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员工因得到表扬而更优秀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2-1050892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6 19:00: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员工因得到表扬而更优秀

领导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积累下属的优点,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但也不要随意表扬,表扬是一种工具,是一门艺术。每位领导者都要潜心捉摸,对待自己的下属也该经常表扬,作为领导,借表扬鼓励团队气势,鼓励员工气势。

1.当众不提名表扬团队成员

有一个特点:如果在会议上表扬一种现象,而不是表扬某个人,很多人都会对号入座,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体,所以上司表扬的就是自己;反之如果是批评一种现象,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没有这种现象,批评的主体不是自己。所以当众不提名表扬一种现象,可以起到表扬很多个人的目的,鼓舞很多人的气势。

这有两点需要注意:上面说的是当众,还有就是一定不能直接提名,如果直接提名,起不到表扬的边际效应。还会使被表扬的人在所有的同事面前略感尴尬,被表扬的员工不但不感谢你,反倒埋怨你,埋怨你为什么把他拿出来晒?埋怨你把他脱离群体。事实也是如此,当众提名表扬某个人,很容易将此人列为大家远离的对象。这仔细分析起来没什么大道理,但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细心的管理者一捉摸就能发现这一规律。

2.一对一口头表扬要真正鼓励某个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对一面对面表扬

这种表扬方式不但可以真表扬,还常常被用于假表扬真鼓励。也就是说,不但用来表扬某人的某种表现出众的行为和现象,肯定此人以前的工作,鼓励以后的工作。员工的工作激情往往来源于上司的肯定,而肯定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升职、加薪等重大表扬,口头表扬也是一种重要方式。

假表扬真鼓励指的是某人的综合表现不是很出众,但属于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员工,因为种

种原因一直没有发挥到最佳能量,这样的人需要用鼓励来调动工作状态,为我所用。面对面告诉他:他的某种行为非常棒,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3.借上司之口这种表扬方式适合于核心团队成员和团队老成员

大凡成为核心团队的成员,会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毕竟成为经理一级的人物,不是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就是出现了竞争经理的机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核心团队成员多年以来都是在经理本人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一旦成为核心团队,同样的鼓励语言出自同一个人之口次数太多就会自然失去影响力。但所有经理都知道:核心团队的士气必须高涨,才能带领整个团队打胜仗。

这就要求领导善于利用自己的上司。总部主管领导寻访市场与销售一线团队见面的机会非常宝贵,作为经理必须充分利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鼓励团队士气,二是鼓励经销商士气。每次见到上司之后,向上司汇报某人的某方面优秀表现,之后请求上司在与他的沟通中肯定这种表现,鼓动他继续努力,总部领导一直在关注着他的成长。这样就起到了经理本人无法达到的鼓励核心团队的目的。

4.善于从小事上称赞不要用大道理,也不要拔高,那令人不舒服

找出值得关注的细节,并要善于发现小事的重大意义。要想使自己能在对别人的赞扬中体现独到之处,就在平时除吃留心观察、细心思考,找出值得重视的地方,还要善于派出遮挡视线的障碍,对于有些人很容易的事,对另一些人也许很困难;当她做到时,就要赞扬,使之很受感动。

工作中,因为分工不同,责任不同,很容易出现暗眼高手低的随便赞扬,也有可能因为是“熟人”随口举例,令人不安,令其他听者摸不着头脑。除了直接表扬以外,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比如间接的赞美,假借别人的口来赞美一个人,这样既传达了第三者的善意,也能表明

自己的赞同立场。通过赞美与对方有密切联系的人、事或物,来折射对一个人的赞美之意。赞扬他人的人品时,要注意不要乱作比较。更不能拿另外的作比,以免弄巧成拙。

第二篇:广州因你而更精彩

广州因你而更精彩

亚运开幕啦,亚洲各国的运动健儿们都聚集到五羊城,为的是在运动场上展现自己国家的风采,秋高飒爽,吹拂着街道上的彩旗,吹不走广州志愿者那颗热情似火的心。“激情亚运,和谐广州”的口号,在大街小巷中穿行,到处都是“小白菜们”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着那五彩缤纷的夜色,伴着这有着月光倒影的珠江,吹着寒寒的风,顶着冷冷的雨,更是成为了广州的第九景。那为亚运而志愿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各阶层人员凭着那份对亚运的追求与向往,不辞辛苦,使亚运更加有活力,更加精彩。

看到那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了吗?那是坚持的汗水,那是努力的成果,那是梦的实现!为梦飞翔,广州因亚运而精彩,亚运因志愿者而辉煌。让我们一起享受亚运的激情,一起感受志愿者的辛勤,一起为广州喝彩,一起为那为梦而飞翔的运动员加油!亚运,加油!广州,努力!运动员,飞翔吧!

