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要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1
(二)初读课文(25’)
1、全文共24个自然段,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许多趣事。如果你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课前预习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事情说,但要求说出趣在何处。)
(生答略)
2、花5分钟整理自己的思绪。请同学上讲台交流,注意:要说出“自己”所做事的趣味。
(三)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明确:不矛盾。“似乎”和“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
“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分析课文第第二自然段段
①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②自由大声诵读第2自然段3遍,争取不看书,能按顺序背出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并加上修饰语。
学生读时,板书:
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美好的 单是„„就有„„
景物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
④这一段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是春季景色?哪些是夏季景色?哪些是秋季景色?
明确:“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景色;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景色;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景色。
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那么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
⑤准确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 段中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明确:状貌(包括动态):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拥肿的何首乌根、声音: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色彩: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味道: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⑥整段文字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引出了14种景物。试用这个句式写句话。
⑦其实,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作者写到了四件趣事,哪四件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明确:
1、翻砖找蜈蚣;
2、用手指按斑蝥;
3、拔何首乌;
4、摘覆盆子。
⑧齐读第2自然段。在这段的记叙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字里行间。不信,请同学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描写。你能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作者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吗?(可以抓句式谈;也可以抓词语谈)
明确:
1、“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写出了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情;
2、“低唱”、“弹琴”、则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
3、斑蝥在儿童心里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好奇逗乐的心理;
4、写覆盆子的形、色、味,都透露出一股喜爱之情;
5、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
⑨、根据黑板板书提示,自由背诵第2自然段。
⑩、小结第2自然段:
结合黑板板书小结。
本段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色。先写静景,后写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由植物到动物,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1、抄写生词2遍;(已做好)
2、抄写第2自然段,并写一篇不得少于300字的赏析。(做在作文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它主要描绘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好景色。齐读第2自然段。
百草园的美好景物
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
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二)分析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过渡: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百草园“可乐”,先写景物“可乐”,后写趣事“可乐”。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冬季的百草园?冬天在百草园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齐读第7、8两个自然段。
2、明确: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乏味。如果下了雪,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乐趣?
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 板书:雪地捕鸟
3、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不相宜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写雪地捕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然段,用笔圈出捕鸟的动作。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板书: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4、齐读捕鸟语句,体会句中包含的感情。
明确: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5、试着表演一下雪地捕鸟的趣事。(或:写一个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四个动词。)
6、小结:
这写的还是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乐趣,再次暗点“乐园”。
作者在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时,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三)分析第三——六自然段
1、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
(四)课文第一部分总结
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五)分析第九自然段(过渡段)
1、齐读第9段,这一段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真切表达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略)
(六)分析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
1、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再现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几件事。板书: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明确:①提问“怪哉”一虫的事;
②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
③师生读书的场面;
④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2、通过这部分的阅读,你觉得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为什么?
明确:寿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略)
3、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
明确:三味书屋用的是当时通行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主要是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叫到自己身边听讲,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上生书”。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但有一些陈腐、艰深的东西,不管学生懂不懂,一律叫学生朗读、背诵。
那么,鲁迅希望有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明确:鲁迅先生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除了学习书本外,比如还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给儿童讲故事等等。
(七)总结全文
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比照(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解决书p 50课后“探究练习三”
第二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扫除文字障碍3.学生朗读全文。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呢?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第三课时 1.读第二自然段,进行新课。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⑵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第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2、提问:
⑴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 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⑶ 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三、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四、引导学生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五、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六、再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七、回到课文中去,模仿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写一段话
八、小结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 园
学 堂
成 长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本站推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扫除文字障碍
3.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第三课时
1.读第二自然段,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⑵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经典案例】
《三味书屋》是小语第七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图画表现的是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的样子,以及鲁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一段故事。
看图学文的“图”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文”是客观事物的文字记载。无论图或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客观事物、认识自然社会、获取新的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
根据这类课型的特点,教学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看图学文,培养学生能力。
一、教给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看图学文,看图是基础。应首先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和顺序。《三味书屋》是表现书屋陈设的单幅图。在指导观察时,教给学生按顺序抓重点的观察方法。
一、按顺序,即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正中墙上有什么,再观察书屋正中先生的座位是什么样子,桌子上都有些什么,最后看四周学生的书桌和东北角鲁迅的书桌。
二、抓重点。观察的重点应是墙上的古画、先生的书桌及鲁迅的书桌。这些陈设集中体现了三味书屋的特点。
二、图文一体,发展思维能力。
看图学文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多思多议,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
看图时,当学生找出先生的书桌时,教师应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从哪儿判断出这是先生的书桌?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议论纷纷、积极发言。同学们从书桌的位置——居于书屋正中;书桌的陈设——有一把戒尺;书桌的样子——八仙桌这几方面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观察的同时,既训练了思维,又提高了认识能力。
学文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对图画内容的直接描述,是教学重点之一。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从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一、听读,划出方位词。
二、讨论,了解观察顺序。
三、填表,了解书屋陈设。
四、引读,理解句子意思。
给第三自然段分层也是训练的重点之一。分层练习是一个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可设计以下四个层次达成这一训练目标。
一、围绕“早”字提出问题: <1>“早”字是什么样子的?
<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
二、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三、找出相应句子,读读议议,领会含义。
四、熟读分层,小结学法。
在处理一些重点词句的时候,还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如理解“料理”一词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料理”是什么意思?
<2>鲁迅为什么要一边上学,一边料理家务? <3>他怎样料理家务?
<4>由此看出,鲁迅当年的处境怎样?通过这四个问题,使学生理解鲁迅当年求学的艰辛,自然而然地品味出他勤奋学习的品质。
三、说话练习,培养表达能力。
在看图学文教学中,在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把发展语言贯彻始终。比如:在初步看图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在指导学生按顺序抓重点观察图画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说说图意。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还可设计一项“我做小导游”的说话练习,让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三味书屋。这些练习既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简 评]
看图学文的教学,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图与文的结合;二是观察与读、说的结合;三是直观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结合。路玮老师根据自己平时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这三个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使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