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证:辛温解表 ,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 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4.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
六、肺痨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
4痰浊蕴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 青龙汤 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痰饮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或控涎丹
3.溢饮——外寒内饮,水寒相杂: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 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六味地黄丸
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 《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 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4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 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一、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 , “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痰浊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2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丹参饮 3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左归饮 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
4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扯背,背痛扯心,痛无休止 选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5心气不足:益气通脉、鼓动心阳-生脉散合保元汤
6心阳虚哀: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十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选半夏秼米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加黄连、山栀 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不通用礞石滚痰丸 2.虚证
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选用酸枣仁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十三、厥证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内经》 :a 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b 肢体和手足逆冷 《金匮》 《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
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平时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平时服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甘麦大枣汤 2.血厥 1实证:理气活血-通瘀煎
2虚证:益气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4.食厥:消食和中—食后未久,先用盐汤探吐以去食积, 再以神术散合保和丸
十四、自汗、盗汗 《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半身或局部汗出,用甘麦大枣汤
3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四妙丸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阴虚盗汗用八仙长寿丸;阴虚为主、火热不甚用麦味地黄丸
十五、郁证 《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创立六郁汤、越鞠丸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越鞠丸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温胆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2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3肝阴亏虚: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
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 明代区分癫狂;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治疗瘀血发狂 癫病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加远志、郁金、菖蒲(甚者可用控涎丹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甘麦大枣汤 狂病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痰火蕴盛者,加用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 脉弦实,肝胆火盛者,用当归龙荟丸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可合定志丸
十七、痫证 《内经》 “胎病”
《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当归龙荟丸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阴虚: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 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1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小、大承气汤 2寒邪客胃:散寒止痛-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
较重者用良附丸加味;兼见表证用香苏散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若嗳气较频者,可用沉香降气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肝胃郁热:清肝泄热,和胃止痛—化敢煎(左金丸 6胃阴亏虚:养阴益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若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用大建中汤 或理中丸,痛止之后,用香砂六君子汤
十九、噎膈 膈始见于《内经》;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便秘增液汤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若肠中燥热,大便不通,用大黄甘草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温脾用补气运脾汤 温肾用右归丸
二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如感受秽浊之气,忽然呕吐,用玉枢丹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如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合小承气汤
如由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用竹茹汤 3痰饮内阻: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如痰郁化热,壅阻于胃,胃失和降,予温胆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1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2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如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用来复丹 二
十一、呃逆 病机: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 治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加柿蒂、竹茹
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可合用小承气汤 2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如气逆痰阻,可合旋覆代赭汤、二陈汤 虚证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加吴茱萸、丁香 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中气大亏,用补中益气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
如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合用橘皮竹茹汤 二
十二、泄泻 1寒湿(风寒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用纯阳正气丸 湿邪较重,用胃苓汤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湿重合平胃散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食滞重化热枳实导滞丸 5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慢性泄泻,虚中挟实,腹胀或痛,纳减不适, 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芍药等 二
十三、痢疾
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
《景岳全书》 “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辩寒热 … ”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坚阴泄热,扶正止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
十四、腹痛 通则不痛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 1寒邪内阻:温中散寒-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若肾阳不足,寒邪内侵,脐中痛不可忍者,用通脉四逆汤 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少腹拘急冷痛,用暖肝煎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 寒邪上逆,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如虚寒腹痛较重,用大建中汤以温中散寒 证属脾胃阳虚,用附子理中汤以温补脾肾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5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二
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圣济总录》将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肝热用更衣丸 如燥热不甚,通而不爽,无其它症状,用青麟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如气虚脱肛,用补中益气汤 4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如津液已复,而大便干躁,用五仁丸
5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加肉桂;亦可用半硫丸 二
十六、胁痛 病名首见《内经》;《伤寒》设胸满胁痛者,予小柴胡汤
《景岳全书》情志、饮食、房劳有关;区分胁痛外感与内伤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旋覆花汤 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如胁肋剧痛,呕吐蛔虫,用乌梅丸 如湿热煎熬,砂石阻滞胆道,致胁肋剧痛, 痛及肩背,用硝石矾石散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 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内经》提出病名与主症;《伤寒》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 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泻下-茵陈蒿汤
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身目染黄者,用大柴胡汤加 茵陈、金钱草、郁金 如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黄疸者,用乌梅丸 2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阳黄初起见表证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
(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阴黄 1寒湿阻遏:温化寒湿、健脾退黄-茵陈术附汤
木郁脾虚,肝脾两病者,用逍遥散 胁下瘕积胀痛,固定不移,用硝石矾石散
黄疸日久,气滞血瘀,湿浊残留,结于胁下,并见 胸胁刺痛拒按者,当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配服逍遥散 脾胃虚弱明显者,香砂六君子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二十八、积聚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 《内经》首提病名 《难经》积、聚区别, “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平胃散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用大七气汤
兼见外感风寒之表证者,用五积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积块大而坚硬作痛者,可合用鳖甲煎丸
