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设计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讲稿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4-112642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15:23: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设计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讲稿

第二讲 感觉与知觉(4学时)

第一节 感觉

教学内容: 提问导入:

1、人的感觉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2.1、感觉

举例说明感觉是人对外界刺激即时、直接的反映。区别于知觉。2.2、阈限

1、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受性,引起人们感受性的不仅要有外界的刺激,而且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比如我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看不到远处微弱的灯光,听不到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阈限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举个例子,在座的同学对辣的感受性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有些同学来说,一滴辣椒油就能感觉到辣这个感觉,而对于另外一些同学来说,一勺辣椒油才能感觉到辣。一滴辣椒油与一勺辣椒油就叫绝对阈限。一滴就能感觉出来,说明你的感受性很强,感觉的阈限就很低,因为他的感觉很敏感。一勺才能感觉出来,说明感觉性很差,感觉阈限就高。如果变化刺激程度,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2、阈限的基本规律 ——韦伯定律:

外界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所能觉察的强度的最小差别,和背景强度成正比,标准刺激越强越大,则达到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增量越大。

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在A实验中大约68%的人会换一家商店去购买,B实验中大约29%人会愿意换一家商店去购买。同样都是5元的差价,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呢?原因很简单,虽然两种实验中购物者实际节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对于价格总额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B中,5元相对于价格微不足道。

这就是营销学中著名的韦伯定律: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与基础价格的水平有关,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根据韦伯定律,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更多的取决于变化的百分比,而非变化的绝对值;并且在产品价格之上之下各有一个界限。将价格调整至价格之外容易被购买者觉察到,而在界限之内调整却往往被购买者所忽视。

再如,我们经常喝的雀巢咖啡,以前是小袋包装的(14克每袋),10袋是11元左右吧,现在也是这么多钱,但是换成小条包装的(13克每条)。其实也涨价了,但是我们消费者没怎么感觉到而已!还有就是去我楼下餐馆吃饭,以前宫保鸡丁一份一大盘,现在虽然没有涨价,但是盘子小了一些,其实也是涨价,只是我们不怎么觉得而已,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啦!

再如在亲子关系中,子女习惯了父母对他(她)们的爱,对他们的好,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一天不对他们好了,他们就觉得怨恨!我说个例子: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 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妈妈看到女孩时,忙喊:“饭都已经做好,快回去吃,菜都凉了!”此时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却让我们就感激不已。这便是“韦伯定律”在操纵我们的感觉。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从韦伯定律中读出生活智慧 :学会感恩,学会雪中送炭

3、差别阈限在产品设计中有很多应用,以下从价格策略、包装策略、品格策略、促销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见ppt)

第二节 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

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图示)

1、颜色视觉

1)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

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2)拮抗加工理论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视觉后像(现场试验、讨论)

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sensory aftereffect)。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after-image)。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2、明度视觉

1)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图例)2)锥体细胞(cones)和杆体细胞(rods)

锥体细胞是人的彩色感受器,随着光量的增加,锥体细胞开始发射神经信号。人对颜色的感知是因为我们有三类锥体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感知的结果。即对颜色的感知是光源,物体和观察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准确的说是视觉最敏感区域,此处对光的感觉最精细、最敏感,分辨率最大。至于杆体感受明暗显然感受性较粗糙,杆体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图示)

3)光适应和暗适应

由于以上两种细胞要进行功能交换造成的。

4)眩光”(glare):当人的视野中物体与背景间的亮度对比过大时,就会造成视觉不适或能见度(visibility)下降,这也是人机工程学常谈到的“眩光”。(图例)

3、运动视觉

1)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

2)人们对物体空间移动的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视觉途径:网膜-映象系统和头眼系统。(图示)

3)动画中的人物,常常本身并没有在画面中运动,而仅凭借其原地动作,以及背景的移动,使人产生向前运动的感觉。(图例)

4)视觉暂留

是指人的视觉存在一定惰性,不能立即根据外在刺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闪烁率大于每秒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的光源了。而动画每秒

24帧左右画面就可让人产生动感。

4、设计中运用视觉原理 1)锻炼视敏性

如对尺度、色彩、相互关系的敏锐捕捉。2)强调视觉优先

人获取信息的80%来源于视觉,因此,设计中应树立视觉优先地位,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感觉带给人的设计优势。3)适度打破视觉习惯,强化视觉冲击力。

首先,设计师自身要从独特视角关照生活;其次,是突破受众的视觉惯性,强化视觉冲击力。

三、其他感觉

1、听觉

1)听觉形成过程:

振动—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图示,结合听觉器官解剖结构)

2)设计中运用听觉原理:

A 减小噪音、优化听觉感受。

B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视听通感)

2、触觉

设计中运用触觉原理:

A 合理利用材质特性,以满足功能需求。B 不同的触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材质对比)。

C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视触通感)

3、嗅觉与味觉

设计中运用嗅觉与味觉原理:

A 嗅觉味觉感受可大大促进受众对产品的喜好。

B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电影《功夫熊猫》随影票赠送的卡片,按提示剐蹭指定位置,会有气味散发;视味通感等)

讨论: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结论:理论上可以,具体方法有:A、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但要做到主次分明,综合艺术(如电影艺术)中运用较多;B、有效利用联觉(下一节精讲);C、不能为五感而五感,要从设计理念出发进行有机组合,避免造成设计过度。

总结: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二者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感觉是人关照外部世界的第一步,人的很多知识经验来源于感官的接受,设计师对感觉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认识设计师和受众心理。本课程对五感进行了独立的讲解,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以上感官之间是有通道连接的,指所谓的通感现象,我们在后面的设计应用课程中会分析。

作业:

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2个利用错觉或避免错觉的案例,加以说明。

第二篇: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C)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阈限: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的反应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征。

8、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认知。

五、简答题

1.请你说说听觉的信息加工原理。

声音信息自周围听觉系统传导至中枢听觉系统,中枢听觉系统对声音有加工、分析的作用,象感觉声音的音色、音调、音强、判断方位。还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对声音的开始和结束分别产生反应。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信息还与大脑中管理“读”、“写”、“说”的语言中枢相联系,有效完成我们经常用到的读书、写字、说话等功能。

2.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4.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⑴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⑵打破知觉习惯,不 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⑷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⑸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⑹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⑺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5.你有知觉偏见吗?怎样才能克服?

有。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6.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这与“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个命题矛盾吗? 不矛盾

第三篇: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A 外部感觉 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

Eg: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触觉 温觉 冷觉 痛觉)

B 内部感觉 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Eg:运动觉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饿、胀、渴、窒息、性、疼痛)感觉性:感觉器官对是以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阈限量低,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感受性高)

↓→

so 感受性 与感受阈限 成反比 eg:嘈杂环境 阈限高,感受性低

{Ps:一个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合刺激} 感觉阈限种类: A 绝对感觉阈限 →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 绝对感受性

↓→ 是一个范围 最小刺激强度(下限)最大强度(上限)

B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j.n.d)→ 差别感受性

↓→ 一个人察觉到的差别越小,差别感觉性越高

3.德 韦伯定律 费希纳

公式: ▲I = I / K(▲I → 差别阈限 I → 原刺激强度 K → 常熟)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 光适应(快):一两分钟

B 暗适应(慢):30-40分钟

保护暗适应 → 戴红色眼镜(波长620纳米)→ 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A 正后像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 eg:灯亮 → 灯灭 → 视觉形象亮的灯 B 负后像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eg:红色 → 蓝绿色(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 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

A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eg:红花绿叶

B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eg:先苦后甜 4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Eg:看见蓝色 → 蓝色(视觉)感到清凉)

PS: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不存在,这个现象很特殊,而且长大后会消失

各种感觉 视觉(枕叶)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光波)在380mm--780mm之间

视网膜: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

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神经 → 大脑皮层枕叶后端)视细胞层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A 椎体细胞(明视觉器官)→ 中央窝 → 强光下起作用 → 分辨物体细节 颜色

B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 视网膜边缘 → 对弱光敏感 → 分辨明暗 轮廓颜色包括:彩色 非彩色

A 彩色:色调 取决于光的波长,长波的红→ 短波的蓝紫

明度 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越明亮

饱和度 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灰色比例大,饱和度小(所有颜色都有灰)

↓→ 三棱镜从太阳分出来的彩虹 是最纯的颜色 饱和度百分比 B 非彩色:灰色 无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 明度:黑 → 白视觉缺陷的人靠明度差别来辨认颜色

造成原因:隔代遗传、隐形基因 听觉(颞叶)

A 16--20000HZ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

100--4000HZ的声波最敏感 老年人对声音的丧失是高频声音 次声 <16 HZ

超生>2000HZ

B 听觉特点:

心理量

物理量

音调

声波频率

响度

声波幅度

音色

声波波形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过于敏感者出现:晕车现象 运动觉(动觉):肌肉、筋腱、关节中 机体觉(肌体觉):内脏感觉

