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郭沫若 天狗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4-114210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7 01:02: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郭沫若 天狗

前言

前言我认为需要处理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的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前言第二段),那么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一般认为,现代文学,是从1919年到1949年产生的文学,有“三十年现代文学”的说法。当代文学,是从1949年至今产生的文学。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第一单元教学安排和设计

精读

《天狗》教案

目标重难点 :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晕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晕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它是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孝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天狗》。

二、“直观感受”——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初步鉴赏,谈谈感受

可作引导:喜欢读这首诗吗?还有没有再读的欲望呢?

你觉得这首诗和你以前读过的现代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有没有获得美的感受?

你对“天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参考:狂躁、焦灼)

我设想学生的回答肯定都是否定的,此时乘势导入这首诗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诗歌,做到“知人论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14年,他怀着报国济民改革社会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接受了西方及日本进步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世界观倾向于泛神论。“五四”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出现了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1921年结集为《女神》出版。《女神》共收诗57首,出色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由体的形式、浪漫主义特征,开了一代诗风。郭沫若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又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星空》、《瓶》和《前茅》等。1926年参加北战,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 年初,在上海创作了他的第五本诗集《恢复》。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国家和科学文化机关的领导职务。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天狗》创作于1920年2月。

三、“设身处地”——在获得“第一印象”之后,尽可能与你的想象和理解的“历史现场”融合起来。可以想象自己是处于“五四”时期的一个刚跳出封建牢笼的有着复杂心态的青年。再读诗歌。

稍作分析:参见教参第2页“整体感知”。也可参见一下分析:

第一节以“吞”为关键词,展示的是一条“天狗”吸纳世界万物的生命特性。你看这天狗,它把日也吞了,把月也吞了,把一切的星球也吞了,甚至把全宇宙也吞了,在吞下这一切之后,它终于化为了自己,“我便是我了”。这“天狗”是谁?其实就是郭沫若本人,他在日本这块土地上,饱餐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珍馐,把歌德来“吞”了,把尼采来“吞”了,把哥白尼、达尔文来“吞”了,把斯宾诺莎也“吞”了,他形成了一个思想丰富、主体意识浓烈的现代人。这“天狗”又不止是郭沫若一个人,他包括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寻求救国真理、追求现代知识与文化的中华儿女,他是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中国现代的思想与文化,不就是由这一群“天狗”合力铸就而成的吗?

诗的第二节,吞下全宇宙的“天狗”,开始向世人展现它的能量。它在吞尽了宇宙星球之后,便放射出熠熠的光辉来,这既是宏观上的光:“日的光”、“月的光”、“星球的光”;也是微观上的光:“X光线的光”。总之,它代表了一切的光芒之所在,它是全宇宙能量的总和。如果说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能量的储存的话,第二节则意在写活力的闪现;第一节着眼于动态的描绘,第二节就是静态的写真。储存与闪现,动态与静态,编织出一个具有宽广的胸怀与无穷的创造潜能的巨人形象来。

第三节是这首诗最为精彩的部分。吸纳了日月精华,积聚了全宇宙能量的“天狗”,此时主体意识葱郁地凸现出来,他需要汹涌,需要喷发,需要尽情展现自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2 他于是仿佛电气,仿佛大海,仿佛烈火,正在疯狂地飞奔、吼叫与燃烧。在这里,诗人书写了一个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抒情主人公正是一只经历了涅盘之后的“凤凰”,它用那种“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与不断的努力”(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的非凡力量,向世界昭示了现代青年、现代文化人蓬勃的青春激情与旺盛的创造欲望,这激情与欲望如此浓烈,以致使抒情主体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现代性的体验和感觉已然挤满了这个抒情主体的心空,使它全然忘却了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只是感到自我的孑然独立与异常强大,整个宇宙的显示屏上惟有一个大写的“我”映现出来。陷入非理性的天狗,便把这大写的“我”作为了唯一的毁灭对象与超越目标,它对“我”剥皮,食肉,吸血,啮肝,最后甚至在“我”的思维天地里尽情撒欢,释放着不尽的活力与激情,显现着个性充分伸展与张扬的自由精神。

