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书上重点[推荐五篇]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1-48775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6 09:32: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书上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指人类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结构与模式)和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生产的物质内容

人与自然

生产能力

生产的社会形式

人与人关系

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生产关系发展特点相对稳定,生产力的发展特点永不停止。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任务:揭示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任何经济规律都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社会生产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境况 实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

商品经济概念: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经济条件主要有: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为补充

特点:市场发展程度低,规模和范围狭小,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有限 发达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期)

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特点市场发展程度高,规模大,范围广,资源配置调节起主导作用。

市场配制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而进行资源配制的方式

计划配制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制的方式。

市场配制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联系: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是相对稳定的,区别: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因此得出: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选择类似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研究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使用价值:通过交换用以满足别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机制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矛盾:同一所有者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固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

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特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换算成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可以通过交换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所有制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相对价值形式 = 等价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的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贵金属金银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方面是因为金银也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黄金或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产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是商品它们都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基本):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物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外在的,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基本):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并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买卖脱节产生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金属货币量为限。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的职能是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支付手段,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贸易的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货币流通规律含义: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金属货币量的规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量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乘积。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相一致,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资源配制和经济活动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时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简单商品流通(W-G-W)资本流通(G-W-G)流通形式来看二者区别:

买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流通性质和内容来看二者不同: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资本流通的两级是同质的货币,价值增殖是资本流通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完整形式:G-W-G' 其中G'=G-△G(价值增殖额)两种流通在运动上限度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的价值。资本流通公式:G-W-G'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人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为生。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

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费用,用于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工人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正确反映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

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二者的比例称作资本的价值构成。(C:V)

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区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者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因此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Pm:A)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

资本家获剩余价值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和道德因素。工作日最低界限是必须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工作是的实际长度最终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分析思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生产资料价值,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联系:

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G-W(Pm A)

G货币

W商品

Pm生产资料

A劳动力

这一阶段的货币已经不是普通货币,而是货币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把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劳动力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结果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产品。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出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及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资本循环就是指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并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G-W„P„W'-G'为货币资本循环。P„W'-G'·G-W„P依次生产资本循环,W'-G'·G-W„P„W'商品资本循环。

商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使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连续的、并列地进行。因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主要分析的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周转则主要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

周转速度的表示方法: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正常的停工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性作用。

资本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U表示年,用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n表示资本的周转次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械、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的价值则按照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它的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不变,直到全部报废才更新。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以及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来看,它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在商品出售后,一次全部收回。

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叫物质磨损,指固定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磨损。

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造成无形磨损的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固定资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的价值相应降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制造出效率更高,更先进的设备,使原有机器设备提前报废。

使用作用与磨损成正比,自然力作用与磨损成反比。折旧费等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除以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的补偿金,叫做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折旧率等于折旧费除以固定资本原始价值。折旧费与固定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

资本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价值周转方式: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不变与可变资本与固定与流动资本区别:第一划分依据不同,第二划分内容不同。第三划分目的不同,不变与可变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固定与流动资本是为了研究资本的运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等于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加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之和除以预付资本总额。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一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约预付资本。

第二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社会资本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总的资本再生产。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是个别资本,或称单个资本。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也称社会总资本。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形成了社会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组成的。从实物形式上看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来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的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即资本家如何在社会总产品中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生产是指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指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实际购买力而显得过剩。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包括危机、箫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主要表现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社会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箫条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复苏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资本家逐渐开始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更新固定资本。高涨阶段:社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就进入了高涨阶段,生产迅速扩张,工人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整个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一片繁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固定资本更定为摆脱危机促进复苏提供了物质条件,又为新的危机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k 资本家不在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影响利润率的高低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议利润本质: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业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利息本质:共同瓜分,共同剥削。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

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平均利润和利息。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资本所有权获得。企业利润:企业家凭资本使用权获得。

影响利息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习惯和法律的传统,借贷资本的风险,借贷时间的长短,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利息率等于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除以借贷资本的总量。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的企业。

银行资本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做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后形成的。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得到的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资本主义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则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

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垄断组织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

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是垄断资本。

卡特尔主要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在规定产量、价格等方面形成的垄断联合。辛迪加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等方面形成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类商品与该商品相关的生产、购销和财务等方面的大企业联合。

