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幼儿自私行为教案(五篇模版)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24-104572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2 19:03: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幼儿自私行为教案

课题:幼儿自私行为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口,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几个活动中,还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育中,应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教育使幼儿知道自己在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貌、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变化,培养幼儿喜爱自己的情感,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特长。进行这一教育的要求,小班:使孩子从观察自身的外貌特征入手,了解自己与大家有很多一样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由小到大的变化感知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点,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

大班:使幼儿知道自己不但会长大,本领也越学越多,还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特长、爱好,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促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和充实感,树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同父母老师共同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片、出生时的宝宝卡„„这些反映了幼儿成长的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到:我从婴儿长到现在,从只会吃奶到现在能自己吃饭;从要大人抱着到现在会跑步、拍球;从小时候处处要大人照顾,到现在会自己穿衣叠被,从这些具体的感知中,幼儿体验到自己在长大,个子在长高,本领也越学越多,以后还会长大,还要学更多的本领。

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应抓住有利契机,向幼儿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让幼儿对自我开成正确认识,逐步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貌与别人不同,自己还有许多与别人不同的长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长处,给幼儿以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竞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进行上述种种活动中,增进了孩子对自我的积极体验,使他们进一步对自己有所认识,从而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的。在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利于将孩子带入一种自觉的探索情景中。

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每位幼儿在园学本领的情景。老师运用形象的电教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貌、形态及有趣的动作,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在长大,以后还会长大,从而产生了自豪感、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多幅绘画作品串连在一起展现给大家看,通过录像拍摄孩子们是怎样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使幼儿看后感到真实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然后又将能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件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览作品,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使他们学到了别人的优点,促使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情感。

(三)具体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⑪通过看照片、录像使幼儿知道自己会渐渐长大。

⑫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⑬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喜爱自己的情感。

3、活动准备:

⑪婴儿时期的照片(人手一张)

⑫婴儿时期用过的衣物、物品、宝宝卡。

⑬幼儿时期与照片相对应的录像、摄像机、电视机、录像机。

4、活动过程:

⑪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受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一些东西,是谁的呢?” “请你们来试试,穿一穿,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试穿小时候的衣物等,使幼儿发现现在与小时候的变化)“这些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你们会穿不上、用不着呢?”

小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所以都穿不上,用不着了。

⑫认识宝宝卡、比较小脚的变化 “请你们和小时候的小脚比一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时候的东西也用不着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⑬对比录像和照片,说说自己的变化。

1)身体上的变化

① 量身高、体重,通过现场量身高、称体重了解到现在比小时候长高了、变重了。② 吃饭,通过看小时候妈妈喂奶的照片,再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了解到自己长大了。③ 牙齿、头发,通过看婴儿期没有牙齿、头上光光的照片,再看现在的小朋友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小、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变胖了,长出了牙齿,会自己吃许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 穿衣服,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服的照片,感受到现在我们会自己穿衣。(通过看录像)

② 走、跪、拍球,幼儿看录像里的自己在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受到自己长大了。

③ 搭积木、画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会玩各种各样游戏、会画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都能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搭积木,还会画画、玩油泥,学会了许多本领。⑭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到更多的本领。“你们的本领是和谁学的?在哪里学的?” “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了会怎么样 ?”(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学更多的本领„„)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⑪结合幼儿的经历,通过展览讲述,使幼儿了解自己在不断地成长,引发幼儿对自身发展变化的兴趣。

⑫鼓励幼儿找出自己的优点,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⑬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⑪幼儿已了解自己小时候和现在在身体的生长发育上有哪些主要的变化。⑫材料:人手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及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或图片。⑬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的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 ⑪通过照片展览、对比讲述,使幼儿了解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① 带领幼儿参观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都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② 请幼儿谈一谈:“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如:身高、体重等。可以从自己学会的本领。如:念儿歌、画画等方面)小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学会画画、顺倒数数等,那么,你觉得哪些本领学得最好?

