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27 历史周考
历史周考(中国近代史)3月28日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5分,共计60分)
1.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2.“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解决这一问题,革命党人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召开北美大陆会议 C.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
D.成立中国同盟会
3.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4.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这一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A.封建专制思想销声匿迹
B.《临时约法》影响深远
C.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1924年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和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各政治阶层历来就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B.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 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6.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7.遵义会议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力挽狂澜”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依据是: ①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③从军事、组织、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④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8.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9.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2_年7月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留》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致辞说:“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11.“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12.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在于()A.清朝主流经济本能的作用
B.英国商品的倾销仅限于五口以及东南沿海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增加削弱了国人的购买力
1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4.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
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人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人,白银外流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
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民国初年的天津,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民族企业有数十家,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 C.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7.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是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18.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1911年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丁文江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A.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B.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C.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仍然存在 D.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近代教育中
20.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D.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21.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22.1934年公映的影片《渔光曲》()
A.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B.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C.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D.主题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3.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A.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 C.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
2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4分):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材料五: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⑴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2分)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6分)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2分)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6分)
26.202_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曹国藩《复李少荃中丞》
材料二: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三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4分)
(4)综各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01—05 CDCDB
06—10
ADACB
11—15AACBD
16—20 DDDDA
21—24 ACCA 25.(1)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2分)
用意: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2分)
时代要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2分)
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2分)
(2)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发起“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斗争;倡导移风易俗,并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8分)(3)实质: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是反清革命的举措)。(2分)
原因:旧的风俗习惯会阻碍革命。移风易俗会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4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8分)26.(1)抉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
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2分)
(2)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2分)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4分)
(3)说明: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 国共合作。(6分)
(4)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分)
第二篇:周考作文审题:历史未来
【作文解析】
美国人由于历史太短,无历史可回顾,所以习惯往未来穿。
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回味,所以习惯往历史穿。
结果就是美国人想不出历史,却拥有了未来,我们拥有了历史,却想不出未来。
关于历史和未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历史是未来的一个沉淀,未来是历史的一个延续,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中国为什么不敢去幻想未来,中庸思想让中国人不会有太多的“胡思乱想”,缺少创新思想,他们不习惯去思考未来,只习惯于回味曾经的美好,但是没有好好的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对未来缺乏自信,缺乏对未来的大胆设想,国家的未来是一个不明朗的未来,未来蒙上了一层黑纱,曙光都被黯淡了许多,缺乏生机与创造力。国人应该学习美国,有更多的自信去创造理想的未来,更有丰富的历史积淀让我们从中总结以前的不足,去避免一些悲剧历史的重演,相信我们在拥有历史的同时,也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像美国一样一味向前看,缺乏历史的借鉴,容易产生不着边际的幻想,国家的发展缺乏坚实的根基,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其实,中美两国的影视作品内容的不同的倾向性,也说明两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产生的思想倾就体现出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不同,这也是穿越作品为什么不同的原因。
【立意】一.切题:
1.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回顾历史,远观未来;2.分析电视剧穿越现象[中美思想文化差异] 二.合题:
1.仅从历史或未来方面考虑,但要引题;2.不能固步自封,要有创新意识 三.离题:
1.把握现在 2.活在当下 3.全面角度 4.取长补短 5.肯定中国回顾历史,美国畅想未来 6.追求个性,肯定自我;7.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有网友曾这样点评美、中的穿越剧“同样是穿越剧,美国往前穿,中国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于此,我们不禁生出这般疑惑——该如何面对历史与未来?
人生如驾车,历史是后视镜中车后的风景,而未来则是前方要眺望的景象。一味地瞻前或者顾后,难免车祸的发生。由此,疑惑便有了答案——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没有一个未来不是从历史中衍生。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中可见大唐能盛世一方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亦是期望君主能从丰厚的历史传承中实现治世的目的。历史及于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意义。
一个民族的历史如同一个民族的血脉流淌,血脉贲张,息息不止才可能走向未来。一部盛唐史,是多少华夏儿女的美丽梦想;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和泪。人类本就应该在历史的回声中倾听自己的脚步,决定行走的方向。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未来是人类的未来,不懂历史就是不懂人类自己如何走向未来。回看马克思、马丁路德金等对于社会和民族的追求,皆是反思历史,而后面向未来,去引导和创造新的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丰富的文化历史,足堪自豪。我们的穿越剧喜欢沉迷在其中,自然可以理解。然而,于国于民迷恋到想不出未来,则不禁令人深深忧虑。只陶醉于自己过去辉煌的大清王朝的最终覆灭给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这个世界是永远向前的,只会回望而不知前瞻,终会 被石头绊倒,摔得头破血流。
美国能成为当今世界上强大国家,从他们的穿越剧中,我们可以探寻到思想的成因。美国的历史不长,网友调侃其“想不出历史”,固然说明它自身的不足,但是我想,美国这个国家也许是“想不出历史”的,但是这个国家却是由众多外来移民形成的聚合体,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这多元的文化撞击与融合中,在那片新开垦的土地上,产生出了无与伦比的创新思维,勇往直前的突破精神。所以美国人喜欢向前看,让自己领跑于时代。
对于穿越剧本身来说,偏重历史还是偏重未来,作为娱乐,无可厚非。然而从中反映出来的思维上的偏差却值得我们重视。对于生活进步,对于民族的发展,我们则既要铭记历史,更要追求未来。
铭记历史并不是沉湎于过去,面向未来亦不是只看眼前小利。有人说“人生如行船须一盏明灯指引。”历史便是这盏明灯。又有泰戈尔说:“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亦将失去群星。”在历史的保驾护航下,向未来大步前行方是正途。
因此,不要让中美穿越剧的笑谈,真的成为我们的现实吧!
