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大学教育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4-86528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8 19:1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教育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大学教育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精英式的,多见于欧美;另一种是所谓普及的平民式的,见于前苏联。应该说,主要还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分歧。在我看来,所谓普及大学教育这种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大学源于古希腊,是学者们自发聚集在一起传道授业、百家争鸣的地方,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它肩负更多的是探讨社会问题、科学发展的责任,而不是像中小学一样的作为普及文化知识、扫除文盲的机构而存在。大学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它应该是一个小众的、精英式的教育,从大学走出的学生应该是胸有经邦纬国之志、身怀运筹帷幄之能的精英人才。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完全走进了一个岔路,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更多的不是出于喜爱,而是出于就业趋势,甚至很多人上大学也只是为了拿文凭当作进入社会找工作的敲门砖;大学的就业率如今也成为了衡量一所学校优秀与否的绝对指标。在这样的思想导向、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之下,再讨论“大学教育是否应该精英化”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因为很明显,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失去了精英化的能力,不管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环境,中国的大学已经越过了精英化还是平民化的分水岭,向着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在发展,那就是职业化。中国的大学正在成为一所所职业技术学院,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热门,就一窝蜂的开设什么专业,连清华这样的理工类院校,也搞起了工商管理学院。大学正在沦为职高、中专、技校,而真正应该普及的、应该平民化的、应该让国家大力扶持的正儿八经的职高、中专、技校,如今却奄奄一息,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去上,原因很简单:毕业找不到工作。

中国大学现在的扩招,包括研究生扩招,实际上都是国家转移就业压力的手段,所谓普及高等教育一说完全是扯淡,看看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什么素质?有百分之几能够跟一二十年前那些正儿八经的大学生相提并论?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大家似曾相识吧,就是几十年前的大炼钢铁,劳民伤财最后出来一堆垃圾。国家会傻到这个地步,类似的错误犯两次吗?不会。因为扩招是一场骗局,本质上和当年的上山下乡别无二致,当年是打着知识青年再教育的旗号,现在是打着普及高等教育的旗号,其实都是骗人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已,所以别上当,别以为进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士博士就万无一失了,一切都要靠自己。

想得到,就要自己动手去抢,就要从开始就培养自己的实力,指望拿着文凭就什么都会有人给你,做梦去吧。

那边讨论的,都洗洗睡吧。

第二篇:中学和大学有什么不同

中学和大学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不能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不了解中学与大学的区别,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你将难于成功。

大一不是高四

当你还是一名高中生时,一定迫切希望高中能尽快熬到头,渴望过上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而当你真正跨进大学的殿堂后,却发现大学校园里总是流行着两个字——“郁闷”。郁闷到底源自何处?却又似乎说不清楚。于是不少人又开始想念高中生活:有规律两点一线.读书考试„„虽然有些单调,却过得很充实很踏实;高中不需要过集体生活,大家相处特别单纯„„总之.高中的生活是那么熟悉,那么习以为常,那么驾驭自如;而现在却是如此迷茫.好像有许多事要做,可又不知从何做起„„这些,都是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的感受。看来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真的不一样。从中学生到大学生,每人都要跨过一条不算小的“鸿沟”。那种一时找不着“北”的状态,有的人很快就会过去,振奋精神扬帆起航;有的人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头绪,把精神状态调整过来;更有甚者,由于开始的不适应。变得落后、被动,最后自我放纵,当一纸退学通知书摆在面前时,才后悔奠及,黯然泪下。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状清楚地告诉我们,大学生一年级如“转型”不到位。对其今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在大学这一人生拼搏的竞赛场上.,一步领先。就处处主动;反之则处处被动,如果不小心“摔”了一跤.你就很难追上.或者直接被判“出局”。那么。大学与中学到底有哪些区别,这道“鸿沟”到底是怎样的呢?每个人的基础素质不同,适应能力不同.碰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只能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分析,供大家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参考。

