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上课教案妈妈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24-114500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9 14:03: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上课教案妈妈

《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彭春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灵活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启迪联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妈妈的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体会妈妈对子女的爱。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联系生活,体会妈妈的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能夸夸自己的妈妈吗?(指名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颂妈妈的儿歌,题目叫《妈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诗境。

1、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生体会诗境。

2、生自由读课文。

三、汇报朗读,理解诗句。

1、请小朋友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师以一个小朋友说的诗句为例,指导学生阅读理解。

如第一句:妈妈是家里的星星,她的眼睛是那么明亮。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说课文把妈妈比作什么?师板画:

课件出示:夜晚,星星明亮地眨着小眼睛的情景。

(2)想一想,为什么说妈妈是星星?(扣住“明亮“一词理解)

板书:明亮。

(3)小朋友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觉得你妈妈的眼睛什么时候最明亮?

(让学生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说一说,体会妈妈的爱)

(4)带着妈妈的爱,读第一节。

2、按上述步骤学习第2、3句。

学习第二句:

(1)读第2句,说说把妈妈比作什么。师板画:

(2)课件演示当“我“睡觉”时,妈妈陪我入睡的情景,想想为什么把妈妈比作月亮。板书:梦乡

(3)指导朗读。

学习第3句:

(1)借助课件理解,想想把妈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暖洋洋”,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妈妈给家庭带来的温暖。

(2)指导朗读。

四、展开想像,续说句子。

1、你觉得妈妈还像什么?

2、仿照课文续说句子。

妈妈是家里的———————。

3、鼓励评价。

五、总结课文,再次齐读,升华情感。

1、妈妈是星星,是月亮,是太阳„„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妈妈的爱。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把妈妈的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齐读课文。)

2、今天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事。

第二篇:20.妈妈的账单 上课教案

20.妈妈的账单

《妈妈的账单》所在单元是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这一专题来组织的,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来编排。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在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如愿以偿得到报酬时,看到了妈妈给他的账单。这份妈妈的账单让他羞愧万分,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把母爱的无价、无私、无声表现得特别动人。

本课中,两份账单值得我们观察,通过对比,层层深入,理解母爱的无私和无价。

最后一段,写小彼得“羞愧万分”,紧紧抓住了小彼得的动作、神态来描写,如动词“塞进、藏进”,形容词“小心翼翼、蹑手蹑脚”,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小彼得羞得无地自容,同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有这样的目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因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课的特点,以及三年级下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读账单、写账单、品账单,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教学过程中,以自读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抓重点段落,理解、感悟,体验母爱的无价、无私、无声。同时加入写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感情,提高语文素养。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中的生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写账单、品账单、留账单,感受小彼得的变化,体会母爱的无私。

3、体会母爱情深,懂得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教学过程:

一、写账单——动生情

1、板书:账单

这个词怎么读?见过账单吗?在哪些地方见过?出示超市的小票

2、引出小彼得的账单

一个小朋友不仅见过账单,还写了份账单。来看看。出示小彼得的账单 出示: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请大家读一读。(学生自读)这是一个叫彼得的德国小朋友亲手写的,这份账单中彼得向妈妈索取的报酬一共是多少?(板书:60芬尼)“芬尼” 是一种德国的货币单位,20芬尼相当于人民币1元,60芬尼就相当于3元。用心的孩子,静静地读这份账单,你会发现彼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默读)生说:懂事、听话、会帮忙……

老师相信你们也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来说说你帮助家长做了哪些事?生说 大家为家长做过许多事,都该值得奖励。老师现在(事先发给学生的),把你为家长做过的事写出两三条来,也标上价钱。注意用上我国的钱币单位。

(生准备)

师:在写之前要先写上“账单”,然后按小彼得的格式来写。写好后,还要算一下总数。

(学生动手写)

师:(写完后)写好了,请大家把这份账单叠起来,不要让别人看见,轻轻地夹在课本里面。

师:彼得为什么要写这份账单?结果怎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妈妈的账单》。(补充课题)

二、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并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词

索取报酬

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 怦怦直跳 蹑手蹑脚 小心翼翼

指名带领读。理解“报酬”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呢?是妈妈还是彼得?你能用上“索取报酬

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动画放大)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三、品账单——悟母情

1、十岁的小彼得从先前向妈妈索取60芬尼的报酬,如愿以偿了,可后来又为什么还给了妈妈呢?

