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鹏东师练习题及答案《历史课程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简答题
1、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方法?
第一,巧思妙设问题情境 第二,音美配合渲染情境 第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
第四,动用直观再现情境
第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2、简述教师备课的意义与基本要求 意义:(1)备课程度决定教学效果。(2)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3)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备课的基本要求:(1)要充分全面地备课。(2)要有计划性。(3)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4)要有针对性。
3、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4、历史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1)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性与时间顺序性。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组织完整。
(3)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紧扣教材,适当补充。
(4)择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5、历史课堂教学有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
根据当前中学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在一堂课内只有一个教学任务,一般采用单一课的类型;在一堂课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一般采用综合课的类型。课的类型不同,其结构也不相同。(1)单一课的内涵及其结构:单一课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任务,分为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和检查知识课、讨论课、赏析课等6种类型。
(2)综合课是历史课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它在一节课内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一般地说,综合课适用于头绪不多、份量适中、在一节课内可以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教材内容。但是,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和力量不可以平均分配,讲授新课仍然应是主要任务。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新课引导,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6、中学历史教学有哪些主要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而确定,主要有:史论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7、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3)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利用历史教学网络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8、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9、简述21世纪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
本轮课程改革所推出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前言”:结合目前的课程改革,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阐述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总体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转变课程功能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历史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在大致划定历史课程内容范围和框架的基础上,用明确的行为动词表述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程度的基本要求);第四部为“实施建议”:为确保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而提出的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第五部分为“附录”:历史课程的有关附件,如教学活动案例、行为动词用法一览表等。
10、简述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与特点?
综合而言,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为:(1)在课程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2)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精选”;(3)在学习目标上“以质取胜”;(4)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中心”。
世界范围内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为: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11、简述历史教材的定义与类型?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凡是承载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信息的物化材料,都可视为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类型:历史教材应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历史学习指导书、历史练习册、历史教学插图、历史文献资料、历史著作及补充读物、历史理论读物,与历史及历史教育有关的音像资料:幻灯片、唱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相关的电脑软件及因特网上各种相关信息,与历史有关的实物材料、文物、模型,例如革命纪念地、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
二、论述题
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构建特点?(1)力图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初中设置的课程都必须以学生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的事物较容易理解,对理性的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因此,初中历史标准内容选择,既力图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适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问题,又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兴趣爱好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防止把史学研究专业性太强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克服成人化倾向,避免“难、繁、偏、旧”现象。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世界现代史板块中内容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在学习主题上,《标准》只做客观描述,不做过多的主观性评论。如中国古代史板块中“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题,这个主题并未明确指出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也没有说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变革,因为,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大,《标准》不表示支持或否定哪家说法,以免引起混乱。此外,《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学习主题一概不用诸如“伟大的”“进步的”“腐朽统治”“反动政策”等情绪化字眼,表述力求平实,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以便保持历史原貌。
(3)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择取反映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在初中教学阶段,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倾向,注重其课程性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初中历史课程毕竟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了。因此,历史学习主题的确定,必须以历史学科为基本依据,反映历史的基本进程和特点,呈现历史的主要内容。如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的第一个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确定: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基本上也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取舍。对历史知识点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精简,以避免面面俱到。与此同时,围绕着这条历史发展主线,对一些知识点的选择角度也不同于以往,而是根据学习主题而有所侧重,如对太平天国运动中抗击洋枪队的史实的选取,对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舰队的突出,等等。
(4)内容标准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例如,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提出“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全新思路和重大突破,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探讨中国现代史重大问题的切入点。“探讨”既是方法也是过程,内容标准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亲身实践和具体地感受历史,把中国现代史知识与认知能力、运用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5)内容选择注重对世界文明多元性与共容性的强调,以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个人首先应该爱他的祖国,但这种爱国情感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和平与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现代文明民族和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意识,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高尚修养。如世界古代历史讲述了人类是如何从蒙昧、野蛮的状态步入文明的,讲述了人类如何从一种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从而走向整体的。它回顾了世界众多民族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类问题的可持续性能力。
2、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政治史内容构建特点?
(1)仍然重视政治史,但调整了政治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从内容设置情况看,政治史仍然占据很重的分量。但与以往任何版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标准”比较来看,其比重已经明显下降。
(2)以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政治文明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史作为政治史的基本内容。
“标准”明确指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标准”是按文明史范式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政治文明”是新课程中政治史部分的“关键词”。
(3)力图克服和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评价指向,在“标准”的行文及要求中都力求以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4)动态地考察历史上的政治现象,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历史上的政治问题。(5)注意历史上的政治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的联系。
3、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经济史内容构建特点?
