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观察与表达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2-98368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01:01: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观察与表达

观察与表达

【活动目的】

观察和表达能力训练。

【活动材料】

玩具或一些观察力考验图(可由教师或者学生自行购买)等。

【适用范围】

小学一至三年级。

【活动步骤】

1、教师将班上学生分为4~6个小组,选取一批能够考察观察力的材料由易到难排列,在班上展开竞赛。如:找出玩具上的不同颜色;观察两组数字有何不同;观察多组数字,让学生标出相同与两组的组号;比较图形的异同;比较字母或符号的异同。竞赛规则以小组用时短为胜。教师视情况自定题目的数量。

2、赛后进行组间评比,让成绩最好的小组交流他们观察的技巧。

3、一般来说,竞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观察方法也是有章法和技巧的。在小组向全班交流经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4、对竞赛胜利的小组和表达优秀的小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如小红花等。

5、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养成细心观察好习惯的期望结束本活动。

【活动过程及注意事项】

培养观察力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机体发育、各种教学、日常生活、专门训练等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观察力将稳步提高。但良好的观察力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观察训练就能培养的,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之间或其家长帮助长期训练。交流时要让学生借鉴自己观察时采用的方法,有顺序的表达:什么先说,接着说什么,什么最后说。为强化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教会学生如何写观察日记,并且要求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第二篇:生活与表达

生活与表达 王雪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小品的相关知识。

2.学生掌握表演小品的相关技巧,并会表演。3.学生热爱上小品,有小品的表演欲望。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表演小品的相关技巧,并会表演。教学准备:

师搜集有关小品的知识和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哪位同学能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从中你收获了什么?

二、总结技巧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表演小品的技巧。

1,说话一定要清楚,要让观众听得清你在讲什么,否则就没有故事的推动和笑料的烘托。2,语言的技巧非常关键,每一句话的起承转合、音调、语速都要用心去抠,摸清楚如何说话才能让观众听得舒服并且符合剧情的需要。

3,表演是种配合。从头到尾的每一分钟每一秒你都必须在角色里,不能因为没你突出戏份的时候,就松懈了表情和肢体动作。舞台的每一点小疏忽都会影响整体的效果。也不能过分抢戏。总之,一切为了节目的效果。

4,要学会调动情绪。我不是很喜欢排练太多(虽然这是必要的),但会因此过于放心,因为一切都计划好了的,总觉得少了点激情去迸发。我比较喜欢准备不充分,上台更会产生一种兴奋感,完成质量反倒更高。在上台前,要调整情绪,调动点紧张感,但也不能紧张过分。5,如果发生失误,尤其是忘词,要会灵机应变。有一次搭档忘词,直接漏过一大段,后来我们想办法绕了补回来。

6,如果有需要,其实我跟楼上不一样,我挺喜欢和观众互动的。气氛炒得越火,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很开心。看表演嘛,不就图个乐嘛。

7,走位要精心设计,要针对不同的舞台做不同的设计。背台什么的禁止出现,不雅,观众会不舒服。

8,我不喜欢很恶俗很傻逼很无厘头的表演。虽然观众貌似也会笑得开心,但我不喜欢这种表演形式。舞台表演要夸张化,但不能特别过火。

9,我始终觉得表演是需要灵性的。当然,勤奋才是成功的唯一捷径。只有不断地排练,打磨剧本,创新配乐、背景等,持续总结、突破,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三、播放视频 播放小品《家访》。

第三篇:观察感悟表达优化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只要一提起作文,教师叹气,学生头疼,这一现象与当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的作文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与没有抓住作文教学的关键有着根本的联系。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写作方法能力的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就目前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对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 观察

观察是学生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技能,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要叙述事物,必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可见观察对于学生写作文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要在观察内容、观察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一)丰富学生观察的内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而学生往往是不注意观察的,对于这些现象他们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就从拓展学生的观察范围着手,引导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生活中去进行观察。这样,每个学生就有丰富的思维内容,就能产生写作的热情,就能写出内容具体实在、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我就利用班队活动、游玩、家庭生活、校园环境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要求学生有定向性地观察人、观察物、观察景。例如,结合“学雷锋”活动,启发学生自觉为班级、为学校、为身边的人做好事,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活动中,班上出现了不少的好人好事:植物角多了一盆花,卫生角多了肥皂、擦布,墙上坏了的字画有人补好了……这一“让我也献上一份爱”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内容。由于学生是有亲身的体验,又留意地观察了自己身边的事,因此,在写作时,活动中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就成了写作的素材,活动中自己的深切感受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作品之中。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懂得并学会观察的方法:

1.观察时要有目的。

生活中可以观察的景物人事,千千万万,随时随地都有。如果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每一事都去观察,这样既不可能,又没必要。因此,我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去选择观察一定的景、物、人、事。

例如,在指导写《我爱秋天的__________》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选择能反映秋天特征的公园、校园、田野去观察。

有位学生是这样描写秋天景色的:

“秋天到了,天空中,成群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方飞去;果园里,黄澄澄的梨挂满了枝头;花园里,千姿百态的菊花竟相开放;一阵秋风过后,一片片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把整个街道都铺满了,像铺了一条黄色的地毯……”

2.观察时要有顺序。

在观察时,要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顶气球》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球赛的场面。观察时,可以从中央看到两面,也可以从前看到后,要按方位顺序观察。经过这样地观察,下笔时,就能做到有序。

有位学生是这样描写球赛场面的:

“球场设在教室中央,一根长绳拦腰横穿教室,西边是男队,他们脱了外衣,身穿毛线衣,个个摩拳擦掌。东边是女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也正做着准备运动。观众坐成“u”字形,彼此议论纷纷,等待着一场精彩的比赛。”

3.观察时要注意对比。

在观察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

例如,我在指导《硬币六兄弟》这一习作时,就要求学生先观察“六兄弟”的外形、颜色、花纹、出厂年月,然后把相同点归类,把不同点区分清楚,最后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这些硬币的特点。

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是这样进行对比的:

“硬币‘六兄弟’全是圆身体,老大是胖子,老二是瘦子,老六是小不点儿,真是形态各异。老三到老六,四个兄弟浑身是银,雪白雪白,银光闪闪。老二全身是金的,在阳光下金光灿灿。老大是银灰色,全身熠熠发光,十分美丽。”

4.观察时要注意动态变化。

观察时,对象一般是静态的,但有时会遇到动态的,相比之下观察动态的对象难度就增加了。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手足无措,因此,我在日常的观察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由慢到快的训练,逐步提高要求。

例如,我设计了《看泡茶》这一动态观察训练。我为学生列出观察提纲:先看泡茶前,茶叶的静态,后看开水冲时茶叶的动态,最后看茶叶静止下来后的形态。

有位学生在观察之后是这样描写的:

“老师把沸水倒入杯中,顿时像地震一样,茶叶都惊醒了,像一群受惊的小鱼,上窜下跳,速度之快,令人赞叹。等水面渐渐地平静下来,密密麻麻的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便慢慢地下落,如雪花、如秋叶、如金鱼,悠悠自得,从容不迫。”

5.观察时要注意细节。

观察人物细致的动作、神态表情、事物细小的变化……这均属于细节观察。因为动作幅度很小,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了难度。因此,我在日常的观察训练中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有价值的细节,为写作积累素材。

例如,我布置学生写作《扳手腕》这一习作时,我先指导学生把扳手腕比赛分为相持、发展、决胜三个阶段,注重观察手腕的动作以及周围观众的各种表情。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写当时情景的:

“李明不愧是“大力士”,只见他咬紧牙关,脸涨得通红,眼睛瞪得大大的,没过多久,只见他的手就向他正手方向倾斜。沈凡也不甘落后,只见他也涨红了脸,双眼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手,坚持着不肯让对方压下去。双方就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僵持着,双方都想把对方的手扳在桌面上。只见紧握的手在微微地颤抖,一时难分高低。在一旁观战的同学不停地在为双方呐喊助战。”

6.观察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

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留下了事物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使其能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路,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起到提炼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

(1)续尾,学生的创造萌芽。

所谓“续尾”,指要求学生顺着课文结尾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性续写的训练。例如学习了《杏仁熟了》一文之后,我就让学生续写第二年杏仁熟了的时候,奶奶和“我”是如何招待小伙伴们的,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的道理。又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之后,我就以《乌鸦丢肉之后》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由于这一题材充满童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写到“乌鸦知道自己上了当,心中很后悔,恨自己爱听奉承的话,它想:哼!我一定要想办法教训狐狸。”有的写到“乌鸦见狐狸把肉叼进洞,它想出了一条妙计,高声说:“狐狸,那块肉是有毒的,千万不能吃呀!”狐狸一听以为真的有毒,就把肉丢出了洞,乌鸦很快就飞过去又把那块肉叼了回来。”从学生的作文中,体现了学生的想象是海阔天空的,从中孕育着创造的萌芽。

(2)娱乐想象,让学生“展翅高飞”

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能使学生身心愉快,浮想联翩。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创设情景,将学生置身于游戏中,调动起学生最大的积极性。例如要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上海变化的文章,面对这样枯燥的题材,学生各个愁眉苦脸,无从下手。于是,我就在教室里吹肥皂泡,结果,无数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小泡泡在教室里飘浮着,有几只迎着灿烂的阳光飘出了窗外,学生们顿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有趣。这时,我就应时利导,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肥皂泡,飘出窗外去旅行,写出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学生的想象之门打开了,大家欣然动笔。

二 感悟

感悟即感受、领悟。

(一)阅读教学,感悟写作技巧。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做到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样效果才会显著。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会了词句之后,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应用,通过应用来感悟词句,从而加深认识,巩固记忆。

例如,在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时,学生在理解“眼花缭乱”一词的意思之后,我就作进一步地指导:让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有过的眼花缭乱的时候。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表述。

