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土家婚恋“三部曲”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24-72990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3 22:18: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土家婚恋“三部曲”

土家婚恋“三部曲”

恩施州土家族山、民歌种类繁多,素有“歌的海洋”之称。土家人以歌言志,以歌传情,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执著,其中最富情趣的歌谣莫过于年轻男女的婚恋“三部曲”——情歌、哭嫁歌、闹房歌。

至情至性的土家情歌

“土司地处万山丛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进入边城来凤境内,无论是在古寨院落,还是在高山深壑,都能听到歌声回荡起伏,或凄婉缠绵,或豪迈干云。

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只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哥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特定的节日里,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

按土家男女的相恋过程可把土家情歌分为试探歌、赞美歌两大类。试探歌是土家男女在挑选对象时唱的表达爱慕、吐露爱情的歌。武陵山区的男女青年勤劳朴实,他们的劳作没有“男耕女织”的分工,而是“男女杂作,勤耕稼”,“俱力农如男子”,女子所从事的劳作如栽秧、薅草、采茶,均为男子所不及。特有的劳动方式和习惯,让男女得以广泛地接触。劳动中的交往促使他们相互了解,产生爱慕之情,而感情的表露与传达,往往通过对歌来实现。如:“郎在高山打绣球,妹在平地看黄牛,绣球打在牛背上,看你抬头不抬头。”或:“雨后初晴河水浑,心想过河怕水深。丢个岩头试深浅,唱首山歌试郎心。”

赞美歌是恋人之间交流思想、倾吐所爱、尽情赞美的歌。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赞美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的歌:“一双鞋子费姐心,底子雪白面子新,底子拉的胡椒眼,面子扣的跳三针。”有赞美憨厚老实的歌:“园中蝴蝶采花忙,情妹唱歌赞情郎,油头滑嘴妹不爱,爱郎老实人在行。”有赞美勤劳的歌:“六月太阳热又热,情哥晒变乌梢蛇,人家骂他像黑鬼,我说哥哥好角色。”有赞美形象健美的歌:“情姐生得好英雄,头上辫子像条龙,走路好像风摆柳,眼睛好像亮火虫

“高山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学会吹木叶,只用木叶不用媒。”土家情歌往往和吹奏木叶、竹笛、草笛等自然乐器相映成趣,极其生动地反映土家儿女至情至性的婚恋观。

情意缠绵的哭嫁歌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缠绵泪如丝。”土家女哭嫁习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秋潭记述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哭嫁歌》是土家妇女的集体创作,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控诉,是由歌随情发、情由歌迸、泪从声涌的哭嫁习俗转化而成的。土家女婚嫁期间都要哭嫁,多则几月,短则三五天,均在晚上哭,出嫁前夜哭得最为隆重。哭嫁时,同村姑娘及至亲女性都前来陪哭,以示惜别难舍之情。哭嫁者坐在闺房床头,一般两人对哭,由待嫁女先哭,亦称为“独唱”。中间由嫁女请唱,称之为“伴唱”,实为“对唱”,“对唱”后为“合唱”,众人与嫁女“互唱”。其内容有“哭上头”、“哭梳头”、“哭戴花”、“哭嫁妆”、“哭公公婆婆”、“哭父母”、“哭伯婶”、“哭外公外婆”、“哭舅娘”、“哭姨娘”、“哭姐妹”、“哭十姐妹”、“哭哥嫂”、“哭兄弟”、“哭席”、“哭十二花”、“哭表姐妹”、“哭媒人”(又称骂媒人)、“哭穿露水衣”、“哭辞祖先”、“哭上轿”、“哭圆礼”等哭项。哭嫁歌除了“恋亲恩、伤离别”的悲歌外,也有喜庆娱乐的内容,如骂媒人,实为一种表演唱形式,会哭的媒人还会和嫁女对骂。哭嫁哭得好的嫁女被认为是聪明和知礼的人,有肚才和口才,相反会被认为愚笨不识礼,会被看不起。因此,土家女从小就得学会哭嫁。小姑娘于山野哭嫁和别家嫁女时陪哭、学哭是常见的事,被称为哭嫁实习。

土家姑娘哭嫁多在婚礼前三日开始,要哭三天三夜。先是在吊脚楼闺房中放一方桌,置茶数碗,邀亲邻少女依次围坐哭嫁。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下去,不分昼夜

哭嫁歌每首四句,先哭父母、祖辈、兄弟、姐妹。如:“桫椤花开慢慢阳,今天堂前辞爹娘。只因养儿来防老,谁知今日两分离。”“桫椤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哭”完直系亲属再“哭”旁亲。“哭”到哪位旁系亲人,则此人需送钱添箱。“水有源头木有根,竹子是从马鞭起;根子是从舅家生,娘亲舅大记在心。”凡是来“劝”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则须陪哭。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离别苦,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哭时多“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