痛觉: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放射性现象)

皮肤痛

对肌体有保护性作用(具生物学意义)、最难适应、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及环境影响

知觉

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协同的结果、受个人知识经验影响)

基本特性

A 整体性 各部分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反映

(整体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

B 选择性 有选择地感觉外界物体(两可图形:对象与背景的变化)

C 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D 理解性 用过去经验加以解释,用词揭示

种类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 立体电影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视觉运动的错觉:似动现象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知觉有固定的倾向

行重错觉(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

视听错觉(画面中声音及其发声体形象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

倒飞错觉(飞行员在空中丧失了对自身飞机与飞行环境的识别能力)

第四篇:3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什么

什么是感觉 我们先讲讲什么不是感觉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间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 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的 所研究的 所定义的感觉 比如说有的同学说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 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 指的是你对她的爱慕

还有的同学说 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 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 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 指的是你的意识 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

这是一个很长的定义 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 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 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 一个就是视觉系统 一个就是听觉系统 一个叫皮肤触觉系统 一个叫嗅觉系统 当然还有一个叫味觉系统 那么这种感官系统采收了 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的 直接的反映(对)感官系统的理解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 一个是它的信息的来源

康运作,然而由于实验被认为过于残酷,而最后被终止。感觉剥夺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感觉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恐怖

那么有了感觉 我们的生活又会不会变得非常得美好 心理学家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发现感觉其实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快 积极 主动

一个是靠着我们鼻子里的嗅球 一个是靠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 来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 感应和理解

味觉和嗅觉 其实是紧密相关的 在很多时候 我们人的舌头 其实不一定能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滋味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加以帮助

比如说我们在感冒的时候 为什么尝不出来食品的味道 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 使我们很难体会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现在我们心理学家已经知道 人类的这个味觉应该是有四大类 苦 酸 咸 甜 我们对苦味的感觉是最敏感的 其次是酸 再其次是咸味 对甜味的感觉敏感力最低 所以我们有那么多人的吃甜食不知道已经吃了很多 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的敏感是最差 是最少的

现在还有一个学术上的争议 就是有没有

一般来讲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是比较客观的 而知觉呢 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 是比较主观的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心理学家有过很多的辩论 形成两种加工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 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 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詹姆斯·吉布森)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理查德·格雷戈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至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知觉相对于感觉 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

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还有的就是相关律 有相关系的一些东西 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音。鸡尾酒会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但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也不是截然不变的 在特定的情况下 我们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其实可以进行互换

我们关注什么东西 它就成为的对象 不关注的就成为了一种背景

这两个街景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你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之下 那么你对周围世界街景的注意和理解 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学实验 这有两张照片 表现的是机场的情景

比如说著名的两可图 你就可以看见两个不同的事物 而这种现象的形成 就是因为我们不时的变换我们关注的对象和不关注的背景

除了选择性和整体性以外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理解性 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 是加以理解 分析 判断 有的时候还要加入自己主观的体验 主观的经验和主观的期望

知觉理解性:知觉理解性就是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记录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你觉得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机场 还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由于我们的理解不一样 我们对机场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关注背景

下面啊 就请大家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在下面的视频中你会看见一个鱼缸的图形 你看一分钟看看你能记住什么样的东西

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两个照片 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对象

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 这两张照片 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你能告诉我刚才的鱼缸中 都有哪些事物 你是看见了鱼缸 还是看见了鱼 你看见了蜗牛没有 你看见了水草没有 你看见了气泡没有

心理学家Nisbett和Masuda他就发现 日本人 中国人往往容易关注鱼缸的背景 而美国人容易关注鱼缸的视觉的对象 他关注的对象就是前面三条大鱼 而亚洲人更加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的事物 除了鱼缸以外

我们看街景 其实也有知觉的理解性的差异的存在 因为不同经历的人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关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日本的街景再看一看美国的街景

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 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上 艺术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 心理学研究发现 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 受到了我们知觉理解方式差异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2)

Nisbett和我 还有我们的同事 多年来从事的一个工作 就是分析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差异 我们发现东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背景 而西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对象

我们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段 很多其实就是充分地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 我们的长卷技术 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步换 景和借景 我们的鸟瞰技术 俯瞰技术 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 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

而西方的艺术 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对象 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对象的表现手段 比如说在很多西方的艺术绘画中间 对象非常的巨大 鲜明 背景往往处理的非常得黯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

