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俗世奇人 教案
20、《俗世奇人》教案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任志力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有关生字新词。
2、掌握本课作者及其文学常识。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5、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6、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情境渲染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有关生字新词。
2、掌握本课作者及其文学常识。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两位俗世奇人。板书课题“俗世奇人”。
二、示标
全体齐读学案《俗世奇人
(一)》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四、按学案自学
五、展示并纠错
1、以小组长为核心,集中全小组力量解决学案内容。
2、各学习小组上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
3、将上报上来的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征集解决方案。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星激励。直至各小组都没有疑难为止。
4、分解学案内容,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方法为: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探究结果,其它小组质疑、评判。确定是否为其加星激励,对提出正确的改正意见的或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的也要及时给予加星激励。统一答案如下: 基础知识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褒贬(bao1)名角(jue2)兴旺(xing1)抠下(kou1)发怵(chu4)露馅(lou4)戳穿(chuo1)
2、文学常识填空。(1)《刷子李》和《泥人张》均节选自 《俗世奇人》,作者是 冯冀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啊!》、《神鞭》 等。
(2)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所塑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能力提升部分:
3、整体感悟
(1)文章标题《俗世奇人》,其中“俗”字说明了所写人物均为 大千世界里的普通人,“奇”字则写出了他们 又是有着奇异技能的不平凡的人。(2)全文共写了两个“奇人”,请分别简要概括出他们的事迹。
泥人张: 面对“海张五”的挑衅,运用手艺和智慧来“回报”海张五。好嘴杨巴: 李中堂吃茶生误,杨巴凭嘴解难后扬名。(3)读完全文你感觉泥人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手艺精湛且有正义感的江湖艺人。
4、请你整理出本文的情节结构图。
迁移拓展部分
5、天津人好把手艺人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如刷子李,泥人张等,《水浒传》中称呼绰号也很多,试照样子说出几个。例:及时雨——宋江
智多星——吴用
(豹子头)——林冲
(花和尚)——鲁智深
(行者)——武松
(小李广)——花荣
(浪子)——燕青
(浪里白条)——张顺
六、记背答案。
七、堂清,并确定日清对象。
八、教师小结。布置日清有关事项。
九、课后反思:
《俗世奇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俗世奇人》。板书课题:俗世奇人。
二、示标
全体齐读学案《俗世奇人
(二)》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四、按学案自学
五、展示并纠错
1、以小组长为核心,集中全小组力量解决学案内容。
2、各学习小组上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
3、将上报上来的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征集解决方案。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星激励。直至各小组都没有疑难为止。
4、分解学案内容,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方法为: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探究结果,其它小组质疑、评判。确定是否为其加星激励,对提出正确的改正意见的或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的也要及时给予加星激励。统一答案如下: 基础知识部分: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那天下雨,„„起身去柜台结账。
1、文中写海张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怎样的特点? 答:肖像描写。趾高气扬、仗势欺人。
2、“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泥人张对海张五的蔑视。
3、泥人张捏好海张五以后,“他就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这个“戳”字能用“搁、扔、甩”等词代替吗?
答:不能。因为这个“戳”字透露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能力提升部分
阅读课文“杨七的手艺好,„„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是芝麻”作下列各题。
4、文中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够更好地表现李中堂飞扬跋扈的性格特征。
5、李中堂听了杨巴的解释,为何不怒反喜?
答:因为杨巴不仅解释了茶汤上漂着的是碎芝麻,更重要的是不露痕迹地给了李中堂面子,所以李中堂觉得他非常机智,应变能力很强,不怒反喜。
6、文章写好嘴杨巴,为什么前面费了那么多笔墨写杨七的好手艺呢?
答:交代杨七的好手艺,尤其是他的第二手绝活,是为了给下面的文章埋下伏笔,正因为他用得是碎芝麻,才有了后文李中堂误以为是脏东西,杨巴巧妙解围的故事,同时也可以衬托出杨巴的口才超群。如果不是杨巴机智应变,杨家茶汤也不会名满津门。可以说,杨巴的口才比杨七的手艺更重要。迁移拓展部分
7、你身边有“奇人”吗,如果有,请用学习本文语言风格介绍给大家。略
六、记背答案。
七、堂清,并确定日清对象。
八、教师小结。布置日清有关事项。
九、课后反思:
第二篇:《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俗世奇人”——“泥人张”、“杨巴”的高超技艺及过人智慧。2.品味本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培养学生爱护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师适时点评)今天,让我们进入第20课的学习,来见识见识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俗世奇人。(板书课题)
(展示教学目标)
二、简介作者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生字抢答 词语解释抢答,小组竞赛
三、解题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四、自由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复述故事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五、把握人物形象
1.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
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分析这些句子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他与海张五的较量的智慧,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泥人张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2.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六、品味文章语言
1.文中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运用强烈的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海张五无端挑衅,无赖的丑态;换成其他的动词“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全找回来了”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3)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好嘴杨巴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然而,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俗世奇人泥人张泥人高手 遇海张五 智斗传千古 生意红火 遇李中堂 巧答美名扬
手艺好嘴杨巴 嘴艺天津民俗
第三篇:《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发蔫(niān)擅长(shàn)绰号(chuō)刷浆(jiānɡ)难堪(kān)一瞅(chǒu)发怔(zhēnɡ)怵(chù)抠(kōu)戳(chuō)瓢(piáo)褒贬(bāo biǎn)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学习《 泥人张》
《泥人张》是一篇自读课文,抓住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赏析精彩句子及对文化遗产的爱护。
本文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 8
三、导入新课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四、自由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问题设计: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那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板书:海张五
泥人张)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五、巧妙的情节安排
问题设计:
1.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默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提问: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
六、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把握人物形象
1.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
/ 8
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描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智慧,从他与海张五的较量上,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3)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七、品味文章的语言
1.本文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B、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能否改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
原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运用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寻”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无端挑衅,无赖的丑台态;“寻”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
/ 8
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归纳: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具有地方色彩„„入手。
