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人是幸福的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对人生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读书的若干名言。(见多媒体课件)
3.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参考答案:(见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后,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
(以上四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深入阅读,部分感知
1.全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2.朗读后思考: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总结:举例论证。
(2)作者具体以哪些事实为例?
总结:为了说明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用八个事例加以说明。这些事实涉及古今中外,使说理全面而充分。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作品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作家或作品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对人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或作品。)
(4)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总结: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五、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对读书为何会使人幸福这个命题展开了充分且有力的论证。在具体而富有说明力的事实与引述包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之后,作者再次重申 “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
六、课堂练习
1.找出三个分论点中的关键词。
2.第一自然段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七、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试解读文章最后引用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3.搜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有所收获的作品。
附录 板书设计: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教学要求】
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多数同学说“是”)
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作 者:(板书)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
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由此可见,我们说,谢冕教授是充分感受了读书的幸福后才能由衷的发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心声的。
2、说文解字:(板书)
(1)加惠:施惠,给予好处。
(2)往哲先贤: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3)睿()智:英明有远见。睿,看的深远。
(4)卑()鄙():
二、教学过程:
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一)快速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TS:“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TS: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以上是第一段所提出的,作者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是直截、明朗。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一段的中心句识那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评选出了10首 “最受欢迎唐诗”。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不是!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6)文章结构:总——分——总
(二)、写作特点:(板书)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
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
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板书)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说课设计 【摘要】:说课,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手段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用什么理论来支持教学,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说案不同于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对人生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读书的若干名言。(见多媒体课件)3.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参考答案:(见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后,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总结。)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
(以上四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深入阅读,部分感知 1.全体朗读第三自然段。2.朗读后思考: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总结:举例论证。
(2)作者具体以哪些事实为例?
总结:为了说明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用八个事例加以说明。这些事实涉及古今中外,使说理全面而充分。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作品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作家或作品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对人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或作品。)
(4)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总结: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五、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对读书为何会使人幸福这个命题展开了充分且有力的论证。在具体而富有说明力的事实与引述包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之后,作者再次重申 “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
六、课堂练习
1.找出三个分论点中的关键词。2.第一自然段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七、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2.试解读文章最后引用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3.搜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有所收获的作品。附录 板书设计: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小说《永远的蝴蝶》训练及赏析
原文:
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悲剧因雨而生,小说开篇写雨,正是对不幸和灾难起因的一个交代。樱子遭遇不幸后,又写“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生命里,成为“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显然,贯串全文的“雨”已成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并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答案)(1)交代“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2)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3)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少于15字)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l此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过马路的形象,伴着“我”的痛苦和思念已深深刻在“我”心中,小说再次描写这一形象,是为了突出我”对樱子的深切怀念和爱恋。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构思,既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又照应了前文,可谓匠心独运。
(答案](1)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3)照应前文。
3.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两个细节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前一个细节无感情色彩,是后一细节的衬托。同样是“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但后一个“雨点”更是溅到生命里的痛苦和泪水。看似写景,实是写情,写“我”的内心痛苦。
[答案]通过写景来抒情,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极大痛苦.