(1)创造性地设置经济史必修模块,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2)提出经济史教学的新理念。
(3)合理地吸收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
(4)贴近现实的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充满时代气息。“课标”中列出的诸如“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要点,均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气息。
(5)提出丰富多样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史教学活动建议。
“课标”列举了收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编辑墙报、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考察、讲演、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同时,建议要重视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注意活动的可选择性等。三实践题答案略
二
一、简答题
1、简述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姿教态。
2、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功能?
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
(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调节功能。(4)激励功能。(5)反思功能。(6)记录功能。
3、简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1)适应新历史课程的需要。(2)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3)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4)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讲授法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方式?
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5、简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问题性。(2)实践性。(3)综合性。(4)自主性:(5)合作性。(6)情境性。(7)论证性。(8)过程性。(9)探究性.二、论述题
1、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训练的作用,使之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训练前应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训练的形式不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也各异。例如每种练习都有它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前,必须首先把该项练习的目的与要求向学生讲清。这样做可以避免练习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少做错题,少走弯路。
第二,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坚持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具体指导,尤其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同一形式的基本方法、步骤是相同的。教师要把各种练习形式的基本方法向学生讲清,必要时可做示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还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因为多种形式练习的交替进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减少疲劳,使注意力持久。
第三,基本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可能一下子形成,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例如填空练习,可先进行单项填空,再进行多项填空,识图填图练习,可先识图后填图,再指导学生进行绘图训练。在训练速度的掌握上,应先慢后快。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某种训练方式时,应放慢速度要求,而当某种训练方式熟悉之后,可要求提高速度。
第四,练习次数与时间要适当分配。俗话说:“功到自然成”,“熟能生巧”。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快慢在某种意义上与练习次数的多少和练习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适当增加统习的次数和延长每次练习的时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这一点绝对化,无限制地增加,认为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越好,那就会走向反面。因为无限制地增多次数、延长时间,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倦,把练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兴趣就会降低,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恰当地控制次数与时间,多进行分散练习,少进行集中练习,形式相同或相似的练习不要连续进行,最好是把形式不同的练习交叉进行。
2、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形成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课堂学习的认识活动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阶段。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已属过去而不能重演,又不能通过实验而使其再现;历史文物等虽有使人睹物思情之功,但又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不能普通运用。因此学生感知历史知识更多的是靠教师的语言和学生自己对教材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阶段,那末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则停留在现象上,而没有掌握其内在联系,不能把握其本质。只有向历史概念这一高层次转化,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且有运用于实践的可能。因为历史概念具有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在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是个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
第二,形成历史概念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重要关键。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历史概念及其史学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因此学主要认识并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其关键便是形成历史概念。
第三,形成历史概念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历史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逐渐从历史现象提高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但现象和本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概念是从许多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本质的东西,能更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假如历史教学中忽略了历史概念,学生便会在一大堆史料面前茫然失措,无法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就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同时,概念还有发展和培养学生智能的作用。因为历史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一些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即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才能形成,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3、历史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命题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试题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符合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与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任务与目标,历史考试的试题应该根据这些任务要求拟定,检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悟出一定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2)命题要突出重点,兼及全面。突出重点,就是命题必须反映教材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论述题,最好是在教材的重点内容中拟定。还应注意各方面的内容在命题中的比例配置,重点分布均匀。这样的试题就会提高考试的效度,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
(3)命题难易要适宜,试题数量要适当。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都会做或都不会做的试题不要拟定。就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三种类型试题的难易程度而言,基本题反映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具有一般水平的学生都能回答,这类题可占总分的70%左右;综合题是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这类题可占总分的20%左右,提高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有独创性,这类题份量不宜过重,以占总分10%左右为宜。总之,命题应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会达不到考试图的,而且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注意试题数量。在一般情况下,题量应适当大一点,因为考试的效度与信度有关。试题数量越多,分数的分布越广,信度也就越高。(4)命题表述要确切。试题的文字要浅显简短,措辞要准确、完整,题意要明确,回答范围不宜过宽,不要形成一题多解,各题要彼此独立,互不干扰,试题中不要有暗示本题或其他题的答案线索。例如问答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情况怎样?这样的问法太笼统,涉及的范围太大,深度、广度的要求不明确,学生难回答,教师也难以评定成绩。
4、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宜的方法,比如: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可以应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育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探讨发现法、引导谈话法或范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