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反映了土家族的独特风俗,也是土家文化精髓之一。清代彭秋潭著诗云:“十姐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是巴娘唱竹枝。”

亦庄亦谐的闹房歌

“新姑娘,辫子长,又有葵花又有糖。”土家族的放牛娃娃看到有红红的嫁妆抬过山梁的时候就会格外兴奋,没有谁不回味新娘子葵花喜糖的香甜味道。

土家婚俗以“哭”出嫁闻名,“闹”洞房却鲜为世人关注。闹房歌亦庄亦谐,极为有趣。

土家山寨千百年来一直流行着闹洞房的习俗:新婚当晚,三亲六眷、邻居好友,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可进入新房中道喜嬉闹,俗称“三天不分大小

是夜,酒饭毕,新房房门紧闭。闹房人要想进洞房闹喜,得能说会道。喜庆吉祥的祝福让新郎新娘不得不打开门,大家才有闹洞房的机会。

闹洞房时往往是内(新郎)外(闹房人)互相盘诘。由闹房人先叫门:“新郎新郎你听开怀,房门关起开不开?有请新郎开金口,今天接待不接待?”新郎开口接道:“磨子不推不转来,钥匙不到锁不开,闹房自古有规定,不懂规矩莫进来。门闩好比锁一把,钥匙在你心中挂,拿出肚里金钥匙,房门照开无二话。”闹房人又说:“洞房门外鞭炮响,六亲会合闹新房,要把闹房根源讲,出自刘秀走南阳,之子于归进洞房,燕尔新婚人成双,堂上行的周公礼,阶前歌舞化三章„„”

“闹新房来闹新房,新娘房中好嫁妆;两边金箱与玉龙,中间摆起八柱床。八柱床上铺锦被,床上挂起尼龙帐。龙凤枕头配成对,鸳鸯夫妻结成双。新郎新娘慢上床,我们特来闹洞房。”进得房后,闹房人随口便答,见啥说啥,恭贺新郎新娘,语言风趣、诙谐。

幺哥接幺嫂,族里几个年长的大哥在挤满了人的洞房中说唱道:“落花生,两头翘。大爷(伯伯)往天(以前)讲的要搞撮瓢(盛谷物的容器)倒。”逗得在场的叔叔伯伯婶婶大娘们哈哈大笑。幺哥忙着装烟倒茶,幺嫂拿出从娘家带来的葵花、板栗、核桃、花生和水果糖让闹房人品尝,大家边吃边说边笑,洞房内一片欢乐。

闹洞房一般要午夜12点钟以后结束。闹房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闹房人,当闹房人说:“莫到洞房久吵闹,新郎新娘要睡觉。今年我们来吃喜酒,明年再来吃甜酒(庆祝生小孩)。”这时,闹房人便会纷纷离开洞房。

第二篇:土家婚俗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详细介绍

[导读]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下面就请跟着小久久一起详细的了解下吧。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的相关一些内容,想知道吗?那就跟着久久一起来看看吧。土家族结婚习俗

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一、求肯(即求亲)

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二、定亲

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三、结婚

“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在结婚前一个月(也有七到十天前开始的),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做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土家族女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并且哭的好不好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如果哭不好或者不会哭,就会被人看作没教养,甚至受到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被音乐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在婚期到来的前一天要进行“圆礼”,所谓“圆礼”是指男方需为新娘买一套衣服、鞋子等,同时也要为女方提供酒席所需的猪肉,这些都要男方请人送到女方家,同时女方也要为男方买一套结婚用的衣服和鞋子,让来人带回去给男方,不能让人空手回男方,不然很是失礼。

“园礼”后就是大婚之日,这一天的宴席称为“接客酒”,意为广接各方亲朋好友,这时客人需要给一定的礼金以示祝贺之意。第二天便是“戴花酒”,女方举行“戴花酒”,要摆出所有嫁妆,亲友送礼祝贺,同时给新娘“开脸”,用红线将脸上汗毛扯掉,把眉毛修成弯月形,解辫挽髻于脑后,插上银饰,头围新丝帕,标志着新娘已不再是懵懂少女而已为人妇。“戴花”一般在堂屋由礼仪师举行,此时新娘的长辈需要给新娘一个红包,俗称“嫁妆钱”,可多可少,视亲疏而定,视条件而定。新娘戴完花以后就会回到闺房,按照风水先生事先看好的方位坐在床上等待男方的迎娶。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四、送亲

当男方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的村寨时,在正式进入新娘家之前会有一个“拦门酒”。所谓“拦门酒”是要在新娘家堂屋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包谷烧酒,并请来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来组织仪式。迎亲队伍来到堂屋前时,首先由女方主管把门的族老唱讲贺词,然后迎亲队伍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若男方的唱答能让女方满意,则在门前饮酒,开门接客,否则就会被关在“门”外(一般不会故意刁难男方,若男方回答不上来,女方会给一些提示)。