4.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两项是:
()
a.文中最能表露“我”悔恨心情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b.“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这句话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空虚的心境。
c.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d.把樱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樱子长得像蝴蝶一样的外貌。
e.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也爱樱子。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d项“长得像蝴蝶一样的外貌”不是把樱子比喻成蝴蝶的原因,e项对题目含义的理解不正确。
(答案)d、e
蝴蝶飘飞 亦美亦痛——《永远的蝴蝶》赏析
《永远的蝴蝶》就像一支低沉而哀怨的悲曲,幽幽道来,委婉动人。读罢此文,脑海中一直浮现着这样一个场景:阴雨中,樱子如蝴蝶般轻轻飞了起来,又缓缓落到了街面上。雨是冰凉的,街面是湿冷的,蝴蝶的飘飞是凄美的,又是令人伤痛的。作品写了樱子在雨中穿过马路帮“我”寄信,不幸横遭车祸罹难,情节极其简单,却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我想是有以下三点原因的。
第一,情感表达上,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汹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强化了自然环境。
全文笼罩在一片阴雨的氛围中,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情感的深入,雨的悲剧氛围也是愈来愈浓厚的。开篇写雨,“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各色灯火,映出了一对年轻人情投意合的美妙情感世界,而阴雨的氛围、湿冷的柏油路则奠定了全文悲剧的情感基调。接着写雨是“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了我眼镜玻璃上。”“我”不会想得到这竟是樱子对“我”的最后的一点亲意,也是“我”生命中关于樱子的最后一丝回忆,故“我”对这细微的小雨点是满怀眷恋的。目睹樱子遇难后,“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上命里来。”可再也不是顷刻前樱子伞上的雨点了,它们是残酷的打击,“溅到我的生命里”,将打击“我”的一生。“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至此,雨境与心境交融,哀痛之情达到了极致。雨是这场灾难的象征,也是人物内心痛苦的象征。
此外,“湿冷冷”的街面以及“孤单地站着”的邮筒,在“我”眼里,它们似乎都冷酷无情地看着这一切,也许它们早就预知了灾难,却并没有给他们一个预兆,并没有去挽救他们。“虽然是春天,好象已经是秋天了。”这也是“我”当时对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念,脑中一片糊涂的“我”只是“茫然”,甚至近乎无动于衷,只是本能地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失重,季节开始颠倒,世界开始倾覆。外物与内情的相互融合,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第二,修辞艺术上,反复与反差巧妙结合。作品所运用的反复修辞并不只是单纯的反复,而是与反差效果巧妙结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作品三次提到“骑楼”,从两个人的骑楼,充满着温暖的气息,到遭受飞来横祸,“茫然”的一个人的骑楼,到心存樱子还活着的幻想,等她寄信回来的一个人的骑楼,骑楼反复出现,内容却各不相同,相互观照,形成了一种反差。作品还两次提到雨点溅到眼镜上,情感上却是温情与打击的反差;数次提到湿冷冷的街面,与“我”眼里滚烫的泪水形成反差。
作品中最明显的反复最强烈的反差要数寄信了。寄信是故事的起因,亦是悲剧的导火线,故在作品中一再提及,出现了六次,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这是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善良体贴的樱子正为寄这封信的小事而罹难,“我”哽咽难言,一再喃喃自语“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她是要帮我寄信的”,作品最后才揭示信的内容:“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全文就在这里结束了,既解开了悬念,又把人物的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偏偏是这样的一封信,偏偏樱子为寄这样一封信而遭难,偏偏樱子不知道这样一封信的内容。反复中,悲剧意味渐次深入,同时构成了前后的强烈反差,“我”本欲给樱子惊喜,樱子却正为她所不知的惊喜而身亡,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悲痛,“结婚”与死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以想见,“我”是悲上加悲,痛彻心扉的,而读者也不禁为之扼腕,深深叹息。
第三,意象塑造上,蝴蝶给人一种凄美的震撼。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蝶舞翩翩带给人一种快乐的美感,然而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飘飞带给人的是一种凄美的痛感。
把樱子比作蝴蝶,是艺术的加工,也是作品人物情感的需要。“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用蝴蝶的漂落形容樱子的死,是帏饰的修辞,也是“我”不能接受这残酷的事实,而把死看得异常的美。在作者笔下,在“我”眼里,樱子的死被诗意化了。对于樱子,她蝴蝶般的飘落,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安详,痛似乎不存在了;对于“我”,蝴蝶的飘落是一种美丽的陨落,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悲痛!
