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础篇)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23-108347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14:54: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础篇)

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基础篇)

这篇文章让我们以北美学术圈为背景聊一聊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那些事儿。开学术会议是在美国学术人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也被很多researcher看成是一种semi-vacation。比如,很多大学里的教授会保持每年都去参加某一两个固定主题的年会,年年像看望老朋友一样去见同领域的peer researcher们,很多researcher之间也因此变得非常熟络,他们会把某个学术协会或年会称为是自己的“academic home”。虽然大家自己所任职的高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cademic affiliation,但一个院里或系里教授们的研究兴趣往往各不相同,而很多教授超过80%以上的时间都一个人闷着头自己搞research,如果能每年有一两次机会去找到一群跟自己一样研究共同话题的人,这些人又能够愿意在同一时间从美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怎能说不是科研从业者的一大快事?(此处请联想武侠小说里华山论剑和武林大会的热闹场面。)既然要聊学术会议,我想我们就必须侃一侃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这几篇文章写得教广较细,请大家各取所需,找自己最感兴趣的section阅读,其他部分跳过即可。以下我们将分别说说:基础篇:关于学术会议的一些 basics为什么要参加学术会议操作篇:如何高效率地参会和听会如何向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如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presentation如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networking番外篇:学术之外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上的“吃喝玩乐”学术会议的一些 basics让我们先从它是谁以及它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说起。学术年会呢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按期举办的大型知识讨论party。学术会议主办方一般是一个学术association, 这种association最开始可能是几个对某个共同话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张罗起来的,然后聚拢的学者越来越多,人数不断增加,往往跟着学科的壮大就逐渐壮大起来成了national级别的association。这种association一般会向会员征收每年几百块钱的membership fee,用于举办和召开各种学术活动, 以及奖励好文章、优秀研究者和支持青年scholar。学术协会可能有几千或者几万的member, 协会里面自己选board member,组织不同主题的task force 和committee,同时可能会雇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组织和管理协会的日常。在美国一般这种学士机构都是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在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这样的association一般是一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而且每年举办的时间基本固定,比如AOM每年都在八月份左右召开,ARNOVA每年都在11月份感恩节之前的那一周,PMRA每年在六月份第一或第二周,这样每年比较稳定的举办时间可以便于参会者提前做一整年的规划。会议时间一般控制在3-5天,既让大家有充分的参会时间不枉大老远来折腾一把,又不至于让参会者觉得离家太久耽误了生活和工作。很多会一般有两天是在周六日开,比如周四是第一天,周日是最后一天,从而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而少耽误工作时间。很多会议也会设置pre-conference sessions, 比如周四是第一天会议,但是星期三就安排了不同主题的workshop,时间宽裕的学者可以提前赶到选择多听几场。