2、出示: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指名读,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字音清楚,声音洪亮,但我觉得不但要用眼读,还要用心读。用心读的孩子会在不经意间为一个词、一个情景让自己的心灵为之一动的。请再用心读一读,看妈妈的账单中哪点最打动你?有心、用心的孩子最先发现。

(生小声读,读后举手)

生:0芬尼。

师:除了数字,还有哪些文字打动了你? ①“十年幸福生活”让我感动。这“十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读这十年幸福生活,你会怎样读?(学生深情读)

看到孩子的幸福生活,你仿佛看到了妈妈脸上露出了什么样的表情?

生:高兴。师:带着微笑读一读这句话。(学生再读)②十年中的吃喝。③生病时的护理。④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3、是啊,大家从这份账单里读到了微笑,读到了眼泪,读到了关注,读到了期待。同学们,母亲含辛茹苦的培育我们,无怨无悔的为孩子付出,她们从没想要向孩子索取报酬。

如果真要付给母亲报酬的话,一位科学家这样计算过 出示: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文章,她指出若母亲的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6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0多万元。而有名的“埃德尔曼财经服务组织”则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评估,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母亲所做的各类型工作出钱聘人代劳,那么,子女一年所付的工资高达63.5万美元。也就是说,子女一年差不多要付给母亲424万元人民币。

4、我们会深深地惊呆了,可彼得的母亲要的却是(再出示妈妈的账单)再来读这份账单,想想:0本来表示什么? 生:什么都没有。但此时“0芬尼”的“0”是什么都没有吗?生:不是。这“0”里面含有什么?生:妈妈的爱。

这“0芬尼”是一种怎样的爱?生:无私的爱、无价的爱、崇高的爱…

5、师:这“0”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唤起了彼得感恩的情怀,使他知错就改,于是——生:(齐读,大屏幕出示)彼得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师:这“0”是一场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彼得幼小的心田。使彼得羞愧万分,于是—— 学生齐读(内容同上)。

师:这“0”是一盏灿烂的明灯,指引着彼得前进的方向,使他柳暗花明,于是—— 学生齐读(内容同上)。

6、改板书

小彼得明白了,他把60芬尼还给了妈妈。他以后帮爸爸妈妈做事,还会不会再索取报酬?那你们觉得这里的60芬尼应该改成?

同学们,这里的“0”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充满着浓浓的——爱。板书:爱。

四、留账单——写感悟

1、师:仅仅是彼得的妈妈让人感动,还有谁的妈妈让人感动?

生:自己的妈妈。

师: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生:关心我的妈妈。

生:爱护我的妈妈。

„„

2、师:还记得课前写的那份账单吗?拿出来,你该如何处理这份账单?

生:撕了。

生:烧了。

生:改了。

„„

3、师:老师有一个建议,把它留下,珍藏起来。为了使这张纸更有意义,请你们在上面的空白处写上:妈妈,我想对你说

4、学生书写

第三篇:分享上课教案

分享的快乐(试教)

关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种风貌和精神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庭,融入社会,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3课的《分享的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时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

2.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培养与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分享是种快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享的快乐。

1、师:大家好,刘老师和大家又见面了,今天是刘老师的生日,想和大家一起度过,大家说好吗?

能为我唱首生日歌吗?(生唱)吹蜡烛前老师要许个愿:希望今天能和大家分享快乐。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就放在你们的抽屉里。好了,现在,我们尝尝这些糖果,分享快乐吧。师:好吃吗?你现在心情怎样?看到你们笑了,老师也特别开心。原来快乐时会“传染”的!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真想听听大家对我的祝福啊!(走近学生递话筒说)生:祝您生日快乐!

师:能跟你们一起我十分开心。生: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师:谢谢!

生:祝您没烦恼,天天开心。

师:说到老师心坎儿里去了!

哇,受到那么多祝福,和这么多人分享我的快乐,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活动一:我们班的“分享日”,享受快乐

师:(过渡)我提议,就把今天定为我们班的“分享日”,(板书:分享)大家展示自己的心爱之物,互相欣赏、共同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好吗?

师:好呀,现在分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物品,你也可以把自己组的物品推荐给其他组,好吗?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刚才在交流中,当别人欣赏甚至爱不释手你的作品时,你感受如何?

