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尔雅《四大名著鉴赏》之水浒传笔记完整版
《水浒传》的思想主题
以全景式的宏阔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以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继而衰败的过程 鲁迅——时代精神之大宫阙——红楼 评价负面:
封建士大夫(田汝成)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说这是晦盗之书,“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
当代孙述宇认为:水浒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造反的目的是图一时快活,劫富而不济贫,好汉的心态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颂
对于小说主题,侯会老师认为:
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 罗贯中抱肯定态度
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
李贽为水浒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说忠义之士当中宋江是顶尖人物。“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李贽
金圣叹提出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并提出第一回写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乱自上作”,错在统治阶级;若先写一百零八人则是“乱自下生”,错在老百姓。
三、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单纯的农民只有陶宗旺,一场农民运动由市井豪侠来领导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水浒故事产生于市井说话。小说主题仍然反映农民造反。
四、如何看待忠义问题
早期版本题目一律是《忠义水浒传》,始终以忠义为号召。
1、小说高举忠义旗帜是时代主导思想使然,忠是把国家和君主置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义就是义气,忠义仍然是主流思想。
2、民族斗争的背景内涵。吴读本水浒传(失传),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有《读水浒传》,吴读本与今版本差别:
(1)、吴读本中宋江起义推迟到了南宋初年,起义性质由反抗官府变为以抗金为主旨的民族斗争。
(2)、梁山泊(山东)转移到了淮河流域
(3)、吴读本中好汉已经发展到了108个,早期只有36个。
吴读本的启示:早期水浒故事中民族斗争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压倒了阶级斗争的主题。强人最早是民兵的称呼。在那个特殊时期,“忠义”成为听从朝廷号令、抗击金人的民间武装的专门称号。
3、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儒家强调秩序,而水浒以反抗为主题,竟然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是文学史思想史的奇迹。能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忠义的旗帜。
五、水浒是一部愤书乃至于快书
1.“愤书”由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杭州),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发泄愤怒之书,有民族之愤,对南宋苟安杭州之愤。
林冲的愤恨:受高俅父子迫害,目的竟然是抢夺自己的妻子,杨志的愤恨:空有本领,报国无门,反被奸臣迫害,泼皮欺凌;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嫂子害死哥哥,官府不肯为他伸冤做主。。。小说中出现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水浒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
2.“快书”:个人报仇雪恨之快——林冲、武松
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鲁智深
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篇新天地之快——鲁智深,阮小五“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六.百姓乱世求活的悲剧内蕴
梁山好汉与祝家庄有本质区别吗?组成人员、政治诉求并无区别,梁山与官府较紧密。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水浒素材来源于洞庭湖农民大起义(钟相,杨幺),梁山与祝家庄征战的原因根本上是经济、粮食
七、水浒的思想局限
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气” “水浒气”是不良的习气:无是无非、党同伐异、麻木不仁、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男尊女卑、不讲秩序
1.小说作者是以欣赏的态度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用三个巧妙的比喻掩饰对生命的漠视,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杀戮场面过多是水浒与现代理念的最大隔阂。
2.另一思想局限:对妇女的蔑视。正面女性或粗鲁无女人气,或形象苍白单薄,反面女性水性杨花道德败坏,成为英雄的刀下之鬼。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石秀合伙杀潘巧云
3.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
八、国外如何看待水浒的主题
日本十八世纪摹仿水浒的小说:《本朝水浒传》,说明日本人对水浒的认同与仰慕。
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最先有了水浒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仅限于鲁智深、林冲。上世纪法国出版了全译本(最高规格),被推选为1987年度之书。
被翻译成德文节译《中国巨人历险记》《强盗与士兵》,全译《梁山泊的强盗》,德国汉学家卫礼贤——道德反叛的古典作品。
七十回本全译本:美国赛珍珠(传教士之女,出生江苏,《大地》 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杰克逊认为“人类灵魂不可屈服的向上的精神”。
水浒传的作者
关于水浒作者的四种表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罗著,施著,无名氏著
1.古人对白话小说的著作权不关注,因为,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无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提并论——小说使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出身低微,作者地位不高。西游最早版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醒世姻缘传作者署名西周生,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笔名。水浒最早最可靠的百回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没有署名,且评语为姓叶的落魄文人(叶昼)。郎瑛,田汝成:罗贯中 胡应麟,金圣叹:施耐庵
最早的,明·高儒的《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作者是两个人。
2.施:浙江钱塘,罗:山西太原
施耐庵 有可能是施惠,著有《幽闺记》
罗贯中 钟情于历史题材,传其作了十七史演义,保留三部: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此外还有《三遂平妖传》 胡应麟:施是罗的老师
3.水浒在嘉靖朝声名鹊起。李开先, 崔后渠(崔铣)、熊南沙(熊过)、唐荆川(唐顺之)、王遵岩(王慎中)、陈后岗(陈束):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之下,便是此书。
4.百回水浒在嘉靖之前一百多年为何一直没人提及?元末明初的兵荒马乱又如何给施罗二人提供一个写巨著的安定环境?
一种可能性:百回本水浒是嘉靖朝最后完成的(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如此认为),施罗写的水浒只是幼稚粗糙的短篇小说。
侯老师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水浒的最后成书于郭勋(明朝开国元勋郭瑛之后)有关,但百回本水浒的主要创作者不是郭勋的门客。胡适认为水浒的作者是才气纵横的下层文人。
水浒的版本
1.繁本系统:所谓繁本,描写细腻,文字繁复,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
百回——水浒的早期面貌,最可靠。杭州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前七十回上梁山,后被招安。有疏漏,一.宋江把通贼的证据保留而不销毁有违常理;二.柴进潜入宫中见皇帝在御屏风上书写“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王庆与田虎的结局却没有交代。
百二十回水浒全传——内容最全。袁无涯(苏州)百二十回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传全传》,比容与堂本晚四年,弥补漏洞,侯老师赞同是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增补了征王庆田虎的二十回。
七十回金圣叹删削——简练精彩。被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认为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金活在明末,作为封建文人不愿为强盗唱赞歌,不愿让好汉有被招安的结局,故删削之。
2.简本系统
简本:情节丰富描写简陋的本子,文简而事繁 二十五卷《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比容与堂本早十六年,建阳余氏双峰堂,104回
三十卷本《文杏堂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传》
二十卷110回《英雄谱》三国水浒合刻本,广东雄飞馆
3.繁简关系
百回本——文繁事简本,百二十回——繁简综合本,七十回——腰斩断刻本 鲁迅,柳存仁等认为简先繁后,胡应麟等认为繁先简后,周亮工从经济原因出发认为简本应当取代繁本,胡适赞同
宋江
一、其貌不扬,才疏学浅的(山东郓城)押司小吏。面黑身矮,黑宋江、黑三郎,地位低微,以德服人是其成为领袖的条件,“虚伪”成为读者对其的印象。
二、金圣叹眼中丑陋的宋江形象。宋江在好友花荣面前发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连九次提到行枷,口是心非为人虚伪,连在好朋友面前都不披露真心。说宋江权诈不定,只会用银子笼络人心。
三、宋江的价值所在:把握忠义的舵轮。侯老师表示怀疑金圣叹“作者有意丑化宋江”这一看法。李贽赞宋江忠义之烈。
四、金圣叹为什么贬低宋江? 称赞武松“天神”,鲁智深“上上人物,人中绝顶”,李逵“天真烂漫到底” 有前人影响的因素:容与堂本序言有类似的评论 有不得已之处:认为水浒不应冠以忠义之名,身处明末风雨飘摇时期不能做歌颂强盗之事。(李自成,张献忠)掩人耳目,独恶宋江
五、从小说成书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
《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有强梁气概、不注重操守,杀阎婆惜因为争风吃醋。吴读本中宋江行为谨慎、性情忠厚、正人君子。今本在两套版本的基础上捏合而成,思想性格上接受吴读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故事情节上吸收《大宋宣和遗事》的内容。
六、戴宗传假信:来自域外的故事情节
最早印度,康僧会《六度集经》中《四姓害子》 随后南宋,洪迈《夷坚志》
后影响水浒,最后传入德国《格林童话》中《三根金头发》
七、弃子范型与江流儿模式:另一个来自域外的情节类型。最早 公元前2000年,两河流域,萨尔贡国王 此外有: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希伯来 摩西;《诗经 生民》周族 后稷