3正虚瘀结:大补气血,化瘀散结—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九、鼓胀 肺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病名首见《内经》 《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3湿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肾气丸 5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合膈下主瘀汤 三
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 《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 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 少阴头痛连齿;太阴头痛多感晕沉,腹泻自汗。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厥阴经用吴茱萸汤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用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暑湿用黄连香薷饮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肝肾阴虚,头痛朝轻暮重,用杞菊地黄丸 头痛甚剧,便秘溲赤,肝火偏旺,用龙胆泻肝汤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常服杞菊地黄丸 肾阳不足,用右归丸 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3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雷头风,湿热挟痰上冲所致者,用清震汤 偏头风,肝经风火所致者,用天麻钩藤饮 三
十一、眩晕 清窍失养(头晕、眼花
《素闻》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 “上气不足” 《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
1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2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3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二、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 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 灌服或鼻饲,并用涤痰汤煎服.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3.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4.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去肉桂、附子,加杏仁、桔梗、木蝴蝶
5.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三
十三、痉证
病机: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寒邪较甚,病属刚痉者,用葛根汤解肌发汗
风邪偏盛,病属柔痉者,用瓜络桂枝汤和营养津 湿热入络而身热,筋脉拘急者,用三仁汤加味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若热盛伤津,并无肺实之证,予白虎加人参汤 温病热入营血,热盛动风者,用羚羊钩藤汤 邪热羁久,灼伤真阴,时时发痉者,予大定风珠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三
十四、疟疾
病机: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治疟;《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 治则:祛邪劫疟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白虎加人参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合截疟七宝饮
4热瘴:除瘴解毒,清热保津—清瘴汤
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不换金正气散(苏合香丸
6劳疟:养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疟母用鳖甲煎丸 三
十五、水肿 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 … 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阳水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若汗出恶风,卫阳虚弱,可用防己黄芪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五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1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参苓白术散 5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
十六、淋证
病机: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热毒弥漫三焦,入营血分,予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
气血亏虚用八珍汤;阴液劫伤用六味地黄丸 3气淋:实证理气疏导用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
4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合导赤散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5膏淋:实证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三
十七、癃闭 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朱丹溪首先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 实证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抵挡丸 虚证
1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
2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香茸丸 三
十八、腰痛(首辨外感与内伤
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 1湿热腰痛:清利湿热,疏经活络止痛—二妙散(二至丸
2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若兼风邪,腰痛不定或关节游痛,合用独活寄生汤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
十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 “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 治则:祛写活络,缓急止痛 风寒湿痹
1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乌附麻辛桂姜汤 2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基础方蠲痹汤风湿热 痹 1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犀角散 2痰瘀痹阻: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桃红饮 3肝肾亏虚:培补肝肾,疏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4内舍于心:益气养心,温阳复脉—炙甘草汤 四
十、痿证 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 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不妄用风药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益胃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二妙散;六君子汤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六君子)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阴清热- 四十一、四
十一、内伤发热 气血阴津亏虚、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肝经郁热而又有肝肾阴虚,肝经郁热而又有肝肾阴虚,用滋水清肝饮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瘀血发热:活血化瘀-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当归补血汤)5)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知柏地黄丸))阴虚发热:滋阴清热-
清骨散(知柏地黄丸)6)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四
十二、消渴 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由阴亏燥热,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 加黄连、加黄连、栀子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鹿茸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鹿茸丸)兼证 瘀血阻滞:活血化瘀— 瘀血阻滞: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白内障、雀盲、耳聋:滋肝补肾,益精补血—杞菊地黄丸; 白内障、雀盲、耳聋:滋肝补肾,益精补血—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 丸 疮疡、痈疽:解毒凉血—五味消毒饮 疮疡、痈疽:解毒凉血—四十三、四
十三、虚劳 《金匮》首提病名 金匮》 《医宗必读》强调脾、肾; 医宗必读》强调脾、《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 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 补益脾肾 1.气虚 .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肺气虚—补肺益气—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脾气虚—健脾益气 3)心气虚—益气养心—六君子汤加五味子、玉竹、黄精)心气虚—益气养心—六君子汤加五味子、玉竹、4)肾气虚—益气固肾—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菟丝子、)肾气虚—益气固肾—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 2.血虚 . 1)心血虚—养血安神—养心汤)心血虚—养血安神—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味)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味 3.阴虚 . 1)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心阴虚—滋阴养心— 2)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肺阴虚—养阴润肺—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脾胃阴虚—养阴和胃—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胁痛甚用一贯煎))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胁痛甚用一贯煎)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肾阴虚—滋补肾阴— 4.阳虚 . 1)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脾阳虚—温中健脾— 2)心阳虚—益气温阳—拯阳理劳汤)心阳虚—益气温阳—
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右归丸)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如遗精,加用金锁固精丸 如遗精,虚劳体虚感外泄,虚劳体虚感外泄,用疏虞丸 虚劳日久有血瘀,虚劳日久有血瘀,用大黄蛰虫丸
第二篇: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脉证;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振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十、不寐:实证;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虚证;1.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癫证;
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送服越菊丸。
狂证;
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
2、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丸。
3、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加减。
十二、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当归龙荟丸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5、心肾亏虚证;滋补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加减。
十三、痴呆:
1、随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
十四、厥证:
1、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2、血厥;实证;开窍,活血,顺气,降逆。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减。兼风寒表证;香苏散。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六、痞满: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饮内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汤加减。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菊丸合枳术丸加减。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香橼。
