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科学发展观教案(合集5篇)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4-82775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7 19:08: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教案

科学发展观教案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中国的国情看,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时间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中央在总结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在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有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6万亿元(约1.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9.4%。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迈克尔.斯宾塞赞誉,中国经济是个奇迹,它以每年平均超过8%,这快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骄人的成绩后面,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事例1:就拿医疗来讲,看病难,看病贵已经让不少国人‚放弃‛了健康这一基本需求。中国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当住院而不住院。

事例2:道德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 很多人都在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什么?

我从不怀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中国人口比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市场潜力无限,拜金主义在中国风头正劲,给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无限动力,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没有道德的牵引和制约,这种‚动力‛ 弄不好就极可能偏离方向而走火入魔!道德问题也许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

湖南嘉禾县在招商中强令群众拆迁,并威胁群众,扬言‚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变‚亲民‛为亲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干部借机以权谋私,把文明生态村变成了文明生债村。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郴州的腐败大案。媒体当时惊呼‚郴州天塌下来了,郴州要补天‛。官场的腐败时刻都在考验我党的执政能力。腐败背后主要是对金钱的极度渴望,这种缺失道德的金钱观,实际上在将很多人推向绝路的同时,也在严重危害社会,加速社会总体道德水准的沉沦!有些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公开一套私下一套的双面人格,导致社会上许多人根本不相信还存在美好的东西,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只不过是表演和权谋!

‚中国制造‛危机。不可否认,‚中国制造‛危机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 保护主义色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也有深刻的自身原因。国内确实存在一些见利忘义的现象,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十分严重,从粮食、蔬菜、肉类到副食,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吃了让人绝对放心。‚中国制造‛的所谓危机还来自于中国企业家不好的国际形象。在国外,中国企业家被看成是不负社会责任、不讲商业规则的群体,‚不负社会责任‛是讲中国企业家不关注员工的生存状况,不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不讲商业规则‛是讲中国企业家喜欢搞市场恶性竞争,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等。

所有这一切,除了法制和监管的因素之外,社会道德的沉沦是根本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在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约束,从国内来看社会的和谐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从国际上来看一个国家要成为国际社会受尊敬的一员是不可能的;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与国际社会友好相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缺乏信仰,缺乏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也许是中央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倡导八荣八耻的根本原因,一个礼仪之邦,浩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要重提八荣八耻,这到底是谁之过?!

事例3:广东某县级市的珠江支流河口处曾有一大片被誉为候鸟乐园的河网湿地,但自 20 世纪 90年代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该市城区面积由1993年的 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 2003年的 231.2平方公里,导致河网湿地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这些河网湿地作为自然湿地的生态价值相当于 19580美元/公顷/年,这些湿地消失后丧失的生态功能价值为 1.8 亿美元/年,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年。这种代价给该市增加了多少实际财富呢?2002年该市各项存款余额比1996年增加了约18亿元,平均每年只增加了3 亿 元,也就是说,该市用每年15亿元的生态损失代价换取了每年3 亿元的存款增加。

事例4: 中国去年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 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13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

事例5: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以煤炭为例,2003年消耗15亿吨,占世界的30%,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中 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矿产资源保障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人均矿产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58%。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 到2020 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 种;到2030 年,则可能只有2 至3种。而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 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更将长期短缺。

事例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 年的2.8 提高到2002年的3.1。

数字:我国人均耕地 0.1 公 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100 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7%。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59 亿公顷!约占世界森 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 0.12 公顷,人均蓄积量8.9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0%和12.5%。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为 130 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中城市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 国面积的 1/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 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18.2%。目前我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约有 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经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事例提醒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明显的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加剧。比如,有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和行为的非科学性。有的在工作中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于弄虚作假、盲目攀比增长速度。有的贪大求洋,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甚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搞的城市建设象欧洲,农村发展象非洲。有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于民争利,发展以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进行。

