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电阻》word教案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24-109821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0 01:56: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电阻》word教案

6.3 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2)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阻的概念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三、教具:

教师实验:小灯泡、开关、电源各

一、导线若干、电阻丝板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课本14页图6.3-1示,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线和镍铬合金分别连入电路中,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变暗)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使灯泡的亮度不同。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二)进行新课:

1、电阻

(1)师: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就算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没有电流通过,它仍有电阻。

(2)让学生阅读课本15页图6.3-3,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划分的。

提问:从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①由下至上,导电能力增强②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③表中,银的导电性能最好,陶瓷的导电性能最弱。

(3)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及单位:

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kΩ=1000Ω 1MΩ=10Ω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2 MΩ= kΩ= Ω; 200Ω= kΩ= MΩ。

(4)教师介绍电阻器(电阻)及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17页“几种导线的电阻值” “小数据”。

(2)教师提问:表中,导体的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而电阻的大小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的大小一般不同。

(4)教师提问:电阻可能大小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与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探究其与物理量的关系)(5)设计实验(图类似课本14页图6.3-1)

(6)实验:用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长度越长,灯泡越暗。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7)实验:用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横截面积越大,灯泡越亮。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8)实验:将一段镍铬合金丝绕成一圈圈,并与一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用酒精灯对镍铬合金丝进行加热,记录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

现象:加热后电流表的示数比加热前小。

实验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教师解释:一般情况下,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例外,比如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结论: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9)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三)练习巩固:课本P17”动手动脑学物理”、《电阻》堂上练习1

(四)小结: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当接在同一电压

下,电流越大,电阻越小。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考虑电阻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应该用控制变化法,比如,跟长度的关系,应表达为:在导体的材料及横截面积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或: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一)。

板书设计: 6.3 电阻

一、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单位:欧姆(Ω)

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 1MΩ=10Ω

2、符号: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材料

(2)长度:在其他因素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横截面积: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4)温度(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三、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电阻的兴趣是比较大的,这节课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电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法”的注重程度还是不大够,应加强学生对此研究方法的掌握熟悉,而不单止知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第二篇: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1.2 滑轮》word教案

教学 内容 课 题

第二节——滑轮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方

法 标

第一课时:认识滑轮 课 型: 新授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杠杆、两只单滑轮、两只双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钩码若干。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

思考后议一议

观察思考

全班交流

修订栏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学具

一、设置情境

提问:每周一升国旗时,国旗是如何被升上旗杆的?

激发学生思考:旗杆的顶端有什么? 引入滑轮,板书课题:滑轮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定滑轮的奥秘 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升国旗想一想定滑轮有什么特点?能说几个说几个。提示:人是不是站在上面把国旗拉上去的呢?它能不能和物体一起移动?

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奥秘?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研究一下。出示定滑轮的有关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如图11-8所示,甲图是一个等臂杠杆的示意图。现在把等臂杠杆进行如下的等效变换:先把直棒加宽变形成一个圆轮,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乙),再把圆轮的边缘挖一个槽,这就变成了一个滑轮,最后把它固定使用就成了定滑轮(图丙)。

使用定滑轮时,把重物系在绳的一端,将绳绕过滑轮的槽,在槽的另一端用力拽绳子,如图丁所示。无论你横着.斜着或竖直向下拉绳子,通过凹槽里绳子的作用,都可将你的拉力转变成向上的拉力,从而把重物提起来。

从图丙可知,定滑轮是绕轴转动的,轴是定滑轮的支点。动力臂与阻力臂等长,均等于滑轮半径。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动力等于阻力。

由此可见,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定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船员向下用力,可以升起船帆;向下拉动窗帘的引线,可以使窗帘闭合或拉开;建筑工人站在地面上从不同角度用力,都可以将不太重的建筑材料提升到高处。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定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定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

(2)它是固定的,不能随物体一起移动 2.探究动滑轮的奥秘

师:定滑轮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感觉特方便,后来又发现只要将定滑轮不固定,将物体和滑轮连在一起移动会省一半的力!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动滑轮的有关图片:

看图思考

认真听讲

小组交流

记录

联系实际

思考领会

理解记忆

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甲图中将要移动的物体由绕在滑轮上的左.右两段绳子拉着,可见,使用动滑轮可以小一半力。从图乙可知,动滑轮随时绕悬绳与滑轮的接触点转动,此点即为动滑轮的支点。再将动滑轮加工压缩变形成一根直棒,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丙),这样动滑轮就成了变形的杠杆(图丁)。若拉线都是平行的时候,动力臂为轮的直径,阻力的二分之一,即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力。由此可见,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动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动滑轮特点:(1)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动滑轮随着物体一起移动。

三、实践应用

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对折合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___N。

3.如图,滑轮B是一个 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10N,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课堂 总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册第1、4、5题

观察思考

记录

理解记忆

小组交流 回答

理解记忆

独立思考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第三篇:粤教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怎样认识电阻》word教案

12.1怎样认识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课本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活动2 认识滑动变阻器

播放视频:滑动变阻器

板书:变阻器的结构变,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先板书问题,然后由同学补充结论)电阻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要将电阻丝绕在绝缘瓷管上?电阻丝外面为什么要涂 2

绝缘层?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后明确:滑动变阻器是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的,这种合金线又叫电阻线。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其电阻的。要想增大变阻范围,电阻线必须做得很长。因此要将电阻线绕在绝缘管上,并使各线圈间互不接触。

变阻器滑片上还有一个铭牌,上面写有“50Ω,1.5A”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是什么意思?“50Ω”可能是说这个变阻器的变化范围是0~50Ω,它的最大电阻值就是50Ω。“1.5A”应该是说它能通过1.5A的电流。变阻器铭牌上标出的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因此在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使用规则:

(1)为了防止烧坏变阻器,通过变阻器的电流,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值。

(2)为了避免电路中电流过大,使用变阻器前应将其阻值调到最大。

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大家想不想试试怎样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灯泡的亮度呢?同学们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看一下滑片滑过的地方有什么特别吗?滑片滑过的地方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呢?必须刮掉这些地方的绝缘漆,滑片到达时,变阻器才能接入电路。同学们现在可以设计电路,进行实验,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弄清下列问题。

(1)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2)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电阻变大?

(3)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电流大小相等,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4)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哪两个接线柱?

(5)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各组进行交流,提出发现的问题。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电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B.通过导体的电流变大,导体的电阻也变大 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D.一般情况下,导体都有电阻

2、小明在研究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在不同时刻测量了一段锰铜合金线的电阻,其电阻与时间的图像如右图所示,与时刻t2相比较,时刻t1的温度较(选填“高”、“低”和“一样高”).

3、A、B、C、D四根导线,其中A、B、C是铅线,D是镍铬合金线.A、B粗细相同,A比B短,B、C长度一样,B比C粗,D、C长短粗细都一样,则四根导线按其电阻阻值大小的排列顺序是()A.RA>RB>RC>RD B.RD>RC>RB>RA C.RD>RA>RB>RC D.RC>RB>RA>RD

4、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如图1所示,当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线圈加热时,将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表明导体电阻(选填“变 大”、“变小”),这个实验证明了导体的的电阻还跟 有 关系,对大多数的导体而言,温度越,其电阻值越大.

5、如右图所示,两个电路中,电源电压相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都向右滑动时,灯泡L1和L2的亮

度变化是()A.L1、L2都变亮 B.L1、L2都变暗

C.L1变亮,L2变暗 D.L1变暗,L2的亮度不变

6、如下图所示,开关闭合,电压表、电流表均有示数,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则下列是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大 B.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D.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四、作业 课后练习1、2

教学反思

设计富有情趣性、探索性、适应行和开放性的情境行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辅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重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第四篇: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电阻》说课稿

物理教育1001班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从,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学法教法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在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我将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我将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人双手间的电阻:100—500欧

照明灯在工作时的电阻:100—200欧

实验常见的导线的电阻:0.01—0.1欧 等)我将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我将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引导探究方向。

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我将简单介绍两组实验器材,(1、长度相,粗细不同;

2、粗细相同,长度不同。以及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在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导线粗细不同时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导线长度不同时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最后由我总结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导线越细电阻就越大;相同粗细,导体越长电阻就越大。)

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

最后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4、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以使学生得到巩固升华。

2、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5、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布置习题 1.2.3.题使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

2、让学生阅读后面的半导体与超导现象做一了解

公式 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

五、板书设计

电 阻

一、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第五篇: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电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

教师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教师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公式 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

教师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电 阻

一、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电阻》word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