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4-66750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31 16:00: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教师专业素养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地方,而且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园地,促进教师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促进教师又快又好地成长,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老师们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

一、完善三个途径

1.培育立己达人、积极上进的组织文化

(1)建立共同愿景。学校要有共同发展的理念,把学校的核心文化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让学校核心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师个人愿景为基础的共同愿景,培育立己达人、积极上进的组织文化。同时通过教职工大会、科组年级组会议、青年教师成长研讨会等,和教师一起讨论学校发展前景、学校特色发展、教师职业规划等,帮助每一位教师将学校提出的共同愿景转化和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增强职业认同。学校通过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文体活动等,引领教师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倡导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增强对自己职业认同,进而增强投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2.营造热爱学习、和谐共进的学校环境氛围

(1)构建书香满园、勤学成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围绕核心理念,营造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学习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空气和土壤,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校园古朴大气,处处蕴含育人匠心,“本真石”“校训墙”与朝气蓬勃的师生争相辉映;真知楼、求真楼,红墙蓝瓦,使人感受文化的熏陶;校园绿树葱茏,书声琅琅;现代化的报告厅、整洁齐全设施、尽显现教育的力量。

(2)营造民主和谐、团队共进的学习氛围。学校应该汇聚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机制和活动,形成一种和谐共进的精神文化氛围,并通过这种团队力量唤起每一位教师的生命热情,激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学校要引导健康的人际交往,使学校充满民主、关爱、公平、超越的氛围。如我校就形成了“立己达人”教师文化,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努力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

3.搭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网络平台

(1)完善系列促进机制。要分析、分类本校教师队伍情况,不断完善、创新培养机制,通过合理设置台阶,引领每个教师层次群体和每位教师个人都有相应的目标和动力,拾级而上,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并得到长足发展。首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学校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和学校教研室,帮助每一位教师撰写专业成长规划,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通过教师个人和领导小组客观记录和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定期进行记录和更新,成长档案可以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依据,让教师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其次,通过校内梯队评比、按层次培养等制度,让每个教师都能持续地、不能懈怠地发展。最后,要完善考评制度,不断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并敢于重用脱颖而出的教师。营造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的良好风气。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活泼多样、教师喜欢、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成立教师俱乐部,开展教师茶座,等。教师可自愿参加。活动形式可以包括教师基本功展示、专题演讲、美文欣赏、等。如我校在每个年级办公室附近,为年级教师配置一间教师书吧,为老师们营造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环境,使老师们工作之余,充分交流,集思广益,携手共进。

学校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通讯媒介,对老师进行学习的引导。如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校讯通等。俱乐部需倡导健康的人际交往。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注、认可、鼓励,加强沟通,激发所有人的热情,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3)搭建以课堂研究为重点的校本研修平台。课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同时更是教师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地,聚焦课堂,以课堂研究为重点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锤炼师能、促进提升的重要平台。突出抓好这项工作,可以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迸发灵感与智慧,快速成长。

落实校本研修,可以在教师中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学年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每学年完成一个学生(班)案例分析;每学期阅读一本以上的教育专著;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每学期命一份优质的试题或制作一项优秀课件;每周参加一次科组或备课组活动;每节课有一个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做法。

二、坚持四项原则

(1)坚持以自我发展为出发点。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自己的主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做专业发展的主人,作为知识分子,要开放思想,保持学习的理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自觉提升个人素质。

(2)坚持学习、实践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所以要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积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一般来说,要历经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观点的形成和提炼等途径,才能向骨干教师迈进。

(3)坚持循序渐进与突出培养相互统一。教师的成长,先是要课堂教学过关、班主任工作过关,然后是学习学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进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在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逐级评定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这样循序渐进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层级、梯队发展。同时,对一些在某一方面素质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为其“度身定做”成长方案,突出培养,让人才脱颖而出。

(4)坚持人性化管理与良性的竞争环境协调。营造和谐式的竞争环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合作竞争,提升发展高度、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良性竞争,不断造就优秀教师。

三、利用五种学习形式

(1)个人自学。这是发展的基础。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制定三年个人自主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导师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发展诊脉、定向。在自学中,要特别注重自我反思,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我们增长悟性、常教常新。

(2)团队学习。主要包括同伴互助、教学相长、建立工作室、交流学习等形式。如创建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学科组、学习型课题研究小组和学习型课程开发小组等,重视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各种互教互学、互相分享的“学习共同体”。