学术年会的召开时间虽然比较稳定但地点一般每年都不一样,尤其是national level的学术会议,一方面是让大家趁机每年都去去不同的地方增加新鲜感,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比如今年在东海岸,明年在西海岸,对于住在两边的学者都比较公平,不至于每年都跑特别远(然而大体上东边的会还是比西边的会多一些)。对于比较大型的学术会议,其实可以选择的举办城市并不多,比如AOM(Academy of Management),因为参加人数众多,每年只用一个hotel乘不下所有参会者,需要找到相距较近的多个大hotel作为开会地点才行,因此注定了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城市举办,比如Atlanta, LA, 温哥华等,因为一般的中小城市没有这么多聚在一起hotel。最后就变成了每年在这几个主要的大城市轮换着举办。除了national level 的conference以外还有很多regional conference, 比如拿ASPA(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来说,每年都会在3或4月份举办全国性的年会,但除此之外在美国不同的地区还分别在不同时间有地区性年会,比如SECOPA(东南地区年会), NECOPA(东北地区年会)等等,方便在附近的学者参会,不必跋山涉水跨越时差赶来开会。总体而言,national conference的声望自然会比regional conference高一些,regional conference更加student-friendly, 尤其非常适合首次作presentation的人参加,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很多regional conference上presentation的质量也绝不次于national conference, 还可以认识和结交附近的学者.学术会议每年在召开之前的几个月里(一两个月到八九个月不等)主办方首先会在网站以及会员的listserv里发出“Call for Proposal”的消息,宣布今年会议举办的具体时间、地点、本次大会的主题,以及各个track的主题,其实就相当于一个invitation, 告诉所有学者可以准备向今年的大会开始投稿。同时会议网站上还会登出投稿的详细流程,是需要提交abstract, proposal, 还是full manuscript,投稿需要什么格式,多少字数为宜,以及使用网站提交的具体步骤等等。大部分会议的proposal不需要提交full paper,只需要1000以内的description, 写明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即可(你研究什么research question, significance, 简单介绍相关literature, 以及你的methodology等);但是这个根据不同会议的习惯有所不同,AOM是我参加过的唯一一个要full paper以及double blind peer review的。一般来说,投稿过程越严格,会议在领域内的声望也最高。话说你投出去proposal几个月之后,主办方就会通知你你的论文有没有被会议接收,如果收到一封以congratulations开头的邮件那就说明是被接收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投的是presentation, 但主办方把它接收为了poster---poster的要求一般会比presentation 低一些,对于presenter来说压力也小一些,不需要提交full manuscript, 对于young scholar是尤其适合的。Proposal如果被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必too upset.如果proposal被accepted, 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按照会议要求的时间完成你的research以及写出full manuscript来,一般主办方会要求你在会议开始之前的几周之内完成full manuscript并且要求你届时email给跟你在同一个panel的其他presenter,方便大家有充足的时间提前阅读,会议现场可以更好的发问和讨论。那么这个时间点就成了你的一个deadline,虽然说如果到时候交不出差别人也不会把你怎样,但是如果一个panel上别人都发了论文只有你没有发,还会是有点难看和尴尬的是不是。(当然每个会议、不同panel convener 的风格和要求都不尽相同,也有根本就不记得要full manuscript 的 convener...)到了开会的时候你会跟其他四或五篇相似题目的paper被分同一个panel, 大家轮流做12-15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中间穿插提问或者留到最后的半个小时左右集中讨论。一般一个session长度为一个半小时。如果是poster的话,你会和其他做poster的学者一起被安排在某天的某个时段(通常是一个半天)在某个场地摆放好你的poster,在这个时段内会有各种学者过来poster场地散步浏览,还会向你提问题或者跟你交流。Poster的present过程通常比较casual和informal,还有很多人只是挨个看而不会跟你说话。为什么要参加学术会议?以上讲了一些学术会议的basics,在讲具体的操作细节之前,我想再来讨论一下

