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中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24-59206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2 10:15: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3 《中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尤溪五中

林圣斌执笔 前

言 林圣斌于2013年9月申报小课题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帮助,得到了课题组全体教师的支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理论,通过一些专业书籍对本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并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一些参考和反思,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研究方案,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结题报告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眼中,一提起当班主任,就有“累”字涌上心头 :没有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日子,身心完全被禁锢住,班主任像“救火队员”一样疲于奔命。与任课教师相比,少了一份轻松与自在,每天被烦琐的事情牵绊着,缺乏幸福感。我们说幸福的老师方能造就有幸福感的学生,老师缺乏了幸福感,导致学生的幸福感也严重缺失:缺乏进取心,缺乏创造力,被动学习,苦不堪言。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我倡导班级的自主管理,就是要把班主任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的管理团队,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管理中,个个都成为班干部,让学生分担老师平时忙碌的的烦琐事务,让班主任不再孤单前行,把幸福感,轻松感,自由感还给班主任和学生。因而,我决定利用学校大力推行高效课堂。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自主班级管理”是指一种在自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它属于自主教育研究的范畴。“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构建起“学生自主发展”与“班主任自主管理班级”的理论及操作规程,形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从而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的管理氛围,培育人格完善、思维广博、知识丰富、个性鲜明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1.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握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实方法,并寻找培养其他良好习惯的途径。2.通过研究促使班主任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形成一整套有质量的班级管理制度,把班主任老师从繁重的班级工作中解放出来。3.培养中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学习管理中的自主参与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自身的素质。1

4.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活动当中、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二)研究内容:

1、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

2、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3、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制度。

4、加强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总结探索出一套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模式。

5、优化班级、家庭、社会德育工作中“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教育模式和操作策略。

6、形成符合本班实际的“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本班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一)本课题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教学实践,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具体方法如下:

1、实验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以班级为主,强化信息反馈,加强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逐步完成实验结果

2、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他人课题研究的方法,陶行知、魏书生等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3、调查研究法。在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研究教学中影响“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因素,掌握学生心理,及时调整方案,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行动研究法。利用周晨会,培养班级小主人,开展家校联系等手段促进“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研究,寻找促进“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5、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差异性,对个别班级的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教育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6、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学生自主班级管理”过程中,及时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案例、论文等,及时总结经验,积累结题资料,更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人生。同时让学生凭借集体这个环境来锻炼自己的能力,2

施展自己的才华,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自主班级管理”是指一种在自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它属于自主教育研究的范畴。“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构建起“学生自主发展”与“班主任自主管理班级”的理论及操作规程,形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从而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的管理氛围,培育人格完善、思维广博、知识丰富、个性鲜明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群体的管理必须以对个体的管理为基础,他人管理只是外部条件,自我管理、自主管理才是基础,让系统内每个个体都主动地把自己的行为与管理系统总目标协调一致,将会有效地增强效能。根据以上理论,我选择了“小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小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即在小学阶段的班务工作中,从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出发,把学生尝试班级管理作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把班组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学生自己进行班级管理,尝试制定管理班级计划,尝试独立开展班组活动,完成班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人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之目的。

四、研究成果 我按原定计划操作,不断地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边学习边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认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动机,调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管理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讲,自主管理动机制约着自主管理的方向、态度,影响着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成果。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中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1、抓好外部诱因,引发自主管理动机。在晨会、课间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主动与家长联系,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运用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等手段,把自主管理渗透到各科教学、班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动机,使学生置身于自主管理的客观环境中,产生一种参与管理的需要。

2、整合努力目标,激发自主管理动机。每学期初,教师要求学生明确一学期的班级奋斗目标,引导学生把国家、学校、班级的教育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主管理的努力目标。由于目标经过学生整合后切合学生的需要,切实可行,使学生目标明,方向清,管得主动。因此,目标的设置要满足 3

学生的需要和符合他们价值观,适合学生的经验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3、创设民主氛围,巩固自主管理动机。魏书生曾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强化。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改革班委建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班级管理。