林冲
中下级军官(不是高级)
五次逼迫:岳庙调戏林娘子,陆家欲玷污林娘子,白虎节堂施毒计加罪林冲,野猪林欲杀害林冲,草料场想烧死林冲
初次岳庙调戏不打高衙内的理由:不知者不怪,给上司留面子,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手里
陆家调戏:愤怒
白虎堂:欲报仇无能为力,发配前写下休书不愿连累妻子(善良)野猪林:心存幻想不欲与社会主流决裂(不让鲁智深杀公差)草料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满腔愤恨 一忍再忍,性格怯懦,心地善良
“豹子头”应当是对张飞肖像描写的借鉴,“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丈八蛇矛,48回出场诗“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五虎将:关胜(大刀),林冲,秦明(霹雳火),呼延灼(双鞭),董平(双枪将)
杨志(天暗星)五侯杨令公之后
官衔是“指使”而不是“制使”(高级)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一种组织,也代指货物。花石纲:成批的花木奇石。生辰纲:大批的生日寿礼。《大宋宣和遗事》押解生成纲的是马安国
智取生辰纲:杨志替梁中书押解生辰纲给其岳父蔡京,被晁盖,吴用,阮氏所劫 被官府奸佞小人、市井泼皮(牛二)、民间豪杰逼上山。
读者对林冲充满同情,而对杨志评价不高,以阶级意识分析人物立身行行事。侯老师不同意“杨志做官心重”这种说法。“了解之同情”——陈寅恪。作者让杨志押解生辰纲:一方面,难以摆脱“感恩遇,酬知己”的报恩方式;一方面,衬托吴用等人的智慧;另有深意,指斥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抒发心中的悲叹。“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作者下笔时感慨悲愤,眼含同情之泪。
梁中书派老督管监视杨志,可见并不信任他
杨志故事的核心主题——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水浒的主题之一。杨志比林冲更具理想
造成杨志悲剧的原因:一.不能审时度势,看不透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堕落
二.过分自信,恃才傲物,难以跟周围人相处。
鲁智深
金圣叹称鲁智深是“阔人”,即性格豁达大度,思想广阔辽远。
“无私”,”无畏” :喜欢揽事上身,一副热心肠
“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侠义精神的阐释
写作过程中鲁智深与林冲对比,“岳庙调戏”
“杀人须见血,救人需救彻”——杀人为救人 救金翠莲,怒打镇关西——挑战市井规矩 救刘太公之女,惩罚周通——挑战山大王规矩 救助林冲——挑战权势规矩
水浒对鲁智深亵渎佛门的描绘正是对鲁智深深通佛理的赞扬,智真长老
“不理梁皇忏,不念法华经” 莽和尚来源:最早 杨家将杨五郎
董解元西厢记,普救寺,法聪
王实甫西厢记,惠明 之后再无正面“莽和尚”,很难超越
结局:杭州六和塔钱塘江边听潮而寂
红楼梦22回薛宝钗引用清代邱元《虎囊弹·山门》的曲子《寄生草》(讲述鲁智深打抱不平,被迫出家)“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武松
行者:佛门中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叫头陀。在张青夫妇帮助下打扮成行者。
金圣叹对武松称颂备至,说鲁达“上上人物”;武松是天神,“第一人” 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19人)、夜走蜈蚣岭、单臂擒方腊——多达十回
耿直刚强,天不怕、地不怕,鲁莽中又有机警和精细 替兄报仇的过程——有理有力有节 事先准备:笔墨纸砚,酒肉菜蔬; 以做断七为名,留住潘金莲; 请来王婆和邻居;
命令手下把手门户,不准出入; 威逼王婆、潘金莲当场招供; 有旁人作证,录写供词; 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到县衙自首
酒:贯穿行侠仗义过程,却不因此误事(大树十字坡 孙二娘)
思想有缺点:形象最初来自说话艺人的演说,受市井文化影响 血溅鸳鸯楼,嗜杀成性。
施恩(金眼彪)是借官营私,收取保护费,干的是相当于黑社会的勾当,武松却施以援手,自降身份为打手。
然而瑕不掩瑜,其反抗精神无人能比
水浒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
西方小说:个人形象突出 水浒:群体,“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容与堂本评论,共性中存个性
水浒刻画人物特点:开始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重性,及性格的发展变化 三国:脸谱单色化 夸张化手法
对比手法(林冲与鲁智深,宋江与李逵)
西方: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
水浒:通过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间接写心理性格(武松举石墩)
(二)叙事艺术及小说结构
第三人称,客观叙述,限知视角(有第一人称,主观叙述,全知视角——说书人)典型第一人称:唐代,张文成《游仙窟》
清代,沈三白《浮生六记》
板块式结构
原因:说书人经济利益
(三)语言艺术
第一部以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近代汉语“古白话”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融入江浙西北方言词汇
常用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鲁迅 武松打虎,虎“一扑”“一掀”“一剪”
对话反映人物性格
(四)写作技巧和手法
金圣叹:1.极不省法——怒杀阎婆惜(前有极多铺垫)
2.极省法——武大诉说经历,作为打虎与杀潘金莲的衔接(极短)
3.横云断山法——三打祝家庄,在两打后写谢珍谢宝与毛太公争虎(防止故事单调;孙立,孙青,顾大嫂加入,推动情节发展)
4.夹叙法(自改自赞,瓦官寺崔道成与鲁智深的对话)
5.正犯法(同一类型题材写出不同情节)——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谢珍谢宝争虎;潘金莲,潘巧云偷汉;江州,大名府劫法场;何涛,黄安捕盗;董超、薛霸押解林冲(在后),卢俊义(在前);朱仝雷横放卢俊义后放宋江 6.略犯法:(情节略有相似)“特犯不犯”——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唐牛儿(宋江杀阎婆惜,郓城,在前),郓哥(武松杀潘金莲,在后);郑屠肉铺与蒋门神快活林;瓦官寺释禅杖,蜈蚣释岭戒刀
正犯法,略犯法并不一定表示作者的写作水品,金圣叹的评价过于牵强,这些相似的情节恰好反映了小说的成书特点——说书人间相互借鉴
水浒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口头文学,市人小说: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繁华的闹市——瓦舍,瓦舍中都有勾栏——剧院。
白行简根据《一枝花话》(“一枝花”为妓女)著《李娃传》
说话分为:讲史,讲经,小说。
小说篇幅短,讲史为后面的章回小说打下基础。
三国故事——说三分,五代故事——五代史,岳飞故事——中兴传,杨家将的故事——北宋志传
水浒还受到文人的史传笔记的影响。
(一)水浒和三国故事 霍四纠专门讲三国故事
小说作者对关羽的景仰之情:“大刀”关胜(义勇武安王关羽之后)上梁山后并无建功却得排位第五;朱仝——美髯公,讲义气,重然诺;杨雄——病关索((花)关索,民间“柴堆三国”中关羽的儿子)
林冲形象的设计从张飞得到了灵感;李逵,鲁智深,雷横等张飞式人物;朱仝雷横的搭配类似于关羽张飞。
刘备的影响:宋江,谦逊爱才,一副儒家做派
(二)水浒与五代故事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朱李石刘郭)宋元话本《五代史平话》,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开篇引用宋代邵雍“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打虎英雄:子路、卞庄(春秋)、李广、李存孝(后唐,最有名最相似,原名安敬思,后唐开国国主李克用义子,后因人陷害而死,元杂剧《哭存孝》——关汉卿)《雁门关存孝打虎》——陈以仁(放羊时打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罗贯中 《折担儿武松打虎》(失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年轻时借买肉找茬,“割不从法”杀过一个恶霸屠夫
杨志卖刀:《五代史平话》刘文政买刀,不同的是买刀人杀了卖刀人
单廷圭名字是借用五代人物的
关胜打败单廷圭——五代中单廷圭(幽州太守刘守光部下)被后晋周德威所擒
柴进:后周柴荣后代,誓(丹)书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的凭证
殷天锡欲霸占柴家花园,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自以为誓书铁卷可以护身
(三)水浒与说岳故事
水浒到南宋末年基本定型(文学创作的滞后性),南宋初年“中兴时期”
历史上南宋末年抗击蒙古的民族英雄张顺,身中四枪六箭,浮尸水中。张贵(与张顺一同抗战的)曾招募两名水性很好的部下 水浒中张顺“浪里白条”,征方腊,涌金门中枪而死于西湖水中,被龙王封为“金华太保”,宋江在涌金门外建庙 《中兴名将传》王六大夫(说书人),主要人物“中兴四名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
(后来岳飞功绩逐渐被人们认可,而张俊与秦桧勾结害死岳飞,遭人唾弃,所以中兴故事逐渐变为岳飞故事)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熊大木,主人公已经变成岳飞,较枯燥 《说岳前传》清代
水浒与说岳相关的例子:
1.三打祝家庄,本想投降的扈成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李逵误杀——扈成是中兴时候人物,官军内讧被杀
2.《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史上关胜因阻刘豫降金被杀
刘豫投降后建立伪政权“大齐”都城在河北大名府——蔡京女婿梁中书 3.征方腊,朝廷派遣张招讨与刘光世,点宋江为先锋(不直接用张俊,因为名声节节下降)
4.岳飞的投影:宋江
心怀忠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爱惜名节
岳飞有贴身侍卫马前张保、马后王横,岳飞阻王横动手导致其被乱刀砍死——宋江因爱惜名节骗李逵喝下毒酒
5.水浒忠义堂“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钱财不扰民”——效仿岳飞主张“文臣不爱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6.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被岳飞镇压,宋江故事吸收洞庭起义素材的契机就在于中兴故事的盛行,宋江由山贼变为水寇
(四)其他话本故事对水浒的影响 1.杨家将
杨家将的悲剧底蕴传达给杨家后裔杨志
莽和尚形象:五郎杨延德,是一切莽和尚的源头,是最先闯入文学画廊的英雄僧侣的形象。
水浒的坏女人大多姓潘——杨家的死对头潘仁美(国丈)
2.《平妖传》
二十回《三遂平妖传》——罗贯中,四十回《新平妖传》,演说北宋庆历年间王则起义
郑州知州派董超、薛霸把卜吉发送并害死——林冲、卢俊义
王庆的形象与平妖传中的王则有相似之处:军卒出生;都受到上司盘剥欺凌;王则身边有胡永儿,王庆身边有段三娘 “农夫背上添心号,渔夫舟中插认旗”
3.绰号联系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李广射虎,中石没羽),“打虎将”李忠(“李忠祖是霸陵生”,李广被霸陵尉刁难),“小霸王”周通(项羽),孙立“病尉迟”孙新“小尉迟”(尉迟恭),“赛仁贵”郭胜(薛仁贵)
水浒中的晚起情节
水浒传是世代累积、大家写定的作品,写作时间长,作者众多,但不是无休止的累积。插增——插在中间(容与堂本中有插在开头,第一回)
聂绀弩认为林冲故事就是晚起故事,和其他故事有许多雷同之处(董超薛霸押解卢俊义,王庆落草,杨志卖刀),但林冲故事又更加合理,前十三回后起 胡适说王进故事是照搬王庆故事
侯老师认为前十三回晚起
1.只有好汉才能享受出场诗的待遇,后起作者不知道出场诗的规律,18位没有出场诗:写漏了或者把出场诗删掉(天罡星只有公孙胜和刘唐没有)(1)一.些好汉的出场诗误删或不得不删,如刘唐,早期水浒里绰号是“尺八腿”,出场诗也该围绕绰号,而后来绰号改为赤发鬼,出场诗不得不删。
(2)因为百回本中林冲先于晁盖上山,但小说不可能写林冲自己占山为王、招兵买马,所以设计王伦,杜迁,宋万这些人物,但漏写杜、宋出场诗
2.22位好汉出场诗不在第一次出场(林冲,鲁智深,柴进),侯老师认为早期成书中这些人物首次露面(也就是在实际有出场诗的章回)晚于后期成书中首次露面,这也证明前十三回晚起。
3.为什么没有公孙胜的出场诗?