“the why question”----为什么美国有大量学者每年即便再忙也要去至少参加一到两次学术会议呢?(有些学者一年会参加四五次甚至更多)学者们除了可以借机去各地travel一下,可以在CV上多上一两笔的简历内容,还为了哪些原因要去参加学术会议呢?根据我近年粗浅的体会,去参加学术会议至少有这么几个用途:1.促进自己的论文成型。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位,我感觉常常是senior scholar们参加会议最常见的理由。写过学术论文的人都知道写paper是件多么消耗体力、脑力、耐力都的活儿,做research最兴奋的点往往都在前半段,比如琢磨一个新研究的题目,设计整个研究过程和收数据方法,联系受访者和做访谈,甚至数据到手非常期待地run一下preliminary analysis。。这些,对于一个真心enjoy做research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可以满足创造力和好奇心的过程,几乎可以持续刺激一个researcher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然而到了数据到手、results也run出来没有悬念了的时候,落笔成文这件事就开启了一个自己跟自己死磕的过程,有时候它变得如此漫长,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静下心一个人的思考、关上门没完没了地码字、反复地修改和推敲词句和结构,这个过程自然就没有那么exciting,也因此而容易叫人一拖再拖,或者注意力轻易地就被其他更新的项目吸引去了,而让老项目就此无限期搁置下去。而学术会议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置deadline的机会----既然你的论文被接收了,你也同意要去参加了,就要奔着开会日期这个时间点努力去把自己的论文写出来。因为有了这么个deadline, 学者最开始投proposal的时候就会大概计划一下,我这篇论文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到会议开始的时候能不能形成full paper交上去。比较理想的利用conference deadline的情况是,在submit proposal的时候你数据已经到手,或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计划,然后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你就可以以会议时间为deadline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论文,这样通常能非常有效地促进research变成publication, 防止一个project走到了最后一步却被漫长地搁置起来。我之前的博士导师就经常利用学术会议来高效率地写出和发表论文,因为开会的时候已经写出了first draft, 在会议上听取一下大家意见,回来再做一轮修改基本就可以投给期刊under review了。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deadline的方法看来还蛮有效。2.了解领域内最新学术观点及研究方向。做researcher的一大魅力就是“终生学习”,你是个努力发掘真相分享给世人的人,你也是个永远向别人学习、向未知探索的人。做research的人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需要知道别的学者在研究什么,了解别人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最新方法有哪些,领域内最新争论或关注的重点有哪些。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订阅领域内最重要的期刊或者订阅这些期刊最新的目录(content email), 比如在Google Scholar或者Research Gate里关注某一主题或某些学者而可以收到相关的最新信息等。而学术会议是一种特别高效的获取新信息的方式,几天的会议通常会涵盖上百个panel,每个panel 又经主办方提前为你选出了4-5篇最新的、围绕某一主题的论文,在十几分钟之内你就能听到一篇论文的来龙去脉还能膜拜作者本人,这样就省去了你看paper的很多时间,还会激发你很多的想法和快速扩展脑中的literature,简直是个极为节省生命的学术成长之道。3.大神human化,literature亲切化。这一点对于young scholar来说大概尤其适用。话说我自己从小到大受的教育经常让我觉得教材、论文和圣人一样是离我们很远的,更适合隔空膜拜,比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柏拉图,你可以看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传说,顶多高级一点的话可以去找他们发表的原著来看,然而他们对我而言仍是神一样的存在。再比如读本科的时候被告知管理之父泰勒、科层制掌门人韦伯、决策管理大师西蒙,都是“权威”、“大师”、“经典”,这些教科书里面收集的作者虽然不是三头六臂,但也难以想象是个活生生的人。我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我的一个学长在一个reception晚宴上悄悄滴为我指着屋子里的一个人说,这个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那个某某文章你记得吗?那个戴眼镜的就是作者。还有那个被引用了好几千次的我们某个课上读的文章,那个端着酒杯的就是作者。。我在那一刻忽然惊异地意识到我读的这些文章原来都是看上去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写的!(呆住三秒钟。。)这件事看似没什么了不起,却是个微妙的瞬间,我从此之后看学术文章都觉得是活的,仿佛可以想象作者的面孔和他们写文章时候的样子,感觉枯燥的文章变得亲切了很多。此外参加学术会议还让我们有机会去听这些牛人做presentation,看着他讲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文章,看他怎样开玩笑,谈研究当中的一些细节和小故事,你还有并有机会听大神和大神之间切磋武艺,你也可以直接向作者发问。这个过程让你知道原来做学术没那么冷冰冰,大师们也没那么遥不可及,很多大学者人还很nice, 甚至很多人非常愿意帮助年轻学者。