纵使蝴蝶的飘落已经淡化了血腥的空气,“我”也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安慰,然而悲剧的意味依然存在,因为蝴蝶本身就是一个凄美的意象。蝴蝶一方面具有美丽动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带有深深痛楚的内涵。作品把樱子比作蝴蝶,是因为在“我”心目中,樱子就如蝴蝶般的美丽可爱。蝴蝶的美更在于它所蕴涵的一种情感美。蝴蝶这种有翅膀的精灵,容易让人联想到飞翔,因此不难理解,“我”对心目中的蝴蝶——樱子是寄托了美好的爱情理想的,那就是:在鲜花灿烂的春光里,和樱子像蝴蝶般比翼双双飞。然而,蝴蝶美丽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深切的生命之痛——始于破茧之痛,终于成灰之痛。美丽地痛苦着,正是作品中的蝴蝶呈现出来的凄美意象。一场无情的车祸,蝴蝶飘然而去了,爱情的理想被击碎了,留给“我”的,只有永远的悔恨,极度的悲痛以及无限的寂寞。这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令人读之黯然。蝴蝶的飘落,其凄美其悲壮正如《雨蝶》这首歌里所唱的:“„„就算流干泪伤到底心成灰也无所谓/我破茧成碟/愿和你双飞/只怕你一去不回„„我向你飞/雨温柔地坠„„”蝴蝶的凄美意象带给人的深深震撼,正是作品显著的成功之处。
永远有多远?佛云:一刹便是永恒。樱子手握一信,在阴雨中在拔尖声中轻轻飞起,继而缓缓飘落的瞬间,便是永恒,也是永远,樱子从此定格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永远的蝴蝶”。
《永远的蝴蝶》技巧赏析
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几乎都要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和震颤,它也因此成为中国当代小小说中的经典。小说只有500多个字,故事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悬念,各种各样的车祸我们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见得多了,为何这篇小故事会如此打动人心,经久弥衰?细读这篇小小说,发现其中却是大有创作技巧在的,正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借助这些不着痕迹的创作技巧,让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产生一震憾心灵的力量。
技巧之一:不着痕迹地在读者心中塑造出樱子温柔美丽的形象,让人对主人公的命运更加同情,让悲剧更具震憾力。
樱子长得什么样,什么身材,具有什么性格,作者一句也没说。她出场后只说了一句话,“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说话时对我的“微笑”,一个是“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只到篇末了我们才从“我”被惊呆的念叨中知道原来樱子穿着和“我”一样的白风衣。
樱子的出场是短暂的,离开也是急骤的,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模糊的,但是她为何能传递给读者一种美的形象呢?读者不要被作者蒙蔽了,事实上他整篇都在写樱子的美。一是通过环境描写描写反衬,写雨天柏油路的湿冷,路面上闪烁的青黄红的灯火,不但是为了衬托悲剧气氛,也是在反衬樱子这雨中白风衣的美。二是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表现,樱子冒雨帮我寄信,走前的微笑,是柔情,也是对“我”深挚的爱。三是通过“我”的视角来表现,从“我”追述语言中透出的对樱子的深爱,通过在“我”眼中樱子临死前象蝴蝶一样轻轻的飞舞,都烘托出了樱子的美。四是通过给樱子赋予美的外壳来表现,“樱子”这个美丽的名字,她的白风衣,在这样一个湿冷的雨中,都是温暖的,美丽的。以上种种技巧浑然一体,相互辉映,把英子的美无声渗透的读者心中,那么英子的死,就自然有了震憾人心的效果了。
技巧之二:成功的环境描写,增加了悲剧气氛。
无声的雨,是贯穿小说始终的音乐,那声车撞飞樱子后凄厉的煞车声,是这段音乐中的变奏。配乐有了,我们再看这背景画面,是统一凄幽的、湿冷的、暗淡的,连路灯光都是迷离的,因为这是疼痛者“我”的追述,这中间惟一的一抹亮色,就是樱子的白风衣,这白风衣最终像蝴蝶一样轻轻飞了起来,让我们的心里感到丝丝的疼。
技巧之三:作品主题触动了人心那面对未知命运无奈而恐惧的弦。钢筋混凝的城市,车来车往的街道,穿行其中的生命是如此微小与脆弱。樱子车祸现场离“我”只有五公尺,而“我”却眼睁睁看她被撞得飞了起来毫无办法;作为“我”的未婚妻的樱子的生命几秒钟前还那么鲜活,对我微笑,转眼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连同她那份美丽的爱情。人的生命,岂不就象我们眼中的蝴蝶一样,虽然美丽,却脆弱不堪一击?