(2)依据教学的内容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典章制度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适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历史事件等史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一般适用于讲述法;对典型的历史场景、人物特征的揭示,适用描述法;概括性、规律性强的内容可以考虑选用启发式的讨论法或谈话法等。选择运用恰当的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等,都影响着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针对初中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吸取各法的长处,如演示法、描述法的直观性、形象性,讨论法的参与性和民主性,谈话法的启发性等,加以巧妙组合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适合课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类型,也称为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种类。它是依据保的不同教学任务而划分的,一般有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因为具体任务的不同决定了课型类别的不同,而教学方法又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针对不同课型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综合课可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新授课通常选用讲述法、演示法等;复习课可选择概括性强、简明易记的图示法、概述法等;巩固知识课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总之,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长处,利用好其优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方法的设计还要能发挥教师本人的特点和长处
复杂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班级的学生,不同教师运用同样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取得的效果还是会有区别的。从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来看,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绘画制表能力的高低、知识面的广狭、形象思维发达或抽象思维发达的不同等差异,所以教师要基于自我能力,选择容易发挥自己特长而又有效的方法,加以精心构思和设计,往往更能加强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是选择、设计历史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考试制度等因素也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三实践题答案略
第二篇:奥鹏东师——《学前教育学 》答案[定稿]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福禄贝尔
答:福禄贝尔是德国学前教育家,被尊称为“幼儿园之父”。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系统阐明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他著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学法》、《幼儿园书信集》等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并倡导了幼儿园活动,并且是第一位为儿童制作游戏玩具的人。2.生长理论
答: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理论,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而实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绝不是放纵。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杜威既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生长内部条件的漠视和压制,也反对传统学校中社会精神的匮乏。3.发现法
答: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理论,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而实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绝不是放纵。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杜威既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生长内部条件的漠视和压制,也反对传统学校中社会精神的匮乏。4.幼儿园物质环境
答: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理论,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而实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绝不是放纵。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杜威既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生长内部条件的漠视和压制,也反对传统学校中社会精神的匮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1.《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答:
一、无歧视原则。无歧视原则是指每一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儿童不应因其本人及其父母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财产状况和身体状况等受到任何歧视,不管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出生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障儿童,都应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或忽视,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也不应因其父母、监护人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信仰和观点而受到影响。
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指涉及儿童的一切事物和行为,都应首先考虑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三、尊重儿童基本权利的原则。是指所有儿童都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和发展。
四、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是指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
2.出生至周岁儿童教育的要点。
答:
一、无歧视原则。无歧视原则是指每一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儿童不应因其本人及其父母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财产状况和身体状况等受到任何歧视,不管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出生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障儿童,都应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或忽视,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也不应因其父母、监护人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信仰和观点而受到影响。
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指涉及儿童的一切事物和行为,都应首先考虑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三、尊重儿童基本权利的原则。是指所有儿童都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和发展。
四、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是指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
3.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答:(1)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2)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3)适宜于幼儿身 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4)符合教育目标与要求;(5)适宜于社区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条件。4.活动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5.学前儿童德育的目标。
答:就是培养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心理品质,使孩子的品德和性格具有良好的开端,为其今后的思想品德发展打下最初的基础。6.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构成因素。
答:
(一)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二)幼儿: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体现者,幼儿的发展程度从多方面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内容:教育活动内容是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的,其直接依据是教育活动目的。教育活动内容是直接与幼儿发生联系的部分。
(四)方法:教育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方法是协调活动中众因素之间关系的直接工具,活动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果。
(五)环境和材料: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操作和互动的对象,活动环境和材料与教育目的、内容的一致性,环境材料的安全性、其数量、特征与幼儿年龄特征的适应性,都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指导下的“超前学前教育”。
答:
(一)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二)幼儿: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体现者,幼儿的发展程度从多方面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内容:教育活动内容是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的,其直接依据是教育活动目的。教育活动内容是直接与幼儿发生联系的部分。
(四)方法:教育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方法是协调活动中众因素之间关系的直接工具,活动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果。
(五)环境和材料: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操作和互动的对象,活动环境和材料与教育目的、内容的一致性,环境材料的安全性、其数量、特征与幼儿年龄特征的适应性,都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
(六)“超前学前教育”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遭到人们的质疑。“超前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伴随终生的过程。
(七)关键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对于不同儿童,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会有所不同。
1、“超前教育”等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步读书”等。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而非以书面语为主。
2、“超前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 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获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八)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超前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原则,在儿童的生理及心理条件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2.结合实际论述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和手段。
