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沉降观测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2-1008755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5 04:09: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

1)工程开工后,进行对地基土变形、人工降水等对临近建筑物的观测、监护,由业主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观测。

2)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时,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具体位置设计现场定。由专业测绘单位进行施工,施工期间,基础完成后立即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以后主体工程每上一层,观测一次,直至上部结构全部完成。装修时,每月或每结构层结束后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观测4 次,第二年观测2 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工程竣工后,依据观测数据编制成表归入资料档案。

第二篇:沉降观测

7、边坡土体、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等的变形(包括水平位移、沉降、倾斜及裂缝)观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行业标准《建筑表现测量规程》(JGJ/T8)执行。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观测基准点要求稳固。应设在基坑开挖和降水影响半径以外,数量不得少于3个;

2)观测的精度要求,应根据观测对象的容许变形范围、基坑重要性等级、变形速率、观测

周期等多种因数综合分析确定。可按《工程测量规范》变形观测等级进行测量;

3)观测资料整理

a每次沉降观测要求计算出各观测点的高程、累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沉降速率等;每次水平位移观测要求记录各个观测点的累积和本次位移量、位移速率等;

b根据各个阶段成果绘制沉降一时间关系曲线图、水平位移一时间关系曲线图、水平位移一距离关系展开曲线图等边坡位移图;

8、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点的间距不应大于20m,在关键部位、支护形式变换部位应加密观测点;

9、边坡土层深层的水平位移应利用钻机成孔预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进行观测,以确定深层土体的潜在滑埋设测斜管时,应采用监测仪器和设备除了灵敏度和精度满足使用要求外,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必须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计量器具必须在其标定的有效期内使用。监测仪器和设备的观测精度、操作和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10、基坑监测预警值:

报警值: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监控警报值为30mm或连续三天位移速率≥5mm/天煤气管道变形:沉降或水平位移不应超过10mm,连续三天不应超过2mm/d。供水管道变形:沉降或水平位移不应超过30mm,连续三天不应超过5mm/d。

11、各项目监测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定初始数据,且不宜少于2次;

2)开挖初期观测时间间距不宜超过5天,开挖中期不宜超过2天,开挖后期应每天观测。当测试数据接近监控预警值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出现事故征兆时应进行连续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成果,

第三篇: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二.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2_;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2_)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_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2_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四.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2_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2_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个数,并设计出沉降观测点的详图和做法、使用材料等。各观测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沉降观测资料必须附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六.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本次观测采用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m/km。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建议使用以下高精度水准仪:

A科力达DL07 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

B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

C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同时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

D DS3型水准仪及2 钢尺

C 苏州一光DS2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配合2M精密铟钢尺

2观测级别及精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2_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3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采用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定水准点、定观测日期、定观测方法、定观测线路等措施的观测方法,选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基点与工作点按观测周期进行检验。观测点采用单程双测站的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_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2_要求进行。

按照《国 家一、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规 范》GB/12897-202_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 筑 地 基 基 础 设 计 规 范》GB 50007-202_)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2_;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观测时间,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在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设置观测点。建立第一次观测,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或增加一次静荷载观测一次。依照设计图纸观测要求进行观测。七.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整理沉降观测成果表 各观测点数据分析,最大沉降量,最小沉降量,最终沉降总量进行比较,汇总绘制《沉降观测成果数据表》 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层(荷载)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系,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即大的波动和反复),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XXXX年X月X日以后所有沉降曲线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在XXXX年X月XX日以后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沉降阶段。详见附录3(P-T-S曲线图)。八.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最终百日降速率为0.004 mm/d,《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2_第5.5.5项第四条规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根据本工程基础情况,取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3mm/d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标准,即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3mm/d时才能停止观测工作。同时倾斜度也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2_表5.3.4 规定的控制值3‰,满足设计要求。综合判定本栋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沉降阶段,按照规范规定可以停止沉降观测工作。九.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X.XXXmm,最小沉降量为X.XXXmm,最大沉降速度X.XXXmm/d,累计沉降量为X.XXXmm,累计沉降速度为X.XXX/d,最大平均沉降速度为X.XXXmm/d.该建筑施工阶段沉降均匀。