⑫鼓励幼儿找找自己的优点,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1)教师和幼儿共同找找教师的优点,并且将与优点相对应的图片贴在照片旁边,引发幼儿兴趣,激发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优点,并且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① 请幼儿读一篇寓言故事“狐狸与仙鹤”。

② 请幼儿上来拼图,(拼图时间会很长,因此要安排在前面,这样可以减少等待时间。)③ 展览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常应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再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 童话剧表演,将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幼儿节选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几个比较安静的活动之后,动静交替,使活动进入一个小高潮,更加激发每个幼儿上来表演的欲望)。

⑤ 表演儿童英语,请幼儿说一句短句。

⑥ 请幼儿上来弹一曲动听的乐曲,让幼儿感受到优美的音乐。

⑦ 将幼儿平时关心集体的行为用录像录下来,再放出来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其行为的赞扬。

⑧ 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通过竞赛形式看到别人的优点。⑨ 诗歌朗诵,有表情地朗诵。

⑩ 关心同伴,通过录像形式表现出来。

11、现场表演做操,看到别人的认真。

12、抛接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抛得高、准。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得整齐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14、鼓励幼儿爱清洁、讲卫生。(让平日能力较弱的幼儿也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使幼儿懂得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要做好)。

15、角色游戏玩得好。(录像展示)

16、计算学得好,表演顺倒数(20以内)。

小结:每个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并且能够勇敢地将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⑬找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今后努力。

① 请幼儿谈谈自己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还要向哪些小朋友学习? ② 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争取不断的进步。

课题:自私行为的如何养成

一、设计思路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得到了长辈们的百般疼爱,他们的无理要求总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导致现在的孩子养成了自私、孤僻、霸道、不合群等种种不良行为。无论在家里或是在外面,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也明显降低。这样的状况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就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所从事的事业。就拿本班幼儿来说吧,有几个孩子就非常的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就没有朋友了;有的孩子比较霸道,经常动不动就打小朋友,也没有孩子跟他一起玩。没有了朋友,就会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光彩,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欣赏故事中,了解一个人的寂寞无助,懂得大家一起玩的快乐。在游戏中尝试与同伴一起玩,并乐意接受同伴,体验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活动目标定为三点:

1、能安静的听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乐。

2、学说短句:“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宝宝一个人在家的情境。请中班一名幼儿来扮演“宝宝”的角色。

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活动过程分五部分,包含语言、社会、音乐等多领域的内容,这种教学整合活动,符合现今教学整改新模式。活动的第一部分是引题,我请出撅着嘴的中班幼儿,来扮演“宝宝”角色,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这是谁?宝宝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这种直接导入式提问,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看到该幼儿的噘嘴表情,马上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性和注意力,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猜测。第二部分是结合实物玩具的演示,让幼儿自由猜测发言后,再以动物角色的讲述,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懂得没有同伴一起玩的痛苦,尝试着想办法怎样帮助宝宝解除痛苦,并学说短句:“宝宝,我和你一起玩。”为下一个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当然,第三部分就是理解故事内容了,教师边讲述边跟中班幼儿表演故事情境,这种既形象又逼真的展示方式,符合托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不仅给以幼儿完整欣赏的满足,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理解能力。接着由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以及幼儿学说短句这三个环节逐步递近,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懂得了和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快乐。第四部分是歌表演《朋友,你好!》,符合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将故事中的宝宝直接引入到幼儿现实生活中去,让幼儿亲身体验并真正满足帮助宝宝的欲望,体验陪宝宝一起玩的乐趣,感受大家一起玩的开心。但在游戏中,我考虑到了有些孩子们可能会出现没有朋友的现象,从而产生失落感。因此我尽量拉拢这些孩子,采取三五成群的方式,让他们都能找到朋友,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快乐。第五部分是结束部分,以宝宝该回家休息为由,自然地导出活动,使整个活动比较流畅地结束。

