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数学阅读结题报告[五篇]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24-114739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21 13:30: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数学阅读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以读促思,思中求解

-----谈数学阅读的功能与策略

周村区中和街小学

一、数学阅读的引言

202_年4月,我校的《小学“数学阅读”的功能与策略》的研究课题被淄博市教育科学定为“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15ZJA2G85)并顺利开题后,就按计划进行了精心的实施和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研究,研究出了一定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在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数学阅读,寻找数学信息,理解信息并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学会解决相应的问题。“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学习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阅读就是发现”,数学阅读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好的生活素材,让学生通过数学阅读发现信息,筛选信息,刺激学习者的各种感觉器官,认知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声音,动作等,并与学习主体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生活经历相融合,主动进行思维、进行构架,产生问题,然后运用经验或创新,处理问题。因此数学阅读是沟通、激发学生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及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纽带,数学阅读是解决这个过程中构建新知与已有经验的一个桥梁。

这些数学问题的产生是建立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认识或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平时就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和积累,丰富自己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激活了生活中的发现,解决了数学问题,再把学到的知识的再次回归应用到生活,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杜绝了单从书本上获取单向的知识高分低能,而产生“书呆子”现象,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儿童没有做好进行理论思维的准备,还不会进行比较和分析,那么他的生动的思想就不会象泉水一样涌出。我把孩子们带领到自然界里去,教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

二、数学阅读的功能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强调教师行为应促进学生想学,明确学什么,使学生易学。数学阅读无疑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数学阅读实现了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和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在当前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学案教学法”在初、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适用,它通过给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步骤和内容,依靠学生自学,获取知识。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学习显得的枯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没有那么高。那么数学阅读的教学兼顾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读、看、听,说,做,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发挥了课堂集体授课的高效率的特点,又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自学,学生自主发挥想象进行学习,是一种比较切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和路子。

三、数学阅读实现的途径

(一)读的方法。

1、趣味性读。

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境界,并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和促进思维、发展能力的效果。

2、多读。

数学阅读是有层次性的,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对一个问题,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有时读好几遍才能豁然开朗。通过对信息的反复的读,每次读都带着问题去读,去发现,由初识到理解到创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熟能生巧。读的方法很多,齐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课时灵活选用这些读法让学生熟读材料及信息,抓住、领会关键的字词。许多著名的作家在读书时都喜欢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做标记,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也找出关键的词语圈圈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材料中也作出标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容易的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了。阅读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3、预设好暗示来读。

数学阅读,它可以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情境联想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引起知识间的迁移,以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由阅读才能产生联想,由联想才能促思考,这就是以读促思,思中求解。通过阅读,产生联想,学生就能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没有数学阅读学生就没有思维的素材。也就无法进行联想,从而数学问题也就无从解决,这就是许多后进生在数学上解题能力差,数学成绩不理想的根源所在。他们没有进入数学阅读,从而解决问题时思维混乱。数学阅读能够找出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和思维。

4、有目的的读。

数学阅读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阅读行为。边读边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或找出暗藏的,隐含的、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并发现问题。每个信息都有它所要体现的思维环境,从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确立阅读的目的性,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5、有联系的读。

数学阅读不是通常所说的条件反射,只是机械地读字音,题读完了,头脑中还只是停留在字音上,如果不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学生就没有思考,因此数学阅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慢慢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他们不必需要再动脑分析,就直接选择方法去解决问题。而这种反射具有盲目性,当外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他仍然按照以前的条件去反射,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不动脑筋。数学阅读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对信息的特点进行采集、分类,加工,整理,形成感知,并校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引起思考。因此,数学阅读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6、有控制的读。

数学阅读对人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会有最优化的程序和模式,针对在阅读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这就像是在做实验,要有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论等。控制的方式就是建立阅读重点提示。

7、圈定数学阅读的思维环境。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中含义是不同的。有效的圈定信息所要表达的思维环境,对于理解和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刚刚学习了乘法,对于乘法问题学生做对的可能性就高。确定了信息所要表达的问题的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对于数学阅读的能力。

8、由动手操作去丰富感知而激发阅读发现。

阅读就是发现。数学阅读就是发现信息中的数学。数学信息和日常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善于发现它们的联系.这就是数学阅读的主旨。

重视形象和直观性。许多学生之所以想不出来,是因为他没有去操作,头脑中没有经验,感知不够丰富,缺乏形象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多操作。

