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每个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中的启发与引导是很重要的,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但是活动中的适当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保持和延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张扬他们的个性开发潜能,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还因为这一兴趣和愉快体验将推动他们今后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以此终身受益。美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启发、监督、沟通、分析引导的作用。怎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手段应多元化;评价标准应灵活多样;重视日常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学生的感受和对结果的认同,自信心、自尊心得到保护。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具体的说: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那么美术课程中该怎样去实施有效的评价,我认为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总之,恰当的运用教学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末,重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通过评价重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允许学生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学生不同的创作结果。以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重视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一、学生自我评价方面
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光是老师作出正确的评价,更要让学生全面的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美,让他们发现自己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对自己的缺点也要正确对待,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的完善,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美术涵养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课内课外多开展自评、互评和评价小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让每个学生能够自主地发挥能动性,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作业评价时,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功感,进而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多鼓励,少指责;多赞扬,少批评,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想象创造的成果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以此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创新心理品质。在平时,也可以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让同学们自己来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每个同学都能辨别出画优缺点,同时,学生的欣赏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老师在美术活动表现方面给予的评价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是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评价方式显得单
一、无趣。当教师把作业发下去后,看到的是优、良、合格等简单的评价方式,渐渐的学生对你的评价失去了兴趣。美术作业不能像语文、数学一样简单分出对和错,所以说我们的评价不能如此简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富有想象力的思想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做好正确的引导。多鼓励,多表扬,给学生充分的自信,使他们能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别忘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我在五年级美术课《我的同学》时,有一个学生把他的同桌画成了一个撕牙咧嘴的女孩,活象个“母夜叉”,当时心里就有点生气,我问他为什么把你的同桌画成凶神恶煞的样子?学生说:“那女同学平时非常凶,很多男同学老受她欺负。”一听这话,心中不禁暗喜,很形象,很生动,很有想象力。作品中把凶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虽然没有画出同学的外貌特征,却画出了性格上的特点,这样的作品当然值得表扬,学生的想象力可是不可以磨灭的。当然也要告诉他这样画他的同学是不好的。美术作业展示的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美术作品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各自个性特色的发展。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富有个性的学生。
三、学生美术作业评价
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不同层面的。美术作业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发现绘画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然后得以改正。我们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画作出简单的评判和鉴定,这不是美术老师的职责,到象是美术评论家了。我们的评价首先应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要让学生有自信,充分利用好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挖掘出每一位学生对画画的潜力。对于学生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作业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记得在我上小学时,美术老师手中拿着一块小黑板,上面是他的师范画,然后就让我们照着范画去画,作业评价也很简单——谁画的仔细、像就能拿到高分。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首先,这样的话学生充其量也就老师的绘画水平,事实上也没有学生能达到这点,其次,学生那充满想象力的创新精神完全被扼杀。虽然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不良的做法至今还在制约着学生的美术学习。对我们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应明确目标,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美术的基本常识,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作为一为美术老师,首先,不要以专业的的目光来要求学生,以画的像不像和技法作为单一的评价,如果是这样的要求,那么我想学生肯定无法使您满意,最后学生仅有的自信和天真就会被你磨灭了,原本小朋友都是比较喜欢画画的,使他们失去对画画的兴趣。其次,对学生的作业不能作出简单的评价,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得到这样的评价,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怎样在今后的作业中
改善。使学生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那么我们的教学评价也有了意义。再次,也不能一味的表示肯定,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说什么都是正确的,甚至连错误的也不加以指出,这样的评价毫无意义,最后使学生是非不分。过于宽松的评价,等于是没有评价。美术作业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当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方法。
四、教学中不断提高评价体系
