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分享认识省内区域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2-1040607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8 18:49: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分享认识省内区域

202_ 精品

省)

二、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位于 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复习目标: 自学指导二】 一.复习目标: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 P67—P74 的图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位置优势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

1、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地处 山脉最南端,南部与、缅(3)知道西双版纳的位置,了解其自然环境特点 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甸接壤,还(4)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气候类型:,特征 重点、(3)植被: 植被,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外,我国原始 保存最为完整的地 二.重点、难点 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及城镇的发展;西双版纳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方。人文景观(4)旅游资源: 难点: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西双版纳发展女友也的条件及出现的问题和策略。①边境旅游:毗邻缅甸、老挝。中考命题预测: A 独特的植物:、板状根、、“独木成林”等 三.中考命题预测: 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读图分析题和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 ②独特的热带雨林 知识的能力。景观旅游 B 可爱的动物:、、长嘴犀鸟、长尾猿等。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四.重点知识回顾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省)③民族风情旅游:以 族为主体的 13 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创造并保留课各自别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位于)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 P60—P66 的图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学指导一】

1、对外开放的前沿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1)地理位置: 它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下游,毗邻,与 地(1)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2)支柱产业:原来,以 生产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成为重要的 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2)经济特区: 我国建立了 5 个经济特区,其中、位于珠江三角洲。支柱产业。(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促进了西双版纳的 另外是广东汕头、福建厦门和海南 发展。如:(3)对外开放的优势:、、和城市的带动。对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人口稠密、气候、海陆交通便利。五.达标训练

一、单选题: ②人文因

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 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策略,本区 1.我国目前有 5 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形成了一个包括(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在内的多层次开放体系。A.(1)(2)B.(3)(4)C.(3)(4)(5)D.(1)(4)(5)

2、外向型经济(1)发展的有利条件:① 紧邻 和 地区,地理位置优越。2.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相当便利 A 地理位置 B 国家政策 C 自然条件好 D 气候暖热 ② 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 ”,有利于吸引外资。3.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2)主要产业部门:纺织和服装制造业、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制造业 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 贸易渠道,出口至、欧洲、、美洲、大洋洲等 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3)出口地区:通过 地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生产出口基地之一。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4)地域分工与合作:独特模式“ ”“店”指。地区,“厂”指 地区。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糖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分别是()A.甜菜、水稻 B.甘蔗、水稻 C.甘蔗、小麦 D.甜菜、小麦

3、城镇的发展(1)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 的发展 5.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的城市是()用地、工业用地、用地和 用地交错分布。A.广州 B.深圳 C.珠海 D.佛山(2)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3)城镇化主要表现在 的增长、的增加和 的扩大。6.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认识省内区域复习学案 韩旺中学)复习学案(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复习学案(韩旺中学)
ksdowe 1

202_ 精品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7.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的工业基地的性质是()A.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D.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8.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沪宁杭地区的共同特征是()A.以轻工业为主 B.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C.临近海洋 D.临近东南亚 9.在我国境内并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流经西双版纳通往国外的河流是()A.怒江 B.长江 C.珠江 D.澜沧江 10.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之称,这些植物构成了()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B.高山植物垂直变化景观 C.热带雨

林景观 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11.西双版纳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称,这里有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等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里动物繁多的原因是()A.水源充足 B.人们环境意识强,不滥捕野生动物 C.人工喂养 D.热带雨林提供隐蔽场所和食物 12.西双版纳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多样的民族风情,这里的民族风情以哪个民 族为主()A.以汉族为主 B.以傣族为主 C.以壮族为主 D.以蒙古族为主 13.西双版纳所属的省区是下列轮廓图中的哪一个()

A.工业 B.农业 C.服务业 D.旅游业 19.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西双版纳地区同属于()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20.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A 海南岛、西双版纳 B 广东、广西 C 台湾、福建 D 东北、西北 21.近几年来,台商投资的热点已经向以下哪个地区转移()A.长江三角洲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东北地区 22.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主要原因是()A.人口众多 B.地形平坦 C.工业发展快 D.水源充足 23.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比较缺乏,为了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力不足问题,我国采 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措施有()A.西电东输、修建核电站 B.修建青藏铁路、修建三峡工程 C.北煤南运、西气东输 D.西气东输、修建青藏铁路 2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品大量通过下面哪个城市、地区出口()A.上海 B.北京 C.台北 D.香港 2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地区的合作中,充当的主要角色是()A.人才输出地 B.资源输出地 C.加工厂 D.原料输出地 26.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分析,它的气候特点是()A.炎热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少雨 D.温差极大 2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是平原,形成原因是()A.河流冲积 B.气候的作用 C.植物较多 D.交通便利 28.结合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西双版纳除发展旅游业外,还适合发展()A.边境贸易 B.绿洲农业 C.高科技产业 D.钢铁工业 29.乘船经西双版纳地区出国旅游可到达的国家是()A.缅甸、老挝 B.印度、巴基斯坦 C.日本、韩国 D.新加坡、马来西亚 30.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风情以下列哪个民族为主()