二、目标

1、能安静的听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乐。

2、学说短句:“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三、准备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宝宝一个人在家的情境。请中班一名幼儿来扮演“宝宝”的角色。

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四、过程

1、教师请出撅着嘴的中班幼儿,来扮演“宝宝”角色,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这是谁?“宝宝”怎么了?“宝宝”为什么不开心?(幼儿自由猜测)

2、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第一段,并提出疑问:小朋友,你们能“宝宝”想想办法,让“宝宝”开心起来吗?(幼儿自由发言)

(2)从玩具橱里拿出布娃娃,提问:谁来了?布娃娃看见“宝宝”不开心,会怎么跟“宝宝”说?(学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宝宝抱着布娃娃笑了。

(3)同上方法分别出示小狗和小猴。

3、理解故事内容,师边讲述故事边跟中班幼儿进行故事表演一遍。

提问:玩具橱里的小动物都出来和“宝宝”一起玩。“宝宝”高兴吗?那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学说:“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4、学习主动向别人发出邀请,一起歌表演《朋友,你好!》。

(1)为了能有更多的朋友陪“宝宝”玩,教师主动发出邀请:“宝宝,我和你一起玩。”(播放音乐,第一遍游戏)

(2)请一名幼儿主动向“宝宝”发出邀请:“宝宝,我和你一起玩。”(第二遍游戏)

(3)宝宝和该幼儿为了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学习主动向其他幼儿发出邀请,接着大家一起再向坐着的幼儿发出邀请:“XX,我和你一起玩。”(全体参与第三遍游戏)师小结:大家一起玩,开心吗?

5、宝宝要回家了,跟宝宝说再见,结束活动。

附:故事

一起玩

妈妈不在家,宝宝一个人在家,没有人陪宝宝一起玩,宝宝想:“哎,我和谁一起玩呢?没有朋友真寂寞。”

玩具橱里的布娃娃听到了宝宝的话,布娃娃从橱里跑出来啦。布娃娃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

玩具橱里的小狗听到了布娃娃的话,小狗也跑出来啦。小狗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 玩具橱里的小猴听到了小狗的话,小猴跑出来对宝宝说:“宝宝,我也和你一起玩。” 哈,玩具橱里的玩具都跑出来啦,他们和宝宝一起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宝宝高兴地说:“大家一起玩,真开心。”

课题:解读孩子的“自私”行为

孩子爱上读书,应该是件好事情。可是,当孩子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时,很多父母不禁疑惑:这是为什么呢?总读一本书可不行,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孩子喜欢反复阅读一本书的原因。

可能原因一:重复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多数情况下,孩子喜欢反复阅读跟他们的成长状态有关。孩子受自身认知水平、阅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很少能一次性把握全部故事内容。通过反复阅读同一内容,可以减少孩子对于新鲜内容的不确定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控制感和安全感。

可能原因二:获得阅读之外的关爱。有时,孩子反复阅读图书,只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如有的孩子明明已对某一本书读过几十遍,仍然要求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读,并且每次抱着自己一起阅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陪宝宝的时间越来越少,也许只有读书的时候孩子才能以互相依偎的姿势,在亲切缓慢的讲述中体会母亲的体温、父亲的呼吸。于是,对孩子来说,阅读的内容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倾听和感受。

可能原因三:不理解内容。孩子反复阅读一本书,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关系没有看明白,又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于是他一遍一遍地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面对孩子的重复阅读行为,父母该怎么做呢?

