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二年级数学下册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24-112317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0 20:00: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

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验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2)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1)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2)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3)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2.想想做做2 1)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课件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2)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3)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3.想想做做3 1)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2)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3)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4.竞赛练习:完成想想做做4 5.合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5、6

四、思维训练: 讨论完成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注意什么?预习自学时那些方面是我们没有做好的?

六、课堂作业 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2.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第二篇: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教学目的】: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怎么列式呢?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 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 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出示两种不同的方法:(1)2×3=6(本)

(2)28×3=84(本)

6×28=168(本)

84×2=168(本)答:一共有168本书。

答:一共有168本书。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学校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师: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四层,一共放224本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4)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个忙。(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师: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如果学生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他说不上理由,就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看谁能帮助他解释清楚!(师适时指点: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特别,大家都是竖着看,而他却横着看,最后再把它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释,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让一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得到伙伴的帮助。

4、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呢,224÷2÷4也就是224除以2乘4的积,既224÷2÷4=224÷(2×4)(边讲边板书)

★设计意图:两种方法的联系,实际在练习一中已经有所孕伏,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三年级144人分成两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们能再次帮图书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

(1)你能看图说题吗?(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

程)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师:这道题跟前面几道题有所不同,虽也用连除方法解决,但连除时,用哪一个数作第一个除数或作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老师很佩服你们。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智力考验题想挑战吗?(本题可作为机动题)

(1)师:打开课本第12页,看思考题。同学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合作讨论,试一试,填一填。(友情提示:用铅笔试填,这样可以方便修改。)(2)汇报交流,指名板演并讲述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不断试验中探索,然后展开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发展思维能力,为后面解答类似的较复杂的思考题做铺垫。

6、布置课后作业: 想想做做第4、6、7题

师:这些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四、总结全课 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找老师一起探讨。

姜堰市罗塘小学:王珣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

际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第四篇:《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相当于旧教材中的归一问题。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还有一道思考题。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小黑板出示三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平均每组植多少棵?2.5本笔记本共20元,平均每本笔记本多少钱?3.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问:①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②平均每组植了多少棵?前两题我是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指名口头解答,第三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关问题。然后出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接下来开始新授课的学习。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然后我问根据这些条件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当学生提到“平均每个书架没层放多少本书”时,我马上卡片出示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接着我把224该成448,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说明:不管数字怎么改变方法是一样的。最后做了两道练习题。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练习形式的单一。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关,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关。

1.时间的把握。

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3.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三处是一道关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说着说着,竟觉得有种说不完的感觉。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但我想只要能够意识到,我一定可以慢慢地克服,以不断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 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 分4份。【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