十七、呕吐: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利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6、胃阴不足证;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7、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合右归丸。
十九、呃逆:实证;
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加竹茹 柿蒂。
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加丁香、柿蒂。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
5、胃阴不足证;生津养胃止呃。益胃汤加枇杷叶、柿蒂。
二十、腹痛: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3、中脏虚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5、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6、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活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十一、泄泻:
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消湿导滞。保和丸加减。
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二十二、痢疾:
1、湿热痢;清热导滞,调气行血。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阴虚痢;坚阴泄热,扶正止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加减。6 休息痢;温中清肠。连理汤加减。
二十三、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加减。
3、虚秘;(肺脾气虚证)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血液亏虚证)养血润燥。润肠丸加减。(阴津不足证)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阳虚寒凝证)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十四、胁痛: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2、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3、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4、肝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二十五、黄疸:
1、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2、急黄(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加减。
3、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脾虚血亏证;健脾温中,补养气血。;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
十六、积聚:聚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积证;
1、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金铃子散合柴胡疏肝散。
2、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鳖甲煎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二十七、鼓胀: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水逐饮。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十八、头痛:外感;
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寒犯厥阴;吴茱萸汤。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活络止痛。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内伤;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肾精亏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随。大补元煎加减。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活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随。左归丸加减。
4、痰浊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三
十、中风:
1、中经络;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养血祛风通络。大秦艽汤加减。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2、中脏腑;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3、后遗证;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语言不利;风谈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肾虚精亏;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加减。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口眼歪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
十一、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4、瘴疟;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三
十二、水肿:阳水;
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阴水;
5、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
6、肾气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7、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加减。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2、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加减。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加减。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加减。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加减。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肝阴亏虚证;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
三
十六、血证:鼻衄;
1、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
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
3、肝火上炎证;清肝胃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齿衄;
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加减。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袋哈散。
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加减。
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2、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3、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尿血;
1、下焦热盛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紫斑;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2、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凉血止血。茜根散加减。
3、气不摄血证;补脾摄血。归脾汤加减。
三
十七、痰饮: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加减。
悬饮;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复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溢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支饮: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
十八、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加减。
2、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4、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加减。
5、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加减。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5、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6、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加减。
7、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十一、虚劳:气虚;
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
2、心气虚证证;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
血虚;
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
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
阴虚;
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
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加减。
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加减。
阳虚;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加减。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
四
十二、痹证:
1、风寒湿痹;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肝肾两虚证;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汤加减。
四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加减。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静。羚角钩藤汤加减。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5痰浊阻滞证;祛风豁痰开窍,熄风镇痉。祛风导痰汤加减。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利湿,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
十五、腰痛 :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生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加减。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第三篇:中医内科学考试
1、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
6、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
11、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
16、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属虚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者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2、诊断:胸痹(心血瘀阻证)
症候分析:该患者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阳不振,阳气不宣,血行无力,久而成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每于夜间发作,乃为瘀血致痛的特点;瘀血阻滞则胸阳不展而见胸闷;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则心悸;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皆为瘀血之证。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川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柴胡 桔梗 枳壳 牛膝 当归 生地 降香 郁金 甘草
3、水肿(肾阳衰微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 肉桂 巴戟天 仙灵脾 白术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牛膝
4、水肿(脾阳虚衰证)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 干姜 甘草)
5、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6、湿邪于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湿邪即可以从外感受,亦可以自内而生。如外感湿邪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 病后郁阻湿滞,属湿从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7、积聚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就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8、头痛外感头痛: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之,多属虚证