康采恩是以实力雄厚大企业或大银行为核心,联合不同部门的许多企业而形成的企业集团。

混合联合公司跨部门进行多元经营。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为获得利润凭借其垄断地位,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产品时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垄断利润:一是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垄断也不可能包揽所有的行业,部门和企业,进入完全垄断状态。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或混合生长。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资本渗透,银行企业和工业企业互买股票。

人事结合,双方互派人员进行对方管理机构担任要职,从而相互控制。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主要实行参与制来实现统治。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统治额的办法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统治。

个人联合:通过购买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对政府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亲自或指派亲信到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或者通过资助操纵总统竞选和国会改选,来直接控制政府。

资本输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谋取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形式两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输出:把货币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或企业,又称间接投资。生产资本输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兴办企业,又称直接投资。资本输出的实质都是垄断资本掠夺、剥夺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大量过剩资本的形成和国内有利的投资场所不足之间的矛盾使资本输出成为必要。金融寡头攫取大量垄断资本,国内已经没有足够的投资场所。第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输出成为可能。

第三,资本的本性,夺取世界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使资本输出成为必然。对输出国来说:可以从国外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带动商品输出,倾销剩余产品获取暴利,掠夺当地廉价原料和剥削廉价劳动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其他国家和人民,加强对世界控制。

对输入国来说:吸收外资可以缓解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调整工业结构,提高本国工业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

国际垄断同盟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一些大的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国际垄断地位,通过订立协定,划分世界市场,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

跨国公司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公司。

新殖民主义的通知方式,即主要通过资本输出,经济渗透,促进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等手段,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和剥削掠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段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出的局部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形式:国有企业,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国有企业即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外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一,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大体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的过程。第三,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加强了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更多发挥工会作用,推行职工持股计划,使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转变为利益相关,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从而使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解。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没改变: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

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进行劳动,并共同占有劳动的成果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内涵必然不同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全面所有制是由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也称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所有制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分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从事二三产业(乡镇企业 乡办和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集体 村办)城镇集体经济:大集体由基层政府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兴办,小集体由劳动者自筹资金兴办。

集体所有制经济地位:现阶段要把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一内容。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公有制是有区别的,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公有制实现形式则具有可变形和灵活性。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的体现,公有制实现形式有助于公有制的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以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可以包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

优点:有利于共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扩大共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制,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的作用。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融合作制和股份制为一体的企业制度,是实行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

特征: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企业中有一定比例的属于职工集体所有的财产。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一人一票制。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水货利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

股份合作制的实行可以使各入股者自觉关心资产的运营效果,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意义: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第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条件。第四,坚持公有制的主题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的性质: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因而不剥削他人劳动,不具有剥削性质。劳动者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

个体经济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同社会化程度较低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个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政府要加强对个体经济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其走上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阶级。私营经济中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所以是资本主义性质经济。

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在我国建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

中外合资是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一种经济形式。

中外合作经营经济是一种契约式经济。主要特点是由我方提供土地、厂房和其他设施与劳动力,由外方提供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等。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合作兴办的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是完全由境外投资者单独投资兴建的企业,完全由外商投资者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外资经济的发展有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为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社会扣除与生产有关: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自然灾害的社会后备金。必要社会扣除与生产无关:与生产无关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存在差别。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只有把劳动差别体现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劳分配的作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善经营管理,消除剥削,树立劳动光荣。按劳分配否定剥削,具有历史进步性,造成生活富裕的差别,有历史局限性。按劳分配的实现具有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行,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实行。第二按劳分配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

第三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分配依据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不同经营方式也要求有与之相联系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之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第一,个体劳动收入,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第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第三,按经济成果分配,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取得的收入。

第四,按资金分配:有三种情况:一是各类社会成员由于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以及参加银行储蓄得到的股息、红利和利息,都是凭借资金所有权获得的资金分配收入。二是公有制企业由于拥有或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中有一部分也会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收入。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中承包农户通过投资所带来的收入,也属于资金分配收入。

第五,按资本分配,外资经济中外资资本家取得的利润,以及我国经营企业主取得的收入等。

此外还有各种福利性质的收入。对于效率的理解:

从宏观上: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

从微观上:效率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用投入生产的劳动或生产要素与取得经济成果的价值比率来衡量。对公平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机会公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入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是同样。

规则公平:即国家制定的各种收入分配法规或企业制定的分配制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对某些人的优先或对另一些人的限制。

结果公平:1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2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一定水平的收入,共同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消除两极分化。

