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23-101568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30 13:11: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赣市府发„202_‟24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202_年6月28日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六日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工作思路,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机遇,破解体制机制新难题,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严峻挑战和考验,迎难而上,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202_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400万人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388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1.92万人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8.18%和16.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5%和12%的目标。202_年,旅游总收入96.37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9.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3.61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50.88万美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9.3%和19.4%,国内旅游收入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7-18%的目标。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以食、住、行、游、购、娱等主体要素全面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至202_年底,我市A级旅游景区有12家,其中4A景区10家,3A景区2家;星级旅游饭店48家,其中四星级饭店7家,三星级31家;旅行社57家,其中三星旅行社7个, 二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1849人,其中景区1821人,星级酒店5462人,旅行社433人,旅游车队254人,旅游院校775人,乡村旅游3104人;有旅游车队3家。完善了旅游娱乐设施,开发了系列旅游商品。同时,旅游业加快与各行业的融合,创建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25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4个,三星级以上农家旅馆19家,三星级以上农家饭庄65家。

(三)旅游开发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十一五”时期,先后有9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瑞金被评为“江西省旅游强县”;赣州市陡水湖景区管理局挂牌成立,加快了该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完成了以章贡区水东至赣县湖江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启动了瑞金景区和通天岩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工作;赣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已奠基开工,石城通天寨、赣江源生态旅游区、大余丫山、兴国三僚、宁都翠微峰和会昌汉仙岩景区通过了省级4A初评并向国家评定机构申报评定。红色旅游得到较快发展。兴国“六园”(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烈士陵园、将军园)、石城九寨温泉、龙南武当山、大余牡丹亭景区、梅岭古驿道、定南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等景区开发建设有了新进展;安远三百山景区及东江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瑞金景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了省级评审,中心城区城市中央公园、章江南岸滨江公园、城展馆、赣县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等旅游休闲资源开发利用迈出新步伐。

(四)重点项目规划有序开展 《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的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由区域性规划向景区规划、由总规向控规、修规等下一级规划延伸。编制了红色旅游二期规划报国家、省有关部门。《赣州市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通天岩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陡水湖区域旅游规划》正在编制中。各县(市、区)陆续编制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各级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区规划相结合的旅游规划体系。

(五)旅游节庆会展效应显现

“十一五”时期,组织参加了五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瑞金成功举办202_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已经建立了以“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和“赣州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品牌的旅游节庆会展推介体系。全市各县(市、区)能充分发掘本地特色,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举办各种形式、各类主题的节庆会展活动,有力地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瑞金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联席会议、龙南的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崇义的阳岭养生旅游节、上犹陡水湖赏枫节、赣县樱花节、会昌汉仙岩生态旅游文化节、大余生态旅游文化艺术节、东江源三百山生态旅游节、赣江源头〃江西石城生态旅游节等。

(六)旅游区域合作步伐加快

202_年至202_年,每年举办“赣港迎新座谈会”、“赣澳迎新座谈会”,推动了与港澳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202_年,市政府与广东省旅游局签订了全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局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与赣、粤、闽、浙四省19个设区市共同签署了《海西区域旅游营销福州宣言》,联合共铸海西旅游品牌。202_年,在台北成功举行了202_年赣州(台北)旅游推介会,成功搭建了与台湾地区旅游合作的桥梁与平台,开拓了台湾旅游客源市场;与韶关、清远、郴州、永州、贺州拟定了粤北湘南赣南桂东(四省六市)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打造区域旅游联盟,推动无障碍旅游。同时,“赣粤闽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协会”、“红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合作能力不断提升。

(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

旅游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建立起了市、县(市、区)企业三级培训体系,在全行业开展了岗位资格培训,经营和服务理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上万人,全市旅游行业职工服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二、当前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我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叫得响、在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吸引物。

(二)旅游功能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没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旅游公路、高速(国道、省道)公路旅游标识标牌、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厕所等方面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

(三)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足。缺乏能代表赣州整体旅游形象的特色商品,民间工艺品、地方特色小吃等亟待开发利用。

(四)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市星级旅游酒店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景区、旅行社高级导游人才十分匮乏,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一)发展环境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面临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将更加凸显。

1.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我市正在全力推进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对接与融入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为“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带来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民生基础更加稳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在国家和地方旅游发展战略等影响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交通体系的完善、信息化在旅游业的普及应用,使游客的旅行、居住和相关消费变得更加方便。

四是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政府对游客满意度的重视与保护,让游客消费更加明白和放心。五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深化等,为旅游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其是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一是解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

二是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等中长期挑战。

三是各种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不利事件对旅游业的阶段性冲击。

四是区域性成熟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总之,“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是战略性的,但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是空前的。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围绕赣州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功能,推动赣州区域性旅游中心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大市、旅游产业大市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赣州旅游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做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旅游资源,编制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竞争力。依托赣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赣南特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形成文化休闲中心和会务商务中心。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总收入要翻两番以上。

(四)主要任务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强新要素投入和现代产业运行方式运用,改变以往仅注重景区和宾馆等接待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按照战略的思维和把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旅游发展模式。重点是结合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特大城市(现代都市)、旅游强县、旅游强镇和精品旅游景区等建设,推进旅游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

(1)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含城郊)旅游休闲发展步伐。重点是着力推进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建设,促进我市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章贡区和赣县整合中心城区旅游资源,积极创建江西省旅游强县(目的地);大力支持客家旅游集团的发展,不断增强其融资能力;加快赣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发挥其游客集散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休闲场所、酒店、购物中心、公园绿地等城市功能设施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休闲度假的要素功能。

(2)着力推进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步伐。按照程序加快推进景区各项规划;尽快确定景区开发建设主体;解决好景区林权流转和农户搬迁安臵问题,坚决制止景区内违章建筑;把通天岩景区打造成“文化+旅游”的经典景区。