有的学生说:“商店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

有的学生说:“世纪公园举办的蝴蝶标本展览会,那里的蝴蝶标本可真多,每一个标本都很漂亮,我和爸爸、妈妈看得眼花缭乱。”

有的学生说:“我和爷爷到人民广场放风筝,天上的风筝多极了!我看得眼花缭乱。”

还有的学生说:“每年秋天,植物园都要举办菊展。美丽的菊花被聪明的叔叔、阿姨摆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说,就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逐渐克服畏难心理,大胆地进行说写练习。

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篇章结构,练习说话、写话。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课文中会出现连续、并列、总分总、先概括后具体等不同的结构段。在阅读教学时,我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时,由于这节是属于并列结构的段式。它是从海里、海滩、海岛三个不同方面介绍了海底的物产丰富。通过教学,学生懂得了在同时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由此,我就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在这篇课文中还出现了总分的结构段,在指导学生在仿写时,我就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述句,写分述部分。例:

(1)奶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刺猬。()。

(2)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啊!()。

(二)例文学习,感悟写作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例文是学生的感受对象。在学习例文时,我采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作者是如何用词造句,如何构思文章,如何表达思想感情。

学习例文是学生感悟写作方法的催化剂,写作前,借助例文,来设计有关的问题,训练学生如何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以中下等学生的水平来定位,使每个学生掌握简单的记叙文的基本写法。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例文,分步设计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随着对例文的讨论、学习的深入,感悟出不同的写作方法,学会写作,提高写作层次。

例如,我布置学生写一篇状物文章《橘子》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例文《一只西瓜》,再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这些遣词造句的妙处,最后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悟出写法。在学习例文之后,让学生通过摸、闻、看、尝橘子的手段,来整体地感知橘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滋味。学生边看边说,再把几方面连起来说,在说的同时,边交流边评讲,最后写下来。整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习作写得具体、形象、富有个性。

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到:

“我仔细观察:橘子的表面很光滑,橘子皮的颜色是红里带黄的,形状呈扁圆。

我把橘子剥开,发现一瓣瓣橘子圆圆地围成一团,一共有十一瓣,一瓣橘子就像一轮新月,上面布满了又细又长的白丝。

我剥开一瓣橘子,它的皮薄得几乎一触即破,果肉黄色,晶莹多汁,里面有两粒圆滚滚的像鱼眼一样的核。

我把橘子放进嘴里,真是甜如蜜。”

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分层感悟出写作方法。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博采众长,既提高了自己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又培养了对照自己,来写文章的能力。

这一过程是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学生通过对例文地讨论,不断感悟,而形成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而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又有赖于对例文地理解纯熟程度,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三)批改评赏,感悟写作意境。

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按传统的习惯是老师批改,学生等待老师的成绩评定。这样,一篇习作只是某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项交流,学生缺乏参与,更谈不上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就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交流作文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评判、审定能力,让他们在读、评、议、改的过程中,强化练习,能举一反三,拓展视野,从而达到“写一篇,学多篇,吸收多篇”的效果。

1.集体评议。

我先阅览一遍学生的习作,将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印好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读读、划划、改改、写写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引出讨论、评议,从而比较优劣。这样无论是作者、评者在边看边议中,互相学习,学会了如何写好作文,如何把写作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使他们从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中受益。

2.互相批改。

在学生互批时,我针对习作的内容,利用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分组互相批改。这样既激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与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的需要,把小组的组成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异质分组”即四人一组中,一人写作水平较好,两人水平中等,一人水平较差。其目的是在批改过程中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带动中等水平的学生,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批改、评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时,水平好的一人率先根据习作的要求把握了中心,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指导、帮助其他三位组员对不正确的内容加以修改,使这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顺利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种是“同质分组”即四人一组中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相近。由于小组中学生的水平相近,相互之间的配合会非常默契。如:在评议交流自己喜欢的小节时,由于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那些方面是充分肯定的称赞;那些语句需要修改;那些不必的修辞需要删除……每一个人都积极思考,反复推敲,每一个人都想乘此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这样,相互学习,各有促进,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种是“自由组合”即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组成最佳搭档来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作文批改时,请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学习的好伙伴,互相讨论交流在写作批改时的意见,由于合作伙伴是自己寻找的,在讨论中就特别的投入,个个一本正经,像个小老师,批改时十二分的仔细,写的评语颇有水平,一分为二地指出对方的优缺点,还以鼓励为主,并给打上了一个确切的成绩。在此过程中,批改双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交流反馈,从而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潜在意识。

三 表达

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小学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作文教学是“先说后写”、“先述后作”,口头表达是为书面写作设置的一个铺垫。因此,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应同时抓,不可偏废。

(一)玩说写相结合孩子总归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在指导写作时,教师要精心安排玩的过程,丰富玩的内容,要让他们痛痛快快、高高兴兴玩的同时,学会说,学会写,使他们玩得有所得,说得有所序,写得有所感。

