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探索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24-114209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7 00:57: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探索

如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探索

——第四模块 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途径 交流发言材料

同心县韦州镇中心学校 苏润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按照本次培训的安排,下面我就第四模块研讨情况进行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我们第四模块研讨的主题是: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途径,采取的是团体列名法来进行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这一组的催化师是张蓉老师和杨百科老师,张蓉老师在引论部分对主题的阐述言简意赅,“暖场”非常到位,正是她的有力有法的引导,我们小组的整个讨论始终没有“冷场”。

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我们组24人共提出了17个问题,随后经过大家归纳提炼,我们确定聚焦了4个主要问题作为我们本次研讨的内容,这4个问题是:

一、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并且很不稳定;

二、城乡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差距;

三、城乡学校在教研教改方面存在差距;

四、农村小学校和城里的学校在经费上差距太大。

针对以上4个问题,按照团体列名法的流程,对4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大家给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下面就具体建议和大家分享:

一、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并很不稳定”这个问题,给出的建议是: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待遇留人; 2.改善教师生活和办公条件,以环境留人;

3.建议注重学科短缺教师的定向招录,消除分配不到或难以分配的问题; 4.县城学校选调教师的办法需要修改完善,避免选调后个别学校没法开门,也不能让个别农村学校成为了县城学校的培养基地;

5.教师的配备不能单纯以师生比来确定,对于学生数少的学校应以满足课程开齐开足为准。

二、针对“城乡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差距”这个问题的建议是: 1.通过家长会议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2.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形成联动机制。

三、针对“城乡学校在教研教改方面存在差距”这个问题的建议是: 1.城里优质学校和农村学校开展切实可行的帮扶,城里优质学校将教研教改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给农村学校,供其参考借鉴;

2.城里学校派名优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引领教研教改工作; 3.落实好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四、针对“农村小学校和城里学校在经费上差距太大”这个问题的建议是:

1.100人以下的学校经费按照100人足额核拨; 2.规模较大的学校经费可适当向薄弱学校实施统筹。

以上就是第四小组围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途径”这个主题研讨的情况。

汇报完毕,谢谢!

第二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

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

(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

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

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

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

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

(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

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

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

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

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

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

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

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

(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

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

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

(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

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

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2_-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

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农村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第四篇: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朱媛 金融二专 200910902141 摘要

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GDP、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不乏有连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的特贫困地区。奢华的城市生活和贫困的农村生活的对比依然强烈的刺激这大众的心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加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财富在向少部分人手中集聚,而大部分农民仍然在与贫困抗争。本文主要就我国现在城乡差距巨大的现状,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介绍;第二部分为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解决办法;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 中国 城乡差距 一 现状分析

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1.1收入差距

国际社会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仅为1.5—2:1。但是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36:1,202_年上升为3.23:1,之后此数据依然在增长。此数据也高于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消费差距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家庭年消费能力十分薄弱。如此巨大的消费差距正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3 教育水平

伴随着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悬殊。教育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差距,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城市的学校基本是是高质量的楼群,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用危房做校舍的现象。师资力量更是悬殊,城市里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水平,中学考试务必要有本科学历,而农村很多老师仅有成人自考学历而已。教学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仍不具备与城市学生竞争的实力。

1.4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现在城市基本上都配备公园健身器材,残疾人专用通道,厕所等基本设施,但是农村一些基本设施配备不全。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更是领先农村不知道多少倍。至目前为止,很多农村仍然不能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农村的医疗设施差,并且没有分级的服务网络。

二 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现状的原因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2.1体制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首先实行的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加大发展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 我国一直实行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2制度缺陷

先说税收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最后是监督制度,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形成非法收入。从而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是合理分配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中国城乡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财富高速积累,一方面是穷困潦倒。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一方面是“路有冻死骨”惨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部分人的无限挥霍,一部分人穷的生不起一场病。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政府仍然穷奢极欲地关心拆迁关心富人的生活安排。对此,我们如何不感到悲哀。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发展经济的方法与手段,中国历代也都有发展经济的好方案,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过历史辉煌。几千年,中国唯一缺乏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之后,面对巨大的社会财富的积累,去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我国历代的死结就是合理的分配制度。直到今天,依然是负的人很富,穷的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却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真的很讽刺!贫富差距太大,贪官污吏太多,造成了今天中国的现状。

