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社区警务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06年论文)
浅谈农村社区警务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
周厦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做好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维护农村地区的治安秩序,为农村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成为公安机关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农村社区警务适应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由此可见,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农村警务工作不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如何使农村社区警务工作适应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公安机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警务的实践经验
嘉兴市公安局秀洲区分局近年来积极推进农社区警务建设,大力实施“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共保平安”的农村警务战略,加强对农村警力的投入,通过做好做强农村社区警务工作工作,使农村社会稳定局面得到明显巩固。以该区王江泾派出所为例,在四年农村社区警务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农村社区警务为切入点推行社会化防范的道路,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划区而治,民警入村种起“责任田”。自秀洲行政区域划分后,原虹阳、田乐、荷花、南汇及嘉北乡一部分等相继并入王江泾镇,王江泾的辖区面积增至现在的127平方公里。王江泾派出所针对辖区面积广,发案情况分布不平衡的现实,在辖区内设臵七个警务站开展日常警务工作,并下派8位富有群众工作经验的民警到各警务站开展实有人口管理、纠纷调解、治安信息收集等工作,并要求社区民警将警务区办公室当作“更衣室”,上班时间一律下基层、进社区开展警务工作。每月由所领导对各警务区民警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其结果与民警绩效考核成绩挂钩,从而督促社区民警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王江泾派出所确定闻川警务站开展一级警务站建设,同时将闻川警务站命名为王大毛警务站,在硬件建设、警力配备、工作时间等方面达到市局标准,在外观标识上达到“五统一”,并规范运作,王大毛警务站于7月份通过嘉兴市局一级警务站验收。通过创建一级警务站工作,带动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的全面展开,进一步提高各警务站开展治安防范的能力。
(二)有的放矢,农村警务有了“指南针”。王江泾所根据辖区实际,1将社区警务重点工作放在流动人口管理和阵地控制上。王江泾有三万余名外来人员,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高。为此,王江泾所设臵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为外来人口进行办证登记等工作,并以出租房为重点定期开展排查,切实掌握外来流动人口底数和基本情况。王江泾派出所实施的流动人口高危人员管控工作富有成效,仅2006年1至9月份,辖区内就列管高危人员307名,打击处理21名。王江泾有600余家废旧金属收购单位,王江泾派出所联合政府部门对废旧金属收购户进行排摸,对所有废旧金属收购户都进行了登记存档,在各村安排信息员,及时反映废旧金属收购中存在的违法犯罪信息,牢牢控制住废旧金属收购业,从根源上切断违法犯罪分子的销赃途径。
(三)科技强警,治安防范长上“千里眼”。王江泾所坚持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大力推广技防,在辖区内重点路段、重点部位按装了25个电子监控点,成为掌控治安情况的第一道防线,在街面视频监控投入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单位、企业内部防控网的建设,大力推广CK区域报警装臵,在辖区内所有大中企业的重点部位按装报警装臵。王江泾所加快对旅馆场所的视频监控建设,在全镇17家洗浴场所、6家网吧、10家旅馆安装了治安视频探头,街面监控与场所监控交错形成一张治安动态监控网,为警务工作装上了“千里眼”。
(四)综治进村,警务工作实现“平民化”。发动群众做好防范工作是王江泾所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王江泾所抓住“综治进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到党委、政府对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由党委、政府和相关企业出资建立综治站,在26个行政村建立综治站,为每个综治站配合4名专门人员,由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在本村开展纠纷调处、信息收集以及治安巡逻等群防群治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及时报”。同时,按照《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在全镇28家龙头企业内设立综治站,将综治工作与企业年终评优结合起来,使企业综治站的建立、运作与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挂钩,有效督促了各项群防群治工作的落实。警务工作的“平民化”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地区警力不足的困境。
二、当前农村警务与新农村建设存在不适应之处
农村社区警务是警方和农村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公安机关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的社区警务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农村地区的治安稳定,同样,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农村社区警务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切实解决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治安问题。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社区警务仍存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一)镇村级生产、生活资料防范工作存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但由于现阶段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弱化,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不牢;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防控资源严重流失;农村警
力少,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防范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以上因素制约了农村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组织开展治安防范的能力。长期以来农村派出所的民警习惯于领导指派工作和坐等办公的工作模式,缺乏主动深入责任区开展群众工作,有限的警力也常常被用于执行非警务活动,造成防范、打击力量严重匮乏。在生产、生活资料遭受侵害后,民警到达现场,作完笔录后缺乏进一步侦察措施。由于镇村级经济的保护不力,导致以镇、村为单位小范围经济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生产资料和资金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区域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处臵存在不适应。“乡风文明”是指新农村应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当前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与“乡风文明”要求不协调的社会现象,如黄、赌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现阶段农村地区赌博活动猖獗,“台板公司”、“放高炮”等为赌博提供条件的团体出现,使赌博活动更加隐蔽,查处难度加大,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警力开展前期侦查和组织抓捕,单纯依靠基层派出所的力量开展打击赌博的工作是很困难的。其次卖淫嫖娼违法活动也由城市向集镇和农村蔓延,利用隐蔽的场所与隐秘的手段相结合,更加普遍化和组织化,这给基层派出所开展查处和取证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由于执法难度的增加,使得基层公安解决社会治安热点问题时缺乏有效手段。
(三)警民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要求社会协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警民关系,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是公安机关做好工作的具体体现。由于现阶段农村警务工作社会化程度不高,少数基层民警认为搞好社会治安是警察的事,没有意识到发动群众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必要性,导致社区警务工作没能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情况下,人的价值取向也普遍发生转变,对社会治安的关心、支持、参与程度有所降低,也制约了农村警务效能的提高。再者,农村公安机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热点问题缺乏有效管控办法,使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公信度日渐下降,部分涉及公安部门的市长电话、信访案件也体现了群众对公安工作仍不满意,这都不利于警民关系的改善,也直接影响了农村社区警务与群众结合程度。
三、如何使农村社区警务工作适应新农村建设