9、合作性的阅读。

齐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这些都 是合作性阅读的方式,能过合作的阅读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数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的控制--阅读提示:

1、阅读提示的重要性

做好一件事,需要一个最好的步骤或统筹方法。学生的思维也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就好比驾驶一辆小汽车,从点火到起步,就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并且有一种最好的方案。思考问题也是这样。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效能就不高。

在数学学习材料中加上个提示,可以起到引领,向导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按一定的步骤去思考,而不去走一些弯路,还可以对思维进行控制。由于学生听的精力和注意力是容易分散,教师说一遍学生可能没有听到,而通过文字的阅读提示的方法展示出来,学生以此为引导,效果会更好。阅读提示作为一个数学阅读学习流程中的控制按钮,阅读提示的开发要做到提示要有暗示性,铺垫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释或讲解,或提示解答要分几个步骤来操作,或是提出做题的要求。要提示思维最关键的地方或最闪光的地方。阅读提示一般由浅入深,分为三部分:

1、读,2读,3读。1读整体,2读信息,3提问题。最好的提示就是在3读后问:从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请举例说明。这才是数学阅读的标签和亮点与其它课型的与从不同之处。比如12+3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来说明,或用其它的方法来说明,这就是数学阅读的特色,通过读,联系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发散,这就是阅读的功能,这才是以读促思,思中求解。怎么来的思?由读来的思。为什么会想到思?因为由情境,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想到思。怎样来思?由联想已有知识经验来思,或者动手来思。联系什么经验?每一百个人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件事物,每个人的头脑中联系的个人经验都不相同,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是这样,同样的读1+1=2,每个人心中联系的内容实例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的是1个苹果加1个苹果,我想的是1个皮球加1个皮球,由阅读引导到联想的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这才是阅读的魅力。只要谈出了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不同的人的不同思想的交流,就产生了学习和认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思路和模式。

2、阅读提示设置的先期准备。

设置数学阅读课的情境是很重要的。这就必须联系生活,打好思的基础--阅读,而阅读就要准备广泛的素材,特别是生活中的相关素材,然后就是读。

关于阅读的素材,要提炼那些生活的中的能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材料。这是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提炼那样典型的材料才能让学生深感兴趣,才会激发联想,引起思考。比如阿基米德的水的浮力问题,就是在他洗澡的过程中发现的。数学 阅读的材料的选择和提炼要有生活性和感受性。

3、数学阅读提示的总体设置原则:

1读,做到对阅读对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2读,做到对阅读对象的特有的特征的信息进行分析,3读,将对阅读对象的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归纳,进而提出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分组教学在数学阅读课中也要大量地运用。比如动手时可以分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各种数学阅读材料的研究。

一、单元主题图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崔道森)

在新课标的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幅主题图,称作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的编排是编者独具匠心的设置。可是当前的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主题图的科学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1、主题图的应用:当前存在的问题:主题图是一个单元知识的灵魂,是构架是主线,往往是编者费尽心机,精心设计的用来体现本单元知识结构的一个良好的载体。主题图往往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典事例的提炼,它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应当说应用主题图能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实际,改变以往枯燥、抽象的教学状况,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它让学生的在实际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用以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它是一座由通往形象思维的桥梁。

1、主题图可以在学生初识知识,初次感知、接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引路(引领)的作用,并且它还可以作为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学习材料组织、利用,通过主题图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学习。同样它还可以作为检验、巩固知识时的反馈的材料进行使用。既复习时可以再次利用。

当前主题图的应用过于简单化,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挖掘其功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自己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解决,把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没有真正体现主题图的作用,导致利用率不高,利用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让学生自己独立使用主题图的能力更是一个空白。更有的教师对主题图事先就进行拆分,肢解,把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后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失去了阅读、探索整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生成。有的教师则干脆摒弃主题图不用,直接出示问题,解决问题。世界著名教育家和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

