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关注:近30年被拐卖少女、妇女生下的孩子们!》,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也可以算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其中的各种辛酸史一般的孩子不曾也不能体会得到的。于是由此萌生了做拐卖妇女方面的调查。
首先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一)据8月28日湖南电视台《真情》栏目:
山东聊城的田金龙、田凤景、田**兄妹三人,是四川籍被拐卖女子熊*清生下的孩子。当年母亲不能忍受被拐卖的生活,抛下他们三人的时候,他们分别7岁、5岁、1岁„„如今,20岁左右的他们,因为失去了奶奶、父亲,渴望找到母子、母女之间应有的亲情。是,他们通过湖南电视台《真情》栏目,寻找10多年前无奈丢下他们兄妹三人的母亲。找到了外婆,找到了生母--当年被她自己的父亲和他人从四川拐卖到山东聊城,如今逃回老家生活了10多年的熊*清。起初,生母不愿相认。最终,母子、母女相认。
(二)据8月29日中午央视12频道《道德观察》之《我们的孩子》节目:
少年小*在长沙等地犯下了被人胁迫、教唆着乞讨、偷盗等罪行。却向记者倾诉了找妈妈的心思。原来,从河北怀化被拐卖到河北保定的**,生下孩子后逃回老家,如今在浙江瞒着过去的事情再婚,并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已经1岁,无法收留小*。小*在怀化的姥爷、姥姥收留了他,可是,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没过几天他就返回了保定老家学习厨师。令人欣慰的是,小*不愿破坏生母现在的家庭。已经有幸受到了国家西部助学工程的资助,正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
拐卖妇女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20年左右一直存在,至今已经非常严重。由于拐卖妇女犯罪长期存在,导致众多家庭破裂、骨肉分离、危害妇女人身安全、产生专门从事人口犯罪职业的人群等等问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
最近30年,各地的人们恐怕都知道一些被拐卖到本地的少女、妇女!她们忍受屈辱所生的孩子们,正在长大成人,成长的怎样?发人深思啊„„
这项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拐卖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解决拐卖妇女问题;解救被拐卖妇女带来的遗留问题;国家针对拐卖妇女问题的解决政策等四方面。
拐卖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拐卖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什么?从犯罪的诱因看,利益驱动是这个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拐卖妇女的案件中无论是犯罪人——为了谋取财物,还是被拐卖妇女——憧憬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或是买方——为了获得婚姻或节约婚姻成本等,都是为了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王启梁在“对云南平县拐卖妇女现象的田野调查”中指出,出现拐卖妇女一是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部分外流妇女选择外出打工或婚姻移民就是不满自己所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二是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这两个因素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出现妇女被拐骗买卖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得建立在“卖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出现的基础之上。
拐卖妇女的“卖方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呢?而“卖方市场”一般在经济贫穷、教育落后的偏远山区。被拐卖的妇女一般是贫困妇女、无防范意识妇儿(呆傻、弱智、残疾)、家庭不幸妇女、想改变命运妇女、个人原因流动妇女(虚荣心强又懒惰)等。她们或是自愿外出,但是被中间人以欺骗手段出卖做婚姻交易牟利的;她们或是自愿进行婚姻交易的;她们或是无外出和婚姻交易愿望,被家长出卖进行婚姻交易的等等。被拐妇女所在的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外界了解不多,就业能力低,婚姻移民无疑是妇女向外流动的最佳途径;还有就是大部分外流妇女选择外出打工或婚姻移民就是不满自己所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拐卖妇女的人贩子就有很多机会利用妇女向往外界生活的愿望来进行人口犯罪;被拐卖妇女的寻求救济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许多妇女离开家时听不懂、不会讲汉话,她们对公安等部门也不甚了解,被带到外地后即使发现自己被拐卖了,往往缺乏寻求救济或自救的能力。
由此总结了卖方市场形成的原因:其一,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文化程度低,易上当受骗,人贩子容易得手,拐卖成功率大;其二,法制观念淡漠,妇女被拐卖后,一般不会想到求助于政府、法律或社会,小范围寻找未果就罢;其三,妇女拐出地的经济落后,实施拐卖妇女犯罪的成本低廉。
有了“卖方市场”还不足以使拐卖妇女成功,还得有买入地及其买主。经调查发现买主大多数是因贫困或残疾还有就是超龄等因素择偶困难的男人,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让人们苦笑不得的现象:虽然买主们均知道买进妇女是违法犯罪行为,但并不以为然,许多村民竟然说:“与本地女人相比,买来的外地女人勤快能干,生育的孩子聪明漂亮”。
我们通过这个可以总结分析出“买方市场”形成原因有:一.农村的封建思想残余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致使农村比较落后地区男性择偶困难。二.经济发展不协调使偏远农村的男性择偶困难。三.国家对这一现象立法不够和对这个问题执法困难以及打击力度不够狠等。
如何解决拐卖妇女问题