迎亲队伍进了门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女方也要为送亲做最后的准备了。当出阁吉时到了,会有“拖亲”,即比新娘年长的女性“阻止”新娘出阁,表达对新娘的不舍。“拖亲”后,新娘必须从堂屋出门,当新娘跨过门槛的一瞬间,礼仪师会讲一把筷子(通常为十二双)扔向新娘的头顶,口中念到:“一把筷子十二双,今朝送你到外乡。贵也从今天起,贱也从今天完”。当筷子要落到新娘头上时,送亲队伍中会有人给新娘撑开一把伞,避免筷子砸到新娘。而送亲的人选早在“接客酒”那天就由主任和礼仪师商量确定下来了,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般由新娘的嫂子、婶婶、姑姑等充当。无论是男方的迎亲队伍,还是女方的送亲队伍在确定迎亲或者送亲时都要遵循一条规则,即俗语所说的“姑不娶,姨不送”,意思是姑父不能为男方迎亲,姨妈、姨夫不能为女方送亲,因为“姑”和“孤”谐音,“姨”和“一”谐音,两者皆有“鳏寡孤独”之意,不吉利。在新娘出门之前,新郎要见岳父岳母并向他们保证自己会好好对待他们的女儿,凡事会让着她,叫岳父岳母放心。偶尔也会有“哭女婿”,即岳母放心女儿不下,要求男方好好对待自己的闺女。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女儿出嫁是喜事,应该要让女儿开开心心出门,不宜破坏喜庆的氛围。

新娘出门后要在村头洗一下脸,意为不能带走娘家的一粒灰,而这个洗脸水新娘不能自己倒掉,会有人帮新娘倒的。新娘在离开村子的时候,不能回头,要一直走到男方家。

在到达男方家之前会有个叫“回喜神”的仪式,俗称“拦送亲婆”,即男方会在进入男方家的必经之路上放一个小的八仙桌,有人手拿一只大公鸡,拦住“送亲婆”的路(“送亲婆”多为两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刀杀死公鸡,一脚踢翻八仙桌,送亲队伍方可继续前行。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人们相信新娘从屋里出来时会带着女方祖先的鬼魂,这个仪式就是为了驱赶掉新娘身上的鬼魂。

“回喜神”之后就是拜堂成亲了。新娘与新郎在堂屋中央相对而立,由礼仪师主持婚礼,大致可分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三部分。

拜完堂之后新娘和新郎就会进行“抢床”,所谓“抢床”就是看谁先坐到床上,因为有谁先坐到床上以后就是谁当家的说法。这时,男方多会有人来阻止新娘先坐上床,所以“抢床”多一男方的胜利而结束。当新娘坐在床上时,新郎的侄女或者其他小女孩会给新娘端来一盆洗脸水,新娘在洗过脸之后需要给小女孩一个红包。在随后正式的宴席上,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要和男方选出的两名妇女(不一定是两名,数量要和“送亲婆”数量一致)“讲礼性”,双方会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其内容涉及极广,有时也会成为双方之间的比赛,很是有趣。席间,新娘和新郎会给参加宴席的来宾奉上“鸡蛋茶”,而客人则需要给一定的礼金。这时,客人们会尽力地捉弄新人,整个宴席便在愉快声中结束。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五、回门

经历了送亲以后,整个宴席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客人们基本上都散了,但是整个婚嫁的程序并没有结束。根据传统,新娘要在来新郎家的前三天连续起三个早床,不然的话就会被认为懒散。有的婆婆比较强势的话,就会在前天晚上把火用水浇湿,新娘在第二天早上要想办法把火烧燃起来且不能去别人家取火种。

成亲之后,新娘新郎要回新娘家一趟,俗称“回门”,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回三朝”即在婚后的第二天会娘家,这样的话,新娘新郎必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再娘家过夜,所以一般两家距离较近的才会选择“回三朝”;另一种则称为“回五朝”即在婚后的第四天回娘家,这时,新娘新郎可以再娘家玩一天后再回去,所以适合两家距离较远的。在“回门”的时候有点需要谨记的是,新娘结婚时穿的鞋子是不能穿回娘家的,而新郎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土家文化表演、非遗文化展演、广场文化演出、田园文化展示。”连日来,酉州风情演艺公司精心策划编排打造的景区民族风情旅游文化节目,成为桃花源景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新亮点和文化新名片。

“作为景区常态化推出的节目,每天上午和下午,将分别在酉州古城北门、摆手堂、四合院,桃花源广场以及古桃源拙园等景点按时上演。”据演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节目由“苗家拦门酒、土家祭祀表演、篝火摆手舞、土家婚嫁展演、广场文化活动、桃花源田园文化展示、游客互动”等节目组成。以酉阳悠久的土家民族文化为主线,融合土家浓郁民族风情和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丰富景区旅游文化。让前来景区旅游观光的游客,在酉州古城、桃花源广场和古桃源,欣赏集土家文化、非遗文化、田园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大餐,情醉世外桃源。