归经病位1.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2.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3.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4.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等。
9、泄泻与痢疾泄泻与痢疾: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便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便脓血,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1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内伤发热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郁、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无感染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不减。发热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11、中脏腑闭症与脱证
闭症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俩手握固、肢体强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觉之侯,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症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症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闭外脱之侯。
12、试述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水肿发病中的意义。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13、水肿与鼓胀的鉴别。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名词解释:
1: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2:哮病:是一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3:胸痹: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4: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5: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同时发生,故合成呕吐。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而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7: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9: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亦称血病,失血。
10: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属虚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者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7、诊断:胸痹(心血瘀阻证)
症候分析:该患者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阳不振,阳气不宣,血行无力,久而成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每于夜间发作,乃为瘀血致痛的特点;瘀血阻滞则胸阳不展而见胸闷;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则心悸;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皆为瘀血之证。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川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柴胡 桔梗 枳壳 牛膝 当归 生地 降香 郁金 甘草
8、水肿(肾阳衰微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 肉桂 巴戟天 仙灵脾 白术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牛膝
9、水肿(脾阳虚衰证)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 干姜 甘草)
10、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6、湿邪于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湿邪即可以从外感受,亦可以自内而生。如外感湿邪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 病后郁阻湿滞,属湿从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7、积聚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就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8、头痛外感头痛: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之,多属虚证
归经病位1.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2.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3.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4.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等。
9、泄泻与痢疾泄泻与痢疾: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便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便脓血,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1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内伤发热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郁、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无感染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不减。发热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11、中脏腑闭症与脱证
闭症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俩手握固、肢体强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觉之侯,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症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症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闭外脱之侯。
12、试述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水肿发病中的意义。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13、水肿与鼓胀的鉴别。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名词解释:
1: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2:哮病:是一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3:胸痹: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4: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5: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同时发生,故合成呕吐。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而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7: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9: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亦称血病,失血。
10: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属虚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者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12、诊断:胸痹(心血瘀阻证)
症候分析:该患者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阳不振,阳气不宣,血行无力,久而成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每于夜间发作,乃为瘀血致痛的特点;瘀血阻滞则胸阳不展而见胸闷;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则心悸;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皆为瘀血之证。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川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柴胡 桔梗 枳壳 牛膝 当归 生地 降香 郁金 甘草
13、水肿(肾阳衰微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 肉桂 巴戟天 仙灵脾 白术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牛膝
14、水肿(脾阳虚衰证)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 干姜 甘草)
15、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6、湿邪于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湿邪即可以从外感受,亦可以自内而生。如外感湿邪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 病后郁阻湿滞,属湿从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7、积聚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就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8、头痛外感头痛: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之,多属虚证
归经病位1.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2.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3.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4.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等。
9、泄泻与痢疾泄泻与痢疾: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便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便脓血,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1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内伤发热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郁、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无感染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不减。发热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11、中脏腑闭症与脱证
闭症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俩手握固、肢体强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觉之侯,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症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症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闭外脱之侯。
12、试述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水肿发病中的意义。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13、水肿与鼓胀的鉴别。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名词解释:
1: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2:哮病:是一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3:胸痹: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4: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5: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同时发生,故合成呕吐。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而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7: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9: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亦称血病,失血。
10: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属虚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者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17、诊断:胸痹(心血瘀阻证)