原本身份更可能是军官,而不是道士,身份改变
首次亮相于智取生辰纲,八位好汉行动,题目却是“七星聚义”,作者为什么要把白胜排除在七星之外?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故事中需要增加一人故而把白胜舍去。白胜被捕后,宋江报信,六七不定。公孙胜在这次行动中可有可无,后来居上的梁山首领。
晚起证据:没有出场诗的天罡级人物;很难与原有故事水乳交融;在结构方面起一定作用(凡是起结构作用的往往是晚起人物)。
小说家出于什么目的将公孙胜的身份由军官变为道士?又为何把他提拔到排行第四的好汉这一高度?
(1)要塑造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吴用不能呼风唤雨无法完全充当诸葛亮这一人物,公孙胜与吴用优势互补,共同充当诸葛亮。
(2)公孙胜的变身和提拔可能跟小说创作过程当中道教地位的攀升有关。智取生辰纲是第一场战斗,参加这场战斗必成元老级人物,有助于拔高道教地位。
水浒传和宗教
外国学者认为水浒宗教倾向:袒道仇僧——公孙胜、戴宗、樊瑞是道家代表人物;鲁、武是假和尚,真和尚往往是反面人物(崔道成,裴如海)但实际上,佛道两教作用并不凸显 中国的农民起义几乎带有宗教色彩,宗教成为和皇权思想相抗衡的精神武器,为起义领袖所利用。
方腊借助“左道”摩尼教造反,钟相造反可能也利用摩尼教。
摩尼教起源波斯,吸收拜火教、基督教、佛教思想,又称为“明教”、“明尊教”,最早唐代传入中国。晚唐衰退,宋元盛行。
摩尼教从时间,空间,精神实质上对水浒都有影响 1.水浒屡屡称宋江等人为魔王、魔君、魔头、魔心未断(宋史里才开始出现了“魔”字,此前更多用“妖”字,吃菜事魔、魔贼、魔王等都是专指摩尼教)暗示着宋江等人有摩尼教的背景
2.晁盖宋江如果真的是以摩尼教教主为原型,那么他们正应该有大量的教产,能够做到小说里写的仗义疏财、视金似土(南宋 庄季裕《鸡肋篇》“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也”)
3.水浒好汉焚香宣誓的做法与摩尼教一模一样
4.水浒好汉抱着一种憎女倾向。宋元民间对女性并没有这样的憎恨,排斥家庭、拒绝婚姻正是摩尼教的教义——“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黑暗两个阵营,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水浒中的好汉大多不近女色,抱着宗教式的偏执态度,可能是受摩尼教反对婚姻痛恨繁衍的教义的影响。
5.当农民被逼上山时往往抛弃摩尼教逆来顺受的训示,利用其憎恶现实世界的说教来鼓动群众,利用其光明必胜的信念来激励战斗。摩尼教教义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畸变。
6.宋江的表字“公明”、绰号“呼”与摩尼教教义有关——“明教”,“呼神”
水浒的文体类型定位
“四大奇书”(明 李渔提出):王世贞认为是史记,庄子,水浒,西厢记
冯梦龙认为是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 美国 浦安迪提出“奇书体”
最早把水浒定位为“英雄传奇”的是郑振铎:水浒,说唐传,平妖传(并不严密,应是神魔小说),粉妆楼…..郑振铎认为凡是讲英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品都是英雄传奇
鲁迅把水浒与三国归入“讲史” 孙楷第把水浒归为“公案侠义”
水浒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中的重要意义
马铃薯式的文学繁殖方式:《大宋宣和遗事》“讲史演义”—《水浒传》“第一英雄传奇”—《金瓶梅》“第一世情小说”(另外在容与堂本前序中提到《清风寨》、《寿张县令黑旋风集》)
《水浒传》小说的演变史,也是小说文体的演变史
第二篇: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鉴赏笔记汇总
蔡义江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上
文学特殊性:以切身感受作为小说题材
《亮剑》作者肯定有部队生活的经验 《史记》史传文学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民间传说 红楼里的人物如贾宝玉并不是曹雪芹的自我写照
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之前的小说注重事件而不是生活 突破传统方法描写人物(最初见于鲁迅)传统: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人物个性单一 红楼:不掩饰,不隐晦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下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
六、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脂凭、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
版本两大系统:脂评抄本系统(脂本)——最多八十回 程高刻本系统(刊本)——一百二十回 为什么依据脂本研究红楼:后人依据后加的四十回把前八十回里有矛盾的地方做了改动
石头(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后人把夹带的人和夹带的东西合二为一,实际并非同物,石头并非贾宝玉
掉包计(把薛宝钗代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把薛宝钗写得很有心计城府
家人、亲友、脂砚斋、圈外人四类批书人
索引派与自传说的谬误
索引派:所求曹雪芹隐去的事情
索引派认为小说故事表面上讲的是这一个故事,隐去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小说用荒唐言、假语把它说出来。新索隐派(刘心武的秦学):编造历史
自传体:胡适说——红楼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叙传。与旧索隐派类似,只不过又将别人的家事转为讲作者自己的家事
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
石头不是神瑛侍者,石头不能“可大可小,自去自来” 石头代表作者,自称“蠢物”而不是“我“
一、石头投胎为贾宝玉是后人的妄改。
二、石头幻形入世担当“随行记者”。我以为虚拟石头撰书的主要意图有二:
一、强调“满纸荒唐言”的小说中所蕴藏之“真”;
二、说明故事取材之主要来源。两者是结合的,统一的。设置甄贾二府的作用 提醒真与假、明写暗点
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
褒贬纷争的薛宝钗
贬:
贬宝钗出现在120回本刊行之后,前八十回中宝钗不是宝黛之恋的障碍 后四十回众人集体“谋杀“黛玉(掉包计),众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贬宝钗有反封建倾向,宝钗被认为封建卫道者。蔡老师认为作者不可能有自觉地反封建意识,反对仕途经济并不代表反封建。褒:
蘅芜君(薛宝钗)兰言解疑癖
薛宝钗劝导林黛玉少读如西厢之类呢杂书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宝钗想私下煮好中药给黛玉带来,免得外人说道,两人和好。原作者并不想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
宝钗为人并不虚伪 金钏儿投井自杀自杀是安慰王夫人并非虚伪 “随分从时”
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
身世:从小父母双亡,婶母待她不好
性格: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憨湘云醉卧芍药裀),爱淘气,不瞻前顾后,诗才敏捷(秋阴捧出何方雪)
(史)寒潭渡鹤影,(林)冷月葬花魂 娇憨可爱 为人:
误解:认为最后宝钗早产而死,宝玉当更夫的时候遇到湘云,然后两人同湘云的忠婢翠缕不知所踪。认为宝玉湘云结为夫妇。
误解根源:第三十一回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牛郎织女星)意为到老都分离,不能在一起
结局:嫁给皇孙公子卫若兰,又因为金麒麟的误会与卫若兰分离
王熙凤、巧姐与刘姥姥
凤姐是政治性很强的角色,描写她的语言诙谐幽默。作者有意识的以小喻大,第十三回凤姐很好强,自己愿意协助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
凤姐分析宁国府五大弊病:人口混杂、遗失东西
事无专执、临期推委 需用过费、滥支冒领 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家人豪纵
解决方法:岗位责任制,规定制度、有令必行,领导以身作责
“裙钗一二可持家”——王熙凤管理宁国府,贾探春管理大观园(生产承包制)王熙凤的是非褒贬:改革开放前,封建地主阶级权欲、贪婪的阶级本质代表 兴儿(仆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有“胭脂虎”、“女曹操”、“阎王老婆”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雨鉴 “毒”之一字并非完全是狠毒的意思,还有相思局设的绝妙的意思
王熙凤爱弄权揽事敛财——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害死两条命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只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说贾母小气,鸳鸯抗婚怪贾母,拿贾母头上的疤开玩笑 结局:被拘禁于狱神庙与刘姥姥等人相逢,回家后被丈夫所休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前两进:透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出贾府的盛况 后一进:贾府衰落
巧姐:被狠舅奸兄骗卖,流落烟花巷被刘姥姥救出,嫁给板儿
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
晴雯:没有受到后人续写改造形象
为人与性格 反抗性最强,藐视王夫人为了笼络丫头施给小恩小惠,讽刺袭人讨好主子,给袭人取绰号“哈巴狗”。对赵姨娘虐待芳官被众小孩弄得狼狈不堪感到大为称心。抄检大观园时唯独晴雯不满。
宝玉挨打之后支开袭人,让晴雯送手帕给黛玉显出晴雯纯真无暇 宝钗与宝玉说笑时,晴雯自己都要休息了嫌这些人天天往这跑,给黛玉吃了闭门羹——率直任性
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子,平儿只对麝月讲,晴雯知道后用钗子戳坠儿的手——嫉恶如仇
撕扇——作为奴才、最少奴性,希望宝玉与她平等相处,尊重她的人格 补裘——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对宝玉衷心 寿夭多因诽谤生
(花)袭人:形象被改动 袭人的为人和贬袭的倾向
温柔和顺 似桂如兰 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于奴婢的要求
贬袭
主要受后四十回影响 参与掉包计 有强烈贞洁观的评点家认为袭人本失身于宝玉就应该始终相伴 批评她奴性明显
开到荼蘼(麝月)花事了 嫁与蒋玉菡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
曹雪芹是小说家还是诗人?
友人敦敏在曹逝世后写诗怀念“逝水不留诗客杳” “诗才忆曹植” “狂于阮步兵”,敦称的“鹿车荷插葬刘伶”,友人张宜泉“谢家池塘晓路香”——比作谢灵运。又有“直追昌谷破篱樊”——比作李贺,敦诚“牛鬼遗文悲李贺”。又有“知君诗胆昔如铁” 小说里的诗词曲好不好?
