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从古代诗词品悟中国梦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24-27642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10:37: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古代诗词品悟中国梦

从古典诗词品悟中国梦

‚中国梦‛一语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基本内容是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实现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否认,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举办,而我则在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阅读中品悟了中国梦。我意识到原来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先人就写出了很多体现‚中国梦‛深刻内涵的经典诗词,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接触的诗篇中有一首是直接出现‚中国梦‛一词的,即为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这是郑思肖在元兵南下,国家危亡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诗云:

力不胜于胆,逢人双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此诗写得很悲怆深沉。大意是说,自己有一腔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忠肝义胆,但却没有这个力量,只能垂泪向人,心里萦回《诗经》中的下泉之诗,(下泉,指奔流而下的山泉周京,比喻周室京师之明王。《毛诗序》解释:‚《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渴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的富强,但自己的君主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仍不肯旗帜鲜明的支持爱国志士,救亡图存,这情景实在令人担心,因此,诗人只能天天朝着南方抗元的义军跪拜,希望他们能收复失地,早日凯旋。郑肖思用他的笔触抒发了国土沦陷后的痛楚、愤慨和不能为国效力的惭恨,以及自己心灵上的创痛与荒芜,表现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安定繁荣的时段非常少,大多数时段是处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因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当今社会而言,台湾尚未回归仍是我们心中的痛,温家宝总理曾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说,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由此可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统一于团结。

同样和郑思肖一样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百姓生活安定的诗人还有陆游、辛弃疾、杜甫……他们均在诗篇中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一片赤诚。

陆游在诗作《新晴午枕初起信笔》中拈出了‚中国梦‛之语,其为:‚华胥梦中国,龙汉劫初年‛。‚华胥‛,指和平安乐的理想之国,‚龙汉劫‛即道家所说乾坤成毁的劫难,意谓正做着和平安乐的中国梦,突然进入乾坤成毁的凶境,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局势的担心忧愁以及对安定和乐生活的向往与期望。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总是在诗中抒发光复故土、国富民强的情感,因此他的著作中关于‚中国梦‛的诗篇数不胜数。如《十一月四日风雷大作》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可以说诗人在睡梦中都不忘光复大业。再如《示儿》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时抒发的感慨、留下的语言,诗人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由此可见陆游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梁启超在《读陆放诗集》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就是对陆游极为中肯的评价。

南宋词人辛弃疾作为一爱国将领,其著作中也经常抒发自己的‚中国梦‛。他在《水龙吟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高唱:‚……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这篇诗作抒发了诗人愿出兵征战、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气魄。其《破阵子》更是一首记梦杰作,在词的下片,作者描写了自己昏睡之中所做之梦,这个梦就是辛弃疾的‚中国梦‛:自己带领着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在战场上,拉开强弓万箭齐发,与敌人进行了壮烈的战斗。最终敌人被彻底击垮,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正所谓‚文章合时而发,诗歌应时而作‛,以上这些述梦诗,大多作于国族危难之际,均是诗人为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和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美好梦想。这些诗篇,这个梦想,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志士成仁取义。但中国梦不只是如此,我们的中国梦还是富国之梦,强国之梦。