第四节在经历了一阵狂乱的飞奔、吼叫与燃烧后,“天狗”再度还原回来,在平静之中它惊异地呼叫着“我便是我呀!”这个神奇的天狗,尽管已经贮满了无限的创造力,但并没有找寻到适当的释放场所,它将自我对象化,作为暂时的发泄目标,但并不能将个人才能尽情显露;这“天狗”一样的诗人郭沫若,还漂泊在异国他乡,他无法及时回归故土精忠报国,无法将自己的一身所学用于祖国的建设实际。作为诗歌写作者的郭沫若与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天狗在这里合二为一了,他们都异常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热血喷涌,难以控制,随时都可能“要爆了”。最后一节回应了诗的第一节,同时以“我的我要爆了”这一诗句作为收束,使全诗呈现出饱满的张力,同时增添了丰富的意味。

总结:“天狗”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四、艺术特色

(一)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比喻新颖生动。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诗人将“我”比作是“X光线的光”、“如电气一样地飞跑”等,也都体现着当时崇尚科学的时代特点。

2.想象大胆奇特。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个性“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象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极有特点,诗人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此外,诗的语言自由而又大致押韵,可以看出诗人对韵律感的重视。

(二)诗人情感的抒发方式:直抒胸臆

《天狗》第一段所表现的,就是征服自然的浪漫憧憬。鲸吞日月、鲸吞宇宙的天狗,正是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君临万物的狂放心态的具象化。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现青春生命 高峰体验状态下的种种微妙感觉,即中国传统哲学中浑然忘我的审美“坐忘”境界 “坐忘”境界。所以,当天狗吞了日月星辰之后,便发生一种幻觉:“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 一切星球底光„„” 高峰体验状态下的青春生命力,仿佛处于原子核的不断裂变状态,仿 佛“一种燥热,一种搅动,一种热辣辣的疼痛”“在剥他的皮,在吃他的肉,在吸他的血,3 在咬啮他的五脏六腑”。这种种焦灼感、燥热感、疼痛感,“在他的周身流转着,好象跑过他 的神经、脊髓和头脑”,而自身躯体的承受力终归是很有限的,诗人想象中青春生命活力终 将自我引爆,向四周迸射„„

(三)诗歌语言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闻一多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

鲁迅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

郭沫若不这么看,他说: “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象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体更好!”

《天狗》就是郭沫若这一诗学观念的极端化创作,全然不讲诗歌的“形式”,丝毫不考 虑诗句的“动听”,一任感情的渲泻,急不择言,信口开河。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 一唱三叹的诗歌审美,通篇为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嘎然而止!这种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 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 信口开河、的粗厉语言反而强化、凸现了诗的力度,袒陈的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袒陈的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 的粗厉语言反而强化、凸现了诗的力度 袒陈的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爆发般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 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第二篇:关于天狗郭沫若读后感

导语:《天狗》是《女神》中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诗篇。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天狗郭沫若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郭沫若《天狗》读后感】

我爱读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和作品,我特别爱读先生五四期间代表作《天狗》;我敬重先生的天狗精神,我愿意向他学习,像天狗一样吞噬着。《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一篇作品,它完整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的时代精神。革命,破坏,民主,创新。

在“五四”前后创作《天狗》这部作品的郭沫若只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热血青年,他身处世界革命、社会变革的中心,目睹中国黑暗腐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现实中。他胸中强烈地感受的巨大的创造力,对中华民族新生的期盼,对自我力量的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相互呼应,与世界革命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和自我情绪的大波大谰发生着强烈地共鸣,于是“个人与时代的矛盾郁积”在新诗这里找到可以迸裂而出的泉眼,汇集成了充满激-情和乐观情调的战斗乐章《天狗》。

郭沫若对祖国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它就像一把利剑,刺醒沉睡着的中国,它期望像天狗一样咆哮,以唤醒沉睡国人;它期望像天狗一样疯狂!诗人的疯狂是近代五四新青年的疯狂,正是它们的疯狂的天狗精神,斗士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使衰败的中国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过着幸福的生活。和平年代读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虽然祖国目前不再陈旧腐朽“梧桐褪去了枯槁,醴泉不会再消歇”!世界不会再沦陷为“胧血污秽着的屠潮,“群鬼叫号的坟墓,“群魔跳梁的地狱”,“悲哀充塞的囚牢”。整个世界都获得了永生,一切都变得新鲜,净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得生动,自由,雄浑,悠远......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要发扬天狗精神,跟阳光下的罪恶做斗争,所以应该在祖国这片净土上,吞噬一切罪恶,把一切涌动着的生命力汇聚成豪迈壮阔的青春精神意象,就像郭沫若在《天狗》中表述的一样: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总量!