(3)专家引领。通过引进来及由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等方式,成立学校教师成长 “顾问团”,以讲座、论坛、辅导、行动研究等形式组织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术性。如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的“双师进课堂”项目,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阅读写作。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让阅读成为师生最常态的生活方式。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写”,可以更好地反映教师在实践、学习和思考后的研究结果。

(5)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促进教师提高的非常有效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1).(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

第二篇: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素质教育论坛材料

【内容提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前总理此番话启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而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必由之路。我们君山路小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及自我反省、自我培养、自我塑造,努力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我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校本研训示范化学校”、“省级校本研训示范化学校”。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学校今后的发展,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下面,就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超前谋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我校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全校教师达成共识,使之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引领学校走向持续发展之路。

学校一直致力于追求高品位的学校发展方向,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君山路小学教师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示范学校,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建成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愿望,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较强教育科研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面向未来的“专业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优化。

二、活动促进,主动参与,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教师的个体成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好“优秀案例评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钻

研教材,研究教法的能力。

枣庄市教育局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把握课标、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能

力,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在全市开展了优秀案例评选工作。为做好优秀案例评选工作,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实行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下的分管校长和教导主任责任制,实行学科组长承包制。学校签订层层目标责任状,分解任务目标,层层抓好落实。二是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围绕优秀教案的评选,完善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制度。三是建立考核表彰机制。学校建立校内优秀教案评选制度,把优秀教案纳入对老师的考核,并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我校万勇主任在全市优秀案例评比推进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二)抓好“教研组教研展示”活动,让每位教师的教

研水平都有所提高。

学校全面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大教研活动,效果很明显。具体做

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个教研组选一名教师授课,其他成员参与集体备这一堂课,教研组授课人员在大教研活动之前可在本教研组内试讲这堂课,其他成员参与评课修改教案。然后按学校的统一安排,在在 多媒体教室上一堂教研课,同学科的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到下周三的教研活动时间,参与授课的教研组全体成员坐在主席台的位置上,由教研组长说课,授课人说教学反思,教研组其他成员进行评课。其他级部同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评委小组,就该教研组的授课、说课、评课进行评分,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

(三)单元把关课捆绑式进行,教师上课、听课、评课

全面落实。

学校要求每学期初,各个教研组把本学期教师单元把关课授课时间、地点、内容等统一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汇总后打印下发。同时,把听课人员分成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六年级组及常识科组和音体美组等五个研讨组进行把关课上课、听课、评课,安排更加合理,落实更加到位。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听课实施考勤,领导跟踪听课,随堂打分上报,确保听课质量。听过一段时间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中评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让广大教师练就过硬

教学本领。

我们学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每学期都要举行,除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外,又增加了学课标知识大赛、命题大赛、说课比赛、微课设计比赛等,让教师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提高。同时,对比赛结果纳入教师量化,写入个人档案,并对优胜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比赛也为学校管理充实了资料,如我们通过举行教师命题大赛活动,形成了学校各科试题资料库;通过连续几次的课件制作比赛,形成了学校的课件资料库等,这些资料通过网络向全体教师开放,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自觉学习,认真反思,让教师成为“三省吾身”的智者。

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无法提高。学校在教师学习与教学行为

反思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一)让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教学相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汲取知识。当前,由于生活节奏

快,工作强度大,使我们很多教师心情浮躁,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教师整日埋在事务堆里。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知识得不到更新,理念得不到转变,眼界变得狭窄,业务变得落伍,很多教师都有“教了多年学,蓦然一回首,还在原地走”的挫败和失落感。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为每位教师分学科订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及全国各地的教育报刊杂志,在教师

办公室为每位教师订做了简易书架,要求每位教师书架内不少于10本专业书籍,不少于10本专业外的优秀图书,并规定每周的周二、周四下午两节课后为教师读书学习时间,学校领导巡视检查。同时,学校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向教师开放。“我学习,我充实,我提高,我快乐”是我校每位教师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让反思促进广大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叶澜教授说:“一个 教师写一辈子 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 教师

写三年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是总结,反思是监控,反思是诊断,反思是纠正,反思是提升。我们学校在此项工作中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以反思促教学,以反思促成长。教师每人一本教学心得手册,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10次以上的教学反思材料,作为常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期常规量化。同时,学校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反思,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教学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学校对教师的反思材料进行筛选整理,编辑成书,成为校本教材,先后出版了《心灵之约——教师教育故事汇编》《我与新课程——教师教学反思与论文汇编》《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汇编》等,反思让教师提升了自我,增强了能力,找准了方向,找到了自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实施“四大工程”,促进教师行动,全面促进教师