1、建立功能小组,确保人人有事做。班委建制历来是班主任启动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但以往的班委,仅仅是少数人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学生参与面不广。因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事务分类 组长(1人)功能小组(5人)语文活动 班长 收发作业 检查家作 班内竞赛 补差工作 数学活动 学习委员 收发作业 检查家作 班内竞赛 补差工作 宣传活动 文娱委员 特色十分钟晨会

组织班队会成立文艺小组 树文明新风 体育活动 体育委员 路队纪律

小型体育活动 大课间操 饮水秩序 卫生活动 劳动委员 卫生检查 校内外活动 零食检查 清理黑板 制作活动 组织委员 发动参与 黑板报 举办展览 展品保护 功能小组成立之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班委竞选,然后在平时的活动中,再吸纳其他人自由组合,这样,该小组成员是本小组功能发挥的精兵强将,自主帮助,带动其他人共同提高本项活动能力。

2、设立“十长十员”,确保事事有人做。功能小组的划分受学生能力和人数的限制,不可能人人参与。同时班级管理中还有其它事务,可开展“十长十员”岗位责任制以增加岗位,如设置:花长、帘长、门长、桌长、凳长、灯长、水长、车长、窗长、伞长等,及图书管理员、墙面保洁员、地面保洁员、仪器保洁员、镜框保洁员、卫生工具整理员、纪律检查员、红领巾检查员等。这样,班内初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格局,层层落实职责,赋予相关权限,互不交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落实值日班长检查制。4

由班委成员负责班级事务检查,形成“每日制度化”管理(出勤、卫生、晨会、两操、队会)。重点对教室内环境加强督查,认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责任心不强或忘记值日的同学进行扣分,并对造成在班级考核中失分的同学进行扣分。反之,每个岗位每周进行加分。

4、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单一的角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行角色变换制度,则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管理体验和管理能力。我们实行功能小组成员每学期一换、“十长十员”每月一换、值日班长每天一换,学生定期轮岗,使人人有岗,岗岗有责。在多岗位轮换中体验各种角色。善始善终,持之以恒,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改革班委建制,设立功能小组,建立“十长十员”,进行岗位轮换,丰富了班级管理的角色,带来了积极效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集体创建活动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1、十分钟晨会特色化。以往的晨会课是班主任的“一言堂”,现在的晨会课已经成立学生的一道“精美可口的早餐”。晨会由学生自主组织,对10分钟晨会进行承包制,专人负责,全员参与,形成特色。比如内容有:周一新闻综述,周二小小音乐会,周三综艺活动,周四人与人,周五本周要事等。

2、班队会自主化 主题班会活动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尽可能让多一些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准备和组织中来。班主任提前将活动的时间、主题、范围告诉大家,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材料,自己去设计方案,自己去分工准备,班主任则是同学们的顾问和教练。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主持等进行评议,促使下次活动搞得更好。

3、尝试实行学生自主评价 以往我们的评价体系,往往是教师一锤定音,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告诉我们,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教师的评价,往往带有成人化的要求倾向,往往容易求全责备,当然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约束、自主评价、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目标管理的评价考中,我们尝试着以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学生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5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帮助一些学生找出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整个评价过程教师充分放心,放手,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班级民主管理的气氛,也感受到了参与管理评价需要的责任心。

4、开拓自主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把自主管理的时间、空间进一步延伸,班级内还组织课余收藏小组、读书小组、环保小队等等,定期汇报交流。把班务管理提高到学校管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童鹰电视台、红领巾监督岗、小芽头文学社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尽量体现这样一个理念,在热热闹闹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更好地确立,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像低年级班级学生开展的“理理我的小书包”、“我的书包我自己背”等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中高年级开展的“我是班级小主人”、“我爱我班”、“我为班级献一计”等班队活动,则告诉了学生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研究效果

1、形成了一种人人平等,人人有责,相互牵制,相互竞争,相互交融的良好机制。

2、形成了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而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少数班干部的局面。