读着《天狗》,我携着这股精神力量,背负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使命,向那一切新鲜,净朗,华美,芬芳,那一切生动,自由,雄浑,悠远而奔赴。在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奔赴当中,我充满生命的饥渴,同时又感到生命力的不断涌动,我在自己的生命力的流泻中感到狂喜和惊异。

亲爱的祖国啊!你曾经的黑暗与残酷,以及那该死的腐朽,让我的灵魂被不停摧残,消磨过,但我如今赞美你,歌颂你一切新鲜的生命,崇拜你具有一切生命力的伟大事物!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燃烧!我如大海一样狂叫!我如电气一样飞跑!亲爱的祖国啊!我愿忍痛吞噬自己,为你而创造!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噬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篇二:郭沫若《天狗》读后感】

千百年来习惯欣赏中和之美的中国读者,最初遭遇《天狗》,无不为其惊世骇俗的粗犷美、强悍美所震颤。然而一旦品出其独特的况味与神韵,则无不留连忘返,连声称绝:这是一首独步诗坛的奇诗!

诗作的主体意象“天狗”,既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又是五四时代个性意识觉醒了的一代知识者的象征。它以雄强勇武一往无前的气概,发出了彻底破坏、毁灭一切和重新创建一切的战斗呐喊。显然,只有具有了真正的个性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才会拥有如此彻底的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革命思想,才会拥有如此浩荡的英雄救世创世的磅礴恣肆的激情。诗人借助天狗这一意象,以雄伟激扬之势和暴躁凌厉之气,彰显出解放了的人之情感凌驾一切、控制一切、指点一切的权利和力量,并能动地反映了自由自主自强自立的“真人”的本质,从而创构出一种崭新的诗美传达经验。

《天狗》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为保证激情的畅抒,《天狗》不仅采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而且从头到尾的二十九句诗行都以“我”字开头,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厉语言反而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袒陈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

《天狗》是想象艺术的杰出范例。诗作的开头以幻觉让实我进入幻我,以飞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创造出一条神奇的天狗,将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理性意蕴寓托其中,使之获得了具象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表现。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拓展想象的空间。经由这一连串的想象和夸张,诗人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可谓已达极至,诗情感染的魅力闪射出明亮无比的光彩,不仅为诗作提高了艺术品味,而且为现代人自由情绪的抒发插上了宽广的翅膀。

第三篇:郭沫若诗歌_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第四篇:天狗望月

天狗望月:传说二朗神有一条狗,它非常想吃月亮,可是被主人发现了,二朗神为了惩罚它,就把它下放到人间,可是天狗还是不甘心,就整天望着月亮,边看边想:想当年在天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被主人赶下来了,到这儿受这样的罪,嗨,我真是自讨苦吃啊!

望月----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一条“天狗”,它坐在一块巨石上。伸着脖子望着皎洁的月亮,这就是有名的“天狗望月”。

传说二:从前,有一只狗它的主人是:二郎神!有一次二郎神带着这只狗到黄山上去旅游,他们爬到山顶,黄山上的云海好壮丽,看得看得发呆了,突然有一道佛光出现了,二郎神忽然想起来,他要赶到月宫上去,参加嫦娥的一个生日晚会,他就急急忙忙一个人飞到月球上去,他的狗从早上到晚上,一直看着月亮,它很想念它的主人,就这样每天每日一直望着月球,希望它的主人回来接它!但是它主人早把它忘记了!这样狗就变成了“天狗望月”石头!

狮子抢球----在丞相源后溪中,有一巨石如雄狮,有石级可登狮背,其西有一大圆石,仿佛一个圆球。狮子虎视着前面的石球,似欲伸爪推动石球玩耍,故名。有诗曰:“雄狮睡醒豁双眸,势欲登天志未酬.昂首常观峰上月,抢来一石恰如球。”狮石上面刻有“已移我情”,下面刻有“王松入韵”,皆为程振甲所书。

仙女弹琴----在西海,排云亭前左高峰,有巧石如人状,前面紧挨着有石如琴。石人酷似少女,石琴宛若平放的凤凰琴,状为少女坐在琴旁,身体微俯,正在聚精会神地抚弄着琴弦,故名“ 仙女弹琴”,俗称“仙女打琴”。

家好,我是袋鼠妈妈。我是动物王国中的“跳高健将”和“跳远能手”。你们看,我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帮助我维护身体的平衡。最有趣的是我的肚子上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着我的宝宝—小袋鼠