你跟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开了几天会,仿佛你也可以成了这个community的一员。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于young scholar带来的影响,可能甚至比听取知识本身的作用更深远。4.Networking(以及找工作)。如果你有意在博士毕业后留美做faculty, 参加会议是难得的network和找工作的机会。管理学尤其是商科经常在会议上进行招聘,很多会议专设招聘场,hiring committee的人会专门到会议上来见一见投这个工作的人,或者直接做一轮面试筛选。哪怕是没有这种专门招聘内容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几天里你也有很多机会在各种场合(比如早餐、中餐、reception、会议session现场,甚至会议hotel的电梯里)遇见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很多时候关于一些学校的招聘信息就是在跟他们闲谈中获知的,还有的时候某个学校并没有在当时招聘,可是你认识了系里的某个老师,在一两年后他们招聘的时候你可能刚好毕业可以应聘那里。我记得在一个讲academic job 的workshop上听到这么一句话,你在学术会议上的各种场合都一定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及穿着,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见的那个人会不会就是你未来的雇主或老板。职业生涯漫长,impossible is nothing,即便你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也说不定几年之后想换工作,你永远不知道之前在会议上碰见的哪个人可能会在哪个学校的招聘委员会上等着你。此外,学术会议上有很多机会能让你接触到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很多人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我自己经验不长,但目前有两个正在做的项目都是完全始于会议上跟其他老师的相识和聊天。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参加了会议,大概这两个项目就都不会存在了吧。5.听取同行对于你论文的feedback。我刚开始跟着导师去参会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那么重视会议上学者反馈的意见,让我们记下来之后回来逐条review和修改文章。我虽然明白与会者是很好的建议来源,但是不同的学者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啊,难道不是把论文投出去之后reviewer的意见才是真正重要的反馈吗?这几年逐渐体会反思之后终于好像明白了一点。大家知道在国际上发表学术文章一般都是需要peer review的,你投出去的文章,被期刊的主编发派给三个你不知道的同领域学者进行review,主编最后根据这三个学者的意见决定是否接受你的文章在该期刊发表。因为是同辈审阅,所以你所研究领域的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就十分重要---比如,如果你的领域里的学者们10个人里有8个都觉得你的研究设计有问题,那么最后review你投稿的学者也很可能有同样的想法而reject你的论文。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是,你有没有想过,去你的session听你presentation的人有可能恰好是之后review你文章的peer reviewer或者是某个期刊的编辑?(此事真实地发生在了我的一个同学身上)毕竟不少研究领域还是比较小的,研究某一个问题的学者可能就那么些,说不准你之前一起讨论过文章的某个人就是编辑所找的reviewer。所以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大目的是把自己好多个月甚至好几年一直在折腾的东西拿出来示人,听听领域内其他人的意见,想想自己在哪方面还可能做修改,从而为下一步的投稿做准备。在conference上听取其他学者对自己论文的评价和提问非常重要,哪怕有的只是clarification question, 也有可能帮你意识到有些问题自己在文章里可以多一些笔墨、阐述得更清楚一些,而可能就是这些改动让你的文章被某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接受。6.Share your research findings with the community(尽一个学者的一份社会责任)。归根结底,一个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是把自己的research results disseminate出去——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做出来之后藏着掖着或者贡起来,我们是希望发表出来启发同行,改进现状。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研究结果呢?发表到某一个期刊当然是一个办法,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在学术会议上做分享则是另外一个,能让很多人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结果,他们也许从此再做的研究就可以是基于你的研究之上了,你不知道哪个学者也许会因为听了你的presentation而少走弯路,或少走重复的路。7.Take a semi(or faked)-vacation.学术工作不易,研究者时常生活和工作内容非常枯燥,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一连写好几个月文章,或者读好无数篇文献,一个学期唰的一下就过去了,生活缺少变化。Conference呢,能让研究者的生活多一些变化和乐趣,有时候被researcher们当做一个准休假的机会,至少你可以在开会的几天之内心安理得地坐飞机,顺带参观一个城市,还不用很内疚。(也由此可以想见很多美国学者平时的日子多么忙碌单调。我为此有心专门在番外篇谈谈学术会议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吃喝玩乐~)(未完待续...:)