据了解,酉州风情演艺公司是酉阳大型旅游文化演出企业。近年来,公司积极参与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挖掘和包装打造,先后成功推出酉阳历史上第一台集经典性、原创性、民族性于一体,展示土家摆手舞、西兰卡普、哭嫁、面具阳戏、木叶情歌等土家文化的大型歌舞剧《梦幻桃源》。构建了桃花源景区“游桃花源,看歌舞剧、品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品牌。(邱洪斌)

浅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

摘要: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历史由来

引言: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本文以对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即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骂媒人;与亲情道出嫁时复杂心情。“哭嫁歌”有五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哭辞祖先○

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哭是低沉,短促、哀怨、忧伤。声调是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

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这种男女自由交往不避嫌疑的母权制遗风,被汉族封建统治者视为“伦理俱废,风化难堪”。这种自由婚配的婚姻关系并不十分牢固,已婚妇女悔婚、离婚者并不鲜见,且退婚、离婚并不十分困难,也不受歧视,乾隆《鹤峰州志》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缘故,背夫逃回,而女家父兄不加训诫,以女为是,收留经年累月,纵其所为,甚至背义悔盟,妄趁改嫁。”尽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将此视为异类,但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的婚姻自由而简朴,正如土家情歌中唱的:“豆腐开浆靠石膏,纸糊灯笼靠篾条,新打木桶靠竹筲,土家成媒靠歌谣。”但其后,这种类似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崩溃,父权制的兴起,也就埋下了妇女悲剧——即“哭”的种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而自此之后,女性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位一落千丈,逐

2。渐成为男人的附庸和被男人支配的“工具”○

其后,社会婚姻形态过渡到群婚时期,并实行共夫制,即任何一个男性都有做任何女性 的的丈夫的权利。女性为从这种痛苦的时期中泅渡出来,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完成了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度发展。女性用献身的赎罪办法,把“自己从古时存在过的共夫制下“赎”出来,而获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即上文提到的群婚共夫制)”;其后民族外婚产生后,出嫁,一种作为骨血的转移的方式,嫁往他氏族,部落的女性也需以哭嫁的形式向本氏族祖先谢罪,乞求祖先的谅解,允许和宽容。

另外,在土家族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原始群婚残余“初夜权”和掠夺婚现象。土司时期,一些残暴的土司对管辖下的土民新婚行使“初夜权”,即是土司对未婚年轻女性新婚之夜的残暴占有,而且这“初夜权”的行使,已消散了向神赎罪的性质。关于这一史实,在土家著名的民间长诗《锦鸡》和民间故事都反映了这种现象。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野蛮的抢亲之俗逐渐消亡,但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仍在土家社会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民国《永顺县志》中记载,甘明蜀在《西蜀视察记》中说:“„婚姻制度在昔纯为男性选择形式,任何人家的女子,男人只须买一个火炮去在女子家门口放了,便算定了亲。女家任何人不得反对。有时一个女子被多数男子选定举行放火炮仪式后,弄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嫁给谁好,男子方面,总是采取有力的手段掠取婚姻,不惜歼灭婚敌,因而波及岳家之安全,亦所在皆有。‟”因此,从这些婚姻制度的一步步过渡中,男性对于女性残暴的占有,必然给了新娘心理感情上以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每当女性出嫁时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对此彭胜宇以人为:“对出嫁的的悲哀怨愤是妇女们共同的情感

3。这些便成为了土家族“哭嫁倾向,哭嫁便是女性的这种共同心声的集体感的自然流露”○

歌”出现的萌芽。

旧习俗对妇女的束缚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社会,还盛行族外婚等的婚姻习俗,即“在婚姻上实行不同集团之间的婚配”,是古代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姑舅表婚”也称“还骨种”,即姑舅表亲通婚,是原始的血缘婚一种。它通常是把外甥女当作是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舅家单方面具有优先权,姑家女被认为生来就是舅家的媳妇,故有“除了青岗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凡故氏之子,须舅氏之子”等说法。在这种习俗下,不管年纪大小是否相配,竟有姑妈之女长十余岁而必须等待舅家之子长成配婚,着还不知酿成了多少婚姻悲剧。即使舅家无子,外甥女嫁与他人也要征得舅舅同意,且男方要向舅家送一笔“骨种”钱。史载:“土司旧制,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土家历来就有“姑家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之说。如忠孝土司田氏,共十一代,其中九代与施南土司覃氏通婚,为姑舅表婚的典型。长阳土家族也把“姑舅表而联姻,是为族德也”。

