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九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精选合集)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24-113451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1 02:3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十八集初中 刘连红

九年级的每一节课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都是金贵的。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特别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精讲少练,降低难度,把时间还给学生

九年级,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期间,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中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然后照单全收,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反复叮嘱学生去做,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学生水平不同,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望着一撂的冲刺、押题试卷,我们就是在这种劳而无功的失败情绪中度过。因为我们弱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消磨了本该可以运筹帷幄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常常在这三个问题上自省:为什么中考语文知识和考点越来越细、越来越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中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必须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激情、兴趣,巩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与此同时还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有诱惑力、新鲜感和挑战性。比如,笔者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实、虚词的整理和句段翻译上,并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但因把学生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剥夺在练习、讲评上,而课后学生又不可能在语文的复习中再花费时间,所以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丧失了,结果一个月消耗战下来,虽然老师用心良苦,但学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但教学手段却错了,而这样的错误依然在继续。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在引导。汉语言内蕴深广,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管理的生命在于“导”,在于“启”,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安排时间,催生主体欲望,激活学习激情。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这才是成功的九年级语文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级后,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常闷着不说,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学生,常常有重理轻文、重英轻文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老师向课堂要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语文,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1.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实大部分教师优于学生的无非是在经验上,真正进入知识的操作阶段,在思维的拓展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及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学习的合作者,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唱对台戏,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无所谓“师道尊严”。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笔者想,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更需要教师具有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2.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去学。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因此,要用灵活的教法去激励自主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地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和服务员。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较多。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兴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表意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同学之间少指责,使他们不再沉默。

三、教学中的困惑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作为教师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

2、阅读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是不知所措。

3、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但面临毕业的学生们也不知会考会怎样改革评价方式,这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困惑。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要技巧

内容摘要:物理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理论严谨的实践性科学。在物理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培养,而在教学语言上却缺乏文采,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呆板单调。近几年在一些物理试题中出现了诗词,顺口溜让人耳目一新,它如同“调味剂”一样,使学生学之增趣。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如果在教学时语言富有文采,让物理教学内容充满诗情画意,学生读起来顺口,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科整合,有利于构建有特色的物理课体系。关键词:理论 生活 诗情画意 顺口溜

近几年在物理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含有诗词的题目,如:在古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山间铃响马帮来”,铃响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题目,看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会这种感觉呢?这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乡音”。如果在教学时,把物理知识同我们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一定也会让物理教学内容充满诗情画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而且也能使物理课更加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人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感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

一、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使物理课生动有趣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物理课的价值表现时,有这样的要求: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怎样领略自然界中的美妙与和谐,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便是一条很好的教学途径。因为在中国的一些古诗词中,涉及到很多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如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两句诗中就有声学中的音色“犬吠”、光学中的夜色、热学中的风雪及运动学中参照物的选择等。这首诗好就好在诗人选择参照物时用了个“归”,使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虽是雪夜,却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再如张继的《夜泊枫桥》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就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音色、凝华等物理现象。当你品味时,这些物理现象是不是也有了浓浓的诗韵,深深的画意呢?

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通过物理知识体会到诗的意境,又通过诗词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物理情感的生成。

二、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创造生活情景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

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 的基本工具。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例如:在进行“浮力”内容教学时,以“铁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铁船可以浮在水面上”为题可设计问题情景。

又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教学时,可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所成的像是否相同”来设计问题情境。

又例如:学习了重力知识后,可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三、生活中有物理,在教学中要多探究生活问题

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究问题的物理情景,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了惯性知识以后,要会应用惯性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汽车刹车或启动时人会往前倾或往后倒的道理,从而引出司机应系安全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另外速度太快了也会造成刹车后由于惯性大,车停不下来发生安全事故,教育学生骑车时速度不能太快。

四、理论要用于实践,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我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例题:在海滩案发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站立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蜡鞋模,测量蜡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cm,质量为675g,又经测试达到脚印同样深度的压强为1.5×104Pa,求罪犯的质量。这是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必须用到压强的知识,在知识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1分钟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五、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多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塑料饮料瓶上扎上几个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玩具激光笔可用来做光学实验。用玩具放大镜和硬纸板可制成小照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照相机的结构。当学生用漆包线、铁丝和磁铁制成的小电动机开始转动时,他们的探究兴趣就更高了。还有铅笔、玻璃杯、输液器、小耳机、橡皮泥、等各种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本身是生动的、有趣的,它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文具盒中的物理实验,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我们身边的实验,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演示,有些甚至作为教具使用。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来,学生既兴奋,又骄傲!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点燃了对物理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一点也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领。物理课要有趣味,这是人们的共识,因为有趣味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让物理课富有趣味呢?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手中铅笔和小刀跟老师一起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钢笔做惯性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摩擦过的玻璃棒、塑料笔,吸引碎纸屑;教师用眼药瓶演示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表演潜望镜,用水和玻璃演示光的色散实验,用漏斗向下用力吹乒乓球,乒乓球却掉不下来;在竖直的水柱顶端放一个乒乓球,奇怪,乒乓球被“粘”住了。用直尺.橡皮筋做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通过做或观察这些实验,我们要告诉学生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若干的课外小实验。