事物是不断的在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使它尽可能的符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学生可以带有一定游戏的趣味性,高段的学生可以带一定深度的思考性。对一个同学的评价也应避免雷同,这样会使学生对你的评价失去兴趣,那么他会不在意你的评价。评价方式虽然多种多样,对每个学生的作业不一定要把每种评价方式都用上。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他的个性,当然评价方式也是不同的,针对他的作品选择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就可以了,评价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的评价不能一层不便,要科学,合理,不断提高。
正确有效的美术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美术作业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的完善教学评价。
第二篇: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结构体现问题探究的四个阶段,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二,教师组织“活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三,教师“点拨互动”,学生“建构结论”,四,教师“联系生活”提问引导,学生“拓展应用”科学知识。整个教学结构明确,思路清晰。(7分)
2、体现学生是探究主体的课程理念,学生课堂活动时间至少20分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参与面大。(7分)
3、教师语言规范准确,实验操作规范科学,引导自然恰当,指导有效到位,无知识性错误。教师非语言行为有利于教学。(7分)
4、教师提问有效,理答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引导学生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肯定精彩之处,对课堂生成能准确把握及时引导。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7分)
5、教学材料的选择典型有效,材料的数量充足,材料呈现时机自然恰当,多媒体的使用能帮助到学生探究、理解。(7分)
6、学生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情绪饱满,敢于发言,质疑有根据,有所发现,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7分)
7、在小组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每个学生都承担探究任务,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在合作的同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7分)
8、探究活动中,学生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7分)
9、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探究自由轻松,师生、生生互动,语言流向多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自主探究”阶段,学生能投入,“建构结论”阶段,学生有顿悟,有发现时的喜悦,“拓展应用”阶段,学生有自信。(7分)
10、学生有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学生思维发展脉络清晰。(7分)
11、根据课标要求,运用多样化评价形式、工具、方法,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检测和评价。
当堂检测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达到90%以上(10分); 80%以上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能够用习得方法(原理)解决问题(10分),在人文与科学精神方面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体验(10分)。用备课中设计的教学评价来检测。
第三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推进对接大城区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我们对绩效管理与考评指标体系作出了科学、系统和规范的设置。
1、科学设置指标,体现科学发展观。乡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管理与考评分为实绩考评和社会评价。实绩考评指标由重点工作、日常工作、创新工作、绩效问责四项构成。社会评价包括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
在实绩考核指标中,新的绩效目标设置突出体现科学发展观,把目标细分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稳定、重点工作(包括上级规划的重点工作和自身规划的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等方面。这样的考核目标框架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总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首先,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描述和体现;其次,下级目标是实现上级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使得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思路更加明晰,重点更加明确。第三,在目标值或具体达成标准的制定上,贯彻目标管理的思想,通过上级制定框架、自我承诺细化、上级审核批准等程序确保目标制定的规范、科学与切合实际。这样使考核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考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考核的导向进一步明晰,把考核的侧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以此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2、合理分配权重,有效激励创新、创业。绩效管理与考评体系中,实绩考评1500分,社会评价500分。在实绩考评中,重点工作500分,日常工作1000分,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工作加分和绩误问责扣分项,加分上不封顶,扣分下不设底,放开科学发展的跑道,激励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踏实创业。
3、实行差异管理,增强考核结果可比性。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发展的禀赋、工作基础也不尽相同,过分强调同一性、起步走,难以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不利于发挥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中,我们注重体现差别性,鼓励创造性,在具体指标上不搞一刀切,在达标进度上不搞齐步走,采取分类考核的办法。新的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充分考虑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特性,按照地域、职能等特点,把乡镇分为三类(平原7个、丘陵6个、山区6个),县直单位分为7类(党政综合部门14个、执法监督部门11个、经济管理部门14个,社会发展部门18个、社会团体及服务部门11个、企业与四大园区7个、垂直管理部门15个);把领导干部分成党政正职和其他副职领导干部,并设置了差异化的考评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力争使每个单位尽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进行比较,使考核结果更科学合理;二是突出各单位的职能定位,促进各单位去规划好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目标;三是使领导干部职责更为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这样,既能激励各地攻坚克难,创造特色,又有利于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第四篇:科学合理用血
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是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不少医护人员对输血适应症、对实行成分输血的科学内涵至今认识不足。有些医护人员仍抱着“全血比较全”的旧观念,把成分输血这一科学合理有效的输血原则当作行政命令,勉强执行。有些医护人员对输血治疗风险认识不足,认为输血仅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多输一点或少输一点都没有关系,其表现之一是①只要患者有贫血表现就常规输血1-2单位(红细胞)、②手术出血量不多亦在术中或术后常规给患者输血、③久病体弱的患者经家属要求也给予输血、④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常规输入1-2单位血,等等。
一.全血输注的弊端,为什么提倡成分输血?