例如,春游时带学生去参观东方明珠电视塔,利用排队等电梯的时间,让学生手拉手把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塔柱围起来,看看它到底有多粗,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事后,在课堂上,让他们来说一说,那天玩后的感受,之后让他们把感受写下来。有位学生写了一篇以《拥抱巨人》为题的日记,他是这样写的:

“一天,我们全班学生一起去参观东方明珠电视塔。刚走近电视塔,我们就被东方明珠粗大的柱子吸引住了。电视塔的柱子真粗啊!多么像大象的腿,有力地支撑着整个塔楼。

这时,老师提议说:“小朋友,你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把柱子围起来。”大家一听,都乐了,连声说好,我们全都伸开双臂,手拉着手,围成一圈把柱子抱住了,一数,哈,一共要25个小朋友才能把柱子围起来呢!东方明珠真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啊!”

(二)做说写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与到为进行作文训练而特意安排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直接感受,接着让学生把心里的想法用一段话说出来,在说的基础上,把说的内容用文字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产生作文的素材;在说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把内部的语言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又在写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次的转化,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例如,班级中有一位同学因搬家而转学了,他非常想念相处了几年的老师和同学而常常独自流泪,他妈妈来告知之后,我就让学生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想法,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决定把挂在班中的一串五颜六色的风铃送给他,并在每个风铃上贴上每个同学写给他的一句话,让他看到风铃就能想起老师和同学,听到风铃声就好似与同学亲热地交谈。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件事写下来。并要求用上“风铃啊风铃,我愿你();愿你();愿你()。这样一组句式作为结尾。由于学生自己亲自参与,有着深切的感受,落笔时,个个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表达了自己对同学的深深的情、真挚的爱。通过这次习作,学生不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作文材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之中。通过自己的“做、说、写”使学生明白了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内在动力。成功的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小学生学好作文也需要有一种以取得成功为目的的动机。以往学生作文,读者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分数。这样的作文,实在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谈不上发展学生作文的个性,因此,我就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自己作文才能的天地。利用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开辟专栏,介绍新作,佳作。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利用校广播台,介绍作品,通过广播,扩大影响,促使学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组织学生参加校、区、市的各种作文竞赛,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竞赛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于是,在班内出现了由学生自发创办的“文苑”;出现了一批取材于身边,情趣十足的优秀作文,真正做到了“言人之欲言,发人之未发”。

在这一作文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实验对象找了我任教的年级组里属于较差的班级作为试点班,中等的一个班作为对照班。通过实践,试点班的学习成绩跃入全年级第一,在五年级毕业考时语文成绩80分以上有22人,作文部分的得分率最高的也是这个班。大量的实践和事实证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明确有什么可写;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来懂得如何取材、如何立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作文教学也就得以了优化。

第四篇:自闭症个案儿童口语表达障碍的初步观察与分析

自闭症个案儿童口语表达障碍的初步观察与分析

内容摘要:语言发展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症状,在我所施教的范围内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针对该自闭症个案口语表达障碍方面的缺陷,通过一系列的口语句子的测试,观察与分析他对口语的感受、理解、动词运用等的障碍原因,以便帮他找出更有效、更准确的语言治疗和康复的方法

关键词:自闭症 口语表达 观察与分析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通常在三岁以前可以察觉,障碍或异常主要表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模式等方面。临床特征为Kanner三联症,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展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行为刻板、僵硬,也可伴有其他症状,但不及三大症状具有诊断意义。①

语言发展障碍是孤独症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症状,孤独症的语言障碍是一种质的全面的损害,他们不用语言交际,其表现为以下形式:㈠沉默不语或极少说话。㈡言语应用能力缺损,表现在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或维持话题。㈢刻板重复的言语或模仿言语。㈣言语音调、节奏的障碍。㈤出于自我刺激的使用言语。㈥非语言性交流的损害,不能用手势、姿态及面部表情表达其需要和要求,即使他们完全懂得别人姿势的含义,也不常使用非语言性交流。②

在我所施教的范围内存有4个孤独症案例。其中两名案例偏重于社会交往型孤独症,对测试者有情绪抵触,不能接纳测试者,因此无法对他们进行观察与分析;其中1个年龄最小的男孩几乎已经丧失了与人交流的功能,只会发出一些咿咿呀呀、别人无法理解的声音,因此也是无法对他进行测试的。最后一名案例是由于先天性脑功能受损而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的自闭。通过在校的学习和训练,已有较少的语言基础,并从情绪上不抵触测试者,因此我选择对他的口语表达层面出现的障碍进行观察与分析,希望通过这些观察与分析能够找出帮助他口语治疗和康复的更有效、更准确的方法。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个案为男性,12岁。出生时母亲难产并使用助产器,个案大脑严重缺氧,左脑部分受损。三岁前发觉异常,表现为听力正常但语言发展迟缓,口语理解和表达有障碍,语言发音不全并含糊不清,8岁入普通小学学习两年,对极简单的数字和汉字有书面的书写和认识,但口语表达不出或混淆不清。10岁后入我们学校学习,初步诊断为言语发展障碍型孤独症,问题重点在口语表达障碍上。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训练后,该生口语表达还仅限于较为简单的字、词和不完全的句子。因此,可能由于口语表达上有障碍的原因,该生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和提出问题,即使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很难产生自发言语,且很难维持话题。