在伟人毛泽东掀天揭地的诗词中,就有两首述此梦之作。一首是作于1959年6月的《到韶山》,开篇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对可诅咒的黑暗旧社会的批判,而其结句则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平添了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表现了对沸腾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另外一首是1961年写的《答友人》,其结句‚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浓墨重彩讴歌了新中国生气勃勃的壮美画图,体现了一种史诗般的宏伟气象,令读者大受鼓舞,激发了大家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仅依靠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还是不够的,中国应该以谦虚的姿态向国外优秀的制度思想学习,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线,在此,我又想到了温家宝总理在谈到解放思想的问题时引用于《诗经》和《诗品》中的两句话,其一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说中国是一个又老又新的国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不断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大踏步的继续前进,焕发青春;其二为‚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大意为我们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只有中国安定了,富强了,百姓们的民生梦才能得以实现,也才能对先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梦想有完美的现代阐释。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回首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诞生过人类许多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萌发飞天探月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敦煌美仑美奂的飞天壁画,无不透露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探索太空的无限向往。许多古代诗人,抒发了对飞天探月的瑰丽幻想,如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贺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唐伯虎的‚携花带月月中游,嫦娥见月花含羞‛等等。而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更被誉为中华飞天第一词。如今,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都成了现实,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敢上九天揽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试验让我们‚敢下五洋捉鳖‛,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所包含的景与情都是先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诗作中所包含的‚中国梦‛更是寄予了先人殷切的期望与无尽的想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曾经的屈辱、痛苦和危难,让我们的先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而今,中华民族正勇立潮头,奋发进取,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让我们承载着先人的梦想,铭记着总书记的倡导,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实现国家统一之梦,国家富强之梦,百姓安康之梦,科技发达之梦……

第二篇:品经典诗词 悟诗情画意(定)

长沙市2012年小学语文教研论文评审

品经典诗词 悟诗情画意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

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邓沁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诵读 想象 悟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国代绚烂文化中瑰丽的篇章,它以精炼的文字美、鲜明的节奏感、独特的韵律美和深远的内涵感染了无数读者。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相对而言浅显易懂,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体会情感基本要求;‚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读诗需要想象,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而‚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多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此种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以诵感人,读出诗词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这一基本要求,因此,朗读是体会文意的必要手段,也是领会词意的必要手段,反复吟诵诗词,不仅是口的活动,还要通过大脑的思维,去悟解诗意,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度边想,做到有要求,有目的地训练。

(一)初读课文,读出层次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方法多样,而且读得很有层次,很有诗情画意。赵老师让学生初读诗词,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对《渔歌子》有一个大概了解,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通诗词;自由练读诗词后,指名读诗词,是为了找出读音上的难点,重点解决难点多音字‚塞‛字的读音;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也要美美地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赵老师也让孩子尝试着摇头晃脑

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出节奏;接下来,分男女生读和比赛读都加强了这一环节的落实,为细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读出韵调 细读《渔歌子》时,赵老师采取了多种办法理解词意,比如:参照注释,理解‚西塞山‛;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鳜鱼‛;结合图画理解‚箬笠‛‚蓑衣‛。这都为想象画面读,融入感情读打下了基础,这样才能自然地读出韵调、停顿、重音。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学生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我们只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才能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离不开学生放胆想象。

二、放胆想象,想出诗词的韵味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教材中的插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学会结合图画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概内容,引导学生融情情境,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想象,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成为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借助意向想象画面

赵老师在《渔歌子》的教授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展开想象的途径十分多样,除了通过图片变语言文字为更加直观的视觉形象之外,还有采用美术中的绘图和多媒体中的音乐来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让思维活跃起来。而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师从语言入手,不仅仅让学生捕捉到了诗词的细微、局部的美,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整体审美把握,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而‚借助词的理解引导孩子想象‛、‚通过色彩、姿态引导想象‛、‚从学生所说的来激发学生想象‛是从语言入手引导孩子想象的主要策略。我们以赵老师教授‚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一句为例。师:‚想象一下,透过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你仿佛眼前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师引导:‚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生:‚绿色。‛师引导:‚绿色,再想象细致一点:春天来了,是一种绿色吗?绿的深浅一样吗?‛师:‚蔚蓝的天空下,白鹭什么颜色,怎样地飞翔?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想象之后再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诗歌。同样,赵老师在教授‚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引导孩子想象桃花的颜色,鳜鱼的姿态。