措施:主题图要充分体现数学阅读的作用,主题图基本上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因此使用主题图首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静态为动态情境,建立链接。然后出示主题图,提供学习背景和数学素材。对主题图进行阅读实现数学化。具体可通过实验、活动、游戏、故事„„等多种方法引入。也可以取其精华,“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加工使用。这就要对主题图的使用进行控制,结合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阅读时可以加一个阅读提示,进行引导,暗示。首先对主题图的全貌进行大概的了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知晓图上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才会牵扯什么样的信息及解决办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按照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由近及远,由主及次,由详及略,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对数学信息要学会按照特征进行整理、归类,筛选,理顺理清并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或数量,然后对该信息或数量进行联系,比较,对比,分析,确定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整合后提出问题。信息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善于把相关的信息归类,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以用画圆圈的方法在图上把相关的信息圈起来,或用其它的符号来标示清楚。这也是数学阅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一幅主题图中一般安排了许多相类似的信息,学生能否一一的寻找出来,这也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一种。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与外界无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要使之有序是不可能的。”因此,主题图的使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或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提示的内容除了对本主题图的内容做引导提示外,还要让学生对自己经历相关的事物的联系进行提示,主题图上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了以后,让学生再举例说明,再次联系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解答。阿基德的水的浮力问题,202_年物理诺贝尔获得者就是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在生活中才来的灵感。主题图可以是抛转引玉。通过主题图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相关信息可以再次提高主题图的利用价值。

主题图的教学要抓住重点。有的主题图是侧重寻找信息数量关系的,就要引导学生确立数量变化的特点,从而探索出数量关系。有的主题图是为了体现一组信息的共同的特征的,这样的主题图就要通过对比,比较利用归纳的方法寻找出共性,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二、计算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崔道森)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项。在计算教学中,我曾经在平时就抓计算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时的要领,完善计算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寄希望于学生考试时多检查,多验算,按照计算的流程来,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做的一踏糊涂,不是数抄错了,就是数位对错了,再不就是小数点数错了,还有就是直接2+3=6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但却应用不熟练,导致错误百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还要让学生达到计算熟练,这是一个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方法,可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再布置大量的练习去巩固,去强化。数学阅读能否对这种现象进行解决呢?这就好比是一项工作,要想把工作好好的完成,就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执行,漏掉了哪个环节,就会导致工作出错,因此计算也好比是一项工作,它也有一定的流程,这就是做好数学阅读。

1、对计算题进行口读。在读题时,不要出声的,但口形要有。以防止抄错题,看错数。

2、对计算题进行观察。先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即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符号。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好用笔标出来,确定好运算顺序。题目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符合不符合简便的算法?对那些貌似而神不似的题目要加以认真判断。这是计算的关键,往往也是一般性的检查所最不容易检查出错来的关键一步。要让学生学会把数连同它前面的运算符号看作一个整体的习惯。如计算21+37+79时,利用简便算法,许多学生以为交换只是交换的79和37的位置,而加号却保留在原位置没有移动,产生了这样的理解后,学生在做655-34+66时就容易把34和66先加起来一块减而导致错误。

3、对每一次运算对最后的结果产生的影响要加以确认,是越算越大呢,还是越算越小?用估算的方法对题目先进行估计,看看大体得多少?再进行详细的计算。这一点防止有小数点的计算时,小数点的位置的错误而导致产生较大的差别,或者数位对不齐而导致结果差别太大。

三、算理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崔道森)

许多同学在实际计算中由于不能深刻理解算理,导致看不出算式中所反映出的简便计算的信息的特点,也不会用简便计算的方法。如上题:296+378=300+378-4=674。加法算式中在简便计算时却出现了减法。特别容易让学生产生混乱,学生很容易出错。学生出了错,再改时,马上能改对,学生知道反正不是用加4就是用减4。产生乱猜的心理。如果采用数学阅读,联系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则很容易理解,也比较感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296+378算理:

首先设置问题感知材料(情境):甲手中原有378元钱,乙要还甲296元的欠款,可是乙手中只有300元钱的在整钱,怎么办? 找学生表演说办法。

然后出示:296+378及阅读指导:

初读:两个加数的中哪个数接近整百数?(296)再读:甲同学原手中应该是哪个钱数?(378)深读:怎么还钱最容易?你们能实际动手操作一下吗? 学生通过操作总结算理的规律:

甲手中原有378元钱,要增加296元钱,可是呢,别人没有零钱给甲,给了300元整钱,那么这时甲手中的钱是增加了,用加法计算(378+300),多给了4元。应该找回4元,这时手中的钱是减少了,用减法计算(300+378-4)。

这个问题通过数学阅读的引导,读一读,动手做一做,学生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同理可以用数学阅读解决形如567-298的算理。