我们已经了解了拐卖妇女的现象很严重,国家近些年来也一直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想彻底消除这些恶劣行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严格上讲,被拐妇女的买主均触犯了法律,其中绝大多数曾强行与被拐妇女发生性关系,曾在一定范围内限制被拐妇女的人身自由。面对这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现在的拐卖犯罪,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网络,如果仅对拐出地进行预防和干预,而忽视了对拐入地或称市场需求方的控制,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仍会对拐卖现象形成很大的市场拉力,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干预点的拐卖被控制住了,买方就会重新寻找卖方,出现供应方的转移。因此如果有关方面不对拐出地及中介通道进行跨地域、跨部门的“联动”,对拐卖的预防和干预仍然是很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项目点之外拐卖现象还频频出现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预防和遏制拐卖妇女的路可能还要走很远。
首先我们得找到问题的之源,从源头上解决。那么得消灭“卖方市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集团;发展拐出地的经济和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妇女自身的防范意识:贫困地区的妇女外出寻找工作,不要轻易相信一些“老乡”、“朋友”的诱惑;到外地寻找工作时,还是要到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同时要加强防范意识,一旦利益受到侵害,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此外,政府要对这些妇女提供必要的帮助。诸如,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进行劳动力输出合作,劳动力在老家进行培训后,被有组织地送到沿海地区,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也可减少妇女外出打工时受骗的几率。
只要被拐入地源头不禁止,拐卖妇女的现象将屡禁不止,被拐现象还会时有发生。拐入地的许多买主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传宗接代”的封建传统思想较为严重。针对这一人群,政府除了要对他们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扫除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外,还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买方市场”。
这样的话,虽不能彻底解决拐卖妇女问题,但是也会使拐卖妇女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
解救被拐卖妇女带来的遗留问题
但是我们在看到一部分被解救妇女欣喜的同时,不能忽略那些被拐卖妇女面临解救时的尴尬场面——她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孩子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选择留下来,但前者居绝大部分。于是就地安置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就地安置也就是绝大部分的被拐妇女今后将以合法身份与买主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大多数被拐妇女仍愿意与买主同住,这其中原因复杂,大部分是因为有了孩子,做母亲的不忍骨肉分离,也有一部分女性怕被人耻笑而不敢回去,但追究其根本原因是对被拐妇女的解救不及时。
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解救拐卖妇女所带来的非常棘手的“遗留问题”,如被拐后生下的孩子、留下的非正常的家庭、返乡后的婚姻、工作、甚至艾滋病及其他健康问题;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也要大得多。由此我们主要调查了为什么那些被解救的妇女不愿意回家。
国家针对拐卖妇女问题的解决政策(摘要)
中国出台首个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通知中指出: 一.建立健全预防犯罪机制。1.工作目标。
在社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易发场所和省际合作三个层面上,构建和完善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网络,努力降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发生率。到2012年底,全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得到综合整治。2.行动措施。
(1)建立和推广以社区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多部门、多机构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为重点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中央综治办负责)(2)加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预防犯罪工作,并做好监督检查,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公安部负责,中央综治办、妇儿工委办公室配合)(3)各地区之间尤其是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应相互支持,加强交流与合作。到2008年底,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反拐工作机构负责落实并上报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二.犯罪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1.工作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现、侦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迅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到2012年底,侦破案件数占报案数的比例比2007年明显提高。2.行动措施。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公安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机制。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各级反拐工作机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公安部负责,民政部配合)三.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康复工作。1.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提高被解救妇女儿童接受培训、救助、身心治疗等必要援助的比例,保护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隐私,积极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使大部分被解救妇女儿童获得必要救助,迅速回归社会、正常生活。2.行动措施。