(3)以提升旅游强县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瑞金打造红色旅游名城步伐。在完善和提升现有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基础上,一是加快建设瑞金次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粜米巷休闲街区、春江花月休闲绿堤等三大城市游憩类项目;二是加快建设、配套、完善和提升叶坪旅游区、沙洲坝旅游区、云石山旅游区和纪念园片区等四大红色经典类项目;三是加快罗汉岩旅游区、赣江源乡村旅游、赣江源头生态旅游区等三大生态度假类项目建设步伐。

(4)以创建旅游强县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加快龙南打造“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步伐。在完善和提升现有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基础上,一是加快龙南次中心城市游客集散综合接待服务中心、龙南县客家历史展示陈列馆(包括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展示馆、客家围屋建筑艺术展示馆、客家民俗服饰展示馆、客家生产艺术展示馆以及客家民俗风情展演馆)等项目建设步伐;二是加快龙南县九龙湾国际温泉休闲度假区(包括开发建设温泉主题公园、室内外温泉泡池及游泳池、渥江沿江10公里景观大道,兴建五星级温泉宾馆<含会议中心>、综合公益等服务项目)建设步伐;三是进一步拓展龙南客家围屋风情旅游区,按照国家创A的要求,兴建客家历史博物馆、客家特色美食商贸一条街,对横黄线乌石围、燕翼围进行维护维修;四是加快龙南武当山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完成景区和谐广场、生态果园、养生基地、自驾旅游基地、旅游学院、五星级旅游饭店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完善景区内配套设施和标识标牌体系建设,规范景区管理,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将武当山景区打造成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五是充分发掘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休闲度假功能。此外,拥有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纪念馆、梅关古驿道、丫山、牡丹亭等旅游资源和钨矿资源丰富的大余,以及将军县——兴国、“长征出发地”——于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和国家森林公园翠微峰所在地——宁都、“江南小蓬莱”——会昌、中国白莲之乡——石城等县,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工作。

(5)以凸显兴国特殊的政治优势和区位优势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兴国做大做强“将军故里,模范兴国”旅游品牌步伐。积极争取将兴国纳入国家红色旅游二期规划。争取将厦蓉高速公路江口至兴国的快速连接线建设、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十二五”规划前两年的重点项目向上申报。按照打造旅游重点城市的要求,加快完成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将军园改造、烈士陵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名人公园等“六园”项目建设;依托三僚独树一臶的风水文化资源,加速推进三僚风水文化景区建设,全面完成三僚景区二、三期工程建设,把三僚景区打造成集风水文化研究、风水作品欣赏、风情民俗体验于一身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6)以打造赣南中央苏区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旅游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旅游品牌建设步伐。一是着力开发打造长征品牌旅游拳头产品,加快建设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旅游景区”。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红色旅游互补性项目开发。抓好盘古山铁山垅国家级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为赣州旅游增添一张亮丽的名片;抓好黄麟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增强康体保健休闲度假功能;抓好具有“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特色的屏山旅游区创4A级景区工作,进一步突显长征出发地于都多姿多彩的旅游形象。三是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自驾游信息系统,抓好于都河水上旅游开发和滨江湿地公园、五星级酒店建设。

(7)以彰显“中国白莲之乡、千里赣江源头”特色和发挥赣闽边城区位优势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石城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步伐。一是进一步扩大荷花园规模,加快荷花研究院、游步道、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将大畲荷花园打造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精品;二是加快赣江源漂流、赣源八瀑、农庄、漂流木屋等项目的开发,同时进一步完成景区接待中心、游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完成通天寨景区内游步道、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以及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把通天寨风景区建成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景区;四是在完善九寨温泉度假庄园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水上乐园、生态农场、体育公园、度假公寓、生态住宅小区、娱乐城、亚健康疗养中心等项目,把九寨温泉度假庄园发展成为一个温泉旅游特色镇。

(8)以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城市带动、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示范区(镇、村)和示范户,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种类丰富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启动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社会消费热点,使广大乡村发展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建成统筹城乡的国民旅游消费大市场,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实现消费大众化、产品特色化、发展产业化、服务规范化、效益多元化发展。

(9)以旅游强镇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在全市打造“世界橙乡游”和“生态赣州游”步伐。一是加强与筹建的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建设赣南脐橙(信丰、瑞金)产业园等方面的对接,在进一步提升脐橙产业规模和层次的基础上打造“世界橙乡游”精品。二是依托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赣南树木园和京明度假村等旅游资源,加快陡水镇打造旅游强镇步伐;依托三百山4A旅游区(含东江源温泉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和脐橙采摘园等资源,加快三百山镇打造旅游强镇步伐;依托汉仙岩生态旅游经济区、汉仙温泉、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等资源,加快筠门岭镇打造旅游强镇步伐;依托宝莲山、湖江夏浒、白鹭古村等地资源,努力推进湖江等旅游强镇建设步伐。三是加快章江源头生态旅游区、齐云山原生态旅游区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崇义聂都溶洞景区、上堡梯田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程;加快中国老区〃汉仙岩生态旅游经济区生态度假区项目建设步伐。四是开发钨、稀土矿山资源,积极创办矿山公园;整合重点丹霞地貌资源,积极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五是加大温泉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建设温泉旅游度假(示范)区、温泉旅游特色镇、温泉旅游度假村,大力推进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进程,进一步突显“生态赣州”的品位和特色。

(10)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打造旅游龙头企业步伐。一是推动旅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旅游业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促进旅游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二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商业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广泛运用,推动旅游企业的自主创新。三是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保险、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广泛融合,推动旅游业现代商业模式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旅游资产控股集团公司的载体功能,整合旅游资源,搭建融资平台,提高信用等级,通过银行贷款、资金信托、发行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资金支持,并以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旅游景区社会化投资和经营。四是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满足多样化的现代需求。

(11)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增强旅游城镇服务功能的步伐。一是进一步完善疾病监控、卫生防疫、金融服务、互联网服务、供水供电、邮政通讯、环境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构建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景区三级旅游空间网络,完善旅游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旅游乡镇和景区四级旅游集散系统。加快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大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实施旅游厕所建设与提升工程,逐步使各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城镇、服务中心、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四是建立旅游解说系统,完善导游服务系统,主要旅游景区逐步实现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五是完善旅游景区的导览标志设臵,改进与完善各级景区内部场所标志系统。六是大力改善景区旅游步道设施,提高参观游览的安全性、舒适性。七是重点景区、酒店宾馆推荐使用电子门票、电子监控系统,在有危险性的景区优先使用监控设施。八是建立健全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标志服务体系、交通沿线配套服务设施、自驾车旅游基地建设。