2建议:

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按规范应继续进行沉JIA降观测。

附表和图

沉降观测成果表;参见资料软件沉降观测记录 表10-2沉降曲线图; 图10-3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表10-2沉降曲线图;

沉降量曲线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沉降量(mm)

时间(天)

点号

通过对

*********** 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

该建筑物的沉降量较小且总体均匀,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第四篇:路基沉降观测

5.1.18.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轨道工程的施工时间。对所有路堤的地基沉降采用在地基表面埋设沉降板测试,路基面沉降采用在路基表面埋设观测桩测试,路堤和地基分层沉降采用钻孔埋设沉降磁环测试。松软土地基段路基观测断面按设计要求设置,施工中保护好埋设的观测器件。选择代表性断面采用测斜管进行地基水平位移观测、坡脚边桩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孔压计进行孔隙水压力观测。

路堤填筑后,应对路基沉降进行系统的监测与分析评估,监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路基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铺设轨道。

路基工程施工期间成立沉降监测小组,配备符合精度要求的监测仪器及设施,沿线路连续系统地进行地基沉降的动态监测,并根据填筑速率和监测情况及时进行沉降分析,以便控制路堤填筑速度,保证填筑路堤的稳定性。并根据监测情况分析确定路基面填筑标高,预测工后沉降量,为确定何时开始轨道工程施工提供依据。5.1.18.1.沉降监测项目

为达到满足动态设计需要、满足施工组织需要,以及满足作为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路基沉降监测的主要项目有: 5.1.18.1.1.地基面沉降监测

在地基处理结束或原地面处理后路基填筑前,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的观测断面上设置沉降板、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剖面沉降管等,通过测量确定地基面的沉降量。并根据监测结果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地基变形发展趋势,判定地基的稳定,指导设计与施工。5.1.18.1.2.路基面沉降监测

在路基填筑至设计高程后,在设计规定的监测断面上,按设计要求打入钢钎桩,通过测量监测桩顶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5.1.18.1.3.地下水位监测 沿线路基段落设置水位井,以监测路基填土和堆载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5.1.18.2.监测方案与方法

5.1.18.2.1.路基沉降监测面布置方案

⑴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处设置Ⅱ型监测断面,在距离桥头15m处设置Ⅲ型监测断面,在距离桥头35m处设置Ⅰ型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⑵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

①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区间地段一般每间隔3个Ⅰ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②Ⅰ型观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Ⅰ型监测断面见图5-1-22。

4.703.305.004.703.30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沉降板路基本体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

图5-1-22Ⅰ型监测断面示意图

③Ⅱ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埋设方法同I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Ⅱ型监测断面见图5-1-23。

4.703.305.004.703.30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路基本体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C20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 0.5×0.5×0.95观测桩C20混凝土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

图5-1-23 Ⅱ型监测断面示意图

④Ⅲ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于线路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Ⅲ型监测断面见图5-1-24。

⑶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以观测过渡段及涵洞本身的总沉降及差异沉降。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I型监测断面,该沉

降断面设计中是按照涵洞与线路正交考虑的,施工过程中应按照图示要求调整。

3.305.00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3.30基床表层基床底层路基本体剖面沉降测管C20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 0.5×0.5×0.95观测桩C20混凝土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

图5-1-24 Ⅲ型监测断面示意图

Ⅳ型监测断面见图5-1-25。

⑷路堑地段采用堆载预压,采用Ⅴ型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4.305.004.30C20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 0.5×0.5×0.95C20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 0.5×0.5×0.95观测桩C20混凝土基床表层基床底层横向结构物顶板剖面沉降管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Ⅰ型监测断面2.00Ⅰ型监测断面路基过渡段长度范围2.00横向结构物αα剖面沉降管2.002.00ⅡⅠ