(1)建立和完善政府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救助机制。
(2)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社会关怀,帮助其顺利回归及融入社会。
(3)为回归社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切实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和维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专门档案,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5)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6)加强地区、部门和机构间在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上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第二篇:社会调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社会调查
关于乌海市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乌 海 电 大
学生姓名:孙波
学号:
专业:
教育层次:本科
入学时间:2010年9月
指导教师:李文超
关于乌海市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践行“三个代表”,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诺言,笔者对乌海市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乌海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内蒙古乌海市近年来根据自身特点,坚决走绿色、无公害和特色精品农业之路,终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乌海市作为资源开发型工矿城市,如何把农业做大,一直是该市殚精竭虑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乌海市农业局针对“小农业”的劣势,努力在农业的精品和特色上挖潜力,坚决走绿色、无公害和特色精品农业之路,终于让乌海农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目前,乌海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6万亩,总产量达13.94万吨,其产品销往当地及银川、陕西等周边省市地区。
葡萄种植是乌海精品农业的另一个亮点。乌海是华北地区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全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比同纬度的华北其他地方多500~700小时。日照长、积温高、昼夜温差大,使得乌海的瓜果糖分含量高,因此,乌海又有“甜城”的美誉。农业局根据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面积种植葡萄。目前,乌海市葡萄种植总面积达1万余亩,是内蒙古自治区葡萄主产地。近年来,农民种植葡萄发财了,一亩葡萄可为农民增收3000多元,仅葡萄一项就为农民增收达1000万元左右。在扶持葡萄产业方面,当地政府及农业局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采用补贴鼓励农民种植的办法,每亩补贴150元。在鼓励政策下,该地区出现了许多葡萄种植乡、葡萄种植村。东风乡三道坎村的葡萄曾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今年以来,东风乡加大葡萄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的同时,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向种植户提供技术扶持,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引导葡萄种植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到9月底,全乡葡萄挂果面积达355亩,产量40.3万斤,亩产平均价格1198元,通过外调、农户零星销售,目前所产葡萄已全部售完,仅此一项,全乡葡萄种植户人均增收280元。乌兰乡南、北村以前是牧业村,由于沙化,该村牧民依靠养畜已无法度日,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农业局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引导牧民放下牧鞭学种葡萄、温室蔬菜。仅几年,这里的牧民通过种植葡萄就脱贫致富了,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如今这里的牧民家家都种葡萄,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和小康村。在对葡萄产业的优化和强化方面,乌海农业局也想了不少办法,成立了“乌海市葡萄协会”。他们为农牧民及时了解市场
发展动态,帮农民们培育、引进新品种,并教农民科学种植。由于产品质量优异,葡萄远销上海、四川、北京、天津等地。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高效、特色、精品”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4元,同比增长l0.1%。
1、乌海市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设施农业,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766亩。其中,就乌兰乡保护地生产初具规模,南北村温室达到367亩,户均拥有温室2.43亩,每亩温室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南北村也由最贫困的地区发展成为科技致富示范村,农民的收入已达到5000—6000元,是1998年的3倍。去年,乌达区又出台了每新建1亩温室无偿补贴4000元的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建温室的积极性,仅仅一年时间,新增保护地就达到205亩。同时,乌达区加大了科技投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粮食、蔬菜的总产量、单产稳步增加,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几年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40余种。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降低了成本。