评价红楼里的诗词曲要注意衡量的尺度。除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其他的都不是曹原先写的诗,是他摹仿某一个人某个时候某个阶段写的诗。
小说中作诗谁是第一高手? 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妙玉。。。菊花诗林黛玉夺魁 螃蟹咏薛宝钗
续作与原著的落差
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后人看不到雪芹八十回后的书稿
续书与脂评提示无一相合 落差:
一、变了主题,与书名旨义不符
二、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
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
四、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
五、缺乏创意,重提或模仿前事
六、装神弄鬼,加重了迷信成分
七、因袭前人,有时还难免出丑
红楼梦还是良缘梦以及改编等问题
续书保留了悲剧的气氛,不过悲剧减弱了,性质也改变了 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
把家庭从荣华富贵到没落这一这要话题写成男女婚姻恋爱故事,把红楼梦写成良缘梦。
1962 越剧版电影红楼 经典 非常成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拿良缘梦思路统一全剧,删掉与宝黛釵恋爱纠葛没有直接关系的情节代价是改变曹雪芹原来的思路。1987 央视版36集 难以超越,连放700多次 根据曹雪芹原来的的思路拍摄,前八十回拍了30集,后6集值得议论的地方有很多,但编剧尊重作者。
1989北影 6部8集735分钟
蔡先生给现在写续书的人泼冷水。
水浒
《水浒传》的思想主题
以全景式的宏阔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以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继而衰败的过程 鲁迅——时代精神之大宫阙——红楼
评价负面:封建士大夫(田汝成)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说这是晦盗之书,“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
当代孙述宇认为:水浒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造反的目的是图一时快活,劫富而不济贫,好汉的心态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颂 对于小说主题,侯会老师认为:
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 罗贯中抱肯定态度
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
李贽为水浒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说忠义之士当中宋江是顶尖人物。“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李贽
金圣叹提出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并提出第一回写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乱自上作”,错在统治阶级;若先写一百零八人则是“乱自下生”,错在老百姓。
三、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单纯的农民只有陶宗旺,一场农民运动由市井豪侠来领导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水浒故事产生于市井说话。小说主题仍然反映农民造反。
地主:晁盖 卢俊义 柴进 李应 史进 穆春 穆弘
军官:林冲 鲁智深 杨志 关胜 花荣 呼延灼 秦明 黄信 凌振 徐宁 张清 董平索超 孙立 孙新 单廷圭 魏定国
官府吏役:宋江 戴宗 武松 朱仝 雷横 杨雄 蔡福 蔡庆 李逵
普通市民:铁匠 屠户 裁缝 马贩子 摔跤手 放赌的闲汉 余衙 店老板 文化人:塾师 郎中 兽医 会计 书法家 金石篆刻家
四、如何看待忠义问题
早期版本题目一律是《忠义水浒传》,始终以忠义为号召。
1、小说高举忠义旗帜是时代主导思想使然,忠是把国家和君主置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义就是义气,忠义仍然是主流思想。
2、民族斗争的背景内涵。吴读本水浒传(失传),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有《读水浒传》,吴读本与今版本差别:
(1)、吴读本中宋江起义推迟到了南宋初年,起义性质由反抗官府变为以抗金为主旨的民族斗争。
(2)、梁山泊转移到了淮河流域
(3)、吴读本中好汉已经发展到了108个,早期只有36个。
吴读本的启示:早期水浒故事中民族斗争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压倒了阶级斗争的主题。强人最早是民兵的称呼。在那个特殊时期,“忠义”成为听从朝廷号令、抗击金人的民间武装的专门称号。
3、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儒家强调秩序,而水浒以反抗为主题,竟然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是文学史思想史的奇迹。能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忠义的旗帜。
五、水浒是一部愤书乃至于快书
“愤书”由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发泄愤怒之书,有民族之愤,对南宋苟安杭州之愤。林冲的愤恨:受高俅父子迫害,目的竟然是抢夺自己的妻子,杨志的愤恨:空有本领,报国无门,反被奸臣迫害,泼皮欺凌;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嫂子害死哥哥,官府不肯为他伸冤做主。。。小说中出现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水浒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
“快”:个人报仇雪恨之快——林冲、武松,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鲁智深,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篇新天地之快——鲁智深。
梁山好汉与祝家庄有本质区别吗?组成人员、政治诉求并无区别,梁山与官府较紧密
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水浒素材来源于洞庭湖农民大起义,梁山与祝家庄征战的原因根本上是经济、粮食
七、水浒的思想局限
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气” “水浒气”是不良的习气:无是无非、党同伐异、麻木不仁、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男尊女卑、不讲秩序
小说作者是以欣赏的态度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用三个巧妙的比喻掩饰对生命的漠视,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杀戮场面过多是水浒与现代理念的最大隔阂。
另一思想局限:对妇女的蔑视。正面女性或粗鲁无女人气,或形象苍白单薄,反面女性水性杨花道德败坏,成为英雄的刀下之鬼。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石秀合伙杀潘巧云
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
八、国外如何看待水浒的主题
日本十八世纪摹仿水浒的小说:本朝水浒传,说明日本人对水浒的认同与仰慕。在欧洲法德较早翻译。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最先有了水浒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仅限于鲁智深、林冲。上世纪法国出版了全译本(最高规格),被推选为1987之书。被翻译成德文节译《中国巨人历险记》《强盗与士兵》,全译《梁山泊的强盗》,汉学家卫礼贤——道德反叛的古典作品。七十回本全译本:美国赛珍珠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杰克逊认为人类灵魂不可屈服的向上的精神。
《水浒传》之于中国颇似希腊人的《伊利亚特》(荷马史诗)印度人的《罗摩衍那》日本人的《平家物语》西班牙人的《堂吉诃德》俄国人的《战争与和平》
水浒传的作者
关于水浒作者的四种表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罗著,施著,无名氏著
古人对白话小说的著作权不关注,因为,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无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提并论——小说使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出身低微,作者地位不高
西游最早版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醒世姻缘传作者署名西周生,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笔名。
水浒最早最可靠的百回版本木有署名 高儒的《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作者是两个人。施:浙江钱塘,罗:山西太原
罗钟情于历史题材,传其作了十七史演义,保留三部: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此外还有《三遂平妖传》
水浒在嘉靖朝声名鹊起。李开先: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之下,便是此书。百回水浒在嘉靖之前一百多年为何一直没人提及?元末明初的兵荒马乱又如何给施罗二人提供一个写巨著的安定环境?
一种可能性:百回本水浒是嘉靖朝最后完成的(鲁迅胡适等如此认为),施罗写的水浒只是幼稚粗糙的短篇小说。侯老师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水浒的最后成书于郭勋有关,但百回本水浒的主要创作者不是郭勋的门客。胡适认为水浒的作者是才气纵横的下层文人。
水浒的版本 繁本系统:
百回——水浒的早期面貌,百二十回水浒全传——内容最全,七十回金圣叹删削——简练精彩。所谓繁本,描写细腻,文字繁复,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 百回,代表容与堂本,有疏漏,一宋江把通贼的证据保留而不销毁有违常理,二,皇帝在御屏风上书写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王庆与田虎的结局却没有交代。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弥补漏洞,侯老师赞同是冯梦龙增补了征王庆田虎的二十回。被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金认为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金活在明末,作为封建文人不愿为强盗唱赞歌,让好汉有被招安的结局,故删削之。
简本系统
简本:情节丰富描写简陋的本子。繁简关系
百回本又被称为文繁事简本,简本——文简事繁本,百二十回——繁简综合本,七十回——腰斩断刻本
鲁迅等认为简先繁后,胡应麟等认为繁先简后,周亮工从 经济原因出发认为简本应当取代繁本,胡适赞同
宋江
一、其貌不扬,才疏学浅的押司小吏。面黑身矮,黑宋江、黑三郎,地位低微,以德服人是其成为领袖的条件,“虚伪”成为读者对其的印象。
二、金圣叹眼中丑陋的宋江形象。宋江在好友花荣面前发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连九次提到行枷,口是心非为人虚伪,连在好朋友面前都不披露真心。说宋江权诈
不定,只会用银子笼络人心。
三、宋江的价值所在:把握忠义的舵轮。侯老师表示怀疑金圣叹“作者有意丑化宋江”这一看法。李贽赞宋江忠义之烈。
四、金圣叹为什么贬低宋江?有前人影响的因素,容与堂本序言有类似的评论;有不得已之处:认为水浒不应冠以忠义之名,身处明末风雨飘摇时期不能做歌颂强盗之事。
五、从小说成书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宣和遗事中宋江有强良气概、不注重操守,吴读本中宋江行为谨慎、性情忠厚、正人君子,今本在两套版本的基础上捏合而成,思想性格上接受吴读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故事情节上吸收《大宋宣和遗事》的内容。
六、戴宗传假信:来自域外的故事情节,来自《夷坚志》。
七、弃子范型与江流儿模式:另一个来自域外的情节类型。
林冲
中下级军官
五次逼迫:岳庙调戏林娘子,陆家欲玷污林娘子,白虎节堂施毒计加罪林冲,野猪林欲杀害林冲,草料场想烧死林冲
心理变化:心理很复杂(不打高衙内的理由:不知者不怪,给上司留面子,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手里),愤怒,虽欲报仇无能为力,心存幻想不欲与社会主流决裂,满腔愤恨。
一忍再忍,性格怯懦,心地善良 “豹子头”应当是对张飞肖像描写的借鉴,“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杨志
被官府奸佞小人、市井泼皮、民间豪杰逼上山。纲:成批运输货物的一种组织,也代指货物。花石纲:成批的花木奇石。生辰纲:大宗的生日寿礼。官衔是“指使”而不是“制使”。
读者对林冲充满同情,而对杨志评价不高。侯老师不同意“杨志做官心重”这种说法。作者让杨志押解生辰纲另有深意,指斥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抒发心中的悲叹。“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作者下笔时感慨悲愤,眼含同情之泪。