西方人的知觉方式 更多的是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 我们东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采用动的知觉方式 这就是审美艺术 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同的关注度 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 这就是著名的棒框实验

虽然我们感官感觉到刺激它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 不变的 稳定的

知觉恒常性: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种恒常性有很多的表现方式 一个叫做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

如果你要在右边的框里头 画一个跟左边垂直线一样长的线 你画多长

如果你画得跟左边绝对长度一模一样 那么你就是相对独立的画法 因为你不关注框的大小

但是如果你画的长度相对而言比左边的线要短 因为右边的框比较小 你就受到了框的影响 这就是相对场依存的认识方式

心理学家发现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做棒框实验的时候 它的长度 画法是不一样的

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东方人相对而言受框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的长度线画得比较短 而西方人不受框的影响 所以他的线画得就和左边的一样的长 他们是绝对的认识 我们东方人倾向的是相对的认识 这一研究最近有神经科学的证据 因为让东方人和西方人 在进行各自欣赏的表现方式的时候 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 就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 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方面 他使用的认知资源就少

这种知觉的差异 甚至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次上 最近的研究发现

还有一个叫颜色恒常性

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嘁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另外一个叫做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呢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睛 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 它是用视网膜平面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 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 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 必须转换成一种三维的信息 那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现象

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加工里头 产生出三维的世界的印象 我们心理学家发现 我们经常要用一些线索 主要是有两种线索

一个叫做双眼线索 就是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视觉的不同 来知觉三维的世界 还有的是单眼的线索

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现方式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要少 而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 与之相反 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少 而进行绝对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的文化差异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做恒常性

双眼线索:双眼线索是双眼共同提供视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

调双眼的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度的线索,包括视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等。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产生的 有一个心理学家吉布森 设计出了著名的视崖实验 来研究人类的深度知觉 它的形成以及它的表现方式 视崖实验是这么进行的 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可以单凭一直眼睛即可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其他的研究者利用由埃莉诺·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明的视崖。有机玻璃板的一面是涂有颜色的浅侧,另一面是透明的深侧,在下面有一张花格布,造成一种会掉下去的幻觉。“过来,卡梅伦”,这个刚回爬的男孩将穿过深侧,“你能过来吗?”“哦”“好样的”“好孩子”“卡蒂,你在所什么?你能爬过来的”“来这里”这个已经会爬一个月的婴儿将不会爬过去,视崖被用来研究深度知觉以及恐惧感发展,从八个半月开始,儿童将不会穿过视崖。这种新的对视崖的高度的恐惧情感可能是由爬行的新经验获得的。

视崖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深度知觉 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但是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类的深度知觉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一些从小生长在浓密的热带雨林里头的部落人来讲 他们没有接受过有距离的事物 所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封闭 狭小 胆怵的 没有这种距离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经验和印象

如果给他们看有深度知觉的图形 他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曾经美丽地表达了眼睛对于我们的意义 他说眼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美好的礼物

其实上帝赋予我们的礼物不光是眼睛 我们所有的感官系统 甚至我们的大脑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 让我们活得积极 快乐 幸福 这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美妙



第五篇: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 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 ②注意的范围大 ③注意转移的快 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 ②注意的分散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 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 ②无条件的 ③还可能的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 ②基本相同的 ③可以相互转移 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①一个人身着时装引起人们的注意 ②围观车祸现场

③专心致志地做作业 ④“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易引人注目 7.若学生上课时对老师的教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说他()。

①注意力差 ②注意范围小 ③注意不稳定 ④没有注意任何事物

8.上课刚开始时的几分钟仍有少数学生在议论课间趣闻或有的在低头做小动作,为使这些同学将注意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最好的办法是()。

①点名批评或叫他站起来 ②进行暗示的批评 ③讲着讲着去敲几下这些同学的桌子 ④面向全班同学提问 9.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转移的能力()。

①越来越好 ②越来越差 ③相对稳定 ④都不是 10.教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就容易使学生()。

①稳定注意 ②分散注意 ③集中注意 ④转移注意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一个学生,于是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她身上,这种注意是(①有意注意 ②无意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 ④都不是 12.间接兴趣是引起()的原因。

①无意注意 ②有意后注意 ③有意注意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13.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是()。

①大 ②小 ③稳定不变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14.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这属于()。

①注意的范围 ②注意的分散 ③注意的转移 ④注意的分配 15.注意是一种()。

①独立的心理过程 ②个性心理特征 ③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三、多项选择:

1.注意具有()

