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创造宣言说课稿(推荐5篇)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24-70034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8 04:01: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创造宣言说课稿

《创造宣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创造宣言》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职场之路”的第一篇精讲文章。本单元目标在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明天踏上职场的职高生能从容面对一切考验,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做受社会欢迎的人。《创造宣言》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人人都能创造,只要你坚定信念,有勇气,有智慧。

根据职高生的特点,我觉得应该立足文本《创造宣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去感悟“创造”的重要性,激发创造的欲望,这是我们职业教育者培养人才、塑造“真善美的活人”最重要的目的,这也是符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师观的内容的。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要关注人文性,所以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因而我将《创造宣言》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演讲辞(驳论文)的文体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创造”,体会作者情感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堂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教师作为教材和课堂的自由的研究主体,应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为教学前提。

于是乎,我尝试运用“问题点拨?自主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它可以促使语文教师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讨论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使学生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语言功能,提高表达能力。

其次,“问题点拨?自主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 的运用是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集思广益,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实现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积极学习探索,而且还使学生提高了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创造宣言》一文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理念,这样运用“问题点拨?自主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 :

1、用分步揭示法,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2、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3、鼓励学生质疑,提倡互相讨论。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预设的目标,将〈〈创造宣言〉〉这篇文章,处理成一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导入

(二)研习文本

1、整体感知,解决重点

2、分析比较,突破难点

(三)拓展延伸

(四)作业

首先,我根据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试想通过创设一种氛围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人类是非常伟大的,他们用智慧创造了世界,用勇气创造了奇迹,用信念创造了真理。你们可知什么是“创造”吗?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说一说你对“创造”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入新课:“对‘创造’,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行之和他的《创造宣言》吧。”这一衔接语自然引出了简介作者的环节。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去感悟“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试图通过一个大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和初步探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关于创造,本文列举了哪些人和事?说一说这些事例有什么作用,并请就其中一二个你自己熟悉的事例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这个问题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感知“创造需要勇气、智慧、信念”。而且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筛选信息能力都给予一定的培养。这设计同时也显示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同时我尽可能全面地预设学生的答案,并做好相应地点拨启发准备。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出于加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分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语段,并从不同角度(如语言特点、修辞特点等)去品读理解作者情感。

2、尝试处理语音、语速、语调、语气,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这设计是从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字词的品味来感知作者的心声及感受体会演讲辞语言特点这两大目的出发的。

我预设了这样几个可能出现的答案:

1、我们要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引导学生注意两组反义词,并通过删除“平凡”“单调”,与原句进行比较表达的效果)

2、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引导学生注意“类比”方法、“反问”修辞,并要求通过改换句式进行比较表达的效果)

3、歌德说:``````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意志才变得过来。(引导学生注意引证法,及排比句式的作用)

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将‘人人是创造之人’放在排比句的最后”)

5、文章最后一段

(改写文章最后一段,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改文如下:“人,如果没有血,就死了;如果没有热情,就没有了创造。哪怕只有一滴热情,也能创造出奇迹。”要求学习前面句子的分析方法来品味语言。)

通过品味语言,技巧朗读,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自然生成演讲的氛围,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演讲辞的特点。

另外,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创造”,我及时延伸,用有关“创造”的古今中外的例子、学生身边的事实(成功的职高生的例子)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创造”的欲望,从而达到树立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的精神这一教学目标。

我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呢?我有预想了两种方案:

1、通过学生的思维再创造,引发对“创造”话题的不同写法,从而引出“立论和驳论”;

2、通过温故知新的方法,由初中课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引导学生对《创造宣言》的议论方式的理解。

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后,我利用自身的朗读优势范读了《创造宣言》,旨在领引学生再一次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演讲辞的特点。并利用感情的“余温”自然引出结束语:“这话语也许如同一切道路格言一样知易行难,但是,绚丽的风景恰恰盛开在险峻的山巅!行动吧,让我们用智慧、信念,勇敢地去“创造”吧!你,虽如沧海一粟,但是,你也同样可以创造‘我们人类的伟大’!!”

(我试想顺势利导以感慨激昂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再一次鼓励学生勇敢地创造,去实现自身价值。并做到课堂结构的前后呼应。)

最后,我根据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以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搜集职高生创业成功的事例,总结成功秘诀

2、请就某一浙江商人的成功例子谈谈或写写自己的感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说或写,自由选择。

另外,我为了以防万一,还事先准备好一个拓展环节——寓德于教:“听了创造之神的呼唤,我们同学对‘文凭=水平’你有何感想呢?”