专业发展。

只有给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实

施“四大工程”,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青蓝工程。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做好师徒结对子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化,使之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发动机。实施青蓝工程就是要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做到课堂教学公开,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随堂听课。新教师自己选择师傅,然后签定帮带合同,开始为期三年的帮带工作。几年来一批新教师迅速成长,有的已经成长为学校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名师工程。

结合市区教育局开展的教学新秀、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星

级”教师及市中名师评选活动,学校把外出学习的机会提供给业务能力强,积极要求进步的中青年教师,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能力。学校通过组织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能手特色课,全方位出击,推出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区级、市级乃至省级名师,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开放工程。

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与文化路小

学、峄城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区教育局开展的片区教研及城乡交流活动,与红旗小学、联兴小学、齐村中心校、渴口中心校、郭里集中心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极大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利用一切可能机会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教研,吸收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团队工程。

三国时孙权曾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矣。”集合众人的智慧和经验,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从多角度多方面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提高效益。学校结合教育局开展的语、数、英教师的远程研修工作,积极开展集体研修活动。同时,学校语文教师成立了教师发展和谐团队,利用校园网及学校网站进行业务学习、展示自我、网上研讨活动。集体讨论,就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课堂教学交流,就是经验的共享。有碰撞就会有提升,学经验就会有收获。

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必

须让广大教师想发展,必须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今后我们将继续把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长期的系统工程夯实筑牢,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成绩突出,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师群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素质教育论坛材料

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

2013年9月

第三篇: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改革热点面对面》⑤)——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27日 14 版)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考试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是评价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找准了突破口,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必将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 考试招生制度为何要改

我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诗句,就是古代考试制度改变读书人命运的生动写照。进入现代教育以来,考试制度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选拔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莘莘学子通过考试“跳过龙门”,实现了人生梦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同时必须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日益凸显。

唯分是举,应试倾向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分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唯一“杠杠”,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分分计较;学校和老师围着升学率转,疲惫不堪……为分而学、为考而教的状况,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导致育分不育人。这种状况下,往往是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锻炼、重智育提高轻德育培养,很多学生被训练为应试机器,成了“背多分”,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招考不分,录取方式单一。考试的初衷是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招生的目的是选拔优秀合格的学生。两者本是相对独立、互相关联的环节。但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多地把一次考试、一个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且,现在的试卷内容,明显向选拔研究型人才和科学家倾斜。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以及单一性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规避学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响一生的风险,更难以把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考试招生存在不公问题。招考制度犹如一把尺子,丈量着教育公平,引领着社会公平。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差距。但现实中,种种考试招生的不公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比如,一些生源大省考生上重点大学的入学机会偏少,招考的地区差异明显;重点大学的农村考生比例下降明显;小升初“择校热”高烧不退、屡禁不止;等等。

招考不改,教育难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教育部表示,2014年年内将出台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可以说,考试招生改革已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微评

只看分数不看人的考试,会让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让青春年华沉没在题海里。

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枢纽也是闸门,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突破的难点。

滥加分、假加分,就好像发令枪未响,已提前跑了一程,让“裸考”的考生情何以堪。

一边心疼孩子辗转于各种补习班,一边迫于升学压力又不得不逼孩子上“战场”。

声音

袁贵仁:改革须积极稳妥、蹄疾步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给改革留下“后遗症”。

二 高考改革有什么突破

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在整个招考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一切皆空谈”。

为此,这次改革把高考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系统综合的设计,先在一些地方试点,将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命运,改为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评价选拔体系,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综观这次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有不少重要突破。

第一,统考内容和方式有突破。统考,也就是现在每年6月7日、8日(一些地方到9日)进行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统考考什么、如何考,是高考改革的 “重头戏”。在统考改革方面,重大举措主要是两点:一是调整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的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外语不再在统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可以一年多考,将最好成绩计入统考总分。

第二,综合评价有突破。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再实行百分制,而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高校招生基本要求,自主选择参加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招生录取有突破。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实施两个方面重点改革。一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二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体现职教特色,在录取方式和时间上与普通高校分开,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人们对高考改革最担心的是,增加了学生平时表现在高考录取中的分量,会不会被一些人用来打“人情分”,带来新的不公平。有什么措施来防止出现这种弊端?具体说,就是要加快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等,为确保高考公平保驾护航。

链接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的有关重大事件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改革。

◆2000年,北京等地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全国推广分省命题。

◆2005年,开始实行高职高专单独招考。

◆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53所。

◆2007年,海南等4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

晒政策

2014年起高考部分加分项目调整情况

1.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2.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和加分资格。

3.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等8项。

4.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参见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三 中考改革亮点在哪儿

中考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关键一跃,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枢纽。中考改革的取向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每个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中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这次改革究竟有什么亮点呢?