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基础。再分配关系中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统一体:

首先,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其次,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收入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好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防止收入悬殊:保护合法收入,规范社会分配秩序,要取缔非法收入。第三,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总之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宏观调控间接化。

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两种调节手段。

计划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政府自觉地运用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

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

20世纪30年代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开始运用计划手段来调节经济。

将计划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发挥作用的领域,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实现资源最优秀配制。

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长处主要表现在: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国家通过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规范经济主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证社会公正,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计划经济的不足之处:容易产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导致企业因缺乏足够的动力而技术进步缓慢和生产效率低下。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长处主要表现在: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结合,把社会资源配制到效率较高的环节中去。使经济活动对各种信号做出灵敏反应,实现供需及时协调。给微观经济以动力,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

市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总量的失衡,难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如果听任市场的自发作用,反而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外部经济带来害处。计划:优势在于宏观经济领域,局限在微观经济领域。市场:优势在微观经济领域,局限在宏观经济领域。计划搞活宏观,市场搞活微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企业、农户、居民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市场是运行载体。

企业、农户、居民、市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企业是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利润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是内部分工协作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和处置自己所经营的财产、病毒粒承担财产经营风险和责任的经济实体。

从法律角度对企业财产组织经营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进行界定,可以将企业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类型。

业主制是单个人所有、独立决策、自负盈亏的独资企业。

优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归于一体,企业开业、关闭手续简单,经营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动力比较充分。

缺点:没有独立生命力,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风险较大,信誉程度低,企业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不利于技术进步,缺乏竞争力。

合伙制是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

优点:能够筹集到较多的资本,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多人出资使企业风险相对分散,缺点:无限连带责任使各出资人的风险程度仍然较高,企业的稳定性较差,合伙人与经济者合一,财产委托关系缺位,容易造成决策延误,降低管理效率。公司制是依照组建、设立,管理、经营的企业组织,公司是一个法人企业。特点:有限责任制度,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了出资人与法人财产权分离,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保障股东权益和企业有效经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司制企业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东有限公司两种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不通过公开募股,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资组成的企业法人组织。

不分灯蛾股份,最低注册3万,股份转移上有限制,股东按出资比例享受权利。允许建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为10万,一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任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由2个人以上200人以下发起设立,最低注册资金为500万,公司资产分灯蛾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少数公司经批准可上市,公司采取发起和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人认购不少于35%,公司成立后发起人,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一股一票表决权,按股享权。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点:实行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只掌握财产终极所有权,法人实际支配公司财产)

不同点:法定人数不同,注册资本不同,筹资方式和股份转让方式不同。(有限公司内部定向筹资,股份转让经二分之一以上股东同意。股份公司向社会筹资,并自由转让。)

财务制度不同,有限公司保密,股份公司公开。

企业、农户,居民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市场。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竞争中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价格价值作用具体表现: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调节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分配。

供求机制是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同价格、竞争等其他市场要素的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供求机制作用具体表现在:直接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地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消费。

竞争机制是竞争同商品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化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竞争机制的作用表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主体的分化。

先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指出资者拥有的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具有明确的决定。

权责明确:所有者的权责和经营者的权责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

企业经营者: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殖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当企业发生滋补抵债而宣告破产时,出资者仅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政企分开:政府作为行政组织和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职责分开。

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从事社会行政管理和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管理科学: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体制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监督机构。

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组成的经理层是公司决策的执行机构。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坚持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两级所有)。2在国务院、省级、地市级人民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履行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督的职责。(三级监管)3政企分开。

处理好企业、政府部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依法定位,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和不错位。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方针。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必须“抓大放小”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制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完整的市场体系按照市面上流通的商品属性划分,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方面。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则是既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自由流通。开放是指一地对其他地区、一国对他国商品和劳务的市场准入。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有序是指市场体系按照一定规则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主要任务:

1、必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

2、消除市场障碍,反对垄断。

3、制止不正当竞争。

4、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混乱:失信行为盛行,商业欺诈层出不穷,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肆虐。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消除通货膨胀。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提高就业率。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各种经济杠杆和制定经济计划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

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调整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以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遵循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市场效率原则相结合。

第三,社会保障是行政管理职能与基金经营职能相分离。第四,社会保险和商品保险相区别。

社会保险是政府行为,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目的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