四、说板书

板书要求简洁美观,能显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就这样设计板书:

论 人人 是 创造 之人

总之,整堂课的构思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感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体现分层教学。

第二篇:创造宣言

一、《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结构分析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讲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讲解:

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讲解: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的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第三篇: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节选)教案

第一课时

一、第一印象(8分钟)

1、课程简介与自我介绍。

2、学生自我介绍,稍作点评。看似简单、平凡的、枯燥的小事,只要用心思考,勇敢创新,都能达到让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味,让看到的人、听到的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同学都将走上面试的讲台,向应聘单位介绍自己,推销自己,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快的被别人记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到那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独一无

二、与众不同。

二、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题目名为“创造宣言”,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是建立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简而言之,创造看字面意思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了。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插入ppt第1页)

再请同学们看看“宣言”,什么是宣言呢?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动人、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陶行知和他的创作。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介绍作者(插入ppt第3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二)掌握新字词

了解了作者后,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当中出现的新字词。请大家看幻灯片,学习本文中的新字、词,了解他们的读音和意义。

1、插入ppt第4页。逐一学习字词的读音、释义。(插入ppt第4.5页)

(三)回顾议论文相关知识(插入ppt第6页)

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学过议论文,那么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是否还记得呢?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人的记忆力都会有短暂性的停滞,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提问: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答: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问:议论文的论据方式哪几种? 答: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提问:议论文一般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提问:议论文类型分为哪两种呢?

答:立论和驳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创造宣言》就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四)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了解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后,接下来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朗读文章。(插入ppt第7页)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分别是(1)环境太平凡;(2)生活太单调(3)年纪太小;(4)太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板书)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换句话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作者通过一系列对错误观点的反驳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正面结论?请在文章中找出。

作者在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面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板书)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板书)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大声朗读,读出声音。)

(回到思考问题,采用学生回答为主,老师补充或更正的方式解答)

(五)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弄清除上面几个问题之后,我们再一起来将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一下。

文章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4-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我们一起把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归纳一下就知道了。(插入ppt第8页)

第一部分三个自然段是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五种错误的不能创造的观点的批驳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是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提出创造宣言。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文章中的新字词,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大致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了文章的论证过程,即引出议论话题——提出5种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得出自己的正面结论(立论)——发表宣言。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逐段逐句的品读文章。

首先,我要请同学起来再读课文,加深印象,更能领会文章意义所在。(时间若允许的情况下)

二、品读文章,体会文章特色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一)语言特色——排比句式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许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文章中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看看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首先,我们找一找排比句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作用: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作用: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作用: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4、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用: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5)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作用: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6)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作用: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再找找比喻句(1)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2)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3)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二)论证特色——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之前我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种类。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那么,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而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所谓举例论证就是用举例的方式来达到论证目的,引用论证则是引用名言警句达到论证目的。

下面我就一起找找,作者为了反驳人们所谓不能创造的五个错误观点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例子。(作用: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极具教育性。)

插入ppt11页——32页,对文中 例子进行介绍。可详细讲讲例子背后的故事。

惠能的故事: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yībō 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jìzǐ 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和尚们的谈论,被在舂米作坊里劳作的惠能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惠能在槽厂(舂米chongmi作坊)舂米的时候,五祖去给问他一些话,从话里听出来惠能是真正的开悟了,于是五祖拿竹杖在地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跟随打猎人隐居15年之后,出山说法,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在五祖传法给惠能的第二天,五祖寺的僧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护国法师,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总结: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运用大量的排比,举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成功的例子,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为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感悟自信,讨论

(插入ppt第36页,出示张海迪相关资料)

张海迪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提问:为什么来〃〃〃读书呢?请几个同学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有的同学是因为中考失利,父母亲戚让自己来读的。有的是觉得自己读高中压力大而选择中专,认为会比较轻松。大部分同学并非是因为喜欢〃〃〃而来读书,也并非怀揣着求医梦想而来读书。不管什么原因,看来,大家都把来〃〃〃读书看成是无奈之举,是人生低谷。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当然,中考失利,没有考上好的高中,确实是无法让人开心的事情,难免会丧失自信心。然而,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何重拾信心,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的灿烂人生,是许多人,也是今天我们进入〃〃〃读中专的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或许,曾近的你因为成绩差是被老师遗忘在角落;或许,曾今的你被爸爸妈妈当成没有梦想的孩子,又或许,曾今,连你自己都完全否定了自己,自暴自弃,迷茫地来到了〃〃〃〃,坐在了〃〃〃〃的教室。然而,不论曾今如何,从你走进〃〃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和别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新的起点,这里没有优等生,没有差等生,只有勤奋者和懒惰者。所以抛开过去,重新开始,梦想一定会在未来等着你们。

四、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只会主要来源于学习,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为将来更好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做做书本的课后练习和训练册的习题,并请大家预习第二篇课文《心天上的百合花开》。

第四篇:创造宣言(定稿)

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3.学习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精神,理解作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坚信自己增强创造意识。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从把握文体的角度整体感知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

这是一篇驳论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从而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证据充分,论证深刻,透过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创造意识

会大大增强。

结构分析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参考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讲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

对,据理力争。

3.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

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参考答案: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

结构文章。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

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讲解:

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

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参考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

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参考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讲解: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的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创造宣言》教案1 一 创造宣言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 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 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答: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让学生体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1)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六,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问)七,板书

第五篇: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1.'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它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2.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 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小结: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创造宣言说课稿(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