症候分析:该患者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阳不振,阳气不宣,血行无力,久而成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每于夜间发作,乃为瘀血致痛的特点;瘀血阻滞则胸阳不展而见胸闷;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则心悸;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皆为瘀血之证。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川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柴胡 桔梗 枳壳 牛膝 当归 生地 降香 郁金 甘草
18、水肿(肾阳衰微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 肉桂 巴戟天 仙灵脾 白术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牛膝
19、水肿(脾阳虚衰证)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 干姜 甘草)20、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6、湿邪于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湿邪即可以从外感受,亦可以自内而生。如外感湿邪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 病后郁阻湿滞,属湿从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7、积聚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就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8、头痛外感头痛: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之,多属虚证
归经病位1.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2.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3.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4.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等。
9、泄泻与痢疾泄泻与痢疾: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便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便脓血,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1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内伤发热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郁、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无感染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不减。发热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11、中脏腑闭症与脱证
闭症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俩手握固、肢体强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觉之侯,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症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症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闭外脱之侯。
12、试述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水肿发病中的意义。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13、水肿与鼓胀的鉴别。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名词解释:
1: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2:哮病:是一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3:胸痹: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4: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5: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同时发生,故合成呕吐。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而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7: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9: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亦称血病,失血。
10: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第四篇: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交替脉为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为左室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水冲脉是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出现脉压增大,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2.脉搏短绌见于心房颤动,出现脉率少于心率的现象。
3.病人吸气时脉搏显著减弱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奇脉,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4.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为60~100次/分。速脉指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生理情况下见于情绪激动、紧张、剧烈体力活动等;病理情况下见于发热、贫血、心力衰竭、休克、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5.缓脉指脉率少于60次/分,生理情况下见于老年人、运动员等;病理情况下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6.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呼吸有大蒜味;尿毒症者有尿味(氨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有烂苹果味;肝性脑病者有肝腥(肝臭)味;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者有恶臭味。
7.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过低,见于体温中枢未发育成熟、休克、急性大出血、极度衰竭及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等。体温高于37.2℃称为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
8.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为浅慢,继之暂停,随后又重复上述节律。
9.间停呼吸表现为呼吸次数明显减少且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呼吸暂停数秒钟,随后又重复上述节律。
10.库斯莫尔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呼吸深大,频率可快可慢。
11.嗜睡可被唤醒,醒后尚能保持短时期的醒觉状态,但反应迟钝,一旦刺激去除则又迅速入睡。
12.昏睡病人强烈刺激下可勉强被唤醒但答话含糊,所答非所问,答后很快又再入睡。13.昏迷病人的运动和感觉完全丧失,任何刺激都不能将其唤醒。
14.急性病容:面颊潮红、兴奋不安、呼吸急促、痛苦呻吟等,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15.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苍白或灰暗、精神萎靡、瘦弱无力,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16.贫血面容:病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表情疲惫,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17.二尖瓣面容:病人双颊紫红、口唇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18.病危面容:面容枯槁,面色苍白或铅灰,表情淡漠,目光无神,眼眶凹陷,见于大出血、严重休克、脱水等病人。
19.发育状态通常以年龄与智力、体格成长状态(如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的关系进行综合判断。
20.成年人的体形可分为瘦长型、矮胖型和匀称型三种。
21.杵状指(趾),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先天性心脏病病人。22.出血点直径小于2mm称为瘀点,直径3~5mm称为紫癜,直径5mm以上称为瘀斑,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23.黄染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过高引起的,早期或轻微黄染见于巩膜及软腭黏膜。24.发绀主要是由于单位容积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餐增高而引起的。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可出现发绀,常见于口唇、面颊、肢端、甲床、耳廓等。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和某些中毒等。严重贫血病人如血红蛋白量少于50g/L,即使全部血红蛋白处
于还原状态,也不出现发绀。
25.蜘蛛痣的产生与体内雌激素增高有关,常见于慢性肝病病人。
26.扁桃体肿大一般分为三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扁桃体达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27.肺癌多向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28,桶状胸,胸廓呈桶形,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加宽,多见于肺气肿病人。
29.扁平胸,胸廓扁平,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病人。30.大量胸膜腔积液、气胸或纵隔肿瘤可将气管推向健侧。31.广泛胸膜粘连、肺不张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32.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的病人。33.语颤增强见于肺组织炎症或肺实变的病人。
34.胸部叩诊为过清音多见于肺气肿病人。胸部叩诊为鼓音多见于气胸病人。
35.慌张步态指起步后小步急速前行,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震颤麻痹。醉酒步态指走路时躯干重心不稳,步态紊乱,如醉酒状,见于小脑疾患。
36.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若出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见于肺实变。37.急性肺水肿病人可闻及两肺满布湿哕音。38.肺炎病人可闻及局部湿哕音。39.肺淤血病人可闻及两肺底湿哕音。
40.颈静脉怒张,提示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纵隔肿瘤等病人。
41.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为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征象之一。
42.心脏听诊有五个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43.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的表现;如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则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
44.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严重贫血等。45.心包摩擦感提示心包膜的炎症。
46.左心室增大,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47.右心室轻度增大时叩诊心界变化不大,显著增大时心界向左增大明显,常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病人。
48.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性。49.心尖区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50.心尖区柔和而高调的吹风样杂音常为功能性杂音。51.主动脉瓣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52.极度消瘦或严重脱水者腹部凹陷,重者呈“舟状腹”。
53.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是腹膜炎症病变的体征,临床上称腹膜刺激征。54.炎症累及腹膜壁层是腹部反跳痛发生的机制。55.正常人肠鸣音4~5次/分,无明显增强或减弱。
56.腹壁静脉曲张常见于门静脉高压所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有侧支循环形成时。
57.急性胃肠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如木板,称板状腹。
58.急性肠胃炎时,肠鸣音活跃;肠麻痹时,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59.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巴比妥类、吗啡等药物中毒。60.瞳孔散大见于视神经萎缩、阿托品药物中毒及深昏迷病人。61.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颅内病变,如颅内出血、脑肿瘤及脑疝等。62.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