(1)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教育则是为了学生进入社会。虽然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授知识.提升人的素质,延续人类文明,但是,中学是基础性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中等水平的普通教育,为广大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做一般性的基础文化知识准备。中学教育强调学生会用书本知识解题,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顺利通过高考选拔,进人大学学习。所以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高一层次的学生。大学则不同,它面向社会,是一种专业性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从未来社会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照顾到学生未来具体职业的特殊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不仅能够独立于社会,而且能够担当大任,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方式不同。中学培养“考”生,大学培养“学”生。由于中学和大学的追求目标不同,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式也不同。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人们衡量一所中学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很自然地就选择了该校的大学上线率和考取高校的重点率,中学也就不得不实施以培养高分“考”生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大学则不同,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有效、优质工作的人,要求工作者必须学识、素质、能力俱佳。不仅如此,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要求每个工作者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教育强调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是培养现在学什么技术最好的鉴别能力,而不是教你什么技术都学的多面手。

(3)教育模式不同。中学是封闭式教育.大学是开放式教育。中学的教育内容是封闭的,所有学校都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封闭的,都是按照“老师讲授——解题示范一~课外解题练习”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而大学阶段是开放式的教育,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辨别真理,吸收真理。学生在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中,学习如何去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通过前瞻性、高效性、多维化和综合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改变理念,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发展。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在校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学新生,当毕业离开学校时,差距已是显而易见。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所掌握知识的差距,更是理念的差距、视野的差距、能力的差距。

(4)教学方式不同。中学老师“逼”着学生走,大学学生“追”着老师走。大家都亲身体会过,中学老师既是学习上的指导者,有时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监工”。为了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他们天天围着学生转,时时“逼”着学生朝着考上大学这一明确具体的目标不遗余力地拼命往前走。大学老师则不~样,一方面他们希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老师不是teacher,而是instructor,他们起的是辅助指导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地吸收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老师只是一种解答器,想要得到答案,学生得自己去点击,自己给“它”输入你的疑惑。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精力不可能集中到教学一个方面的工作上,所以大学老师也不可能天天围着学生转,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比中学要少得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上碰到困难,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大学应该是学生“追”着老师走。

5)学习状态不同。中学是被控式学习,大学强调自主性学习。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中学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学生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问都由老师做出安排,乃至学习方式、解题步骤、书写格式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以说,在中学,学生就像是一只被牢牢控制、在不断抽打下被动旋转的“陀螺”,一台被动学习的“机器”。在大学,学生必须自主自觉地学习,必须自己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课程学习。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自我加压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前的大学生并不是缺乏理想和基础实力,更多的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6)学习方式不同。中学学习老师帮你掌控,大学学习需要自己经常“反省”。在中学学习,学生习惯于老师“一口一口地喂”,上课一般速度较慢,解题示范多,基本上能当堂消化,而且经常进行阶段性的考试检查,大家学的内容又都一样,所以一个阶段下来自己学得怎么样,考试成绩一出来,与其他同学一比较,就会知道。而大学老师讲课是精、少、快,一拉就是几章几节,而且抽象阐述较多,一般只讲教材的重点难点、思路结构或者一些关键问题,绝大多数课程内容要靠学生自学完成。教师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需要几倍的时问才能消化和理解。即使有课堂作业,也并不要求一定完成,多凭学生自觉,不像中学时那样,有很强的强制性。所以大学学习特别需要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醒A己投入足够的时间到课程学习上去,巩固所学的内容。切记千万不能自我放松!

(7)学习内容不同。中学大家忙一样,大学大家不一样地忙。在中学,可以说大家课内课外忙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高考要考的几门课的学习上去。对高考要求以外的东西谁都不敢也不可能多去关注,即使对某一特长发展很有兴趣,如果与高考准备有冲突,也只能暂时忍痛割爱。而大学学习则不同,因为大学是职业性的素质准备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能力自由选课,即使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也会有许多不同。另一方面,大学不光要求重视课堂的学习,也十分重视实践训练;不光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