杨志故事的核心主题——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水浒的主题之一。
造成杨志悲剧的原因之一:不能审时度势,看不透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堕落。二:过分自信,恃才傲物,难以跟周围人相处。
鲁智深
金圣叹称鲁智深是阔人,即性格豁达大度,思想广阔辽远。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侠义精神的阐释 无私无畏,喜欢揽事上身,一副热心肠 杀人须见血,救人需救彻。
怒打镇关西——挑战市井规矩 惩罚周通——挑战山大王规矩 救助林冲——挑战权势规矩
水浒对鲁智深亵渎佛门的描绘正是对鲁智深深通佛理的赞扬
武松
行者:佛门中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叫头陀。在张青夫妇帮助下打扮成行者。金圣叹对武松称颂备至,说鲁达上上人物,武松是天神。
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单臂擒方腊 耿直刚强,天不怕、地不怕,鲁莽中又有机警和精细 替兄报仇的过程:
事先准备:笔墨纸砚,酒肉菜蔬;以做断七为名,留住潘金莲;请来王婆和邻居;命令手下把手门户,不准出入;威逼王婆、潘金莲当场招供;有旁人作证,录写供词;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到县衙自首——有理有力有节 施恩是借官营私,收取保护费,干的是相当于黑社会的勾当。瑕不掩瑜,反抗精神无人能比
水浒的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西方文化强调一个人的人生经历
中国文化强调群体 人与人之间关系 很少有突出个人形象 塑造的是群像 《水浒传》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病
刻画人物的特点:开始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以及性格的发展变化 夸张写法 李逵和宋江形成对照映衬 重视细节描写
水浒传的叙事艺术以及小说结构
主要第三人称客观叙述限知视角 有时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主观叙述
主观叙述是有一个叙事人 客观叙述是叙事人把自己隐藏起来,不会在叙事过程中交代或者评论什么,只是给读者呈现故事本身的场景 西方最早的侦探小说 爱伦坡《莫格街谋杀案》 《水浒传》的结构
无机结构 相对独立情节板块 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互独立 形成原因是说书艺人添加情节
有学者认为是有机结构 突出中心逼上梁山 水浒传的语言艺术
白话文学的里程碑 第一篇白话长篇小说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融入江浙西北方言词汇而形成的一种白话语言
白描 人物外在语言动作 人物对话不但有塑造人物的功能,有的时候还有推进情节烘托场面的作用
水浒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草蛇灰线法 叙事中的小道具小线索 武松哨棒 潘金莲帘子
极不省法:宋江杀阎婆惜 因果铺垫多
极省法:武松与武大见面没有叙说武大之前的事
横云断山法:二打祝家庄解珍解宝争虎越狱 插入故事 夹叙法:两人说话一笔夹写出来 鲁智深和小僧崔道成对话
正犯法:指同一题材类型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却又写的各有千秋 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 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 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 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 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 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
略犯法:两段情节略有相似之处 如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 唐牛儿与郓哥 郑屠的肉铺与蒋门神的快活林 瓦关寺试禅杖与蜈蚣岭试戒刀
水浒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口头文学,市人小说: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繁华的闹市——瓦舍,瓦舍中都有勾栏——剧院。
说话分为:讲史,讲经,小说。小说篇幅短,讲史为后面的章回小说打下基础。三国故事——说三分,五代故事——五代史,岳飞故事——中兴传,北宋志传——杨家将的故事
水浒还受到文人的史传笔记的影响。
水浒和三国故事
霍四纠专门讲三国故事
小说作者对关羽的景仰之情:义勇武安王——关羽,大刀关胜上梁山后并无建功却得排位第五;朱仝——美髯公,讲义气,重然诺;杨雄——病关索
林冲形象的设计从张飞得到了灵感,李逵,鲁智深,雷横等张飞式人物,朱仝雷横的搭配类似于关羽张飞。
刘备的影响:宋江,谦逊爱才,一副儒家做派
水浒与五代故事
打虎英雄:子路、卞专、李广、李存孝(后唐)。《雁门关存孝打虎》,元杂剧《哭存孝》、《折担儿武松打虎》
鲁提辖故事的来源: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年轻时借买肉找茬,“割不从法”杀过一个恶霸屠夫
杨志卖刀:刘文正买刀,不同的是买刀人杀了卖刀人 单廷圭名字都是借用五代人物的,关胜打败单廷圭的情节与五代中单廷圭被擒的故事相同
柴进:誓(丹)书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的凭证
水浒与说岳故事
水浒到南宋末年基本定型
浪里白条——张顺,历史上南宋末年抗击蒙古的民族英雄,确有其人
中兴四名将:张俊 韩世忠 刘光世 岳飞
三打祝家庄:扈成是中兴时候人物。史上关胜因阻刘豫降金被杀。张招讨与刘光
世也是中兴时候人物。岳飞的投影:宋江,心怀忠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岳飞有贴身侍卫王横张保,宋江因爱惜名节骗李逵喝下毒酒与岳飞阻王横动手一致。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被岳飞镇压,宋江故事吸收洞庭起义素材的契机就在于中兴故事的盛行。
其他话本故事对水浒的影响
杨家将故事对水浒的影响,杨家将的悲剧底蕴传达给杨家后裔杨志
莽和尚形象:五郎杨延德,是一切莽和尚的源头,是最先闯入文学画廊的英雄僧侣的形象。
水浒的坏女人大多姓潘:杨家的死对头潘仁美 《平妖传》
把卜吉发送并害死,王庆的形象与平妖传中的王则有相似之处:军卒出生,都受到上司盘剥欺凌,王则身边有胡永儿,王庆身边有段三娘 绰号联系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打虎将李忠都跟李广有关,小霸王周通,孙立孙新病尉迟小尉迟,郭胜赛仁贵
水浒中的晚起情节
世代累积、大家写定的作品,但不是无休止的累积 插在中间——插增,容与堂本中有插在开头
聂绀弩认为林冲故事就是晚起故事,和其他故事有许多雷同之处,但林冲故事又更加合理,胡适说王进故事是照搬王庆故事 侯老师认为前三十回晚起
只有好汉才能享受出场诗的待遇,少数人没有出场诗:写漏了或者把出场诗删掉了。二十二位好汉出场诗不在第一次出场,侯老师认为早期水浒当中,这些人物首次露面晚于成书,也就是在实际有出场诗的章回,这也证明前三十回晚起。有些好汉的出场诗误删或不得不删,如刘唐,早期水浒里绰号是尺八腿,出场诗也该围绕绰号,而后来绰号改为赤发鬼,出场诗不得不删。王伦是后来设计的人物,因为百回本中林冲先于晁盖上山,但小说不可能写林冲自己占山为王、招兵买马。
为什么没有公孙胜的出场诗?首次亮相于智取生辰纲,八位好汉行动,题目却是“七星聚义”,作者为什么要把白胜排除在七星之外?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故事中需要增加一人故而把白胜舍去。公孙胜在这次行动中可有可无,后来居上的梁山首领。证据:没有出场诗的天罡级人物,很难与原有故事水乳交融,在结构方面起一定作用(凡是起结构作用的往往是晚起人物)。
小说家出于什么目的将公孙胜的身份由军官变为道士?又为何把他提拔到排行第四的好汉这一高度?要塑造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吴用不能呼风唤雨无法完全充当诸葛亮这一人物,公孙胜与吴用优势互补,共同充当诸葛亮。公孙胜的变身和提拔可能跟小说创作过程当中道教地位的攀升有关。智取生辰纲是第一场战斗,参加这场战斗必成元老级人物,有助于拔高道教地位。
水浒传和宗教
宗教倾向:袒道仇僧
鲁、武是假和尚,真和尚往往是反面人物。中国的农民起义几乎带有宗教色彩,宗教成为和皇权思想相抗衡的精神武器,为起义领袖所利用。方腊借助“左道”摩尼教造反,钟相造反可能也利用摩尼教。
由波斯人摩尼与三世纪吸收拜火教、基督教、佛教思想,又称为明教、明尊教,唐代传入中国。宋史里出现了魔字,如吃菜事魔、魔贼、魔王等都是专指摩尼教。水浒屡屡称宋江等人为魔王、魔君、魔头,暗示着宋江等人有摩尼教的背景。晁盖宋江如果真的是以摩尼教教主为原型,那么他们正应该有大量的教产,能够做到小说里写的仗义疏财、视金似土。
水浒好汉焚香宣誓的做法与摩尼教一模一样。
水浒好汉抱着一种憎女倾向。宋元民间对女性并没有这样的憎恨,排斥家庭、拒绝婚姻正是摩尼教的教义。
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黑暗两个阵营,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 水浒中的好汉大多不近女色,抱着宗教式的篇之态度,可能是受摩尼教反对婚姻痛恨繁衍的教义的影响。
当农民被逼上山时往往抛弃摩尼教逆来顺受的训示,利用其憎恶现实世界的说教来鼓动群众,利用其光明必胜的信念来激励战斗。摩尼教教义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畸变。吃植物变成吃肉 宋江的表字、绰号与摩尼教教义有关。
水浒的问题类型定位及它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中的重要意义
李渔:明代四大奇书《史记》《南华经》《水浒传》《西厢记》 冯梦龙:《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弇州先生王世贞《西游记》《水浒》《史记》《庄子》
奇书文体前承《史记》后启来者,把中国的叙事文体发展到虚构化的巅峰世界 明代章回小说主要类型:《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代表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代表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代表 最早把水浒定位为英雄传奇的是郑正铎 郑振铎的文学史概念:凡是讲述英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都是英雄传奇
《水浒传》《三国演义》元明传来之讲史 《水浒传》公案侠义小说
《水浒传》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上的意义 马铃薯式的文学繁殖方式
《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母体 最早的对宋江起义 明万历年间容与堂版《水浒传》 《大宋宣和遗事》(讲史演义)→《水浒传》(英雄传奇)→《金瓶梅》(世情小说)
《水浒传》小说的演变史是小说文体演变史的缩影
三国演义 引言
宋元小说类型:文言小说、白话通俗小说
中国小说史的发展线索:以文言小说的发展为线索 以白话通俗小说的发展为线索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区别:语言不同 内容不同 题材不同 白话通俗小说起源于宋元时期的“说话” 说话四家:讲史、说经、铁骑儿、小说
讲史特点:以书史文传为据,讲前代的兴废战争之事,歌颂正义、鞭挞邪恶。宋元说话兴盛的标志:有了分类和著名的艺人 话本:记录说话人所讲故事的文本平话:平铺直叙地讲故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经话本,世多为宋刊,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 此书收录自宋以来八百多部小说的目录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 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 书中对小说进行了分类 历史演义有宋元讲史发展而来
历时小说特点:久盛不衰,具有典范性,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历时题材的艺术品众多的原因:中国历史悠久,有完整、丰富、系统的历史文献典籍,对历史的尊敬和重视
三国的成书过程
三国的历史时期划分220~280 三国演义从公元184黄巾起义开始写 陈寿《三国志》之前有《魏书》、《吴书》,《蜀书》是陈寿所著
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是最重要的依据。吸收了《世说新语》的情节,如望梅止渴,用自己能感应睡觉时接近自己的人的假象恐吓别人。宋代的皮影戏大量扮演三国故事
苏轼《东坡志林》记载小孩听三国故事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李商隐《骄儿诗》 元杂剧中有21中表现三国故事的 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会》
《全相三国志平话》重要文献性平话 供艺人讲述
三国、水浒、西游是世代累积型创作。老师认为不能简单看做世代累积作品,应该是罗贯中创作而成,作家的功勋是不容抹杀的,其作用不仅仅是把之前的故事贯穿起来。
《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如何确定作者是罗?