567-298=567-300+2=269

甲手中原有567元钱,要给别人298元钱(567-298),可是没有正好的钱给,只好给对方300元整钱,那么这时甲手中的钱减少了,用减法计算(567-300)。多给了对方2元,对方应该找回2元,这时手中的钱增加了,用加法方法计算(567-300+2)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很透彻了。

四、图形在数学阅读中的研究:

图形的数学阅读,首先要对图形的名称加以确认,然后对图形本身具有的特征在已圈定的思维环境内进行联系。如图形边、角,点、面积、体积等的变化的长度或位置及变化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规律,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总之,设置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相碰撞,激发起学生的联想,沟通联想,进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感受阅读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应用阅读提示加以控制,是数学阅读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第二篇:数学结题报告

《龙岩市“提高一般高中校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长汀河田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傅清荣 游齐章 郑文旭 邱文明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偏科现象非常严重,这就更加对老师和学生本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在备课,改作,辅导等各个环节下苦工,不断提高效率,学生则要提高每节课效率,这就要向45分钟要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在是普教室专家指导下和我校领导支持下的从202_,9—202_,6开始在我市三所中学(长汀河田中学、连城朋口中学、龙岩九中)开展以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为出发点的课题研究。

1.问题的由来

目前农村中学或者是三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基础弱且偏科现象非常的严重,学生厌学情绪很普遍,新课程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更主要的是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出现缺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状况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混乱,也造成了教师教学的混乱,严重妨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这种状况只有得到根本改变,方能促进教师的加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切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作研究。探讨和制定科学有效而又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师生间教与学互动的各个层面,不仅 1 可以更好的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先进教学思想,而且也可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如何更好的公正客观的做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能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在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下,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为指导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新思维和新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这将成为新的突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2.本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探讨有效教学过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通过研究,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对于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减少课外因无效或低效教学而被占用的学习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素质教育。从学校角度来看,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构建创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挥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形成提高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提高大家对于新课程内容的理解,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把握,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充分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力 2 争充分体现出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2.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把 “指导学生自学策略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机结合”作为本课题研究目标。

(1)优化课前准备(包括: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导学前置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2)调整听课习惯(包括: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纳网提炼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3)衔接复习作业(包括:梳理归类、结论新解、作业意图探究等)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4)创意课后反思(包括:每日反思(学法反思、纠错分析)、每周一结(知识结构、自组试卷)、达标补救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5)坚持自主训练(包括:自选课题、定时训练、同学互批、阶段自评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6.班级分层小组互助(包括:班级分层、小组互助、小组评价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教师必须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有一套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选择,它并不 3 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不过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尽可能地去充实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四、课题研究价值:

1.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课堂教学既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标,而且还应该简便易行,做到不但要关注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收获,还要照顾到教育者的差异;既要让每一位教师者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更要让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者脱颖而出。

2.课堂教学有效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有效性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是要寻找一种“普适性”的规律,提供一整套可供人学习、借鉴、模仿的规则和操作方法,通过它启发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唤起教师的教育自觉,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3.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4.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指导学生数学自学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重点

1、能力水平: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2、数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3、创造思维倾向:好奇性;冒险性;挑战性;创造性。

(二):研究思路

1、研究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2、探索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4、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开发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5、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科研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2_年9月至202_年9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子课题组,安排子课题组的负责人。②、组织参加课题组人员学习理论,做好课题理论准备工作。③、市有关专家作教育科研的专题学术讲座。

2、研究阶段(202_年9月至202_年1月)

①、开题仪式,争取领导和专家帮助,课题负责人开展实研究。

②、定期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调度科研进展情况,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和课题实施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阶段性的报告、论文。

3、总结评价阶段(202_年9月至202_年6月)①、各子课题及总课题研究成果的验收和鉴定。②、拟定本课题的研究报告。③、召开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会。

(四)、课题实施过程的几个重要方面

在高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探索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探索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探索“数学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上多种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由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发展特点来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2、探索“智力能力水平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智力和能力是 6 创造性思维发展中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因此,我们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注重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几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 在提高注意力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② 在培养观察力中促进创造性思维; ③ 在培养思维力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④ 在培养想象力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3、探索“数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

4、探索学科练习对提高有效性的作用。

5、探索利用作业展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作用。

6、利用开展主题讲座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七、主要成果: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我校实际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即“适当难度、适当练习、适当课堂、适当讨论”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适当难度——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商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准备练习以简单为主中等为辅,照顾大多数学生。