目前,不少医务人员在输血及血制品方面还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全血比较“全”,全血可以顺便补充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增补止血功能,甚至把全血当作补充蛋白的营养品。
其实, 全血虽然含有血液的全部成分, 但一旦离开了循环就发生变化。因为采血后通常用针对红细胞保存条件配制的ACD 或CPD-A 保养液在4 ±2 ℃条件下保存, 用ACD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21天,用CPD-A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35天。在此条件下, 全血中的粒细胞1 d 后即丧失功能;血小板在12 h 后丧失大部分活性, 保存1 d 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Ⅷ在全血内保存24 h , 活性下降50 % ;因子Ⅴ保存3~5 d 后也损失50 %。比较稳定的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故而全血中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 其它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含量远不足一个治疗量, 因此输全血达不到补充蛋白和/或凝血因子的目的。广州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均用CPD-A保养液保存。
人血白蛋白也不宜作补充营养用,因其半存活期太长(20天),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而所含必需氨基酸中主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含量较少。如给白蛋白正常者输注时可反馈性抑制体内蛋白的合成,加速其分解,使循环负荷过重,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看,血清白蛋白正常者不宜补充白蛋白。
有些医生现在仍习惯用血浆扩容,现代输血学不支持这一方法。由于血浆既能传播疾病,又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循环超负荷,故现在临床不主张用血浆扩容,可以采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如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如右旋醣酐、羟乙基淀粉)以及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溶液(PPF)进行扩容。
误区二,认为血越新鲜越好。
现代输血学否定了这一陈旧观念。新鲜血至今无明确定义, 目前认为用ACD 保存5 d 或用CPD-A 保存10 d 的血可以视为新鲜血。
1.过于新鲜的“热”血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对新生儿、有严重疾病及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可以增加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率,这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后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高。2.输当天血传染疾病的风险更大,因为未经冷冻库存的血中致病微生物活力更强,且当天鲜血未对肝炎、艾滋病等进行第2 次和第3 次复检,漏检率相对较高。而且1~2 d 的血由于未经过低温储存,不利于病毒的灭活,可能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3.人类的血型抗原系统相当复杂,估计全血抗原表型达1017种, 输注全血可导致人体不需要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抗原致患者产生同种免疫, 产生相应的抗体, 下次输注时可能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危害患者的健康。
全血的成分复杂,将无明确适应症的成分输给患者,从同种免疫和传播疾病的角度考虑,对患者有害无益。因此与成分血比较,输全血不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在正常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占0.5-3%,虽然采供血机构对每一个献血者的血都要进行严格检测(HIV、HCV、HBV等),但由于存在以下因素,目前尚不能保证所有检测合格的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等)百分之百没有病毒。
1.献血者献血时处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目前最先进的检测方法亦无法检出;
2.机体感染后无免疫应答;
3.检测方法灵敏度不够;
4.检测人员操作误差。
因此,输血仍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三、输血适应症、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病情, 需要什么成分就输什么成分的输血方法。
(一)常用的成分血制剂:
品名 特点
保存方式及
保存期
作用及适应证 备注
红细胞悬液
(CRCs)
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2或1个单位)。
4±2ºC
CPDA:35天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
1.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
2.各种慢性贫血;
3.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
4.小儿、老年人输血。需做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
(WRC)
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浆去除率>90%,红细胞回收率>70%。
规格:由400ml或200ml
制备(2或1个单位)4±2ºC
24小时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
1.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4.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需做主侧配血试验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PC-2)
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每袋内含血小板≥2.5×1011个,红细胞含量<0.4ml。
规格:150~250ml/袋
22±2ºC
(轻振荡)
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作用:止血。
适用:
1.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
2.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ABO血型相同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
(PC-1)
用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
400ml制备:血小板含量为≥4.0×1010/袋
规格40~50ml/袋
200ml制备:血小板含量为≥2.0×1010/袋 规格 20~25ml/袋(同PC-2)(同PC-2)需做交叉配合试验,要求ABO相合,一次足量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