三 解决方法

首先国家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还要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怎样通过税收来调节平衡收入差距这一方面还需改进。还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应加大三农的投入,如果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用在城市的发展上了.农村没有资金就不能城市化,也不能从土地里解脱出来,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即便进城务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次国民待遇.因为他们不能享受城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收入保障,还有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通常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他们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吃药上的支出就占了全年支出的绝大部分.他们不得大病还好一点,如果得了大病有可能就得负债累累或者是一贫洗。

四 总结

本文从我国城乡差距现状,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目前已经加大力度改善城乡差距问题了,当然要缩小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慢慢淡出我国的。本文中提到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先有政策的一些借鉴,由于知识有限,没办法提出自己个人的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改进。

第五篇:缩小城乡差距,从教育做起(范文模版)

缩小城乡差距,从教育开始

众所周知,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协调城乡发展问题,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采用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要真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很的问题,还是得通过教育来实现,将教育公平摆在首要条件。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与教育资源分布来看,我国主要的经济大省无一不是教育资源的受惠着,我国的高科技,高技术人才大多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正是因为这些高素质人才,给这些地区带去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向高端产业发展,占据国内市场。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一方面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人才及其匮乏。很多农村毕业生都会选择到城市定居,生活,这主要与农村基础条件差,文化知识享受资源不足,发展前景不佳与有关。人才的流失必然导致发展潜力大打折扣。因此,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就必须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学校缺少教师,正规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当然也包括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太乐意去农村教书。不少农村只得在高考落榜的青年中聘请教师。国家虽然提倡城乡教师流动,但短期内改变不了农村缺少师资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的不断进步,基础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学校布局结构制约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一方面部分偏远农村小学的育人环境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多数学校的校舍已是危房,器材短缺,已有的设备陈旧,与新教材不配套,图书少且质量较差,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中小学生的需要;实验器材严重不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较低。至于微机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无从谈起。这些现状与城镇学校相比差距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由于受地方经济水平、教师编制等条件的制约,近年来新增教师较少,部分农村村小教师难以按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匹配,一个教师甚至要同时承担几个年级、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致使一些课程难以开齐开全,有的开全也只能应付,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城乡教育差距明显拉大。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进而导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最终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中,大多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以县为主投入体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在逐步拉大。

主要表现在:

1.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涉及农村教育的非常有限。由于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一般都身处城市,接触更多的是城市教育。他们很难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所以制定的政策很难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这种情况在中小学课程编制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便有所反映。2.城乡教育投入差距悬殊。义务教育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其投入的多少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这可从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用

经费支出上得到较为确切的反映。

3.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农村的师资严重不足,而城市师资则过剩。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也造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从而导致教育成果的差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使广大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我国城乡发展比平衡的问题,就要针对以上问题,有的放矢。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监督力度。教育要发展就要求内部管理先发展,才能使改革落到实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要从教学管理改革开始,纳入现代管理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实践。学校应严格实行校长负责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学校育的监督力度,关注学校教学质量,督促学校落实有关规定,杜绝“乱收费”等教育腐败问题。学校不仅要接受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监督,也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继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咯,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文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应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应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支持教盲的积极性(如通过利用母校的感召力,吸引校友投资;社会慈善机构对贫困生的赞助;由企业赞助设立基金会等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在投资资金利用上,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真正实现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就要使城乡教育之间有同等的办学条件和思想文化。应积极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办学标准,改变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厄运。应增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城乡中心小学教育教材、课程的编制和选择标准要统一合理。其次,在公共教育资源上应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城乡教育者之间的流动性,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功能。在硬件上要实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协调分配;在软件上就要求师资上的流动,让城市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教学,或者说把是否在农村有义务教学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资格认定的一项标准。对现有农村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师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教育,并结合改善教师生活质量和办公条件等措施,留住人才。(要改变现在收入倒置的现象,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教师还有两级浮动工资)。

此外,还要积极积极开展农村成年人教育。农民的素质提高不仅对农村发展产生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农民除了农业科技教育外,更要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的教育。成人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程度。学校可建立业余家长学校,采取相应措施让家长乐于参加学习并能受益。农民素质与农村教育永平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协调好了,就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从提高人员素质做起,要提高人员素质,就要把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有效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