(一)夯实基础,推进农村警务工作新进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群众对治安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强,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农村地区治安防范工作,这是我们做好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的有利条件。公安部大力开展基层基础工作,是农村警务工作得以全面开展的良好契机。当前农村警务工作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警务建设的宗旨,通过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拓展服务的范围,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做好农村派出所队伍建设、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后勤保障工作。首先,要把“警力下沉”工作落实到位,鼓励和号召广大民警下基层,加强基层民警的政治思想教育,使民警转变观念,摆正位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通过大练兵等形式切实提高民警的警务技能和执法水平,促进基层民警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把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只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社区警务所需的办公用房、警务保障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使农村警务办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确保“沉下去”的民警能“呆得住”,落实各项考核管理制度,以群众满意度和辖区治安情况作为衡量社区民警工作是否到位的硬指标,督促“呆得住”的民警将各自责任区的工作“做得好”。
(二)结合实际,推行农村治安防控新模式。新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如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农村地区,给当地治安环境带来新的变化。新的治安环境要求农村社区警务工作采取新的防控模式,一是变“线形警务”为“片形警务”,传统的农村派出所主要分内勤线和外勤线,内勤线主要负责户籍和内务,外勤线负责案件查处,这种分工难以使警务工作真正深入群众中去,如实行“片形警务”使广大民警下社区,在社区设立治安防控第一道防线,取得更佳的效果。二是变“被动防守”为“主动防控”。通过建立情报信息网、巡防网等防控网络,加强对各类违法犯罪信息的收集和掌握,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同时提高及时反应的速度,在发生警情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第三是变“专长民警”为“全能民警”,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民警不但要会做群众工作,更要懂得各类法律知识、国家政策,熟练掌握各类公安业务,要会分析治安形势,合理布臵防控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防范工作。
(三)积极探索,挖掘农村治安防控新力量。随着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各类社会治安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治安防范显得难以应付。对此,公安机关应发展更多的治安防控力量,以保证农村地区的治安环境的稳定。一方面要挖掘人的力量,也就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防控队伍,达到最佳防控效果。目前农村地区有很多基层治保组织和人员,如村综治站、夜巡队、义务巡逻队等治安辅助力量,但这些组织和人员的工作缺少一根主线:规范统一的农村警务工作的运行机制,这导致了基层治保组织的工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基层设立警务室,对治安组织的日常防范工作进行指导,并开展警务咨询、法制宣传、受理群众报警求助等工作,切实做到警务前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科技潜力,如监控系统的投入应用和自动报警器的推广使用。目前有条件的农村派出所已经建立了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并在重点企业、重点单位安装自动报警器,将技防和人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技防和人防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农村派出所的战斗力。
(四)依靠群众,走出农村社区警务新天地。新农村的建设最终目标是将农村建设成一个和谐社会,这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同样,社会治安环
境的稳定和维持也离不开广大群众,“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群众是农村治安工作的中坚和主要力量。要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公安机关在农村地区开展警务工作的工作模式,走“全民参与,共保平安”的新路子。因此,农村社区警务应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警务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巡逻、邻里守望、打更护夜等不拘一格的工作模式,使派出所的整体防控能力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得到提升。基层民警主要负责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搜集、组织村民巡逻防范和构筑治安防控网络等工作,应主动带领、指导群众力量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积极主动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以此调动群众配合、支持和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密切警民关系,提升社区民警的亲和力,为构筑平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气氛,而且这样长期零距离地接触群众也有利于直接取得大量原始真实的信息,从而掌握辖区的治安动态,及时消除治安隐患。(王江泾派出所)
第二篇: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年终工作
总结
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目前,省已建社区警务室2312个,配备社区民警4910人;建立农村警务室4054个,配备驻村民警4400人;有社区专职巡逻队2865个,队员万余人。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万元,每个乡镇投入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
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
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工作中,严格考核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并严明奖惩,将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考核以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信息提供率、辖区发案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和群防群治组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的实效上。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社
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在见实效、上台阶、可持续上狠下功夫
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从过去重“硬件”、轻“软件”转变为“硬件”、“软件”协调发展,在着力提高社区民警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实效方面下功夫,确保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方向正确。
市各级公安机关狠抓“三化”建设,推动了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体制改革。他们通过建立基层待遇优于机关的利益导向机制,使民警乐于在派出所、警务室工作;通过实行文职人员聘用制度,置换非执法岗位上的民警到警务室工作;通过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增加编制和精简内部机构,让没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和新招录警力全部下沉警务室,实现警力配置科学化;按照“警务跟着警情走”的理念,进一步调整了警力投向和勤务方式,实现了勤务方式实战化;加快了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民
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了警务工作信息化。
第三篇:社区和农村加强警务建设情况报告
社区和农村加强警务建设情况报告
社区和农村加强警务建设情况报告
目前,黑龙江省已建社区警务室2312个,配备社区民警4910人;建立农村警务室4054个,配备驻村民警4400人;有社区专职巡逻队2865个,队员万余人。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2010年“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万元,每个乡镇投入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
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
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一世范文网
工作中,严格考核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并严明奖惩,将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考核以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信息提供率、辖区发案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和群防群治组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的实效上。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在见实效、上台阶、可持续上狠下
功夫
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从过去重“硬件”、轻“软件”转变为“硬件”、“软件”协调发展,在着力提高社区民警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实效方面下功夫,确保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方向正确。