另外,这篇小小说在叙述上也很有技巧,不是一上来就把人物、事件的什么东西都交待清楚的,都是在逐步的叙述中展现,如樱子是什么人,樱子穿什么衣服,樱子在什么地方出了车祸等等,都是在后边看似语无伦齿的述说中展现出来的,这样就避免了开头的拉杂,而车祸后看似反复重复,语无伦齿的叙述反而真切表现了“我”的心理,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第二篇:《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麻城师范学校肖刚建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
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深刻内容。2.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运用图影仪
教学班级11071108 教学时间202_.9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展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
A.苦B.苦中有乐C.乐D.乐中有苦
教师引导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
A.考出好成绩B.让家长高兴C.获取知识D.不知道
教师引导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谢冕说:“读书是幸福,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课件展示)
本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
(一)(泛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1.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从找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
第1自然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第2自然段:阅读能增广见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自然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第4自然段: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最后一自然段是:读书人是幸福人。(也是全篇主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教师引导:全文各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二)(精读)品读课文,结合学生阅读经历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1.学习第1、2自然段。
①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
(引导学生用自然段1、2文中语句来说明)
现实世界(人人都有)
自然段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
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
不仅多识草木虫鱼
自然段2: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他人世界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谈不好,教师可先谈自己的体会,给学生做个示范)
④归纳总结: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
①上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几个国内外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简要谈谈。教师通过练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检查其作业情况,也便于记忆。
(教师请几个同学来简要讲讲,并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要养成翻检工具书、查阅学习的好习惯。)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并仿照课文句式把它写出来。
从学得;从学得;从学得。(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③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理解:自然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④让学生判断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证法;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3.学习第4自然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与书本结缘,做一个与崇高追求、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对暴力的厌恶······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③教师以学生喜欢、熟悉的文学形象(如关羽、曹操、令狐冲、东方不败等)为例,从人们包括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以上语句。
④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对人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
好书: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坏书:宣扬暴力等(引用)雨果:读书使人避恶
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让学生举例说明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理解。
⑥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愿意做个怎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教师引导:希望从今多读一些好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归纳:读书可以使人情趣高尚、趋善避恶。
三、归纳小结
1.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从这些方面来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引导:这些方面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层次,知识面的扩大(获得),精神的感化(影响),行动受到精神的感化而更趋向真善美(实践)。
2.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了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也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读书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
系。从而以此为契机,介绍多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拓展延伸
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了解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
1.从课堂上看课外书的现象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兴趣,可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说说自己在阅读喜欢的书籍时的愉悦体验。(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以谈谈自己读熟悉的小说或者喜欢的文章时的感受)
2.教师精选一些简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当堂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鉴于职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教师在选材时可考虑那些幽默的、感人的甚至是煽情的,能让学生读后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就在这笑与泪中体会阅读的愉悦。(附拓展资料:感人故事和幽默故事及刘墉的《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二)向名人学习读书。
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同学们,当你读完以下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后,你将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尝试想书”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待。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日积月累”法
革命老前辈徐特立爷爷学《说文解字》的部首,共有540个字,一年才读完,每天只读两个字。他四十多岁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日积月累”法,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了365个。凭着这种积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见缝插针”法
毛泽东主席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文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读。旅途中也专心学习外语。由于每天见缝插针地学习,到50年代,他就能阅读一般英文书刊了。
“摘记卡片”法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标记符号”法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画上各种标记符号,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随时翻阅的书,他总是放在一个专用的书架上,这样便于寻找。他说:“读过的书得择要在心里储藏起来,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随便翻翻”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文章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知识广博,应该说得益于他的“随便翻翻”。即读书须先浏览,选择重点,然后细读。因此,他在年轻时,除了规定的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读。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和鲁迅接触后,称赞鲁迅“什么都知道”。
(三)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谈读书方法。
二、教师小结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
三、课外延伸作业
1.摘录名人谈读书的格言。
2.读一本好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或心得。
3.收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或有所收获的作品。
肖刚建