63.椎体束受损时,病人可出现病理反射,即可出现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查多克征阳性。
64.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为脑膜刺激征。65.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为浅反射。
66.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为深反射。67.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68.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如肺炎球菌性肺炎败血症等。
6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70.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71.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2.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前应指导病人避免服铁剂、动物血、肝类、瘦肉及大量绿叶蔬菜3天,勿咽下血性唾液,以防假阳性。
73.柏油样便黑色富有光泽,呈柏油样,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74.鲜血便见于肠道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痢疾、结肠癌、痔疮等。75.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76.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黏液块,量多见于霍乱和副霍乱。
77.各种黄疸时总胆红素均可升高:17~34.2μmol/L,临床上称为隐性黄疸;>34.2μmol/L为显性黄疸。
78.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为1.5~2.5:1。
79.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广泛存在于肝、心、脑、肾、肠等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
80.黏液、脓样或脓血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8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主要引起Ⅱ型呼吸衰竭。82.肺炎球菌性肺炎典型的痰液呈铁锈色。83.慢性肺心病早期表现为右室肥大。
84.支气管扩张病人痰液的特点是大量脓痰,久置分三层。85.吸人糖皮质激素后应漱口,以防口咽部感染。
86.Ⅱ型呼吸衰竭(呼衰)特征性的表现主要由二氧化碳滞留引起血管扩张所致,表现为皮肤红润、温暖多汗及球结膜水肿。
87.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8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典型的体征为:桶状胸,胸部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肝上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89.肺癌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
90.气管内吸痰时,每次插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l5秒,以防引起或加重低氧血症。91.对痰液过多且无力咳嗽者,每次翻身前后应注意拍背、吸痰,以免口腔分泌物进入支气管造成窒息。
92.呼气性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病因是小气道痉挛,常见于COPD及支气管哮喘。
93.指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进行腹式呼吸时,呼气与吸气时间之比为2~3:1,即深吸慢呼。
94.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阻塞性肺气肿。95.结核菌素试验判断结果的时间是注射后48~72小时。
96.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皮肤硬结的直径小于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不足20mm但出现水泡、坏死为强阳性。
97.链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聋和肾功能损害。
98.缩唇呼气和腹式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减低呼吸阻力,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闭合,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提高呼吸效率。
99.气管切开后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采取各种措施保持气道的通畅,如湿化气道、气道内吸痰等。
100.支气管哮喘长期反复发作,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101.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疾病是感染。
102.大量咯血,一次咯血量>300ml或每日咯血量>500ml。若突然出现咯血减少、情绪紧张、胸闷气促、面色灰暗提示窒息先兆。若出现表情恐怖、张口瞪眼、两手乱抓、抽搐、大汗淋漓、意识丧失提示发生窒息。咯血窒息处理首先应清除呼吸道内血块。103.与肺癌发病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长期吸烟。104.呼吸衰竭病人最早、最突出的表现是呼吸困难。105.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主要引起Ⅱ型呼衰。106.缩唇呼吸的重要性是避免小气道塌陷。107.X线胸片双肺透亮度增加,提示肺气肿。
108.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应鼓励病人饮水,水量>2500mud,以补充丢失的水分,稀释痰液,重症者应给予静脉补液。
109.肺结核病人痰中有结核菌时,最简便有效的处理痰的方法是焚烧。110.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引起。111.自发性气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侧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的症状,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112.肺炎链球菌肺炎血象变化典型的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113.大量胸腔积液的体征为气管向左侧移位、右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浊音。114.肺炎的临床表现,常见发热、咳嗽、咳痰,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查体可见肺实变的体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出现支气管呼吸音等)。115.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时,应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116.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常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117.利福平可出现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及变态反应。118.Ⅱ型呼吸衰竭氧疗原则应为持续低流量吸氧。
119.心得安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使支气管痉挛加重,故哮喘患者禁用。120.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不可随意使用镇静、安眠剂,以免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121.对氨基水杨酸可有胃肠道刺激、变态反应。
122.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常见的并发症是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及肺不张等。123.呼吸衰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及心血管系统症状。124.痰菌阳性的病人是肺结核主要的传染源。
125.呼衰最主要的治疗在于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
126.肺结核患者在排除其传染性之前,在病室内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127.痰结核菌检查是确定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主要方法。
128.大咯血病人应取患侧卧位,以利于健侧通气并防止病灶扩散至健侧。129.咯血的并发症主要是休克和窒息,其中窒息是大咯血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130.大咯血患者首选的止血药为垂体后叶素。1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0A~80%由病毒引起。
132.结核性胸膜炎胸痛病人取侧卧位,以减少局部胸壁的活动,从而缓解疼痛。133.休克型肺炎病人应取平卧位,以保证胸部的供血。134.成人继发性肺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浸润型肺结核。135.胸水中分离出抗酸杆菌可初步确定存在结核性胸膜炎。
136.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在肺内形成的病灶加上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型肺结核。
137.鳞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138.肺癌恶性程度最高的类型是细胞未分化癌。139:肺癌手术切除机会最多的类型是鳞癌。140.阻塞性肺气肿主要引起Ⅱ型呼衰。
141.肺癌对化疗最敏感的类型是小细胞未分化癌。142.乙胺丁醇可以引起球后视神经炎。143.异烟肼可有周围神经炎、中毒性反应。
144.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呼吸衰竭的标准是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6.7kPa(50mmHg)。
145.常见的引起咯血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肺癌及肺栓塞等。146.对慢性肺心病患者采取低流量持续给氧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既防止严重缺氧引起的组织损伤,又可防止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147.肺结核患者高热、中毒症状明显及咯血者应卧床休息,而轻症及恢复期患者,不必限制活动。
148.抗结核药正确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则和全程治疗。
149.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致右心负担加重,右心室代偿性肥厚扩张,最后导致右心衰竭。
150.肺实变时表现为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浊音甚至实音,叩诊出现支气管呼吸音。
151.哮喘患者应坚强夜间和凌晨的监护。152.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
153.哮喘患者病室布置力求简洁,应避免花草等过敏原。154.呼吸衰竭确诊的依据是血气分析。
155.肺癌患者疼痛控制应按时给药,而不是在病人疼痛已发作或加重时才给药。156.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轻、出现最早的呼吸困难。157.通气功能障碍主要引起Ⅱ型呼吸衰竭。158.感染是COPD发生和加重的最主要原因。159.肺结核诊断最可靠的依据是痰结核菌检查。
160.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在典型症状上的比较,疼痛部位和性质相似。161.疼痛是心肌梗死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
162.心肌梗死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且伴烦躁、出冷汗、恐惧或濒死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而心绞痛含服硝 酸甘油可很快缓解。
163.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164.二尖瓣狭窄病人易发生血管栓塞的原因是伴房颤后所致的血栓形成。
165.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压增大可产生周围血管征、水冲脉、大动脉枪击音。166.急性肺水肿的特征性表现为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含泡沫的黏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
167.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端坐位的目的是减轻肺 淤血。
168.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够确定有无心肌梗死,而且还可确定梗死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对房室增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帮 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作用。169.心电图检查不能反映心脏瓣膜的病变,这可由超声心动检查明确。
17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应该注意减轻心肌耗氧量,因此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不能从事任何可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活动,病人由急诊室送到心电监护室应由担架车护送。171.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发病机制是溶血性链球菌变态反应。
172.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年龄>40岁、糖耐量异常、脑力活动紧张、饮食不当、遗传、缺少体力活动。
173.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则对心脏具有保护意义。