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于一本书,首先要相信这是个好现象,至少孩子是因为在思考,在感受,所以才会痴迷。但是,我们要尽快搞明白痴迷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谈话解决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自己从书中走出来,投入到更广泛的阅读当中去。

尽管反复阅读是孩子的需要,但是家长也可以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反复中有所收获。如第一遍阅读时,家长带领孩子一起阅读故事内容,让孩子关注故事的情节,孩子往往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父母赶紧将故事讲完。第二遍阅读时,可以注重故事中的一些关键情节,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而第三遍阅读时,则可以关注某些细节或者某个人物。虽然孩子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个时候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建议您尝试以下方法:

1.当您察觉孩子想要求再读,可以在念完书时,通过其他方式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2.故意出错,当孩子让你重复故事时,你可以在关键环节偷换故事情节,然后让孩子讲故事给你听。

3.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阅读活动。如读完某个故事,对该故事进行续编、仿编,或者对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或人物发表评论或辩论,相信阅读活动会进行得更加深入。

4.直接诚恳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了。你可以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我们明天再念吧。”

5.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也许孩子仍然执着于某本书,但是妈妈不妨在宝宝的床头放上更多的书,让宝宝有更多的选择,慢慢地宝宝的注意力也会发生转移。

第二篇: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教学人员: 杨群(17号)王德忠(18号)

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教学进程: 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曹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案例一:有位妈妈咳嗽得厉害,躺在沙发上想喝水,就对正在玩的儿子说:“儿子,帮妈妈到杯水。”儿子头也不回的说:“你没看我正忙吗?”接着又补充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妈妈听后,心都凉了,想想每次孩子生病,自己总是忙前忙后,百般照顾,可自己生病,想叫他倒杯水都这么困难。案例二:一位母亲买了孩子最爱吃的烤鸡翅,高兴地说:“香喷喷的鸡翅是我宝贝女儿最爱吃的,快来吃呀!”“太好吃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6岁的女儿一边吃一边说道,当盘子里还剩下最后一个时,妈妈说:“这么好吃,妈也来尝尝!”女儿立刻用双手护住盘子,大声叫到:“不行,这是我的,不许你吃。”妈妈没吃着鸡翅,却吃了一肚子气。

案例三:曾宁带了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曾宁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曾宁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 曾宁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四:小羽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羽,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

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小羽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羽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羽就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一、导致幼儿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呢?

1、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集母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3、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行为。社会愈进步,物质生活愈丰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4、周围的不良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二、怎么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

1、转移注意

幼儿的注意很容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对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

2、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次玩完玩具时总是不愿意收拾,还任性得说“我就不收拾,怎么样。”老师就可以用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或感兴趣的事情来刺激他们,这样孩子就在每次不想做的时候,想起说的那些话,他就会去做,久而久之,就养成好的习惯了。

3、以身作则

模仿是幼儿自发意志的行为,是经由意志,展现他对世界讯息的反应。若能好好开发,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为儿童未来自我创造的活动基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儿意识较浅、较梦幻的时候,运用活动,模仿与示范,规律与反复的引导,影响、纠正幼儿的行为,以使儿童身心灵发展健康。

4、学分享

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是4岁以下孩子的主要游戏形式。孩子需要有机会摆弄物体和玩各种各样的主题游戏,而不必被要求去与同伴分享。不是现在的孩子“自私”,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父母和老师要尊重孩子,不能认为这是道德问题,总是用“自私、小气”这样的字眼来教训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强,他会变得“大方”起来。教孩子“大方”起来,父母和老师需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学会合作和分享,以适应4岁以后的幼儿园集体生活。您需要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游戏环境,让孩子在互相帮助中获得满足感。

(2)教会他们以礼貌的方式来得到他们的想要的东西。

(3)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社会中的一份子,并可以对集体活动发挥作用。

5、改说教为讲故事

如果老师或父母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不说教而改以说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争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动作,举出象征性角色,并呈现出偏差行为特质,再加上孩子听得懂的说明,编成矫正行为的创意故事,对行为偏差的幼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个故事讲完后不出几天,孩子就决定要纠正自己的行为了,因为他不经意的发现事情的荒诞无稽,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也从故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了!