在土家族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这种收继婚制。如长阳土家族就有“兄亡而弟就,或姊亡而妹填”之习俗。而在民国《永顺县志》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谓之„坐床‟或„填房‟。” 对于寡嫂和寡弟媳,只有兄或弟不收她们,她们才可以改嫁他人。同时,在土家族的历史上“同姓为婚”也曾占有重要的一页。土司时期的土家族地区,盛行“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忠洞土司田氏与容美土司田氏,在明末清初时,世代通婚,忠洞土司十三世田大丰、十四世田楚祯、十五世田桂方、十六世田雨公、十七世田光祖,他们的妻子均是容美田氏。容美土司田霈林的妻子又是忠洞土司田氏。一些史籍和地方志中也有许多关于“同姓为婚”的记载,如永顺土家族“同姓为婚,嫁娶背负”。保靖土家族也曾“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鹤峰“土司娶亲,不论同姓,或不凭婚约”。

第2 / 4页

以上显然这些封建的婚姻制度都是造成曾经土家族女性婚姻悲剧而“哭嫁”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而这,在社会也就为土家族女性“哭嫁”提供了土壤。

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盛行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根本原因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土家族“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可以说,改土归流后,曾经土家族的“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盛行,从而把土家族妇女推向了更为悲惨的地步。在土家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是“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社会对于男女自主婚恋气氛宽松,青年男女婚恋较为自由,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性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舒展;但在此时封建礼教律条的束缚下,女性一下子由自由高飞的自翔之鸟变成了笼中鸟,毫无婚恋自由可言。前期的婚恋自由和后期的禁锢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在此突然变更中不能不让土家族女性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伤痛更深,控诉更烈。而“哭嫁歌”恰好为处于痛苦之中的土家族女子提供了一个倾诉自己痛苦的机会,这样客观上也为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兴起了“东风”。

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

红楼梦中说“女儿都是水做的。”女儿自古都柔情善感。比较而言,女性的心理较细腻,感情也颇脆弱,没有男性的不拘小节与刚强,更何况出嫁意味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即将走进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不免有几多不舍与悲伤。因此“哭嫁歌”对于即将出嫁的土家族女子也就是人之常情。故感伤骨肉离别之悲自然成了“哭嫁歌”中贯穿始终的抒情基调,也是哭的出发点。“哭嫁歌”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多是有这“恋亲恩,伤别离”的感情枢纽生发联系而来的。这种感情在即将出嫁的特定的情况下在女性心中十分自然地生发开来,绝不是无病

4”所以抒呻吟。也就把哭嫁说成是:“女子文化素养的展示,是女子有特定身份的标志。○

发女性自身心理感情的土家族哭嫁歌特别真挚强烈,深动感人,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这也不得不说是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1陈廷亮 彭南均主编.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J].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7.注释:○

2万建中著.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K].第21卷第1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

3彭胜宇著.论哭嫁习俗的起源[J].贵州民族研究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

4萧洪恩著.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58页 ○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网 ○

2万建中著.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K].第21卷第1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

第三篇:三部曲

读《三部曲》有感

这个作业布置了很久,我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呢,首先,我对外国文学实在不是很在行,里面的情节与内容我都很难把握。再者,看一本书,要认真阅读,好好思考。我看过了《简爱》、《呼啸山庄》、《茶花女》一些作品,可还是觉得很抽象。现在在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还只是初次阅读,但这个读后感,我决定写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即《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是以高尔基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高尔基对待自传体三部曲的创作非常认真,他以一个艺术大师的敏锐目光研究过资产阶级贵族阶级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在反动时期和革命新高潮的时期。因而这并不仅仅是他生平自述,这也是一部卓越的作品。它最大的意义是以小见大,通过高尔基的生活反映了俄国生活的典型特征。

下面我从人物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三部曲的主要人物有4个,即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小茨冈。

(1)阿廖沙。作为主人公,他是当时俄国千百万劳动者不堪沙皇残酷统治,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代表。三岁时,他父亲去世,由母亲和外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期间,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与呵护。十一岁,阿廖沙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的人物形象是富于正义感与同情心的,他嫉恶如仇,聪明

机智,求知欲强,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观察力。他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许许多多残酷,成长十分艰辛。事实上,这个是形象描述的就是高尔基自己,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2)外祖母。这是一个太温暖的形象。在作品中,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在充满黑暗与冰冻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与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外祖母是慈祥善良,热爱生活,有着宽大的胸怀的形象。

(3)外祖父。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对金钱的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在他身上显现着两个灵魂:劳动者的灵魂和私有者的灵魂。而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他的私有者的灵魂,而且这个灵魂无限地恶性膨胀,达到了异常恶毒、异常可怕的程度。他的形象是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的。

(4)小茨冈。他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每次赶集买食物的时候都偷人家的东西,但谁也不批评他,相反还与他分赃。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他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不择手段。可他最终也有了悲惨的下场。