2、运用先进技术设备,科学致富。首先他们通过监测体系来规范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近年来共投入150万多元购买监测仪器,设备的配备数量和先进程度在全区首屈一指,在市、区、(生产基地、专卖店)建立了三级检测体系,以确保无公害产品的质量;其次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免费搞培训,给农民免费发放科技服务手册,让农民利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实现无公害种植,如利用夜间灯光杀虫,铺设防虫网、捕虫板等,来代替有毒农药。
3、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乌海市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为传统种植业注入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乌海市抓住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的机遇,将中低产田改造成果树、葡萄等经济林。根据气候特征,重点选择了节水耐旱的梭梭树种,并在梭梭根部种植肉苁蓉,预计每亩产值300元,五年后可达到1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4、乌海市完善了扶贫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联系到村、帮扶单位对口到村、扶贫项目到村。各帮扶牵头单位帮助贫困村出谋划策,解决生产中的难点问题,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把社会扶贫和项目扶贫结合起来,推动贫困村加快
脱贫的步伐。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支农贷款亟待落实。2001年撤消了我市农村信用社,抽走支农信贷资金,切断了农牧民贷款的主渠道,没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支持,使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目前农牧民反映最强烈、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贷款难问题。据了解,现全市农牧民年贷款需求量已达到6000多万元,而近几年银行每年给农民贷款投放量不足500万元,仅为需求量的8.3%;农牧民建温室、种葡萄、养奶牛等主要种养项目,投入大、周期较长,无论是贷款资金额度还是贷款期限,均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市农牧民快速增收、农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形成严重制约。
2、扬水站设施老化亟待更新。乌海市扬水站机电设备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数已老化,超期带故障使用,提水效率低、成本高,不能满足灌溉高峰期的需要,急需更新设备,而且维修更新经费也十分紧张。
3、农业科技服务亟待加强。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调整需要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服务,乌海市现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施简单,技术设备少,推广手段落后,缺少专项推广经费,专业技术人员少,致使农技服务只能停留在传统服务领域,尤其是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日常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4、近期化肥、地膜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生产负担。尿素、二铵的价格分别为1460元/吨、2700元/吨,分别比去年的1200元/吨、2000元/吨上涨21%、35%;地膜今年价格为10600元/吨,比去年的7500元/吨上涨41%。据初步估算,种植大田作物,每亩投入成本约较上年增长30元左右。
四、乌海市农业发展的蓝图
乌海市葡萄办公室主任云晓军向记者介绍,乌海的葡萄品种多达150个品种,特别是无核白葡萄已成为知名品种,曾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连续多年在一些葡萄评比活动中夺冠。种类繁多、精品迭出的葡萄,使得该地区的葡萄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对于乌海农业今后的发展,乌海市农业局副局长胡金诚充满了信心。他说,乌海将主攻精品农业,实现高效、高附加值。在具体工作上,将继续鼓励绿色、无公害蔬菜和特色果蔬种植,葡萄种植由过去的一季种植向大棚四季种植发展;改变销售方式,利用冬储巧打季节差,实现增值;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另外,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大文章,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搞葡萄汁、葡萄酒生产加工。据悉,现在已有几家葡萄汁、葡萄酒生
产厂家准备上马投产,这些项目的启动,对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到2011年,乌海将实现葡萄种植6万亩,真正成为内蒙古的“吐鲁番”。
第三篇:社会调查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如何才能跨好迈出校门的第一步?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就职人?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诸如此类的话题早以引起了大家众多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站。因此,为了了解和熟悉人才市场的现状,有助于毕业之后能更快、更成熟地融入社会
