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教学反思
《<史记>选读》教学反思与构想
高二语文组:宋美红
关于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在高二年级正式启用至今不过短短几年。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循,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这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听老教师的课,以此一步一步摸索《〈史记〉选读》课的教学方式,然后加入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多方面搜寻资料,为史记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以此让学生对《〈史记〉选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总结了《<史记>选读》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及教材设置的初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现有高考文言阅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文言字词,轻阅读理解;重视工具性、功利性,轻视思想性、人文性。将《<史记>选读》处理成一般的文言语段阅读,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及教材设置的初衷,使得思想艺术的目标无以落实,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二、教学方法上,重视讲读,重视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探究,忽视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不能真切感受到《史记》的思想艺术魅力,学生兴趣索然,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没能合理处置课时较少而内容庞杂的矛盾,没能合理地选择。为了应对考试,一味贪多求全,吃隔生饭,食而不化,效果适得其反。基于以上的反思与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史记》内容要有整体的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史记》内容“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计篇”,内容庞杂,如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的了解,对《史记》的解读是片面、孤立的。另外,教材中大部分与篇章均是节选,施教者如果对相关内容不够了解,教学中就会出现衔接不当,背景不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司马迁常采用“互现法”呈现史实,有些人物的事迹,要若干相关篇目互补,才能了解全部内容。因此,作为施教者,有必要通读《史记》全篇,做到胸有成竹,才会有备无患。
2、对教材体例要有透彻的研究,明确每一专题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有取有舍,不能一味贪多求全,重点不明确,食而不化,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史记>选读》,共分 八个专题:
一、司马迁其人其事;
二、《史记》的体例;
三、《史记》的史家传统;
四、《史记》的理想人格;
五、《史记》的人物刻艺术;
六、《史记》的叙事艺术;
七、《史记》的影响;
八、关于《史记》研究的参考选题、活动建议等。在实施教学中,除必要的文言字词句外,每一专题条目,无疑是每专题研讨的重点,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这些目标得以落实。另外,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而一般选修课时有限,如一味采用讲读法,枯燥耗时,效率较低。宜根据教材安排及内容特点,采用讲读、自读、专题研讨、活动等相结合的办法。宜采用以学生自我研讨为主体,教师整理归纳点拔为辅的教学策略。
3、充分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重视探究课、活动课的开设。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史记》作为一部经典的史学巨著,有相当多的一有研究成果可资借鉴,尤其是网络的普通使用,为这种借鉴提供了方便。另外,一些电视传媒的图文资料,也可利用。例如,我们在研读《淮阴侯列传》一文时,设计了我读《韩信》这一研讨题目,为了解更广阔的背景,拓展学生思路,我们选播了央视“百家讲坛”易中天的“韩信的功过是非”电视片段,通过名家的解读,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活跃了,使得专题研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史记》选读的教材体例看,每一专题均附有探讨题型,第八专题,还设置了探究选题及活动建议。《〈史记〉选读》教学中探究及活动的实施,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宜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及开设活动型课,以达成教材设置的目标。以实际实施角度而言,这类课型的开设,以少而精为原则,并且教师要为此作好背景材料的准备,或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查资料,并且不能忽视评价这一环节,有时可利用网络,看看网络的评价。
第二篇:《史记》教学反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需要诸多要素构成的。我以为,教师课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夫在诗外”。“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教师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占据更多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呼之欲出时,上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其次,教师要有善于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能够将几十个小脑袋集中“管理”,协调他们的思维步伐,调整他们的思维节奏,促进他们由不同步,到同步,再到不同步。也就是将学习的过程按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成若干单元组合,按其单元类别因材施教,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三,教师要有几招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妙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发展评价。这对于教学活动实在是太重要啦!因为,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学习任务,并视学习为快乐之事。而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第四,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应贯穿始终,将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与学两股力量整合起来,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全神贯注地关注,注视着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纠正学生每一个你能发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点滴的进步。由于,长期不在教学第一线教书了,对教学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处理上有欠妥当的地方,当堂专项的书写强化训练还不够。担心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一时还难以达到。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本文的重点是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前,我叫学生搜集并阅读司马迁《史记》的有关资料,上课时阅读《补充习题》上的《司马迁为何入狱》,了解当时他替那位将军辩解这个事件,了解了酷刑,理解“飞来横祸”的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感受司马迁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悲愤心情,接着,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通过到文章中有关内容的的阅读、概括,抓住“母亲河的熏陶”、“英雄人物的感染”、“父亲的影响”、“父亲的临终嘱托”。他最终下了决心,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心去朗读,用心去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朗读、想象、表达,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
这节课上完了,我也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表现出来的不足。
第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一课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查找资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根本没有查找到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去看资料,一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耻辱、痛苦,不过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文的内容的本质,这一教学环节可能是失效的。如果课前我能及时的让学生了解有关资料,给学生印发资料,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等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会更加容易些,内容也会更加饱满些。
