,也很少有自觉的一对一的,以建立家庭为目标的道德感。他们之间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感情,似乎是爱,似乎又不是爱。有的是把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了爱;有的是由于偶尔的好感,也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等等。

2、感染性。早恋往往具有“流行脖”的性质,有的班级谁也不谈恋爱,但在另一个班如果有几个在谈,很快就会像连锁反应一样,感染其他同学。甚至有些同学会为自己还没有恋爱而自卑。

3、单纯性。中学生的早恋是很单纯的,爱就是一切。不附加任何条件,往往说不出明确和充足的理由。因此,中学生的感情是幼稚和纯洁的。

危害:

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1.影响学习和生活

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相爱产生动力,促进两人学习”,这些都是极不客观的。实际上,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许多早恋者两人交往虽然很隐蔽,之所以最终还是被家长、老师发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引起家长的注意,追问之下,道出实情。

2.早恋更容易使人受到伤害 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

3.早恋者容易出现性过失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对异性欲望强烈,容易激动,感情难以自控,行为容易冲动,容易凭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从而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如未婚性行为、未婚先孕。这些行为一旦出现,会让当事者羞于见人,担惊受怕,即使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成年后感情生活的影响,往往也是难以弥补的。

4.“早恋”极难成功

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令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

早恋是青春期性萌动的结果,异性相吸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成熟的果子。中学生早恋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生理上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从心理或思想上来说都属于尚未成熟的成长期。中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早恋常会占去不少学习时间,使学生精力分散,影响学习和进步。早恋也常使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处于波动状态,给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另外,早恋中的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集体活动冷淡,与同学关系也逐渐疏远。

咨询要点

(1)了解产生早恋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营养状况普遍良好,身体发育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性意识开始萌芽并躁动,使他们过早有性爱体验的强烈要求;由于青春期的来临,在心里上渴望独立自主,一旦摆脱家庭的束缚,则会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跃跃欲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男女同学接触机会增多,而在交往过程中,不免互相爱慕,引起早恋;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的增大,同学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描写恋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很大,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模仿的愿望;理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情教育的缺乏,造成不少同学不求上进,道德观念薄弱和恋爱问题上的无知。很多同学把异性之间的好感、友谊当作爱情来待,更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异性友谊无立足之地,异性同学之间接触多一些,就会被人哄成“恋爱”,当事人有时就被逼上梁山;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男女同学交往上设置种种限制,对突破限制的同学横加指责。结果,“禁果分外甜”,限制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找机会尝试恋爱的滋味;考入中专的学生,认为毕业后分配到农村,难找到合适的对象,现在有合适的就会抓住;有的同学外貌漂亮,生性浪漫,认为青春的幸福就在于花前下的私语,为了追求这种幸福,会轻易地和别人恋爱,但也有的同学只是为了好玩和猎奇谈恋爱,后来弄假成真。

(2)斩断恋情。正像建立恋爱需要两厢情愿一样,结束早恋也应是双方同意,这样才能不留后患。主动提出结束早恋的一方要用坚定的意志,果断而恰当的方法,斩断恋情。你可以与对方在适当的地方,在理智的情况下作深入的谈话。谈话中,你要首先肯定对方在恋爱过程中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关怀,然后告诉对方早恋的危害和学习的重要性,劝其把爱情之火熄灭,把爱的种子珍藏在心底,把精力用在自己的学业和个性的完善上。也可用书信的方式,因为书信比起面谈有较大的缓冲余地,措辞也能更冷静、得体。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防止引起对方的误会,以尽快使对方心悦诚服为目的。

(3)中断往来。从结束早恋的角度来说,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好感都是正常的感情,只要把恋爱退回到好感或友谊,早恋也就结束了。但是,由于恋受所唤起的情感是强烈的,而中学生的理智和抑郁力相当有限,所以,要结束早恋,就人尽量避免两人单独在一起,暂时中止感情交流的一切渠道。经过感情的一段冻结过程,使理智对感情的控制成为习惯以后,再恢复正常交往,感情之树才不会故态复萌。

(4)转移情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和健康的课余爱好上去。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看一些文学名著、哲理性文章,多想想自己的进步,想想将来的事业,想想将来在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开拓和进取……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就会远大,就会焕发出勃勃朝气,永远前进。

已经早恋的同学,应尽快地从早恋中解脱出来。要走出早恋的误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

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

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消失淡化。

中学生班级盗窃案例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