市各级公安机关狠抓“三化”建设,推动了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体制改革。他们通过建立基层待遇优于机关的利益导向机制,使民警乐于在派出所、警务室工作;通过实行文职人员聘用制度,置换非执法岗位上的民警到警务室工作;通过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增加编制和精简内部机构,让没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和新招录警力全部下沉警务室,实现警力配置科学化;按照“警务跟着警情走”的理念,进一步调整了警力投向和勤务方式,实现了勤务方式实战化;加快了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了警务工作信息化。
第四篇: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总结
目前,省已建社区警务室2312个,配备社区民警4910人;建立农村警务室4054个,配备驻村民警4400人;有社区专职巡逻队2865个,队员2.3万余人。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20xx年“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2.2万元,每个乡镇投入3.5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工作中,严格考核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并严明奖惩,将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考核以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信息提供率、辖区发案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和群防群治组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的实效上。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在见实效、上台阶、可持续上狠下功夫
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从过去重“硬件”、轻“软件”转变为“硬件”、“软件”协调发展,在着力提高社区民警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实效方面下功夫,确保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方向正确。
市各级公安机关狠抓“三化”建设,推动了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体制改革。他们通过建立基层待遇优于机关的利益导向机制,使民警乐于在派出所、警务室工作;通过实行文职人员聘用制度,置换非执法岗位上的民警到警务室工作;通过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增加编制和精简内部机构,让没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和新招录警力全部下沉警务室,实现警力配置科学化;按照“警务跟着警情走”的理念,进一步调整了警力投向和勤务方式,实现了勤务方式实战化;加快了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了警务工作信息化。
第五篇:浅析农村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新的课题。
一、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倾斜,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甚至被裁掉。有的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学生的目标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将来有利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己超过千分之四,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与培养科技人才过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这样,很多中职学校仍把重点放在对初中毕业生的培养上,这就加大了培养的局限性,培养的数量捉襟见肘。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学习目的的偏离,培养的质量更值得怀疑。
二、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
(一)地里位置的优势。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地处农业生产前沿,与农业生产能近距离接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和服务。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时,可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办学经验的优势。
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从农业技术中学转轨而来,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对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师资力盆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0-2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还大。他们大都是八十年代为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的师资力量,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农业科技知识比较扎实。
三、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农村留得住、能创新、有作为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在实施教学上,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可以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甚至鸡舍猪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从感性认识上强化训练。与此同时,更新旧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置身于农业科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加强学生的继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农村中职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应把培养人才目标对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这些农民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职业学校深感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在校生少的同时,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队伍急需培训和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无门,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请教,职业学校恰恰是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完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也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类专业逐渐萎缩、招生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都制约了农业类专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农村中职校生存的根基。将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农民这个群体上,学校将在农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职业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埋在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目的的定位为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制定农业生产的一个小环节,并付诸实施,教师则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针对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等专业,不同的行业生产也各不相同,比如从事种植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从事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就差一些。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基础知识上强化,又要在专业技能上提高。从培训时间上看,种植类专业可以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培训,而养殖类专业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进行。从培训层次上看,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可以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电大学习包的要求,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学习,最后按课程所修学分毕业。
因此,农村中职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远,只有采取多种形成是培训,才会有更多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才有活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特征,又要考虑到个性发展;既要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方案可以以学习包的形成发给每一个学员,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在学习以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方向的确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