第三篇: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幸福?其实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回眸往事才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而书籍便是这几年不断给我鼓励,给我慰藉,让我感觉到幸福的希翼。
初中伊始的我并不善言辞,每每看他人笑着逐闹,自己便在角落里看书,别人不予搭理我,我便也沉默着只顾着看书,不懂得交流,自然我在语文课上的发言总是显得语无伦次,虽然那是那时候的我唯一喜欢的课程。那时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沉浸在书海里还不如他们玩着说得好,为什么我明明知道什么意思,却又表达不清楚。我居然开始了抱怨,那么多的为什么都被抱怨的话所替代。我开始更加沉默,课堂表现也越加的糟糕。而之后的一本书,悄悄的带我离开了困境。
那天我如平常一样进入了自己最常进的图书馆,兴致恹恹的走过一个个书架,在经过第三排书架时胳膊肘不慎碰落了两本未放好的书,我赶忙给捡了起来,就在放他们回去的瞬间我注意到了上面所放的书,很大的书名字在书上印着,很明亮的颜色,{不抱怨的世界},不抱怨三个字很大很大,勾引着我的好奇心,不抱怨么?我翻了翻,看到了后面的评价“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书”。可能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吧,改变这个词让我有所触动,我便借走了他。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我开始学会改变,不再孤僻,不再抱怨,试着接纳与请求。我开始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变得越加活泼。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阅读给了我欢乐。给了我懂得满足与珍惜的心,让我真心的感到幸福。
第四篇: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麻城师范学校
肖刚建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
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深刻内容。
2.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运用图影仪
教学班级11071108
教学时间202_.9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展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
A.苦B.苦中有乐C.乐D.乐中有苦
教师引导 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
A.考出好成绩B.让家长高兴C.获取知识D.不知道
教师引导 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谢冕说:“读书是幸福,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课件展示)
本文是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
(一)(泛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1.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从找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
第1自然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第2自然段:阅读能增广见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自然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第4自然段: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最后一自然段是:读书人是幸福人。(也是全篇主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教师引导:全文各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二)(精读)品读课文,结合学生阅读经历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1.学习第1、2自然段。
①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
(引导学生用自然段1、2文中语句来说明)
现实世界(人人都有)
自然段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
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
不仅多识草木虫鱼
自然段2: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他人世界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谈不好,教师可先谈自己的体会,给学生做个示范)
④归纳总结: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
①上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几个国内外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
简要谈谈。教师通过练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检查其作业情况,也便于记忆。
(教师请几个同学来简要讲讲,并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要养成翻检工具书、查阅学习的好习惯。)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并仿照课文句式把它写出来。
从学得;从 学得;从 学得。(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③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理解:自然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④让学生判断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证法;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与书本结缘,做一个与崇高追求、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对暴力的厌恶······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③教师以学生喜欢、熟悉的文学形象(如关羽、曹操、令狐冲、东方不败等)为例,从人们包括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以上语句。
④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对人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
好书: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坏书:宣扬暴力等(引用)雨果:读书使人避恶
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让学生举例说明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理解。⑥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愿意做个怎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教师引导:希望从今多读一些好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归纳:读书可以使人情趣高尚、趋善避恶。
三、归纳小结
1.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从这些方面来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引导:这些方面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层次,知识面的扩大(获得),精神的感化(影响),行动受到精神的感化而更趋向真善美(实践)。
2.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了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也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读书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 系。从而以此为契机,介绍多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拓展延伸
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了解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
1.从课堂上看课外书的现象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兴趣,可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说说自己在阅读喜欢的书籍时的愉悦体验。(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以谈谈自己读熟悉的小说或者喜欢的文章时的感受)
2.教师精选一些简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当堂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鉴于职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教师在选材时可考虑那些幽默的、感人的甚至是煽情的,能让学生读后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就在这笑与泪中体会阅读的愉悦。(附拓展资料:感人故事和幽默故事及刘墉的《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二)向名人学习读书。
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同学们,当你读完以下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后,你将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尝试想书”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待。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日积月累”法
革命老前辈徐特立爷爷学《说文解字》的部首,共有540个字,一年才读完,每天只读两个字。他四十多岁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日积月累”法,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了365个。凭着这种积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见缝插针”法
毛泽东主席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文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读。旅途中也专心学习外语。由于每天见缝插针地学习,到50年代,他就能阅读一般英文书刊了。
“摘记卡片”法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标记符号”法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画上各种标记符号,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随时翻阅的书,他总是放在一个专用的书架上,这样便于寻找。他说:“读过的书得择要在心里储藏起来,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随便翻翻”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文章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知识广博,应该说得益于他的“随便翻翻”。即读书须先浏览,选择重点,然后细读。因此,他在年轻时,除了规定的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读。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和鲁迅接触后,称赞鲁迅“什么都知道”。