(二)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情感

抓住意向进行想象,关注学情进行引导,让孩子头脑中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渐入佳境,这十分重要。但老师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体验空间的同时,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将其与诗歌有机结合起来,对作者的感受过程进行还原,从而感受诗人的心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想象方法。这点以赵老师讲授第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例说明。师:‚一个怎样的老渔翁?‛生:‚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师引导:‚在干什么?什么样的天气呢?‛生反馈。师引导:‚在微风吹拂下,在蒙蒙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一番怎样的变化呢?整个天地沉浸在一片朦胧的烟雨中。渔翁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请好好读这两句。‛这样创设的意境就能缩短学生与作者、作品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投入,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时,一定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三、知人论世,悟出诗词的内涵 现代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调和味道,让学生通过意向想象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诗意外,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情感。‚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因此,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朝代、背景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洞察坐着感情世界的基础,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诗眼,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是点睛之笔。《渔歌子》这首词揭示主旨在于‚不须归‛三个字。

赵老师这样处理:‚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词里边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不须归)‚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呢?诗人张志和为什么不想回家呢?‛指名说。生反馈。课件出示张志和简介:‚张志和,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非常有才华,歌、词、诗、画样样精通。少年时,皇帝非常器重他、欣赏他,让他当了比较大的官,并给他赐名‘志和’。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他被降职。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坐船钓鱼,并自号‘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意踏进官场。他喜欢钓鱼,但他钓鱼与众不同。一般来说,钓鱼是要放鱼饵,有了鱼饵,鱼儿才会上钩。可是张志和从来不设鱼饵。他到底想干什么呢?陶醉其中,悠闲自在。‛这样学生能领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趣,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就能领会得很好了。

利用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和‚想象‛有利于‚悟情‛,体会了诗人的感情之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读得更加有滋有味,想象的画面也更加丰富。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中三个要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参考文献:

[1] 杨爱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1,(1):37-38. [2] 杨楠.掌握古诗‚五读法‛,轻轻松松学诗词——浅析小学古诗词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145-146.

[3] 李敬新.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第三篇:品诗词名句 悟文史知识

品诗词名句 悟文史知识

作者:阳光蓝宇 提交日期:2006-4-11 11:52:00 | 分类:诗词典故 | 访问量:524

  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活的升华。那些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句,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因此,在近年的文综高考试题中,以诗词为素材来命题,一直是传统的“保留节目”。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从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五个方面设计了这套综合习题,以作引玉之砖,供同仁们在教学时参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据考证,这首词作于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在政治上处境很不得意,和弟弟苏辙有七八年没团圆,心情很郁闷。但词的后半阕却表达了词人喜爱人间生活的情感。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充满了人生哲理。据此回答1—3题。



1、上述材料表明(B)

①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②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挫折,必须学点唯物辩证法 ③要排除心中郁闷,必须学会写词 ④文学是哲学的形象艺术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产生“月有阴晴圆缺”原因是(D)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月球的自转 D.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



3、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了(A)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④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我国古代 少数民族在 生活的情形。(D)

A.羌族 宁夏平原 B.羯族 黄淮平原 C.匈奴族 江汉平原 D.鲜卑族 河套平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请根据该诗回答5——6题。

5、唐诗和寒山寺分别属于(D)A.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6.“姑苏城外寒山寺”表明了文化景观的哪些特征(B)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可移动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7—8题。



7、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B)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

8、近代学者王国维把审美意境分为“有我之境” 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上题所引杜诗便是“有我之境”之一例。据此,下列有关明月的诗句中同属“有我之境”的是(D)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根据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回答9—10题。



9、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欢度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D)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

10、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月相与中秋之夜月相相符的是(D)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C.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D.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牛

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句中“明月”是指(B)A.上弦月 B.满月 C.下弦月 D.新月

12.“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作此诗的意图是(D)

A.为项羽失败鸣不平B.崇拜项羽

C.肯定南宋王朝的现行政策 D.讽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偏安江南

1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是我国著名文学家__所写,它形容的是__风景。(D)

A.李白 庐山 B.杜牧 黄山

C.白居易 长江 D.韩愈 桂林山水

《卖炭翁》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回答14—16题。



14、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所体现的思想方法是(B)

A.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B.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 C.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 D.历史发展的思想方法 