我觉得这是作品中四个主要且典型的人物。他们的个性鲜明,都代表了一定的阶级与现实形象。一个是坚强奋进、不屈不挠的正义

追寻者,一个是温暖光明的指引者,一个是残酷恶毒的统治者,一个是平凡普通的小市民。

内容上,三部曲以阿廖沙的笔触写出了高尔基的真实生活,这样的背景让人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很容易被打动。看过高尔基背景的人就会知道,高尔基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而这样的过程是深刻的。撇开作者的实际,从作品来说,三部曲都各有侧重点。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那个丑陋的世界,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也为大家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它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露和抨击了旧俄几世纪以来形成的愚昧落后、自私贪婪的小市民的痼疾,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这是一个悲剧,却又披着一层天真烂漫的彩衣,能够让人在黑暗中看到点点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丝丝善良,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惨命运的那股坚强的的力量。

《在人间》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我的大学》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三部曲每一部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童年》让我感受到了“外祖母”的人性光辉,又同时暗示给我们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的人格扭曲,“舅父们”为了财产而明争暗斗。《在人间》让我们享受了“阿廖莎”丰富的社会经历,感受不同的人格魅力,也体会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的艰辛。《我的大学》让我感受到在“社会大学”里知识的重要,感受到他对知识的渴求,也激发我的求知欲望。

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彩色的,是无忧无虑的。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可是,我们好像还不那么知足,叛逆成了我们的代名词。其实,我想说,我们的生活很幸福,我们有那么亲密的家人陪伴,我们其实不是不懂事。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记得有位老师说过,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担着对父母,家庭,社会等很多反方面的责任。对比一下当时的高尔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在为谁活着?亲人的消失,社会的黑暗,没有交给他权利和责任。可他对自己负责,一步一步,进入了社会大学。不可否认,真正大学条件要好很多,可高尔基社会大学里不断磨练与成长,而我们在真正的大学里不知有没有虚度青春。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很贴近生活也会让我们有

很多思考的题目。记得我没看内容时,就是被这个题目吸引了。看过之后,我也感触颇深。我的童年已经过去,我的大学正在进行,而我一直在人间来来往往。我想说,每一个过程都是不可重复的,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会让自己明白很多道理。三部曲教会了我去珍惜,去追求,坚持不懈,为未来而努力。

第四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价值内涵探析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承载体。境内有以里耶战国古城、秦简为主的历史文化,湘鄂川黔红色革命史为主的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三大主流文化。土家古村落(民居)作为三大主流文化的承载体、综合体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古村落(民居)文化。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十年来通过对武陵山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它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2007年1月25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章忠民高级工程师在测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政府旧址时就误认为三合水结构、两头转角的土家转角楼为古时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这么说,在江南其它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是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靛房、他沙、洗车、贾市、桂塘、红岩、召市、茨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兔吐坪古村寨、托利湖古村寨、召市古街区、二厅岩古村寨、树比冲天楼、天桥刘家大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平周氏民居群落等古村落、古民居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了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如捞车古村寨、冉家寨古村寨等。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在规划选址、组合布局、彩绘装饰上无不体现了土家人的命理思想、审美范式、工艺特性和民俗学意义,把“道法自然”和运自然为我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一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的,所以它首先具备了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见证土家历史的实物证据。因为透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可以看到它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筑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文艺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情况。这些情况无一不在土家古民居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细部装饰及其信仰系统中得以体现。

二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

部装饰上。土家民居的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的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的。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土家民居中的艺术作品是土家民间艺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所蕴涵的工艺制作经验值得今人参考借鉴。它们所具有的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欣赏和赞叹。

三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工艺价值。“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锄料加工、画墨、凿眼、清枋、号字、排扇、起扇、砍梁、上梁、钉椽皮、上瓦、装屋等工艺。另外,瓦和磉磴岩的制作和细部装饰工艺也非常精湛、考究。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和树比冲天楼空中“八卦”形排水体系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这是土家先人为我国建筑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土家凉亭桥、土家耶搓(神堂)的建筑形制也都为今人研究土家建筑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民俗学价值。“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民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一部土家建筑的实物史,对于研究古代土家民居布局、艺术造型、民族风格传统和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及相关工艺技术都是可靠的实物资料,从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方面为今人设计、创作新的建筑作品提供数据参数和重要参考。湖南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亟待加强保护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日前,湖南有关部门对龙山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独具历史风貌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展开了调查。

土家古村落概述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7年来对武陵山区,特别是鄂西、渝西、黔东南、川北等地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他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在江南其他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等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

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部装饰上,其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和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画墨、凿眼、排扇、起扇等工艺。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

“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风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土家古村落存在问题揭示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有的保存完好,风格传统均在,有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损严重。

认识不足,建设失位。在小城镇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由于建设者、开发者对土家民居历史形制和外观结构缺乏认识,对特色土家民居建筑形式缺少了解,导致拆土家特色民居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挖掉被人们踩得溜光、保存着历史痕迹的青石板重新铺制的行为也不鲜见。