穿越•历史•未来
当爱因斯坦发现空间的第四维度时,时光的推进与倒退都有了科学的依据与凭证。穿越一词便也随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穿越像是把无所不能的钥匙,可以把神秘的时间之门轻易打开,而历史与未来也都因穿越而不再遥不可及。于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开始,到如今《魔幻手机》、《神话》、《宫》等大量穿越剧井喷般不断涌现。穿越的确成为了当下数一数二的热点话题。
相较与中国众多的历史穿越剧创作,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的大量的未来穿越剧思维。无论是家喻户晓的《终结者》系列还是备受好评的《回到未来》三部曲,都成为了好莱坞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品。其故事大都围绕未来的某一时间展开,并以此探究由未来穿越而来的人与现实世界产生的复杂关系。这些作品无不拥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与华丽异常的特效镜头。其实,美国穿越剧之所以选择未来作为穿越对象,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国家历史积淀不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以及想象不曾有过的人类科技的进取精神。这种大胆想象并开拓创新的心理直接来源于美国特有文化与人口组成引发的“美国梦”,同时又直接作用于美国政治与经济的超前与激进地发展。也就是说,穿越至未来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渴望,但同时也可能因缺少对历史的总结而体会到冒进的痛楚。
镜头拉回到中国,其穿越剧则大都选择秦汉与明清作为穿越背景。当然,这与中国历史积淀厚重、可供挖掘和改编的故事众多不无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其相对保守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内涵。这种保守导致了当代中国人的创新意识不够出众,也导致如今政府努力着手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希望能将“中国制造”的工业生产模式转变为“中国创造”的科技创新模式。不难发现,穿越至历史海洋中代表着对历史的看重与自豪,但也代表着难以放眼未来且向前大步进取的畏缩。
穿越于时光之河,我们不难从中美两国的典型实例中发现着重于历史或未来二者之一的优缺之处。行走于现实之境,唯有从穿越中找寻历史与未来的平衡点,用历史提供的丰富经验结合未 来启发的创新智慧,方能借此来实现个人、国家乃至人类的突破。
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穿越,作用于身处现实中的我们,其光华与价值便也随之展现。
文化让穿越之花绽放
时下穿越剧在国内外盛行,便有网友热议:同样是穿越剧,美国都是往前传,中国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依我之见,穿越之花盛开在异处,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使然。
谈及历史,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仅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国往后穿”,“美国想不出历史”的道理显而易见。然而谈及对未来的畅想,我们不得不赞叹西方开放自由的思想以及美国强大的经济力和科技力。在这一方面,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保守的思想成分便呈现出了它的弊端,人们因安于现状而“想不出未来”。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带给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其表现出的穿越时空因而不同。
倘若穿越到古代中国,便可领略华夏文明的底蕴。它是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仁德,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气度。它是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唯仕为高年代的豪情壮志,是苏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贬谪归隐后的超然豁达。它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穿越之花盛开在古代中国,浸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人情义与社会责任感。
倘若穿越到未来美国,便可体验人类思想的纵深。它是皮克斯工作室的《机器人瓦力》,用地球的一片狼藉为人类环保意识敲响警钟。抑或是卡梅隆14年心血制作的《阿凡达》,用潘多拉星球的灾难带来对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思考。人们对未来的畅想何尝不是对现世的反思?穿越之花绽放在西方未来,亦是受着现实社会阳光的普照,散发出警醒世人的芳香。
回首当下,我们中学生该何去何从?应正确看待穿越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继承华夏传统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精髓。正如日前“杜甫涂鸦”事件掀起轩然大波,我们在继承历史之余,更应理性融合时代精神,用创新思维铸就未来,让穿越之花和谐绽放。
穿越的花,生在历史厚重的土壤,散着警醒现世的芳香,含苞等待未来绽放。
穿越——连结历史与未来
一个只有历史没有未来的国家毫无希望可言,留着历史厚积的沉淀,却想不出未来确切的道路;一个仅看到未来而没有历史的国家同样是可悲的,留下历史的空白,也将失去社会发展的根基。历史与未来,都是国家道路的组成空间。
而“穿越”——这个在当下无疑最饱有新鲜趣味的词,便不可回避地使人们将它与历史和未来产生多元的关联。漫溯过去,历史的尘烟令人陶醉;遥想明天,未来的旅程让人期待。穿越剧,则成为了人们走进历史,窥探未来的窗口。
对于穿越剧,有人赞它将历史与现代共融,有人嫌它不能挣脱历史的桎梏,更有甚者评之:想不出未来。不禁令人咋舌。然而穿越剧是否如人们所言拘泥于过去,热衷于过去?有一位编剧曾经说道:“穿越是将人们未曾知晓的一些历史片段,用现代人的思维对之重新审视,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古典,却也可以由此展望和思考未来的路。”热爱穿越,并不意味着仅局限于历史,但是一定由此注入了人们对历史的审视与回味。“想不出未来”之论,岂非可笑哉!