A B C D 14.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A.窑洞 B.蒙古包 C.竹楼 D.砖瓦房 15.与西双版纳有水路相连但不接壤的国家是()A.老挝、缅甸 B.泰国、越南 C.缅甸、越南 D.老挝、越南 16.西双版纳雨林景观有()A.根系发达的骆驼刺 B.高大挺拔的落叶松 C.香飘万里的桂树 D.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 17.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流经下列哪个地区()A.京津唐地区 B.沪宁杭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D

第二篇:认识省内区域教案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2、3、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优越性。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

2、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1、2、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外向型经济、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成果资料和土地利用景观图片、城镇化发展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打出“东南沿海地区图”。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并知道分布在哪里吗? 生: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和海南岛 师:在广东省的有哪几个?

生:汕头 深圳 珠海在广东。(屏幕上,当学生说对一个分别会相应的地方闪烁。)

师:深圳和珠海在珠江三角洲,而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屏幕上出现珠江三角洲位置图。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生: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师:珠江三角洲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请同学们利用地图分析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强调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播放一段关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

活动:

1、要求学生打开地图册,在珠江三角洲上画了北回归线。

2、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属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3、回答珠江三角洲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活动后,由学生得出结论:珠江三角洲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屏幕打出:外向型经济

师:充分利用课本P52“图7.4外向型经济一例”举例说明外向型经济概念。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后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师:请同学们说说珠江三角洲的轻工业产品。师: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

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

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前店后厂”内容,选10位同学,分三组表演“前店后厂”。其中2名表演港港等主要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向5个地区承接订单和对外销售。5名同学代表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厂商主要是与港澳签约、提要求,付外汇等;另3名同学表演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与港澳紧密合作。城镇的发展

播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和现在的深圳景观图片。师:请同学们注意土地利用方式的前后变化。生:前者农田广阔,后者建筑密集。师:这些变化需要哪些条件?

生:改革开放;独特的位置和优越的交通等…… 师:建筑都用来干什么的? 生:工厂、居民、办公等。

师:大量的农民用地变成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粮食减少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活动:选部分学生分别从普通工人、工厂的厂长、深圳市市长和广东省省长等几种不同的社会角度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组织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讨论:珠江三角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民工潮现象。

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师生交流:南下的民工在珠江三角洲主要从事哪些职业? ――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业。――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行业。师:请同学们结合常武地区的实际情况。

1、简要说说城镇化的进程和成果,思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2、对外来民工对家乡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和出现负面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本课结束)

第三篇: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 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在教师指点下,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

教材以中国、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浦东新区为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如举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时,可以中国经济区域为例。中国经济区域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地带内部又分为若干经济区,经济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工业基地,工业基地中又分为若干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内部再分为若干工业区。在分析了上述区域空间尺度划分案例之后,建议让学生针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本省地理,进一步认识尺度也具有相对性。

活动建议:

1.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发现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信息:①中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②各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③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问题:①各方言之间有什么区别?②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方言区? 2.结合上述问题,让学生讨论“活动”中的问题。

问题可进一步延伸,如“说说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造成封闭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高山或其他地理事物阻隔。因此,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少,也是方言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于区域“整体性”特征的教学建议: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

教学中,可举例说明地理区域的整体性。

例1:举一个学生所在市县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的例子。

例2:教材中的例子,即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地势高”为根本特点,形成“高寒”的区域特征。

阅读图1—1—6“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以地势高这一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引出气温低的另一大特点,再逐步归纳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解读青藏高原地区以“高寒”为标志的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一步加深对图文的理解。例如,高寒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作哪些补充? 差异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主要特性之一。地球表层,由于太阳辐射和地形、地势的差异,各地的差异非常显著。但是这种差异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如行政区界),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

开放性是指各个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从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讨论区域为什么具有开放性特征? 2.教师与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说明区域的开放性特征。3.让学生阅读正文、示意图和知识窗独立分析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知识窗“经济全球化”是区域开放性的最好体现。

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共生共存的结果。

世界经济存在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经济全球化。

可见区域的开放性不仅包括区际之间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区域的发展,更加体现为区际间经济要素的联系。

教材设计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具体区域的特征。

[点拨] 1.让学生读图,说出从地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2.结合地图,提出一些梯度更小,概括性相对较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完成教材中的问题做好准备。