答: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属于人类依靠期的体育活动。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进行体育的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也就要求有与青少年不同的独特的安排。
1、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合乎卫生要求的房屋、设备和场地,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充足的睡眠,合适的衣着。
2、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科学地安排人的生活中主要活动的顺序和时间,所以制订生活制度的依据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根据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及考虑季节的变化、地区的特点以及家长的需求来制订。做好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即:晨间活动,早操和晨间锻炼,教学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至离开幼儿园。
3、培养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和独立的生活能力: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包括睡眠、炊食及保持个人身体、服装及环境清洁等习惯。首先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每天睡眠的时间一般不低于12小时,其中午睡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要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良好习惯,睡眠的姿势要保持仰卧和右侧卧为宜,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学习整理床铺、把衣服鞋袜整齐放在固定地方的习惯。其次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愉快进餐、正确使用餐具、定食定量、不偏食不抵消食、不边吃边玩、不吃零食等。再次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每天洗脸、洗脚、刷牙,经常理发、剪指甲、擦鼻涕,正确使用手绢,会保持服装的整洁及环境的清洁等。
4、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表现形式主要为:早操、体育课及户外体育活动。安排好幼儿园体育活动,其活动形式表现为:A、按场地分:户外体育活动和室内体育活动。B、按组织形势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及分散活动。C、按规则为有规则活动和无规则活动。D、按使用材料为徙手进行的活动、持器械进行的活动、依靠大型器械进行的活动及利用自然进行的活动。E、按严密程度与指导方式的不同分为正规性体育活动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一些事项:运动量从小到大再到小。运动强度和密度合理搭配:运动强度较大,密度相对要小些,运动强度较小,运动密度可以适当增大些。做到身体各部位有机结合及注意季节气候的特点。
5、进行幼儿体格锻炼:锻炼的途径主要为:专门的体育锻炼,以称“三浴”锻炼及日常生活中的锻炼。
6、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注意幼儿安全:幼儿园保育员要履行好岗位职责:负责照顾好幼儿在园一天的生活(饮食、漱洗及午睡)。保管好本班的物品及用具,保管幼儿衣物等用品。负责本班房室、设备、环境及包干区环境卫生的清扫及清洁。负责按要求定期做好幼儿茶杯、毛巾、被褥等用具的清洁、消毒和保养。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合教师组织好教育活动。在保健医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配合维护幼儿安全及卫生保健。
7、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的要点为:为幼儿创造良好地心理环境。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通过游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称:“游戏治疗”。调动家长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奥鹏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错,著名课程专家艾斯纳和麦格尼尔的研究对课程及课程取向作了具体描述,并归纳了五种课程取向。普瑞恩特(print)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并指出许多具体课程所采用的是综合课程取向。
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错 ,课程取向可以影响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设计和分析具体的课程,也可以决定教育实践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一项具体的课程方案。可以说,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取向。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而有的人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但在具体地制定有关的课程方案或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执行课程计划时都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取向的反映。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r”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他指出:第一阶段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新材料,要求教师尽可能简练、清楚、明白地叙述、讲解或演示等。在学生获得大量彼此已初步联系的个别观念后,教学可进入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形成新观念与先前相关观念的联系。然后,再通过第三阶段,使学生对新旧观念联系的理解,上升到普遍性概念的领域。在该阶段,教师应严谨、周密地综合所教材料,概括出应有结论。最后,进入第四阶段,让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就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答:(1)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动性。(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须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
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答: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答: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期各阶段给予教师整体的指导。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发展网络教学。未来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运用能力是未来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未来教师的教学型态与方式,势必有所改变。教师可以透过网络教学的形式,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指导学生,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限制,进而逐步形成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紧密学习网。
建立学校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是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成长的园地,不过校园受限于教学时间的切割与空间的限制,往往限制教师分享与沟通的机会,此种现象不利于教师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行政人员充满使命感与责任心,共同以教育而非行政的角度,分享学校资源,倡导教育团队,相互引领,共同从事组织再造的工程,因此学校中人人充满教育热忱,事事物物均具有教育意义,学校成员也能时时反省与重组经验,并且以批判的途径,省察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角色结构与组织,以发展专业探究取向学校,学校就逐步形成一种学习型的社区组织。
培养学校合作机制。如果未来校本课程发展作法能确实落实,透过教学群与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必然会改变学校教学环境与系统的生态,学校会逐渐加强合作性,教师可以重新建构以学校为本位的专业社区,他们会强调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除了增加教师自主权力,以发展教师尊严与地位外,也能整合社区成员,结合社区资源,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孤立,增进教师成长及对组织的投入及效能,也使得学校是教育的专业社区,教师是专业的伙伴的概念能够实现
充实教师统整课程的知能。课程统整是实施课程统整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统整课程,不仅只是教材的组织与整合而已,教师必须提升至概念与原理原则的统整,同时与生活经验及社会结构相结合,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意识与批判反省能力,并能放下权威的角色,以学习的身份,从学生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与学生共同规划与设计课程,同时具有容忍、包容、协调以寻求共识尊重异议的精神,都是课程统整实施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能均依赖于教师在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充实。
发展教师行动研究能力。行动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理论与实际间差距,给予教师更多权力及责任,以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角度,来自我探索研究,改进教学事务,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极适合教师使用。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克服其不良互动。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可以从几下方面着手:
(1)成立多样选择的教师成长团体,给予教师选择教学群的机会(2)给予每个人做领导人的机会
(3)营造小组讨论时温馨的气氛
公平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提高课堂管理高效率就做到:
(1)加强课堂时间管理。
(2)优化课堂气氛。
(3)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第四篇:202_奥鹏东师《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现代教育技术》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网络教室
答:教室网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通常又称网络教室。
2、电子邮件
答: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的现代化通信手段。它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rn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4、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与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是Intern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T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上传递文件的最主要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电视的制式是如何划分的?我国采用什么制式?