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强化功能 ④调节监督功能 ⑤动力功能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①新异的刺激 ②事物的活动变化 ③所处的情况 ④需要和兴趣 ⑤事物的功用 3.注意的品质有()

①注意的时间 ②注意的范围 ③注意的稳定性 ④注意的分配 ⑤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基本特征是()

①稳定性 ②灵活性 ③指向性 ④集中性 ⑤紧张性 5.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

①有意注意 ②内部注意 ③外部注意 ④无意注意 ⑤有意后注意 6.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感官作朝向活动 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内脏器官作适应性变化 ④神态特殊 ⑤常出现“屏息”现象

四、判断正误:

1.注意就是认识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总伴随着注意。()

2.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听课就无法记笔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善于将有注意和无意注意同时结合起来。()

3.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因素和终点。()4.注意的稳定性与年龄无关。()

5.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的注意,应通过训练或学习使之消除。()6.人睡觉时,一声巨响会将其惊醒,可见,睡眠状态也有注意。()7.广告的新、异、美、动等特点,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无意注意。()

8.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9.有人把注意比喻为心灵的窗口,对吗?()

10.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初中学生开始学外语时,几乎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阅读,这是因为他们注意的分配好。()12.“一目十行”、“一览无余”等,都说明人注意的范围很大。()

五、问答:

1.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4.注意的基本特征和外部表现各是什么? 5.什么是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的关系怎样?

6.试述上课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

1.______与______是认识的开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______,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认识的最初的源泉是______。3.感觉产生的神经结构是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

4.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______的感觉能力,它的大小用______来衡量,两者成______关系。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______,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______;②______。

6.刚穿上棉衣时感到衣服压在身上,经过一段时间就觉察不出来了,这是感觉中的______现象;盲人的听觉特别发达,可以“以耳代目”,这是______现象。

7.感觉对比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现象,“月明星稀,月暗星多”是______;吃完苦药之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是______现象。

8.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9.知觉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0.观察有三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和______,观察能力是指______。11.良好的观察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______。

二、单项选择:

1.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现象是()。

①感觉 ②知觉 ③视觉 ④色觉

2.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

①后象 ②表象 ③正后象 ④负后象

3.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①感觉对比 ②同时对比 ③继时对比 ④联觉

4.某大型乐团正在排练,突然一名演员走神弹错了一个音符,别人都没在意,但指挥家马上听了出来,这说明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是()。

①遗传和生理成熟 ②自然环境 ③物质生活条件 ④实践活动 5.“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现象。

①感觉 ②知觉 ③错觉 ④运动知觉

6.教师把板书中重要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这是利用知觉的()规律。

①整体性 ②选择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7.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

①联觉 ②感觉适应 ③感觉融合 ④感觉对比 8.一般来说,分析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会使感受性()。

①提高 ②降低 ③无变化 ④适应 9.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①绝对感受性 ②绝对感受阈限 ③差别感受性 ④差别感受阈限 10.用手比较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好象铁重,这叫()。

①大小错觉 ②方位错觉 ③重量错觉 ④运动错觉

11.人在知觉事物时,最终认识到的不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而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叫知觉的()。

①整体性 ②选择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

三、多项选择:

1.知觉可分为一般知觉和复杂知觉两大类,复杂知觉又包括()。

①空间知觉 ②时间知觉 ③运动知觉 ④社会知觉 ⑤错觉 2.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人在不同情况下,对熟悉的物体颜色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为知觉的恒觉性 ②知觉是对事物整体性的反映,所以,对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总和的反映就是知觉 ③盲人的听觉器官特别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④感觉的对比和适应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对人的错觉 3.下列现象中,属于知觉选择性的是()。

①安静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话就特别清楚 ②在黑板上用什么粉笔都不如白色粉笔清晰

③球赛中个子特别高大的运动员很引人注目 ④新鞋刚穿上时挤脚,穿几天就不挤了 ⑤教学过程中强调演示试验的效果

4.下列关于知觉恒常性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因为知觉存在着恒常性,所以无论知觉条件如何变化,知觉的映象始终保持不变 ②知觉的恒常性使人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目反映事物

③如果知觉没有恒常性的话,那么人们就要时时刻刻进行新的学习,这样,人就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④知觉的恒常性是变化的

⑤知觉的恒常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与个人知识经验的多少无关

四、判断正误:

1.人的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就意味着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感受性逐渐提高。()