(8)学习要求不同。中学强调标准,大学鼓励创新。在中学,不仅大家所学的课程相同,而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老师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失误,甚至对学生的解题步骤乃至书写格式都会提出一些“规范”标准。中学生似乎成了学校这座工厂培养出来的“标准件”。殊不知这样做,学生在得到严格规范的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了个性和创造性。大学则不一样,大学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因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产生知识的地方,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主战场”,需要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能否为学生秉性和天赋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成为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以“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以“渔”。

(9)思维训练不同。中学学习越学问题越少越好,大学学习越学问题越多越好。正因为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所以中学老师的艰巨任务是带领学生想方设法去攻克一道道难题。中学老师希望所教的学生越学问题越少。而大学则不然,大学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大学生学习应该是越学问题越多越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看到的问题越多,创新发展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大学生要把训练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学习上要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要敢于向老师发问,乐于与同学讨论,勇于向权威挑战。

(10)管理方式不同。中学要求服从,大学倡导个性。中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不够成熟,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他们认为严格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因此许多中学对学生采取的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很少有自由进行自主安排,久而久之大家也习惯了服从。但一进人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必须给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的空间,以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发自身潜能,同时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促使自己快速健康发展。正如以往同学描述的,“在大学里连落叶都带有灵性,连空气都充满自由的清新气息”。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真正地独立成长。但是也有许多被惯坏了的同学,反而感到不自在了,还有不少同学理解不了大学这种“自由”的真正禽义,使自己这艘小船还没出海就被“自由”的风吹得晕头转向,东倒西歪了。他们在失去外界强制约束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放松自己,最终走向失败。

(11)承担责任不同。中学别人把你当孩子看,大学别人把你当成人看。在中学,学生一般都没满十八岁,在他人眼里还是个孩子。的确,这时候的你,还没有完全长大,在法律上你也是一个需要父母监护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学,虽然在自己父母眼里你可能仍然是个孩子,但是在其他人眼里,在法律的概念上,你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十八岁,在法律上是一个重要的界线,到了这一年龄,就意味着你要独立地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意味着你必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特别是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12)生活方式不同。.中学靠别人管自己,大学靠自己管自己。在中学的时候,除了抓好自己的学习以外,很少有其他事情需要学生自己操心。那时的学生很少离开父母,即使是住校生,也不会离家很远,每周都会回家一趟或者父母来看你,既没有独立感,也不会有孤独感,一切生活上的杂事父母都会帮你处理好。而到了大学,绝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开家乡,远离父母。父母的唠叨听不到了,同时他们的照顾你也享受不到了。学习与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依靠自己去做,碰到困难也要自己设法解决。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管理好自己。毕竞要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自己选择该走哪一条“路”。这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13)学习视野不同。中学只要伏案学习,大学要站起来四面观望。英国著名数学家、思想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观望。”这就是说在中学,学生只要管牢学习就可以了;而到了大学则必须明“目”扩“胸”,站起来朝四周探索,需要想“每一步我怎么走”。在大学里什么都得靠自己,醒着,还是睡着,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这些道理,我们不能等到读完四年大学的时候才去细想,才想明白,不能等穿上学士服的那一刻再感叹:“大学四年真是虚度,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在如此大的课堂里我似乎什么都没学到。”

(14)发展道路不同。中学靠别人帮助规划,大学需要自己学会规划。在中学阶段,学生更多的是依靠别人的帮助规划度过中学生涯,上什么课,做什么作业,怎么样复习,每天干什么,考什么大学,甚至填报志愿等,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大多数情况下,你只须要服从,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而在大学,一切都由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阶段要自己选择的内容非常多:上什么课?上多少课?选什么样的老师?怎么学习?参加什么样的社会活动?是否要考研?„„这些问题你都会遇到,怎么选择?关键看你如何认识自我,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有深刻而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下决心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可以说.大学阶段走得顺不顺利,主要取决于有没有一份好的生涯规划书。生涯规划其实不难,掌握“知己,知彼,设定目标,切实行动”的大原则,你一定能顺利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

第三篇:大学学习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学习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的学习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一:内容多了(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有两年时间都把精力砸到高考科目上了,老师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而大学三年需要学习的课程至少在20门以上,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学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学三年级重点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和实习。

