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23-93488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4 18:40: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经贸和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也需要文化动力。而从长远来说,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将触及基本价值观,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所可能带动的认识与价值观的趋同,将比经贸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关键词;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2_年底,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其中庙宇超过1.1万座,而寺庙最多的是道教,有寺庙9137座,排在第二位的是佛教寺庙,有2281座。在台湾,所谓的“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相同的语言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纽带。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居民中,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在台湾,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台湾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里长大,小学开始就已经有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历史和哲学,而这种教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的生活,民俗的传说和节庆,包括信仰,都和整个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人开玩笑说,连鬼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

有的精神财富,是连接海峡两岸最牢固的心灵纽带。两岸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从而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的局面。因其如此,两岸透过取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经过30年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融合已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两岸同胞深层次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建构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这必将有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两岸交流如潮水从未停止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但长期以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由于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成本高,有效性与动力不足,而“台独”势力对两岸交流的排斥、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刻意建构“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感,把台湾主体意识包装歪曲成“台独”意识,更使两岸文化交流全面化、正常化的步履艰难,使两岸同胞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隔阂和误解。相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性成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显得相当滞后。贾庆林指出:“这种局面应当改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共同建议”虽只是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却反映出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预示着两岸文教交流发展新的方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对两岸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

三、两岸期盼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

“现在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这正是两岸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如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凝聚了两岸文化产业界对此的思考与智慧。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如果海峡两岸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

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几度分离与回归,所受到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又使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这种现实使两岸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也将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包容。

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文化,把这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汇集起来,势必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人民网202_年1月1日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胡锦涛,新华网202_年7月12日 《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贾庆林,中国台湾网202_年7月28日

第二篇:两岸交流现状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2_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202_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进展与问题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交流当中亦存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202_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

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2_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2_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2_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2_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2_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2_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2_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2_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2_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2_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2_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2_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2_年11月、202_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2_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2_年10月至202_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2_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2_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2_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2_—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但应该看到,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首先,台当局两岸文教交流政策的价值和目标与大陆差异较大,甚至南辕北辙。大陆推动两岸文教交流,旨在增进两岸互信,凝聚同胞情感,推进和平统一进程。但台湾在两蒋时期推行所谓“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阻挠两岸文教交流。李登辉时期肆意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以“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文教交流,打造“两国论”的文化基础。陈水扁时期推行 “文教台独”,限制两岸文教交流,为“台独建国”服务。马当局文教交流政策未跳脱台湾主体意识迷思,与塑造两岸共同价值的目标有较大距离。其次,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缺乏战略规划,离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相差甚远。两岸迄今未签订文教交流协议,没有建立稳定的交流机制。两岸文教交流的观念、措施、体制机制远远落后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台当局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更严重阻碍了两岸文教交流的全面、深入、正常发展。

最后,两岸文教交流“投入不足、规模有限、精英独白、浅层失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观,品质与效果均有待提升。两岸对文教交流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经济交流,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明显滞后于经济交流,成为两岸交流中的薄弱环节。大陆赴台交流的项目与人次远多于台湾方面。台湾参与两岸交流的人员以北部、知识分子、演艺明星为主,中南部、基层民众较少。岛内舆论认为,两岸间的文化交流“沦为精英的独白或精英代理式的对话”。尤其是,两岸文教交流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深层次交流较少;两岸政治文化差异最大交流幅度反而最小。有些交流活动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文教交流的大方向。