(FFP)
自采血后6~8小时分离并速冻成块,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为6~8克%;纤维蛋白原0.2~0.4克%;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
规格:50ml,100ml,200ml-20ºC以下
一年
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
适用:
1.补充凝血因子;
2.大面积创伤、烧伤。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37ºC摆动水浴融化
普通冰冻血浆
(FP)
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
规格:50ml,100ml,200ml-20ºC以下
五年
作用: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适用:1.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
2.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冷沉淀
(Cryo)
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
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
规格:20ml-20º以下
一年
适用:
1.甲型血友病;
2.血管性血友病(vWD)
3.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二)输血治疗的指征
注意:无论输红细胞、全血、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输前必须征得病人和/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红细胞输注的适应症
(1)出血及休克:最重要的是维持血容量, 出血量大时, 应输入红细胞。输入浓缩红细胞及晶体液或白蛋白与输全血一样有效。可以输任何未超过贮存期的库存血。
(2)手术或创伤
成人出血量在总血容量1/3以下时 , 可补充晶体液及人造胶体液,不一定要输血,由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输血的危害性, 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用输血来补充血容量。
(3)贫血
病情稳定的贫血病人血红蛋白在60 g/L以上时, 一般不应输血, 但老年病人、合并心肺疾患的病人对贫血耐受性差, 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特殊情况输血:
自体输血可避免许多输血反应, 如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等。手术病人自体输血有三种方式: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术中自体血回收。稀有血型者可贮存自体血以备急需时用, 血中有不规则抗体无法进行配血的患者, 也可贮存自体血备用。自身输血没有异体输血的复杂免疫问题, 无传染他人疾病的风险, 也为社会节约了血源, 避免了血源紧张的问题, 值得大力提倡。自身输血有稀释式、贮存式和回收式三种, 可根据病人情况酌情选用。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 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 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但一般可用红细胞悬液加胶体液代替。回输自体全血不受上述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2.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输注的指征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是:①血小板计数< 20 ×109/ 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因素存在, 如发热、感染、败血症、凝血机制紊乱(如DIC)、脾肿大等;②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者,当血小板计数< 10 ×109/ L时应预防性血小板输注;③当血小板计数< 5 ×109/ L时,无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或情况,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浓缩血小板,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考虑到血小板减少使病人生命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致死,而非传染病,因此,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放在更主要的位置。
(2)血小板输注的剂量
目前主要用机采单个供者血小板应用为主。我国卫生部规定1个单位机采血小板(即1袋或1个治疗剂量)血小板含量应≥2.5X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1袋(≥2.5X1011个),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剂量,如一次输注2个治疗剂量。儿童病人应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将1袋血小板分2-4次输注[(5-10)X 1010/Kg]。对于新生儿,一次可输入成人剂量的1/5-1/10,体积控制在20-30ml。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入血小板数1.0X1011个约可提高血小板(5-10)X 109/L。
血小板输注尚无其他方法替代, 因此目前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策略就是预防输注无效的发生,首先是防止同种免疫,特别是HLA同种免疫。3.血浆输注
(1)适应证
①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②肝病病人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③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大量输血是指在24小时之内输注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或更多的血液。大量输血的病人病理性出血常见原因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虽然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因子稀释是客观存在的,但凝血因子水平只要达到正常的25%时,即可止血。一般认为,输血量大于2个自身血容量时才有可能出现稀释性凝血病。④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⑤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⑦血浆置换时作为置换液,⑧ 其它
如DIC。(2)血浆的不合理应用
①血浆用于扩容
由于血浆既能传播疾病,又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循环超负荷,故临床不主张用FFP扩容,而可以采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如晶体液、人造胶体液以及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溶液(PPF,已经病毒灭活。)进行扩容。②血浆用于补充营养。