要什么样的发展,又应如何发展,成为一道中国必须作答的世纪命题。2003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 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这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要作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来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被外界视为胡、温新政策的一大看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超过一成的篇幅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以全面的论述。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现在以近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圆到3000美圆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贤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 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改善,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胡锦涛同志明确的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都十分紧要,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要这样,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年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追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绝不能片面追求或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如果违背这一点,也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过去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的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争当‚GDP书记‛、‚GDP市长‛。

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的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GDP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第一,不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现有的社会福利状况,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第二,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代价。)

GDP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GDP增长很快,同时‚三无‛ 农民大量增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会落入‚拉美陷阱‛。‚拉美陷阱‛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极分化和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动荡的状况。以巴西为例,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圆,城市化率达到了82%,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人们提到的‚拉美陷阱‛。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所谓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则集中体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上,即(1)统筹城乡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新的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依然严重。‚三农‚问题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 键性障碍。因而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在人们奋勇争先的要破解这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考问一下‛三农问题‚是怎么来的?考量起来,人们更多是归咎于历史和人口,其实政策的因素不容小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以色列对农业保护力度大,这个问题解决的就好。美国称农场是民族的脊梁,说它养活了整个国家;法国规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要高于其他劳动者。按照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指标体系,AMS(对农业的综合支持量)测度,我们是‘负保护’。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已经取得了‘农业是国民工业的基础’的经典论断,但在制定政策时,却把这个结论束之高阁,走上了一条挤压农业,竭泽而渔的工业化路线。

首先,从根本上说,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改变。从我国工业化的过程看,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1952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农业必然会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渠道。据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农民卖粮给国家叫做给国家做贡献,是卖‚爱国粮‛,根本不是等价交换。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和整体看是必要的、有效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20多年以后就开始反哺农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还在大量的向农民索取。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通过农民工欠薪之痛、通过征地这两个渠道,使得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分制,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确实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十四个不一样。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臵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差距依然悬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97年为2.41: 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点。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计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比上述数字还要大的多。估计在5倍左右。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就远不能得到解决。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式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号角。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迎来农村的大发展。

⑵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在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记者问到那些数据令总理忧心、牵挂和关注时,温总理提到了东西差距问题。他说了一个数字,即中国沿海五个省市GDP的总值占到全国的 50%以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由此可以略见一斑。2002年上海人均GDP是最贫困的贵州的12.9倍。由于我国东西两地在自然地理条件、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惯性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⑶统筹经济社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经济),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协调。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绩,但是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很少,国民素质偏低,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理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八年(初二),不仅与美国13.4年、(大学一、二年级)英国14年差距很大,与韩国12.3年,菲律宾9.4年也有明显差距。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力资源还处于劣势地位。高等技工占技工人总数的4%,而发达国家则达到了30%—40%。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被国内人顶礼膜拜的清华北大在国际上的排名进不了前200名,复旦大学排名则在300名以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经费资源严重不足,卫生弹性指数为0.96%,慢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发达国家1.4%—2%,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世界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排名第188位,这与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实在不相称。

第二.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软件也要现代化‚。许多城市遍布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上学难,就医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例如2004年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北京部分地段交通中断,莲花桥一带水深可以没过轿车。

第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就没有保障,社会也就难以安宁。过高的失 业率必然 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政治。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居高不少,每年劳动力供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问题将成为‚十一五‛到2020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者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社会动荡。我们要提高认识,充分注意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我国的经济社会一定能够迈向协调之路。

⑷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为何如此强调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了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者荒漠地区。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相当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我国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威胁。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较低。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面积是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建房热潮中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8%(2007年3月2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披露),天然气、铜和铝的人均储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强劲增长,资源约束日渐明显,最突出的石油资源。目前,我国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今后依赖程度还会继续加大。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特殊商品,其价格若出现剧烈波动,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资源的紧缺无异于力剑悬顶,表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对脆弱。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政治矛盾的压力,节能是唯一的战略选择。节能应成为一种生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⑸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国计当为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 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主张。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政府就高高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展示了亲民为民的执政思想和 理念。总理当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吟诵过他喜欢的两句古诗‘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借以抒发为民的情怀。‘十一五’规划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十一五’规划中8个指标,其中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就占了5个,经济指标占了3个。这个信号说明‘十一五’将告别过去以GDP挂帅,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纵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相当比例的社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未来五年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失衡‘陷阱’。‘十一五’规划把‘扩大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臵’,‘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今后政府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农民,而且增长幅度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的科学理念。