3、小组和班级的荣誉把每个学生紧紧的联系起来,没有学生处于完全被动挨管的状态,也没有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漠视集体荣誉,做出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来。

4、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遵守纪律、爱护集体荣誉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5、作为班主任,我也得以从繁琐的班级具体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建设,去更加仔细得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去更多得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6、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 通过课题研究,我首先转变了教师的一个观念: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管理好自己,同时参与班级管理。但是注重能力是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创建班集体这一形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努力,参与班级管理,控制和协调好个人、小组与班集体,与周围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而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

7、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实施,在班集体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目标的建设,在目标建设中,特别重视的首先是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协调关系等方面能力的 6

培养。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了,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了。

六、讨论与思考 课题研究一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品味研究的乐趣,也进一步激发了思考: 有这么一句话:“乞丐不羡慕百万富翁,他只羡慕那些收入比他更高的乞丐。”这句话说明了羡慕通常只存在于同一层面,而且身边的人对你的影响远比那些离你遥远的高大的英雄人物要深远得多。所以,让学生开展自主管理,让身边好的榜样来感染每一位同学,教育就如春风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主管理符合中专生自我意识发展规律,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才启动其他管理要素的运作,班级管理才算抓住了根本。因此可以说,学生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像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恰当的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如何持久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这还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新形势对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我通过创建优秀班集体,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主管理,培养了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给予了孩子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七、参考文献 1.陈国祥:《班级分组自主管理操作实践》[J]《教师教育》2003年第5期 2.冉巧民:《中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班级办法的探索》[J]《文化时报》2005第011版 3.陈青:《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探讨》[J]《校长阅刊》2006年第10期 4.张秀竹:《班级自主管理基本策略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赵福庆、王立华、徐铎厚著《自主管理——创新教育的制度建构》[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6.王立华:《自主型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构建》[J]《班主任之友》2001年第197期 7.茹清平《班级科学管理的点滴思考与探索》[J]《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5期 8.《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9.《教育心理十题》,燕国材,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6 10.《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7

第二篇:《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陈国璋

为了进一步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思路之一,我校提出了《中学“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践与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并于2001年5月向福建省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立项申请,经专家评审被确定为省级课题。经过近半年的实践与研究,2001年11月省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中期验收,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当初申请立项的课题名称进行修正,经充分论证,最后我们认为以《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较为合适。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世界教育民主化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Malaret,G.)曾说:“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为几乎年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包括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两个侧面。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充分的民主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的义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教育领域中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

2、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记者述评,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在80年代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997年,李岗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素质教育”一词第一次见诸于教育主管部门正式的指导性文件。素质教育从对抗“应试教育”的概念开始,对其认识逐渐上升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针。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削弱了,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以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能否在走出校门之后,迅速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认识能力,更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的个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决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等。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也是在自觉地为这一目标服务。

3、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落实人本主义管理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如今,“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许多中小学经常使用的时髦口号;但要将这一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却并非易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呼吁:“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来确定。”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新任务是“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改造教育结构,大大地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使人们沿着终身教育的模式前进。教材内容必须个性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订政策;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必须消灭,而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 从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来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主体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 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①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自律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平等相诗,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②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中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学习意识与追求。③师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为此,需要用合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学生自己承担起参与活动与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制定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目标过程中,我们逐渐对学生自主管理为理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司题的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为:在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立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心里特征,引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咨询与服务下,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关的事务,并在其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告性,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程序与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学思想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自然将最终的结果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看来,从时代发展对现代中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面貌、身心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等方面。学生自主管理研究最终希望学生达到的发展目标便是——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体意识的养成,包括:①培养学生积没参与班级、学校与社会活动的意识;②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③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以及对社会与各种新环境的适应性。

2、道德面貌的提升,包括:①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②培养学生自尊与尊重他人相统一的态度;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制度、法律的观念。

3、健全人格与精神风貌的形成,包括①培养学主具有强烈的自信心;②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③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④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表现为:

1、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是处理学生内部事务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咨询和服务的作用。