第二,研读教材不够深。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怎样上这篇课文,也知道应该围绕“发愤”这个中心词来学习课文,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己讲解的套路。没有让学生很好的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会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内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学习本文的重点是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这篇课文内容离学生的认识和实际都非常远,学生又不熟悉《史记》的故事,很难感受西汉时期的司马迁遇到飞来横祸遭受酷刑后的内心世界,因此读懂课文内容是有难度的。教学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发愤”展开叙述。以“发愤”为中心,提出三个问题: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3.司马迁发愤取得了什么成就?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书中所讲到的知识,比较容易得出发愤的原因:司马迁受到母亲河的熏陶;受到历史故事的感染;受到父亲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自己概括,体会到司马迁发愤的原因。
而第二个问题,则需要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对司马迁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 “飞来横祸”,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是个是非分明的客观的史官;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像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他是一个伟丈夫。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第三个问题,“发愤”的成果,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都能感受到《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最后,我举了几位伟人“发愤”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感受“发愤”所带来的杰出作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第四篇:教学反思《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本站推荐)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好帮手”
——由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而想到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教完本课后,最值得我反思的一个地方就是,一定要领着学生去弄懂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弄懂了这些词语,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好效果,因为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好帮手”。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叫学生分辨了“横祸”与“灾祸”的意思,学生先是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找出了在词典中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再在小组内加以比较,得出了“横祸指的是没有想到的灾祸、灾难;而灾祸指的是自然中的灾难”,学生又联系上下文理解了“飞来横祸”这个词语的意思,司马迁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史记》呢,根本就没想到会遭到迫害,会入狱,会受尽酷刑,这一切对他来说就是飞来的横祸,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这怎能不叫他悲愤交加,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呢?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不用老师怎么去引导,就能读进文本之中,与司马迁进行心灵上的交汇,深切地体会他入狱后的心情了。在这样的绝地里而后生,喊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发愤完成了《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怎能不叫后人钦佩呢?
这就是理解重点词语带来的惊喜效果!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我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一遍一遍的读,一层一层的读,但整堂课又不是“朗读”的简单相加,而是朗读的层层深入、领悟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能“披文以入情”。
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重视导读的设计,学生循导自读。学生每次阅读的深入都离不开老师的推动和指引。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如果让学生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学时,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次是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借助拓展补充材料——让学生来介绍了解“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搞清楚宫刑是怎样一种刑罚,初步感知、感受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次照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接着我进行这样的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同学们,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一心为国编史的人,遭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蒙受了这样的不白之冤,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再读读这句话(手指“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看看怎么读,才能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次次导读、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情感得到步步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朗读的指导,也有情感的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面意思同学们都懂,但是怎样让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想到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呢?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仍旧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找第一个原因,“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第一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第二、找第二个原因,“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因为司马迁从小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满腹才华就都付诸东流了;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著书立说、编写《史记》的基础,就此放弃,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第二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第三、找第三个原因,“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第三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第四、找第四个原因,“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他要写完《史记》,完成父亲的遗愿,如实地编写从皇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历史,让后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更好地去演绎历史。第四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是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幽发微,深入到司马迁的内心,想一想他要干什么?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形象”。随即完成第五次导读: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