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大全5篇)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4-105827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2 13:13: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 秦观

【教学目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

(1)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神宗元丰八年(1084)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2)政途不顺: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旧两党激烈的争斗,由政见的不合,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今属湖南),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3)以诗言志: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苦楚,千般哀怨,满怀惆怅、悲愤交加,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

四、诵读这首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

1、找出韵脚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郴州旅舍)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这首词的意象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楼台:心中向往的境界。

津渡: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杜鹃:表示春暮;暗含归乡之意。

斜阳:不止说一日之暮,还指春暮,尤其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原因:符合其贬谪之人的身份,收到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

六、鉴赏这首词。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1)“雾”、“月” 是指什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2)“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4)“桃源”指什么?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是“望断无寻处”。“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望断”表达了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5)此三句所营造的境界,所描绘的画面:夜雾凄迷、月色朦胧的画面,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境界。(6)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仗,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的夕阳将暮。(1)一个“闭”字用得妙,它有怎样含义,请指出?

明确:

a.包围 驿馆被春寒包围,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2)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你是如何认为的?

夕阳在渐渐西沉

人生在慢慢耗费

理想在缓缓磨灭

痛苦在时时滋长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开始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理感受。小结: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楼台、津渡、桃源为虚写,孤馆、斜阳为实写,使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词人贬谪郴州所望茫茫和居所环境的寂寞凄冷,景中含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1)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2)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3)“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含义。

文中有两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这首词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说明。a.“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b.“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c.“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如柳永《八声甘州》“何事苦淹留”的发问)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仿佛都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小结: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化用典故,情中带景,写少游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词人最终穿越“雾失”“月迷”„„

七、教师小结:

《踏莎行·雾失楼台》是秦观的代表作,据说苏轼特别喜欢词中的“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曾把它书写在随身携带的折扇上。当苏轼惊闻秦观逝世的噩耗,他失声痛哭,在折扇上挥笔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题跋。

八、再次诵读这首词。

九、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附:板书设计

踏莎行

上阕:写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环境。

下阕:记叙注情远谪的怨恨和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第二篇:《踏莎行》(雾失楼台)授课要点范文

《踏莎行》(雾失楼台)授课要点

一、方法要点

1、写作背景切入

2、意象情感切入

3、技巧手法切入

二、赏析要点

1、知人论世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春三月。由于接二连三的贬谪,作者内心充满了悲苦,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得是眼前实景,还是意想之景?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下二句言词人闭居孤馆,那么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这三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二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3、“雾”、“月”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明确:虚无缥缈的物象,象征着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4、“楼台”“津渡”喻指什么?

明确: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5、“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明确: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6、“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明确:“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7、“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是如何从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的?

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 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 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 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让人弥觉其不可堪也。

8、“闭”有何妙处?

明确: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语意双关。

9、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你是如何认为的?

可理解为这样的一首散文诗——“夕阳在渐渐西沉/人生在慢慢耗费/理想在缓缓磨灭/痛苦在时时滋长”。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理感受。

10、“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 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 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

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

11、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12、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13、“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14、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第三篇:《踏莎行》教案

《踏莎行》教案

一、导入:

在北宋的词人中,秦观原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一位作者,冯煦在其《宋六十一名家例言》中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所以他的此种,往往能写出一种极为纤细幽微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观写的《踏莎行》,一起来领略秦观的诗歌魅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有关作品。

2、分析本词的意境,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学习引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三、问题组: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中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句话中中哪些是象征性的景物?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当如何理解?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欣赏,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结果交流,课堂展示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中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迁贬在外的。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句话中中哪些是象征性的景物?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当如何理解?

“砌”字: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欣赏,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六、规律点拨

意境(境界)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

七、课堂小结

第四篇:踏莎行诗歌集锦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2踏莎行(三部韵)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3踏莎行(三部韵)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4踏莎行(四部韵)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5踏莎行(四部韵)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第五篇:《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莎行》秦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踏莎行》秦观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

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贺铸(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三、诗歌鉴赏

1、解释词语

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彩笔:代指文才。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镤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

2、翻译诗歌

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

3、个性赏析

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

开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赋》之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实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综,目送她的身影越来越远。基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这位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也许她住在幽雅富丽的香闺中,美好的年华无人与共,只有春风知道她的伤感。

词的下阕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句,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词人用了三个比喻,即博喻。

(2)、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3)、生动的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烟草、风絮、梅雨),写出了愁之多,愁之广。

这三种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复合在同一画面上,天地迷茫,色调灰暗,恰好与身处其间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词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连用三个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强烈的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名家评点

沈谦《填词杂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唐诗宋词中写词的名句

杜甫:忧端如山来,澒泪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读诗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质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宋词赏析》)的见解。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佳人独居深院,虚度年华,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这完全与词人沉沦下潦,一辈子不被人知晓的情况相吻合。

结语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踏莎行》秦观教案2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占有极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宋词《踏莎行》(秦观),初步领略一下宋词的魅力。

(展示教学目标)

二、关于词牌名

踏莎(suo)行:词牌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调指词的腔调,即词所依据的乐曲,它决定着词的篇幅和字数,《踏莎行》,58字。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四、朗读

学生朗读,指出韵(压韵)、律(格律对称)之美(形式的美)

五、进入赏析

1、请快速阅读页下注释,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提问:读完这首词的上片有何感受?

(学生自主回答)寂寞凄冷

3、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凄冷”的词语(书上标出)

失、迷、断、孤、寒、暮

4、请参照上片词句内容,使用这几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段现代歌词,表现作者的处境。(目的:改变翻译的做法,用再创作的方法来理解古词的意思,是创新吗?)(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相互评价(评价要点:用了几个词语?意思表达完整、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参考:雾茫茫、月朦胧,我在寒夜之中,无法入睡,迷失在暮色里,孤单一人,望断秋水,杜鹃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但何处是家乡?

5、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6、下片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传递

对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增添韵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亲情在传递,但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恨:远谪之恨(抓住关键词语)

讨论后明确:自己被贬谪,身在远方,寂寞凄冷,友情和亲情在传递勾起了强烈的思乡怀旧之情,但却有家难归,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无重数:多、深(直白)

砌:深重、坚固(深刻)

9、一个人爱恨到了极点,一般会有怎样的表达?(提示:苍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谓恨到极点,那么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释放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jie)和呼号。)

明确:作者也不例外,他把无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发出天问,以此宣泄、释放个人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反(同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坛怛(da,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0、请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上片—寂寞凄冷实难耐

下片—远谪之恨向天问

六、小结:韵律美、词句美、意境美(多媒体展示)

七、作业:完成“下片”的歌词创作

教学反思

1、诗词是主观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对诗词的理解、感悟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时间很短,对内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够深入。

2、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情感态度单纯,对于思乡怀旧之情缺少人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启迪、学习兴趣的引导缺少经验和手段。

3、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不深导致拓展不够,对于赏析诗词的美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局促感,缺少说服力,本课只能定位在初步领略。

4、有些环节处理简单、粗糙,朗读为了读而读,情感的引导不够,朗读没有释放出的应有的情绪。歌词的创作,没有给出标准,操作性不强,学生感兴趣但下笔较难,示范在后面,意义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