第二篇: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文不知道从何下笔? 作文字数不够?

作文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 作文写着写着跑题,不知所云?

相信这是不少孩子写作文遇到的几大难题。于是乎,不少家长抓狂了,赶紧报名《阅读与作文》培训班,提升作文写作技巧。难道报了写作班,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任何商业头脑和技术背景的人去报了一个《成功学》的培训班,就以为能比肩马云、王健林一样一样的。

如何让小学阶段的孩子能顺利写出优秀的作文呢?抓住下面几点,相信孩子写作不再是难题。

一、现在很多孩子课业繁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作业和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校和家长的导向也是“速度、速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意境,孩子们很难体会得到。可以说,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是文章的一大杀手。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家长有时候需要让孩子放慢脚步,去看一看春花、秋月、夏荷、冬雪,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到大自然中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只有活得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纯上写作培训班,就如同无源之水,只学了写作皮毛,文章的情感内核是永远学不到的。

配图:天天学私校的户外读书会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的家长几乎没有人否认阅读对于写作的反哺作用。但是只是单纯的任意读各类书就可以了吗?下面有几个方法可以供家长参考。

1、对比阅读法:

同类题材文章进行中外的对比阅读。比如我们在上《中国神话故事》的同时,配套阅读《希腊神话》,孩子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同样的一个关于火种的故事,中国神话更重视人的作用,而希腊神话强调神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人定胜天”的一种信念的体现,而西方文化对于宗教信仰更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通过一则小小的神话阅读和分析让孩子们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有效阅读 提升感悟和分析能力 放慢脚步,观察生活之美 同类题材文章的不同作者的对比阅读。比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各自写了一篇,对比阅读就会发现,朱自清的质朴亲切,俞平伯的俏皮可爱,结合两人的生活背景和人生态度,就会知道为何形成同类题材形成两种风格。我们教孩子的读古诗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对比阅读法,比如同样写秋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充满了旅人的愁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充满了奋斗精神。

通过同类题材对比阅读,既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同一题材的多种写法,还可以掌握一些名家的背景资料,人生态度,写作方式,一举多得。

2、环境阅读法

这是笔者给起的一个名字,就是在这个环境中阅读跟环境有关的文章。实际操作就是在户外或者在实际的场景中阅读。比如,春天在公园踏青可以读读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在户外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竹林里读一读竹林七贤的诗和文章,相信在此情此景下,孩子们在充分的观察下再读名家的作品,一定会心有所动。

3、阅读归纳法

有时候孩子读完一本书就过去了,如果让孩子边读边摘抄又破坏了孩子的阅读乐趣,在此情况下,可以在孩子读完整本书后做一些归纳整理。

这个归纳可以是一些关系树的梳理,还可以是文章改写,还有特色图谱制作等。比如,我们读完《春秋五霸》的内容,做一个春秋五霸的地图,列明五霸所在地和主要功绩。在读完《神话故事》,找一篇神话来进行改编。孩子们只有充分掌握内容,才会完成任务,提高了读书的质量。

三、在古文和历史中汲取营养

中国近代的大文学家,尤其是30年代的文学家,从小学习古文,后来虽是白话文写作,但文章现在仍然耐读,就在于他们有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深厚的古文底子。

我们学习古文和历史,从微观说是提高文学修养,宏观说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言文,上自先秦,下至明清,纵横三千余年,文辞优美,语言精炼,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物,不论是从文学造诣上还是精神传承上,孩子学习古文和历史都是提升自我修养的最好方式。用《诗经》来举个例子,一首诗短的十几个字,长的不过百余字,涵盖了历史背景、典故、动植物学、各种文学修辞,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三千年前先人的智慧。

比如《芣苢》这首诗,短短48个字,只改动了6个字,就把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动作如同一幅长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

再比如《关雎》这首诗,包含动物、植物和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把爱情写的生动委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让孩子们知道“君子”在礼仪上应该有的态度。

作文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想内涵的外在投射,希望家长本文与家长共勉,有任何关于作文的问题可以加下面公众号进行交流。

第三篇:入党誓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讲稿——入党誓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志们,每名党员入党时都会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对于入党誓词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并不是每名党员都领悟了入党誓词的精髓要义并将其付诸行动。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从三个方面探寻一下入党誓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历史:穿越时空的誓言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演变与党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打着不同时代的烙印。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顾一下入党誓词经历的五个历史阶段。

初生——红军时期。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现了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但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大革命惨遭失败。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和朱德来到井冈山,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处于创立和成长初期,党的力量还不是很强,革命斗争主要是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斗争的形势异常残酷,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不仅要担负艰巨、危险地工作,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甚至还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时期誓词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强调要严守组织秘密,服从组织纪律,将个人的牺牲置之度外,绝对不能背叛组织,并强调了阶级斗争。