二、克服自私心理的若干策略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人认为,3至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及一个人基本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的教育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发展。幼儿的自私行为提醒我们,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俗话说: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儿。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举不胜举,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反复的说教重要的多,也有效的多。

2、更新家长观念,爱儿不溺儿

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迁就他。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

3、家园合作,在群体生活中培养关爱心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情感是一座桥梁,爱心是一种情感体验,幼儿的爱心全靠周围人的哺育。有认为,在幼儿期幼儿所感受和汲取的爱的数量的多少与他以后给予别人的爱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以此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帮助幼儿消除自私心理,从小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心态健康,对社会有用的新时代人。

案例:孩子自私行为的改变

一、案例背景

庄某,男,5岁,中班幼儿。父母没有正式工作。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庄某从小由母亲带大。周围的邻居也没有庄某的同龄人,母亲经常让他在家自己写字、画画、玩积木、看电视、看书等,没有时间陪他,也没有时间带他到别人家玩,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

二、案例描述

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带来的玩具、图书都是自己一个人用、玩、看,从来舍不得借给别人,而且还不让任何小朋友碰他的东西,有时自己的水彩笔不用,反而向别人借。他自己每天都固定坐一把椅子,不让别的小朋友坐,在椅子上自己画了一个记号。但是他接受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也强,是个很有创造性的孩子。

三、案例分析

1、因为是独生子女,母亲事事都迁就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孩子。

2、周围缺少同龄的伙伴,缺乏与同伴的分享、协作的机会和体验。

3、父母缺乏全面教育、发展幼儿的观念,仅仅认为孩子会写字、画画、做算术题就行了。

四、对策

1、首先对其家长进行调查、询问及交流沟通,并及时将孩子在园的表现告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让他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我积极主动地与他接触,并指导他观察班上团结友爱、大方的朋友,并给他讲有关故事,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感受到老师喜欢他,同时让他明白老师更喜欢友爱、大方的幼儿。

3、适当夸大他的优点。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选了两名活泼大方、乐于助人的幼儿为榜样,指导庄某注意观察他们,以及其他幼儿对他们的评价,从而诱发他愿做好孩子的念头,此外,我有意让他当组长,让他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忙分发书本、油画棒、点心、碗筷等事情,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4、让他在集体中受到重视

根据幼儿爱做值日生的特点,我有意让他多做值日生,使他自己知道要做好榜样,还要帮助同伴,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小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能主

动提供帮助,自己的东西慷慨大方的借给小朋友用。此外,还让他在活动中做小朋友的榜样,使他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自己的言行。通过活动使他在小朋友中改变自己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增强庄某的自信心。

五、效果

庄某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已能团结友爱、大方地与同伴相处,自私的行为已成为过去,现在他已获得小朋友的好感。家长反映,孩子在外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人变得大方、自信了。家长感慨地对我说:“孩子不光是聪明就可以了,更主要的是要全面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

六、问题反思

庄某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越是特殊的孩子就越需要老师的关注,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性格的误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每个幼儿,抓住教育的契机,找到他们性格的突破点,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才能成为幼儿心理疏导者和良好个性的培育者,成为新时期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

第三篇:幼儿园观察记录《幼儿自私行为的观察教学设计》

《幼儿自私行为的观察教学设计》是一篇幼儿园观察纪录,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要停留在一些活动中,还要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在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表、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培养幼儿喜欢自己的感情,希望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对这种教育的要求,小班:让孩子从观察自己外表的特征开始,理解自己和大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征,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心。

大班: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仅长大了,能力也越学越多,有和别人不同的特长、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充实感,确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和父母的老师一起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出生时的婴儿卡……这些反映了幼儿的成长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我从婴儿成长到现在,从只吃奶到现在可以自己吃饭的大人抱着到现在跑步、拍球的小时候到处照顾大人,到现在为止自己穿衣服,从这些具体的感觉中,幼儿成长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要抓住有利的契机,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观与他人不同,自己还有很多与他人不同的优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优点,给幼儿一个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上述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对自己的积极体验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助于带孩子去自觉的探索场景。