亮点一:注重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一次考试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局限,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根据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科目的学习完成后,及时安排相应考试,减轻学生集中复习和备考压力。同时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情况,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参考。

亮点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优质高中师资强、硬件好,进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大,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是否合理,关系着中考改革的公平性。要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办法,使优质高中向普通初中倾斜,为在薄弱初中的学生提供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分配比例已超过50%,山西、山东等省甚至达到了100%。北京在2014年中考改革中,将全市83所优质高中校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

亮点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为很多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又打开“一扇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在录取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中分开,使部分学生从激烈的中考竞争中分流出来,提前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 小升初改革有啥举措

小学升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升学,从1986年开始,在普及初中的地方,就推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免试升入初中的改革。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一定程度减轻了小学生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但事实上,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宁可舍近求远也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初中,这导致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小升初“择校热”愈演愈烈。孩子们苦练各种“绝技”,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应平静轻松的小升初成为一场激烈的“大战”。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并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举措。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大力推进均衡发展等一系列具体措施。2月,又专门发出通知,对做好重点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要求。要确保免试就近小升初政策落实,关键是用好这样几招。

科学划定片区。落实就近入学,首先要把“近”的范围划定好,让大家知道哪个孩子该上哪个初中。科学合理划定片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教育部提出,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严格学籍管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13年9月1日起,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获唯一学籍号。统一建成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这将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强化公开监督。免试就近入学的各项措施管不管用,关键是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应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等相关信息。小升初期间,应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探索学区化办学。所谓学区化,就是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北京市西城区从2014年起试行学区制,以15个街道行政区划为依据建设11个学区,通过优质校与部分学校的重组,对学区内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实现学区之间、学区内各学校之间资源均衡配置。同时,还将采取高校、优质中学办附小的方式推行九年一贯制。全国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类似试点。

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减少特长招生、取消“共建生”,优质学校片区买房落户成为择校的唯一途径,造成“学区房”房价上涨等。对此,还要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启程。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枝“祖国花朵”都将竞相绽放,成为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

晒政策

做好重点大城市就近入学工作的目标

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摘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问与答

问:如何划定招生片区?

答: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有的区域内有多所初中,有的区域内只有一所初中。据此,划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校划片,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另一种是多校划片,对于初中比较集中的城区,暂时难以单校划片,可按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声音

蔡达峰:就近入学关键在于教育的均衡化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就近入学是为了公平公正,必须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和质量的均等。如果公办学校有质量差异,就近入学就难以实现,因为人们一般会认为,“教育质量”比“上学便利”更重要。

深阅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门户网站。

第四篇:搭建成长舞台,引领专业成长2

搭建成长舞台、发挥引领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对骨干教师培养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搭建成长舞台,建立骨干教师团队

1、成立组织,制定规划

自韩光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以来,对教师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作为重点,成立的领导小组,亲自抓此项工作。为此,学校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提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的骨干教师教师团队。

2、精心实施、搭建成长舞台

(1)、加强师德教育、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理论学习成果交流活动。学校每周定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开展师德大讨论,使教师认识到自身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学校每月举行一次教育理论学习成果交流活动。通过本学年读书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按计划进行读书并进行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学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非浅,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的提升。

(2)、开展丰富多彩的“擂台比武”活动

在教师培养中,教科处特别针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出严格要 求,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不断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而且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开展了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六中开展了“教学之星”评选,从参与说课的74人中,评出的20位优秀教师参与讲课,最后曹春华、刘梦瑶、桑献、范军、刘连进、张巍、李婧、万娟、汪春丽等有9位教师获得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把此次大练兵活动落到实处,力争不流于形式,取得预期的成效,各校首先召开教师会进行部署,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技能大练兵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练兵活动的内容与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练兵的内容,制定练兵活动的实施方案。六中举办了教师常规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普通话、粉笔字、钢笔、毛笔书法比赛)全员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新课程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逐步树立教研科研意识,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校、教师本人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围绕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引 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教育科研知识的培训,逐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于中耿 李婧主持的县级课题《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方法的研究》即将结题;陈彦 胡晓莉主持的市级课题《农村普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课堂形式研究》正在研究中;今年六中又申报了四个课题(付万军和于中耿主持申报的省级课题《乡土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王晨 范军主持申报的市级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对策》、武俊才 汪春丽主持申报的市级课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4)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记录成长历程。具体内容有 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有一份自培计划和一份总结;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名师课3—5节,可网上的教学录像或杂志上的实录),写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500字以上4篇;每学期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说课稿2篇;每学期必读至少1本书(其中一本为教育教学书籍),并做好读书摘记。;每学期写10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1篇;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5)、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阔眼界。