同样地,当美国精于构筑未来世界畅想,对未知世界带有期盼时,有人便颇有言辞:往前穿 越,想不出历史。
殊不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已然提出“星球计划”,这对于和平仍尚未获得的人们来说仍是不可想的。在随后的四十年中,美国接连发射太空探测器,无线宇航装置探索宇宙,星空。她用先进的思维设计通往未来的道路,用已知的科技追逐未知的轨迹。这种“穿越”无疑是值得肯定,更是值得追寻的。站在历史的起点仰望未来,用历史的价值观思考无穷的未来!
穿越,连结历史与未来。那厚重而愈发博大的历史,那未知而引人入胜的未来,由我们一起构筑。
折尽柳枝何处寄
在春深似海的五月,于岸边香尘十里的如烟杨柳中,我幻想着古人折柳相赠的情景,不禁轻拂一缕柳枝,却惆怅着不知该寄往何方——
寄与那灯红酒绿的繁忙都市?不,习惯于吞咽着已被专家学者咀嚼过的“文化快餐”的现代人早已在名利浪潮中失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与浪漫;寄与那彳亍于唐风宋雨的古人?不,杜甫太忙,雍正太累,还是让他们歇歇吧——折尽柳枝,何处堪寄?
随着穿越剧的大热,火的不仅是新生代演员,更是那些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沉甸甸的五千年历史和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且不说雍正,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词就时时在穿越剧中为女主角所歌吟。然而,“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当人们习惯于已被肢解注释过的文化产品时,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肯静下心来用心为浮华背后的故事作注脚,独自去抚摸那一段段终于失去味道的往事?
而现代人对待历史似乎亦如是。有人说,中国都是往后穿,因为想不出未来。但你是否还记得儿时依偎在妈妈身边想象着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神奇,是否还能听到屈原横亘千年光阴的瑰丽《天问》,是否曾于“庄生晓梦迷蝴蝶”中悟得过那一丝妙不可言的禅思?是否看到“嫦娥奔月”的夙愿正在完成?我们绝非“想不出未来”。
历史证明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想象力,只是浮躁的世俗、短暂的名利诱惑蒙蔽了我们眺望未来的双眼,禁锢了我们天马行空的思想。
君不见,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摩天大楼的包围下坍圮,就连中国建筑泰斗梁思成的故居也难逃“维修性拆除”。当我们无法再观古人所观,感古人所感,折尽柳枝却无处可寄时,我们就已经渐渐在失去那令我们骄傲的“历史感”,而非真正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也绝非真正地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鹰的翅膀拴上了金块,就再也不能凌空飞翔了。”当我们热衷于名利,享受于功利性的速食文化时,又怎能奢求我们的导演不在浩如瀚海而唾手可得的历史题材上做文章,而去静下心来沉淀自己、直面自己内心的冥想沉思,从历史中探索从未来的方向和宏图?如此,怎能如同美国导演卡梅隆那样继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后十二年磨一剑以《阿凡达》再次征服全球?一个只会炒作娱乐历史的民族是可怕堪忧的。
是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对历史的铭记与继承绝不是如今在影视中拿来“穿一穿”,在名利场上拿来用一用,而是身披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羽翼,以长远的目光穿越时代荆棘,放眼未来再创辉煌历史!
折尽柳枝,且让我们寄往华夏文化的明媚未来。
第三篇:周考3
周 考 三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宏丽的舞蹈,表达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建筑的抽象结构、音乐的和谐节律、舞蹈的线纹姿势,最能表现我们内心的情调与律动。
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礼乐生活的形式美也早已破灭。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抒写胸中的逸气。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用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西洋油画的画风,特别重视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在中国,晋、唐以来的塑像反受画境的影响,具有画风,不似希腊的立体雕刻成为后来西洋画家的范本。而商、周彝器形态沉重浑穆、典雅和美,其对中国宇宙意识的表现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
在商、周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中,每一个动物形象都是一组飞动线纹的节奏的交织,而融合在全幅花纹的交响曲中。它们个个生动,而个个抽象化,不雕凿凹凸立体的形似,而注重飞动姿态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这内部的运动,用线纹表达出来,就是物的“骨气”。中国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即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象。所谓“气韵生动”,正是骨法用笔的目标与结果。在这种点线交流的、律动的形象里面,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画幅中有明暗、有凹凸、有宇宙空间的深远,但却没有立体的刻画痕迹;亦不似西洋油画那样如可走进的实景,而是一片神游的意境。
然而中国画既超脱了刻板的立体空间、凹凸实体及光线阴影,于是它的画法乃能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引书法入画乃中国画的第一特点。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的第二特色。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
因此,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根本不同:一为虚灵,一为写实;一为物我浑融,一为物我对立。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界。西洋油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刺、油画同属于一境界。中国画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核心,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然而形似逼真与色彩浓丽,却正是西洋油画的特色。(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西绘画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其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西洋油画的画风,特别重视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
B.中国画的渊源与背景是商、周彝器和晋、唐以来的雕塑,而西洋油画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C.中国画尚骨气,重笔法,其画法所表现的“境界”是虚灵的、物我浑融的;而西洋油画重形似,重色彩,其画法所表现的“境界”是写实的、物我对立的。
D.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与诗、书同属于一境界;而西洋油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与建筑、雕刻同属于一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建筑艺术和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但商、周彝器对中国宇宙意识的表现则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
B.西洋油画的画境如似可走进、似可手摩的实景,中国画的画幅中虽也有明暗凹凸,有宇宙空间的深远;但体现的却是一片神游的意境。
C.商、周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中,动物形象个个生动,个个抽象化,不雕凿凹凸立体的形似,而注重飞动姿态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
D.“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象。它是中国绘画六法之一,能收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这说明中国画虽然遗形似,薄彩色,超脱了刻板的立体空间、凹凸实体及光线阴影的运用,但它并不是不重视写实。
B.建筑的抽象结构、音乐的和谐节律、舞蹈的线纹姿势,最能表现人们内心的情调与律动,这使中国画具有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