你们认识我了吗?那你们谁愿意和我做朋友?让我了解你。

四、组内交流,生生互动

1.(课件播放各种动物图片)瞧,还有这么多的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请你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扮演角色小动物或当解说员)先自己准备,再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

2.学生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要求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 叠纸 【教学反思】

1.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教法的选择,学法的选择,教具的选择,课件的设计。这节课我选择学生们最熟悉的纸,做教具,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相反忽视了学生存在的这种特殊的实际情况,即便是教师在教学多用功,最后还是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2.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一提到直观教学,俗话说:不论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再选择高深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也是白搭。针对中二级学生的特点,直观教学的方法非常值得推荐的。

《叠纸》教学设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为此,我们通过课件、真实作品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的导入环节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设环境,唤醒学生的心底深处的新生,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文学习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使课堂充满强大的生命力。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叠纸作品)

1.小朋友们喜欢叠纸吗?你们会用纸叠什么?你们看看这些小朋友叠了些什么什么?老师也叠了一顶帽子,学习了课文后大家想一想老师为什么叠着顶帽子。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叠纸》,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复习词语。小朋友们,要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叠纸,首先我们得读准课文带来的词语,一起来试试吧。(课件出示词语)

叠纸

飞翔

装载

羡慕

浩大

一架飞机

一颗红星

一艘军舰

二、自主探究,研读感悟 板块一,学习第一小节。

请小朋友们带着问题大声的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标注出这一小节共有几句。1.作者羡慕的是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第二句话。请用直线画出来。

2.羡慕什么?出示句子(因为羡慕雄鹰在天空中飞翔,因为羡慕飞机和飞机里的叔叔)

3.作者为什么要羡慕雄鹰?(他想飞翔。)

4.作者为什么要羡慕飞机和飞机里的叔叔?(他想驾驶飞机飞翔)

5.作者叠的是什么?(一架飞机)

因为羡慕雄鹰在天空中飞翔,因为羡慕飞机和飞机里的叔叔,所以作者叠了一架纸飞机,想让飞机带着自己完成心愿。

请小朋友们大声的自由朗读第一小节。板块

二、学习第二小节。

请小朋友们带着问题大声的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标注出这一小节共有几句。

1.浩瀚的海洋里有什么?(鱼儿、军舰)

2.作者羡慕的是什么?(在大海里遨游)

3.所以叠了什么来实现愿望?(一艘军舰)

(1)小组学习活动

把诗句补充完整。

因为羡慕,我叠了。

我说,把我带到

去吧—— 于是,在叠的同时,我用红纸剪了一颗小小的心„„

通过练说、互说、指名说等不同形式表述。

(2)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顶帽子,它是以丁博士帽,老师希望你们戴着它都能走进大学之门。

三、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朗读诗歌。2.听牛顿发明万有引力的故事。

3.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锻炼得到强壮的身体;通过经历磨练自己坚定的意志;大胆实践树立自信心;多看书,多留心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五篇:《天狗》影评

我的生命里除了我的眼泪和热血,没有一滴水。——题记

温馨提示: 1、12年前,泮源村还有一个历经战火考验的残疾军人用生命坚守住正义和国家财产,12年后呢?

2、小说出现了县委副书记,影片中没有;影片中县长问村长:你们村支书呢?村长说:上个月到省城他男娃家去看病了,20年的老哮喘了。一问一答暗藏玄机。

3、村长说:农林一家鱼水情嘛!问题是:水变成浑水,其他的鱼变成黄鳝、泥鳅你怎么办?

4、小说中狗子枪杀孔家四兄弟在孔家,影片却改在了林子里;但最后都选择了以暴制暴来质疑人性和社会。

5、小说和电影各有千秋,殊途同归地触痛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脆弱最致命的那根神经。

一、写手们笔下的《天狗》

我看电影写影评有两个习惯。一是要把影片反复看几遍,或者把不搞笑的看出幽默,或者把激情飞扬看成白开水;二是要看完网络上大部分相关的资料和影评,好的坏的一股脑地看一遍,以免自己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我自己也从来不喜欢搞“研究综述”的无聊事情,况且网络上的垃圾文章实在太多。《天狗》这部电影,在网络文章当中几乎是一个基调。我整理如下,立此存照。看官看了我的总结就不需要看其他的评论了(另推荐两篇评论文章)。