(12)以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臵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打造集旅游安全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形成各级旅游部门安全责任落实、信息渠道畅通、上下联运的协调机制。依托现有公共安全系统,以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服务基地为重点区域,加强旅游景区预警系统、服务场所防范系统、自驾车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队等公共安全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一线从业人员应急救护能力和旅游者风险意识,减少旅游者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安全设施,制定游客分流预案,合理组织安排景区内游览线路。加大公益性旅游安全设施投入,使旅游安全服务的重点逐步向散客转移。

2.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推进中心城区旅游休闲场所建设

顺应旅游休闲市场的需求,加快旅游业与文化、农业、林业、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的优势领域,建设和完善与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和现代都市相匹配的旅游休闲度假体系。一是积极融入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开发建设,打造现代都市的滨水客厅。二是在河套老城区,依托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蒋经国故居、灶儿巷、古浮桥、福寿沟、文庙和南市街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江南宋城游。三是在章江新区,依托城市中央公园、城展馆、自然博物馆、市民中心、章江南岸滨江公园、章江大桥桥头公园,以及将兴建的钨与稀土集散中心、商务中心、流转中心以及赣州钨业大厦、赣州稀土大厦,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游。四是依托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建设集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佛教朝圣为一体的风景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东南亚有影响的佛教文化胜地。五是依托赣州植物园、中国(赣州)国际花木城、体育公园和赣州美食城,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健身、观光、购物于一体的理想去处。赣县宝莲山景区应与峰山片区对接。六是依托赣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演艺娱乐业,丰富旅游文化休闲配套产品。组织编排并在固定场所演出特色综合节目,使之成为文化旅游的精品。七是在陡水湖景区,依托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赣南树木园、京明度假村、上犹园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森林小火车等旅游资源,打造中国的(奥地利)“月亮湖”,成为境内外游客和市民的休闲度假胜地。

3.按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实施集群工程,促进旅游品牌做特做大做强,积极打造世界橙乡、红色故都(长征出发地)、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生态赣州和堪舆文化等六大旅游产业集群,即以筹建的中国脐橙研究院、脐橙产业园等为核心的世界橙乡旅游产业集群,以瑞金为核心的(包括瑞金、兴国、于都、会昌、宁都、寻乌、石城)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江南宋城旅游产业集群,以龙南-赣县为核心的客家风情旅游产业集群,以会昌-安远-寻乌-定南和上犹-崇义-大余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及以兴国三僚-章贡区杨仙岭-定南布衣文化为核心的堪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夯实基础。

4.按照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重点打造旅游休闲走廊 依照构建开放式网络模式和与主体市场对接的原则,重点打造对接北京、长珠闽及泛珠三角的旅游休闲走廊。(1)培育重点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培育精品旅游区。要重点扶持上述县(市、区)积极构建纳入全国、区域、本省和本市重点的“红色经典之旅”、“共和国摇篮之旅”、“长征集结号探秘之旅”、“客家摇篮〃东江探源之旅”、“纵情绿色生态之旅”以及“江南宋城之旅”等产品。鼓励开发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专线,条件成熟的开通定线旅游客运班线。

(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一是全国红色旅游赣州精品线路(赣州-于都-会昌-瑞金-长汀-上杭-古田);二是江西旅游赣州精品线路(红色经典体验之旅线路:赣州—兴国—于都—瑞金—赣州,共和国摇篮之旅线路:赣州—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于都—赣州);三是赣粤闽客家千里旅游文化长廊(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三明);四是赣州千里自驾走廊(深圳<或广州)—河源万绿湖—和平—定南—安远—赣州—赣县-龙南—连平—深圳);五是生态赣州精品旅游线路(赣州-上犹-崇义-大余-赣州;赣州-龙南-定南-安远-赣州;赣州-赣县-于都-会昌-瑞金-宁都-石城)。

(五)主要措施

1.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

(1)建设、完善旅游重点基础设施。一是策划包装、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库并及时更新。大力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文化旅游开发。二是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大项目建设,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通讯设施、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设施以及资源环境保护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三是加强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干线公路、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加快景区间公路网建设,特别是通向重点景区的公路以及景区之间的公路,积极建设旅游景区间连接道路。积极支持建设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红色旅游景区道路。把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往高速公路的道路连接线,按道路属性分别纳入各地交通建设规划并申报计划,争取国家补助。对部分旅游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提升道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以开发旅游公交线路为重点,实现航空港、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公交站点、旅游集散中心等与景区的无缝对接。四是发展城市旅游公交,有效整合旅游发展与公共交通,使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引进城市观光巴士,开通“旅游直通车”,提升城市旅游交通能力,开通城市通往各旅游景区的旅游观光车辆线路,实行公交化运行。五是完善景区内交通设施,推行低碳绿色交通,兴建景观道路和旅游专路,保障景区间旅游顺畅。六是积极推动景区到集散中心的短程交通线路建设,建立快捷的交通换乘系统,在各种方式交通站点间开辟旅游换乘绿色通道,减少换乘时间。科学规划旅游交通线路和站点。七是大力推进旅游道路交通指引标识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便捷、实用的旅游道路引导系统,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指引服务。与此同时,做好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提前治理,确保各个景点安全。(2)鼓励和支持投资开发建设重大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的重点工程项目,配套和完善旅游要素。对符合赣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我市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新建、扩建的旅游项目(如: 旅游景区景点、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大型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等),各地要给予优惠政策,各地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产业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

2.大力提升全社会旅游休闲意识,发挥旅游休闲度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将实施的国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形成有利于旅游休闲发展的舆论氛围。大力开展旅游休闲的公益宣传,加强各类人群的旅游休闲教育,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休闲行为,挖掘国民潜在的旅游休闲消费能力。