C.作者认为中国画有三大特色:引书法入画;融诗心、诗境于画景;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的意境。
D.本文将中国画与西洋油画的画法及其境界等加以比较,其目的不在于褒贬二者的优劣,而在于揭示二者的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
“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辩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客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节选自《粱书·列传第三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勖:勉励。B.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赍:携带。C.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相:互相。D.傍无姬侍,家徒壁立徒:仅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革性格刚强的一组是(3分)()
①称患脚不拜②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③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④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 ⑤分判辨析,曾无疑滞⑥每至朝宴,恒有褒贬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与弟弟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与弟弟一起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附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5分)(2)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an,三声):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8.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9.本诗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永不熄灭的烛光
徐 鲁
1947年一个夏日午后,一个未满10岁的女孩倾倒出自己幼小心灵中全部的同情和爱心,写成了一篇凄婉感人的故事《可怜的小青》,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它投寄给了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不久,《可怜的小青》发表。这个幸运的小女孩,就是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为她编发了这篇《可怜的小青》的编辑,就是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陈伯吹先生。
陈伯吹先生是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安徒生”。在他91年的生命履历中,有75年是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他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泉水。
1906年,陈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县的罗店镇上。他在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念了3年书后被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今朱宅小学)当教员。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任教的日子里,这位小学教员,神色庄重地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
白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晚上,他偷偷阅读一些思想激进的书籍和刊物。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鼓舞着他。他的创作热情也异常高涨,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早期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
1929年2月,23岁的陈伯吹来到上海。他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寻找一块小小的空间。他是家中的长子,全家的经济来源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初到上海,他一文不名,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只能靠写作、投稿换取有限的一点稿费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为了挣钱养家,一开始时他什么题材都写。他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接着又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长诗《誓言》。他给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却得到了该刊主编郑振铎的一个忠告。郑振铎熟悉陈伯吹的“强项”在哪里,他从陈伯吹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这是一个决定了陈伯吹此后人生方向的忠告。或许这其中早就有某种因果联系,正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也如诗人弗罗斯特所说“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从此以后,陈伯吹就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运,与儿童和儿童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曾在抗战年代用怒火写出了《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也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满腔热情写出了《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等作品;80
经常到中小学[微博]校与孩子们交朋友,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这是一代儿童文学大[微博]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是一棵年老的大树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的关注与祝福。
耄耋高龄的陈伯吹,还在为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阅读稿子、点评习作、撰写序言,函来信往,从不厌烦,甚至亲自抄写和推荐稿子。老作家、评论家樊发稼回忆说,他曾和陈老同住一室,亲见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紧时间赶写文章。有一天,樊发稼早晨6时醒来,见陈老已在伏案写作——正在为一位青年作家的书写序。樊问他什么时候起床的,他说“大概三点不到吧”„„
陈伯吹一生俭朴,绝不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樊发稼回忆起他第一次到陈老家,到达时陈老正在用早餐。陈老简单的早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儿。就是这样一位一贯省吃俭用的老人,却在1981年,把个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5000元,慷慨捐出,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旨在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11月6日,一代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91岁。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将自己一生积攒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了浦东新区筹建中的一座儿童图书馆。如今,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选自202_年《人物》杂志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伯吹作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可以看出他虽然年轻,但却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这也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初到上海,陈伯吹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什么题材的文字都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处于创作的迷惘阶段,还不能真正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C.传文中“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一句,形象的表达出了陈伯吹本身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底蕴与才华,郑振铎先生帮助他找准了人生定位这一事实。