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一般遵循自愿原则,目的在于使遭受意外风险的个体免受或减少损失。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理分摊风险,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络中发挥各自所长。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

社会保险特点: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

强制性:由国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

互济性:参加者先尽到缴费义务,后享受补偿权利,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储备性:社会保险基金在风险发生前筹集,风险发生后使用。

补偿性:参加者在劳动和收入中断时,才有权给到给付,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防线,社会救济特点:救济对象的选择性,救济标准的低层次性,资金来源和流向的单向性。救济时间的短期性。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举办的福利事业和采取的福利措施。社会福利特点:一是保障对象广泛,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二是免费、减费提供生活用品、服务或先进补贴。三是资金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组织的专项基金、群众集资等。社会保障作用:

第一,社会保障有利于化解个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第二,社会保障有利于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公平。

第三,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四,社会保障有利于调节积累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

“走出去”战略是指到境外去投资办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解析

总体上,马政经包括导论一共分七部分,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这样说起来的话只有第一章和第七章不是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基本上同学们复习起来觉得难于掌握的几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资本的运行这两章。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花多点功夫来重点理解这两章。具体来说,马政经每一章节都有其重点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部分要掌握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和政经从古典政经学吸收继承的主要成果。第二章大家重点掌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的地位、内容、表现形式和三个主要作用。】

第三章可以说全部是重点,这一章也有很多大家很难理解的难点。第四章重点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其中在第五节中的当今世界的两种重要经济关系可以联系热点问题来考察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第五章的重点就是标题所提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基本的制度。这章节也是经常联系热点和实际问题来出分析题。比如效率和公平,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和调节力度可以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国家的具体政策联系起来。

第六章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基本特征、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七章重点注意结合热点的国际问题来复习,掌握基本的关系就行了。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论述)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经济规律?

1.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意,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的具体表现:①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②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4、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同一过程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6、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7、商品的价值表现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8、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实现形式(考论述的题的话,基本作用要做阐述)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

2.作用: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3.实现形式: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1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计算方法。

12、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率p'=m/C

影响利润率因素:①剩余价值率 ②基本的有机构成 ③资本周转速度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13、级差地租反应农业资本大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博学农业雇佣工人的3个关系

1.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3.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圆圈。

14、从产业资本的运动全过程来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货币资本。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生产资本,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商品资本。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商品资本:商品执行着收回投资并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15、按照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在价值流通和周转方式上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则只是指劳动力,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全部劳动资料部分,流动资本则既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也包括可变资本部分即劳动力。(劳动力既是可变资本,又是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和价值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15、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一方面会影响投资中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它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1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17、社会总产品是价值的实现、物质补偿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8、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或者使用价值上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上来看,包含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19、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20、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21、政府宏观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 2 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3 是应对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4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

23、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面窄、保障内容不健全、资金渠道单

一、社会保障依附于企事业单位。

24、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3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4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保障自己的筹措、管理和监督,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2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 贸易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牡丹亭》

在“临川四梦”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氏曾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3]惟在《牡丹》。”确确实实,《牡丹亭》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流行歌场,“家传户诵,几令元王实甫《西厢记》减价”。

《牡丹亭》主要写南宋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全剧共五十五出。

《牡丹亭》的戏剧结构是经典的“生旦双线”,即以杜丽娘为主线,柳梦梅的戏为副线,通过二人的“梦中情”、“人鬼情”、“世间情”三段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追求“情至”的美好爱情故事。杜丽娘是一个既深受封建性理熏陶和封建礼教束缚、压抑的千金小姐,又是一个执著于“情至”、热烈追求自由生活的新女性形象。杜丽娘的出身和地位决定了她要跨出反封建礼教这一步是很艰难的。