生1:当徐月红欣赏我带来的菊花,听到了她的赞美词,我的心里像灌蜜一样甜。

生2:当张佳欣赏我带来的《自然科学》时,我觉得自己带来的物品很有价值,原来她和我有一样的爱好,我真高兴。

师:现在我再请你们谈谈当你欣赏别人的东西时,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生:当我欣赏王璐带来的集邮册时,我心里好感谢她,因为她能借给我看,使我能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我好高兴。

师:对呀,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另一个同学分享,就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假如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同学与你分享,就变成了更多人的快乐。(板书:快乐)

活动二:进行“设计活动大赛”,体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师:孩子们,我们可以分享的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进行“贴画大赛”,体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请拿出你们课前准备好素材,合作完成一份设计作品吧。小组成果展示交流。师相机提问展示的组员:

A、合作得较好的组:你们是怎么分工的?你们做好后有什么感受?

B、合作得一般的组:你们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谢谢你们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板书:经验)C、关注不做的学生:刚才你为什么不动手?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谢谢你和大家分享了你的真实感受)

其他同学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呢?(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关注和你一起学习的同学,分享你的经验,大家共同进步。)

(出示课件)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好了,其他做好的组请一名代表,拿着贴画,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绕场一圈,和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分享,这是大家的智慧。(板书:智慧)

活动三:回归生活,体验分享 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一: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你拿着伞刚要回家,你会怎么做?

课件二:小林长着一对大兔牙,被几个男生取笑她“丑八怪”。你看到她哭了,你会怎么做? 课件三:在广场上,一个学滑板的小男孩老是掌握不了平衡,摔了好几次。你刚好是滑板高手,你会怎么做?

(把三个图景放到同一界面。大标题写:你会怎么做?小组合作演一演)学生合作演,师巡视指导。请学生展示。师适当旁白。师采访:

1、刚才你没带伞,看到同学们都走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着急)现在得到了他的帮助,你怎么想?

你帮助了他,有什么感受?

你送过去的伞为别人提供了方便,也收获了一份快乐。(板书:物品)

2、心情好点了吗?现在你的心里怎么想?看来分享烦恼,就会使烦恼减少。

看到他的笑容,你有什么想法?

你的安慰温暖了对方的心,也为自己收获了快乐和友谊。(板书:烦恼)

3、你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有什么感受?

问得到帮助者:以后你成为高手,看到像你这样的初级者,你会怎样做?(也会帮助他)师:(小结)付出关爱,收获快乐和友谊。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一种幸福。(板书:)

活动四:听故事,理解分享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师: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1、听故事。师播图片讲故事的开头。盲人最后会怎样回答僧人的话呢?

2、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对,分享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板书:为人为己)活动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方式与更多的人分享,如:QQ空间、微博、交流网站、论坛、书信、贺卡等。

师总结:学会分享,学会关爱,人生将变得更美好!

第四篇:上课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解释和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小车两辆、皮尺一根、记录表一张、橡皮筋两根等。

教师准备弹弓、橡皮筋枪各一个,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1)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2)出示小车和橡皮筋,提问:你们能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二、探究过程

1、安装橡皮筋动力小车

(1)简要介绍小车的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是整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介绍小车的组成,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规定有小孔为车头,有车轴套为车尾。可以有效降低难度,节约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学生安装橡皮筋动力小车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预设:如果学生安装小车还有困难,老师可以用PPT图文出示安装小车的过程;或出示一辆安装好的小车;也可以发挥小组之间的互动性,互相帮忙。教师在指导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状况、安装效果。)

(3)利用投影进行展示展示方法:小车平放在桌面上,车头往前,“自然”把手松开,检验一下小车的行驶效果。

(预设:一个小组的小车超前开,另一个小组的小车朝后开,如果所有小组的缠绕方向都一样,老师则要安装一个反方向缠绕橡皮筋的,和学生一起进行试验,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设计意图:“自然”两字,意味着不要施加任何外力,同时也是暗示使小车正常行驶的正确操作方法。该活动的外在表现为检验同学们的探究效果,内在实质指向两个问题:一是使小车运动的力来自哪里;二是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4)提问:小车的行驶方向和什么有关系呢?