15、“心忧炭贱愿天寒”表明了炭的贵贱是(D)A.由天气决定的 B.由需求决定的

C.由卖炭翁的伐薪烧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D.受市场上炭的供求影响的 

16、“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一交换过程对我们的启示是(A)

A.市场交易活动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B.市场主体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

C.市场交易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D.商品自身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根据此诗回答17—19题。



17、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A.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B.同一客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客观事物 D.认识事物要从实际出发



18、之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哲学上说,主要是因为

(A)

A.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 B.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 C.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D.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B)①到庐山旅游,最好在外围仰视

②到庐山旅游,在山中观赏无多大意义 ③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眺可得

④观赏位置的不同,会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同是写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形容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勃则描绘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据此回答20—22题。

20、上述这种现象体现了

(C)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2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是(C)

A.动态美 B.形象美 C.色彩美 D.听觉美



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诗句的意境是(D)A.景观欣赏只能远远地观赏 B.景观欣赏只能静静地观赏

C.景观欣赏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 D.景观欣赏宜动静结合,以得其神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内蒙古河套平原以北)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据此回答23—24题。



23、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认识正确的是(A)①说明我国北方夏短冬长

②说明冬季风在“胡天”强劲而影响时间长 ③诗句反映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该诗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反映的气候条件是一样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从哲学上说明(C)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回答25—27题。



25、这一诗句的哲学寓意是(B)A.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外因的作用不容忽视 D.黑暗与光明总是相伴出现 

26、诗句反映的地形是(D)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

27、在园林中为了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意境,常采用的构景方法是(B)

A.框景 B.障景 C.借景 D.透景

第四篇: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模版]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姓名:徐於炘学号:0924010135班级:09本硕5班

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

摘要:伟大的开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华和惊世骇俗的领导才能著称于世。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在动荡的旧中国里,他能怀有一颗不屈服于权贵的博爱之心,立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他的出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一点我想从他的诗词中得以论证。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立志、革命战争、人生观

一、少年立志

毛泽东出生于清朝末年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少年时代的他一边上学一边帮助家里做家务。他长得英俊、健壮,诚实又能干,所以很受邻里乡亲的好评。1910年秋天,他顶着父亲的压力,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为了学有所成、拯救苍生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在学校他也是勤奋好学,尤其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中所写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很多标记,写了很多批注,他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毛泽东从这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救中国的人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诗作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首《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青蛙之口,写出了自己敢为人先,立志领导普通人民推翻封建腐朽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一代领袖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深深折服!

二、戎马生涯

毛泽东是一位军事奇才,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敏锐的目光,以及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让世人敬仰佩服。他的一生,可谓身经百战,与枪杆为友。1919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他和所有起义的勇士一样,大失所望,于是他决定退伍,继续求学。求学期间的毛泽东勤奋刻苦,博览群书。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地学习钻研,其实在他心里早早就有推翻旧制,创立新中国的梦想,所以我想也正是这个鸿鹄之志支撑着他在艰难岁月里那么忘我地读书。不仅在学习上,在体育锻炼方面毛泽东更是个当之无愧的体育运动狂。他曾经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体育之研究》,主张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还创造了一系列强身健体的妙计,比如“冷水浴”、“日浴”、“风浴”、“雨浴”等等,至于到湘江去游泳那更是常有的事。这些体育活动对毛泽东塑造强健体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学习期间,他仍然不忘革命斗争事业,积极参加组织了一系列响应先进革命思想的革命活动。1921年毛泽东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会后,毛泽东回湖南,组织了许多革命运动。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当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再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诗兴大发,一气呵成一代名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问苍茫 1