图5-1-25 Ⅳ型监测断面示意图

Ⅴ型监测断面见图5-1-26。

3.305.00沉降板3.301:m1:沉降监测桩m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2.002.00基床表层挖除换填层 图5-1-26 Ⅴ型监测断面示意图

⑸沿线路基段落需设置水位井,观测路基填土和堆载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水位井一般每公里设置一处(每工点至少设一处),布设在距路基坡脚20m外。水位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PVC管地下水位以下部分打孔制成花管。水位井需设置保护盒保护。水位井布置见图5-1-27。

4.305.004.30基床表层基床底层C20混凝土保护盒20.0路基本体PVC管地下水位10.0图5-1-27 水位井布置示意图

5.1.18.2.2.监测元件埋设

⑴沉降监测桩

桩体选择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设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设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⑵沉降板

由金属测杆(Ф40mm镀锌铁管)、保护套管(Ф75mmPVC管)及底板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浆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⑶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m×0.5m×0.95m),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⑷剖面沉降管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与碾压面平齐。IV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5.1.18.3.测量频度

变形监测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第二阶段:路基填土施工完成后,自然沉降期及放置期的变形监测,该阶段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以及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监测,直到工后沉降评估可满足要求铺设轨道为止;第三阶段:铺设轨道施工期的监测。第四阶段:铺设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

在路基填筑期间,每天监测一次,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应保证不少于3天观测一次。填土结束后1个月内至少每周观测一次,第2、3个月后每2周监测一次,雨后加密监测,3个月后每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铺轨验交结束。轨道铺设后至试运营期间每月监测一次。同时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调整监测频度。5.1.18.4.工后沉降的分析与评估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后,根据设计及相关规定持续监测一段时间,根据监测数据,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关系曲线图,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推测最终沉降完成时间,确定铺轨时间。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轨道的要求时,则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放置时间继续监测,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即进行“监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5.1.18.5.过渡段差异沉降及低矮路堤不均匀沉降的监测与监控 5.1.18.5.1.过渡段工后沉降控制措施

由于过渡段采用了特殊的填料,如路桥过渡段工后沉降的主要来源是地基的工后沉降。在路桥过渡段工后沉降控制方面,可通过采用从桥台逐渐过渡到路堤段的地基处理方式变化来调节,这种变化包括,CFG桩加固处理、桩板结构加固处理,以及过渡段填筑碾压遍数从大到小等,这些措施的详细方案要在施工中经过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分析来确定。在全部过渡段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好所有过渡段差异沉降的估算工作,为过渡段后期的沉降观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涵路过渡段工后沉降与桥路过渡段工后沉降控制措施相同。5.1.18.5.2.低矮路堤不均匀沉降

对高度小于3.0m的低矮路堤,由于其地基土承受较大的动荷载,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当产生沉降特别是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对路基面、轨道的影响程度将远大于高路堤对地基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应部位确保满足地基强度K30或压实系数K的要求。施工中,需要对低矮路堤地段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资料及沉降发展趋势、工期要求等,及时修改设计,变更地基补强或施工工艺。5.1.19.确保路基填料标准、压实标准、工后沉降标准措施 5.1.19.1.确保路基填料标准措施

⑴填料的挖、装、运、铺及压实连续进行。对填料的各项指标进行土工试验,确保填料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⑵按设计要求选择路堤本体填料。使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各种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一水平层的全宽采用同一种填料。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层顶面做成向两侧4%的横向排水坡。

⑶为了使A、B、C组填料级配尽可能良好,在填料装运过程中要控制粗料及细料的搭配。

⑷级配碎石采取“厂拌法”,同时配备足够的级配碎石运输、摊铺、整型、碾压和检测设备,保证级配碎石施工质量。5.1.19.2.确保压实标准措施 5.1.19.2.1.试验段

路基在正式填筑前,先进行试验段压实工艺试验。根据选定的土源、摊铺和碾压机械,选择一段有代表性路基(长度不小于200m)做摊铺压实工艺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填层的摊铺厚度、压实遍数和机械走行速度等经济合理的工艺参数。每种碾压方案、每种主要填料均进行填筑工艺试验。同时根据填料的性质、要求的压实度及强度、机械压实能力综合测定填料的含水量控制范围。5.1.19.2.2.施工过程