2.适当练习——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后进行适当的作业作为巩固练习,一周布置适当的周末练习。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我们以适当教学为载体真正使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感知数学”、“ 实验数学”,帮助学生在做题中观察、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8 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学生为主数学教学模式,要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改革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

3.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数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提炼了八个优质教案和三个优质案例,丰富了自己教学成果和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的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存在问题:

该课题的提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评价促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农村高中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还有许多的内容要研究,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进一步去研究去探寻。

附:每位课题组成员的教案各八个和案例各三个,从202_,9-----202_,11的各个学期的阶段小结和期初计划。每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论文一篇,集体备课记录,与课题有关的教研组活动记录等。

第三篇:202_数学结题报告

《自主、合作、探索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陇县西大街小学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科研课题,202_年3月经学校小组评审和批准,列为我校教育教学科研一般课题。在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呼唤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小学数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时代和人的发展要求。但是,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体验创新少;要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注重知、能多,关注情感少等,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信心。一句话,“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使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科学的、合理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合群、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2、激发动机,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这是一个人能成才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激发学生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3、精心组织,增强合作探究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立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 告员等,并提出明确要求。上课时要巧设问题,使其具有可探究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难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才会对讨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要多巡视、多指导,对小组合作过程、方法、成果等要及时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去。指导技巧,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让学生体验交往的方法,讨论各种交往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教师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运用这些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保证学生不断实践这些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

4、鼓励争论,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敢发言,老师要多加引导,鼓励全员参与。在小组交流中出现意见分歧,甚至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完《胖胖的手》这课时,有的同学提出:“有的家长不经子女同意私拆孩子的信,这是不是一种爱?”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疑问,而是把这个问题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思考、讨论。经过争论,他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这是家长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做法,是一种爱,但是做法是不妥当的,也伤害了子女,不能算是“好爱”。我听到这里灵机一动,向同学们提出了与课题相反的观点:“严不是一种爱”,并把同学们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课堂进入了又一个高潮,经过激烈的争辩,他们共同认为:适度的“严”是一种爱,过度的“严”就可能是害,首先,激发动机,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这是一个人能成才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激发学生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5、精心组织,增强合作探究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立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 告员等,并提出明确要求。上课时要巧设问题,使其具有可探究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难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才会对讨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要多巡视、多指导,对小组合作过程、方法、成果等要及时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去。指导技巧,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让学生体验交往的方法,讨论各种交往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教师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运用这些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保证学生不断实践这些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

“自主、合作、探究”与“导学”的整合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教学氛围。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构建小学 “自主、合作、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小学数学科的教学目标。

(1)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目标;

(2)小学数学能力培养目标;

(3)小学数学情感陶冶目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

(1)文件法规,文献资料;

(2)小学数学科教学原理;

(3)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获取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能力的途径。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程式。

(1)构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索是目的。

(2)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课堂流程:提出问题→独立自学→讨论交流→思维拓展。

4、小学数学科教学评估。三个转变:

(1)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

(2)评价内容从“重形式”转向“重效果” ;

(3)评价重点从“教师讲评”转向“学生自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解决小学“学困生”、“厌学生”渐多,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数学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出适合小学数学科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了解前人研究的状况,包括前人做过了哪些研究,获得了哪些成果,提出了什么观点,建立了何种理论,应用情况如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有哪些新问题产生,目前又有何新进展等。

2、行动研究法。针对当前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现状以及教师的引导情况,提出可行有效的引导方案与策略,不断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3、个案研究法。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状况以及教师引导情况,搜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或进行案例反思。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及要说明的本质问题,摒弃无关的和相关不大的因素,说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方法和途径以及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外在因素,从而使经验更具有普遍意义。

有关理论依据的研究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实践、教学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教学策略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个案研究法;研究成果总结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已由课堂延续到课外,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初步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经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一个“提出疑问——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探究——拓展应用”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推广,以求进一步完善充实。