之中,特此做出一份人才市场实践报告,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优厚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重要战场,而且现在有急剧蔓延到欠发达地区的倾向,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加入WTO后,人才问题引起各地普遍重视,从欠发达地区看,人才资源特别是高中级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大量外流,以及现有人才的年龄老化、素质滑坡,已使传统的人才优势逐步丧失,而新的人才优势尚未培育起来,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如果不加大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工作,那么,在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就将处处被动挨打,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在人才问题上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研究和部署。长期看来,虽然中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
下几个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己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
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
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
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该走却走不了的局面,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未对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实行日常即时性的监督管理,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内容得知,我国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
报告统计分析表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
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特别在假日期间,人才网站的招聘活动却热火朝天。长假正好成为那些准备跳槽者的绝好机会,不仅可以事先在网上搜寻好“东家”,还能在网上学习应聘、面试的技巧,既省却了奔波之苦,又能获得许多免费学习的机会。八方
人才等人才网站在假期中均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
此次人才市场走势有三个特点:
一、招聘单位和求职人数大幅增加。上周进场招聘单位是948个,进场求职人数达45868人,仅10月8日和9日平均进场人数就在万人以上,招聘单位
和进场人数分别比前周增长64·9%和40·2%。
二、招聘岗位超过1·8万。上周到深圳人才大市场投放的招聘位岗位有18169个,比前周增加98·8%,是市场同期投放招聘岗位较多的一周。但招聘岗位需求有所侧重,各岗位需求增加的幅度也不一样。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是
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工程等岗位。
三、高科技和经济类专业受青睐。在众多的招聘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电子专业,占岗位需求的48%,比前一周增加22%。其次是经济管理岗位,此
岗位需求量也比较大,占岗位需求的20%。
在人才市场,你也许会听到:“找工作,我痛苦!”的呻吟,但事事兴衰沉浮,喜忧参半。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也是如履薄冰啊,根据自己的亲身社会实践,也结合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是经济形势,我们青年要把丰富的只是武装
自己,把自己融入于社会潮流,从而锻炼自己。
为了搞好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发人才资源。主要
措施有:
一是制定了积极的人才政策。徐州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先后出台了40多项人才政策,尤其是“九五”以来,分别制定了《徐州市“九五”期间人才工程规划》、《徐州市1996-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及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建立了人才发展资金。各项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和保证
了人才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积极搞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市以来,人事部门共引进各类高层欢和急需人才 5000多名,引进国外智力70余项,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高中等人才4000多名,并开展了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工作;近年开展的各类培
训达3万人次。
三是加强了人才市场建设。现初步形成了以市县(区)人事部门为主,行
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辅的人才市场体系.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服,由市妇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中小企业局、海河教育园管委会联合主办,中天人力和天津妇女创业中心承办的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专场服务活动在海河教育园区管理中心举办。记者从招聘会上发现,女大学生求职主要看重国企、落户和发展空间三方面,对薪酬没有更高要求,多数人希望找到一个“稳定”工作。
参加此次招聘会的企业拿出千余个岗位,面向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而且多数岗位对学历和专业没有特定要求。渤海早报记者在招聘会上看到,本市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展板显眼位置贴上“国企”和“双休”两字,吸引很多女生前来投简历。“我觉得在国企工作还是稳当些,有五险一金,而且女孩子从事行政也挺好。”就读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小张说,她对薪酬没有太高要求,2000元以上就可以考虑,最主要是工作环境要适合女生,安全稳定。