大地,谁主沉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惊叹佩服。面对危难的国内形势,毛泽东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带领我们走向了辉煌的新中国。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4.12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巨大损失。此时,英勇的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用枪杆子来取得的。我们要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当年9月受党的委托,毛泽东在湖南江西交界一带领导了秋收起义。从他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对当时的情形有所了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参加起义的农民们的决心与勇气,为了推翻封建旧制,他们不畏权贵,英勇斗争。可惜的是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了。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将起义的主力军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不久后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部队也到达了井冈山。两支队伍会合和,多次打退了来犯敌人,扩大了根据地。这一年,他在井冈山写下了一首题为《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作于国共两党斗争激烈的危急关头,但却看不出毛泽东有任何的紧张抑或是惊悚。相反,从这首词短短的几句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战争领导者在战争前夕的镇静与从容,更是十足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战前的充分准备,以及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敏锐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思想,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人们的心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根据地在毛泽东和他战友的领导下,先后四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1931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词,题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词道出了第一次反围剿成功的那种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号召志同道合的人们齐心协力,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遗憾的是在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成功后,中央领导权被坚持“左倾”的王明把持,王明刚愎自用,忽视客观情况,结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举世闻名的长征被迫开始了。长征期间,红军所经受的困难真的是我们这些人无法体会的,这其间,不管是普通战士还是党的领导人,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虽说困难重重,度日艰难,但毛泽东的诗词仍不乏斗志,充满着壮丽的沧桑之美。他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论证。“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写在革命战争那个艰难的岁月中,但透过这首词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英勇的烈士们为了缔造新中国而不顾一切困难的霸气与执着。爬雪山、过草地、过激流、夺险关,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毛泽东又赋诗一首,即我们所熟知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诗,全面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险阻,同时也寄予了对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后的喜悦与期待。长征胜利会师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毛泽东领导长征精锐力量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中。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他的很多战斗理论被应用于实际,并且经实践证明,他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过8年的殊死战斗,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当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首诗,将一代领袖的高大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感恩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抗战后的解放战争,实为受尽了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无奈之举。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大智大勇让中国人民感激佩服。可是这却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安宁。注定不可避免的战争还是爆发了。经过了3年的努力,伟大的共产党终于战胜了国民党,在亚洲大陆上点亮了属于新中国的曙光!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真实地写出了胜利在握的那种喜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气势磅礴,读起来让人难抑心中兴奋。

三、诗词与人生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战争成了他生命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整个戎马生涯中,诗词又是伴随他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从风华正茂的激情少年,到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从湖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延安,从延安到全国各地。诗词成了陪伴毛泽东的最忠实的伴侣。而毛泽东的伟人思想也在他的诗词中一点一点地渗透给我们这些平庸之辈。从他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代伟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中所孕育的伟大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有过儿女情长,有过七情六欲,有过傲慢,有过低迷。但更多的是一种自信。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霸气!如前所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领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的诗词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超越常人的非凡气度。读他的诗词,我们感受到的是立志缔造新中国的鸿鹄之志,体会到的是为国为民的博爱之心,学习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之心!读毛泽东的诗词,感悟毛泽东的胸怀,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追求,升华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毛泽东诗词全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天下韶山网

第五篇: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精选)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姓名:徐於炘

学号:0924010135 班级:09本硕5班

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

摘要:伟大的开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华和惊世骇俗的领导才能著称于世。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在动荡的旧中国里,他能怀有一颗不屈服于权贵的博爱之心,立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他的出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一点我想从他的诗词中得以论证。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立志、革命战争、人生观

一、少年立志

毛泽东出生于清朝末年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少年时代的他一边上学一边帮助家里做家务。他长得英俊、健壮,诚实又能干,所以很受邻里乡亲的好评。1910年秋天,他顶着父亲的压力,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为了学有所成、拯救苍生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在学校他也是勤奋好学,尤其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中所写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很多标记,写了很多批注,他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毛泽东从这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救中国的人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诗作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首《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青蛙之口,写出了自己敢为人先,立志领导普通人民推翻封建腐朽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一代领袖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深深折服!