《牡丹亭》更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强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汤显祖笔是以杜丽娘为“情”而死的代价,在不受封建性理束缚的鬼魂世界里去实现的。当杜丽娘不在现实世界里时,人的善《牡丹亭》在题材上虽不脱一般才子佳人戏悲欢离合的窠臼,但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和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不屈斗争,从而表达了当时王学左派所倡导的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思想。汤显祖早年就从罗汝芳学习,初步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后来在南京任职期间,又钦佩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之尤的杰出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在这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汤显祖也具有了王学左派思想,推崇人之真情,从人情出发,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他把“情”与“理”看成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东西,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汤显祖文集》四十五)。他把自己所信奉的王学左派思想寄寓在《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中。如他在剧前的《题词》中表明:他在这部戏里所表现的就是人之真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便是真情;若“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他在《牡丹亭》中所表现的就是“一往而深”的至情。他把“理”与“情”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的始终,如他在《题词》中指出:“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因此,他既写了“理”对“情”的压制与扼杀,又写了“情”对“理”的反抗与斗争。而这一“情”与“理”的矛盾。在剧中主要是通过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封建家长的管制,只能摧残杜丽娘的肉体,并不能扼杀和阻止她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追求。游园、惊梦、寻梦使杜丽娘的思想行为与封建礼教之间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面对现实中封建势力的压迫,杜丽娘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直至为情而死。在阴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为爱而生。《牡丹亭》所表现这一反封建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主题,是一般才子佳人戏远不及的。

47、《长生殿》

洪昇的一生是令人悲叹、慨愤的,使我们看到那些不善阿谀奉迎的知识分子陷于困顿、潦倒,在压抑和孤寂中死去的黑暗,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洪昇对《长生殿》倾注的人生沉思和探索,悲情与愤慨。

清人焦循说:“(《长生殿》)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⑥]《长生殿》不是凭空而出,它是在前人相关创作的基础上,熔铸了洪昇对于时代的认识不断地再创造而写成的。这一过程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最后一稿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长生殿》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共有五十出。全剧除第一出《传概》外,共有四十九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贯穿于全剧始终。按剧情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前二十四出写李、杨爱情由合到离的过程,后二十五出则写二人爱情的由离到合。虽然洪昇没有跳出才子佳人生旦之间悲欢离合的传奇俗套,但洪昇把描写的笔触伸到了帝王宫廷,上半部,笔触纤毫入微地描写了身为天子、贵为妃子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过程,特别是将杨玉环写成了具有平民风格的妇女,渴望爱情,渴望对爱情的专一,并且,皇帝李隆基也接受了这一专宠的要求,二人双双在长生殿面对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互订了“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的心灵密约。这种专一喻示着作者对于男女平权的现代观念的一种认识与艺术化的体现,乃是当事人双方互相爱慕在爱情上成熟的一种标志。而下半部则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李、杨二人生死离别之后,他们的爱情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向着更加热烈的方向发展。

当然,《长生殿》虽专写钗盒情缘,其实并不只是抒写、歌颂、赞美人世间爱情的美好,从创作方式上来看,洪昇完全继承了由《浣纱记》开始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创作传统,把李、杨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变迁并轨,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蕴着作者对几千年中华帝国前途命运的幽怨愁烦,对封建末世沉重氛围的悲伤感叹。这种兴亡之感的真正动源也许正是道德理想和历史现实的剧烈冲突所引发的,因此,在爱情背后我们还读到了更多的危机感、困惑感、沮丧感和破灭感。《长生殿》通过较大篇幅的描写,活画出一批忠臣义士的光辉形象。如郭子仪、雷海青、郭从瑾、李龟年、李暮等人。他们或有“扫除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的英雄抱负,或有“唱不尽的兴亡变幻,弹不尽的悲伤感叹”,这无非都出于他们对社会所具有的责任、正义和情感,洪昇的“泛情”观也就自然地把它们包括进了“情”的范畴。洪昇所说的“感金石,回天地。昭自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正好与此相对应。同样写情,《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时,可以看出在“情”的处理上,二者都具有对生死至情的宣扬,所歌颂的至情不受空间的束缚,都能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动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长存,但《长生殿》在情感的规模、内容、复杂性上比《牡丹亭》更“热闹”。洪昇如此明确地标举至情旗帜,无疑含有为汤显祖的至情观招魂的主观意图,这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禁锢人心的时代里,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另外,同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所体现的至情观迥然不同,洪昇的至情观秉承的孔子不删《郑》、《卫》之“义”,涵盖着深沉的道德理性精神,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人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他所讴歌的至情,是“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夫妻伦理之情.这样一来,洪昇的至情理想在性质上缺乏内在的完满性,形态上又呈现为畸形变态,因此他只能为李、杨情缘谱写一曲深沉的挽歌。洪昇几乎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不得不把厚重的历史理性精神输入飘逸的浪漫至情理想之中,在朦胧缥缈的理想底色上涂上极为浓厚的感伤色彩,在貌似执着的追求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