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

1.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理论的超越,是当今发展理论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今后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同时也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地发展综合能力。不少学生认为高考结束了学习生涯就结束了,大学只是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重要的是学会社交。因此许多人将学业搁臵一边,急不可待地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了。其实作为大学生,社交是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但是学会如何独立的学习思考也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方面。大学生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健康成长的根基。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 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助;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大学生只要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得到健康发展。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素质等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身和谐健康地成长。面对严酷的局势,大学生应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变挑战为机遇。

2.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

2008年,经过南方雪灾、5.12大地震、藏独事件考验的大学生又面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影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时势造英雄‛,大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我国经济良好运行出一份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时期,也将是当代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抱负报效祖国人民提供了舞台,是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大好机遇。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做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在经济建设中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做贡献。要坚定信心,冷静观察,有效应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把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巩固和发展下去。

科学发展感要求当代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崇高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认清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搞清楚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对金融危机的积极应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等等,将是中国未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自觉为振新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掌握和发展第一生产力。促进中国经济的稳步提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当代大学生应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实现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地发展。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教案

科学发展观

一、导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仔细聆听,透过一幅幅的画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

总结:同学们说的真棒!是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归功于发展。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发展为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齐读课题:看变化 谈发展

一、学文明理

谈变化

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用五方面看看改革开放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吧!

(一)师:老师发现今天同学们的衣服都很漂亮,样式各种各样,颜色也丰富多彩。那同学们知道以前爷爷奶奶穿什么样的衣服吗?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穿补丁衣服,一件衣服兄弟姐妹都穿过………..)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小结:从单一的麻衣粗布到多样的时尚服装

(二)师: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我们经常听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受他们那时候吃的如何如何,和现在比有什么不同?有么有关于吃的小故事呢?就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粗粮:窝窝头(出示课件

图片),地瓜干,各种野菜………….小结:从吃饱到吃好(出示课件)

(三)师:相信同学们现在都有自己的小卧室,对么?那我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 让我们看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住房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对比表)

(四)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交通的变化

同位交流(出示图表)

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图片)

(五)现在我们家里用的应有尽有,尤其是家用电器,看一下这一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说发展

学生说:通过这些变化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

二、拓展延伸

展开你的想象力,去畅想一下你的家乡未来会是什么样的?那么你又可以为祖国的发展做些什么呢?(从身边的小事谈一谈)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教案

第1课:科学理论引领前进道路

教学目标: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让学生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重大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重大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时代的呼唤 发展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主义又是新生事物,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摸索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与强国富民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们必须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增添了全新的深刻内涵。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积极深化改革开放。⑷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四、老师让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感受。

五、总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第2课: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教学目标:

1、发展中的问题。

2、如何发展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重点: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是根本。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上一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让学生回答2008年发生的大事。特别是引导学生体会北京奥运会和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引导学生体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五、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六、老师就“朝核问题”和“军舰护航”让学生体会我国在世界舞台上起的作用。

七、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八、布置作业。

第3课教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教学目标:

1、如何理解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如何如何理解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方法:讨论法和对比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谈一下身边的变化引入新课。例如:村里路的变化、家中电器的变化等。

二、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看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图片,谈感受。

3、从汽车、手机、电脑的变化谈感受。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表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但经济发展却是整个发展的核心内涵。没有经济建设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如果说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等问题。

三、时不我待,加快发展

1、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使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富裕

在多媒体上放国家大剧院、鸟巢、三峡大坝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

2、由青藏铁路建设,让同学们体会国家的实力。

3、老师讲解: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能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

四、让学生谈一下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怎样的?

五、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华西村的图片,谈感受。

六、布置作业。

第4课教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目标:

1、“快”与“好’的关系是什么?

2、现在的发展方式有什么好处? 教学重难点: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展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滨州的发展状况,引出来。我们滨州发生如此变化的奥秘是什么?