变化二:自习多了(学习途径的多样性)中学里,经常有老师占用自习课,布置

大量的作业,大学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因为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变化三:老师管得少了(学习方法的自

主性)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

师走就可以了,一切听从老师指挥,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

变化四:讲课快了

大学教师讲课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

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投影机、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比较快,一节课可能要讲授一章或几章的内容。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四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听课的同学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

变化五:没教室了

中学时期,我们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听课的是固定的同学,但是在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独享的教室,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学习,但3、4节课又会到另一栋楼去听课,与自己一起上课的可能还会有不同专业的同学。

大学生学习的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大学

生学习必须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的转变;由运用摹仿性思维为主向运用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学习的转变,才算真正掌握了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以后的成功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大学阶段的学习区别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显得丰富多彩.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后,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

务,是大学生的主业.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解决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进行大学学习等问题,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获益匪浅,有效圆满的完成大学学业,而且能使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的自我学习和工作实践

中终身受益,为人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调整心态,明确任务.高中学习期间,一些家长和老师经常用“高中的学习是苦一

点,累一点,没有时间玩,但考取大学就好了,学习任务轻,玩的时间多”等类似观点来教育学生.这样一来,就使得很多同学考取大学后,没有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而是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在休息娱乐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上,其结果是不少同学学习成绩一团糟,一些原来高分进校的同学严重退步为班级倒数几名,部分学生考试成绩经常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据近几年高校统计结果表明,一年级已成为考试不及格的重灾区.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减轻.因此,希望大学新生抛弃“该好好休息一下”的错误想法,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转变角色,充分认识到学习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的观念,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去.(2)更新目标,合理定位.新同学进校后,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定位,确定好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主攻目标和附带目标.(3)尽快掌握学习方法.要尽快熟悉上课地点和学校相关学习场所的利用情况,如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学习自主中心的开放时间以及能提供的相关服务等.还要认真了解

本专业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通识课、选修课的设置情况,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做到有的放矢.要充分利用教学环

节.主动预习,紧跟老师思路,适时作好笔记,重视作业,及时自觉复习.等等

(4)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安排时间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为了避免出现时间空白带,新生可以制定一张时间表,认真落实时间计划表的安排内容,合理地确定时间计划表中各个时间段的学习内容,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第四篇:人类如果一直有尾巴,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如何着装?!

人类如果一直有尾巴,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如何着装?!

如果人一直有尾巴,审美观当然会不一样。

人的审美观是有惯性的,不美的东西看多了就是美的。因此如果人一直有尾巴,就是以有尾巴为美,没有尾巴为丑。我说这话有着颠扑不破的根据,随便举几个例子:

古代女人有缠脚的习惯,因此女人脚缠得越小就感觉越美,所谓三寸金莲就是称赞女人小脚的。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对赞美女人小脚,如唐玄宗《杨妃罗袜》中的句子:“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陶渊明的闲情赋中有:“纤纤玉足似月牙,盈盈一握手感佳”的句子。

还有“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等佚名诗歌流传甚广。

那时候女子小脚被认为是美的,而没有缠脚的大脚就是丑的,嫁都很难嫁出去。可如今呢?如果再有那种把脚弄成尖尖的畸形,绝大多数人看到的应该是丑陋吧?(上图)

还有清朝刚建立时,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上图),也就是把前额和周边剃光,头顶中间留一撮头发梳成长长的辫子拖在后背上。

许多汉人宁肯被杀头,也不愿被剃成那种稀奇古怪的头,说什么体之发肤受之父母,士可杀不可辱。

可是清朝统治了几百年后,所有人都把辫子留得好好的,越看越好看。辛亥革命了,革命党人要大家把辫子剪了,甚至提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警告,但还是有许多人如丧考妣,到处躲着不愿意剪发,甚至有人宁愿杀头也不剪。

这就是思维惯性的恐怖之处。所以有研究认为,三岁看长七岁看大,就是说小孩子一旦形成了习惯就难改了,所以做父母的要引导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小时候护着太溺爱,长大了就很难改好了。