2、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生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成长与发展中的主人,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热情,能积极地投入管理活动之中,并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参与,全体学生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

4、学生管理民主性: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三、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构建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目前我校已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首先是三层垂直管理。校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和班委会构成了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三层“金字塔”。校学生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学习实践部、文娱部、体育部、生劳部和宿管部等七个职能部门,以及由无线电运动协会、建筑模型协会、航模协会、生物技术协会和信息技术协会等五个二级协会构成的校园科普协会;各年级学生分会都有相应的负责人;每个班级也有轮值班委予以配合。

其次是三线纵向实施。以“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基础,我们通过三条纵线来实施“自主管理”。其一是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各职能部门的学生干部在值日行政领导和教师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仪容仪表等各项工作的评比,②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校园卫生、纪律、秩序,③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卫生、纪律、活动;其二是住校学生的自主管理:①管理宿舍内务,②监管食堂三餐的价格、质量与卫生,③协调班级活动事宜;其三是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栏工作,②文学社负责《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等工作,小记者团负责校园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台的采、编、播及《德育园地》的编辑出版工作,③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级板报、班级主页出版、文娱、演讲等工作)。

通过上述“三横三纵”所形成的网络,基本可实现校园各方面情况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生自主管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三级锻炼模式。进入一中的高一新生都是在各级学生会组织当配角,是管理能力的培养阶段;到了高二年,就要开始唱主角,挑起各级学生会工作的大梁,可以说是管理能力的成熟阶段;到了高三年,就成了各级学生会组织的顾问,承担起培养新人的重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通过定期选举、竞争上岗来产生各级学生会机构,通过增设岗位、轮流上岗的方式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以下四个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长期担任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有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识;而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则相差甚远。鉴于此,在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之初,学校就规定,每位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要有一年的班干部经历。各级各类职务不能兼职,每个学年初重新选举,原则上不再连任。,给予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全员性。

2、教育培训原则

要让学生开展自主管理,首先必须让学生懂得自主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自主管理。为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辅之以紧张有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全体同学进行有关“自主与责任”等内容的系列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干部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学校组织老师分别对各班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内容有:基本规范教育、问题分析、方法讨论等,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组织调控和处事能力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筹划与落实成员个人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各种竞争与合作活动的技能,统筹兼顾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与个人的愿望或需要的能力,及对成员个人、小群体甚至整个班级组织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3、民主选举原则

选举权是学生重要的民主权利,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重要的是要全体学生正确地认识、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在学生校园生活中,需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机会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干部的选举、优秀学生的评选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选等。如前所述,在选举学生会班干部时,全体学生都需要了解每个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认识到每个岗位对于班集体以至学校集体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投下自己庄严的一票。民主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创造性地开展自我管理工作的能力,真正认识到民主权利之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4、监督保障的原则

学生自主管理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有有效的监督保障系统。以班级管理为例,班委会的成员必须做到公正、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搬弄是非,其工作职责包括: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定期评议委员们履行职责的情况,并作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学期结束后给委员们的工作以客观的评价:及时反映班内同学对班级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整理后交上级学生会处理;为班级集体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思考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通过三层垂直管理和三级锻炼模式,我们几乎让每位一中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通过住校学生自主管理、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精神文化自主管理这三条主线的纵向实施,使学生的自主管理得以具体落实。

住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推行,使学生在宿舍、食堂管理上更加规范化和条理化,由膳委会、宿管部——楼层长——室长组成的管理网络,具体负责实施。宿管部协助生活指导老师制订管理计划,组织宿舍的卫生、纪律及内务评比,领导楼层长开展工作,并有利于同学间、师生间及时沟通。楼层长负责当层楼的卫生、安全、纪律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各室长具体安排督促本室的内务、纪律工作,做好晚间同宿同学就寝情况的点名检查,协同楼层长做好宿舍评比等各项工作。膳委会负责监管食堂饭菜的价格、质量与卫生,维护用餐秩序。膳宿自主管理制推行以来,增强了寄宿生的生活独立意识和管理意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宿长和寄宿生。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曾作专题报道。

