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咏煤炭》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4-102173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4 01:20: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咏煤炭》教学设计

《咏煤炭》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于谦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托物言志、为国为民的抱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咏煤炭》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写物中巧妙结合着咏怀,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通篇寄托深远,而语言质朴明畅,无疑是于谦的力作。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吏,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敌军。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

2、背景资料:于谦少年时代,就以“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之后历任官职,都为百姓办实事,百姓视他为当代的“包公”,称他为“于龙图”。他的清廉刚正也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证。于谦的一生,诚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诗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毕生的心力、年华化作了熊熊的炭火,发散着光和热。骨气、灵魂经受烈火的考验,在天地间留下一片清白。于谦的诗,汲取了历史对于自己时代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蕴藏在万千百姓的愿望里。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翻译: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

三、品味赏析:

1、前四句:人们向地下开采,采到了这乌金般的煤,它墨黑表里,浑身蕴藏着巨大的热能。一块煤燃烧起来,如同春风,可以让人感到暖意融融;一炉煤燃烧起来,火焰升腾,华光四射,能够照亮沉沉黑夜。

2、后四句:写煤炭的色泽以及功用。表面上写煤炭的愿望:苟生俱饱暖。实际表达了作者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通过对煤炭品质色泽的高贵及其种种功用的歌颂,表现了作者自己坚忍不拔、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和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

诗中物我融合,寄托深远,语言质朴明快。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篇:《咏煤炭》教案

《咏煤炭》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三篇:咏鹅教学设计

《咏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咏鹅》,让学生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二、在参与创作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咏鹅》的情境,并对非音乐音源进行大胆的探索。

三、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一、学会歌曲

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古诗: 1.猜谜语: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今天老师个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看它是谁?“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出示鹅的图片,模仿鹅的叫声。

师: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能想起那首古诗? 3.介绍古诗: 师:读的真好!关于《咏鹅》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呢。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写的,他写这首诗时只有七岁,和我们差不多大。有一天,骆宾王出去玩耍,来到河边,看到一群非常漂亮的鹅。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闪动着水波,在蓝天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好看。骆宾王太喜欢了,于是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因为这首诗写的特别好,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4.师: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能来读一下吗?能把鹅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水的样子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5.让我们来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诵。

你能模仿这样的声音朗诵吗?(学生齐读)

6.师:大家读得真好听!我也想参加大家的队伍,好不好?(好)不过呢,你们读得那么好听,我就给大家表演另一种不同的朗诵吧!

课件展示歌曲节奏,老师按节奏朗诵。

鹅 鹅 | 鹅 0 | 曲项 向天 | 歌 0 | 白毛 浮绿 | 水 — | 红掌 拨清 | 波 — ||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一学啊?(想)

7.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按节奏读诗歌。重点讲解“四分休止符”的运用。四分休止符的地方用握拳不出声表示。

二、学唱歌曲:

1.师:同学们,这首诗不但读起来非常美,唱起来也很好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遍怎么样? 2.师:老师唱得好听吗?(好听。学生鼓励的掌声)谢谢!音乐与古诗是相结合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首唐诗谱写的歌曲《咏鹅》。(课件出示歌曲界面)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聆听。

师:你感觉这首歌曲是怎样的?(优美的)

3.学生随范唱轻唱。重点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4.难点句重点指导。5.多种形式演唱。

分两组演唱,每组各唱一遍。领唱、齐唱。6.集体表现。

把学生分成三组表演歌曲:第一组用歌声表现,一边拍手一边歌唱;第二组用律动表现;第三组自创表现各种声音。(烘托气氛,将课堂推向高潮)

7.聆听乐器表演。

请学生听出两种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歌,区分大提琴与小提琴不同的音色特点。

三、拓展:

师:同学们,一首歌是在我们音乐家的努力下,变成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一首古诗词歌曲《悯农》。感受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结: 师:同学们,古诗不仅读起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唱起来又是这么的悦耳动听。这节课你们表现很棒,玩得开心吗?好,40分钟的快乐时光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听着愉快的音乐跟这些活泼的鹅再见吧!(听八只小鹅做小鹅走路的动作走出教室)

《咏鹅》教学设计

高 新 小 学

张 丽 云

第四篇:《咏鹅》教学设计

《咏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着运用前几单元学到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诗。

3、引导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是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着运用前几单元学到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生字。教学难点:

感受鹅的美好形象,是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录音机 教学预设:

一、故事引入

1、老师讲一个与鹅有关的故事

2、揭示课题,读题,相机识记生字“鹅”