二、障碍观察

针对该生口语表达障碍的缺陷,我用一系列的口语句子对他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测试和观察。㈠对口语的感受;㈡用口语表述;㈢用口语交流;㈣用口语复述。发现该生口语表达具体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㈠含任务性要求的口语感知的障碍;㈡口语句子运用和表达的障碍;㈢口语表达中动词运用的障碍。

(一)含任务性要求的口语感知的障碍;

1、对别人的指令动作口语感受模糊

当老师发出“你站起来。”“我们向前走”“把笔拿出来”“拿拖把来”“擦桌子”等等有具体行为动作的口语命令时该生表情木然,不知所措。老师如果反复发出指令并辅以相对应的非语言动作,该生迟疑几秒钟后,犹豫地做出相应的动作,但50%做错。(老师用实物具体演示的都能做对,用语言和手势粗略的比划一下的,就很容易做错。)可见,该生对具体的口头语言表达出的指令动作的感受是模糊的,而无须语言的具体模仿是能够感知和表现的。

2、任务性的指令感受分辨不清

在平时,老师让他到办公室去拿东西,有目的的训练他听指令的能力。如让他到办公室去拿几支笔来或拿其它的什么物品来,或者是拿错了东西,或者是空手而回,或者是站在办公室里想不起来了。结果没有一次是独自顺利完成的。也就是说测试100%是失败的。而提出同样的要求,让另一个同学具体示范给他看一次,该生却能够完成任务。比如我说“你帮老师到办公室把语文书拿来”。第一次试验,个案独自站在办公室嘴里念叨着“语文书”傻站着,既没有找也没有回头问老师。第二次,让他看同学表演同样的要求之后再让该个案执行,他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第三次,我说“你帮老师到办公室拿支笔来”。他还是将语文书拿来了。反复试验几次,结果都一样。可见,该生只是处在单纯的模仿阶段而不能主动分析口语中指令的变化,对含有任务性行为的口头语言的感受是有障碍的。

(二)口语句子运用和表达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回答问题,口语表达运用不当,或不符合要求,这种情况达90%以上。如: 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问:“老师在干什么?” 该生回答:“老师抓粉笔。”(运用不当)老师问:“图上画的是哪儿?”

该生回答:“小朋友敲门。”(回答不符合要求)

2、口语表达的句子虽然不错,但添词、漏词的情况严重,还常常把老师要求复述句子中的词语改换掉。有的基本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有的就改变了原来句子的意思。如:

老师说:“我在教室里读书。”该生复述;“我在教室读书。”(遗漏“里”字,不改变意思)

老师说:“他在教室里洒水、扫地。”该生复述:“他扫地。”(遗漏“在教室里洒水”几个字,意思改变)

老师说:“三月八日妇女节。”该生复述:“三月八号是妇女节。”(把“日”改成“号”意思不变)

老师说:“我们是好儿童。”该生复述:“我们是好孩子。”(“好儿童”改换成“好孩子”意思几乎不变)

老师说:“老师爱学生,妈妈爱孩子。”该生复述:“老师爱学生,老师爱妈妈。”(改换词语,意思全变)

老师说;“祝老师节日快乐!”该生复述:“祝老师生日快乐!”(改换词语,意思全变)

3、口语句子运用和表达的本身就有错误。有的是意思错误;如:老师要学生复述:“见到老师、客人要问好。”该生说成:“见到老师好。”

有的是词语错误;如:老师问:“给人看病的人是什么人?”该生回答:“病人。”

有的是遗漏词语,致使句子不完整;如:老师说:“九月十日是教师节。”该生说成:“九月教师节。”老师说:“敬爱的老师像妈妈。”该生复述成:“敬老师像妈妈。”

4、完全表达不出

老师拦在教室门口,不让个案进去,想让他说:“老师让我进去。”个案徘徊了几次走开了就是没有任何表达。

老师拿住该生的饭盆不让他打饭,想让他说:“老师给我饭盆吃饭。”个案始终看着老师,没有任何口语表达,也没有任何非口语的手势和表情等的表达。

老师想通过提问使他产生自发言语,结果无论你怎么刺激,他就是产生不了自发言语,实验失败。

(三)口语表达中动词的运用的障碍。

在要求个案用口语复述句子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的句子错误都是由于遗漏谓语动词而造成的。如:

老师要学生复述:“某某擦黑板。”该生说成:“某某黑板。” 老师要学生复述:“老师关上门。”该生说成:“老师门。” 老师要学生复述:“某某吃苹果。”该生说成:“某某苹果。” 老师要学生复述:“我们在喝水。”该生说成:“我们水。”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又进行了一些观察和测试,具体有:

1、看图说动作

共10个图片。说对3个:“扫地、洒水、拍球(说成打球)”;说错6个:“晒被子”说成“被子”、“搬桌子”说成“桌子”、“跳绳”说成“绳子”、“洗碗”说成“碗子”、“刷牙”说成“牙刷”、“用盆打水”说成“盆子”;表达不出1个:“爬竿”。正确率30%。

2、看示范说动作

老师共示范10个动作:说对4个“跳”“走”“蹲”“坐”;说错4个:“摇手”说成“手”,“摇头”说成“头”,“跺脚”说成“脚”,“抬腿”说成“腿”;表达不出2个“眨眼睛”、“伸胳膊”,正确率40%。

3、看图或录像表演动作(无需口头语言)

共10个动作:“走、坐、站、刷牙、洗手、扫地、拍手、摇头、打球、搬桌子”。表演全部正确,正确率100%。

听语言表演以上动作,只对了4个“走、坐、站、扫地”,正确率40%。

4、用准确的动词表达

踢 拖 戴 系 写 穿 围 晒 搬 打 手套 字 足球 地板 鞋带 鞋子 被子 围巾 球 桌子 共10组分2天2次完成,1次5组。老师先出示各种个案熟悉的实物,再表演以上行为动作,请个案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示。第1组说对一个“写字”其余的表达不出来;第2组说对一个“打球”其余的表达不出。正确率20%。

可见,用具体的动词来表示相应的行为是有障碍的。

三、障碍分析

语言障碍是指语言的感受、理解、表达及交流过程的障碍,包括口头语言障碍,表现为语音、语义、语法和与语言交流的异常,包括语言发展延迟、特殊语言发育(感受性/表达性)障碍、获得性失语症。③等等。

自闭症儿童的整个认知都是受影响的,不可能武断地说出障碍因素就是什么,只能就其上口语表达的问题和表现做一些分析。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㈠语言的感受能力;㈡词汇水平;㈢语法能力;㈣语句的使用频率等

(一)语言的感受能力

“由于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大脑的生物性成熟和心理语言环境的刺激,先有语言感受能力,然后才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语言表达障碍必然混合语言感受能力障碍,不可能单有语言感受能力的障碍。”

这里所说的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儿童接收、贮存、分析和综合处理的能力。由于大脑障碍的原因,此个案对来自体外的各种信息是难以及时接收、贮存、分析和综合处理,导致了他语句感受能力首先就有障碍。辨别语音也有很大的困难,在句子中词语变化而引起的语音变化他是不能精确辨析的。他往往也分不清所听到的连贯言语,即使能够从连贯言语中把已知词语分解出来,他对这些词语的感知也不是很精确的。所以在接受到老师的信息之后,由于感知的不明确或是记忆不及时、分辨不清晰等都会造成他最终处理的失败。从动词运用的测试来看,纯动作行为个案是能够识别的,如:“跳、走、蹲、坐”等。但是一旦接触到有实物的动作行为,往往他头脑中的信息会被实物所干扰,而且干扰的强度很大。如“跳绳”“洗碗”“晒被子”等,他直接将感值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可见的概念性的实物上,而忽略了虽可见但比较抽象性的动作。无需有声语言的动作模仿是能够感知和模仿的,而在听辨时却模糊不清。可见在行动感知上多依赖于直观形象,即直观直觉。尚处在单纯的模仿阶段而不能主动注意和分析口语中言语的变化。

可见,口语感知的障碍是造成他错误的先决因素。

(二)词汇水平

孤独症儿童本身存在着感知和表达的障碍,平时就很少开口说话,很少和别人主动交流,他所能感知和贮存的词汇量是非常少的。即使他感知到了一些词汇,但是他也很难将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整合起来。像给人看病的人是“医生。”、“敬爱的老师”说成“敬老师”等等,这些词他们是很难理解的。该个案的词汇水平和平时的生活境遇也有关。如“洒水”“扫地”等都是每天早晨打扫教室时,分配给他的主要任务,因此,这些词汇他记忆和理解得较为深刻。“拍球”也是该生最喜爱做的游戏,虽然他还不能更精确地区分出“拍球”与“打球”的区别,但还是基本能够用准确的动词表达对应的行为的。而如“跳绳”“洗碗”“晒被子”等,该生在平时虽有接触,但偏重于对实物的认知阶段,动词的记忆和分析不能够准确对应。因此,这些口语表达中动词运用的障碍与他的认知、脑内贮存的分析对应的词汇的水平是有很大关系的,词汇上有问题自然就影响了口语的表达。

(三)语法能力

在上述口语表达的句子中不难看到,贯穿始终的一个语法问题,就是该生的谓语动词运用障碍问题。上述口语表达的句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于复述。一般来说,复述是比较容易完成的语言行为。该孤独症个案在复述过程中常常遗漏谓语动词,他不知道这样的句子是不完全的,谓语动词在完整的句子中一般是不可缺少的。这与他的语法能力不成熟是有很大关系的