三、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积极因素与复杂变数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面临前 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马英九连任有利台当局现行大陆政策的稳定推动,尤其是两岸文化战略的互补性增强,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为深化两岸文教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氛围。过去4年,两岸双方就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往来通路不断扩大。两岸商谈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签署了16项协议,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经由202_年“大选”检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认同在岛内初步形成。ECFA的签署在物质层面将两岸关系拉得更近,也为更深层次的文教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两岸执政党政策更加务实,一定程度上为两岸文教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202_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把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协议作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马英九亦多次表达“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立场,强调加强文教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202_—202_年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一系列推进两岸文教交流的共识。尤其是202_年7月11日-1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为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具体措施、提供了巨大动力。第三,两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现实需求,为强化文教交流提供了强大的经济诱因。文化创意产业是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具有自下而上的深厚基础和强烈需求。马当局把“厚植文化实力”视为提升台湾竞争力的五大支柱之一。但在文化教育全球化趋势下,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威胁加大,西方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产业:中击加剧。两岸只有加强文教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应对西方文化产业的;中击。202_年9月,文化部部长蔡武访台参加“两岸文化论坛”时明确提出四项建议和意见,特别强调“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将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转化为中华文化软实力”。

另一方面,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仍面临一系列消极因素制约。

第一,美、日等国极力阻挠两岸凝聚共同价值。出于“以台制华”战略需要,美国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方面加强交流,同时对“文教台独”政策推波助澜,并大举向台湾输出蕴含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扩张美国文化软实力影响,严防两岸文化整合。未来美、日将强力牵制马当局两岸文教政策的方向和速度,减缓两岸形塑共同价值、增强中国认同的进程。

第二,岛内外“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文教交流。民进党、台联党等“台独”势力担心两岸文教交流的快速发展,将增强岛内民众以中国为核心的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摧毁“台独建国”工程,因而采取抗议示威、抵制:“立法院”议事程序、抹黑造谣等手段,不断为两岸文教交流设置障碍。“台独”分子极力反对马当局开放陆生赴台、承认大陆学历等政策,诬称两岸文教交流协议是“文化统战协议”。“台独”势力的阻挠、破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岸深化文教交流的进程与成效。

第三,马当局两岸文教交流政策的局限性将更加突出。受制于民意支持度持续低迷、尤其是美、日及“台独”势力的强力牵制,未来马当局大陆政策仍将坚持“和中亲美友日”战略和“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这决定了马当局两岸文教交流政策的局限性。其未来政策可能走向为:一是突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虽可能在一些层面对“文教台独”政策拨乱反正,但仍会强调“台湾主体性”。二是以“拼经济”的文化产业议题为主,难有总体规划。三是强调“自由民主价值”,寄望以最低成本潜移默化地影响大陆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四是择机推动“两岸文化前瞻论坛”,但对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协议态度谨慎或要价过高。马当局两岸文教政策的可能走向,将影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进程。

第四,“文教台独”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根除。“文教台独”剥离中华文化中爱国主义与大一统等核心价值,强化以“台湾国家认同”和“公投自决意识”为核心的台湾主体意识,强行给台湾文化注入“台独”成分,“文教台独”的负面影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尤其是,以选举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政治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分量不断加大,决定了两岸文教交流形势远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更为缓慢。

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前景

◆在两岸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会迈向新的阶段 青年大学生应在其中担当起重要责任

在两岸经济关系机制化,但政治谈判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成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路径。今年以来,两岸双方对文教交流的可能发展进行了一些试探。由于两岸双方的积极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迈向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稳定性更强、影响更大的新阶段,某些领域有可能取得局部突破。

1.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将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台当局“文化部”表示,在ECFA架:构下,对整体文化服务业进行整合,与“经济部”等部会讨论协商,进行文化议题:的谈判。大陆务实表示,探讨实现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机制化的各种方案;“文化协议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分步骤进行”。未来两岸两会可能把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业纳入ECFA后续谈判项目,并签署文化产业合作协议。2.两岸高校相互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当前,岛内要求放宽陆生赴台限制的呼声渐高,马英九也表示要检讨有关陆生赴台的“三限六不”政策,希望大陆开放更多城市青年学生赴台。与此同时,202_年6月,大陆在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了八项惠台措施,包括积极促进在大陆毕业的台生和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企业就业、扩大在大陆毕业的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到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等。随着两岸;相关限制政策的不断放宽,陆生赴台、台生来大陆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青年大学生应在文教交流中担当重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两岸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这对身处两岸文教交流中的青年学生来说,感受最为真切。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理应在两岸文教交流中扮演好“增进友谊的桥梁、吸取经验的先锋、加强融合的推手、维持稳定的台柱”等重要角色,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首先,当好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与主人翁,做好两岸同胞友谊的传播者。以陆生、台生就学为例,无论是陆生赴台,还是台生来大陆,都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和事。大陆学生在台期间,有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形象,更要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此加深相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宣传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再次,当好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者、“台独文化”的抵制者。201 2年6月5日晚,李登辉在岛内某大学演讲。开放学生提问时,一位大陆交换学生针对李登辉 “不要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钓鱼岛是日本的”等谬论提出强烈质疑,引起岛内媒体的高度关注。陆生赴台除搞好学习外,还应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调,营造“两岸一家”氛围。