二、老师讲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又好又快发展,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快”与“好’的关系: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吉利汽车、海尔创新、联想集团等。

3、为什么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五、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在离节能减排的目标还很远,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

六、让学生为节能减排进一言。

七、作业。

第5课教案:发展为了人民

教学目标:

1、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含义?

2、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重难点: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歌曲《为了谁》引入新课。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2、由网上热议的“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让学生议论。这是郑州市规划局分管信访的副局长逯军说的。试问局长:你是替谁说话的?是替党,还是替老百姓?如果你是替党说话的,那你就该知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句话,你做到了吗?如果你是替老百姓说话的,那么面对经济适用房用地被挪为他用的情况,你怎么还能漠然视之,还会对记者的采访不以为然?

3、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为民发展 造福人民

1、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让学生谈一下电视剧《闯关东》在全国热播的原因是什么?

3、把发展为了人民落到实处。

4、让学生讨论: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儿童医院查看甲流防控情况说明了什么?

四、讲解: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五、总结。

第6课教案:发展依靠人民

教学目标:

1、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国家领导人为什么重视倾听群众的呼声?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展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本课。

二、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人民群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主体地位,必须遵循推动发展依靠人民这个路径。只有建立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和支持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持续与长久的发展。

三、让学生体会,第十一届全运会主题口号: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在全运会的过程中你做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四、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他们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强大力量。因此,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就成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五、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1、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市长电话热线、民生热线、举报电话等。

2、讲解:温家宝总理一再引用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倾听如金的真话。

3、老师问计于学生,如何管理好我们班级?学生自由发言。

4、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先进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无穷智慧,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广泛地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把群众的根本意愿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

5、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讲解: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学生自己体会。

七、作业。

第7课教案: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

教学目标:

1、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2、如何理解当前社会公平?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学方法:讨论法和展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大道之行也》进入新课。

二、财富共创,成果共享

1、讲解: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

2、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3、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5、学杂费的免除、一免一补、防疫针的免费注射等都体现了成果共享。

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2、由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说起:彰显了人民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这一政治特性。人民代表理应来自人民群众,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选举农民工为人大代表也是尊重人大代表来自各阶层,有利于国家整体上对各阶层利益的调配,从而使国家宏观决策更趋科学与合理。

3、完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平。

讲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4、保障改善民生,解决热点问题。

四、作业:请你围绕“科学发展与社会民生建设”这一主题,拟一条标语。

第8课教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人的全面发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从历年奥运会看中国人的进步和发展引入。

二、讲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项发展、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是指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方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即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二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富裕。三是精神文明生活的极大丰富。四是民主政治的充分享有。人们能够当家作主,共同管理社会事务,享有平等的权利。五是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充分地发展,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贡献于社会。六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的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既着眼于这个目标,又要尊重客观实际,从现实着手,逐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持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发展的着眼点集中在如何大力开发人的智能,发展人的才能和创造性上。人的全面发展与每个人自身的客观条件有密切关系,人所具有的体能、智能等无疑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对个体人以及群体人的性格、情操、心理等内在素质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四、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将来报效社会。

五、作业:谈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全面发展?

第9课教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如何理解发展要有全面性和整体性?

2、为什么说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教学重难点: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上一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

二、全面发展关全局。

1、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2、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从昆山市的发展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协调发展求和谐。

1、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

2、莱芜市的“四个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3、协调解决好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4、如何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重长远。

1、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2、为了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3、想一想,怎样才能根本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五、《寂静的春天》一书给我们的认识。

六、总结这课内容。

七、作业:为滨州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科学发展观教案

黄升中学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教案1

第1课科学理论引领前进路

第1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深化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了解科学 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衍进,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就科学 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给予方法论指导,从而厘清形势与责任,在实际工作学习中能 够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衍进

3、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时数】2课时 【导入新课】

观查教材中的几幅图片,思考:你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教学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 重要创新成果,它们相互贯通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理论创新成 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 新的历史背景下关于中国发展道路提出的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继承发展了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本专题针对什么是 发展、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展开教学。

一、什么是发展

1、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2、什么是发展观

二、建国以来四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阐述(理解“一脉相承”!)