第三篇: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推荐)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 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 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沈大安

第四篇:课堂因“比”而更精彩

课堂因“比”而更精彩

人生因“比”而更亮丽

天空的幸福,是它穿着一身的蓝;阳光的幸福,是它拥有如水晶般耀眼的光彩;大地的幸福是它孕育出多彩的生命......而对于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的我而言,幸福就是采集了身边老师、学生的光点,让自己的教学激情长驻。如今在全省掀起“课内比教学”的热潮下,借此东风我以其不变的激情、不停的思索、不惰的思维、不懈的进取,塑造了深受学生喜爱,同事佩服的人名教师形象。

时值十月,我校是沸腾的,是生机勃勃的,是让人快乐兴奋的。在上级领导的精神指导下学校掀起了“比教、比学”的热潮。感谢这次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展示自我,共同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享受了一顿豪华丰盛的视听盛宴。

一、自主学习

及时“充电”

当好领头雁

作为一名镇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我深知自己应有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带领五十多名教师锐意进取,当好镇小学的龙头。为此,平时就注重学习,让自己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今秋开学的8月23日接到镇中心学校关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文件,我一边引领大家学习,一边了解其要求。之后,我立即给自己“充电”,再次潜心研究教学案的设计,突出“探究”二字,说课、评课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如何再多出些“彩”等等。

为了落实其活动宗旨,切实起到均有提高的目的,在校长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的当场,我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把所有教师划分为两个大教研组,分好任务,明确责任。随后学习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各教研组按计划进行召开教学研讨会再次对“备、讲、说、评”基本功交流想法,讨论经验。在次带动下,学校呈现一派学习、交流、请教、互助景象。

二、以身示范

引领“比”超自我“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是我担当镇小教导主任后工作的座右铭。“课内比教学”宣传推动伊始,我就和全体语文老师一道交流经验,解决疑惑,鼓励大家大胆尝试,不要太看重于结果,而在于参与过程的积极性。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我在大家开始比教学前一周先示范执教了五年级第二单元《梅花魂》一课,并当场做以说课演示,让教师人手一份我设计的教学案,共同研究如何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其一节课下来均有收获。最后,在评课上,我以《品味词心、词情、词意》为例,阐明了评课应我校的课改模式为核心,阐述个人的看法。

年轻教师赵爱,满口的河南话音,再加上教学经验不足,每每要踏进课堂,手心就紧张得出汗,尤其是遇到有老师听课,更是紧张得不得了,恨不得从课堂上逃跑。刚从农村调来的何海元老师,年轻有股闯劲,但欠缺扎实的理论指导。年纪稍大的肖天喜老师,思想陈旧,跟不上课改的步伐……我和文、理两大教研组的几位骨干教师以诚待人,倾心倾情,精心指导、耐心督促。如今看着他们能从容自如地站在讲台上,我想这大概是这次“课内比较学”的最大的收获吧!

三、收获反思

让我们“比”的更亮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我们全面参与的过程中,我们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教学案、说课评课比赛,还是课堂教学艺术,均有了质的飞跃。一节节精心的课堂组织、一面面精美的板书设计、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配置加上醉人音乐的渲染,无不让我感叹:做教师真幸福。

反思自己的备课到教学,总结出备课时认真地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精心思考上课流程,力争让流程简洁清晰,课堂内容充实。在充分准备后,我方从容迈进课堂,课堂上,我似乎成了一名统率千军的将军,觉得自己能掌控教材、掌控学生,在讲解与点拨中,游刃有度;又似乎成了学生的一位好朋友,倾心的倾听让我融进了他们的心中,也感受到了思想的悸动、青春的发扬。所以感谢“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又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感谢“课内比教学”活动,让课堂因“比”而更精彩,人生因“比”而更亮丽。

第五篇:青春因奉献而更美丽修改稿

青春因奉献而更美丽

——金昌市实验小学优秀班主任杨玉莲同志事迹材料 她有阳光般的笑容,她有春风般的话语,她总能把思想做到学生心坎里,她总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成长,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以“情”为先导,用“爱”做桥梁,以“疏”为手段,用理解、尊重与信任,打开师生间心灵沟通的大门,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她以她的奉献精神诠释着她的青春!她就是杨玉莲,金昌市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