D.在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当教员以及后来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等,都为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看出“深入其中”是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E.传文以陈伯吹的生命历程为纲,详细记述了陈老为祖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伟大的一生,语言精练传神,高雅飘逸,充满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陈伯吹作为一代儿童文学大[微博]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6分)(3)传文开篇引入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有何作用?(6分)
(4)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顺风车是爱心活动,尤其是车主,都是奔着做好事做善事的心来的,我们提倡做好事更要有好的回报,这样社会上好人好事才会可持续性发展,才会细水长流。
B.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其父辈相比已经有了翻云覆雨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生价值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C.西安的姿态,低调而内敛。如同一个优雅的老者,深藏若虚。第一次到西安的人,都会被那连绵近14公里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古城墙所吸引。
D.针对候鸟迁飞之路临深履薄的现状,由知名媒体人邓飞发起、民间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等参与的全国护鸟网络公益项目——“让候鸟飞”于4月8日在北京启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B.为了缓解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增加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
C.湖北省中山医院33岁的护士肖芳连续三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使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起死回生”,被网友用手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感动了全国众多的网民。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既不违背对道德的坚守,又不伤害与亲友的关系。①诚然,一个立志遵从道德的人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遭遇不可预知的困境 ②尤其是来自亲友的诉求和利诱 ③德性操守是人“自立于世”的品行根基
④但与苦难相比,更容易冲破心灵防线的,是利益诱惑
⑥亲朋故友是人“生存于世”的情思所依
A.①②④③⑥⑤B.⑤①②④③⑥C.③⑥①④②⑤D.⑥③⑤①②④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抄袭材料,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1)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2)。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17、阅读下面一则短讯,用一个整句概括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要点完整,符合整句要求,字数20字以内。(4分)
3月1日21时许,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案件,10余名统一着装的蒙面暴徒持刀在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截至3月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恐怖分子手段极其残忍,罪行令人发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转瞬之间家破人亡,整个昆明沉浸在悲痛中。但也是在这一刻,昆明各界市民用行动传递爱的力量。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受伤群众,附近的酒店、饭馆打开大门,保护惊恐的旅客。昆明市11个献血点和采血车前都排起了长龙,大街小巷的餐厅、商店用自己的方式向民警、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提供免费餐饮。
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戏剧家曹禺书房里的架子上有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给他的信。黄永玉写道:“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信中对曹禺的批评字字严厉,甚至有明显羞辱的味道。如此一封使自己难堪的信,曹禺为何还精心地裱在精美的册子里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周考三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B解析:【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B项理解错误,“中国画的渊源与背景是„„晋、唐以来的雕塑”说反了,原文中说“晋、唐以来的塑像反受画境的影响”。
【易错点】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时容易似是而非。【采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2、答案:A解析:【知识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A项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中国的建筑艺术”“不及希腊发达”这一信息。做题时要防范“八大陷阱”:①以偏概全;②无中生有;③张冠李戴(偷换概念);④因果混乱;⑤混淆时间;⑥答非所问;⑦是非颠倒;⑧说法绝对。
【易错点】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时容易似是而非。【采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3、答案:B解析:【知识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B项因果失当,“建筑的抽象结构„„情调与律动”不是“中国画具有„„美”的原因。做题时要防范“八大陷阱”:①以偏概全;②无中生有;③张冠李戴(偷换概念);④因果混乱;⑤混淆时间;⑥答非所问;⑦是非颠倒;⑧说法绝对。
【易错点】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时容易似是而非。【采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答案:C解析:【知识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考查能力】理解B
【思路方法】C项中的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他”。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易错点】 脱离语境,凭感觉选择。【得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5、答案:C解析:【知识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④是说江革为官廉洁,⑤是说江革为官干练,应排除掉。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域,结合排除法,做正确的判断。