1、影片的主题

一个残疾退伍军人和整个村庄尤其是农村黑恶势力(村霸)围绕砍伐与保护国家林木的“战争”,最后李天狗以身护法,保卫国家财产,坚守住了正义。

2、李天狗形象

反击战场受伤致残的战斗英雄,身陷绝境孤独地守护国法和正义,坚守一个军人的信念和公民的良知,代表永不妥协的硬汉,新时代顶天立地的英雄和正义的化身。

3、影片书写方式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代表着中国电影人良心的回归。具有平民意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一种非常难得的理想主义的激情。

4、影片的揭露和追问

当下农村反盗砍盗伐的艰难;

乡村人性和正义堕落,恶霸势力滋生;

村民的无知、盲从、贪婪与麻木,为自己的利益或迫于村霸昧着良心为虎作伥; 社会公德沦丧,英雄陷入末路;

整个社会的人们为了小我利益、眼前利益放弃和漠视共同利益、长远利益; 深入挖掘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国民劣根性。

以上这些我都赞同,但是当我读完张平的小说《凶犯》,用显微镜去审视编剧和导演的企图,我发现影片之中其实还藏着很多文章。

二、考证影片故事的时间

这看上去是一项非常无趣的工作。但如果要探寻电影作者的初衷,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下一部分我将涉及到作者的布局精妙)。

一般人都说这是反映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件,但即便从1980年算起,也有25年的跨度,显然太笼统了。我从影片相关元素来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大约在1996年左右。

理由1:影片交待李天狗在山林当兵6年,以他18岁参军计算,退伍6年,去泮源村时年龄大约30岁,曾参加过对越反击战(中国对越反击战起止时间1979—1989年)并在战场受伤致残。泮源村邮递员孔青河于1988年当兵,结婚已两年,大概在二十五六岁,因此可以推算李天狗入伍时间在1984年左右(按照小说说法,他参加过老山战役,蹲过猫耳洞——请参看下文笔者对对越自卫反击战介绍的内容),加上12年,就在1996年左右。

理由2:影片中偏僻的泮源村,老板筋家里有了电视机,孔金龙在市里办起了私人公司,农村出现承包现象,但孔氏三兄弟(小说中是四兄弟)还没有手机,影片中只有县长使用过手机,中国在80年末90年代初出现手机,真正普及到普通县城宽裕人家之手大概在1998年之后。

理由3:影片最后,李天狗的儿子穿着军装来病房探望他,字幕打出“十二年后”。影片中的小秧子大概五六岁,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小秧子读书小学6年、中学6年,12年刚好高中毕业考上军校。大秧子挂的是学员肩章(大学生刚入伍也挂学员肩章,但是12年让秧子读完小学、中学和三四年大学不太可能),穿的冬装有点像干部装,或者是202_年12月才开始配备的士兵、学员冬装。我们以202_年为底限推算,李天狗看护山林的时间至少在1993年之后。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大秧子身着戎装的镜头看着是影片作者的主观设想。

也就是说,影片反映的是中国1990年代中期农村滥砍林木、村霸统治乡镇的残酷现实。结合小说《凶犯》交待的内容我们知道,到李天狗上护林点时,前几任的护林员都和当地村霸、村民相安无事,各取所需,一位升任乡护林站站长,另一位当了县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财产却在他们的交易中源源不断流入黑洞。

12年前,泮源村还有一个历经战火考验的残疾军人用生命坚守住正义和国家财产,12年后呢?12年前,李天狗以良知和信念对抗村霸孔氏三兄弟并将其消灭,12年后呢?今天,泮源村附近的森林是否保持了李天狗临走时的模样我们不得而知,泮源村的村民是否过上了太平祥和的小康生活我们同样没有信心。导演展示的是12年前的乡村,同样也可以看着当下的乡村。

影片不像小说那么沉重而绝望,李天狗虽然成了植物人却象征精神不死,给我们希望的还有秧子子承父业参军入伍,还有刘慧慧那双纯洁的眼睛。但一切都只是导演按照审查制度和观众期待的设置,一切都仅仅是我们的愿望。

在此我顺带谈一下李天狗的战斗英雄身份。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从1979年2月开始,主要战役历经17天中国便惩罚性地打败了越南。但战争并没有结束,1981年,中国收复法卡山、扣林山地区;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此后五年时间是坚守老山地区作战,两军长期对峙到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