最后,当好大陆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岛内少数人西化分化中国伎俩的反击者。针对岛内少数人以自由民主、人权迷惑大陆学生、配合西方分化西化中国的现象,青年大学生应珍惜当前大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善加分辨,妥善因应,为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复兴尽一份心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科研室主任)

第三篇:两岸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发展情况

厦台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发展情况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 202_年3月25日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自202_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交流与合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举办海峡电子商务发展论坛

自202_年4月10日举办第一届“海峡电子商务发展论坛”,随后共举办了五届(202_年-202_年)。论坛邀请嘉宾包括商务部信息化司领导、海峡两岸各地电子商务协会、全国各地电子商务精英的参与,规模不断扩大,并受到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届精英以及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论坛已经成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盛会。

(二)组织举办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

在成功举办电子商务论坛的基础上,202_年12月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台湾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合作,共同举办了“首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首届博览会充分发挥海西优势,吸引众多台商来参观参展。博览会期间,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台湾中华电子商务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增进两地交流、合作。在博览会开幕式上,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中国联通厦门分公司签订《全面通信战略合作协议》。据统计,首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81.1%的企业参展以企业宣传为主,34%的企业参展是为介绍新产品,28.3%的企业是以销售产品为主,45.3%是企业是为了开拓市场,43.4%的企业参展是为了寻求合作。

(三)建设海峡电子商务创业园

在思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施工改造,累计投入1500万元建设资金,园区于202_年6月27日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园区现有建筑面积1万4千平方米。目前已有厦门五八同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bay旗下的Paypal、厦门思赢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厦门电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与园区签约,其中12家企业已正式入驻,总承租面积1万多平方米,注册资金累积达1亿多元。盛大“盛付通”也有意在园区设立销售分公司。

二、两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电子商务合作已经取得诸多亮点成绩,无论是台湾业者,还是大陆业者,都从中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果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登陆”的台湾电子商务业者,数量已逾数千家,且已在大陆扎下深根。202_年,台湾网劲科技与北京全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结盟。随后,百余家台湾商铺通过与淘宝网、新浪网合作,进一步带动了两岸电子商务的往来。大批台湾商铺将产品发往内地,不少商铺更是直接在大陆租用仓库,以克服两岸高昂的物流成本。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地缘优势。加之近年来,两岸经贸往来密切,都将有利于两岸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电子商务合作。202_年初,中国电信与中华电信签署了《海西经济区信息化建设业务合作意向书》及《iEN智慧节能服务商业合作协议书》,尤其双方计划成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跨足网络购物市场,创两岸电信业先例。据了解,通过中国电信与中华电信合作成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两岸商家可上架贩卖商品,两岸用户未来都可通过该平台,上网购买热门商品。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合作,不管官方或是民间企业,社团也多都积极交流,台湾方面更拟订了华文电子商务发展计划,协助台湾商品与服务拓销至大陆,并辅导相关企业跨境经营大陆电子商务市场,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一些有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1、电子商务经营方面