路堤填筑采取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方法。当原地面高低不平时,先从低处分层填筑,两边向中心填筑。

压路机压实顺序遵循从两边往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压路机行使速度控制在每小时4km以内,强振时控制在每小时2.5km左右。横向轮迹重叠控制在40cm以上,各区段交接处搭接长度大于2m,上下层接头处要错开3m。当遇到有开挖的台阶时,顺台阶进行碾压,确保结合部位的密实。压实完毕后,根据恢复的桩位检查该层土的压实厚度和填筑高程,检查填土边线,人工清理边上多出的松土。5.1.19.2.3.检测试验

按有关规定的检测标准及检测频率进行压实度的检测。5.1.19.3.确保工后沉降标准措施

5.1.19.3.1.加强地质勘测,全面系统了解地基条件

在开工前对线路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补勘,确保不因地质情况而造成路基大的变形。

5.1.19.3.2.开展全方位研究,优化和细化设计

在施工前期,联合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对所施工的路基工后沉降展开研究,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估,并根据研究成果,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⑴地基沉降控制技术措施

除最基本的地基重型碾压外,根据地基加固的设计及现场地质补勘情况,采用桩板结构、挖除换填、堆载预压等方式来减少地基总沉降、加快地基的沉降速度,以满足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

①地基加固处理

本标段中,软土和松软土地基是工后沉降最难控制的地段,设计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为挖除换填、桩板结构、CFG桩、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堆载预压等处理方法。

②试桩和现场荷载试验

在全面施工开始前,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试桩,主要研究不同设计方案(如桩强度、桩径、间距、垫层厚度等)和施工工艺对地基效果的影响,通过现场荷载试验及沉降观测,验证地基处理方案的可靠性,评价处理后地基工后沉降,并总结出系统的施工工艺指南。

③沉降分析 松软土地基按设计要求及地层或加固明显变化处设置观测断面,对每一个断面进行沉降分析。根据相邻两断面沉降差判定工后沉降的均匀性是否满足要求。

④选择典型断面和特殊断面进行数值分析和离心模型试验 在总沉降分析中,不能得出地基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较难推导出工后沉降量。因此,运用数值分析和离心模型试验对典型的断面和特殊断面作进一步研究,得出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不同设计方案对工后沉降的影响规律,评价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指导下一步施工。

⑵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措施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采用A、B、C类填料或改良土填筑的路堤,其本体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工后沉降在竣工后半年时间基本完成。因此,路堤本体的沉降根据具体填料情况,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等方法进行研究,以指导下一步施工。

⑶过渡段工后沉降控制技术措施

在过渡段工后沉降控制方面,通过采用逐渐过渡到一般路堤段的地基处理方法来调节,对于工后沉降可能较大的工点(如软土地基较深地段),优先安排施工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工后沉降量的目的。5.1.19.3.3.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路基工后沉降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加强施工管理,做到所有施工在大规模施工前,均进行施工工艺试验,并在施工过程中遵循相关施工规范和工艺标准,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施工质量。5.1.19.3.4.完善现场观测,运用信息技术,准确预测工后沉降

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精度的复杂性,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对本标段路堤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提出更为详细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案。5.1.19.3.5.动态分析与沉降观测

路堤施工期间,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根据沉降速率指导路堤填筑施工,若沉降速率过大,则调整路堤填土速率。利用工后观测资料对路基的最终沉降进行预测。一旦预测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要求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第五篇:沉降观测作用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沉降观测应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一、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监测即为测定地面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地壳运动、开采矿藏或天然气、抽取地下水等均能引起地面高程变化。局部地区地面高程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对房屋、地下管道、道路、桥梁和水坝等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城市和工业区地面的持续下沉甚至危及整个城市和工业区的安全。地面沉降作为地质灾害的一种主要类型,日益威胁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安全。

二、建筑物沉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沉降观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