(三)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谈读书方法。
二、教师小结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
三、课外延伸作业
1.摘录名人谈读书的格言。
2.读一本好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或心得。
3.收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或有所收获的作品。
第五篇:读书人是幸福的课件
读书人是幸福的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
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
1.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深刻内容。
2.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开展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A.苦 B.苦中有乐 C.乐 D.乐中有苦
教师引导 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A.考出好成绩 B.让家长高兴 C.获取知识 D.不知道
教师引导 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谢冕说:“读书是幸福,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课件展示)本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二、讲授新课板书: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
(一)(泛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1.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从找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第1自然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第2自然段:阅读能增广见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第3自然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第4自然段: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最后一自然段是:读书人是幸福人。(也是全篇主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教师引导:全文各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二)(精读)品读课文,结合学生阅读经历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1.学习第1、2自然段。①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引导学生用自然段1、2文中语句来说明)现实世界(人人都有)自然段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 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不仅多识草木虫鱼,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谈不好,教师可先谈自己的体会,给学生做个示范)④归纳总结: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
①上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几个国内外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简要谈谈。教师通过练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检查其作业情况,也便于记忆。(教师请几个同学来简要讲讲,并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要养成翻检工具书、查阅学习的好习惯。)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并仿照课文句式把它写出来。从 学得 ;从 学得 ;从 学得。(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③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理解:自然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④让学生判断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证法;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与书本结缘,做一个与崇高追求、高尚情趣相联系人。”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对暴力的厌恶······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③教师以学生喜欢、熟悉的文学形象(如关羽、曹操、令狐冲、东方不败等)为例,从人们包括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以上语句。④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对人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
好书: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坏 书:宣扬暴力等(引用)雨 果:读书使人避恶
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让学生举例说明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理解。
⑥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愿意做个怎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教师引导:希望从今多读一些好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归纳:读书可以使人情趣高尚、趋善避恶。
三、归纳小结
1.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从这些方面来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引导:这些方面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层次,知识面的扩大(获得),精神的感化(影响),行动受到精神的感化而更趋向真善美(实践)。
2.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了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也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读书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以此为契机,介绍多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拓展延伸
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了解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
1.从课堂上看课外书的现象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兴趣,可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说说自己在阅读喜欢的书籍时的愉悦体验。(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以谈谈自己读熟悉的小说或者喜欢的文章时的感受)2.教师精选一些简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当堂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鉴于职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教师在选材时可考虑那些幽默的、感人的甚至是煽情的,能让学生读后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就在这笑与泪中体会阅读的愉悦。(附拓展资料:感人故事和幽默故事及刘墉的《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二)向名人学习读书。
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同学们,当你读完以下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后,你将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尝试想书”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待。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日积月累”法 革命老前辈徐特立爷爷学《说文解字》的部首,共有540个字,一年才读完,每天只读两个字。他四十多岁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日积月累”法,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了365个。凭着这种积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见缝插针”法 毛泽东主席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文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读。旅途中也专心学习外语。由于每天见缝插针地学习,到50年代,他就能阅读一般英文书刊了。
“摘记卡片”法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标记符号”法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画上各种标记符号,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随时翻阅的书,他总是放在一个专用的书架上,这样便于寻找。他说:“读过的书得择要在心里储藏起来,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随便翻翻”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文章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知识广博,应该说得益于他的“随便翻翻”。即读书须先浏览,选择重点,然后细读。因此,他在年轻时,除了规定的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读。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和鲁迅接触后,称赞鲁迅“什么都知道”。
(三)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谈读书方法。
二、教师小结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