这场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战争最初打得非常艰苦,多少将士浴血混战以身许国,但是战争从来就是和平政治的牺牲品,当《高山下的花环》、《自豪吧,母亲》一些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电影似乎永远被雪藏之后,当“血染的风采”的史诗和“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淹没在中越两国领袖握手言欢之中,《凶犯》和《天狗》旁敲侧击地触及到这一敏感话题,用一个特殊人物的困苦经历来述说末路英雄的遭遇,尤其是小说中狗子的母亲对儿子负伤麻木地保持坚强,让狗子感到莫名的悲哀,似乎可以看着今天我国政府对那场战争伤亡将士的态度的隐喻(那场战争部分伤残军人今天的生活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相对于可耻地保持沉默的我国政府宣传机构(我说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我们单位曾组成学生参加全军大学生演讲比赛,我们送审的演讲稿涉及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上边就说这是一个敏感话题,换科技强军吧),对人物身份进行大胆界定,尽管只打了一个擦边球,张平和电影作者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三、小说改编电影后精华的流失

相对于小说而言,我国宣传机构对电影的控制力度要大得多,因为影片在民众中产生的效应比小说相对大得多。因此,与小说相比,我国公映电影的标准是:

1、死的人不能太多。

比如张艺谋的《活着》比余华的《活着》少死了很多人,《天狗》比《凶犯》少死了两人;但《三大战役》之类的革命战争片除外。

2、骂的官员不能太大。

据说赵本山曾言,中央电视台允许他的小品只能骂到乡长。估计电影也就这个标准。由张平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揭露的省委副书记也只是个人行为,有牺牲一人抬高一群的效果。在《凶犯》中,不管是乡长,还是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县林业局局长,都是村霸倒卖林木之后的利益所得者,他们在调查案件时故意阻扰当地派出所调查真相,安抚上门吵闹的狗子妻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最后狗子被“法律”判定为“凶杀犯”,在医院冤屈而悲凉地死去。留下一个同样是转业军人的乡派出所老所长,准备到省公安厅到北京为狗子鸣冤昭雪。《天狗》放弃小说的“纪实”原则,走了传统电影“清官”最后出现惩奸除恶的模式,县长变成了伸张正义的正派人物。

3、不能太暴力太血腥。最好是朦胧一点,以免吓坏孩子和老人,余华的那些自残、循环杀人游戏的小说在中国永远不会改编成电影。

4、不能太色情。不管小说里脱得多彻底,电影里女演员只能穿着衣服干,不能露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最有诱惑力最具美感,声音可以夸张点,凉水可以往身上多洒点,两人缠绕时最好挂着蚊帐,让小孩子以为是两个人在玩游戏。

5、有贼、匪、犯的地方不能没有人民警察。而且一定是贼匪犯干尽坏事最后被警察抓获,围观群众鼓掌庆贺,比如《天下无贼》的结尾。

6、正邪两立永远是邪不压正,大好人一定不能死,恶人一定遭到报应,天狗可以成植物人,但不能像小说中那样凄凉地死去。

7、不能出现同性恋也不能出现双性恋,以免诱发观众的潜意识欲望,到时候同性恋成风李银河为同性恋婚姻立法的提案不就通过了?观众永远都只能买《东宫西宫》的盗版,《孔雀》中的老三玩姐弟恋可以,双性恋?剪了!

8、正义反抗邪恶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最终会得到人民理解的,影片光明的结尾永远都是必需的。

……

作家张平曾经说过:“这部电影(《天狗》)是对我的作品诠释得最真实的,也是最体现我作品原意的一部。”也许很多看过原著和影片的读者都会觉得电影的批判力度不及小说,尤其对地方官员的批判力度削弱了,结尾还毫无例外地给了一个光亮的尾巴。的确,影片改动之后完全消解了小说揭露地方官员与邪恶势力勾结的黑暗现实。在《天狗》中,孔氏三兄弟是乡县一带的巨富,村长说他们是当地“有名的能人”,老大是致富模范,在市里开办公司(将黑钱洗白),还和狗子同样得到省市领导接待。即是说,孔家三兄弟是当地政府向上级展示致富的典范,他们发财靠的是当地的国家林木,怎么可能不像小说写的那样,地方黑恶势力与地方政府权力盘根错节?这么大的林子,被砍成这样,县级政府和官员脱得了干系?一个小小乡长敢一手遮天?