(2)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权利。把城乡居民旅游休闲状况作为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大政府旅游休闲投入,强化政府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优惠政策,加大针对性产品开发力度,提供便利化的设施和服务。将开展旅游修学活动作为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旅游休闲纳入社会保障,发展福利旅游。

(3)开拓居民休闲市场。组织开展“赣州人游赣州”活动,各县(市)要创造条件开通至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车,赣州中心城区要开通到全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车,积极引导旅游景区推进广告互换、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实现市场共享、互利双赢;倡导机关事业单位为干部职工“赣州人游赣州”购买景区年票,鼓励企业将“赣州人游赣州”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范围;全市各景区(点)对持有赣州市范围内身份证的游客减半收取门票费。

(4)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协调好职工工作与休息的关系,各单位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应以适当形式对外公布干部职工的年度休假信息和休假安排,统筹安排生产或工作任务,做到工作和休假两不误。依法保障在职职工法定休息时间,鼓励根据个人意愿将带薪假期分段灵活安排。

3.加强假日旅游工作管理、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发展假日旅游休闲经济

(1)发挥节庆活动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掀起旅游人气高峰。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加大市场运作力度,与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高品位新春音乐会、高品质新年焰火晚会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举办好“赣州生态旅游节”,做到届届有主题,年年出新意,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二是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传统,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2)加强假日旅游工作管理,让市民和游客度过幸福、欢乐、祥和的旅游黄金周。一是加强假日安全信息引导和服务,提高游客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游客理性出游。二是不断健全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假日旅游市场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完善旅游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三是提升假日交通、餐饮、住宿、景区、娱乐场所等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四是加强对交通集散地、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大型游览游乐设施、旅游餐饮场所等游客密集场所的旅游安全检查,提高旅游企业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强假日旅游的市场监测和统计工作。

4.按照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拓展旅游休闲宣传营销空间(1)围绕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开展旅游网络宣传营销。一是发展与新一代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多元化旅游营销模式。加强旅游服务机构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鼓励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通过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定位服务、社会性网络服务等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构建三网融合机制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立跨网络、跨终端的多元化旅游营销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互联网预订系统和网上博览,发展以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充分满足现代需求的质量高、效益好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二是加强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和旅游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媒体加大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力度,及时公布自然灾害、旅游安全、旅游价格、接待能力、重大事件、旅游气象等有关信息。对境内外主要旅游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以及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形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发布旅游警示信息和目的地安全预警等级。加强旅游企业、旅游投资方面的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三是构建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模式。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建立以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目的地营销为核心的目的地综合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各级目的地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咨询和指南服务。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拓展服务内容,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和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动目的地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建设,加快区域旅游资源营销、旅游代理、电子支付和安全认证的一体化服务,形成点面结合的区域数字旅游体系和产业链。

(2)围绕优化出行方式的要求,形成旅游立体宣传格局。一是加强在京九铁路、韶赣龙铁路、武广高铁、大广高速、厦蓉高速、韶赣高速、鹰瑞高速、石吉高速等道路交通网络的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和旅游信息发布。二是加强与央视、中国民航报、北京首都机场、赣州航空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加大赣州形象宣传力度,特别是城市形象、品牌形象宣传,扩大赣州旅游的影响。三是充分运用与赣南日报报业集团、赣州电视台、赣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合作机制,与赣州晚报合开旅游专栏《旅游直通车》栏目,与赣州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共推《周末列游》节目,与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合办《赣州旅游》栏目,构筑文字、图像、声音三位并举的立体宣传网络。四是发挥固定媒体和流动媒体的作用,在主要公共场所、出入交通要道设臵赣州旅游宣传公益广告,在赣州城际巴士(出租车)上做赣州旅游宣传广告,以及在各大星级宾馆、重点景区内设臵触摸屏和宣传资料架,统一宣传赣州旅游。同时,在改版的赣州旅游网上宣传推广赣州旅游,分阶段有重点进行专题宣传、节庆宣传、热点宣传和内外宣传,多形式报道我市旅游,全方位、多角度扩大宣传营销力度。

5.加速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1)支持旅游院(系)面向社会,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其它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上岗前及在岗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2)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旅游业各类领军人才为重点,着力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人才,建设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导游人才、旅游技能型人才、乡村旅游服务人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要求,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管理团队。

(3)加强旅游部门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尤其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加强旅游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市旅游专家库专家在旅游创意、项目策划、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旅游政策服务保持与“长珠闽”的快速对接。重点加强与“长珠闽”地区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市场开拓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探索与北京市场、泛珠三角(尤其是港澳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快速对接机制。五是增强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积极稳妥地探索旅游跨行业跨区域的融合与合作。

6.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力量,统筹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各级政府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目标责任制、业绩考核制度、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参与机制,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开展公共服务,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格局。

(2)加强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规划先行,集中专业力量,促进社会参与,做好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注意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旅游规划之间的统筹安排。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注重各类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将旅游规划列入法定规划序列,增强旅游规划的执行力。

(3)合理保障旅游发展用地需求。做好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岛、采矿塌陷区和可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成片绿化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用途和性质且承包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有偿流转使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合作方式与开发商共同开发中小型旅游项目。研究制定集中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合理利用岸线资源,保证重大项目建设需要。

(4)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游客满意度。以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出发点,按照平民视角、科学评价的原则,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的工作手段和监管方式。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框架下,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可持续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推进生态旅游大市、旅游产业大市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5)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各地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要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安排,并且每年的预算安排要与地方财力增长相适应。专项资金用于编制旅游规划、补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节庆活动、旅游宣传营销、旅游队伍培训、表彰奖励先进等。

【http://xxgk.ganzhou.gov.cn/fgwj/qtygwj/201107/t20110712_289928.htm】

第二篇: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2_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2_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2_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2_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2_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2_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