在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幼儿在园学习能力的场面。老师利用形象的电气教育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观、形态和有趣的动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成长,然后成长,产生骄傲、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的多幅绘画作品串联展示给大家,通过视频拍摄孩子们是如何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让幼儿看到后感到真正的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的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能够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会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会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让他们学到别人的优点,让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感情。

(三)具体的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⑴通过看图片、视频让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⑶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⑶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爱自己的感情。

3、活动准备:

⑶婴儿时代的照片(人手一张)

⑶婴儿时代使用的衣服、物品、婴儿卡。

⑶幼儿时期与照片对应的视频、摄像头、电视、视频。

4.活动过程:

⑶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觉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什么,是谁的?“你们来试试,穿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试穿小时候的衣服等,让幼儿发现现现在和小时候的变化)“这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穿,不能用呢?

总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穿不上,用不上了。

⑶认识婴儿卡,比较小脚的变化。“请和小时候的小脚相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候的东西也不能用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⑶比较视频和照片,谈谈自己的变化。

1)身体的变化。

①测量身高、体重,在现场测量身高,称为体重,现在比小时候高,变重了。

②就餐,通过看小时候母亲哺乳的照片,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就知道自己长大了。

③牙齿、头发,通过看宝宝期间没有牙齿、头部发光的照片,现在的孩子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长牙了,自己吃很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穿衣,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的照片,感觉现在我们会自己穿。(通过看视频)

②走路、跪下、拍球,幼儿看视频中的自己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觉自己长大了。

③搭建积木、绘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绘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都要父母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积木,画画,玩泥,学习很多能力。⑶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习更多能力。你们的本事跟谁学?你在哪里学的?“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后会怎样?(认识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能力……)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⑶结合幼儿的经验,通过展览讲述,幼儿知道自己在成长,引起幼儿对自己发展变化的兴趣。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⑶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⑴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身体的成长发育有什么主要变化。

⑶资料:人手一张婴儿时的照片和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和照片。

⑶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⑶通过照片展览、比较说明,让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①带幼儿去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②请幼儿说:“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例如身高、体重等。你可以从自己学到的能力中学到。

例如,读儿歌、画画等)总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学习画画,倒数等,你认为哪种能力最好?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1)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教师的优点,将与优点对应的照片贴在照片旁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优点,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

①请幼儿读寓言故事“狐狸和鹤”。

②请幼儿做拼图。(因为拼图的时间很长,所以可以安排在前面,减少等待时间。中所述情节,对概念设计中的量体体积进行分析

③展示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童话剧表演,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在幼儿节选择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比较安静的活动后,动作交替,活动进入小高潮,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⑤表演孩子的英语,请幼儿说短语。

⑥请幼儿弹动听的曲子,让幼儿感受到美丽的音乐。

⑦录制幼儿平时关心的集体行为,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行为的赞扬。

⑧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以比赛形式看别人的优点。

⑨诗歌朗诵,表情朗诵。

⑩关心同行,以视频形式表达。

11、现场表演操作,看别人的认真。

12、扔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扔得高,准确。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叠整齐,难易度。

14.鼓励幼儿清洁卫生。(平日能力弱的幼儿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

15、人物角色游戏玩。(视频展示)

16、计算学好,表演倒数(20以内)。

总结:每个孩子都说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可以勇敢地集体展示自己的优点。

⑶寻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以后努力。

①请幼儿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向哪个孩子学习?