根据我们平时的说话和作文经验,越是在简单的现实逻辑上犯错,越是说话人和作者故意所为。我认为导演戚健在此犯了一个顺从审查制度的低级错误。

四、水的缺失和村支书的缺席

影片作者故意犯下一个“大错”,却以两个非常精妙的设置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拷问,使它的批判精神一点都不逊于小说。

一个是村支书的缺席,另一个是以“水”为核心意向来展开故事情节。

先说第一个重要的情节设置。当时在孔家调查案情,吴县长(吴县长,就是“无县长”,在我看来这是导演为了满足审查机关虚设的一个清官)问村长:你们村支书呢?村长说:上个月到省城他男娃家看病去了,20年的老哮喘了。

看到这里,我才猛然醒悟到,村支书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而且,前来调查的,不像小说中还有县委副书记,影片中没有出现一个党代表(不是党员代表)。聪明的读者看我写到这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在前面啰里巴嗦考证影片故事的背景时间了吧。1996年的20年前(从今天往前推20年也没错),我们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20年了,我们党的权威在农村像患了哮喘,对乡村政权管理失控了。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发动农村致富,鼓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于党的政策监管无力,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急于出政绩,也不管村民依靠什么手段致富,有的人便趁机拿了国家的放进个人腰包,或者压榨其他农民肥了自己。暴发户们为了继续中饱私囊,巧取豪夺,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就和当地党政官员勾结,贿赂收买官员。有了靠山,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形成地方黑恶势力,甚至控制了当地政府权力。就像影片中的村长、乡长都成了摆设和傀儡,惹不起孔家三兄弟,小说中的孔金龙还打算竞选县长。地方官员给他们提供保护伞,胆小的村民也只能对他们言听计从,为虎作伥。凡有敢对抗者不仅会遭到黑恶势力打压,还得不到村民任何同情。所有的纯朴、善良等一切我们夸赞老百姓品格的术语统统失效了,正义、良知、道德、党纪国法也被驱逐出了乡村。李天狗被殴打的时候不都是那些苟且偷安的村民助纣为虐?小说中狗子生命垂危之际向村里最老实的三户人家讨水喝没有得到丝毫同情和怜悯,还是在羊圈里感受到羊眼的安详和慈爱。

据很多媒体反映,目前中国一些偏远山区地方政府或者给黑恶势力控制,或者与黑恶势力狼狈为奸。有的黑恶势力甚至疯狂叫嚣自己要代替共/产/党的统治。也许我们还记得80年代末90年初的大邱庄,那个“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之一的禹作敏,自称去了“土”就是皇帝,让当地的幼儿园孩子唱“天上有个红太阳,地上有个大邱庄,禹爷爷真伟大,我们永远热爱他”,私置保镖,打人致死,甚至追着邓楠纠缠“你问问你爸爸,黑猫白猫的理论还算不算?”

在我的老家,黑社会势力控制部分乡村已经十多年了,任职还是世袭制。我的一个当了十多年村支书的亲戚对我说,他见的乡县领导没有一个不贪的,没有一个是真心为党、为老百姓办事的。在影片中,导演不用影像交待我们都知道乡长给孔家三兄弟收买了,村委会办公点连水都喝不上,因为它已经名存实亡。小说还交待,县乡领导来视察工作,吃住完全在孔家,村长在孔家办公,连最后进行案情调查吃的也是孔家的包子。孔家四兄弟等人“成天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共/产/党的官儿便宜得很!”

再谈“水”的意象的反复运用。与小说不一样,在影片中,“水”已经超出了在故事之中的情节意义,对主题的升华至关重要。

在狗子一家进入泮源村那天,村民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村民的颂歌之中,村长给狗子一家敬了三碗水,老板筋说:进村三碗水,把你当着最尊贵的客人来对待。村长说:农林一家鱼水情。

鱼水情深是我国多年来宣传文件几乎用烂的一个比喻。凡是说到群众路线,党群、军民、干群都是鱼水关系,党、政、军是鱼,人民群众是水,没有水鱼就活不了。这次村长说农林鱼水情,很有创意,其实,这里的林,在村民眼里就是国家财产,你守护国家财产,代表国家权力,我们这些水养着你哩。这是对这个比喻极大地反讽。

因此,在接下来村民上门送礼之前,影片给了一个天狗家水缸水满外溢的镜头,这暗示着村民的过分热情一定有所企图。接下来狗子在巡山过程中,发现林木被大肆砍伐,半夜爬起来冲了半瓢凉水,对妻子桃花说,姐,这林子鬼大了!当水已经被污染成浑水,这鱼活在里面就难受了。

狗子将礼物送还给村民,还贴出告示并苦口婆心劝告村民不要再砍树了,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反而遭到唾骂和无情报复。当他在孔家三兄弟的“鸿门宴”上拒绝了他们的伐木要求之后,孔家就发动全村人来对抗狗子了。狗子家从“尊贵客人”的地位一下子被打入“人民公敌”的位置,人人同仇敌忾。最狠的一招就是切断狗子一家的水源——我是水,不给你鱼喝,看你怎么活?