在天一建设集团招聘展位前,女大学生排长队投简历与其他展位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应聘行政文员和人事助理,首先是没有专业要求,其次公司可以办理天津市户口,还解决食宿,这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就读于财经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小娄因为是外地生源,想留在天津发展,能否落户在天津成了她求职关注的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部李女士告诉渤海早报记者,除了公司规模受关注外,这次提供的岗位适合女生职业生涯起步,入职后会对她们进行系统培训、轮岗,依据能力确定岗位。
“今天投简历的学生专业基本不对口,都是喜欢漫画创作的学生,主要依据自己的爱好应聘漫画编辑、展会应用设计等岗位。”神界漫画有限公司招聘部负责人介绍,发展空间是学生选择该公司的原因,而兴趣爱好是公司选择员工的标准,只有热爱漫画才能有所发展。
据初步统计,本次专场服务活动,收回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态度调查问卷1030份,为千余人提供就业创业咨询服务,800余人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
第四篇:社会调查
感恩为先关爱社会服务“三农”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验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促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院团委决定于2012年1月至2月期间继续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几个人组成了下乡实践团,进行调查。
浓浓乡情在心 学子反哺家乡
寒风阵阵,挡不住农大学子统筹城乡发展、服务家乡人民的赤子之心;风尘仆仆,挡不住青年大学生用青春和智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的满清热情。1月7日,经过精心策划、装备齐全的实践团克服寒冷、饮食不适、交通不便等各种困难,走进衡阳市市第一个村级”所在地——科头乡。
下午,在当地村支书和村长的热情接待和带领下,实践团走访了行政村及附近村庄,熟悉当地环境,了解风俗民情。在走访调查中,实践团队员与村民热情交谈,每到一处,都受到淳朴乡民的热情接待。当村民得知小分队感恩家乡、服务乡民的来意后,村民还主动向小分队介绍村庄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情况、村民目前的生活状况等。
老乡见老乡,情谊一片浓。在走访中,小分队与乡民增进了交流、培养了感情、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为今后几天的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关注食品安全 心念百姓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关注食品安全是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对常宁市松柏镇于寨杨家村及其附近居民的走访调查中,实践团了解到村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结合小分队先前搜集了解到的农村食品安全现状,1月9日上午,实践团在与杨家村及其周边村庄,分工合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食品安全宣传。队员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人为本、提高效果的宣传原则,全面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以学校为重点,特别针对农村蔬菜残留农药、劣质奶粉、小商店过期零食等安全隐患进行重点了宣讲。村民闻讯纷纷前来围观听讲,现场氛围热烈。
随后,小分队奔赴衡阳市区,在衡阳市各大超市进行食品安全调查,并对出入超市的消费者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访问。最后,小分队与衡阳市工商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取得联系,就衡阳地区农村及市区人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并建议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在食品企业、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安全、文明、有质量的衡阳生活。
务工维权宣讲 保障民工权益
把握时代脉搏,聚焦三农热点。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保护进城务工农民权益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讨论热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9日,在进行食品安全宣讲的同时,小分队同步进行务工维权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法制宣传组有的放矢,热情地为前来赶集的过往及闻讯而来的群众发放法律知识。在宣传过程中,小分队有针对性的对于农
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自身权益的重要问题,如进城务工具备条件及相关证件、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进城务工者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农民工劳动工资及加班规定等问题进行重点宣传,并耐心一一进行了现场讲解。
关爱留守儿童 投身爱心支教
爱心助教送温暖,用爱撑起一片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成长。当小分队在走访过程中看到于寨村的大量留守儿童时,马上讨论决定,成立一支“爱的导航”实践队,以杨家村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为重点,对村中的孩子们进行集中帮扶,为孩子们送去暖暖爱意。为提高效率,切实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们,小分队首先在村中四处奔走宣传,并与杨家村小学的老师取得联系,在学校的一间教室对闻讯前来的孩子们进行集中帮扶。刚开始,很多孩子不愿和队员们交流。队员们经过很多努力,和孩子玩,说话,才打开他们的心扉。志愿者们细心的为孩子检查、讲解作业,并利用城市规划、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辨认植物和绘画。同时,实践团的队员们还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室外游戏,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看着孩子们天真而灿烂的笑脸,队员们的心中一阵暖流。