②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取得不断进步。

课题:如何培养自私行为。

一、设计构想。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受到长辈们的喜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总是得到监护人的认可,现在的孩子培养了自私、孤独、霸道、不合群等不良行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的相处能力都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工作。以本班幼儿为例。有些孩子很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没有朋友的孩子很霸道,总是打孩子,也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没有朋友,孩子的童年就会失去光辉,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让幼儿享受故事,了解一个人的寂寞,了解大家一起玩的喜悦。在游戏中尝试和同伴一起玩,享受同伴,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活动的目标是3点:1、可以安静地听故事,知道和大家一起玩很开心。2、学会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很开心。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玩具小狗、人偶、猴子。2.配置婴儿独自在家的情况。请中班幼儿扮演“婴儿”的角色。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包括语言、社会、音乐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这种教学整合活动符合当前教学整合的新模式。活动的第一部分是主题。我请中班幼儿嘟嘴,扮演“婴儿”的角色,引起幼儿的兴趣。问:“这是谁?宝宝怎么了?你为什么不高兴?这种直接导入式的问题,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看到这个幼儿的嘟嘴表情,很快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推测。第二部分是结合实物玩具的演示,让幼儿自由推测发言后,用动物角色的说明,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初步理解没有伙伴一起玩的痛苦,想办法解除婴儿的痛苦,学习短语。”婴儿,我和你一起玩."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当然,第三部分是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一边讲述中班幼儿和故事的情况,这种形象和逼真的展示方式,符合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考能力。不仅给予幼儿完全欣赏的满足,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理解能力。然后,老师提问,幼儿回答,幼儿学短语。

第四篇:自私的小猴子幼儿故事

小兔子和小猴子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一起去森林里玩儿。

走着走着,突然迎面走来一只大灰熊。

小猴子非常害怕,赶快爬上了一棵树。

小兔子扑倒在地,假装死了。

熊把躺在地上的小兔子从头到脚嗅了一遍,但是由于小兔子一动不动,而且尽可能屏住呼吸。

熊以为它真的死了,就遛遛达达地走开了——因为人家说,熊不吃死的东西。

熊走远了后,小猴子从树上爬下来,它想知道熊对它的伙伴耳语了些什么。

“它给了我一个忠告,”它的伙伴回答,“它告诉我,决不要再和一见危险就自己逃跑的朋友一起出外。”

小猴子听了,满脸通红,羞愧极了。

小故事有大智慧: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不能自私自利。只有患难与共,互相帮助,才会有真正的朋友。

第五篇:幼儿分享行为[范文]

毕业论文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名:

准考证号:

业:

指导教师:

自考毕业论文: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考察呼和浩特市、临河市某幼儿园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著性别差异;儿童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著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增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分享观念,分享行为,4—5岁儿童,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2、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前儿童还带有某些先学前期的特点,4岁以后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4—5岁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的多。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自考毕业论文: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形式主义路线,没有真正意味上的让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例如,我在临河市幼儿园中(3)班见习时该班小朋友的家长都会在早上来幼儿园时给他们的孩子带些零食什么的,而这些零食的分配不是交给儿童自行处理,而是老师把某个幼儿的吃的拿出来后说:这是小豆豆的吃的,小豆豆将把它分给班级里的小朋友,我们应该怎么说啊 “谢谢小豆豆”小朋友高兴说。经过我对小朋友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不知道这就是分享,他们只知道每天的休息时间老师会把小朋友的吃的发给大家,大家可以吃到好吃的,自己的也会被老师发给大家。儿童并没有觉得分给其他小朋友是件快乐的事。而在呼市的幼儿园他们班的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安排了号码,每位儿童根据自己的顺序带来些吃的与班级儿童分享。这种盲目的分享不仅没让幼儿增强分享的品质与道德感,还大大加深了幼儿的厌恶心理。那么家长和幼儿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呢?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著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

“你们都想当经理,没人当员工,玩不成了,怎么办?”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b.温馨的家庭氛围。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如果细心观察,有时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为。比如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的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的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的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应加以鼓励

自考毕业论文: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在写作论文期间,从选题、拟定提纲、搜集资料、撰写初稿、反复修改直至最终定稿,无不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谨记老师教诲,不辜负恩师的一片厚望。感谢我的大学老师,谢谢他们在这三年中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202_年05月15日

幼儿自私行为教案(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