(四)语句使用的频率

该个案在复述句子的过程中经常改换词语的现象可能和句子使用的频率有关。把“祝老师节日快乐”说成“祝老师生日快乐”是因为这样的句子比“祝老师节日快乐”更经常听到和使用到。“我们是好儿童”被他说成“我们是好孩子”,也是因为“我们是好孩子”这句话比“我们是好儿童”这句话被他听到的更多和使用的更多。还如“三月八日妇女节”该生说成“三月八号妇女节”也是可能在方言中“号”比“日”用的更多的原因。

然而,孤独症儿童口语表达障碍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有社会的、有心理的、还有医学的等等。这里仅仅是从纯语言学的角度,从口语表达的层面对一个具体的孤独症儿童口语的感受、理解、动词运用的障碍方面进行分析。只是针对该个案的语言表达障碍的具体情况而做的一项工作,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通过此分析,起码我知道可以从他动词运用的障碍入手,首先帮助于他专项治疗口语表达中运用动词的方法。从口语表达具体的侧面治疗和补偿该生语言障碍的缺陷。

注释:

① 刘小红 李兴民 《儿童行为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2_年1月第1版 第92页 ② 同上 第92页 ③ 同上 第81页 ④ 同上 第82页 参考文献:

1、林祥楣 《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2版

2、刑公畹 《语言学概论》 语文出版社 1992年 7月第1版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5、徐 云 施毓英 《弱智儿童教育经验精选》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第1版

6、刘小红 李兴民 《儿童行为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2_年1月第1版

7、周 耿 王 梅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8、特殊教育研究会编 《培智学校教学文萃》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第1版

第五篇:观察与写作

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教案1 第一节 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个性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追求;

2、重点培养学生在抒写情感、写作思维两个方面的个性化特点。教学设计:

通过理论分析和例文探讨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写作的个性化,进而了解个性化对于写作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片段训练和整篇习作,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习作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其中写作指导1课时,训练1课时,习作讲评1课时)

一、导入:

1、考场作文雷同现象分析导入;

2、同题作文分析导入

二、作文个性化探究:

1、什么是文章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具有创新思维、选材和语言都具有独到之处的文章。

2、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求。

简单地说,个性化作文要求学生能自主写作,写出的文章真实、有创新,同时还应该健康。“自主”、“真实”、”创新”、“健康”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1)自主。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的过多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简单套袭;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因此要求确定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2)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若有所表白,这应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吐不快的,本自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3)创新。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往往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判断,提炼,概括,推理,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最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

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所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要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具有新的风格,同时有意识地发表新的见解。

(4)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在个性化作文中,仅有了前面的三点要求还不够,个性化作文还要求健康。如果说自主是解决个性化作文的动力,真实是对作文的材料要求,创新讲究的是多样性,那么,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真实的内容也许是恶的、丑的,而多样性也并不仅仅是图个五光十色。前面这三个特征还必须有健康这一条来约束。否则,个性倒是突出了,可写出的东西为人不齿,令人作呕。比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作文说把鲁迅的记忆移植给牛,编辑部就找牛约稿,把狗的记忆移植给麻雀,麻雀就叫狗为妈妈。此类文章确实与众不同,显示了文章的个性,但这种“个性”发展下去不仅是对写作,就是对学生的人格修养也是有弊无益,这样的个性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综上所论,我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健康。要做到这四项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感受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题材的个性化;表达的个性化。这几者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作文有无个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3、例文分析: 之一 一— 真情流露

我的外公外婆 陈吉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将近十年。外公外婆是一对非常刻板的老人,很少见他们俩说话,我是指两人之间的悄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每天只是简单不变的台词:“吃饭了。”“该把衣服收回来了。”„„包办的婚姻,哪儿有幸福?不过,他们也有浪漫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城还在梦乡之中,他俩已悄悄爬起,去“压马路”。虽从不手拉着手,而且总是一前一后。但在寂静的晨雾中,光是那种默契,已让人觉得有点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从来不用回头,就知道该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脚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从没出过错。

有一次,外公去单位领退休金,回来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饭需要盐,又找不上人帮忙,便独自去买。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没让我去。大约五点多,外公回来从邻居那儿借盐做好了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婆回来,这下外公急了,说什么也不肯先吃。我没法了,只好陪着等。外公在家里等得着急,竟跑出门,站在路口张望,终于,我俩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外婆是怎样将手中盐袋交给外公,仿佛已排练了千百次,外公那样自然地从外婆手中接过包。我第一次见外公与外婆并肩走路。当晚,第一次听到外公对外婆发火,还对她进行管制:“以后没人陪,不许一个人去办事。”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被一丝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西感动着。