磨砺——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抗日。1935年发表《八一

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告了内战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这一时期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入党誓词也有了新的改变,改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拍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从改变的誓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革命的斗争形势仍然严酷,能主动申请入党,对其思想觉悟和动机本身就是一个严峻考验。因此,誓词第一句强调了“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体现了党员对组织的无比信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洗礼——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调集30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总体上已超过国民党,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党在长期的斗争中成熟和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并有了自己的杰出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在解放战争中后期,由于战斗规模不断扩大,往往一次战斗就减员很多。为了解决党员在战斗需要时不足的问题,各部队纷纷实行火线入党的做法,把那些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不畏流血牺牲的战士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之成为组织的中坚和骨干。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鼓舞官兵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种任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数官兵的热血行动就是无字的入党誓词。因此,当时的入党誓词是这样的:“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1.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2.党的利益高于一切。3.遵守党的纪律。4.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5.要做群众的模范。6.要保守党的秘密。7.对党有信心。8.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成熟——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党从革命的在野党成为建设的执政党。一些党员存在革命意志衰退、组织观念淡薄情况,再加上党员发展迅速,存在把一些不够党员条件或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的情况,甚至有些投机分子、破坏分子也在想各种办法钻入党内。针对以上问题,1951年春,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整顿,在全体党员中进行一次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基础上,对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越来越重视。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全文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从这个誓词中不难发现,当时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强调的“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崇高理想的执著。

弥新——十二大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9月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了新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入党誓词载入党章并沿用至今。

从上述五次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入党誓词是对不同时期党员权利与义务的高度概括,是共产党人躬身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党经历历史考验而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始终牢记誓词,不忘历史初心。

二、内涵:党员定义的熔铸

入党誓词是由《党章》规定,党员在入党时向组织表明的决心与态度,是对做什么、不做什么的郑重承诺和许愿,是对党员要求的精华和浓缩。进一步说,入党誓词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入党誓词的三层内涵。

是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誓词强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主动的、自愿的,不是别人强迫的。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甘愿牺牲个人利益。2.要把党的事业作为执著追求,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带头勤奋工作,刻苦学习钻研,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3.要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模范。4.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是提升党性的有效方法。建党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深刻指出:“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要在思想上入党。”这句话告诫我们,党员组织上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在思想上入党却是一生一世的事。那么,如何做到始终在思想上做到保持先进性呢?经常重温入党誓词,经常对照誓词检验和考查自己是一个有效方法。入党誓词需要用行动来兑现,不能只把誓言停留在嘴上,说得漂亮叫得响亮,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时不能随波逐流,被膨胀的私欲吞噬自己。只有思想上入了党才是最彻底、真正意义上的入党。因此,每个党员要把党章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坚定执著,看对党的事业是否忠贞不渝,是否违反了党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党员。

是保持先进的标杆指引。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先进性呢?我认为,理想信念要坚定,无论什么时候,崇高的理想信念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先进性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点在入党誓词中有明确的表述:“拥护党的纲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宗旨观念要强烈,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形势怎样发展,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不能变。党的纪律要严守,纪律是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战争年代我们打胜仗,靠的是这一条,现在我们处于压茬改革、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面对严峻的考验和巨大挑战,仍然要严明党的纪律。工作业绩要突出,党员的先进性是用实际行动干出来的,需要用具体的工作业绩体现,作为军队党员,我们就是要把工作和精力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放在投身改革强军的新的伟大征程上,做到在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的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让自己成为一面旗帜、一根标杆。

三、实践:转化落实的关键

入党誓词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我们的事业紧密联系的,要靠我们每一名革命军人,尤其是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践行好入党之初的誓言,结合我们身边的典型,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忠诚为魂,夯实理论根基。忠诚是一名党员最根本也是最宝贵的品质,践行入党誓词,凝聚忠诚之魂,要带头强化理论武装,始终走在前面。我站汽车修理所XXX经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只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更好的转化为工作实践。多年来,他坚持随到随学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和各级指示精神,不断强化自身理论修养;坚持看书、读报,撰写心得体会,提升政治修养;坚持专业学习“四个一”不动摇,即每天牢记一个维修数据、了解一个零部件、写一篇