202_年,对通辽旅游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文件,命名通辽市等31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孝庄故里、草原名城”通辽夺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202_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2_年经“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项目组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测评和审核,我市被评为“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及“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大旅游思路,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社会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形成了“招商一批、在建一批、开业一批、提升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市内外企业、社会各界多方投资,鼓励、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精心筛选招商引资项目。为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形势,编制制定《通辽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并多次完善与提高。二是创新旅游业招商办法,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推介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旅游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主动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寻求投资客商,建立投资关系,并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投资洽谈会。四是理性引资,重点建设项目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5年来,全市新增加的旅游项目46个,旅游业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现已形成了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探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目前,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已发展到40余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景区10个,2A级景区4个。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社会旅馆200多家。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具有出境资格旅行社2家;旅游购物商店50余家,全市持证导游员249名。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以规划为先导,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通辽市旅游总体

-2-

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旗县市区也都把编制旅游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国内专家,用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扎鲁特旗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人大审议,奈曼旗、科左后旗编制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开鲁县旅游总体规划已完成资源普查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制规划,使各地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在调整旅游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突出地方特色,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培育国内一流旅游精品线路。202_年通辽市党代会、人代会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遗产,挖掘自然资源,建造人文景观,外联带外宣,外宣促外销”的旅游发展思路,实现规模化旅游、开放式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通辽市的重要产业。按照把通辽市“建成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的奋斗目标,全市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按照旅游资源及地理分布,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题,以“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为品牌,围绕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以大青沟、科尔沁区、珠日河和扎、霍草原四个核心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一线四区”的旅游开发布局。突出“科尔沁赛马”,开发建设具有通辽特色的“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孝庄故里游”和“中国马王故乡游”等专线旅游热线。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作为通辽市旅游开发中心主线,旅游开发首先围绕该中心线进行,渐次向周围地区辐射。四大旅游区域。第一区,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旅游线路包括库伦旗三大寺、阿古拉民俗文化区、努古斯台原始草原区、僧格林沁博物馆等景区;第二区,以科尔沁区为中心,旅游线路涵盖森林公园、毛主席像章珍藏馆、莫力庙水库、吐尔基山水库、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古榆园、麦新纪念馆等景区;第三区,以历史名人为主题,旅游热点项目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孝庄园、嘎达梅林纪念馆、胡力斯台水库旅游区;第四区,以原始草原风光为内容,旅游线路上分布有山地草原、霍林河原始草原、静湖度假村、怪山旅游区、誉龙泉旅游区及霍林河露天煤矿工业旅游区等具有原始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的旅游度假区域。目前,通辽市紧紧围绕“孝庄故里·魅力通辽”这一旅游主题,精心打造出六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扎旗山地草原旅游区——霍林郭勒辉特扎哈诺尔草原旅游区;二是孝庄园旅游区——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莫力庙民俗度假区——古榆园——奈曼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僧格林沁王府——大青沟国家级

-3-

自然保护区——库伦三大寺——塔敏查干沙漠探险观光区;四是麦新纪念馆——毛泽东像章珍藏馆——通辽市革命烈士事迹展;五是阿古拉——莫力庙羊场——珠日河“农家乐”、“牧家乐”民俗旅游;六是科尔沁蒙牛生产线、霍林河露天煤矿生产线工业旅游。通辽市按照旅游精品线路景区分布,与沈阳、长春构建沈——通——长金三角旅游圈、与秦皇岛与承德构成秦——通——承旅游经济圈、与辽西蒙东七城市则构建联合体旅游圈。通辽市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同时,融入到更广阔的互补共盈的旅游合作领域,正在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通辽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十一五”期间,通辽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我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名片为支撑,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组织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推动了旅游事业的新进步。我们一直把“游孝庄故里—品中国马都”、“科尔沁草原明珠—通辽”这两个口号作为我市新的旅游发展牵动战略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有效实施,目前已叫响全国。5年来,在《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开辟专版,出版了《神奇科尔沁》、《科尔沁文化史》等系列丛书、印制了《通辽旅游风光》画册及《通辽旅游指南》,制作了《科尔沁草原之旅》、《魅力科尔沁》光盘。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介绍通辽旅游。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等媒体先后对通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做专题报道,使通辽的旅游特色品牌得到彰显。5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旅游交易会、联谊会及博览会,与主要的客源市场旅行商们共同商讨旅游资源共享、线路联结、加强区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促销活动,以此来不断提升通辽的旅游知名度。202_年,我市荣登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品牌组织、全球华人名牌网联合推选的202_《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202_年我市以强大阵容参加202_·中国北方十省旅游交易会北交会并获最佳展台奖。

--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健全机制,提高旅游服务满意率。一是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旅游服务推荐单位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

-4-

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极大提高。三是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四是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旅游先进旗县市区、先进旅游企业和个人,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速度仍显缓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目前除科左后旗大青沟、奈曼旗的柏盛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外,我市的沙漠、草原、水面、森林等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已开发的阿古拉旅游景区总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很多景区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主要的旅游产品为观光旅游,具有浅层次、粗放经营的特征,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项目少。

二是旅游经费不足。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局存在办公经费不足、宣传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科尔沁区只有人头费,没有专门的宣传促销经费,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三是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滞后,缺乏指导性。多数景区没有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景区建设随意性较大,个别景点虽有规划,但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问题。如库伦旗五星水库景区等。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市域广阔,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有待完善,部分景区的游览指示图版、服务标识牌、告示牌等游览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还有部分景区因周边环境差、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较差,住宿等设施档次低,在规模、品位上均未能达到规划的目标。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将旅游产业打造成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生态资源和气候特点,发挥两大优势(交通、区位),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实现向旅游强市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二)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通辽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三)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我市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四)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在追求经济、-6-

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从202_至202_年,以交通干线为重点,全面推进沿304国道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串联旅游区,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到202_年,基本形成中部、北部、西部、西北、南部五大旅游板块。力争在202_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4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5A级景区力争达到3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星级酒店达到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1-2家。

客源层次上到新水平,在东北周边市场得到拓展的同时,争取远程游客(东北地区以外的游客)占游客总数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将通辽市建成我国东北地区黄金旅游线之一,东北地区的旅游强市,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2_年到202_年,游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5%,分别达到500万人次和120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旅游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大市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 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