1996年毕业于金昌师范学校,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工作以及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2_年被评为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202_被评为市直教育系统“文体明星”。202_年获得“金昌市优秀青年”提名奖;202_年被评为金昌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得到了丰富的锤炼与砥砺,成为了孩子们喜爱的大朋友,家长信赖的好老师,领导信任的好同志。

一、勤中苦钻研,学中乐创新

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是知识的桥梁。作为一名省级青年教学能手,她勇于钻研,虚心好学,大胆尝试创新了教学改革中的很多新课型,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形成了自己一套“严、细、精、活”的教学风格。她严格要求自己,以严谨的风格,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教学计划,详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仔细地钻研教材,抓住内在联系,将“知识部件”串起来;仔细地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在吃透学生、吃透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到精讲精练。从进校的那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每一节课都必须是成功的课,必须是示范课,必须是让学生有所收益的课。因此,每节课她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无论语言和板书,她都试图用最精当、学生最易接受的形式去设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知识课堂变成生命课堂,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因而听她课的老师无不称赞她的课讲得精到,确有画龙点睛之妙。她既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又强调语文课的实践性,先后参加了校级、市级、省级的优质课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参加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作

1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荣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教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执教的《写自己》在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实验教师课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省小学语文现场观摩优质课比赛获得三等奖;执教的《参加储蓄》获得全市小学“社会、自然、劳技”学科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安全隐患调查》在金昌市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小学科学学科二等奖。

在教育教学中她始终以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为先导,在实践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不断地进行思考、学习、研讨、实践,进行了多次个性化作文探讨课例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如《特殊的考试》、《我与作文来对话》《写自己》等等,均收到了师生的赞赏。同时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为平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积极投稿。先后在班级中开展了许多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行动,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表达。这种真正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立足实践的活动使得孩子们也确实能够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进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她为孩子们创设多种情境让孩子们不断得到锻炼,学生写作的思维角度开了,发现的视角也更独特了,兴趣也随之提高了,好篇佳作也就应运而生,班中樊琪、徐倩阳、王卓、王文妍、韩梦菲等同学的作文不仅发表在了《作文个性化平台》、《金昌日报》上而且还获得了全国小学生“示范作文”的一、二、三等奖的好名次。孙炟、王卓、徐倩阳几位同学的作文分别荣获实验班学生优秀个性化作文二、三等奖。她还积极创办编辑出版了校刊《童心飞扬》个性化习作文集和《春华秋实》教师论文集,老师、家长、同学们争相传阅。同时她也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示范作文”“优秀指导教师奖”。撰写的论文《从真实入手开启学生个性思维的闸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指导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几种方法》等几篇文章,先后发表在个性化作文《课题通讯》、《金昌教研》、《教育革新》、《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等杂志报刊上;撰写的论文《浅谈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几种方法》在全国、省级论文评比中获二、三等奖;论文《放飞学生的个性思维》在第一届“个性杯”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中荣获二等奖;论文《在尊重的氛围中与学生对话作文》在金昌市优秀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二、以爱为甘露,耕耘爱之花

身为班主任,她始终信奉“一个教师,既使课上得再好,如果不懂得用心爱学生、尊重学生,那她就不能算是好教师”。她不但注重为人师表,还善于洞察学生,揣摩学生,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效果突出。她带班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以“爱”服人,用广博的爱去感染学生,用真情感召学生,尤其把更大一部分精力放到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后进学生身上,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经常找他们谈心,从不挖苦、讽刺这些学生,同时积极为后进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对那些单亲家庭、特困学生,更为关怀。08年班中一名家庭贫困的女孩崔雪梅不幸患上了过敏性紫癜肾炎疾病,只有年迈的奶奶陪在身边,当时病情十分严重,频繁尿血,当时正值农活播种时节,她的父母顾不上种地,赶快撂下农活赶来看护她给她治病。等到她的病情基本稳定后,为了使这个孩子的功课不至于掉下,为了使她父母家里的农活不被耽误,她主动担任起了照顾这个孩子的重任,不辞辛苦每天给这个孩子送饭、补课,并在班里带头捐款开展了“爱心捐助”活动。在她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崔雪梅同学不但很快的恢复了健康,而且也没有落下所学的功课。她的父母种完地回来后感激万分,孩子也动情地说:“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在学生眼里她是慈母、严师、好朋友,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跟她说,孩子们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愉快的成长,而她把这平凡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的为每一位同学服务。她还利用家访、家长会、给家长写信、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以平等的对话形式和交流形式启发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柔克刚,并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学生成长。因为爱孩子而爱教育事业;又因爱教育事业,而更爱孩子们!