二、戎马生涯

毛泽东是一位军事奇才,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敏锐的目光,以及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让世人敬仰佩服。他的一生,可谓身经百战,与枪杆为友。1919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他和所有起义的勇士一样,大失所望,于是他决定退伍,继续求学。求学期间的毛泽东勤奋刻苦,博览群书。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地学习钻研,其实在他心里早早就有推翻旧制,创立新中国的梦想,所以我想也正是这个鸿鹄之志支撑着他在艰难岁月里那么忘我地读书。不仅在学习上,在体育锻炼方面毛泽东更是个当之无愧的体育运动狂。他曾经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体育之研究》,主张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还创造了一系列强身健体的妙计,比如“冷水浴”、“日浴”、“风浴”、“雨浴”等等,至于到湘江去游泳那更是常有的事。这些体育活动对毛泽东塑造强健体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学习期间,他仍然不忘革命斗争事业,积极参加组织了一系列响应先进革命思想的革命活动。1921年毛泽东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会后,毛泽东回湖南,组织了许多革命运动。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当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再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诗兴大发,一气呵成一代名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问苍茫 1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大地,谁主沉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惊叹佩服。面对危难的国内形势,毛泽东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带领我们走向了辉煌的新中国。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4.12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巨大损失。此时,英勇的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用枪杆子来取得的。我们要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当年9月受党的委托,毛泽东在湖南江西交界一带领导了秋收起义。从他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对当时的情形有所了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参加起义的农民们的决心与勇气,为了推翻封建旧制,他们不畏权贵,英勇斗争。可惜的是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了。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将起义的主力军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不久后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部队也到达了井冈山。两支队伍会合和,多次打退了来犯敌人,扩大了根据地。这一年,他在井冈山写下了一首题为《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作于国共两党斗争激烈的危急关头,但却看不出毛泽东有任何的紧张抑或是惊悚。相反,从这首词短短的几句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战争领导者在战争前夕的镇静与从容,更是十足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战前的充分准备,以及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敏锐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思想,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人们的心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根据地在毛泽东和他战友的领导下,先后四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1931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词,题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词道出了第一次反围剿成功的那种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号召志同道合的人们齐心协力,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遗憾的是在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成功后,中央领导权被坚持“左倾”的王明把持,王明刚愎自用,忽视客观情况,结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举世闻名的长征被迫开始了。长征期间,红军所经受的困难真的是我们这些人无法体会的,这其间,不管是普通战士还是党的领导人,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虽说困难重重,度日艰难,但毛泽东的诗词仍不乏斗志,充满着壮丽的沧桑之美。他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论证。“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写在革命战争那个艰难的岁月中,但透过这首词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英勇的烈士们为了缔造新中国而不顾一切困难的霸气与执着。爬雪山、过草地、过激流、夺险关,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毛泽东又赋诗一首,即我们所熟知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诗,全面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险阻,同时也寄予了对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后的喜悦与期待。长征胜利会师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毛泽东领导长征精锐力量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中。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他的很多战斗理论被应用于实际,并且经实践证明,他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过8年的殊死战斗,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当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2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这首诗,将一代领袖的高大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感恩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抗战后的解放战争,实为受尽了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无奈之举。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大智大勇让中国人民感激佩服。可是这却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安宁。注定不可避免的战争还是爆发了。经过了3年的努力,伟大的共产党终于战胜了国民党,在亚洲大陆上点亮了属于新中国的曙光!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真实地写出了胜利在握的那种喜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气势磅礴,读起来让人难抑心中兴奋。

三、诗词与人生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战争成了他生命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整个戎马生涯中,诗词又是伴随他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从风华正茂的激情少年,到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从湖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延安,从延安到全国各地。诗词成了陪伴毛泽东的最忠实的伴侣。而毛泽东的伟人思想也在他的诗词中一点一点地渗透给我们这些平庸之辈。从他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代伟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中所孕育的伟大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有过儿女情长,有过七情六欲,有过傲慢,有过低迷。但更多的是一种自信。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霸气!如前所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领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的诗词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超越常人的非凡气度。读他的诗词,我们感受到的是立志缔造新中国的鸿鹄之志,体会到的是为国为民的博爱之心,学习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之心!读毛泽东的诗词,感悟毛泽东的胸怀,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追求,升华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毛泽东诗词全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天下韶山网

从古代诗词品悟中国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