早期明刻本《三国演义》题署是罗贯中,能见的最早版本——嘉靖《三国志通俗演义》罗本贯中编次
陈寿没有做过平阳侯,只做过平阳侯的手下 最早版本 嘉靖元年《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文献资料多处提到三国作者为罗 朗瑛《七修类稿》提到《三国》《宋江》为杭州人罗贯中所编 明高儒《百川书志》
罗贯中何许人? 钟嗣成《录鬼簿》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78位作家罗贯中排第二: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和。和贾仲明忘年交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至正甲辰(公元1364年)贾22岁 永乐20年(1422)贾80岁 根据推算罗可能是1313-1317 《录鬼簿续编》遇到的挑战:
此罗贯中未必是写三国的罗贯中;三国成书于明中叶,而《录》中的罗却是在元末。
记录了罗贯中三种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连环柬》《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罗籍贯之争:太原、东元(山东东平)、钱塘(杭州)、庐陵(江西吉安)东元说 嘉靖本序(蒋大器)明十几种自传本
老师认为,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作品是书商假托罗之名写的。
明代20多种,清代70多种
版本分为三个系统:嘉靖本系统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志传本如《三国志传》、毛本系统(毛宗刚父子)。
区别:内容上有很大差异,志传本上有关于关羽第二子关索的故事 文字叙述繁简类型不同。
嘉靖年间《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折(回)通行本是80W字120回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本子
毛本 康熙年间《第一才子书》在李卓吾批评版本上进行加工,对历史事实进行查证,可读性强 回目工整 流行最广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毛本上的
三国的结构(120回)
前二回:引子;3-14回董卓为害天下;15-33回曹操征战北方;34-49回刘备三顾茅庐;41-50回赤壁之战;51-57回孙刘集团争霸;58-74回刘备称王;75-85回杀关羽、刘备伐东吴;86-104诸葛亮北伐、病死军中;105-115回姜维北伐;116-118回魏国灭蜀;119-120回吴亡,三分归一统
三国演义的思想
三国志演义是指对《三国志》这部书更深层次、更细致的讲解。演:广
阐释空间不同:对于文学、艺术所讲解、理解、阐发、论述的范围。人群不同、阐述不同。时代不同,阐述不同。角度不同,阐述不同 艺术作品主题思想:指艺术作品的核心思想
三国演义主题的分类:以历史观念为主题(正统观念 分合论 社会黑暗),以阶级、政治、军事斗争为主题【以道德为主题(歌颂忠义、悲剧作品)】,以人才为主题
要从作品本身来思考主题,不排斥考虑时代背景 贯穿全书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作者有强烈的正统观念。强调血缘关系、皇权天授。朝代更迭时,新王朝强调自己是旧王朝一脉相承的、合法的继承者。
据三国演义,刘备符合或接近正统的地位。成熟之前,拥刘反曹的倾向流传在民间三国故事中,但民间的流传和史家的正统观念有一定距离。不拥护刘焉等只拥
护刘备
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习凿齿(东晋)《汉晋春秋》提出蜀是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朱熹以蜀为正统。对于三国时代孰为正统的问题,后人的观点往往有当时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形势决定。
怎么解释三国里拥刘反曹的倾向?老师认为主要不是正统观念的问题,而是作者想要塑造一个刘备及蜀汉集团来寄托作者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把刘备写得理想化,把蜀汉集团写得上下协和一致,作为对比把曹操写得奸诈残忍,在对比中表现作者的政治理想。
老师认为贯穿全书的“拥刘反曹”倾向并不是正统观念,而是一种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
中国古代的“政有三品”之说。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协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三种政权形态:魏蜀吴
54回以前是多极的状态55回后三极局面
刘备 宁死不为负义之事 得民心取大事 欲举大事必得民心 信义著于四海 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挟天子以令诸侯 毛宗岗评论白帝城托孤说真即真说假即假
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歌颂明君仁政,赞美忠义智勇
说曹操
忠义智勇的颂歌 毛宗岗有“三绝”“三奇”论
第一名相诸葛 第一名将关羽 第一奸雄曹操 陈寿:“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历史上的曹操:无君之迹、无君之心
三国里的曹操:从小机敏多谋,有不光彩的卑微家世 雄才大略与奸诈残忍的统一:超凡的政治胆识和军事能力
荀彧在加九锡的问题上与曹操相悖,操送了一个空盒子给荀彧装人头
曹操对杨修很猜疑,杀他的原因:鸡肋(实际上是因为扶植曹植,而操却想传位于丕)既爱才又非常奸诈,操阵营只有他自己一个全能型人物,最喜爱郭嘉。为什么没有废掉汉献帝?少树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显示出超凡的政治眼光和胆识 用人态度:顺者昌逆者亡 曹操一贯识才爱才
性格之一:通脱,放得开,喜怒形于色;残忍,为所欲为 指使皇后克扣军粮,却又借皇后之头平息哗变 赦免身边袁绍安排的内奸 自己的马践踏良田就割须弃袍 之二:天真
1959年幼郭沫若和翦伯赞提出为操翻案,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其中
操的形象不再奸诈 为操翻案现象的层面:对问题本身的认识,是否有案可翻,该不该翻案,怎么翻;活跃学术空气。
观点一:分清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
观点二:历史上的曹操毁誉参半,实际上无案可翻 观点三:文学形象重视伦理,多有贬斥 观点四:小说家言亦非空穴来风
观点五:描写操奸诈残忍却又雄才大略
总结观点:就文学作品而言,不存在为操翻案的问题。朱熹评价曹操 无容于天地之间 人人得而诛之 李世民评价曹操: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 刘知几(字子玄)撰有《史通》《武后实录》 郭嘉评曹操和袁绍优劣:道义智度谋德仁明文武 毛宗岗:奸雄之第一奇人
论诸葛
三大形象:历史人物——名臣名相的典型人物,文学作品——一号人物,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六出祁山 38回-104回主要人物形象 七实三虚
史籍文献如何记载诸葛亮?史书《三国志》自己留下著作如《出师表》 张澍(清)《诸葛忠武侯文集》了解诸葛亮最主要依据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何在?高人介绍 刘备胸有大志思贤如渴 诸葛亮胸怀大志 备三往乃见表现出亮择主谨慎
《隆中对》中亮明确提出“拥百万之师” “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跟操争锋。“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以为援而不可图”。采取“联吴抗曹”的策略。“内修政理”。
备分别投靠操、绍、布、表
赤壁之战时,备与亮要做出选择,是否参与此战?亮认为不仅要参与,还要从中取利。
亮亲自到东吴的目的:坚定东吴抗曹的决心;蜀汉在和东吴在抗曹的过程中要取利。舌战群儒史书上并无记载,利用激将法“皇叔不能降,孙权却可降”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再用二乔之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令周瑜露出真实心理。
继而亮面临的两个问题:如何跟周瑜一起战胜操;避免和周瑜的矛盾公开化 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原因:南方少数民族平定,司马懿被曹魏冷落,以攻为守,完成自己的抱负和承诺
对诸葛亮的评价:忠贞多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话关羽
陈寿“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
关羽张飞的优点:武艺高强,国士之风,品德高尚,缺点:然羽刚而自矜 有27个写关羽的事件 华雄是被孙坚所斩
民间流传,关羽是神,被封为王、帝。文学形象中,义重如山,熟读春秋、左传。义首先表现在对汉室的忠,与汉贼势不两立。“许田打围”。与刘备的关系,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兄弟、君臣之间的“义” 关公三事:降汉不降曹、保嫂、寻兄
操想收服关羽,赠袍,送赤兔,均以失败告终,光明磊落的性格 对操也讲义,有恩必报,立功而后去(斩颜良),华容道义释曹操 英雄主义精神 是一个伟大的强者 关羽的“勇”“义”
通过对关羽“义”的描写,英雄主义的描写,外形雕塑塑造的描写,感染着历代的读者
性格悲剧 以短取败,理数之长也 王隐《蜀记》 曹操关羽“争色” 记载:《裴注三国志》《华阳国志》《魏氏春秋》《献帝记》《献帝传》 其:吕布?秦宜禄? 是秦宜禄的妻子杜氏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关羽的历史地位,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就已经把他神化,隋朝佛教以玉泉山显圣的传说把他列为护法珈蓝,宋哲宗封关羽为显烈王,明代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达到了20多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最先神化关羽的是佛教(隋)宋代道教神化关羽 《关帝历代显圣志传》30多件显圣的事
为什么关羽成为广泛崇敬的偶像?关羽的义 神武 :义:—广泛 “勇”—强大
关羽文化 仁义之义 忠义之义义气之义 正义之义
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
东吴才俊
写到东吴时很突出他们性格缺欠的一方面 历史上孙权很有作为,屯田、出海,形貌奇伟 骨体不恒 大贵之表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勇敢无比,存不忘亡,安必虑危,武备不可以已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 《永遇乐》 三国演义中孙权人物特点:犹犹豫豫 犹豫不决 张昭:《三国志》耿介的老臣
《三国演义》人物特点:投降派、主和派 内事不决问张昭 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
《三国演义》人物特点:气度狭小 嫉贤妒能
周瑜要除掉诸葛亮的原因:不能接受诸葛亮的未卜先知 要留诸葛亮必是吴国的大害
《三国志》人物特点:远见卓识 气度恢廓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三国志》中周瑜对刘备集团的戒备心理到《三国演义》中变成对诸葛亮的嫉贤妒能 鲁肃: 《三国志》: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於财,性好施与 积极促成与刘备联盟 《三国演义》:宽厚的和事佬 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差异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这样写?拥刘反曹的派生现象 形象塑造的对比:
刘备集团—高明、光辉
东吴人物—低劣、暗淡。
东吴人物昙花一现 东吴的政权形态 没有明确的政治外交路线
三国演义的艺术
史实与虚构的特色:
三国演义成为处理史实与虚构关系的典范
处理好事实与虚构的关系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之一
情节发展的线索和人物性格的状况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主干与枝干的关系),章学诚从批评的角度说三七开惑乱人心
没历史记载:桃园结义是虚构情节,七星台借风,气周瑜哭周瑜、华容道释操,空城计是虚构的 没有改变历史本身发展