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包括每天学生会班干部进行全校性执勤,负责各项工作的评比,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维护校园卫生、纪律、秩序,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的卫生、纪律以及活动课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此项制度的贯彻实施,促进各班在创先评优的竞争中形成强烈的自我优化意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督导与自我督导的活动中来,在管理工作中更认真地学习和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践证明,学生在全员参与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学生会宣传部、文学社记者团、班级宣委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学生会宣传部作为学生组织宣传的带头人,负责校园整体宣传、各班级板报的主题指导和评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科技博览》、《人与自然》和爱国主义影片等以增长知识;通过广播台播放时政要闻,把握舆论导向;通过艺术画廊、科普宣传栏、环保宣传栏,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高艺术、科技、环保素质;通过征文、倡议等形式倡导广大学生感受历史的召唤,紧握时代的脉搏,形成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文学社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座谈会、交流写作经验心得,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锻炼和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演辩能力;负责文学刊物《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记者团负责校园新闻的采写,并与《中学生周报》联合建立小记者站,及时为该报提供稿件,同时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的采、编、播。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营造了一中健康、活泼、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大地提高了捕捉信息的敏感性、政治的敏锐性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各班宣委主要负责组织板报和班刊的设计与制作、班级网页的创建和更新维护及校园电视直播宣传等。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陈国璋书记撰写的论文《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发表于《福建教育》杂志;2001年7月2日,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栏目对我校学生自主管理情况作了专题报道;同年7月13日《中国教育报》也对我校的做法作了报道。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1、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提供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个性各异,难免存在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抓住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

2、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有的同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同学兴趣广泛,但对学习却缺乏激情,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选择自我发展的有利途径。二是学校要处理好教学与活动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有益身心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活动来发展自我,做到学习、活动两不误。

最后,我们感到有两个方面是将来的后续研究内容:一是学校如何实现全体科任教师真正参与的全员德育;二是学生个体如何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这将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 [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 [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 [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 [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 [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中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提升农村中学生幸福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以生为本,发挥学校职能,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做学生思想工作,动员中途辍学的学生,让学生重回校园,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

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

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 “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善于调节情绪。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

第五篇:班级管理结题报告

《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结题报告

许华 王伟浩 孙世翠 花岗学区中心学校

[摘要]2009年4月,我校承担了县级立项课题“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中,我校围绕此课题所蕴涵的主要问题目标“班级管理”进行实践研究。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已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任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1、新课改的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几年,教师们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初步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改革了评价方式,努力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新课程的实践经验在不断涌现,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正茁壮成长起来。然而,面对新课改,班主任该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能否创建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机制与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是困扰许多班主任的敏感问题。应尽快探索出新课改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班级管理方法。

2、时代的呼唤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传统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也应作相应的变通和调整。

3、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其思想道德面貌,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对学生的期望、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班级管理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工作更是面临新的挑战,一些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困惑,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二)课题提出的现实性

从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来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更多的是在教学方面实施新课改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建设,轻视了新课改对班主任角色提出的新要求。这是课程改革的误区。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性的观念体系”(韩延明语)。理念具有发展性、导向性、实践性、稳定性和延续性等特征。课题中的“新课改理念”,是指我国自2001年起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别于过去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班主任”,旨在探索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叶澜教授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为新课改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指出了一个方向。因此,凸显学生在整个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明晰班主任所承担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自治化,将有利于课程改革更加稳固、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班级管理创新”,意指创新班级管理体制和模式,以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班级管理创新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明确理论基础,确立研究方向,将研究内容具体化、实践化,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性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如下几项原则:

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

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3、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1、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根本变化动摇了传统的教育观。世界各国都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题,着眼于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潜能为根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新课程“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个发展”是在传统“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成为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传授与灌输。在以知识本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了被动的认知体。能力本位理念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一个崭新的理念。