目前ICP执照,台商企业仍无法单纯以台资企业取得,透过合资或是第三方取得经营资格则存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个单纯的网络零售买卖的平台到底是要有ICP执照或是ICP备案即可,不仅在台湾有不同的说法,在大陆实际也是各有不同见解。因此台湾服务商遂采取了合作对接的方式,而商家也在这些合作的平台中求发展,但不免仍有许多限制。

另外,许多台湾企业发现即便想通过网络零售来开拓跨境市场,但各种规范将使得企业最终还是要落地设立公司。此时税务、办公室、员工等等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尤其是两岸税制不同,商标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几乎都必须交由专业人员协助才能妥善解决,其他各种两岸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差异也是多有不同,这也阻挡了许多台湾中小企业的大陆电子商务之路。

2、物流快递方面

首先在商品准入方面就会让许多中小厂商为难,不仅耗时而且成本高,后续还有检体标签、商品检验、流通许可等等,办理手续繁杂。大三通之后大宗贸易的物流通关问题不大,然而网络零售的往往是少量多样,直接快递费用偏高,不适合单价较低的商品。从小三通进则往往无法取得正式发票,且通关并不稳定。

目前有厂商为使两岸物流更有效率,正在推动共仓共柜共配的方式。先在台湾集中共仓,透过海运共柜到大陆,再依据各电子商务平台需求进行共配。此模式是否能满足台湾企业的需求尚有待观察,其中包含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服务速度与到货速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此模式稳定,将可使物流费降低,库存量下降。

3、资金流方面

两岸网络零售业者熟悉的在线支付工具并不相同,台湾方面更习惯于信用卡的支付模式。目前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由平台服务商引入台湾之后,解决了网络零售部分收款问题,但透过第三方支付收完款后,资金仍停留在大陆的账户之中,受限于外汇资金的汇兑,厂商如何顺利解决资金周转仍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4、网络营销方面

大陆网络营销方式之多,就连本土企业也未必能熟悉,更何况是一海之隔的台湾企业。加上不少企业习惯只当平台供货商,更少深入对网络营销的了解,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营销工具和方法,也就无从规划起,另一方面台湾商品在网络市场知名度低,本身产品单价较高,因此投入的营销成本自然不小,但也由于对于大陆网络市场的陌生,也就不容易评估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三、202_年主要活动

1、举办“第二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

2、组团参加“202_两岸云端服务与电子商务发展论坛”,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将于202_年6月在台湾举办该论坛,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作为论坛协办单位,将组织厦门电子商务企业代表团参会。

3、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根据《商务部关于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将在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指导下,努力将“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创业园”打造成为厦门市第一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第四篇: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取得的新进展

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新进展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分论坛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参与和研讨声中落下了帷幕。本届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的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达成19项共同建议.诚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该次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两岸的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的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吴伯雄讲的多好呀!他道出了两岸民众的心声和期盼,也说出了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强化根缘的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讲话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要不失时机地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格局,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感情。”两岸共同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文同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史缘、地缘、血缘关系。

台湾大多数民众祖籍来自大陆,这是不争的实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如同手携手。在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重要议题之一被提上两岸交流的日程,这也充分说明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强化民众对两岸同文同祖同源同根认同的有效手段,进而增强两岸民众的根缘意识。通过广泛推进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提升民众对中华文化感知,校正民众思想深层次错误的认知,真正地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达成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民心相连的平台。近年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与两岸经济合作步入常态化和机制化相比,文教交流合作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本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文教交流合作作为议题之一,足以说明文教交流合作引起两岸共同关注,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诚如,吴伯雄所言文教交流合作是民众心连心的桥梁。能够使两岸民众心贴得更紧,情连得更亲,靠得就是文教交流合作。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这个平台的搭建将为两岸民众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历史、了解自己创造条件,为台湾民众就根在何处、来自何方解疑释惑,真正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解读,破解多年的误解或不解。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下,两岸民众的心就会连的更紧,亲情就会更浓。大陆的文化交流团赴台开展交流活动,在岛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 “中原文化宝岛行”、东北二人转赴台演出、安徽省“铭传亲缘宝岛行”、宋祖英小巨蛋精彩演出等等,这些文教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台湾民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进了交流,也拉近了与台湾民众间的距离。