有历史记载却无情节:三顾茅庐、平定南方的七擒七纵经过夸张渲染而虚构 移花接木:斩华雄(孙坚),草船借箭(孙权采取类似的做法)保留了汉末三国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兼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赋予人物伦理的道德属性,并且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创作特点 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大战役:官渡、赤壁(43-50回)、夷陵 40多次战争
对战争的描写不多,着重于战争前后的智谋的较量、决策的正误 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失败方发动战争的决策是错误的 有400多处写计谋 二虎竞食 驱虎吞狼 计谋决定战争胜败 语言运用的特色:
通俗典雅,浅显易懂,理微义奥。简略准确 不深奥不晦涩——庸愚子蒋大器 把古文换成对话的形式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老不看三国”:大量的计谋较量,悲剧结局使老年人对人人生产生感喟 在叙述天时重要性的同时赞扬人谋 天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强调天时与人谋是以少胜多的基础,尊重客观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之所以充满悲剧性,是由于作作者把自己理想的破灭具体化在小说中的人物上
充满悲剧情怀
《三国演义》描写的众多英雄人物均为悲剧结局
众说纷纭的启示
明代中期西游问世
寓意说:透过小说的形象追寻内里蕴含的意思,胡适的游戏说:没有微言大义,不过是滑稽小说,最多有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鲁迅赞成游戏说,但有一定意义,“盖欲求放心之喻” 神魔小说
明清用心学的理念来解释 “心猿” “求放心”之喻 魔以心生 亦以心生 法本从心生 劝学
引起人们兴趣,让人感到快意的是对神佛的嘲谑,但是后期丢掉了它的精华 只抓住故事的主题而丢掉了最让读者感到兴趣的内容
清代的道士或准道士不是从《西游记》主题出发 认为西游演绎的是道家的金丹大旨(外丹派 内丹派):因为小说引用了许多元代的道家的诗和俗语 有误解也有曲解 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 道家借小说推销炼丹理念法则
“奋斗精神”说:排除万难、克服险阻、勇往直前做成一件事。
前后矛盾:前七回大闹天宫是反抗的主题,孙被降服之后建功立业。一种说法是主题转化说,一种是“邪不压正”说,还有“安天医国”说,“歌颂叛徒”说,都是简单机械的比附。
最新的说法“人的成长”说,人性的升华,由放纵的无限制的行为上升为有节制有规律的行为
各个时代的解说者总是免不了用各自时代流行的理念、话语来解说这一部小说,他们从小说中抽绎出的还是他们时代流行的理念,并且随着历史距离的增大,而与小说的距离也愈远,愈不相适应
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交汇、糅合在一起 摆脱根据主体情节概括主题的做法
唐僧取经经历的幻化与原旨的蜕变
唐玄奘根据自己的经历作了《大唐西域记》,他的徒弟慧立作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代寺院盛行“俗讲”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宋末明初——韵散相间,“处”字(过西王母池之处),“喊”字,取经诗话与唐代变文俗讲是一家,《取经诗话》归属于说经,猴行者自愿帮助唐玄奘取经,并降服深沙神,拖定取经人过沙漠,过九龙池降馗头鼍龙,抽其脊筋给唐僧做成腰带,从此健步如飞。西游记杂剧六本,推定为杨景贤所作
还有未存的吴昌龄
《西游记》平话初具规模,孙行者逐渐上升为一号人物。元代增加了很多道教人物,从一般的自然的恶兽凶禽、自然的险阻进一步妖魔化,降妖除怪和与妖魔斗法上升为主导情节,冲淡了弘扬佛法的题旨 古朝鲜《朴通事谚解》根据《老朴集览》(成书相当于明代初期)演化过程:
1、书写的历史逐渐脱离历史真相
2、妖魔的人性与兽性逐步结合
3、逐步演化为具有社会内容的神魔小说
4、由佛教故事转变为佛道混杂
5、孙悟空主角化
近代从鲁迅开始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横空出世的新主角
把孙悟空摆在开头部分,用了七回写他的出身
闹龙宫、冥府、天宫关系着生活、生死、祸福,曲折地反映着群众潜意识中希望摆脱这些神灵的束缚、威慑
闹龙宫代表征服自然 闹冥府反映人们希望摆脱生死轮回的心态 闹天宫是对皇权不可动摇的观念的挑战 孙悟空形象的现实内涵:当时社会的集体的人的普遍性道德摆脱君权、神权和自然世界的统治的祈盼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人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他自己的反应。不能简单的说成是农民起义
复调小说:描写孙作为时是赞扬的肯定的,在小说情节附加的韵语、诗词受到了贬低讽刺
主体原旨与局部意趣的背反
取经故事的大框架里,在许多与各种妖魔斗法的生动有趣的情节里,作者注入了寻常的世态人情 鲁迅:“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
僧徒四人各具人之性情:唐三藏面软心慈又不明事理,遇到困难便哭哭啼啼,埋怨别人,失去了高僧的形象;孙悟空机智好斗,玩世不恭;猪八戒最世俗,呆头呆脑,耍小心眼,口馋,偷懒,好说谎却又标榜自己是老实人;沙和尚最厚道。取经过程中写进了许多人间的种种人物并以生活的原样呈现其世俗的面目。小说将世俗人的庸俗习性加在神佛身上,被揶揄、嘲笑。
重新展现佛道两家,发生逆向性的转化,将神佛从天上拉回人间,还给他们是俗人的性情品格
第三篇: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鉴赏笔记
蔡义江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上
文学特殊性:以切身感受作为小说题材
《亮剑》作者肯定有部队生活的经验 《史记》史传文学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民间传说 红楼里的人物如贾宝玉并不是曹雪芹的自我写照
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之前的小说注重事件而不是生活 突破传统方法描写人物(最初见于鲁迅)传统: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人物个性单一 红楼:不掩饰,不隐晦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下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
六、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脂凭、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
版本两大系统:脂评抄本系统(脂本)——最多八十回 程高刻本系统(刊本)——一百二十回 为什么依据脂本研究红楼:后人依据后加的四十回把前八十回里有矛盾的地方做了改动
石头(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后人把夹带的人和夹带的东西合二为一,实际并非同物,石头并非贾宝玉
掉包计(把薛宝钗代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把薛宝钗写得很有心计城府
家人、亲友、脂砚斋、圈外人四类批书人
索引派与自传说的谬误
索引派:所求曹雪芹隐去的事情
索引派认为小说故事表面上讲的是这一个故事,隐去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小说用荒唐言、假语把它说出来。新索隐派(刘心武的秦学):编造历史
自传体:胡适说——红楼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叙传。与旧索隐派类似,只不过又将别人的家事转为讲作者自己的家事
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
石头不是神瑛侍者,石头不能“可大可小,自去自来” 石头代表作者,自称“蠢物”而不是“我“
一、石头投胎为贾宝玉是后人的妄改。
二、石头幻形入世担当“随行记者”。我以为虚拟石头撰书的主要意图有二:
一、强调“满纸荒唐言”的小说中所蕴藏之“真”;
二、说明故事取材之主要来源。两者是结合的,统一的。设置甄贾二府的作用 提醒真与假、明写暗点
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
褒贬纷争的薛宝钗
贬:
贬宝钗出现在120回本刊行之后,前八十回中宝钗不是宝黛之恋的障碍 后四十回众人集体“谋杀“黛玉(掉包计),众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贬宝钗有反封建倾向,宝钗被认为封建卫道者。蔡老师认为作者不可能有自觉地反封建意识,反对仕途经济并不代表反封建。褒:
蘅芜君(薛宝钗)兰言解疑癖
薛宝钗劝导林黛玉少读如西厢之类呢杂书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宝钗想私下煮好中药给黛玉带来,免得外人说道,两人和好。原作者并不想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
宝钗为人并不虚伪 金钏儿投井自杀自杀是安慰王夫人并非虚伪 “随分从时”
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
身世:从小父母双亡,婶母待她不好
性格: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憨湘云醉卧芍药裀),爱淘气,不瞻前顾后,诗才敏捷(秋阴捧出何方雪)
(史)寒潭渡鹤影,(林)冷月葬花魂 为人:
误解:认为最后宝钗早产而死,宝玉当更夫的时候遇到湘云,然后两人同湘云的忠婢翠缕不知所踪。认为宝玉湘云结为夫妇。
误解根源:第三十一回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牛郎织女星)意为到老都分离,不能在一起
结局:嫁给皇孙公子卫若兰,又因为金麒麟的误会与卫若兰分离
王熙凤、巧姐与刘姥姥
凤姐是政治性很强的角色,描写她的语言诙谐幽默。作者有意识的以小喻大,第十三回凤姐很好强,自己愿意协助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
凤姐分析宁国府五大弊病:人口混杂、遗失东西
事无专执、临期推委 需用过费、滥支冒领 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家人豪纵
解决方法:岗位责任制,规定制度、有令必行,领导以身作责
“裙钗一二可持家”——王熙凤管理宁国府,贾探春管理大观园(生产承包制)王熙凤的是非褒贬:改革开放前,封建地主阶级权欲、贪婪的阶级本质代表 兴儿(仆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有“胭脂虎”、“女曹操”、“阎王老婆”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雨鉴 “毒”之一字并非完全是狠毒的意思,还有相思局设的绝妙的意思
王熙凤爱弄权揽事敛财——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害死两条命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只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说贾母小气,鸳鸯抗婚怪贾母,拿贾母头上的疤开玩笑 结局:被拘禁于狱神庙与刘姥姥等人相逢,回家后被丈夫所休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前两进:透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出贾府的盛况 后一进:贾府衰落
巧姐:被狠舅奸兄骗卖,流落烟花巷被刘姥姥救出,嫁给板儿
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
晴雯:没有受到后人续写改造形象
为人与性格 反抗性最强,藐视王夫人为了笼络丫头施给小恩小惠,讽刺袭人讨好主子,给袭人取绰号“哈巴狗”。对赵姨娘虐待芳官被众小孩弄得狼狈不堪感到大为称心。抄检大观园时唯独晴雯不满。
宝玉挨打之后支开袭人,让晴雯送手帕给黛玉显出晴雯纯真无暇 宝钗与宝玉说笑时,晴雯自己都要休息了嫌这些人天天往这跑,给黛玉吃了闭门羹——率直任性
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子,平儿只对麝月讲,晴雯知道后用钗子戳坠儿的手——嫉恶如仇
撕扇——作为奴才、最少奴性,希望宝玉与她平等相处,尊重她的人格 补裘——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对宝玉衷心 寿夭多因诽谤生
(花)袭人:形象被改动 袭人的为人和贬袭的倾向
温柔和顺 似桂如兰 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于奴婢的要求
贬袭
主要受后四十回影响 参与掉包计 有强烈贞洁观的评点家认为袭人本失身于宝玉就应该始终相伴 批评她奴性明显
开到荼蘼(麝月)花事了 嫁与蒋玉菡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
曹雪芹是小说家还是诗人?