2、教师观念全面更新,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教师的观念得到全面更新:在学习观方面,认识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核心要由枯燥的被动灌输转变为愉快的主动发现;在知识观方面,认识到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隐性知识,是决定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在教学观方面,认识到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标新立异,自觉参与集体学习,主动挖掘知识发生的过程;在教师观方面,认识到教师角色要由“教”者变成“导”者,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教师有了自己的主导思想,照搬教材、按部就班的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都能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改编或重组。有了教学模式的支撑,教师设计教学有了主心骨。黄玉梅老师区教研会上执教的《圆锥的体积》、邓梅丰老师在校优质课评比中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都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刘月霞老师上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镇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实验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一是学习的目的更明确。由考试得高分转到培养自身独立学习能力上,即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自我教育,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二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新标准。明白了学会知识的过程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知识的一种解释过程,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必须经过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而获得。三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初步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做到积极承担个人在小组共同任务中应负的责任,能够相互支持、配合、互动,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集体加工。五是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初步具备了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的意识,尝试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于实验班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学习的效果也明显提高。单校标老师所教的实验班,在县学生学业质量监控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平均分比平行班高出10多分。蔡惠灵老师教的实验班,学生成绩也名列镇的前茅。黄玉梅老师由于外出学习和身体欠佳的原因,所教的实验班虽然比普通班少上了很多课,但由于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成绩照样遥遥领先。

4、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课堂评价的尝试,对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是:

(1)、评价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

(2)、评价要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就是发展,评价不能千篇一律,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3)、要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通过某些结果或某些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今天和昨天比,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明确明天努力的方向,知道该怎样去做。

(4)、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省能力。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总结过去,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实验发现,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非常的和谐、自然。评价的有效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5、示范带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全镇推广。

经过对本课题的反复研究,我们已经在校内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校内的教研方式也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同时我们积极开展联片互动教研,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动课堂教学创新的扎实开展。如:张碧霞老师在全县小学数学教研会上执教示范课《圆锥的体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深获与会者的好评;第三小学的许凌老师在执教县域交流课《数字的用处》时,对课例的教学设计也结合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课堂有效且扎实,得到大埔县交流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在丰顺县“为中华而教”项目组两次“送教下乡”活动中,课题组的蔡惠灵老师、邓梅丰老师分别执教交流课《方向与位置》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均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课堂充满浓浓的数学味,令城市教师对我们山区的学生刮目相看。

6、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通过实验探索,实验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刘玲琴老师、兰芙蓉老师、李凤梅老师的二数教学成绩明显增强。

第四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学生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培养学生的意识不够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欲望不够强烈。

中年级学生:包括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一个人一旦有理想和想法他就又会产生叛逆心理。

数学课前自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前的自学。数学课前自学能力,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养成数学课前自学的习惯,培养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主动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达到无师也能自通的境界,培养一批会学习的人才。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学课前自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针对不同学习材料或课型提出不同的课前预习要求,使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前自学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前自学时学生对上课内容提前进行思考,甚至收集相关信息,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自学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课前自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自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前自学习惯为主要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就把关键词划起来、把重点词圈起来:

先在纸上确定一点作为圆心(打上×),把圆规的两只脚分开,使两脚之间的长度为 r,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上,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圆心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画圆的过程。

2、巧用课前自学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课前自学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前自学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初步认识》中对“圆心”、“半径”的预习,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给他们绳子和细木棒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画圆,让他们感知什么是圆心、确定圆心的意义,以及绳子的长短与所画成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画一画、做一做,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自学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想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它与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进行对比。再如预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商不变的性质》与它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及新知;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课前自学的重要一环。

对课前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才是课前自学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进行标注的: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他的疑惑是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不要这三个字,可以吗?在课堂里,针对自己的疑惑,他听课越发仔细了,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也因为是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课前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课前自学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课前自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课前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一般模式(非概念性知识的预习模式): 为了不要让学生的自学无从下手,就要给学生一个自学的方向,即自学的模式。

1、“课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例题的解法独立再现一次,有困难的学生可按原题照写一遍。

2、“我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思考除了例题的算法外,你还想到什么算法,并把它写下来。

3、“我的发现”----即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发现写下来。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只会写出一句或半句,甚至所写的都是错的,但我们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我的发现”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去“发现”。例如在预习计算方面,我们应教会学生从计算方法、计算顺序,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等方面进行“发现”。

4、“我的问题”----经过个人的自学如果还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记在“我的问题”,在探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自主地来解答。

5、“我的例子”----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相应的例子,并进行解答。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自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实验班50位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了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自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整张表格的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数学课前主动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自学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得学生经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主动高效的学习新知识。

3、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自学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自学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开展数学课堂自学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自学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自学要落到实处。