三、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消除误解的良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经济的向好发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误解。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加上台湾深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文宣的不良引导,对民众思想认识产生了大的影响。当前两岸民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是今后两岸交流的主攻方向,刻不容缓,肩负着以文化之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两岸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同步展开的局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的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

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缘源。回望过去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自从202_年以来,由于两岸文教交流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台独”势力强烈反弹,美国阻挠两岸文化整合,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面临复杂形势。

当前,我们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凝聚两岸文化共同体夯实文化基础。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2_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202_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

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新进展

◆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202_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2_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2_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2_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2_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2_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2_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2_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2_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2_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2_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2_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2_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2_年11月、202_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2_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2_年10月至202_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2_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

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2_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2_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2_—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与此同时,两岸各界积极探讨文教交流合作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海峡两岸各界共500多人出席论坛,研究探讨全面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届论坛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202_年开始举办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

贾庆林在演讲中提出了五点意见: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吴伯雄在演讲中表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缺一不可。要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平台;要加强教育交流,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承认大陆学历,同时鼓励两岸学校与学生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合作,推动交换学生计划;要推动媒体合作,为两岸同胞搭起资讯沟通的桥梁。

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11日下午在专题研讨会上,还公布了多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

大陆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演艺界的政策,如鼓励台湾业者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支持台湾演艺经纪公司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等。

教育部决定,参加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成绩达到台湾一流大学录取标准(顶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学校面试达到录取标准即可入学。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

广电总局将允许台湾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公司,在福建省提供有线电视设备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大陆主管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电影业的政策,鼓励台湾业者经批准在大陆参与合拍影片,建设、改造电影院,发行大陆影片等。

新闻出版总署将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作为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台湾业者参加大陆书业活动相关费用与大陆业者一致。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相关新闻出版行业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投资落户,享受园区或基地优惠政策。对在大陆台资企业开发并入围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的精品项目,在表彰、奖励、宣传、资助等方面与大陆企业同等对待。

两岸新闻界代表还特别研讨了两岸新闻交流问题。代表大陆新闻界发表演讲的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表示,两岸新闻界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即将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同时,尽快实现双向直接的“信息通”,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周锡生提出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五点建议: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合作设立“两岸新闻报道奖”。

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代表台湾新闻界发言时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他说,两岸应开放媒体常驻,互设办事处,促进新闻采访正常化;对媒体驻点家数及人数放开限制,促进新闻资讯的流通;开放广告的刊登,促进商业资讯的流通;健全网络交流的机制与环境;思考特殊性质媒体合作经营的可能性。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渊源。新时代,新世纪,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亟待深化合作,而深化合作规则章程的重要一步则是两岸尽早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两岸文教交流已到下一站重要路口!

第五篇: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

两 岸 出 版 交 流 与 合 作

摘要

今年是海峡两岸出版交流的第23个周年庆。

1988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拉开了两岸文化出版交流的序幕,打破了隔绝40年的坚冰。23年间,两岸出版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一般交流到实质性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3年的出版合作证明,两岸同胞皆为炎黄子孙,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消除隔阂,增进互信,造福两岸同胞;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精神,才能让华文出版走向世界。[1]

大陆开放

1976年10月,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大陆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相应做了调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即日起停止了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对台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受到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热烈拥护,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了关于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中指出,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

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及对台政策的调整为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出版交流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支持。