一、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将孝庄园旅游区、库伦“三大寺”景区、奈曼王府、银砂九岛旅游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5-1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高A级景区。二是在努古斯台开发建设科尔沁马城,建成集繁育、交易、赛马、科研为一体的大型马产业城。三是霍林郭勒市建立蒙元文化中心和鲜卑博物馆。四是在塔敏查干沙漠开发极限挑战运动项目,建设成T3、U2汽车越野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冰雪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哈萨尔圣地、九通绿都生态园、莫力庙集宁寺、蒙古礼品城综合楼、麦新烈士陵园等一批AA、AAA级的旅游景区。力争使我市的景区规模和对外影响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旅游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得以凸显。

二、精品线路

-7-

我市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国道304线,继续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按照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环境质量,完善旅游要素市场,打造和推广优质的线路产品,“孝庄故里〃魅力通辽,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的旅游总体形象已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可。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七条精品线路:

线路

一、沙漠峡谷、牧民家园精品游 线路

二、山地草原风情游 线路

三、原始草原生态游 线路

四、农家乐、渔家乐体验游 线路

五、科尔沁宗教文化探秘游 线路

六、科尔沁红色经典游 线路

七、沙漠探险、体育健身游

精品线路的成熟,标志着我市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步入正轨的我市旅游业如今已变成了一列快速向前开进的列车,以一种势不可挡形式向前开进。

第四章 市场形象定位和营销战略

一、城市总体旅游形象

“孝庄故里、魅力通辽”

“美丽科尔沁:牧马人的伊甸园”

二、总体营销战略

继续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草原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三、主要营销措施:

1、重点营销。加强与主要周边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使来我市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以黑吉辽、京津冀地区为高端客源市场和营销重点,营销推介通辽的民族特色及快速发展的城市风貌;以长江三角洲周边的大中城市为目标,营销推介通辽集民族与沙漠为重点的旅游产品。

-8-

2、联合营销。与大连、青岛等海滨度假城市进行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中国黄金海岸线”联合营销;积极推动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联合营销;与区外旅游城市互结友好城市关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通辽观光度假。

3、特色营销。集中宣传通辽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沙漠绿洲、草原的形象,大力培育和宣传促销特色度假旅游产品和草原旅游产品,重点打包推介

4、近郊旅游营销。积极组织适合市民消费需求的市郊旅游线路和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好宣传、咨询和管理,完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方便家庭和散客旅游。

5、国内合作营销。适应国际旅游区域化发展方向,推动与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及相关旅游协作区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重点与周边盟市及外省市的联系,实现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6、企业参与营销。调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扩大我市在主要客源国的影响和市场份额;拓展外联销售渠道,鼓励国内有实力和有市场优势的旅行社在通辽发展服务合作网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

7、网络营销。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订系统,多语种、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发展网上预订和服务体系,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8.媒体营销。发挥媒体的宣传效应。邀请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来通辽拍摄旅游专题片;制作通辽市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片;在我市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与海内外旅游城市合作进行旅游形象片置换播放;继续实行宣传报道奖励政策。

9.宣传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制作内容实用、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小地图等;制作大批量、多语种、内容丰富翔实的通辽旅游宣传品,摆放在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等处供游客查阅,在航班上作为免费读物。

第五章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建设

(一)旅游交通

实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多方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层次旅游交通网络体

-9-

系。民航,重点开通至国内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加大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包机业务;公路,主要抓好市区通往市内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开通往大青沟、阿古拉、莫力庙、珠日河等重点景区的通辽一日游旅游专线;铁路,在京通高铁开通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通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客运列车。

(二)旅游饭店

坚持结构合理、档次提高、配套完善、服务细微的原则,使全市旅游饭店在档次、规模、综合接待能力等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饭店由现在的25家达到50家,住宿设施供给总量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平衡。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经济型饭店。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力争吸引国际知名饭店品牌落户通辽,建成1-2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

(三)旅行社

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形成3-5家对旅游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适当控制旅行社数量,优化旅行社结构,推动旅行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旅游餐饮

大力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体,兼有其它菜系的风味饮食。充分展示通辽地方餐饮特色和多元特色,努力开发制作独具通辽风味的特色佳肴,丰富通辽饮食文化。全市要评定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和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的通辽地方特色餐饮

(五)旅游商品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挖掘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商品档次,加强包装宣传、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把旅游商品业培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牛肉干、奶制品、版画、皮画、蒙古族服饰、蒙古族乐器、科尔沁有机食品、蒙药、旅游宣传品等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名牌旅游商品超市,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商品连锁店,形成特色购物旅游。到202_年,旅游购物比重争取达到30%

-10-

以上。

(六)旅游信息

实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工程,建立以优秀旅游城市和黄金周信息预报点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旅游统计卫星账户,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投资旅游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自治区的实施意见》,我市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旅游促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对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政策;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工商、公安、物价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争取在政策上给旅游业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放宽、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大限度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变通,形成全方位开发建设、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推动旅游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旅游经济。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项目建设,推广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

(四)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水平,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旅游

-11-

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通辽市旅游协会和各类旅游专业性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共同树立和维护我市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抓好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营造方便游客、尊重游客、爱护游客的良好旅游氛围。加快构建全市旅游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并与全国各省市、世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

(五)加快旅游人才开发

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推进导游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大学教师等专业人才兼职导游,加强景区讲解员和外语导游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每年举办全市导游员风采大赛,培育一批金牌导游人员。“十二五”末,全市导游人员增加到800人。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力求实现资源环境贡献与消耗比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12-

第三篇: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等8条精品旅游线。”昨日,四川省旅游局正式对外公布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高端旅游产品: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

■8条精品旅游线:

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

开发高端旅游产品 造精品旅游线路

《规划》提出,未来四川旅游将发展一个旅游经济增长极,即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德阳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地,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即白酒金三角)、发现四川一百年(以欧洲专家探秘四川的行程,探索四川的百年沧桑)8条精品旅游线。