《长生殿》传奇一出,便意味着中国昆曲传奇到达了最后的顶峰,艺术上成为传奇集大成者。从它的曲辞音律来看,艺术成就独步一时。

【六转】吓哈恰,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慌慌忙忙,纷纷乱乱奏边书,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挨挨挤挤、抢抢攘攘出延秋西路,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重重叠叠的卒,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喧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全曲运用十七个叠字,单用或连用,富于变化。又用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中特有五个衬字俗语,“恰正好”、“不提防”、“刬地里”、“早则是”、“生逼散”等巧妙灵活、出神入化地点缀、运用到曲牌中,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既古香古色,又亲切动人的,与李玉、李渔等人融化明清俗语的曲辞具有迥然不同的审美韵味。吴梅对于《长生殿》的音乐极为赞赏:“《长生殿》则集古今耐唱耐做之曲于一传中,不独生旦诸曲,出出可听,即净丑过脉各小曲,亦丝丝入扣,恰如分际。[⑦]据说,洪昇曾经向当时苏州著名曲家徐麟请教此传奇的音韵,这也是《长生殿》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音乐成就的原因。洪昇特别注意舞台演出的排场,人称无懈可击,王季烈在《螾庐曲谈》卷二《论作曲》中评价《长生殿》时说:“其选择宫调,分配角色,布置剧情,务令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他选宫择调时符合用韵要求,音乐谐美,用律精审,兼有南曲北调,大场、正场、过场、短场皆安排妥当,《长生殿》中主要角色生、旦、副净、丑、末、外、贴等出场频次安排有序,极适合于传奇搬演。生旦并重的交互演唱,与其他角色所唱比例也颇相称,安排之工稳为当时传奇所罕见。也难怪吴舒凫在《长生殿序》中指出:“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这样一部文辞曲律俱佳的作品,如何不能流传于世呢?那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正是《长生殿》极受人们欢迎的写照吧。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曾说:“四百五十余年来,昆曲曲剧的作品浩如烟海,如果要举一部集艺术、文学之大成而无懈可击者,那么恐怕只有清康熙间洪昇的《长生殿》可以当之无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商品与货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价值是其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6、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白银)。

7、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物质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3、把生产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产生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

三、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3、实现共产主义必经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5、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6、马列主义关于物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8、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著作: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9、物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复试)邵宇清华大学出版社

《投资学精要》(复试)兹维¡博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证券期货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的参考书目都在这了,英语、高数、政治这些公共课是全国统一的,这些教材我们基本都有的。

数学复习:

《高等数学》上下: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6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线性代数》: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第4版或第5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紫色)或清华大学居于马编写的线性代数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黄色)。线代你水平高的话选同济的4、5版都一样,水平一般的话就选清华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盛骤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蓝色)。

数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的,个人建议其实你就看你当初上高数线代概率时用的课本就可以的,吃透了课本,买本李永乐或者陈文灯的复习全书认真复习,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大家手上的复习资料都差不多。

政治的教材:每个大学都会学的四本书,无非就是马毛邓,都会考。政治一般建议报个班。不报班就先在网上下上一年的大纲和课间看看。

英语的教材:这个你应该懂得,教材派不上用场的,和四六级一样。找一份真题看看各种题型,按模块专项复习了。如果真想要教材,有精力的话建议可以选择看看《新概念英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 吴开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但是据说,初试主要复习前四本书就行。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命题学院: 经济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 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

(二)一、考核目标

经济学

(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

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

(一)导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

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

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垄断价格; 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DIM特征,经济体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

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危害、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

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

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基本的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

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六)不对称信息

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

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标的定义; 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式

1、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宏观均衡和乘数原理: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和宏观均衡和平衡预算原理: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1、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

3、IS-LM模型: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

(四)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3、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需求政策变动效果;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供给政策变动效果。

(五)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收支变动原理的含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公债原理;公债募集资金的基本过程。

3、财政政策的效力分析:政策时滞;利益集团的阻挠;预期因素的影响;挤占效应。

六)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

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含义和功能;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功能;再贴现率的含

义和功能。

3、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弹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投资乘数;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七)短期宏观经济问题

1、失业: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效应。

3、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安全区域;反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八)长期宏观经济问题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定义;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其他相关内容

1. 本试卷全卷总分150分,其中政治经济学部分共75分;

2. 政治经济学部分的主要题型有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三种类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书上重点[推荐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