维修日记、掌握一个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10余年来,他先后阅读专业类书籍50余册,整理维修笔记10万余字,剪贴学习资料20余册,撰写维修论文20余篇,发表理论文章和新闻成果数百篇,是名副其实的学习成才之星。

二要打赢为本,苦练业务技能。本领是每名军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每名党员的无形之光,只有做到自身过得硬、打得赢,才能在践行入党誓词中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我单位XXX,针对自身的素质短板,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增长才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成为单位车勤保障和驾驶员培训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次参加基地专业技术比武并获名列前茅。202_年,他代表连队参加基地驾驶比武,在家属来队的情况下,能克服家庭困难,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加班训练,最终在基地驾驶比武上勇夺第一。

三要本色为根,勇于引领奉献。党员的本色是引领带动,是牺牲奉献,身为一名党员,就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这也是践行入党誓词,发挥党员光和热的应有之义。我站汽车修理所上士赵登友,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维修大拿,他不仅技术过硬,还热心带徒,每次疑难杂症排除后他都要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分享故障排除方法和维修经验。为了更好地带动战士修车热情,提高大家的维修技能,先后设定出新老帮带对子、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学、汇编技术标准要求等人才培养方法,对自己所带的每个徒弟都坚持做到: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既交业务技术,又带做人品格。先后培养出50多名维修骨干,决大部分都已经走上了单位的维修班组长岗位,有的已经成为了技术骨干,为单位积蓄了大量人才和力量。

四要作风为基,强化战斗精神。我站一向以“作风立站”著称,践行入党誓词,更要带头传承优良传统,敢于顽强拼搏,时时处处冲在前面、干在实处,在作风方面当好表率。202_年6月的一天,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袭击了驻地。城市内涝,附近村镇水位暴涨,人畜被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灾情就是命令”,作为连队抗洪抢险应急分队长的邓玉恒第一时间带领分队冲上前线,装沙袋、扛沙袋、堵决口,经过4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了驻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入伍十一年,当班长九年,他带过的兵不下100人,其中3人考取军校,40余人选取为士官,20余人入党,连队现任的骨干大多他都带过,正是传承了严实的作风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才使他获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成就了一名优秀党员的荣光。

通过历史、内涵、实践三个板块的讲解,相信大家对入党誓词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素有“铁军”之称的63683部队的一员,特别是党员,要倍感压力,要以入党誓词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奋进鞭”,始终带头听党指挥不含糊,善谋打赢不虚浮,传承作风不掉链,带头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闻战则喜的战斗精神和决战决胜的顽强意志,始终听从党的召唤,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甘当改革强军的铺路者和垫脚石,勇当破题破冰的先锋兵和领头羊,为中国梦强军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同志们,入党誓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你GET了么?!

第四篇:自然拼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1.孩子究竟几岁开始学phonics比较好? 误区:过早或过晚学习phonics 正确打开方式:5岁以上,系统学习

WHY: 国外是上K或者1年级开始系统学习,学完字母+语音音素意识积累+词汇积累+英文对话输出;再系统学习phonics。

针对国内孩子,系统学习phonics,起码进行两年有效的英语启蒙后才能开始。学phonics的第一步

误区:直接学习letter name 和letter sound 正确打开方式:积累语音和音素意识

WHY:国外孩子从出生就输入大量的儿歌和童谣,日常对话,积累丰富的语音音素。可见phonics从出生就可以开始磨耳朵培养语音音素,到三岁可以着手学习字母。phonics能拼所有单词?

误区:学好phonics 就能拼所有单词

正确打开方式:符合拼读规律的词汇,占总词汇的80% WHY: 在英文原版儿童读物中 sight words所占比例大概是70%,而这些词汇大多数不符合拼读规则。

所以,要真正的实现自主阅读,phonics和sight words的学习都要重视起来。会与汉语拼音混淆?