3、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变革学习方式有以下三种途径: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研究性)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4、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又一个理念。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造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们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研究显示,开展创新教育应注意这几个方面: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活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

(三)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四)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的核心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可以说,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这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所拥有的基本根据。

四、课题研究概况

(一)预期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的新思维,宏观地考察班级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比较、综合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为背景,科学总结教育发达地区特别是课改实验区实践经验,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从教育目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集体的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及课改试验区的课改实践开展试验研究。本课题旨在构建并实施一套全新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理论和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培养人的需要,并为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品位提升提供保障。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常规管理,狠抓不懈

所有课题参与者都能够负责一个班级的管理。在扎扎实实地管理好班级的前提下,注重抓常规,向平时要效率、要成果。对班级管理提出高于学校常规管理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每天的早自习、上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午休、课外活动、全方位、全天候地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是全面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监督机率和示范作用,为更好地防微杜渐作铺垫。

常规工作上,学校里特别是教务处抓得比较多,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班主任如果能在学校工作思路前提下,创造性地结合班级特色,制订相关规章条例,做到奖惩分明,肯定在管理上会收到成效。如果常规工作浮于形式,不能落实到位,班级管理则不可能有成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均根据年级不同,学生年龄差距给本班制定了相关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班级奋斗目标,有了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约束学生的言行,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创设了条件;而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让学生不再盲目的学习,学生能够向班主任老师制定的目标而奋斗、努力。

2、个别教育,创新方法

对于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是个重头戏。学生教育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在我的课题研究中,除了对学生集体培训讲座教育外,很多时候我采取了个别教育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我主要采取的个别教育方法有:亲情爱心法、综合国力法、功成名就法、顺水推舟法、愚公移山法等。这些方法的实施,都是充分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体现个性发展的思想,取长补短,达成教育效果。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体现。

特别是在当今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因素的冲击,只有先“利其器”,才能“善其事”。另外,要给他们营造对其充满信心的周边环境,充分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力量,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一种信任的目光下学习、生活。这样,就能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其尽展风采。

3、心理分析,目标导航

“抓管理主要是管理人。要想管理好人,就必须了解掌握人的心理„„”著名教育家如是说。因此五个阶段中,着重在心理辅导讲座上花功夫。即结合不同心理年龄、性别特征,由教务处牵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扭转不良心理状态和想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各个时期,分别进行了这样一些系列班队活动:

①找朋友;②不当“小皇帝”;③学会合作;④与快乐同在。

通过班队活动发现:一方面,从学生交上来的小结报告中,学生明显感到办事有方向,做事有准则,心理成熟期缩短;另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逐步趋向理智,冲动举止明显减少,学习生活习惯社会化,终身化。同时,对班级管理的难度降低,偶发事件率显著下降,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

以上心理辅导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初级目标要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中级指导,即人格完善,甚至更高要求的高级指导,即创造思维,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的达成。

4、调查研究,因材施教

在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中,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另外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会交朋友、学生的意志力品质等方面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作了科学分析。通过对这些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消费、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调研,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概况如下:

通过测试分析,我们在各班级就具体情况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对计划的个别地方也进行了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各形式的指导,可以出现学生的思想状况明显好转,大部分学生埋下头来,致力于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另外一部分学生也能各尽其能、各展其才,选择切合自身特点和特长的方向不断前进。另外,在学校行政的有力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消费习惯逐步趋向正规化,课间打闹、吃零食现象明显减少,行为习惯也趋于理智化。在为人处世、同学相处上能以诚相待,学习上相互团结,共同进步。大部分学生面对困难迎头而上,能做到不屈不挠;对待挫折,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5、反馈总结,适时调整

在遵照执行各阶段工作计划、切实实施工作计划的思路下,对各阶段进行小结、汇总, 及时总结各阶段工作执行情况和成果,并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然后在下一阶段中加以弥补,力争做到在执行计划的前提下,灵活策略,不断完善自我、完善计划。