为学习外地经验,有计划的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听课,提高业务能力,本学期,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衡水中学、毛毡厂中学、洋思中学共近三百人次外出学习培训。

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团队的辐射作用.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业务团队。一是协作区骨干教师团队;二是六中和中心校骨干教师团队。在教师培养中发挥了专业引领的辐射 作用。

1、把协作区骨干教师请进来

六中协作区有九个单位组成,每个单位都有一些名师和骨干教师。我们充分发挥六中在协作区的牵头作用,把他们请到六中来,发挥协作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我们主动申请在六中举办优质课、“同课异构”公开教学周、教师素养大赛等活动。我们也请到太和县一些地方名家到六中传经送宝。如旧县中心校郑标主任、民族中心主任李文奎主任作专题报告。教师共享了优势资源,分享教学了经验。

2、实施“结对子”工程,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

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所教学科,本着自愿的原则和他们结对子。学校重点从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等方面对青年教师搞好“传、帮、带”,落实培训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优秀教案和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并亲自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听预讲课,课后面对面地总结得失,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3、举办骨干教师经验汇报会或专题讲座

骨干教师成长的历程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又因为他们就在广大教师的身边,因此把他们的经验、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更亲切生动、令人佩服。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作经验汇报或专题讲座,形成了我校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了广大教师向高层次的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校内名师的优质资源优势,建立起陈玉东名师工作室﹑于中耿名师工作室。按照学校拟定的名师工作室工作条例,建立更为明确科学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有目的计划有步骤地 开展高层次优秀教师培养工作。由名师陈玉东、于中耿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水平,也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了教师向教育、教学的高层次发展。不仅提高了本校教师培训的工作水平,也承担起其他兄弟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发挥了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三、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骨干教师管理、考核小组。由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对骨干教师每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业务档案。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不断完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骨干教师职责:

1、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师表。

2、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3、学习与实践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积极承担和上好学校的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

5、自觉带头参加继教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每学期撰写一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给骨干教师应有的待遇。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学校应根据出差标准给予报销。学校征订优秀期刊辅助骨干教师学习。学校考核、绩效工资的发放和职称评审应充分考虑骨干教师。坚持一年一考核,对认真履行职责的优秀骨干教师,将逐步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骨干教师,任期内参训不积极,提出警告,连续取消骨干教师资格。

总之,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骨干教师培养为教学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了个人的自身素质。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与时俱进,探索教师培养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内容,为建设一支合格稳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工作总结

太和县第六中学 教科处

2013.6.28

第五篇: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

牛家营子初级中学——张爱民

一、强化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对待事业要爱岗敬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为人师表。这四个方面是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

二、加强学习、实践,促进专业成长

从听课、备课到上课让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实践对我成长的巨大作用,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我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视角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阅读习惯。经常与同事展开教育思想讨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我还在长兴教育网上申请了个人博客,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中的困惑和同行进行交流,并从中分享和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快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艺术,要上好每节课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所以我从听课入手,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回来和有经验的老师反复讨论交流,从中找出优缺点,自己备课时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吸收。我知道自己经验不足,水平有限,但我喜欢学习不怕别人来听课,学校每次组织的公开课我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让信息技术合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后我认真听取各位老师建议和意见,并做好总结。

三、反思让我不断成长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诉诸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进行改造和提高,所谓“和改变世界联系起来。”教学反思不仅需要将结果反馈于教学实践,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而且,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为进一步反思提供条件和准备。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拿老眼光和经验来对待一切问题,恰好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要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我们应该善于反思,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时时注意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每一次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在解决矛盾中促进发展。我通过专业教学,引领学生走出原先较为薄弱的环节,去关注社会企业的需要,去领略技术的特有魅力,去感悟人生的千姿百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坚持写教学后记,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力争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