③血浆用于免疫缺陷的治疗
过去FFP曾用作治疗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现有浓缩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供临床应用,已不再使用FFP治疗有免疫缺陷的病人。④血浆用于增强免疫力
过去认为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输注血浆可以增强抵抗力;但对于免疫球蛋白水平、血容量均正常的病人来说,输注血浆以增强抵抗力是不合适的。⑤血浆用于全血的再构成(3)血浆输注的注意事项
①输注前要用肉眼检查
输注前肉眼检查应为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如发现凝块或异常,不能输注,②融化的血浆不宜再冰冻,③输注前不必作ABO交叉配合试验
血浆的输注最好为ABO同型,若无同型的血浆,必须确保供受者的ABO血型相容。RH(D)阴性的血浆应留给RH(D)阴性的病人。对IgA缺乏的病人应输注不含IgA的血浆。
4.冷沉淀的应用
制备:它是从献血者的全血获得的血浆制备的。血液采集后第Ⅷ因子的活性迅速下降,因此一般要在6-8小时内分出血浆,并立刻在-30℃的条件下冰冻保存,将冰冻血浆放在低于30℃的水浴中摇动融化,但融化后血浆的温度不得超过4℃。此时Ⅷ因子与少量其它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沉淀下来。离心所得白色絮状物即为冷沉淀。国内通常以400ml全血分离的血浆制备出的冷沉淀作为一个单位,容量为20~30ml。其中主要成分为:凝血因子Ⅷ和XIII各约100IU、纤维蛋白原200-300mg、vonWillebrand因子、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适应证:冷沉淀用来治疗甲型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和XIII因子缺乏病。此外,它还可以作为纤维蛋白原的来源治疗低纤维蛋白血症和无纤维蛋白血症引起的出血。
用法
冷沉淀在37℃水浴中融化, 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融化后必须在4小时之内输注。可以逐一由静脉推注, 也可将数袋汇总, 通过冷沉淀袋的出口部位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10-15ml)稀释后用输血器静脉输注, 输注速度可以病人最大的耐受速度为宜。
注意事项
冷沉淀在制备过程中未作病毒灭活处理, 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可滥用。
注意:红细胞出库后在室温下放置不要超过30分钟,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10℃中放置不要超过120分钟。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得再放回冰箱冷冻。
第五篇:合理评价全面发展
浅谈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职高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及职高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职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
【关 键 词】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职高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首先,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其次,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传统测验方式只能静止地看到学生的表面现状,却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及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只根据几次不同质的测验也无法动态地分析学生进步、稳定还是退步。第四,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自我评价已相当谨慎,且愿意讲出自己的不足。然而,传统的测验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是受测者。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及职高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职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其中“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
一、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依据及实施原则
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评价的内容结构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述:人的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高中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内容时,不仅重视语文能力要求,而且更强调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内容评价,1
对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不因在目前考试内容中没有具体体现而被忽视。同时,在制定评价目标及作出评价反馈的环节上,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由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表现资料的积累分析出每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倾向,而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智力,也可能是几种智力;各种智力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在评价过程中,还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建立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评价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应该与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多方切磋才能保证体现不同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体现在形式上不仅有教师评、学生自评,还有学生互评、家长评。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也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关于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可变性的主张,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的特点,并且注重形成评价,突出过程,强调收集日常资料的重要性。