答:目前世界上有NTSC、PAL、SECAM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NTSC制;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SECAM制;我国(包括香港)和德国、英国及非洲一些国家采用PAL制。
2、我国的教育类网站有哪几类?
答:从教育网站的功能不同,可以将教育网站划分为学历类高等教育网站、课外活动类教育网站、教育服务类网站。
3、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4、简述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
答:⑴环境、需求分析
⑵教学设计 ⑶脚本设计 ⑷编程、制作 ⑸评价与修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答:⑴能满足多媒体授课、综合演示研讨、现场教学等各方面的需求。可进行实物教学、图文现场教学,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充实了授课内容;
⑵由投影仪、电动幕组成的大型显示器,确保了课堂显示效果、媒体应用,并备有笔记本电脑、局域网接入口;
⑶使学生在声形并茂的环境中学习,加深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⑷方便灵活的控制系统,使教师能从容的调整教学设备,思路清晰。
2、简要论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加涅的学习论体系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学习结果分类论、学习层次论、学习过程论及学习条件论。其中,在学习结果的分类上,他从人类习得的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的性能。⑴.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使个体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例如,低年级的读、写、算的学习,就是智慧技能的早期形式。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它是一种“怎么样”的知识,一般说来,被称为“程序性知识”。个体在学校中所习得的智慧技能是非常多的,但可以根据其心理过程的不同复杂程度进行分类。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辨别是能区分不同的刺激,对不同的刺激进行不同的反应。形成概念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共同属性并给同类事物赋予同一名称,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是具体概念,反映对象各种属性及关系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规则揭示了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规则指能够运用规则进行操作,作出正确的反应。高级规则是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规则,是更复杂的规则。每一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特性,即都有不同的外在行为表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可以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高级规则来进行问题解决。⑵.认知策略
如果说,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那么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是一种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动的技能。它可以包括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认知策略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是一种特别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者可以选择认知策略作为解决新异问题的模式。⑶.动作技能
在加涅看来,技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智慧技能,即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另一类是认知策略,即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第三类为动作技能,即身体和肌肉协调的能力。动作技能可分解为构成整个操作的“部分技能”,学会将已习得的部分技能综合起来,对整体动作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完成。⑷.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一种我们能够“陈述”的知识,它是“知道什么”或“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由于在数量和组织上有所不同,可分为三种学习情境:学习名称、学习事实和学习有组织的信息。掌握言语信息的外部条件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同时,信息的重复听和读对学习也是必要的。⑸.态度
加涅将人类在“情感领域”习得的性能称为态度,它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状态。既然是内部状态,所以,它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从对个体行为的观察中推论出来的。由此,可根据个体的行为选择来测量态度。同时,在态度学习和改变中,仅凭言语说教是不起作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呈现榜样。
以上,就是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在对学习结果分类详述的同时,加涅还对五类学习的条件进行了阐述。这些构成了加涅学习论的主要内容,对于教学设计也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篇:小学心理咨询练习题答案奥鹏
《小学心理咨询》练习题
一
一、填空
1、影响的技术包括 指导、解释、__自我开放_和_影响性摘要_等。
2、小学生心理咨询有﹍发展性咨询﹍和﹍适应性咨询﹍两类。
3、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包括_非言语关注_、重复、__重读、询问、_情感反应__等。
4、建立咨询关系的技术包括积极的 尊重、_准确的共情_和__真诚__。
5、常用的行为主义咨询方法有:__系统脱敏法__、满灌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法、放松疗法等。
6、精神分析疗法常用的具体咨询技术有:__自由联想、__、疏导宣泄、__认知与领悟、暗示疗法__。
7、心理咨询的形式就咨询者与求助者的交流方式不同, 心理咨询可分为_直接咨询_、间接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
二、名词解释
1、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惩罚疗法”)是将某些不愉快、具有惩罚性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需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其适用于戒除不良习惯,如儿童不良习惯、行为矫正、强迫观念等。
2、开放式询问
开放式询问是咨询教师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向来访学生询问。其特点是交谈自由,信息量大。来访学生必须以较详细的语言来回答。
3、重复
重复就是咨询教师对来访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咨询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混合的、复杂的甚至不完全的句子,来复述来访学生所表达的内容。
4、解释
解释就是为来访学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咨询教师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为来访学生提供其自身情境之外的另一种参照体系,从而使来访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
5、小学生心理咨询
小学生心理咨询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狭义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6、指导
指导就是咨询教师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学生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和如何说。本质在于直接地传达要求,即咨询教师直接指示来访学生去做某一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
7、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自我暴露、自我揭示)是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担或分享。
8、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就是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三、简答
1、什么是指导技术?