规划明确提出,除了要开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自驾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美食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以及工业科技旅游,还要大力开发运动康体、中医养生、修学科考、宗教文化等潜在优势旅游产品,积极培育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不断创造旅游消费亮点。

实现交通无缝对接 试点建智慧景区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干线交通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把游客从交通上的多重中转、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现状中解脱出来。“旅游需要动起来,发生地理位移;而信息技术致力于使人‘宅’来。以高度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慧旅游’就是让我们从‘宅’垂直起飞,点对点抵达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加林说,要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建设3个智慧旅游城市、10大智慧景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10大亮点

【202_-1-18 16:56:52】 【来源:中国网西部高地】【字体:大 中 小】 【颜色:红 绿 蓝 黑】

【中国网•西部高地】讯蒋君报道近日,四川省旅游局透露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相关情况。

根据省政府和省“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二五”省级28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未来五年指导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编制历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_年7月—202_年6月)。先后在全省开展了5个片区的调研,全面总结了全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对涉及“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16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多个专题规划,形成了总共54万多字的专题调研报告。

(二)中期起草、征求意见阶段(202_年7月—202_年3月)。在前一阶段系列基础研究基础上,对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省旅游局内部两次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研究讨论规划思路;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省重点旅游企业、在校大学生、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书面征求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1个市(州)政府、市(州)旅游局的意见和建议;今年1月6日,巨峰省长亲自主持召开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查。

(三)后期审查完善阶段(202_年4月—至今)。反复修改完善文本,并再次送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书面审查,送21个市(州)旅游局征求意见;7月底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论证;8月1日,彦蓉副省长召集省级相关部门,再次讨论完善《规划》。9月7日,巨峰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第四次专题审查会,对《规划》进行了审查讨论。10月11日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通过《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1个“转”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省委确定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增强全省旅游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转变政府主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产品开发方向,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实现“旅游功能综合化、旅游发展方式集约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和旅游生产及旅游消费低碳化”,真正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强调3性

“科学性”——规划编制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5个片区的调研、对“十一五”全省旅游发展成绩和经验的总结、16个重点课题的研究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都是支撑“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科学基础。

“开放性”——从全省旅游行业系统到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1个市(州)政府,从在校大学生、网民等游客市场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规划》编制。

“互动性”——强调借专家之智、集地方之意、汇部门之力、求公众之妙,“群策群力”编规划,《规划》最终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4个坚持

一是坚持紧扣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对未来旅游业发展进行谋划,突出发挥旅游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把握大势。充分抓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灾后产业振兴和中央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等多重机遇,主动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

三是坚持“跳起摸高”。“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不仅要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我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省。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设置,既要尽力也要量力,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强调措施的可操作。

三、《规划》的篇章结构

《规划》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4章、15节:

第一章是“发展环境”,客观总结了“十一五”四川旅游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四川旅游发展形势。

第二章是“发展要求”,主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强调要突出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突出发挥旅游业的“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突出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突出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实现“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形成“1极、3带、5区、5环”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是“发展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今后5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6大体系,即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营销体系、夯实基础体系、健全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体系。

第四章是“规划实施”,围绕发展任务的要求,强化规划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提出注重规划衔接、纳入计划、加强监督考评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附录包括了名词解释和图件。

四、《规划》的10大亮点

(一)扩大消费、满足需求——旅游资源品牌化、景区化

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要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推出更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规划》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协同配合,整合资源、挖掘资源、创新资源,积极创建世界遗产等各类旅游资源品牌,大力实施“资源景区化”,打造一批国际旅游精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快速转化。

(二)环境与民生——“三区”试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要求;满足游

客休闲度假需求是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在全省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度假区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三)最后的竞争——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和文化紧密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旅游产业的升华。文化旅游一直都是四川旅游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上。“十二五”期间,四川文化旅游发展要实现5个“10”的目标。一是重点开发10大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建设10个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三是推出10台地域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和市场吸引力强的大型文化演艺节目。四是培育10大文化旅游商品品牌。五是重点打造10大特色文化节庆品牌。

(四)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服务——“6+N”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细微化、人本化和延伸化的服务是应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必由之路。旅游服务要素的范围也要从传统的“吃住行游娱购”6大要素,扩大到旅游资讯的提供,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的制造,旅游过程中的医疗服务,旅游过程中信用卡、旅行支票的提供等领域。因此,《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根本,以大旅游的视野观,推动旅游业与相关生产性、服务性行业的融合,扩大服务领域,构建和完善娱乐、购物、咨询、运输、景区、住宿、餐饮、旅行社等“6+N”要素结构,促进旅游服务的升级。

(五)财智时代的营销——整合一切

在现在这个需要知识、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知识经济时代,营销是讲品牌、讲网络、讲互动,要用知识和智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四川旅游营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力量,包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类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甚至包括个人,分工合作,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产品、市场、销售一体化”宣传营销格局。

(六)大交通时代的无缝对接

奇葆书记指出,“四川省交通枢纽建成之时,就是四川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之日”。202_年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雏形将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干线交通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把游客从交通上的多重中转、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现状中解脱出来。

(七)从“宅”垂直起飞——智慧旅游

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旅游需要动起来,发生地理位移;而信息技术致力于使人“宅”起来。以高度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智慧旅游”,就是让我们从“宅”垂直起飞,点对点抵达目的地。《规划》提出,要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建设3个智慧旅游城市、10大智慧景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八)一个标准拓展一个领域——旅游标准化引领

据估算,旅游工作需要与109个部门和单位联系。旅游部门是小部门,做的却是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部门工作的开展,要借鉴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管理经验,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指导、实施来开展旅游工作。《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

施标准化引领战略,继续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创建工作。健全四川旅游标准体系,重点推出一批填补国家空白的旅游地方标准,争取新增地方标准15部,市(州)区域性地方标准40部,企业标准100部。出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旅游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规范旅游标准化工作。

(九)数字不是游戏——旅游统计制度改革

目前,我省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是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颁布与旅游统计调查相关的制度规范下,对我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调查。随着我省旅游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提出,要推进旅游统计制度改革,一是开展旅游产业统计调查方法研究和试点工作,科学界定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产业的范围,合理核算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统计工作责任考评机制。三是规范上报数据口径、管控数据传递流程,统一数据出口,整体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十)最大的竞争——旅游人才

据统计,目前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7万人,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人才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旅游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是实施旅游业人才职业化工程。二是加快建立新型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三是建立旅游行政人才、旅游饭店人才、旅行社人才、旅游景区人才标准,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第四篇: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相关”内容的感受

财务管理学院徐迎磊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此,我深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既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生总数达3798万人,企业职工培训规模年均超过9000万人次,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培训总规模超过11亿人次。继续教育已成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力与素质。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意义、任务和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特别是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强政府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搭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分析继续教育的新特点,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更大发展!