大午夜,吃过了年夜饭,孩子们围着电视机,大人们忙着收拾碗筷。我走过去,对外公说:“外公,说说你与外婆当年的事吧。这也算是传家宝呀!我听说过,外婆当年是全村的大美人!”一句话,将孩子们全部移离电视机,围坐在外公周围。外公看看我们,又看看外婆,不紧不慢地拉开话匣:“你们的外婆呀,当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我和她呀„„”这时,外婆正收拾桌子,听到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外公虽痛,却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们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脸红起来。其实我问的那句话,每年都会有人问,但每年都会被外婆打断。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无尽的省略号。但我想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只属于外公外婆两个人,我无从得知,也不必知道,虽然我每年都会问。因为这时,是外公外婆最温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几乎击倒了外公。外公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着外婆的遗像发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吃饭,睡觉,一点也不规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十几斤。我们小辈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个三长两短。还是二舅妈有见识:“时间一长,老人什么都会淡忘的,这阵子我们多照顾点,过两个月就行了。”半年后,外公真的没事了,他又开始晨练,只是很奇怪,原来两个人时,走得不快不慢,现在一个人了,应该好走些,可反而走不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又停下等半天。大年夜,没人再提那个话题,大家似乎忘了,可没想到外公自己先说了:“你们外婆呀„„”这回被舅妈们打断了:“爸,来,试试这件新衣服。”被打断了,外公没笑,表情好像很伤心。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们怕外公太寂寞,又没人照顾,决定再给他找一个老伴。起先没让他知道,只是告诉他去见个人。那天是冬至,上午八点。

我们先出门,可好一会儿也不见外公出来,我去叫他。外公房间门关着,我透过玻璃窗,发现外公正摩挲着外婆的遗像:“今天气温下降很多,我加了衣服,不冷,你那边冷吗?别忘了加衣。”一滴泪珠滴在相片上。我顿时颤栗,无言。外公没去见那个人,我自作主张,拉外公去玩了一天,虽被父母骂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样爱着外公。果然,他们听说此事,一样无言。从此,没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都知道外公与天堂的那个人有约,我们不信神,但我们希望有来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为回忆中的事情感动。外公外婆之间话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辈子外公仍牵外婆的手,我想他们之间的话还是不会太多。有人问我为什么,其实——

大爱本无言!

——从真实、真情、真感受方面进行点评 之二 ——创新思维

英雄所见 沈 栖

大凡英雄有谋有略,有胆有识,他们的“所见”常会“不谋而合”。不是吗?韩信为兴汉灭楚设“暗渡陈仓”之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也曾向刘邦预先说过。刘邦见自己麾下这两位英雄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在赤壁之战的打法上,周瑜和诸葛亮都主张用火攻,这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例。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英雄所见”未必全都“略同”。英雄毕竟有独立人格,其见解睿智常有独到之处,因此“所见略异”在所难免。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但他们对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的“所见”多有“略异”,彼此进行过多次论争。由于两位英雄“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虽有“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斗争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共同的敌人,不失为一位革命家和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风度。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同”是相对的,“异”才是绝对的。人类正是在“同”与“异”的比较和较量中不断向更理智、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日臻高度文明的境界。如何对待“所见略异”?英雄们会有不同的答案。纵观这些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同伐异。或利用权势,或利用势众,或利用权术,一方英雄无情讨伐另一方“所见略异”的英雄,直至置其死地而后快。二是求同存异。不视“异”为“异端邪说”,而是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许“存小异”,这多少有点民主意识。三是敬贤纳异。出于对英雄贤士的尊重,尽管有“异”,但能采纳其合理内核以滋补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理论,共同尽力于文明建设。由此可见,“求同存异”和“敬贤纳异”在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倘若舍此,那么,政治生活将是“一言堂”的专制统治,而学术研究则是“万马齐喑”的颓败境况。

英雄所见“略同”者,有之,“略异”者,有之,甚或“略反”者亦有之。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宋朝文坛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同时也是政治上非常著名的活动家。这两位英雄在文学上的“所见”可谓“略同”(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在政见方面,尤其是改革方面,两位却“所见略反”,矛盾尖锐,在朝廷上常为具体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等)而唇枪舌剑,苏东坡甚至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两位英雄都是以利民兴国为出发点,而不以个人的得失来“暗算”对方,因此,“所见”虽然“略反”,但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有碍共同竭其心力来利民兴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见略同”,英雄们和睦相处,这固然是件好事。那么,“所见略异”,甚至“略反”呢,也应有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当然并不排除必要的“争辩”),这可要有一种坦荡荡的政治襟怀呵。

——从求异思维的角度进行点评

三、学生阅读教材“例文借鉴”中的三篇文章,讨论分析三篇例文在个性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四、写作训练:(1课时)

1、片段训练:

①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感受,写一个记叙描写性的片段,体现“回报”或“活着”的话,不少于120字。

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请就下列名言、成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片段,不少于100字。

艺高人胆大 人言可畏 欲速则不达 出头椽子先烂 班门弄斧 异想天开 知足常乐 开卷有益 识时务者为俊杰

2、整篇作文训练:

请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材自选。

五、片段、整篇讲评建议:(1课时)

结合学生习作实际情况(投影典型习作),从真实感受、创新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以便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个性化写作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教学后记:

观察与表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