指导就是咨询教师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学生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和如何说,其本质在于直接地传达要求。
指导技术的使用,与不同的咨询理论直接相关,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指导行为。指导分为两类:一般性指导是咨询教师基于自己掌握的心理原理和自身实践经验,创造性设计出的,针对来访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特异性指导是依据某一理论派别进行的专门指导。
合理运用指导技术,一方面要求咨询教师熟悉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及其方法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指导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尤其是来访学生对咨询教师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同时,指导要具体、表达要清楚。
2、如何合理运用解释技术?
解释就是为来访学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咨询教师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来访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
由于所依据的咨询理论不同,对同一心理问题常会做出极不相同的解释。
解释的有效性也与咨询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创造性运用理论有直接关系。
运用解释技术时应注意:
(1)解释应能够与来访学生的思想方式相符合。
(2)最好的解释是来访学生的自我解释。
(3)解释的运用要适度。
(4)解释的方式需要有个别差异。
3、简述你对适应性咨询的理解。
适应性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适应性咨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咨询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2.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咨询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咨询对象理性的作用,咨询人员并不是要亲自帮助其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他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4.适应性咨询的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在这些方面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5.适应性咨询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4、什么是认知疗法及其主要目标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
其咨询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念,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不仅要帮助来访者消除已有的症状,同时也帮助他尽可能地减少产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倾向性,改变其人生哲学,促使其人格产生深刻的变化。
5、简述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基本步骤。
(1)让学生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景,特别是让他心烦意乱,承受不了的情景,体验这种情景下不适的情绪反应,并报告此时的感受。
(2)要求学生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助他把消极的情绪改变为适度的情绪
(3)停止想象,要求学生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发生变化的,一般学生往往是通过形成合理信念才做到改变的,此时教师要注意帮助他进一步强化合理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信念,必要时可补充其它的有关合理信念。
6、简述交朋友小组咨询方法的原理和进展阶段。
交朋友小组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是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帮助人们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试图创造适当的人际环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的潜能,消除心理障碍,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交朋友小组的活动是渐进的,其活动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相互了解和接受阶段;②正式活动和治疗阶段;③活动结束阶段。
7、使用重复技术时必须注意那几点?