【易错点】脱离语境,凭感觉选择。【得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6、答案:B解析:【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传记类文言文人物性格特征分析【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江革被放还朝,是作为魏帝请梁朝放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的交换条件,而非“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做题时要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易错点】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时容易似是而非。【得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7、答案:(1)(谢朓)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 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作卧具,然后才离开。(2)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到朝宴的时候,经常对此加以贬斥,/ 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
解析:【知识点】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考查能力】理解B,表达应用E
【思路方法】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对、换、增、删、调。
【易错点】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得分点】第一句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弊絮”(穿着破旧的棉衣)、“耽”(沉迷)、“去”(离开)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第二句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褒贬”(偏义复词,偏“贬”)、“为„„所”(被)、“谢病”(称病,托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答案: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
解析:【知识点】景情关系【考查能力】鉴赏评价D
【思路方法】本题考查角度很新颖,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因眼前的景象而起,因自身的处境而起。答题时要有以下三种意识:(1)提高审题意识。(2)强化流程意识。(3)规范答题意识。
【易错点】 要点答不全
【得分点】共5分,首联得2分。尾联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9、答案: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解析 :【知识点】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考查能力】鉴赏评价D
【思路方法】先分清题型,明确是表达技巧类。答题时先准确判断是何角度,是何手法,然后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易错点】 不知写景的角度是什么,表达技巧判断不准确。
【得分点】第一问3分,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第二问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 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知识点】识记常见名篇名句【考查能力】识记A
【思路方法】重视诵读,尤其是对重点文、诗、词的诵读;领悟含义,圈点强记;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留意具体环境,留心语句顺序;注意语句出处。
【易错点】 跳句现象,同音错字。【得分点】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案:AE解析:【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A项中“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错误;E项中“详细记述”及“语言精炼传神,高雅飘逸”错误,本文只是概括介绍,语言朴实自然。题干多为选出最恰当的两项,且为梯级赋分,对能力的考查更为细致,区分度更加明显。一般前四个选项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分析概括,后一个选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
【易错点】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时容易似是而非。
【得分点】选A项得3分,选E项得2分,选C得1分,选其它项不得分。
(2)答案:①为琼瑶编发《可怜的小青》;②做小学教师时,在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③陈伯吹一生所写的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祖国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④和孩子们建立友谊,并常常书信往来,是对孩子们最直接的关爱与引领;⑤帮助扶持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间接写出了他对幼小者的牵引与关爱;⑥省吃俭用,用毕生积蓄设立了“儿童文学园丁奖”,把全部藏书捐给儿童图书馆,为祖国儿童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
解析:【知识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这类题应先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然后加以概括。题干一般表述为“是什么”“为什么”或者“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哪些体现”。人物传记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重点,但对人物访谈、新闻报道等的复习不能舍弃。
【易错点】 要点找不全,概括不准确。
【得分点】分条作答,每条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3)答案:①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自然而巧妙引出传主陈伯吹;③以事衬人,侧面写出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对儿童创作的扶持与鼓励,丰富了传主的形象。
解析:【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考查能力】分析综合C
【思路方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树立两个意识:①理思路意识。阅读时应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弄清全文每段分别写了什么,段落之间什么关系,全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②关键句意识。要特别留意文中关键句,如标题、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等,它们往往是作者观点所在。
【易错点】 整体认识不清晰,不知道答题的角度,角度偏少。【得分点】作用应分条答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永”好。①比喻恰当而充满诗意,一个闪光的生命,在一种形式下像燃尽的蜡烛一样熄灭了,但是在思想、品格和精神的形式下,却将永远燃烧下去;②这个标题含蓄的写出陈伯吹留下了无数篇童话、小说、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这些作品在人间飞翔,在一代代小读者的记忆里存活和流传,直至永恒;③文章不仅仅谈到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的一面,还谈到了他昂扬的爱国热情、不屈的生命形式以及对晚辈的扶持帮助,如果用“东方安徒生“为题,不能点明这方面内容。
观点二:我认为“东”好。①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童话大师来类比陈伯吹,鲜明的点出了陈伯吹在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崇高地位,更好表达出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用“永”则无法表达此含义;②陈伯吹一生的创作,紧紧围绕着儿童文学,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幻而健康的世界,这与安徒生所创设的童话世界相似;③安徒生也曾为穷困折磨,这种逆境中奋发的精神,和陈伯吹也是相似的,以“东”为题,也可以借此隐隐的写出陈伯吹的生命经历。
解析:【知识点】标题的作用【考查能力】探究F
【思路方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题目表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涉及到的有人物精神(202_年、202_年)及不同人物的生活态度(202_年)等。
【易错点】整体认识不清晰,不知道答题的角度,角度偏少。【得分点】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 A 解析:【知识点】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考查能力】表达应用E
