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课时: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二、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1)原名及籍贯(2)地位(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4)本文的出处。
四、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五、注音。
六.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七、默读第二段[引导] 碧绿的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拦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在这里弹琴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喜爱)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节课我们共同分析。
二课时
7.齐读第9段(过渡段)[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55页第2──4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引导](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4)课本56页,“理解?分析”第一题,指出哪种理解更确切,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作业:背诵第2段
第二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扫除文字障碍3.学生朗读全文。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呢?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第三课时 1.读第二自然段,进行新课。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⑵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第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2、提问:
⑴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 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⑶ 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三、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四、引导学生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五、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六、再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七、回到课文中去,模仿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写一段话
八、小结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 园
学 堂
成 长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本站推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扫除文字障碍
3.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第三课时
1.读第二自然段,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⑵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经典案例】
《三味书屋》是小语第七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图画表现的是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的样子,以及鲁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一段故事。
看图学文的“图”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文”是客观事物的文字记载。无论图或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客观事物、认识自然社会、获取新的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
根据这类课型的特点,教学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看图学文,培养学生能力。
一、教给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看图学文,看图是基础。应首先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和顺序。《三味书屋》是表现书屋陈设的单幅图。在指导观察时,教给学生按顺序抓重点的观察方法。
一、按顺序,即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正中墙上有什么,再观察书屋正中先生的座位是什么样子,桌子上都有些什么,最后看四周学生的书桌和东北角鲁迅的书桌。
二、抓重点。观察的重点应是墙上的古画、先生的书桌及鲁迅的书桌。这些陈设集中体现了三味书屋的特点。
二、图文一体,发展思维能力。
看图学文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多思多议,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
看图时,当学生找出先生的书桌时,教师应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从哪儿判断出这是先生的书桌?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议论纷纷、积极发言。同学们从书桌的位置——居于书屋正中;书桌的陈设——有一把戒尺;书桌的样子——八仙桌这几方面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观察的同时,既训练了思维,又提高了认识能力。
学文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对图画内容的直接描述,是教学重点之一。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从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一、听读,划出方位词。
二、讨论,了解观察顺序。
三、填表,了解书屋陈设。
四、引读,理解句子意思。
给第三自然段分层也是训练的重点之一。分层练习是一个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可设计以下四个层次达成这一训练目标。
一、围绕“早”字提出问题: <1>“早”字是什么样子的?
<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
二、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三、找出相应句子,读读议议,领会含义。
四、熟读分层,小结学法。
在处理一些重点词句的时候,还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如理解“料理”一词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料理”是什么意思?
<2>鲁迅为什么要一边上学,一边料理家务? <3>他怎样料理家务?
<4>由此看出,鲁迅当年的处境怎样?通过这四个问题,使学生理解鲁迅当年求学的艰辛,自然而然地品味出他勤奋学习的品质。
三、说话练习,培养表达能力。
在看图学文教学中,在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把发展语言贯彻始终。比如:在初步看图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在指导学生按顺序抓重点观察图画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说说图意。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还可设计一项“我做小导游”的说话练习,让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三味书屋。这些练习既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简 评]
看图学文的教学,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图与文的结合;二是观察与读、说的结合;三是直观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结合。路玮老师根据自己平时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这三个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使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