同时,本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阅读大量名师管理班级的书籍,如“有效教师”“好班规打造好班级”等,并能够形成读书笔记。除此以外,本课题组还积极与其他相关的课题组展开交流活动,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成功之处,用于我们课题工作中来。这样通过层层小结工作,不断提高,使本课题研究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阶段一(2009年4月-2009 年7月)① 调查小学生各年级阶段存在的教育问题;

② 初步界定角色定位和案例研究的内涵、形式及实施策略并付之实施; ③ 学习有关理论知识; 制订实验方案,开发实验

阶段二(2009年9月-2010年7月)

①第一阶段实践;开展班级管理中教师角色的创新实践,并做案例收收集工作。②检查实验情况,总结经验、完善实验方案。实验阶段三(2010年9月-2011年4月)

①完成全部研究实践,拿出系统的班级管理的案例,并做出理论分析与研究总结; ②整理成果、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③资源共享,并开始新一轮推广和再实验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的实施过程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厚爱,使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1)学校领导重视。(2)组织管理保障。(3)资金资料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的研究活动能顺利开展,学校及时购置了一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类书籍、提供相关研究资料。通过三个阶段的课题研究和实施,可以说,课题组成员所带的班级都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践证明,对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其实是对班主任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对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大文学家朝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提升班主任的素质和观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创新。

五、成效分析

对照三个研究阶段的工作,在结合实际工作思路和成果的基础上,参与课题的班主任分别撰写了论文、分析报告等,从理论角度对各阶段工作进行了提炼、总结。通过领导的指导,课题参与者担当班主任的工作思路拓宽了,工作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身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是一次很大的促进。其中,王伟浩老师荣获花岗镇“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学生徐明瑶被评为县级“突出进步学生”;在学区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所撰写在县级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许华老师荣获肥西县“优秀教师”称号;在学区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所带班级在期末质量检测中荣获学区第一名;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辅导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荣获县级二等奖;教学设计在县级荣获三等奖。孙世翠老师所带班级在期末质量检测中荣获学区第一名;王君老师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在花岗镇语文素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所带班级在期末质量检测中荣获学区第一名;在县级“农远新星”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大树的故事》获县级教育技术论文二等奖;荣获镇“优秀教师”称号;在秋季学区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语文备课笔记荣获县一等奖。周艳老师在县级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在县级“农远新星”评比中荣获三等奖。解晓莉老师荣获合肥市“优秀教师”、肥西县“优秀辅导员”和肥西县“优秀班主任”称号。以上事实证明,指导工作取得了效果,这些指导工作的开展有其可行性的一面,也有其成效性的另一面。

六、研究后的思考与设想

结合班级管理的方法创新,课题组成员明显感到,在管理班级中,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要对全班同学负责,面向全班每个学生。在学生观上,要确立一种指导思想:即坚信只要是正常的学生,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教育,都可以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注意覆盖全班学生,不能有所偏激。

(2)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往往会出现就事论事、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方法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使工作被动,且显得无头绪,会使班主任“南征北战”忙着补漏洞;二是容易产生学生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怀疑和敬佩心理的萎缩。

如能提前做到审时度势,及时从方方面面给予指导,通过打“防疫针”的方法,消除其产生的“疫菌”,至少可以减少其滋生的机率,从而减少偶发事件的产生,达成指导效果。中小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比较欣赏的一种方法是“全天候服务”,它也就是本着这个宗旨而提出的,当然这更需要班主任全身心的投入和更细致周到的工作。

(3)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 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首先要对事态的开始、发展、结束进行全程的了解熟悉,其次才是对事态的全程进行指导,了解熟悉是全程指导的必要条件。班主任在处理一些事件中要注意这一点。有时事态的发展会出现波动性、反复性,例如,学生之间的冲突,班主任一般是在了解情况后,批评教育错误的一方,对双方晓之以理,并阐明利害关系,解决了冲突。这样看似问题解决了,矛盾也没有了,然而,经常会出现双方因上次冲突中受益、受害的不均匀,并在下次小磨擦中,点燃导火线,使得由原本无所谓的小问题,而化成干戈。所以,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真正达到全程指导,也应常使用发展的目光对待事态的发展,事后要做进一步的摸底工作,或者说类似商业中的“售后服务”吧。这样一来,解决问题就可以说比较完美了。