【思路方法】B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C项,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D项,对象误用。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戒惧。句中应用表示十分危险的“步步惊心”之类的词语。
【易错点】望文生义、用错对象、不合语境、误用褒贬等。【得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14、答案:D解析:【知识点】辨析语病【考查能力】表达应用E
【思路方法】A。语序不当,应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放到“改进教学方法”之后。B。宾语残缺,应在“人口老龄化”后加上“的状况”。C。暗换主语,应在“被网友”前加上“这件事”;另外,“用手机视频”也应改为“用手机拍成视频”。辨析时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
⑵复句要先看关联,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易错点】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得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15、答案:A解析:【知识点】语言连贯【考查能力】表达应用E
【思路方法】④句写山的绵延高峻,正与“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衔接,①句对此发出赞叹,③句续写“竹筏”上游人的欢呼,②句用比喻写回声之快,⑥句用比喻写回声之美,⑤句合写山水,具有小结作用,恰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合为一体。
【易错点】 只凭感觉,不加分析 【得分点】答对得3分,答错不得分。
16、答案:①直接取法自然(环境、生活)②在于是否胸有成竹③构思与技巧相互结合(或:既有构思,又有技巧)解析:【知识点】补写句子【考查能力】表达应用E
【思路方法】瞻前顾后,根据上下文准确概括句子。要熟练掌握语言运用各类题型的解题策略和技巧。要认真审题,读懂题干,明确信息指向。
作答时要按照要求,力求规范,步骤清晰。【易错点】 不结合材料分析概括,随意性强
【得分点】共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出规定字数的,扣1分。
17、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各界市民奉献爱心。(标准:满分4分,句式1分,内容2分,语言1分,超过字数扣2分。)
18.写作提示:本题是材料作文,选取了现实生活里一段鲜活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写生活、思想、社会、人生。一般情况下,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可以考虑将每一个人物都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
从曹禺角度来看,关键是要注意这样一句“信中对曹禺的批评字字严厉,甚至有明显羞辱的味道”,但是,曹禺却“精心地裱在精美的册子里”。从黄永玉角度看,能为曹禺指出作品中的不足,这需要对朋友至真的坦诚,敢于说真话的个性。这则材料,立意点可以为“知耻而进”、“虚心的态度”、“要敢于直言”等。
第四篇:周考斌
6月5日,兵团劳动保障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中心组学习,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 推进兵团劳动保障事业新跨越”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考斌同志首先进一步组织学习兵团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了张春贤书记和车俊政委在兵团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主持中心组学习。杨忠副局长、沈金新组长分别就分管工作如何实现新跨越进行了发言。局机关各处(室)、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当前兵团党委、局党组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行了专题发言。
周考斌局长在发言中说,随着中央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长治久安战略的实施,新疆及兵团将迎来新一轮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高潮,兵团劳动保障局全体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兵团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领会会议精神,形成了“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的热潮。全局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兵团党委的分析判断、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新疆和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探索兵团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珍惜并紧紧抓住和利用好当前机遇期,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和谋划推动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跨越式发展。
周考斌局长强调,全局党员干部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推进兵团劳动保障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兵团的决策部署上来;二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要固步自封、饱食终日,要切实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做好兵团劳动保障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规划;三要把握相关政策、突出重点,不要简单盲从,切实围绕兵团跨越式发展,在兵团劳动保障重点工作上有新思路、新突破;四要摸清底数、打好基础,不要拍脑袋、凭经验办事,要切实统筹安排,提出具体的可行贯彻措施,进一步提高兵团劳动保障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五要振奋精神、只争朝夕,不要萎靡不振、暮气沉沉、按部就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以敢为人先、争创第一的精神,继续在全局上下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全力推进兵团劳动保障工作实现新跨越。
第五篇:摘录 南周历史
你可以不当记者,但是如果当了记者,你必须是个好记者。《南方周末》这样教育它的记者。于是,这份报纸一度成为了中国报纸当仁不让的精神指针。这是一个神话般的报业孤本。
《南方周末》前著名记者——现任《南风窗》总编陈菊红,写了一篇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离开》。在文中她这样写道:“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
正是在这些金子般的日子里,一群追求理想的人,带着一张报纸,走入了中国新闻发展的黄金时代……
什么时候开始看南方周末的?忘了,但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在无数个午后的课堂上,我爬在桌子上,顶着老师的目光,一字一字地如小鸡啄米般沉浸在南方带来的阳光里,那些或朴实或大气或优美或感伤的文字带给我这个时代最无法忘怀的回忆,如同一个人,我总挂着周四和他的约会。
什么时候开始断断续续不买南方周末的?忘了,但我还能想起,那四个版面的神六,那两个大版的反腐倡廉、先进党员,做了两期的巴金,刊得越来越多的网友评论……我心中那个英雄般的他哪去了?美人迟暮固然另人扼腕,英雄的老去同样令人叹息。我不喜欢他的广告越来越多 我不喜欢他大量刊载国外局势 我不喜欢钱钢只埋在旧报纸里 我不喜欢什么神六什么反腐倡廉
我不喜欢南香红开什么作品研讨会却几个月才出一篇稿子 我不喜欢只用他来铺桌子然后爬在上面睡觉醒来口水把文字淹没 我不喜欢有人说这行尸走肉般的躯壳仍在物欲的死水里随波逐流..我不喜欢我看他的时候再也不能感动
我不喜欢他如此这般还要每周骗我两块钱可我就是忍不住不买 ……
可我还是因为你曾经的誓言而泪流满面,真他妈贱!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
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本报编辑部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这是一种报人的情怀,是梁启超、张季孪、黄远生他们都曾拥有并毕生坚持的情怀,我从这句话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为新闻人的自豪和勇敢。那时的南方,孤独、坚强、执着且美丽,他们用诗人的笔,鹰的眼对我们吟颂:南国春雨落尽,千周已逝,几代心力,乃见文字万千,洋洋大观.文人心怀书生义气,谁不恋洛神飞袂曲水流觞,然国脉民瘼江湖庙堂,艰险跋涉只为了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