2.联觉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3.眼睛对暗适应越久,对光的感受越不敏感。()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5.人在高兴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在烦闷或等人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都是人的幻觉。()6.在适当的条件下,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说明其感觉阈限是很高的。()7.人的感受性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它的提高依赖于实践活动。()8.感觉对比是不同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医院的病房里全是白色而不用其他颜色,这主要是利用了知觉的联觉作用。()10.观察就是认真看和注意听。()

1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所有光线,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所有声音。()12.错觉是指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13.星星殒落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条火线形的流星;电扇只有几个叶片,开动时,看上去却象个圆盘,这些都是视觉后象的结果。()

14.既然错觉广泛存在,那么人们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15.具有健全的感觉器官,感觉就产生并发展。()

16.实际上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似动现象。()

五、问答: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知觉选择性依赖于哪些条件? 3.什么是观察?

4.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六、实例分析:

1.当我们乘坐在火车上,有时看到临近的火车开动,往往觉得是自己乘坐的列车在开动。这是什么现象?如何判断我们坐的火车是否开动?

2.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海天一色,辨别不清上、下方位,往往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3.圆圆从小不喜欢吃羊肉,也闻不得羊肉那股膻哧。不料有一天在她旁边开了一家羊肉汤馆,这下可好,她每天都在被迫呼吸浓烈的羊肉味,刚开始,熏得她直想吐,可慢慢得她反而觉得味不那么大了,对羊肉也不那么反感了。请你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情况。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注意

一、填空:

1.指向 集中

2.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特性 3.范围

4.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有目的

5.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6.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的知识经验 活动任务 7.分散 时间

8.感官的趋向活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的变化 9.定向反射 优势兴奋中心 负 抑制状态 10.选择性 11.离开 抑制 12.周期性 起伏性 13.紧张度 性质 14.无关刺激 单调刺激

15.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二、单项选择:

1.① 2.③ 3.④ 4.① 5.③ 6.③ 7.③ 8.④ 9.③ 10.③ 11.② 12.③ 13.② 14.③ 15.③

三、多项选择:

1.①②④ 2.①②④ 3.②③④⑤ 4.③④ 5.①④⑤ 6.①②③④⑤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问答: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主要表现为三种功能: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

(1)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地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等。

4.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们认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们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

注意集中时间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5.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或继有注意。它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虽有区别,但又是密切联系的。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它们很难截然分开,往往从事任何一项学习与工作,三种注意协同参与,共同配合才能使学习与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此外,虽然三种注意各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无意注意可以转化成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六、实例分析:

第二种做法好。这是因为,其一,有意注意主要决定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目的和任务,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不仅应提出问题,而且应提出对回答者的要求与对其他学生的要求,(如分析回答者的对错,进行补充更正等),这样,不仅组织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使大家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问,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指定站起来回答,因而会使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即使没被提问的同学,也有助于他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一、填空:

1.感觉 知觉 2.感觉 感觉

3.分析器 感受器 传入神经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 4.一定强度的刺激 感觉阈限 反比

5.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器发生的影响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6.感觉适应 感觉补偿

7.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 8.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9.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0.主动性 理解性 持久性 观察的能力

11.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主动性 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动态性

12.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而知觉对象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二、单项选择:

1.② 2.① 3.① 4.④ 5.③ 6.② 7.① 8.② 9.② 10.③ 11.①

三、多项选择:

1.①②③④ 2.④⑤ 3.①②③⑤ 4.①⑤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五、问答:

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①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从内容上来说知觉比感觉更为丰富和生动;

②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需要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③感觉和知觉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而知觉主要取决于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联系: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②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③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常将两者统称为感知。2.知觉选择性取决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客观条件: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区分就越困难。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包括颜色差别、形态差别和刺激强度的差别。

②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都有利于知觉的选择。

③对象的运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的运动的刺激物,或在混乱运动的背景上朝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刺激物都容易区分出来而成为知觉对象。

主观条件:知觉者的态度、兴趣、爱好、情绪以及有无确定的任务,也同样影响着对象从背景中的选择。

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思维活动的知觉,它具有主动性、理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4.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性;②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③掌握观察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④端正观察的态度。

六、实例分析:

1.这是似动现象,解释什么是似动现象。可以通过平衡器官判断自己是否在颠簸或加速,也可以以站台上的静物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坐的火车是否开动。

2.这是倒飞错觉现象。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远处天水一色,分不出天空与海面,失去了空间视觉参考标志,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就容易产生倒飞错觉,误将天空知觉为海面,以致最后飞入海中,造成机毁人亡。

3.这是味觉适应现象。解释何谓感觉适应。感觉适应,特别是味觉适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设计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讲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