正确使用重复,咨询教师必须注意:
第一,咨询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对来访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重复,但某些敏感性的词汇和重要的词句,仍以来访学生用过的词(句)为好。
第二,重复不能增加或减少来访学生表达的基本思想;
第三,重复要尽可能避免用专业性或生僻的词汇,语言要清楚、简洁并尽可能口语化;
第四、重复不可过度使用,否则会产生“鹦鹉学舌”的效果。
8、倾听别人说话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要认真地听。对方说话时,要全神贯注,不让任何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对方可以从中体味到你对他的尊重。
(2)要耐心地听,耐心听对方讲话是对对方的尊重,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不要轻易打断或插话。如果确有需要,应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这样可以避免一些误解。
(3)要积极地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及时给予对方反馈。
9、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2.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 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四、论述
1、介绍一下三栏目技术。
这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常用技术,通过改变认知失真进而改变人的消极情绪。
基本假设为: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的。
人的不良情绪往往源自于失真的认知,特别是内心的自责思想,改变它必须采取三个步骤:
(1)训练学生自己认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
(2)弄清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
(3)练习对它们进行反击,并发展出一个更加现实的自我评价系统
2、怎样使用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方法和技术,在行为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的目的。
运用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系统脱敏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排列出焦虑的等级层次表。即首先找出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的事件,并用0~100之间的分值表示出对每一事件感到焦虑的主观程度。然后将标出的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排列。二是进行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能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一般要6~10次练习,每次需时30分钟,每天12次。三是进入系统脱敏过程,进行焦虑反应与肌肉放松技术的结合训练。此时系统脱敏法可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的过程即让来访者处于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由咨询者做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最低层开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时报告此时感到主观焦虑的等级分数,以不感到紧张害怕为止,再进入下一个层次,如此渐进直到通过最后一个层次。现实脱敏是让来访者直接进入或接触导致焦虑的现实刺激或情境,使之体验焦虑和恐惧,反映多次后,适应环境,不再恐惧焦虑,再将来访者引入下一层级的现实情境。如此,逐级反复进行,直到每一层级焦虑反应均被消除为止。
系统脱敏法可以治疗学生的考试焦虑和社交恐惧。
3、什么是行为主义疗法,其理论假设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行为疗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从实验中发展而来的;认为心理问题是不适应的条件反射造成的,是错误学习的证据,因此把咨询的着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不去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
其咨询理论的基本假定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其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4、你怎样理解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无条件积极的尊重,就是指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容许他的短处,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自己。我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绝对接纳来访学生。不论来访学生的种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心理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等,把每一个来访学生视作是平等的人,与咨询教师是平等的,来访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而且视作是有价值的、独特的人。
2、完整接纳来访学生。一是指把来访学生的几个方面作为一个独特整体的组成部分全面接纳,并不仅仅接受其光明面、长处而拒绝阴暗面、短处;二是指咨询教师不能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和习惯爱好对来访学生的信息予以接纳或排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咨询教师同意,迎合、赞成来访学生的一切方面,只是需要咨询教师承认存在的事实并如实地接受这些事实。
3、充分信任来访学生。咨询教师必须确立“来访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信念。有价值的人和其个别行为的价值是两回事,即有价值的人完全可能发生愚蠢的行为。不因为其某个(些)行为价值而对作为人的价值发生怀疑,甚或否定;坚信来访学生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始终与来访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调动起来访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其自己去改变现状,获得发展等等。
4、无私关爱来访学生。就是要对来访学生拥有无私的爱心,热情、耐心、细心、礼貌相待,维护来访学生的权益,保护来访学生的自尊和隐私,为来访学生分忧解愁,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以来访学生为中心,提供审慎、积极有效的咨询服务。
5、某一来访者向咨询则透露学校最近丢失的V8摄影机是他偷的,你认为这位咨询者应该保密呢,还是向学校报告?说明理由。
应引导来询者直接面对错误,承认错误,主动向有关部门或人员坦白。不然咨询者应向学校报告。学生如因此受到相应的处罚既是体现了社会公认的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是对其本人以及他人的一种教育。
这是对保密原则的维护和坚守。保密原则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心理咨询必须对来访者负责,但这种负责是以对社会负责为前提的。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即学生的问题并未对他人、社会构成实际的损害,保密的结果不对学生自己、他人、社会具有潜在的危害为限度。
二
一、填空
1、按心理测验的功能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_学绩测验_;、2、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由题目、__指导语、问题、、编码、_结束语__、实施情况记录等部分组成。
3、常用的心理诊断方法有:__观察法、谈话法_、个案法、问卷法__、活动产品分析法、__神经生理学检测法__和测验法。
4、问卷可分为_开放型、封闭型、和__图画型。
5、按照测验的应用,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__教育测验、职业测验_和临床测验。
6、按照测验对象的数量,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个别测验、团体测验_两种形式;按照测验的材料,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_文字式_测验与_非文字式测验;
二、名词解释
1、个案法
个案法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或一个群体为样本,系统搜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诊断印象的一种方法。
2、溺爱(overprotection)
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保护。
3、指导语
为测验主试编写的测验实施说明,包括说明测验的做题要求和答题方法。如果是操作测验,还要讲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中说明测验的目的要求时,要注意用词不要刺激被试情绪,使其产生心理压力,以免影响测验效果。还要有一些能解除被试思想障碍的话语,或鼓励的宽松的话语。
4、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是通过观察者把直接观察到的认为有价值的、反映被观察者行为或心理的各种表现记录下来,重点纪录被观察者显著的、典型的、新出现的行为。
5、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者对所要观察的问题的假设有相当的已知度,可能根据对问题的预期答案带有主观吻合于研究的期望,使假设得以成立。
6、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的方法,既可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资料,又能保留行为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但要把事件的内容与事件发生的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7、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8、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但是,根据多数研究者的见解,可以把创造力看成是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新点子、新想法造新事物的认知能力
9、被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者的期望被观察者得知后,做出投合观察者的意图或故意违背观察者的希望的行为。
三、简答
1、简述一下小学生道德心理训练方法。
1、道德法庭。此方法着眼于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是根据道德标准对某个行为做出是非善恶评价的能力。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
2、同情感练习。同情感是指由别人的情感而引起的共鸣体验。道德水平较高的人具有较强的同情感。因此经常做出助人为乐的行为。
3、内疚感训练。内疚感是指由于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引起的惭愧不安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后能够产生内疚感,就会进行自我反省,从而保证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2.简述主题统觉测验的原理。
主题统觉测验认为,个体面对图画情境所陈述的内容与其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内容固然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包含着个人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体在陈述内容时,常常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宣泄出来,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投射于故事中。主试通过对被试陈述内容的分析,从而了解其需求。
3、小组同伴式活动怎样影响小学生的个性?