误区:phonics跟汉语拼音不会混淆 正确打开方式:大部分孩子都容易混淆

WHY: 建议将两者错开学习。但其实混淆的问题也不用太担心,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混淆的问题会得到慢慢的纠正。关于短期班

误区:报短期班学习phonics 正确打开方式:国外孩子莫phonics的时间是3-5年

WHY: 国外孩子幼儿园磨字母开始,到3年级,总共花费大约5年的时间来学习phonics。你觉得报一共短期班的效果能有多大呢? 关于phonics教材

误区:选择一套好的phonics教材,和孩子一起磨规律

正确打开方式:除了教材,还需要配套的phonics reader来应用phonics 规则 WHY: 自然拼读最终是为阅读服务,不能孤立地学习。

所以除了一套好的教材,还需要搭配大量阅读来运用和巩固phonics的规则。

7能大量拓展词汇?

误区: 学完phonics 词汇会大大拓展!

正确打开方式:能拼出生词的发音,但不明白生词的意思

WHY: 学习phonics规则,能帮助孩子更好记住已经掌握的词汇,孩子本来没有掌握的,还是不会属于孩子的理解词汇。所以并不能大大拓展词汇。

8关于自主阅读

误区:学好phonics,就能实现自主阅读了

正确打开方式:需要大量的输入,才能达到输出和自主阅读

WHY: 实现自主阅读,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的输入,而不是靠学习phonics的规律。

我们认为,多听英文儿歌,看原版动画,阅读英语绘本,有机会多和别人交流等,能够大大增加孩子的可理解词汇,是实现自主阅读比较可行的方法。

总结:其实掌握自然拼读的规律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把这些规律长期地,甚至是终生的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所以,学习Phonics不能过于着急,也不能太功利。坚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先注重培养孩子的语音和音素意识并积累一定的词汇,再着手开始自然拼读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小天才,在父母们正确的引导下,他们的双语学习之路一定是一片光明!

第五篇:“爱国”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爱国”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南海问题吸引了每一名中国人关注,在微信朋友圈刷爆了“一点都不能少!”,仿佛所有人都在急着通过朋友圈来“爱国”,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然而,许多的公众名人却因此“躺枪”。

7月12日,香港艺人蔡卓妍因未在微博表态而遭到网友炮轰,同样有此遭遇的还有台湾艺人林心如、徐熙娣等人。事后,蔡卓妍的回复颇显愤怒和无奈:“我每一年捐钱在内地助养小孩建学校有天灾的时候去帮忙再去我也必须要跟你们说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我们都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人,这样国家才会更好而不是一直只挂在嘴边。”

这一类的微博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网络写手们炮轰着的人们,是真的不爱国吗?不见得如此。再反思前几年因钓鱼岛事件,对日系轿车和店铺的打砸行为,我们需要的真是这样一种爱国情怀吗?“爱国”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身为军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这就是爱国;身为农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努力耕耘,这就是爱国;身为商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筹备军备,这就是爱国。一千位中国人有一千种爱国的方式,而朋友圈转发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种,却时时被抨击,难免让人唏嘘。很多时候,爱国不需要宣扬出去,当明星们为汶川大地震捐款捐物时,有谁发微博邀功?当富商们为贫困地区儿童捐建希望小学时,有谁要求过回报?当领导干部在灾区艰苦情况下指挥灾情时,有谁在朋友圈诉苦?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贯彻自己爱国的信念,为了祖国的建设与未来,不辞辛苦。

砸了日本车,对日本的影响有多大?首先受其害的就是买车的中国人。有些人,片面的考虑现有的情况,将自己一腔热血通过无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殊不知伤害的是同一血脉的中国。中国加入WTO时,国内遍地一片“狼来了”的声音,担心一旦国内放开市场,国外商品和外资企业涌入,会给国内的民族产业带来灾难。现在看一看这些言论,是毫无任何根据也毫无任何意义。我国从当年的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发展成为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初最担心的农业、汽车、金融等领域,不但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反而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

“爱国”是一种精神,贯穿我们的成长;“爱国”是一种文化,深入我们的心灵;“爱国”是一种信念,引导我们前行。“爱国”不在于一次两次的微博朋友圈转发,而在于我们的实际中,是否对国家、对民族有担当感,是否能够以微小的力量,促进我们大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理想,作为中国人的一员,唯有立足岗位,努力工作,才对得起“爱国”的称赞。

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础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