174.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健康指导时,关键措施是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可以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措施实现。
175.硝酸酯类药物为最有效的抗心绞痛药物之一,作用迅速,通过扩张全身的小静脉和小动脉,减少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心肌的耗氧量而缓解心绞痛。
176.洋地黄药物中毒的常见毒性反应有:①胃肠道反应;②心血管系统反应;③神经系统反应。
177.洋地黄药物较严重的毒性反应是心律失常。178.洋地黄中毒致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最常见。
179.长期心房颤动病人使用洋地黄后心律变得规则,心电图ST段出现鱼钩样改变,应注意有发生洋地黄中毒危险。
180.胃肠道症状中厌食是洋地黄中毒最早的表现,继而恶心、呕吐,属于中枢性.常为中毒的先兆,也是中毒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181.洋地黄中毒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应该给予阿托品治疗。
182.洋地黄中毒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首选应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治疗。183.洋地黄应避免与钙剂同时应用,如有必要至少应间隔4小时。184.洋地黄不宜与肾上腺素合用,以免增加洋地黄毒性。
185.由于洋地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易发生中毒。易发生洋地黄中毒的情况有:缺氧、心肌严重受损、低钾、肾功能不全、老年人用药等情况。186.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不宜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187.冠心病患者需保持大便通畅,但便秘时忌用大量不保留灌肠导泻。
18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内应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监护,故宜人住CCU病房。189.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用药物治疗,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能在血压控制正常范围内后随意停药,一旦停药,血压还会再次升高。
190.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目的是:使血压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9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和不协调。192.左心功能不全所致呼吸困难是由于肺淤血所致。
193.急性左心衰会导致肺水肿的发生,从而影响肺泡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及妨碍肺的扩张与收缩,引起通气与换气功能的障碍,刺激和兴奋呼吸中枢,病人感觉呼吸费力。194.窦性心动过速大多属生理现象,常见原因为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在某些疾病时也可发生(发热、贫血、甲亢等)。195.硝酸甘油宜舌下含服,不要吞服,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196.硝酸甘油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很明显,服药后往往会出现面色潮红、头痛,站立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而导致晕厥,故宜坐位或卧位服药。
197.心绞痛发作患者若服硝酸甘油后5分钟疼痛仍不缓解应再次含服1片,可连续含服3片,仍不缓解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198.1999年WH0/ISH对1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
199.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早期常见并发症是房颤。
200.急性肺水肿为重度二尖瓣狭窄的严重并发症;血栓栓塞多发生于存在房颤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右心衰竭为晚期并发症。
201.由于左心衰竭导致的肺循环淤血而致患者出现典型的心源性呼吸困难,端坐位可以减少回心血量,使肺循环的淤血得以减轻。
202.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人院后第一周绝对卧床是为了避免增加心脏负担,防止病情加重。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
203.急性肺水肿患者氧疗应给予高流量(6~8L/min)酒精湿化(氧气流经30%~50%酒精)吸氧。
204.急性肺水肿患者经酒精湿化吸氧可使肺泡泡沫的表面张力减低而破裂,有利于改善通气。
205.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酶以肌酸磷酸激酶出现最早、恢复最早。206.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的心肌酶是CK-MB。207.治疗高血压药物硝苯地平主要副作用有颜面潮红、头痛。208.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可出现颈前水肿。
209.风湿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充血性心力衰竭。210.风湿性心脏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
211.对风湿性心脏病病人行健康指导时,关键措施是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因此,坚持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是预防链球菌感染的关键有效的措施。
212.按照1999年WH0给出的高血压的分级标准,血压l60/100mmHg属于2级高血压。
213.房颤的听诊特点是心率和脉搏不等,且心率大于脉率,为脉搏短绌的表现,同时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
214.二尖瓣狭窄的诊断要点是心尖区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215.二尖瓣狭窄患者尚未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时,不需要卧床休息及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但要注意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
216.发生心室纤颤应立即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217.β受体阻滞剂可对抗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这一效应,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死亡率,且提高运动耐量。
218.高血压病人应限制的含钠高的饮食是腌制品、味精、发酵面食、啤酒、罐头食品,该类食品均属于含钠较高的食物,为增加食物的口味,可适当添加食醋、糖等调味。219.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如高血压脑病,降压治疗应首选具有动静脉扩张作用的药物硝普钠。220.洋地黄药物中毒后的处理措施包括: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停用排钾利尿剂;补充钾盐;纠正心律失常。
221.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等典型心肌缺血及坏死表现和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升高。
222.心肌梗死患者中50%~80%发病前有先兆症状,即初发或恶化性心绞痛。223.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的常见诱因包括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
224.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病后的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也最危险。
225.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小于6小时,年龄≤70岁,而无近期(<2周)活动性出血、脑卒中、出血倾向。
226.溶栓治疗的禁忌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血压>160/110mmHg)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
227.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活动期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要绝对卧床休息4周至2~3个月,待症状消失且心肌酶、病毒中和抗体、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等化验及体征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渐起床增加活动量。
228.使用排钾利尿剂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血钾的变化。
229.终止心绞痛的发作性胸痛的方法,正确的做法应是含服硝酸甘油l片后心绞痛仍不缓解,可间隔5分钟后再服一片。若如此连续服用3次疼痛仍不缓解,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230.房颤病人的转复需使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231.左心衰竭由于存在肺循环淤血,因而肺底可满布湿哕音,且部分病人出现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特征性体征。
232.二尖瓣狭窄病人不断咯血的原因是肺淤血严重。
233.急性肺水肿特征性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达30~40次/分,咳嗽、咳痰和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病人被追采取坐位,两腿下垂,双臂支撑以助呼吸。查体可见心率和脉率增快,两肺满布湿哕音和哮鸣音。
234.心绞痛胸痛常为压迫感、发闷、紧缩感也可为烧灼感,偶可伴有濒死感。病人可因疼痛而被迫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多在1~5分钟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235.典型心绞痛疼痛部位以胸骨体中断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约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整个前胸,边界不清。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可达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向上放射可至颈、咽部和下颊部。
236.急性左心衰竭应立即给予患者两腿下垂坐位或半坐位,并给予高流量的吸氧(最好是经酒精湿化),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缺氧,减轻急性肺淤血症状。
237.幽门梗阻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特征性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频繁呕吐宿食。
238.柏油样粪便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的铁质经肠道内硫化物的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混有肠道黏液,使排出的粪便漆黑发亮。病因以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肝硬化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最常见。
239.严重呕血病人需禁食,如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可在止血后24小时给予温流质饮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需禁食时间较长,一般于出血停止48~72小时后可先试给半量冷流质饮食。
240.消化性溃疡小量出血,一般不需禁食,可摄入少量流质饮食,以中和胃酸,减少饥饿性胃肠蠕动,有利止血。
241.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溃疡的形成和再活动有关,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避免口服泼尼松(糖皮质激素)。
242.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除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外,还能抑制前列腺素和依前列醇的合成,从而损伤黏膜的保护作用。
243.铋剂(如三钾二橼络合铋)在酸性环境中,可与溃疡面渗出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此外,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244.消化性溃疡癌变时可有疼痛节律的改变或消失。
245.消化性溃疡患者宜定时进餐,少量多餐,溃疡活动期可每天进餐5~6顿,不但可减轻胃肠道的负担,还可中和胃酸。
246.肉汤可刺激胃酸允泌,不适宜消化性溃疡患者。247.抗酸药应在餐后l~2小时服用。
248.H2受体拮抗剂(如西眯替丁)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相结合,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249.质子泵阻滞剂(如奥美拉唑)是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质子泵),有效地减少胃酸分泌。
250.双气囊三腔管适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一般不用于单纯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患者。
251.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疼痛的特点,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上腹痛节律性的特点为疼痛一进食一缓解,是临床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25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腹痛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次进餐,进食后可减轻或缓解。有时可在半夜发生疼痛称“夜间痛”,一般溃疡疼痛可经服制酸剂、休息、用手按压腹部或呕吐而减轻。