3.学习赏析上面句子的方法自主赏析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抓住“戳”字。
(2)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抓住“抠”、瞅“来分析。4.补充:
A、胖女人发怒了,短短的脖子猛然伸长了,陷在肉里的小眼睛居然瞪了出来,叉着腰,跺着脚,唾沫星子乱飞。
抓住“短短“、”瞪“、“叉”、“跺”等词语。
B、何满子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从修辞、地方色彩等角度。
八、探究课文
1.文中的“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
2.文中天庆馆里的伙计,对泥人张的到来无动于衷,对“海张五”则是巴结权贵,谄媚之极。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仔细揣摩这句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们邪道,靠劳动吃饭行道正,站得直。
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适者生存,不进则退”,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真才实学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沟通。)
/ 8
九、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十、作业
《泥人张》这篇短文情节性较,具有浓厚的戏剧性,请同学们 把它编写成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 8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
/ 8
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 8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六、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奇人 狂人 凡人
绝活绝智 横气冲天 贫而不贱 8 / 8
第四篇:《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和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和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上学期,我们在语文书中认识了手艺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能把不满一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再现当年“苏轼泛赤壁”的情景。又认识了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仅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营造了一家人由梦中惊醒到众人救火的场景,真可谓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从语文书中认识一位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
(二)说奇事,感妙文
1、“泥人张”简介
2、听课文,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泥人张智胜海张五)
(三)品绝艺,赏奇行
1、泥人张为什么会和海张五之间产生联系呢?(因为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海张五为什么独独拿泥人张找乐子?
2、别人看见海张五是什么样的表现?泥人张呢?为什么泥人张不怕海张五? 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清高自爱,不卑不亢)
3、海张五出场的架势,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你可以看出海张五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4、泥人张捏海张五的泥从哪里来的?(鞋底抠出来的),捏好以后是怎么做的?(戳)
(写出了泥人张内心深处对海张五的鄙夷与不屑)文中还写到:“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找”字用的很好。写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5、泥人张是不害怕海张五的,那么别人是真的害怕海张五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四)聊俗世,做奇人
1、贱卖海张五的是谁?
2、答案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留给大家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种写作手法叫“留白”。这正是作者冯骥才的高明之处。出示作者简介。
3、故事真有趣,人物也真传奇,这一传就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他究竟传的是什么呢?(天津特色的方言,俗世了不起的奇人,高超的民间传统技艺等。但是现在我们有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了,比如微雕技艺、剪窗花等等,所以我们要珍惜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让它们在新时期再次大放异彩。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也就是这俗世中的奇人)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冯骥才先生用自己的文笔书写传奇,记录传奇,愿我们每一个同学在这俗世里,也都能做一个了不起的奇人。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名校》第20课练习。
板书:
泥人张
技艺高超
不卑不亢
俗世奇人
第五篇:《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情节安排并能够根据文中情节进行复述;品味语言,赏析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身边的俗世奇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
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教法学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想挑战吗”,你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举出一个例子。如、用铲车开啤酒的司机。今天我们学习在天津卫这个地方的一些有奇特本领的平常人。他们各自都有非同寻常的本领,虽然他们的姓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的本领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先让我们见识一下:播放视频。看完奇人高手表演,不禁让我们拍手叫绝,原来在我们的大众百姓生活世界里也是卧虎藏龙,无奇不有,今天我们还要来见识两位奇人,他们就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刷子李和泥人张。
二、出示目标,指导自学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问题
一、“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 问题
二、“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奇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问题
三、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三、小组合作,组内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
怵()
抠()
发怔()
发蔫()一瞅()蘸()撂()
2、留意课文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3、选一男一女生分别复述故事内容,比一比谁复述得更精彩
4、学生评价
四、小组汇报,组间交流
过渡:刚刚同学的复述让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字概括你们对刷子李和泥人张的总体印象呢?
学生可能说出“奇”“绝”“妙”“神” 师:“奇”在哪?同学们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合作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并对他们给予简单的评价。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选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小结: “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吃这一碗饭的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而“泥人张”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抓住关键,教师点拨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你从以下几句话中任选一句话,仔细朗读品析,不妨试着用津味来品读一下,揣摩这些语言所表达出来的韵味。
教师展示以下语句: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自选句子,朗读品析。然后请学生站起来,个别朗读自己挑选的句子,并回答问题。
讨论后明确:(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应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而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该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另外,还不妨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含义分析: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有比较才有高下,一组对比就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句突出体现了他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②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
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再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哪是刷墙,简直是在舞蹈,真有《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风采。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纸上。
又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③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又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六、心有灵犀,学生总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泥人张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海张五的狂妄、跋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本领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天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值得深思的是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七、课后作业
A.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刷子李”和“泥人张”的行事、做人方式能行得通吗? B.《伴你学》练习题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刷子李
行事奇
做派奇
泥人张
沉稳 干练 个性内敛 应对从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