民居产权共有,保护意识缺乏。调查发现,保存经年的土家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大多数土家古民居产权归属家族共有,其内住户、人口众多。虽为同宗血脉,但对土家民居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加上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古民居内封门、堵窗、打洞、装修、砌墙等乱拆乱建、乱修乱挖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家民居风格传统损毁严重。

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启动,土家古民居生态、生存环境濒危。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在决策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是位于各级政府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古村落、古民居进入决策视野,但也不是主要内容,只是作为附属部分起帮衬作用。决策上的随机性,让土家古村落、古民居难以进入政府建设规控或遗产保护范围。由于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

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导致了无管理机构、无保护经费、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措施的“四无”局面的形成。

调研不够深入,保护管理依据不足。龙山的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土家人创造的遗产资源,其中蕴涵的厚重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尚未得到抢救、挖掘。调查显示,龙山具有代表性、经典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目前尚无一种能全面、系统反映土家古村情况的推介材料和专著文献,理论认定尚属空白,有待于有识之士去全面地调查、研究和揭示。

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管理

在保护管理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明确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要保护什么的问题。

第一要保护古村落历史遗存。古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村、古民居、山水风景、历史遗址。它们是古村落的标志,必须首先保护。第二要保护古村落的风貌、自然环境、民居风格。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高度、体量、色彩、外观形式等。第三要保护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价值、有特色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服饰、工艺、民俗、饮食等。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围绕土家古村选取试点村,以此来推动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必须根据古村落的历史特点来确定古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土家古村落中的古迹、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卵石岩板路、古民居等古村落具体的文化标志,除了对其本身要严加保护外,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保护。

第五篇:土家风情园(范文模版)

欢迎大家到国家4A级旅游景点——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来做客,我叫小周,我将陪同大家一起走进土家风情园,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感知土家族的文化。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竣工于1999年,由张家界市土生土长的土家人杨刚年兴建,耗资人民币7500万元,占地面积60余亩,是国内展示土家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代表之作。园内主要建筑有土司城堡、摆手堂、九重天阁、土王宫、土王宴会厅、土家山寨等,是一个浓缩了中国土家族农耕文化、兵战文化、土司历史、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俗风情、饮食起居的大型民族民俗文化景点。园内收藏了各种木雕花窗308个、木雕花板432块、雕花门318块、石雕柱础999个、红砂石栏杆 5000余米,其中九重天世袭堂共用木柱1008根、木枋10088匹,同时收藏民族民间书籍及各种著作500余部(册),收藏其他文物逾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安德鲁·迈克尔先生参观土家风情园后说:“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是中国土家族的大博物馆。”

进入园内之后,我们朝左边看去,会发现一个由五根大木柱构成的亭子,这便是“祗柱亭”。“祗”又叫“社”,是土家人最崇拜的土地神。祗柱亭的五根大柱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土地神保佑土家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每根柱子上还有—个人物雕像,特别清晰,他们是土家族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祖先:巴廪君、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覃垕王。

请大家抬起头来,一座石牌坊矗立眼前,上书“东南第一功”五个大字。这座石牌坊目前是江南最大的石牌坊,记载着土家族一段辉煌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泛滥,于是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抗击倭寇。茅岗土司覃尧之接到军令以后发愁了,因为军队开拔的这一天刚好是过年的前一天。但为了保家卫国、驱除倭寇,覃尧之号召土家族的父老乡亲提前一天过年,做甑子饭,吃砣子肉,喝大碗酒,为出征的土家男儿壮行。后来,土家族就将过年提前一天赶着过的风俗沿袭了下来,这就是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这些英勇的土家男儿到了东南沿海以后,通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将倭寇全部歼灭,立下了赫赫战功。嘉靖皇帝龙心大悦,亲自授予“东南第一功”的荣誉给这些土家族兄弟。

我们脚下的这块空坪就是土家族的露天摆手场,是土家人祭祀先祖跳摆手舞的地方。2002年9月22日,这里举行过一场大型的千人茅古斯表演,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茅古斯舞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被喻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男人身穿稻草衣服,女人身穿树叶和树皮制成的服饰,用舞蹈来表现土家先祖生产、生活、婚姻嫁娶的情景。

这是土家族的祭祀柱,也叫图腾柱,直径1.2米,高12米。石柱上有“汇集武陵精粹,传承土寨风情”十二个大字,是用鲁班文写的。大家看石柱的顶部,那是一只老虎的塑像,相传土家族先祖巴廪君死后变成了白虎,于是老虎就成了土家族的崇拜物。

这既象庙宇又象戏台一样的建筑,就是土家族的摆手堂。早在远古时期,土家族就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大型的民族舞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先祖跳的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跳摆手舞还要唱摆手歌,主要表现祖先的起源、迁徙、繁衍、战争、生产、生活等创世业绩,所以摆手舞被称为土家族古典文化中最伟大的民族史诗。