253.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侧,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缓解。
254.纤维胃镜检查是消化性溃疡确诊的重要依据。镜下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整,边缘整齐,深浅不一,早期病变限于黏膜下层,晚期可深达基层。
255.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了胃的黏膜屏障,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256.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DU)比胃溃疡(GU)易发生。少数患者可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257.消化性溃疡病人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及板样强直,表明有穿孔。穿孔为消化性溃疡较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胃穿孔患者可出现典型的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258.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穿孔应早期发现,立即禁食,置胃管予胃肠减压,补血,补液,迅速做好术前准备,争取6~12小时内紧急手术。其中,首要的护理措施为禁食和胃肠减压。
259.癌变是胃溃疡较少见的并发症。中老年患者,症状顽固,疼痛持久,失去原来的规律性,厌食,消瘦,胃酸缺乏,粪便隐血实验持续阳性,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应考虑癌变的可能性。
260.消化性溃疡患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应在餐后l~2小时及睡前服用1次,胃黏膜保护药(如硫糖铝)及胃动力药(如吗丁啉)应在餐前l小时及睡前l小时服用。261.长期大量酗酒,乙醇、乙醛(酒精中间代谢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是引起酒精肝硬化的病因。
262.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失代偿期患者70%以上有腹水。
263.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脾因门脉压力增高肿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从而加速血细胞破坏,并抑制血细胞的成熟,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
264.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可导致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其中可致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此类患者进食粗糙坚硬食品导致机械损伤后,可出现呕血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265.肝硬化患者若在短期内出现肝增大,且表现发现肿块,持续肝疼痛或腹水呈血性,应想到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266.肝性脑病为晚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又是最常见死亡原因。
267.肝硬化患者使用稀醋酸溶液灌肠,可酸化肠道,减少肠道氨的吸收,预防肝性脑病。268.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淤积在胃肠道内,经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后者可经肠壁扩散入血引起血氨升高,从而促发肝性脑病。26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由于出
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患者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失血性休克。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输血,以求在短期内输人足量的液体,维持有效血循环。
第五篇: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甘草龙骨牡蛎汤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
九、胸痹
败毒散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 或 葱豉桔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梗汤
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涤痰汤
1、气虚感冒——参苏饮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当归四物汤
二、咳嗽
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草汤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
十、不寐
养亲汤
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
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三、哮病
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或 小青龙汤 仁汤
2、热哮证—定喘汤 或 越婢加半夏汤
十一、癫狂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癫证
或 厚朴麻黄汤
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狂证 缓解期
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
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
六君煎
十二、痫病
四、喘证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汤
十三、痴呆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
丹,配合蛤蚧粉
十四、厥证
五、肺痈
1、气厥
1、初期——银翘散 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2、血厥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六、肺痨 虚证——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3、痰厥——导痰汤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
十五、胃痛
鳖甲散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
七、肺胀
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养亲汤
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
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白皮汤
十六、痞满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
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
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
八、心悸
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十七、呕吐
汤合参附汤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
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
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
安神丸 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1、聚证——
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
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气散
十八、噎膈(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
2、积证——
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 失笑散
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
十九、呃逆 君子汤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
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 二
十七、鼓胀
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
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
二十、腹痛 蒿汤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
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 肾气丸
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 二
十八、头痛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二
十一、泄泻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
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
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
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
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
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
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二、痢疾 二
十九、眩晕
1、湿热痢——芍药汤
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三
十、中风
6、休息痢——连理汤
(一)中经络 二
十三、便秘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1、热秘——麻子仁丸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2、气秘——六磨汤
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中脏腑
4、虚秘——
1、闭证——(1)气虚秘——黄芪汤(1)阳闭——羚角钩藤汤(2)血虚秘——润肠丸(2)阴闭——涤痰汤(3)阴虚秘——增液汤
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4)阳虚秘——济川煎
(三)中风恢复期(了解)二
十四、胁痛
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三
十一、疟疾
活血汤
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4、肝络失养证—— 一贯煎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二
十五、黄疸 参汤
1、阳黄——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 宝饮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
4、瘴疟—— 露消毒丹(1)热瘴——清瘴汤(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
5、劳疟——何人饮 犀角散 三
十二、水肿
2、阴黄——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 合五味消毒饮
3、黄疸消退后调治
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
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 芍六君子汤
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
十六、积聚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八正散
2、石淋——石韦散
3、血淋——小葪饮子
4、气淋——沉香散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无比山药丸 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
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
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痰 饮(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
苈黄丸(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
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
术甘汤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
风散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消骨散
2、血虚发热——归脾汤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肺汤
2、心气虚证——七福饮
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心汤
2、肝血虚证——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
4、肝阴虚证——补肝汤
5、肾阴虚证——左归丸
(四)阳虚
1、心阳虚证——保元汤
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证——右归丸 四
十二、痹症
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 四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
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右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