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同龄的伙伴交往对儿童影响很大,很多好的习性可以从同伴身上习得,很多不好的个性也可以在同伴交往中改正。
2、小组同伴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的品质
3、小组同伴式的活动还可以培养公平竞争的意识,避免狭隘的嫉妒、虚荣等个性。
4、小组式的活动还可以提供优良个性的实践机会。因此,组织小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心理训练形式。
4、设计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案。
如:让孩子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比较。并呈交比较的书面报告或让同学向全班同学作口头报告。例如:茶几和饭桌的异同(材质、用途、造型等方面);铅笔和钢笔的异同等。
5、简述可能导致抑郁性格的因素
(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
(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不快,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
(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
(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
(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对于自身的缺憾郁郁不快,这两者都可导致对自己的失望,恨自己无能,因而形成抑郁的个性。
6、应对紧张的方法有哪些?
1.避开紧张源。现实生活,当我们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时,可以采取回避或躲开紧张源的方式,以减少紧张和由它所带来的不适感。
2.自我防御机制。利用自我心理防卫手段,常可起到缓和心理紧张与不安,减轻精神痛苦的作用。
3.培养良好的性格
4.适度的体育锻炼
5.身体放松法
四、论述
1、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孤独?
1)、认知法。2)、讨论法。3)、沟通法。4)、移情法。5)、意志法,2、阐述小学生交往心理的特点。
1)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内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在减少;交往中要处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孩子长大了,是否该学做家务?孩子都在和哪些伙伴交往等等;孩子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寻求父母的指导,而不是替自己做决定,而且会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做重要的决定。
2).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的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3).师生交往的特点: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性甚至要高于父母。大部分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比较友好。教师的期望对小学儿童也有广泛的影响。
3、小学生学习心理有什哪些特点?
1)、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发展,由不够明确向比较明确发展;学习兴趣由学习的形式向学习的内容发展;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
2)、小学儿童态度的特点:
⑴ 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说仿佛圣旨一般,无可怀疑,绝对正确。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教师产生怀疑,进而有了选择性,只有他们喜欢的老师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⑵ 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的儿童还不能正确对待作业,还没有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还不知道应对自己的作业负责。随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指导,儿童能逐渐主动按时完成作业。
⑶ 对分数的态度,上学之后,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儿童逐渐看重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并了解高分是学习好的一种客观表现。
3)、小学儿童的学习迁移具有以下特点:
⑴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心向逐渐增强。
⑵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数量逐渐增加。
⑶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水平逐渐提高。
4、引发学习疲劳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辅导学生消除学习疲劳?
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一是长时间学习,大脑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于紧张和焦虑,消耗了许多不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由于紧张和焦虑,许多学生学习起来眉头紧锁,双肩耸立,坐姿僵硬,把全身抽有的肌肉都动员起来去帮助“用力”,它又在无形中耗掉了许多身体能量。身体能量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对大脑所消耗能量的及时补充,会进一步加速脑的疲劳。
要从根本上消除学习之后的心理疲劳,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具体方法如下:
1).减少学习时间。2).预防疲劳,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3).经常休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它时间睡上一觉。
4).自我想象,放松身心。5).学会精神愉快地去学习。
5、小学生的愤怒情绪有什么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控制这一不良情绪?
特点:1)、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
2)、小学生愤怒来得急,去得快,控制方法:
1).情境转移法。面对愤怒,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
2).理智制怒法。
3).评价推迟法。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生气后,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情感宣泄法。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生气后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5).目标升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