1、毛泽东论科学发展(板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提 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强调发展是基础。

(1)发表背景:国内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苏共20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 ;复杂的国际情况使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中国式的发展道路。(2)指导思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

(3)十大关系::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 系;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⑤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⑦党和非党的关系;⑧革命和反 革命的关系;⑨是非关系(人民内部关系);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是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是在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和苏联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邓小平论科学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有力地推动 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主要观点有:(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等。

3、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世 情、国情和党情、民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观 点包括:

(1)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 要经验。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文明”等。

4、胡锦涛论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到广东考察,在广州首次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综合比较如下:)(1)关于对发展地位的认识:从“硬道理”、“第一要务”到“第一要义”---扭住发展不动摇。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邓选》中“发展”一词出现1066次。江泽民2002年“5.31”讲话:“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在党16大后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 主题,否则就失去意义。

(2)关于对发展内容的认识:从“两手抓”、“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越发注重全面性。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四位一体”;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关于对发展方法的认识:从“先富带后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到“统 筹兼顾”---整体布局求协调。

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 ;当发展到一定时期,东部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 这个大局。

江泽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 区发展差距”方针,并作出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决策。

胡锦涛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开发海西等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 调发展。

(4)关于对发展目的的认识:从“富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到“以人为本”---落到核心抓根本。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富起来,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江泽民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要求。

胡锦涛明确指出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坚持了经 济建设这“一个中心”,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基本特征”,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 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 俱进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建立在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第三课教案(精选)

第三课《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复习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运用:结合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问题,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2.难点: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纲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2.科学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2)全面发展

(3)协调发展:“五个统筹”(4)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更好地发展 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优化产业结构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3)统筹城乡发展:怎样统筹城乡发展?(4)统筹区域发展:怎样统筹区域发展?

二、重点探究与讨论

1.开心一笑:片面追求GDP的搞笑例子(1)案例展示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五千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当然,乙的这顿加餐吃的也并不轻松。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五千万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五千万,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

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个亿啊!1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2)使用:作为新课导入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问题的讨论案例(3)启示:片面追求GDP无益,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2.某地区以破坏森林换取经济一时发展(1)案例展示:课文

(2)使用:作为上一案例的辅助和补充,进一步说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后果

(3)启示:片面追求GDP有害,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3.张家港市的发展之路:四个“看不见”(1)案例展示:课文

(2)使用:作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讨论案例(3)启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教材处理: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

(1)用圆饼图示法展示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含义

(2)如果时间许可,补充:为什么要优化产业结构、怎样优化产业结构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含义及特征(2)背景

(3)如果时间许可,补充:为什么要走新型专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

(1)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2)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4.统筹区域发展

(1)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2)怎样统筹区域发展?

第三课《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分钟

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学生阅读

1、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结合事例分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要性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能力。

二、熟悉课本 5分钟

出示预习指导:

(1)回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3结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通过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你对党的基本路线有何评价?(5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补充习题:材料

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数是美国3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却只占美国的1/9。

材料

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4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材料

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个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以28枚金牌列金牌总数第二。

材料一说明什么?为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材料二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什么哪些? 材料三说明什么?

对于”不发达的表现”思考应采取什么对策? 识记、理解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识记、理解,能够举例说明 三、讨论交流 10分钟

1、播放我国经济建设状况视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大开发)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3、对于疑难问题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学生先对照预习指导阅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见解

四、质疑问难 10分钟

课文疑难分析

(1)

国情与基本路线对照

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不发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2)补充习题分析

通过习题,讲清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总结:我们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预习指导问题 教师指点、补充 学生识记

提问:你对党的基本路线有何评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以此增强学生对“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 学生总结(自由发言)

五、理解难点 10分钟

学生识记理解本课内容

六、达标练习9分钟

达标练习:(1、2为最低要求,3为提高要求)

(1)

写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

材料分析: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说发展是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教案(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