岛内解严

“戒严令”是指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台湾省政府和台湾警备司令部颁布的“台湾地区紧急戒严令”。自1949年以来,“戒严令”是台湾当局实行专制暴力统治的主要手段,它将台湾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和社会活动都置于“军法管制”之下,对任何人都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进行逮捕、关押和处决。长久以来,台湾各界人士谈“令”色变。但伴随着党外势力的崛起,台湾岛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外势力成为冲击“戒严”的急先锋。在这种形势下,1987年6月23日,《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在“立法院”三读通过,蒋经国也于1987年7月14日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起在台湾地区“解除戒严”。[2] 《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在改变军事戒严体制、回归平常状态、放宽人民的自由权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在出版业方面,它放宽了“报禁”、“书禁”。从1988年元旦起,解除23种外文出版物的进口管制,简化进口手续,出版物的检查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和“新闻局”共管改为“新闻局”统管。并允许登记创办新报纸,解除了对报纸张数的限制。

“解除戒严”对于一年之后台湾出版界人士赴上海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图书

展览”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

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政策。从此以后,在台湾各地出现了“探亲热”,并在“探亲热”的带动下,迅速兴起了“观光热”、“考察热”、“通商热”、“投资热”、“出版热”、“采访热”、“电影热”等两岸交流热潮。

破冰相识

1988年10月,台湾出版界人士克服克服了重重困难赴大陆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打破了隔绝40年的坚冰,开启了两岸出版交流的大门。

“历史的悲剧造成了两岸长达数十年的隔绝。曾几何时,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钱钟书的等诸多大家的作品在台湾都被列为“禁书”。然而,对于两岸中国人的文化心灵而言,仓颉造字是共有的眷恋,活字印刷是共同的骄傲,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家园岂是海峡或人为因素可以割断的。”[3] 开启这扇交流之门是历史的必然,是优秀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是两岸人民心心相印的必然结果。

成果展示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两岸交流的扩大与深入,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而收益的是两岸的读者,并有利于两岸在文化学术领域的共同发展。

两岸出版经过2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其成果正以几何倍数增长。当年在台湾大学附近偷偷贩售“禁书”的商贩被一家家专卖简体书籍的书店代替,《呐喊》、《子夜》等当年的“洪水猛兽”早已被解禁,时下大陆作家的众多作品和介绍大陆的书籍都已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台湾各大小书店的书架。与此同时,台湾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陆读者的视野。从琼瑶、三毛到王文华、蔡智恒,从席慕容、余光中到柏杨、李敖、白先勇,从蔡志忠的传统文化系列漫画到几米、朱德庸的现代都市题材绘本,都在大陆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

202_年9月20日对于两岸出版界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盛大节日。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牵头主办的“几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动”20日在台北隆重开幕。大陆500余位出版界人士来到台湾,参与这个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两岸出版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以“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为主题,主要包括: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图片展、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座谈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第九届大陆书展、第十三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两岸大学生演讲比赛、两岸作家签名售书等。

时任中国版协常务副秘书长的黄国荣先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这样评价了此次纪念活动:“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新局面,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共创双赢的新机遇。我们在这个时侯赴台隆重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必将在岛内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加强两岸出版界的合作,促成两岸华文出版一体化,携手并肩,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统合之路,让华文出版真正走向世界。

其实,除了1988年的“破冰之旅”,值得纪念的还有1989年2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合作出版洽谈会”,这是台湾出版界第一次成规模地参加两岸版权

贸易洽谈。紧接着,1990年8月28日至9月3日,“台湾出版人访问团”40余人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合作模式: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并向台湾5所大学赠送图书、图书展销)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 海峡两岸图书展览 共同投资开办书店 版权贸易

两岸出版界新春联谊会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惠台政策

台湾出版商会

中台合资出版公司、兼并收购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两岸网上书城 成立股份公司。

美好憧憬

就传播中文领域来说

台湾有更丰富的出版经验,大陆则有强大的市场后盾。

附录:202_年中国台湾地区出版业大事记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网: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二十年回眸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2_-06/06/content_8319355.htm

[2]张海鹏、陶文钊:《台湾简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2_年,第168-169页

[3]陈键兴、秦大军:写在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二十年之际 http://news.qq.com/a/20080921/001444.htm

[4]马群杰:《台湾地区文化产业与文化营销》,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年,第 页

[5]郝振省、魏玉山:《202_-202_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_年,第 页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