3.图1—1—8中的信息,主要说明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要引导学生分析海南岛的区位。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不难推断出它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提示] 图1—1—9中的信息:通过分层设色地图,结合饼状图读取数据,可以知道各种不同地形所占的比重,归纳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结合所处气候区不难得出其河流特点,对照矿产图例不难读出其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综合其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即可对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作出评价,进而分析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图1—1—10中主要提供了岛上交通线与海上航线,主要旅游景点等信息。

一方面说明制约海南岛发展的交通条件正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说明旅游资源将成为促进海南岛经济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三)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四篇: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

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讲授新课]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2_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国家政策

相当优越

旅游

雨林

热带动物王国

景点

分散

缺德

被破坏

大同小异

科学合理

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使学生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范围,认识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强化读图能力。

2.通过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读图归纳西双版纳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学会从一个地区图表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分析归纳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河西走廊的地形图,一边指图,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人。

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绵绵祁连,南北山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l 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白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

板书: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讲授新课] 古今交通要道

1.指导学生渎读图8.

14、图8.15和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明确河西走廊所在的省份、地理位置以及河西走廊得名的原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介于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读图确定这三座山脉的位置)之间,长达l 000多千米,因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2)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3)认识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 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2.指导学生读图8.16和图8.17,如果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教师亦应提前做好准备,适当补充一些资料。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之明长城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黑山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带来干旱、扬沙、沙尘暴等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影响西部大开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讲授新课]

板书: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1.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8.18来完成。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明确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

(2)从图8.15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溉区的精华宝地。

(3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梁、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酒泉得名的原因,以及酒泉作为著名卫星发射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的骄人成绩。

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图8.

21、“信息传递”以及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来完成。

(1)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

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

(2)分析水资源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影响。水是河西走廊的第一资源,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永恒矛盾。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节水人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指导学生读图8.20,在读图时要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什么 重要意义?(4)组织学生就如何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禁止再新开荒地,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积极参与”参考答案

3.(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北纬3l42′~0o03935′,东经10529′~11015′,北界内蒙古,西临宁夏、甘肃,南接川、渝、鄂,东与山西、河南为邻。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宽约160—490千米。

(2)陕西境内地形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交错。秦岭呈东西走向,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巴山位于陕西最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秦岭、大巴山之间形成了汉江谷地。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陕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盆地,南部是秦巴山地。(3)陕西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千米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盆地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汉江谷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降水的分布,也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陕西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4)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关中盆地。

(5)陕西的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渭河所在的关中盆地(关中平原)历史上就是我国农业发达之地,兼有灌溉和舟楫之利。现在不仅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还是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6)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o

第五篇:第六章 认识区域 教案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二、地理位置1、2、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 活动

读图6-

1、6-2,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3)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3、4、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活动

1)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 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② 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三、地形特征

1、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①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② 读图6-

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③ 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2、阅读:“白山黑水”

四、气候特征1、2、3、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 活动

(1)读图6-

9、6-

10、6-11,完成下列任务。

① 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

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②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6-

14、6-

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① 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② 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

③ 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3)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图6-17,完成下列任务。

①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② 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③ 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东北地区人口及城市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城市?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

二、人口分布

1、由书本P31图6-18,完成下列问题:

① 估算202_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约为1953年的多少倍。

② 计算202_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③ 读图6-18,说一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3、4、5、6、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 阅读:闯关东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阅读:旗袍与旗装 活动

读图6-

6、6-20,完成下列任务。

1)“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找出鄂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2)赫哲族是中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是“住在江边的人”。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民谣来描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找出赫哲族的分布地区,讨论上述民谣表达的含义。

三、城市分布

1、交通运输

铁路占主要地位。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重要工业城市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长春市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 冶金著称。

3、活动

(1)读图6-23,找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芬河、长春、吉林、图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城市,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① 举例说明哈尔滨市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② 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学目标:

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

1、活动

(1)你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吗?请举例说明。

(2)图6-30至6-33所示的农作物,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哪些?结合图6-

28、6-29,说一说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东北地区以盛产玉米、水稻、春小麦为主。其中以玉米种植发展最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活动

(1)计算下表,并分析计算结果。

202_年全国和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

国 东

总产量(万吨)人均产量 产量(万吨)

占全国比重 人均产量

稻谷 19576.0 玉米 17724.5 豆类 1896.5

2870.0 5478.9

751.8

(2)议一议,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工业基地

1、活动

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① 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 说出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主要工业部门;想一想,这些工业部门的形成,与这些城市附近地区的资源状况有何关联?

③ 议一议,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阅读:辽中南工业基地

沈阳是机械工业中心,鞍山和本溪是钢铁工业基地,抚顺是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辽阳是化学工业基地,大连是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3、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

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4、活动

(1)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下列建议是否可行,谈谈你的看法。

加大资源勘察力度、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发展观光旅游业、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开采加工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收集家乡的地形图、城镇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以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本章学习的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① 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② 归纳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③ 家乡的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④ 家乡的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分享认识省内区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