最后,同学们通过办海报、制卡片、演讲等形式进行宣传,让村中父老了解留守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同学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孩子需要得不仅只是物质的层面优越条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统筹城乡发展 见证衡阳崛起
牵手城乡,和谐发展。小分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联系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转战衡阳城市规划局,对衡阳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1月10日上午9点,小分队一行人来到衡阳市城市规划局,受到规划局领导的热情接待。在领导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小分队与规划局郑局长等人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座谈交流。在交流中,小分队了解到了衡阳市的整体规划布局、近年来的城乡建设情况、目前在建工程、市区绿化程度及未来规划发展方向等。小分队还详细咨询了衡阳市天然气和沼气设施建设等民心工程的建设力度。同时,小分队根据之前在衡南县等地掌握的农村建设情况,就衡阳市新农村建设计划与规划局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法律宣传进农村,到“爱的导航”支教对,再到城乡规划调查团,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深入局部放眼全局,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尽最大努力为衡阳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带着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实践团克服寒风刺骨、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一路颠簸,四方奔走,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一己之力。他们用行动践行农大学子服务三农的责任,用坚定宣言农大学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用奉献彰显当代大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五篇:社会调查
第一,要有艰苦创业的准备,不要以为大学生就受不得苦,更不要因为以前没有受过煎熬就逃避艰苦,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会有一个阶段来经历一些难事才能真正成熟,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
第二,对于自身能力和现有条件要有正确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再多参加一些培训和接受进一步教育来增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可以,那么工作对于你而言不仅仅是梦想的开端也是生活的必须条件,所以做好你所能接受的每一份工作,摆正心态,相信这只是上天对你的考验而已。
第三,对于专业对口问题,可以不是自己的专业,但是一定是自己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岗位,如果一个工作你做和民工叔叔做没有区别,那么还是不要和人抢饭碗了,那些作为一个大学生可以做得更好的行业,是可以考虑的,包括销售,策划等等。
第四,对于地区的选择,其实除了大城市一夜暴富的传说多一点可靠性,中国城市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当然有一些城市还是比较适合居住的,大城市的暴富也只是属于少数人,喜欢赌博的你可以去,如果是想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小点的城市也一样,至于农村和西部,是不能一味鼓励高尚的,西部的条件是艰苦的,成功也更难,但是不是没有机会,而且也可以自由流动。农村的话是一块广阔的天地,但是大学生下乡未必大有作为,农民尚且往城里去做农民工,大学生下乡肯定会有优越性,小范围的成功似乎很容易,追求收入稳定的同学不妨考虑。
面对现在如此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的工作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就业尽量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的,以便以后跳槽,能自己创业的更好。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放平心态。而且对于一个工作,适应它一般得花半年的时间,大学生切勿随便找找了事以糊弄当前危机的局势,至少要找个有发展前途或者有兴趣去发展.我说一下创业,我觉得创业首先需要有激情。
要知道,创业艰难,创业人一般都是“工作狂”,为了一个目标,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是常有的事,而既然有个“狂”字,没有激情怎能做到。
如果你真的还想创业,建议你培养自己对创业的激情。创业的确很有诱惑力,想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被人管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自己,打工怎么能比。而有人说,没找到工作才去创业的,无业可就,才去创业。我觉的这正好弄反了,这样的创业意义不大。
而对于是先就业还是先创业,讨论的意义不大。对于有工作经历的人,已经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的人,创业当然要把握些。但这不是绝对的。步入社会直接创业的人,取得成功的也很多,这个不用多说。
建议你找好自己的目标,得是自己感兴趣的。
有兴趣的话看看这个,对于能让你赚钱的项目,有四种对待方式
有的人可能总是意识不到(没有商业敏感)
有的人意识到了,但自己没当回事,却被别人做大了,赚钱了,他这才恍然大悟。(这样的错误不可原谅,这样的人其他事情也做不好)
还有的人把它当回事了,但是在决定要不要做的时候,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拖到最后也没迈出一步。(性格不适合做决策者,最好给人打工)
意识到之后,立即着手(不论成功失败,他迈出了这一步)
呵呵,有些话不中听,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 [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
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
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