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改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体会
3月6日上午,我在崇文街小学有幸聆听了张孝萍老师的低段数学课改经验,根据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的解释和要求,在几何直观上有了明显的认识。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获取对图形的直观认识
什么叫直观,直是直接,观是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地说,就是直接看,只许看不许摸行吗?课堂不是参观,当然不可以。学习直观几何,就像书上所说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也可以说成是刺激,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似乎更能适应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正如课程标准所言,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获取对图形的最基本的直观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也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出发,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并动手实践。
二、以直观为立足点,展开想象。
几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的
思想方法,它贯穿几何教学的始终,在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何中的转化主要是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转化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割”或“补”可化复杂图形为已熟知的简单几何图形,从而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而数学眼光却无法传递,故应着重把握好对数学思想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让学生经历了“大胆想象——操作转化——验证猜想”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间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借助于经验、观察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从而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课堂上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第二篇:数学课改 研讨会体会
数学课改研讨会体会
音七小刘志刚
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旗小学数学课改研讨会听课活动。这次研讨会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改的无限魅力和生机。我们听了五节课又听了各校的课堂模式汇报。课堂是精彩的,课改模式也是各具特色的。让我为之动容的是课改的发展如此之快,且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百家争鸣是课改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态势。
首先、我尽享老师们的精彩演绎,这让我在听课后不自主的回味课堂的细节。
一共听了五节课。有这三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出示导学单让学生自学,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知识并评价测试。这种模式并不罕见,他们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们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教态,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都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两节课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特别是夏天老师的一节整理与复习课,能充分的把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的知识和发现创造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关注孩子,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夏老师拥有良好的个人魅力,她蹲下来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及时赏识激励孩子。
第二、听了各校的教学模式的程式介绍,让我感受到了
不同的教学策略。其中有音德尔第一小学的《》,音德尔第一小学的《》,音德尔第一小学的《》,音德尔第一小学的《》,音德尔第一小学的《》,他们凝聚了各个学校对新课改所付出了极大努力,展现了对新课程的不同诠释。也许还不够成熟,但一直努力发展;也许有所僻陋,但会不断完善。相信有一天,都能修成正果,为扎赉特旗的新课程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第三、我想,新课程新就新在它是对知识与人结合的全新解读。至今还没有哪一个教学模式能够完全涵盖它的全部理念,可能也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把这些好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融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之中,统筹好用量和比重,发挥各自特长,阶段性的课堂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的。课程改革实践任重而道远呀!
刘 志 刚
2014年9月26日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滩头,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叫普遍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或4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正副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小伙伴的发言。有负责准备补充发言的,每个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艘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各于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失声合作也得到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在数学课上,老师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概念,得出结论。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42页小熊开店。饰柜上的货物标出的单价有玩具娃娃6元、皮球3元、风筝8元,坦克5元,文具盒4元,想一想第三题是“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钱?”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有的同学说:可以这样,买(四个娃娃,8个皮球,3只风筝,6个文具盒,4架坦克和1个文具盒,2个娃娃、1个皮球,一架坦克、一个文具盒……)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用式子地依次表示为:(6×4=24元,3×8=24元,8×3=24元,4×6=24元,6×2+3×4=24元……)通过整理发现,24元买玩具的方案有很多种,合作学习以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发表日期:2006年10月17日 作者:左润红 【编辑录入:guidali】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靠教师激发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他们心理的、生理的、外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学习形成了不完全相同的态度。
分析学生对待数学课的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数学没有兴趣。这些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数学课缺乏兴趣或渐渐对数学课失去兴趣。他们不喜欢数学课,不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学习成绩较差,不但很少或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他们是学生中的极少数,但应该说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对象。二是对数学无所谓兴趣。这些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很大的热情,也没有太大的反感,认为反正是老师来上课,我就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老实实坐着,一言不发,机械地对待学习。虽然一般也能上好课,但要求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对数学有兴趣,但不稳定。这些学生对数学课中的一些有趣情节能感兴趣,但不稳定,学习不刻苦,爱玩不太爱学,兴趣容易减退或转移,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就容易放弃学习。四是兴趣浓厚而稳定。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曾有过多次良好的体验,由此他们越来越喜爱数学课,学习刻苦、主动,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学习方法灵活,效果好。由此看来,一个班的学生对待数学课的心理和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教师又不可能对同一个班的同一节课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在个性中抓共性,即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知识,还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改教学体会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体会
经过几年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我们有了一些经验,当然,困惑和感受也还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的几种“选择”值得探究。
1、选择:“动手”,还是“动脑”
对此本人认为还是应该根据学生水平和实际问题的难度来处理。如果学生的兴趣不足,或者问题比较困难,动手可以提高兴趣,增进直观性,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三视图、平面镶嵌的规律、勾股定理的某些证法、图形的运动变换等等,可以通过实验而从中得到启发。但是,在学生程度比较好,或者问题本身难度不大的时候,比如上面这个问题,根据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学生一般能比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并理论证明,如果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反而费时费力,而且学生还觉得幼稚、无聊,没有挑战性。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动手”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核心是“动脑”,学习数学,应该尽量上升到理论,也就是数学的本质。
当然,有些问题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只是“体验和感受”,学生一下子达不到理论的高度,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2、选择:“自主学习”,还是“教师讲授”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提法我们非常赞成,但是我们理解为:并不是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凌驾于“教师讲授”之上,或者反过来。
(1)“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因为学习要充分利用前人和别人的经验。学生个人的实践和理论经验还不能够支撑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来自教师的“间接经验”都不可少(教师的“间接经验”很多也是传承自前人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
(2)“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过程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的,也应该是有教师参与的。新课标刚实行的时候,我们看过一些公开课,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挺花哨的,好像都是学生在演在说在做,主动性也挺高,但是由于学生还小,不一定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节课下来实在没有捣腾出太多的实质内容来,老师也不敢干预多了,结果课堂效率很低。所以我们觉得,老师不只是要激发积极性和提供活动的机会,而是要对教学内容中的数学实质、思想方法进行研究和思考,通过各种形式和步骤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3、选择:“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过去可能太过于重视“结果”,也就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训练”,导致学生不爱学,学完了只会考不会用。但是,前面提到过,新课标刚刚实行的时候,出现过另一种极端,就是:课堂上,必要的训练与巩固等教学环节,被视为过于传统保守、缺乏改革创新而淡化、削弱了,造成了过于热热闹闹,忽视扎
扎实实,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好。这个当然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们认为,“过程”和“结果”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具体而言:鉴于一直以来的考试选拔制度,实在是让我们没法不“重结果”。首先,要让学生能顺利的升入高中;然后,还要让学生能顺利继续高中的数学学习。所以,无论怎么课改,我们都必须让学生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新课标的思想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刚刚实施,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