(预设:小车行使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刚好相反。)

2、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现在你们都会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前进了吧,那我们现在就来举行一个比赛。

(1)橡皮筋动力小车PK,规则:两辆小车车头往前,并排放在一直线上,选手“自然”把手松开,使橡皮筋动力小车朝前开,看哪辆小车开的更远。(2)提问: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设计:缠绕圈数 行驶距离 多 远

少近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来检验预测是否正确呢?(4)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

(a)在做对比实验时相同的条件是行使的地方和小车是不改变的以及橡皮筋也是不改变的。不同的条件是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b)准备绕几个不同的圈数?怎样才算1圈?(c)哪3个不同的圈数?(2、4、6圈)(d)怎样去测量呢?(我们从前轮开始测量,然后小车行驶一段距离后,到小车的车尾结束。小车回一下,等小车静止的时候再测量。老师给你的米尺跟

我们平时的米尺有所不一样,这一端是厘米,另一端是公尺,我们采用厘米这一面来测量。)

(5)出示实验小要求:

(a)每次实验时可要看准终点,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b)先做圈数少的,再做圈数多的,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同一圈数要反复做三次,取平均值。(c)实验时注意观察:

1.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力怎样?

2.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的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怎样?(6)学生实验、完成记录(并请每组的记录员把主要数据录入到电脑中的PPT表格中)、教师指导。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7)分析数据、验证预测。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汇总表

(a)提问:分析实验数据,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多,行驶距离远;缠绕圈数少,行驶距离近。)(b)提问:仔细分析数据,还有什么发现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师生交流。)[设计意图:新修订的教材更加突出了要加强对证据的关心,既要根据数据验证预测,还要进一步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并引导学生分析诸如:缠绕圈数增加相应的倍数,行驶的距离是否也增加相应的倍数?每组缠绕的圈数都是一样的,行驶距离是否一样?几次实验的数据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只要对实验数据认真加以分析,就会有很多的发现,细细体会分析数据的重要性。](c)、观察数据回答实验时注意的两个问题:1.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力怎样?2.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的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怎样?

3、认识弹力

(1)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绕起来,小车就前进了呢?可是为什么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停下来了呢?

(预设:

1、因为橡皮筋绕起来长度就变长了,会产生弹力,能驱动小车。

2、因为橡皮筋恢复到了原来的长度,弹力也就消失了,就不能驱动小车了。)(2)出示弹弓,进一步认识弹力。

(3)学生体验活动:双手拉橡皮筋。同时指向弹力的概念: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提问:其实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能产生弹力,让我们好好观察,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吧!

(预设:弓箭、拉力器、学生衣裤的松紧带、票夹和各式各样的弹簧等。)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提问: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缠绕的圈数 行驶的距离 多 远 少近增加1倍 增加1倍以上

第五篇:上课教案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教学准备:

天气预报音乐,各种图片,晴雨表。教学重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教学难点:

1.能举一反三并通过个别动物的表现归纳出下雨之前的天气具体变化特点; 2.能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判断。活动与指导:

一、引出课题

1.播放天气预报音乐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天气预报的声音。

师:天气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呢?”幼儿回答。2.交流讨论

师:气象员能根据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可是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有时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如何。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 幼儿相互交流并讨论。

3.小结:其实除了用仪器预测气象外,还可以观察一些动物的表现。有些动物也是气象预报员呢!

二、看一看

1.看图:蚂蚁搬家

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它们的家也变得很潮湿,非常难受,而且大雨会把它们的家和食物冲走的,所以要赶快搬家。蚂蚁搬家是预示着天要下雨了,小蚂蚁也是小小气象员。

2.动脑思考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是怎样来预报天气的呢?幼儿讨论。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呈现四幅图片:鱼儿上浮/燕子低飞/乌龟“冒汗”。

3.小结:刚刚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那些变化呢?(幼儿回答,如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一些动物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三、听一听

1.师: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气象,他们还能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气象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①学学青蛙知了的歌

师:知了青蛙一般在什么时候叫? 学念儿歌:

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天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塘边呱呱叫。②学学小蜜蜂的歌

蜜蜂晴天去采蜜,早出晚归忙得欢;阴雨天气不出门,在家酿蜜不停工。2.小结:知了叫天晴了,蜜蜂嗡嗡采蜜忙,青蛙捉虫静悄悄。

四、制作晴雨表。

介绍晴雨表,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五、结束部分

播放《彩虹的约定》的音乐,让幼儿判断天气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退场。活动延伸:

仔细观察一下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以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上课教案妈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