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从中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点,不是什么传统的都是好的。时代在进步,我们就要革除传统中那些已经过时不好的东西,保留好的东西,建立更好的东西,社会才能够前进。

这一点引申之,就是一些人动辄用 5000 年文明说事,认为传统的都是好的,这种人往往把一些传统渣滓与科学现代的东西相对抗,实际上就是捧臭脚护辫子的劣根性。

第二点,就是尾巴问题。尾巴问题同样存在惯性思维,如果人类一直有尾巴,那在人类的审美观中,就一定是有尾巴才是美的。如果把某个人天生或后天不慎丢掉了尾巴,就会被歧视,就会觉得很丑。当然也会有一些公益爱心人士,对这些没有尾巴的人会给予同情,并呼吁大家平等对待。

但这并不等于审美观的改变,不等于没有尾巴是美的。

其次,尾巴本来就有很多功能。

第一,平衡功能。现在人类的平衡主要依靠手臂,手臂张开和摆动,就能够让身体得到一个平衡,走路和跑步都依靠手臂摆动的平衡。如果尾巴还留着,当然也在其中起作用,替代了一部分手臂功能,因此手臂或许就没有这么灵活了。

第二,挠痒痒赶蚊子苍蝇的功能。现在人类遇到苍蝇蚊子叮咬在皮肤身上,就会本能地用手去赶或打。

如果尾巴存在,这个功能就主要由尾巴承担了,挠痒痒也是如此。人们在工作打字时,就再也不要腾出手来去做这个事情了,尾巴会帮了很大的忙。当然尾巴足够的长,而且难度会大一些。

第三,就是前面说的审美观了。如果尾巴一直存在,当然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人的审美观是对全身的审美,脸蛋、五官、身段、三围、手脚都有人类的审美要求。

如果尾巴存在,当然也有审美要求了,如尾巴的长短、粗细、颜色很可能都会成为人们审美的关注点。而怎么打扮和化妆尾巴,也会成为时尚,由此又会养活了一大帮子为尾巴造型、护理的人员和产品了。

最后,想象一下有了尾巴的人类怎么穿着服装。

可能会有几种方式:

一种就是尾巴公开表露的装束。在裤子上面留一个尾巴洞口,穿着时将尾巴从裤子洞里伸出来,这样的尾巴就是公开的,成为人类个人辨识度的标志之一,或许在银行刷脸时,会带上刷尾巴也未可知。

一种是尾巴不露或半露的装束。不露装束将尾巴放在裤子里,或做裤子时会带一个尾巴套,与裤子成为一体,这样尾巴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隐私。如果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尾巴,就像看到人的私密部位一样了,只有十分亲密的人才有幸看到。这样很可能会有一些偷窥尾巴狂被关进号子里。

半露装束可能会在裤腰上留一个尾巴出口,而平常人们的尾巴会缠在腰间,一般会被衣服盖住。

也有现在如穿露脐装的人群,把尾巴流露出来,显示性感。不露和半露尾巴装束,很可能导致尾巴成为男欢女爱的副性器官,一旦互现尾巴或尾巴相交,则表示双方关系发展到了一个亲密阶段。

本题本来就是一个扯淡题,因此上述说法只为博朋友们轻松快乐一笑,大家不必当真。哈哈~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小编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五篇:提高两种认识

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提高两种认识

在不久前各区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选举出了新一届区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笔者认为,要当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必须提高两种认识。

一是提高对人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一府两院”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我国实行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不懈地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意愿。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一府两院”实施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进行人事任免、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的权力机关。各位组成人员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尽职尽责做好人大工作。

二是提高对常委会组成人员自身的认识。区县人大常委会是由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组成。当选为组成人员,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同时,各位常委会委员都是从各区县各条工作战线中脱颖而出的,是代表中的代表、精英中的精英,是组织的关爱和人民的信任。全体组成人员在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165万人民,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和管理地方国家事务。我们面临的任务重要而艰巨,肩负的使命光荣而神圣。因此,各位组成人员,特别是组成人员中的各位委员,来自我县的各条战线,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依法正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无愧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

大学教育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