第五篇: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入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2_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初级xxx人,本科xxx人,大专xx,专1xxx人,医院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开设病床xxx张,设有有内一科(以神经内科、心血管为主)、内二(呼吸、消化、肿瘤)、外科(普外、胸外、脑外、烧伤、泌尿等专业)、妇产科(分妇科、产科专业)、儿科、骨一科、骨二科、急诊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和放射、CT、检验、输血、功能科(心电、超声、脑电图、胃镜、脑超)、病理科、药剂科、供应室等医技科室。十一五期间医院传染病区、新外科大楼等工程先后竣工,新增建筑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医院科室设置逐步完善,新建层流净化手术室、标准化消毒供应室、现代化产房,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2_年底医院实现实际开放床位xx0张,二级临床学科xx个,病区xx个,医技科室xx个,神经内科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在职人员381人,聘用人员60人;拥有高级职称xxx人其中正高xxx人、副高xx人、中级职称xx人、执业医师xx人,助理医师xx人,执业护士xx人。

(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

202_年医院拥有日本东芝螺旋CT、日本产500mA数字X光机,日本潘太克斯电子胃镜,美国产彩超、数字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电图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流变分析仪、乳腺检查治疗仪、体外震波碎石机、床旁监护系统等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十一五期间先后添加了核磁共振、血液透析机、直线加速器、动态心电图机、进口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多功能显微图象分析系统,平均每年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2_年与202_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万元,增章率为124%;202_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2_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等各种学习活动,狠抓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召开医院四次职表代会,全面总结医院工作,明确今后工作任务;完成医院工会换届;加强党组织建设,召开四次党员大会和团代会,完成党支部、团委换届改选。

借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先进经验,按照所辖范围成立了医疗、护理、行管、院感等五个考核小组,制定了新的标准,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奖惩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使医护质量得以全面提高。下一页五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xxx万元,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院实行网络化管理,主要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软硬件升级,护士工作站、医院管理系统部分投入使用,数字化医院建设初具规模。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202_年“120”紧急救援中心和xx县中心血站在我院的启用和运转切实增强了我县院前救助和治疗能力,202_年全年我院急救中心出动急救车xxx台次,其中接诊xxx人次,转送诊xxx人次,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功地为全县xxx万人民群众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06年年底,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在原有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我县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2_年,我院收治合作医疗住院病人xxx例,农合办反馈直补6xxx万元,减轻农民负担人均xxxx7元。

沉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足口病疫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甲型H1N1流感防控,我院均能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圆满完成了患者的救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待加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门急诊量不高,应急能力不强,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二)坚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三)主要任务

床位设置:五年内由现有的xxx张增加到xxx张;

人员编制:五年内由现有的xxx人增加到xxx人;

科室设置:五年内临床科室达到xxx个、医技科室达到xx个;病区由xx个病区增加到xx个病区;

一项重点工程:完成建设项目医院内科综合病房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两项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开放住院床位达到xxx张;医院年业务收入突破xxx0万。(其它医疗、检查、护理任务指标按“二级”甲等医院要求完成)

三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遴选一批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一批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

四项综合支撑能力建设:重症医学科建设;医技检测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院门诊建设。

五项民生相关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建设;营养食堂建设;院内停车场建设;两路供电改造;医院文化建设。

六种大型设备投入:GE64排CT、大型C臂、DR、1.5核磁共振、腹腔镜系统、X-刀上一页下一页

(四)、具体办法和措施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善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

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已规划立项筹建的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约1.5万㎡的内科病房综合大楼,内设CT室、磁共振、放射科、彩超、检验科、供血库、内科系统(含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肾病、内分泌、消化内科)儿科和新生儿科、ICU、CCU等科室,该项目是医院建院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此项重点工程建成后,医院规模扩大,床位总数达到400张,力争在202_年5月启动,二年内完成工期,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单体设计,力求理念超前,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先进,条件舒适,设施完善,质量优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将对现有门诊和病房楼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增加现有门诊空间,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扩大教学、科研和药剂用房,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2、加强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大力推行以名科支撑名院,以名院提升名科。细化专科设置组建胸外、肾病内科、ICU、CCU等重点专科。注重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遴选一批医院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名医,加强名医工作建设;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遴选一批科主任作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至“十二五”期末,要达到高级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

3、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增强综合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健全三级质量控制网络,适时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病房工作在保持较高床位使用率的基础上,要加快床位周转次数,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出院人次和病床利用率。鼓励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高标准的ICU、CCU;医技科室、手术室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技术力量,与临床相关科室有机整合和协作,分期更新添置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本功能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门诊管理,制定有利于提高门诊量的考核激励办法和奖惩措施,充实专家门诊力量,改善就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扩大门诊宣传,增加门诊工作量。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病人满意度。力争年门诊和出院人次增加10%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年门诊量超过xxx万人次,年出院超过xxx万人次。

4、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强化制度规范化,凝练医院文化

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依规管院,以法治院。以202_年第二周期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为依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标“二级甲等”医院。健全和完善医院二级职能机构设置,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管理岗位津贴和考核制度,调动从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调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和职称评聘办法,坚持效益领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完善院务公开,发挥工会和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加强审计、监察和监督;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网站,建设数字化医院,主动适应新一轮医改政策,加强医保和新农合管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筹建医院职工和患者营养食堂,为医院职工和病人提高良好的饮食服务。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停放车辆管理,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