我们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要做的实验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学生经常使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得到很好的培养。

六.适当应用一些“顺口溜”增强记忆力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易混的概念若编成顺口溜会让学生更感兴趣,记忆起来更快捷容易。

例如:在热学中要记住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如果编成顺口溜“晶体图像似楼梯,非晶体图像如滑梯;上梯熔化又吸热,下梯凝固还放热。”就简单多了。图像结合顺口溜,记忆起来既方便又快捷,做题也不容易出错。

又如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对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的判断是学生的一大难点,但如果记住这几句顺口溜“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结合图形,在做有关凸透镜成像的题时,判断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二力平衡是中考的重点,但学生做题时往往判断不对,记住下面的顺口溜:“二力若平衡,合力定为零:物处两状态,匀速或静止”解决问题就方便多了。

总之,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教师就必须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真正体现“身边物理”“见物思理”。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技巧,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精选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反思,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性认识的再认识,就教育工作而言,是对本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在教学中经常反思是必要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既让学生“吃的饱”,又让学生“吃的了”,的确是我所遇到的一个新课题。我在教学中,除了与同组教师共同教研,精诚团结之外,还尝试着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阅读理解是中考的重头戏,每年都占试卷分值的三成。而学生的得分均分往往只有12分左右,这意味着提高阅读水平对学生中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影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光靠学生自己做练习,效果不会理想,根本出路还是在课堂、课本。只有将教材这个例子用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徒劳无益。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冲,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土崩瓦解,如雪浇汤。讲析课文,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难为易,执一而驭万,举重若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流程,必须设计好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问题设计好了,然后努力改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焕发异彩,吸引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如语言的含蓄、深刻之处,文本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出来,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事实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唤起有关表象,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位出“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例如《公输》中写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自杀之。请献十金。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吗。”句中通过侮臣 献十金让我们看到了墨子的机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品位、揣摩等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悟出这几句话潜台词的弦外之音。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道:“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克拉丽丝这话说得何等冠冕堂皇,真的是怕伤胃,怕惯坏孩子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原因是怕花钱。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出言外之意,理解克拉丽丝的真正用意,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中,我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的时候,将初中要求的李白的诗歌放在一起,用专题的形式讲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李白的作品,深入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和诗文风格,组织学生分专题性地研究李白,如:李白与酒;李白与月亮;李白的情感世界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内容进行整理,加上自己的心得,制作成多媒体,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这样避免了学生机械的背诵,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由“实践——认识——再实践”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上升”的规律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带着一颗爱心进行教学实践,及时记录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感性的体会上升到理论认识再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才有可能把我们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学之链。

第2篇: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发现了许多值得语文教师反思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呢?

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只能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有的则采用

“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游离文本,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散漫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笔。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此外,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要用多媒体,不是为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有的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只是按按键的工具,看不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智 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四、农村学校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与目标,教材设计中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新教材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编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可若是不搞这些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为此,很多农村教师要么避之不理,要么一手代劳,使得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总之,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师生,它在前进与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不能否认的是它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们的教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坚信我们的教育必将随之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更需要我们处理好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取得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胜利!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大坪中学

邓同新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00、101班语文教学。初三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班老师,家长赋予了殷厚的希望,而本人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根据计划,我认真抓了课堂内的效率,增强课堂内的容量,提高课堂内的训练效率;根据学生的生物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依托中间兼顾两头,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即使是布置同量的作业,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准、快”,中间的要完成得“好、准”,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依据教师教的方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针对新题型,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一些典型训练。

三、备课情况。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了“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四、注意作文创新。创新,即张扬个性。创新作文,就是能够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作品),以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所说的风格。风格对于杜甫来讲,是厚重;对于苏轼来讲,是豪放;对于李白来讲,是飘逸;对于柳永来讲,是凄婉……而对于崇尚个性,张扬个性的初中生来讲,它或是鲜活的表达;它或是独特的视角;它或是真切的情感;它或是精巧的结构;它或是生动的语言……它更可以是以上几方面的完美组合。而要想突显个性特征,达到独具风格的理想境界。因此在中考写作训练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善于寻找新颖的切入点,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即运用发散性思维对相同的事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这样,纵使是一个很老套的作文题目,如果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写出让人击节叫好的文章。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我还没找到任何法宝,但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看,多读,多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进步。

202_-7-6

九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