在中队辅导员工作中,她深知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若没有高质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少先队组织就没有了生机。为提高教育效果,她努力创新,学习实践,为少先队工作注入活力。她在特色上做文章,在艺术上着笔墨,在创新上下功夫,成功地组织了多次大型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参加全市校园文化艺术节,获得可喜的成绩!她注重切准时代脉搏,常常给学生拓展活动时间,营造精神空间。积极参加争创“李四光中队”活动,并获得金昌市第一批“李四光中队”的光荣称号;积极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活动取得

了显著成效,樊琪、周启帆、徐倩阳等同学被评为金昌市少先队首批“地球小卫士”。樊琪同学荣获“金泥杯“金昌市第四届书信文化大赛一等奖。王晓静、周启帆、王文妍等同学荣获甘肃省第八届青少年书信文化大赛小学组鼓励奖。周启帆同学在202_年参加甘肃省“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赛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同时作为优秀选手入选全国第十届推普周CCTV-《子午书简》“我爱诵读”特别节目。她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倡导学生写征文、画漫画、办小报等系列活动,使“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数名学生参加全国文明礼仪活动均获得好成绩,周启帆同学荣获本次活动的一等奖,她本人在全国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员奖。她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得意识。她用系列活动来丰富孩子的心灵;用趣味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启迪孩子的心智;用广博的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第三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中,她所带的班级中孙炟同学荣获一等奖,周启帆、王卓、王昊多等同学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她也获得优秀辅导员的殊荣。在“智力七巧板”科普活动中王卓同学分别获得第一届甘肃省“智力七巧板”科普竞赛活动一等奖和全国第九届“智力七巧板”科普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在她宽松民主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她带过的班级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中队。

三、艺术强素质,活动促发展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她把全部身心都扑在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由于她有艺术这方面的特长,每年的寒暑假对其它教师来说是最轻松、最愉快的时刻,而对她却意味着全年中最辛苦最劳累的时期到来了。每届校园艺术节的准备,每年教师节的节目,都需要她组织编排。由于经常遇到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经常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舍弃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她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多的时间、精力和辛劳。她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地把舞蹈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她认为,舞蹈表演可以培育青少年的艺术美感,不仅增强个人欣赏能力,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想象,在热爱和追求中得到健美挺拔的肢体,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端庄的仪表、仪态。在202_年8月初她参加了全省举办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培训活动,以科学的方式,把艺术与体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身体的锻炼、艺术的熏陶、心灵的愉悦。在全市进行了推广普及活动,培训了全市的各级小学的音乐、体育老师,使全市城市、农村的中小学生都享受到了舞蹈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快乐!多年来她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勤恳的工作态度、敢于创新的工作方法、踏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承担了一次又一次大型活动的任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在“金昌市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中编排的舞蹈《同心结》荣获特等奖,同时荣获优秀指导一等奖;在“金昌市暨参加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创编导演的课本剧《住在苹果里的毛毛虫》荣获市级一等奖和省级二等奖,同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在202_年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中,编排创作的大型情景诗朗诵《心灵的翅膀》荣获二等奖,在金昌市“绿城杯”少儿绘画比赛中荣获“辅导教师奖”。她在全市“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十四年来,她一直追求一种境界,让每个孩子在阳光里追求真知。在她的课堂人生中,孩子们永远是课堂的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有权利在课堂中充分思维。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出发点永远是孩子本身。她以执着不悔的信念和如醉如痴的追求,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求真务实,把火红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永不停歇。作为年级组长的她主动热情,有责任心,努力做好学校布置的每一项工作,和同事关系融洽,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她率先垂范带领六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在202_年荣获“金昌市十大和谐班组”光荣称号。“把工作交给杨老师,您就放一百个心吧!”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春蚕无需炫耀,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青春是美丽的,而在青春中勇于奉献那将更美丽!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她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多彩、青春的亮丽、事业的辉煌。她在奉献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获得真诚和坦荡。这就是青春的风采!青春因奉献而更加美丽,一片丹心育芬芳,这是她执着的追求!

员工因得到表扬而更优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