自学要求或自学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到学生自学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自学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自学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兴趣。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自学,不仅对自学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自学的习惯和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自学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自学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自己设计自学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学效果。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自学效果存在差异,对自学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参考文选】:

1、《习惯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人生》 孙云晓 著漓江出版社出版202_年1月出版;

2、《透视课堂》(美)T.L.Good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_年版;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_年版;

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年版;

第五篇:阳光数学 结题报告

研究的背景

我校学生都是哈萨克族牧民子女。大部分学生家庭在山沟里分散居住,因此,他们只能住宿就读。通过上级部门的质量监测或者校本测试情况来看,几年来我校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很低。我们会发现我校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较低、积极性不高、学习数学感到非常困难等问题的存在。

通过仔细分析当前小学阶段的双语数学课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不足:一是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形式固定,学生缺乏选择性。现有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中趣味性的内容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下降,造成教学质量不断降低。

我们认为,光靠教材很难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开发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特叫“阳光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通过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数学,乐于探究数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概念界定

1.阳光数学: 时间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内容短小相对独立,始终坚持生活化、趣味化的原则。2.校本课程: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微型规模课程。

3.阳光数学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数学有趣知识活动为素材,进行组块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我校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目标的研究 2.我校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内容的研究

3.我校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组织、评价与实施过程的研究 4.提高我校教师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实施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探究

5.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实践的实效性研究 6.关于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研究 7.关于撰写课题结提报告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遵循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开发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领会数学的奥秘,通过实践理解数学所能创造的价值,从而消除惧怕数学的心理,提高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改善他们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扩展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空间,消除数学恐惧症,创造人人理解数学,人人学习数学,人人运用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快乐,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生命价值和意义。

2、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研究一套小学涤粘低年级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教材。

3、研究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4、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辅。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2_年6月——9月)

通过上网、阅读书刊、看杂志等方式查找并阅读相关理论文章,广泛学习,为设计方案打下基础,确定小学底年级阳光数学微型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2_年9月——202_年3月)(1)通过查阅关于阅读微型课程的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确立小学底年级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

(2)通过访谈、观察、问卷,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底年级阳光数学课程的内容。

(3)利用案例研究法,及时记录阳光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边研究边实践,丰富低年级阳光数学微型课程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4)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底年级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方法与策略。

3、总结阶段:(202_年3月——202_年5月)通过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哈萨克族小学低年级开发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1、初步确定了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模式。(1)兴趣小组课程模式:在一、二年级部分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每周固定课时,固定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字谜、有趣的图形、体会生活数学。

(2)校本课程模式: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安排了“阳光数学课”。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参与,由各位数学教师任教。主要内容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适当拓展延伸,旨在辅助数学教学,并通过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每天的作业翻译成哈萨克语,便于家长看懂作业内容。

(3)综合统整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阳光数学”为主题,每天举行一道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阳光数学抢答题(每天早晨在校园显目处公示一道阳光数学抢答题,学生在最快的速度以书面形式回答问题上交制定的教师手中,以前五名为记入奖励库。奖励库就是获奖人名单库);每月一次的“阳光数学知识竞赛”;每学期一次的“数学小博士评选”都是常态下的数学活动。

2、形成了简单的评价体系。

(1)确立评价的目的。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对本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通过评价,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使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使该课程能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促进数学教学健康发展。

(2)确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情、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所达到的成效和结果。(3)确立评价的形式。学校评价: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课程动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评价: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可以反馈到学生参与的热情,以便于及时改进和调整。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自觉的探究数学知识,让他们产生兴趣必是最好的方法。小学底年级数学校本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的特点。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小故事的乐趣。

在实践研究中,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首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了创新意识;其次,精选思维素材,培养了创新意识;第三,提供“开放型”的素材,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以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其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小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创造性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试验、去研究讨论,他们的个性心理才能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努力做学生的知心人,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他们,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培养,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得以体现。

4、在趣阳光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教师的素养得以提升。在对校本课程的探究、实践中,我们个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接触了更多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个人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对阳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师生应该如何和谐相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认识到教学是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同样需要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后续思考

如何把阳光数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得更丰富,课程实施的形式更活泼,使学生更喜欢这门课程,发挥其更有效的辅助功能?如何评价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激发教师更大的科研积极性?怎样才能使校本课程成为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数学阅读结题报告[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