1.综合性。首先从评价内容看,注意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并重,由中学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综合构成;其次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现状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等级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等,重视学生日常表现观察记录与综合性学习代表作的收集与展示;另外从评价的时空角度分析,不仅评价过去,更重视现在和未来,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而得到的综合效果。
2.主体性。首先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广泛。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及家长,目的是尽可能使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体现。其次是评价对象具有主体性。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而且作为评价对象也具有能动作用,可以自己保管评价表,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3.超前性。本评价旨在寻求学生语文素质的积极发展,并预见未来,指出发展了的学生需要扬长避短之处,为学生的未来语文学习做准备。
二、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需日积月累。需要把原有的隐性评价,转化为显性、多元的评价。让学生学有方向,做有目标。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多样化的评价。
1.单元考试、平时作业、小测验(30)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语文基础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根据学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要求,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完成基础知识作业,老师按等级评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掌握,老师通过小测验评定成绩,每单元成绩总和/次数所得均分登记在评价细则表;大、小作文按成绩、等级评定,登记在表中;背诵一定量的文章是积累语文素养的途径,能否按时完成背诵、默写,学生都要登记在单元评价细则表中,每单元作业完成情况根据登记记录进行自评、小组评定最后老师综合评定.期末六单元合计均分乘以30。(被文学社录
用稿件的同学,或在报刊、杂志、或市级以上获奖者期末作业分可加至30)
2.综合性学习(10)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手抄报比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小论文、辩论等,根据每次活动,形成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评价等级,学期结束累计每个学生按(8、6、4、2)等级加总分/次数。(根据学生参与的态度、表现出的能力、资料的搜集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奖励性评价,可加至10分)。
3、课外阅读(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同时感受了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名著的阅读更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读书笔记作业,老师每周检查一次,以等级评定,每单元考评一次.期末累计次数。(有关名著活动能积极参加、且在活动中获奖分别以2、4分奖励,加至10分)
4、语言表达、课堂表现(10)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表达是思维结晶的展现,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可以提高听课效率。根据上课发言的次数(主动、被动用“正”登记在细则表中,以及发言的准确情况予以登记,单元考评时老师评定,期末综合考评时取均分。)
5.期中(15)、期末(25)
期中、期末,采用闭卷方式,题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按7:2:1的原则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阅读、写作的能力。期中乘以15%、期末乘以25%。
以上这些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是以欣赏、赞美、鼓励学生为出发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对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反思
1.如何使评价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影响,教师认为进行评价是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迎接全市(区)统一考试之外另加的环节,他们不仅要做好日常记录,还得花专门时间组织实施、评价总结和分析反馈。这种评价与教学两张皮的传统观念与做法,使得任何科学合理的评价改革都难以顺利进行。
2.如何协调评价与考试的关系?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并不是要完全替代语文考试,它只是针对考试所暴露出的问题加以解决。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素质的方式由来已久,具有悠久的传统。并非有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考试虽然有其弊端,但也有别的评价方式所不具有的长处。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结合有效适时的语文考试才能最终达到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发展的目的。但在改革初期,二者之间仍存在师生难以理解的矛盾,所以如何合理安排考试内容、次数、时间,以及如何发挥评价与考试的综合效果,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3.如何解决传统的学生评价观对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影响?尽管职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做的项目,但大量的工作可以通过特定程
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技术问题并不是最难解决的,最难一时转化的是评价所涉及人员中的评价观念。当习惯于被人评的学生拿到一张让自己评价自己及同伴的表格时,反而无所适从,大部分学生在宣泄着长期以来被低分数评价的不满,在“本人”一栏里非优即良。家长在由自己评价的一栏里没有写下对孩子的评价,却满是诚恳地要求教师严厉执教的话语„„所有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只有克服传统评价观的影响,广大师生及家长才能正确认识评价主体问题,恰如其分地充当评价主体。
【参考文献】
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2.祝新华.语文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1995,(11).3.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4.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