千周已逝,几代心力,在经历了标榜中国新闻独立的种种之后,他开始改变,有人说,他政治环境变了,有人说,他的内部垮了,有人说有人说,惟独沉默的,是我们的心。
“202_年的春季,珠海开了全体会议后,因对新任主编,南方集团派来的向熹独裁作风不满,《南方周末》十名左右资深记者向报社递交辞职报告。”江艺平,钱刚,向熹,陈菊红,方三文,曹西洪,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这么多熟悉的亲切的名字,就这样离开我们离开南方。这些记者是《南方周末》辉煌时代仅存的一批人马,知情者相信,随他们的出走,饱受弹压,苦难深重的南方周末,将沦为一张普通的小报。一位辞职者说:“我们是雅典的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 南方周末编委会:
谨辞去南方周末记者一职。近三年来,我没有利用南方周末四字赚取一分钱私利,也未将周末当做晋职升官的基石。我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翟明磊
202_年8月17日
附:“我钟爱南方周末记者的职位,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但我无法在名誉受到如此污辱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因为究其本质,我是一个新闻骑士。”
都是向熹惹的祸。让一个在体制外毫无经验的干部,负责一个体制外的媒体,他那一套在体制内行得通,但在《南方周末》行不通。一位南方周末的大姐说,以向熹的判断力,写作采访能力,如果参加南报公开招考,十有八九不会被录用,他如何能让《南方周末》的记者心服呢?她评价向氏用了“味道不对”四个字。南报的内部冲突,实际上是体制内外两种文化的冲突。向熹与《南方周末》的记者,本就不是同类,凑在一块,便成了一长悲剧,南方日报集团是悲剧的元凶,而我们,是悲剧的受害者。
【曾经的岁月】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
“南周”记忆
1995年,这个年头是南周的第一个分水岭。此前的《南方周末》是一个以刊登文摘稿件以及娱乐八卦新闻为主的报纸。
但是《南方周末》又不同于一般的文摘报,渐渐有了一些大特写和纪实文学一类生猛的稿件。当时,它在严格意义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记者,名叫朱德付。
朱德付,现任京华时报总编。自1988年中山大学硕士毕业踏入《南方日报》后,就一直在中国报界赶路;到《南方周末》,是他进入报界最初的一段履历。其后在《南方周末》“官至”编委、新闻部主任的 朱德付日前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当初进入“南周”纯属偶然。当时的“南周”还是一份娱乐化的文摘周报,报社当时安排几个年轻人进去,无非是想让其做得更娱乐化一些。谁知这些年轻人不安份,他们觉得在那么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里尽编些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很没劲。
“南周”的内容及作业方式就此转型,从过去一张靠裁裁剪剪拼凑而成的娱乐小报,迈向一份自采自编为主的综合性新闻周报。跨过1995年的门槛,从此便开始了这金子般的日子,一群自称为“雅典公民”的新闻理想者,开始在“南周”旗下聚集。
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以其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将202_年前的南方周末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左方时代,北大毕业的左方是有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想意识的领导。他奠定了《南方周末》的精神基调。
第二阶段,游雁凌时代,即转型期。从一份文化生活报转型为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发行突破100万,广告收入几千万。在全国形成了真正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江艺平时代,即鼎盛期。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产品最成熟,广告过亿。《南方周末》成为南方报业乃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
谭军波说,那些年,值得珍记的事件很多,如连载《文革十年史》一文差点令报纸停刊,发行过百万,90年代初扩版成功等等。
孙保罗,前南周主力记者之一,在接受本报的采访时说:“这样的日子,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应该是1995年到202_年吧。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那张总令人有点那么牵挂,或爱或恨的报纸,带着一群人改变了命运,也开始走向她的宿命。”
当记者打电话要求采访的时候,南周当年著名的法制记者郭国松正在北京给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演讲,“面对那些满脸青春如我等当年的年轻人,我忍不住给他们读了一段《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祝辞:《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郭国松说:“今天在这里读到这样的语言,我仍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谭庭浩,1991年夏天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当时的南方日报社,历任《南方周末》“人与法”版记者和编辑、“阅读”版编辑,202_年,出任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谭庭浩告诉信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的„南周‟,更像一个家庭作坊,很有家的温馨。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南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情。毕竟对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人而言,第一份工作就能够遇到一个没有人事纷争、能够畅快淋漓做事情的媒体,确实是种幸运。加之当时的《南方周末》,在中国还是一枝独秀,一篇稿子发出去,洛阳纸贵的时候很有个人成就感。”谭庭浩说。
中国新闻的黄金时代,就在这种氛围下拉开帷幕。
人才聚集
“南周”转型期,也是“南周”人才大引进的开始。
1996年9月,“南周”扩版,报纸稿的源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周末》就通过招聘,欲将全国各地的优秀记者收归旗下。
杨海鹏,1999年被招聘入“南周”记者队伍,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因„南周‟当时积累了一些资本,并要找全国最好的记者,所以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闻人的大聚集。”
曾任一版编辑的方三文在“南周”成名之后,被他故乡福建武平的一个热爱《南方周末》的大学生称之为“巨大的传奇”。而方三平说,自己最初加入“南周”时,也有一个这样的“巨大的传奇”在诱惑着他,“当时我觉得,《南方周末》就是中国最好的报纸,最好的媒体,也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都为当时能进《南方周末》感到幸运和自豪。”
孙保罗加入的时间与方三文差不多。临上去广州的飞机,他被父母逼着吹了个头并且穿上了件西装,这身打扮更象“一个县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大家见了,露出忍俊不禁的表情。但是就是这个“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因为“报道了贵州省的负面新闻”被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列为“不受贵州欢迎”的人。
孙保罗第一次到广州报到,沈灏用摩托车接上他,在五羊新城的小街里飞快穿过,到一家酒店聚餐。便很羡慕沈灏的摩托车,后来知道那是公家的。
孙保罗回忆说:“我还记得202_年新年的一天,开完周会,在报社的走廊上的公告栏里,我看到了一封信,信旁边贴着一个手工做成的扇面。信的大意是:我从你们的文章里知道,你们是一群为民请命,不畏强权,铁肩担道义的好记者。我知道你们经常面对各种引诱、压力、威胁,甚至是凶狠的报复,但是作为一个80高龄的老人,我尽管很想,却无法拿着武器跟在你们后面去保护你们,保护你们就是保护这个社会的良心……我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感情,只能够在这个自己做的扇面上写下你们的名字来祝愿你们健康幸福。”
“在一排熟悉的名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站在那里,热泪横流,因为感谢上苍,我这一生终于有了可以值得自豪的最珍贵的奖励。”
比方三文幸运的是,孙保罗坐到了陈菊红的对面。“刚到广州的时候,新闻部办公室共五个人,陈菊红是唯一的女性,而我就坐在她前面。我在外面采访,有事找领导或者编辑,总是她先接电话。而这个人最后成为了我的妻子,现在成为我儿子的母亲。”
。。。。。。
“以前经过南方报社门口的时候,都要仰视一下楼顶上南方周末的广告牌。以前的广告语是:“深入成就深度”,现在变成了“记录时代进程”,它已经变成一本普通的杂志了。”一位读者如是说。
人民的最后的阵地的失守。在写完这句话之后,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