二、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鹅。

三、畅读古诗

(一)自读认字,勾出自己认识的字。

(二)互读认字,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同伴互帮或拼音认识。

(三)范读认字,教师范读学生巩固生字读音,试着模仿诗句停顿。课间放松:跟唱《咏鹅》

四、归类识字

1、学习“项”“毛”“掌”

2、学习“白”“红”“绿”

3、学习“浮”“清”“波”

4、学习“向”“歌”

五、描红仿写

指导学生书写“向”“白”“水”“毛”

六、尝试背诵 感情读,试着背诵

七、课外延伸

1、接着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咏鹅》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相互帮助之下认识生字,既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成就感,又使识字教学变得扎实。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小骆宾王诗中的鹅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唱一唱,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间,我让音乐走进课堂,让学生站起来,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唱古诗,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5、分一分,写一写,学习生字

教学生字时,我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多种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第五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

2、复习生词。

七岁 宋代 寇准 山顶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远远近近山腰间 吟诵 称赞 情不自禁 山与齐

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

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

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他和先生一起去(),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学生齐读古诗。

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

三、粗知大意,整体感知。

1、读了2自然段,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高

2、再读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华山高?

3、这段话就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哇!”写的。我们边读句子边欣赏这美景。

四、借文学诗,品文悟诗。(一)、“啊!华山真高哇!”

1、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受。

2、华山有多高?请小朋友比划一下。4层楼有多高?10层?20层?50层?100层呢?100层,高得你们都无法形容了。(出示课件)可是和华山比仅仅这么点,华山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大约2200

多米。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2——3名学生读。评议。

3、齐读。

(二)、“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10层楼一直爬上去,感觉()。继续爬,爬上20层,会()。再爬,爬上50层,会()。爬上100层,又会()······爬着这又窄又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能读好这句话吗?

2、指读、齐读,体会“艰难”。

3、华山很高,很难爬,但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三)、“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师板画远处、近处的山。

2、读好“远远近近的山”这个词组。指读。评议。齐读。

3、(指着黑板上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指读,齐读。

4、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四)、“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刚才我带领小朋友们想象画面看到了美景。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板画太阳、白云。

2、太阳画哪儿?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

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3、是“朵朵白云”了,可是我感觉这白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白云在山腰间轻轻地、慢慢地移动,要读出这种样子,快加上动作练一练。指读,齐读。

(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打开书138、139页,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2、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望着这么高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能把这两句读好吗?(加动作齐读)

3、不看文字,只看黑板上的图画,还能把这景色说出来吗?齐背。

五、诗文共赏,体会情感。

1、欣赏课件:华山图片。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我听见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有的啊,有的哇,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孩和大家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齐读。

指读,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学着他一起吟诵。

3、吟诵了这么多次,意思知道吗?这首诗就讲了我们刚才在山顶看到的景象。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又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女生读句子,男生读对应诗句,想着画面加上动作读,比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女:(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男: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女:(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男: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联系课文内容,做动作理解”齐”“举“首”的意思。

六、反复吟诵,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古诗,我吟诵得好吗?教你一招:想吟诵好,就要做到边读边想画面,声音有高有低,读出节奏。

2、学生加上动作练读。指读。齐读。这样朗读、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

3、想把这美景永远留在心中吗?快背下来吧!

4、出示课件华山图。全体起立,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华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加上动作,一起来尽情地咏华山。背诗。

5、学三、四自然段。

寇准写这首诗时几岁?7岁。是呀,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学着先生的样子称赞称赞他。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7、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语文学得很好,所以长大以后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别只是羡慕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七、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邢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学习“与、齐、称” a、怎样记住这些字? 与

编谜语记 :弯弯曲曲一条河,二人隔水不相见。利用熟字记:“写”去掉秃宝盖。称

换偏旁记:你——称 加一加: 禾 + 尔

b、按笔顺书空,观察占格位置。谁提醒大家写好这些字该注意哪些?

“与”是独体结构,第二笔竖折折钩要写好。“齐”是上下结构,撇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称”的偏旁叫禾木旁,“禾”做部首,捺变为点。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c、师范写生字,生跟着书空。

d、描红、临写。强调摆好姿势后再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e、展示评价。

八、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2、3、4、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必做)画古诗所描绘的景象。(选做)

搜集写山的古诗,并记住一首。(选做)

登陆www.teniu.cc,可了解更多关于华山的资料。(选做)

板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 县 汇 济 小 学

《咏煤炭》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