水是万物之源,人命与之休戚相关。孔家三兄弟以承包的名义给水井修了房上了锁,还请了老板筋来看门。家里水缸空了,狗子只好去买可乐,用来煮饭,解渴,洗脸。孔家还截断了他家电源,甚至污辱她的妻子,恐吓他儿子的安全,污染了他新掘出的水井,想借此让狗子服软。他的妻子忍受不了他的“窝囊”拉着孩子走了,但狗子依然倔强地抗拒着干渴的困境和村霸的胁迫,在这一场“战争”中,狗子孤军奋战,毫无救援,但他那“令人窒息的孤独,欲哭无泪的痛苦,绝不退缩的勇气,超乎想象的毅力,以及他视死如归、真正英雄的品格气魄”(张平语),动天地,泣鬼神。

也只有狗子,还坚信“鱼水情深”,坚信浑水可以变清;也只有他,还守护着我们党和国家权威在穷山恶水最后的尊严。老大孔金龙,这个我党宣传的致富模范,曾对狗子说:你瞅瞅眼下这个世界,还有没有你这样的人!

李天狗,成了泮源村方圆百里唯一的一条“鱼”,其他的鱼已经蜕变成泥鳅、黄鳝,不管这趟水有多浑有多深,他们都能够活得逍遥自在。

20年了,因为患上“哮喘”,我们的党群关系恶化,县乡权力瘫痪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了。泮源村的村委会还挂着毛/主席的头像,但村委会早不在这里办公了,村支书长期缺席了。影片通过镜头反复对“水”的闪现,警示我们貌似清澈的世界已经变得异常混浊,我们再不警醒就将窒息而亡。

五、以暴制暴的理由?

对比小说和电影,我们都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枪杀孔家三兄弟由原来的孔家变成了林子里?

从这个问题来推断小说和电影,其实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影片并不像张平所说的那样忠实于原著。

小说当中的一条线索是狗子如何从被村民打成重伤后爬回山林取枪、爬去寻找水源、一直爬到孔家将四兄弟尽数消灭,其中的过程极尽惨烈和悲壮。在爬行过程中,狗子在头脑中不断为自己枪杀四兄弟寻找理由。这可以看着是作者在为狗子枪杀四兄弟、为自己的情节设置寻找理由。在狗子看来,杀掉四兄弟,主要是为民除害,解救村民于水火之中,希望他们不要再做奴才;也许村民麻木依旧,但至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哪怕是只能换来一次对社会的警告,一次对罪恶的揭露,一次警钟的敲响”,也“足够了”;面对日趋恶化的现实,他也质问自己“除掉四只虎,天下就会太平了?会不会又生出四只虎来?你这样做值么……”但是,自己已濒临死亡,不能留下“死了也是白死……”那样“永远也无法洗刷的耻辱和悲哀”,他毅然向四兄弟举起了步枪。

不管怎样说,以暴制暴是违背法律的。但小说给了善良的人们寻找了一个理由——他在绝境之中无从选择的选择。

而电影给狗子枪杀三兄弟的理由是如此的顺理成章。三兄弟在砍伐国家林木,盗窃国家财产,狗子击毙他们就像警察看见强盗在抢劫银行时果断击毙他一样合情合理。当然,这是留给普通观众的理由。对于导演来说,暴力的选择是为了将戏推向高潮。因为,以暴力和死亡来拷问人性和质疑社会,是小说与电影作者最拿手的戏法。

不管在小说还是电影中,狗子最后都选择了暴力。其实,这个选择已经暗含了对人性善根、对社会的怀疑。因为,他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人可以制服邪恶势力(组织又在哪里?)。唯有以暴制暴,牺牲自己,才能引起人们的警醒,社会的阵痛。牺牲自己成全社会,成了志士最后唯一的选择,这岂不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莫大的悲哀?清末民初的谭嗣同、秋瑾(夏瑜),“文革”的张志新,今天的李天狗。我以我血荐轩辕,期盼日月换新天!

从《凶犯》到《天狗》,小说和电影都是精彩的,各有千秋,但最后殊途同归,都触痛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脆弱最致命的那根神经。

郭沫若 天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