2、灵活性原则

(1)保持指导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是班主任在一个既定的目标下坚持不懈地按计划工作后而逐步完成的。同样,对班级进行指导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无论在一个阶段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在具体的不同阶段的制订与实施中,都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物和连续性,尽管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会随时出现新的任务,然而有经验的班主任能把新的要求和任务纳入原来的计划,保持工作计划安排的稳定性,坚持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富有灵活性的指导方法

灵活性的指导方法具体可着重针对个性特征和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不同的指导。

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指导时要注意方法、对象的灵活,不能“大锅饭”。例如,特殊学生、家庭经济拮据或破裂的学生,一般宜采用温和的方法,多用心理战术,这样的方法他们容易接受。这类学生,多数是个性特征鲜明甚至怪异,可想而知,常规方法效果不明显。

②对于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并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年级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生活指导,这些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那么在连续数年的学习中能不能一竿子到底呢?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学生认识的程度和可接受的形式加以贯彻,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求班主任灵活处理,而不能僵化新情况,否则,就会造成指导工作杂乱无章,难以常规化,更谈不上通过指导以求逐步提高了。

3、创造性原则

传统的指导模式往往有其局限性,它主要要通过硬性灌输、规定要求的形式出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片面理解的境地。因此,长期以来,就把学生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所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班主任指导形式的落实要注意方法,不能死搬硬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培养个性,并让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具体可从这三个方面加创新。

(1)组织活动创新

在组织活动的安排上,一般是班主任统管下的经验会,班会、座谈会等,这种形式最不利于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发现,长此以往,学生几乎变成“容器型”学生。为了克服这种活动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可以逐步达成先适当指导,让其搞活动,再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群体智慧和优势组织活动。

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丰富新颖,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如能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加以指点,寓教于乐,就一举两得了。当然,组织活动的创新可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不能呆板、单调。(2)指导模式创新

有关指导模式要与学生的学习同步,但没有严格的界限,有很多指导模式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如学习指导、心理指导、生活和消费指导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更在于如何在常规指导模式前提下,进行有创意、适合时代特色的创新指导班级管理。在这一点上课题组成员运用各种方法、途径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指导后发现班主任工作必须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工作思路,要深入班级到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模式的创新在于方法的创新、手段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和效果。

(3)制订制度创新

很多班级都采用“百分制“的形式来管理学生,条条框框定得比较细,奖惩分明,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细致、全面的管理方法,但这形式也有其局限性,似乎一次随便或过失将导致扣分多少。如果对于荣誉感不强的学生扣分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麻木状态,那这种制度就效果不明显了。因此,制订制度时就要充分考虑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加以管理。各种制度很多,如能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分析和制订,就可以增加制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4)评价标准创新

评价是班主任和学生在日常相处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衡量和评判的手段,但一般评价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距甚远。诚然,我们也不否认绝大部分的评价有其客观公正的标准或条例,通常我们就以这些标准或条例为准绳来衡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如要评价一位学生的好坏,往往看其是否经常犯错误,还是循规遵纪。当然,这种方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其与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位学生是不配套的,至少在同学中,就有一些有着独特优点的学生。比如,某成绩差的学生技能特好,某很丑的同学心灵很美。所以,我们可从其优势入手,加以引导,也会化劣势为优势。因此,对待学生不能一刀切,要以全新的观点客观地评价学生。

曾经荣获诺贝尔奖的温伯格教授说得好: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知识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标准。班主任要经常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新问题,开展研究,进行试验,去发现新的东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七、课题反思

1、本项课题研究实验的适应范围很广,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这一研究实验。

2、由于课题研究的经验不足,对研究项目深度的把握上有待加强。尤其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上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3、本着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可展开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4、由于研究时间较长,有个别老师因为特殊原因不能自始至终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