衡山导游词 ·张家界导游词 ·南岳大庙导游词 ·天心阁导游词

这是按照土家祠堂式样修建的土王宫,后面连着的两栋封火墙是土王行宫,再后面一栋吊脚楼则是土王后花园。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始于元代,由于高度自治,被视为土司小朝廷。土司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与土民有等级之别,连居住的房屋也有等级之别。土关衙署,可以绮柱雕梁,砌砖盖瓦;土民只能叉木架屋,编竹为墙;社巴头目虽允许竖梁柱装板壁,但不能盖瓦,违者治罪。故民间有“只许买马,不许盖瓦”的俗话。这座土王宫,现在是拥有100多间豪华客房的三星级标准的宾馆,阁下如有雅兴,不妨在此下榻,感受一下多情好客的土家人的星级服务。

这蔸槐树看起来不够高大,可是纵纹密布,有一大把年纪了,有千年槐树之称,是土家风情园的镇园之宝。

“不上九重天,枉到风情园。”九重天世袭堂是土家风情园的精华和灵魂所在。该建筑由土家民间艺人李宏进设计,依80度陡坡而建,高48米,共9重12层,整个楼房全部用木栓连接,没有一颗铁钉,堪称土家族建筑史上的奇迹。2002年9月22日,九重天吊脚楼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为目前中国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质结构吊脚楼。2001年4月6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土家风情园时,对九重天赞不绝口:“一批民间匠人能造出这样辉煌的吊脚楼,而且还解决了力学的问题,真是不简单。”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学家何重义先生说:“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完全可以和苏州的园林相媲美。特别是九重天世袭堂,犹如玉宇琼阁,令人神往!”古人说,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寨。古人又把九重叫做天,说天有九重,最上一重是上帝和君主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叫它“九重天”。

这里是农耕民间工艺作坊区,所展示的是土家人部分日常生活用具及装饰物品手工制作的工艺流程。土家人的挑花、打花、蜡染、木雕、石雕、竹雕、木艺、铁艺以及涉及生产、生活的种种民间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请看这些篾织小饭篓,是土家人上山劳动带午饭用的,它的特点是透风卫生、不入蚊虫,夏天盛饭或其他食品,三五天不馊臭,真正称得上是环保餐具了。

这里的土家妇女在纺纱织锦、打花带。土家锦,又称土锦,而土锦中,又以西兰卡普最为出名,西兰卡普的俗名叫“土花铺盖”。从北宋年间起,土锦一直是土王酋长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请到这里看看土家人的草编工艺和雕刻工艺。土家族雕刻工艺美术门类众多,主要有石雕、木雕、竹雕等,尤以木雕、石雕最为出名,木雕中又以浮雕见长,产品多为窗雕、门雕、桌雕、床雕、房屋柱枋塞角雕等等,可以说是无处不雕。主要题材有花果、虫鱼、鸟兽、历史传说、戏文故事等,原材料有柏杨、紫檀、香椿、樟树、香楠等。

来到土家山寨,大家会想:土家人为什么会修建这种吊脚楼建筑呢?这是由于土家人多居住在深山峡谷,田无巴掌大,地无一尺平,加上山中多毒蛇猛兽,所以,只能随地就势把房子建在悬崖陡坡上或临溪靠水。从形式上分,有双手推车、钥匙头、曲尺形、一字排、单檐吊、双檐吊,甚至重檐叠起,形成层次复杂的天宫帝阁一样。大家进园就看到的那座九重天世袭堂,就是吊脚楼的经典之作。

土家人居住在深山峡谷,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饮食文化。比如土家人爱吃酸辣,“一日不吃酸和辣,走路脚软眼也花,心里就象猫爪抓”。土家人多食五谷杂粮,做粑粑是家庭主妇的绝活儿。如冬吃打糍粑,春吃篙子粑,夏吃麦子粑,秋吃苦荞粑。还有竹叶粑、桐叶粑、荷叶粑、发粑粑、粽子粑、葛粑、蕨粑等等,一听名字就叫人流口水,要知其中个味,不妨亲自尝一尝。

这是油榨坊,由牛碾、炒锅、蒸锅、木榨组成,是土家人专门榨菜油、茶油、桐油用的。这个牛碾又叫旱碾,大山界上缺水人家的吊脚楼下,大多是这种碾子。油榨的工艺流程是,先将原料在炒锅内炒个八成熟,用牛碾碾成粉末,再用甄子蒸熟,然后用铁圈加稻草将粉末踩成枯饼,安置在油榨里,经过高强度挤压把油榨出来。

土家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您想对土家族作进一步了解的话,请您晚上到土家风情园圣火堂来,届时将有大型的少数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着您,会为您难忘的张家界之旅增添一道光彩。

土家婚恋“三部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