友人敦敏在曹逝世后写诗怀念“逝水不留诗客杳” “诗才忆曹植” “狂于阮步兵”,敦称的“鹿车荷插葬刘伶”,友人张宜泉“谢家池塘晓路香”——比作谢灵运。又有“直追昌谷破篱樊”——比作李贺,敦诚“牛鬼遗文悲李贺”。又有“知君诗胆昔如铁” 小说里的诗词曲好不好?
评价红楼里的诗词曲要注意衡量的尺度。除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其他的都不是曹原先写的诗,是他摹仿某一个人某个时候某个阶段写的诗。小说中作诗谁是第一高手?。。。
续作与原著的落差
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后人看不到雪芹八十回后的书稿
续书与脂评提示无一相合 落差:
一、变了主题,与书名旨义不符
二、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
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
四、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
五、缺乏创意,重提或模仿前事
六、装神弄鬼,加重了迷信成分
七、因袭前人,有时还难免出丑
红楼梦还是良缘梦以及改编等问题
续书保留了悲剧的气氛,不过悲剧减弱了,性质也改变了 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
把家庭从荣华富贵到没落这一这要话题写成男女婚姻恋爱故事,把红楼梦写成良缘梦。
1962 越剧版电影红楼 经典 非常成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拿良缘梦思路统一全剧,删掉与宝黛釵恋爱纠葛没有直接关系的情节代价是改变曹雪芹原来的思路。1987 央视版36集 难以超越,连放700多次 根据曹雪芹原来的的思路拍摄,前八十回拍了30集,后6集值得议论的地方有很多,但编剧尊重作者。
1989北影 6部8集735分钟
蔡先生给现在写续书的人泼冷水。
水浒
《水浒传》的思想主题
以全景式的宏阔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以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继而衰败的过程 鲁迅——时代精神之大宫阙——红楼
评价负面:封建士大夫(田汝成)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说这是晦盗之书,“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
当代孙述宇认为:水浒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造反的目的是图一时快活,劫富而不济贫,好汉的心态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颂 对于小说主题,侯会老师认为:
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 罗贯中抱肯定态度
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
李贽为水浒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说忠义之士当中宋江是顶尖人物。“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李贽
金圣叹提出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并提出第一回写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乱自上作”,错在统治阶级;若先写一百零八人则是“乱自下生”,错在老百姓。
三、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单纯的农民只有陶宗旺,一场农民运动由市井豪侠来领导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水浒故事产生于市井说话。小说主题仍然反映农民造反。
四、如何看待忠义问题
早期版本题目一律是《忠义水浒传》,始终以忠义为号召。
1、小说高举忠义旗帜是时代主导思想使然,忠是把国家和君主置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义就是义气,忠义仍然是主流思想。
2、民族斗争的背景内涵。吴读本水浒传(失传),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有《读水浒传》,吴读本与今版本差别:
(1)、吴读本中宋江起义推迟到了南宋初年,起义性质由反抗官府变为以抗金为主旨的民族斗争。
(2)、梁山泊转移到了淮河流域
(3)、吴读本中好汉已经发展到了108个,早期只有36个。吴读本的启示:早期水浒故事中民族斗争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压倒了阶级斗争的主题。强人最早是民兵的称呼。在那个特殊时期,“忠义”成为听从朝廷号令、抗击金人的民间武装的专门称号。
3、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儒家强调秩序,而水浒以反抗为主题,竟然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是文学史思想史的奇迹。能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忠义的旗帜。
五、水浒是一部愤书乃至于快书
“愤书”由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发泄愤怒之书,有民族之愤,对南宋苟安杭州之愤。林冲的愤恨:受高俅父子迫害,目的竟然是抢夺自己的妻子,杨志的愤恨:空有本领,报国无门,反被奸臣迫害,泼皮欺凌;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嫂子害死哥哥,官府不肯为他伸冤做主。。。小说中出现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水浒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
“快”:个人报仇雪恨之快——林冲、武松,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鲁智深,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篇新天地之快——鲁智深。
梁山好汉与祝家庄有本质区别吗?组成人员、政治诉求并无区别,梁山与官府较紧密
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水浒素材来源于洞庭湖农民大起义,梁山与祝家庄征战的原因根本上是经济、粮食
七、水浒的思想局限
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气” “水浒气”是不良的习气:无是无非、党同伐异、麻木不仁、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男尊女卑、不讲秩序
小说作者是以欣赏的态度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用三个巧妙的比喻掩饰对生命的漠视,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杀戮场面过多是水浒与现代理念的最大隔阂。
另一思想局限:对妇女的蔑视。正面女性或粗鲁无女人气,或形象苍白单薄,反面女性水性杨花道德败坏,成为英雄的刀下之鬼。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石秀合伙杀潘巧云
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
八、国外如何看待水浒的主题
日本十八世纪摹仿水浒的小说:本朝水浒传,说明日本人对水浒的认同与仰慕。在欧洲法德较早翻译。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最先有了水浒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仅限于鲁智深、林冲。上世纪法国出版了全译本(最高规格),被推选为1987之书。被翻译成德文节译《中国巨人历险记》《强盗与士兵》,全译《梁山泊的强盗》,汉学家卫礼贤——道德反叛的古典作品。七十回本全译本:美国赛珍珠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杰克逊认为人类灵魂不可屈服的向上的精神。
水浒传的作者
关于水浒作者的四种表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罗著,施著,无名氏著
古人对白话小说的著作权不关注,因为,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无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提并论——小说使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出身低微,作者地位不高
西游最早版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醒世姻缘传作者署名西周生,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笔名。
水浒最早最可靠的百回版本木有署名 高儒的《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作者是两个人。施:浙江钱塘,罗:山西太原
罗钟情于历史题材,传其作了十七史演义,保留三部: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此外还有《三遂平妖传》
水浒在嘉靖朝声名鹊起。李开先: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之下,便是此书。百回水浒在嘉靖之前一百多年为何一直没人提及?元末明初的兵荒马乱又如何给施罗二人提供一个写巨著的安定环境?
一种可能性:百回本水浒是嘉靖朝最后完成的(鲁迅胡适等如此认为),施罗写的水浒只是幼稚粗糙的短篇小说。侯老师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水浒的最后成书于郭勋有关,但百回本水浒的主要创作者不是郭勋的门客。胡适认为水浒的作者是才气纵横的下层文人。
水浒的版本 繁本系统:
百回——水浒的早期面貌,百二十回水浒全传——内容最全,七十回金圣叹删削——简练精彩。所谓繁本,描写细腻,文字繁复,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 百回,代表容与堂本,有疏漏,一宋江把通贼的证据保留而不销毁有违常理,二,皇帝在御屏风上书写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王庆与田虎的结局却没有交代。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弥补漏洞,侯老师赞同是冯梦龙增补了征王庆田虎的二十回。被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金认为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金活在明末,作为封建文人不愿为强盗唱赞歌,让好汉有被招安的结局,故删削之。
简本系统
简本:情节丰富描写简陋的本子。繁简关系
百回本又被称为文繁事简本,简本——文简事繁本,百二十回——繁简综合本,七十回——腰斩断刻本
鲁迅等认为简先繁后,胡应麟等认为繁先简后,周亮工从 经济原因出发认为简本应当取代繁本,胡适赞同
宋江
一、其貌不扬,才疏学浅的押司小吏。面黑身矮,黑宋江、黑三郎,地位低微,以德服人是其成为领袖的条件,“虚伪”成为读者对其的印象。
二、金圣叹眼中丑陋的宋江形象。宋江在好友花荣面前发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连九次提到行枷,口是心非为人虚伪,连在好朋友面前都不披露真心。说宋江权诈不定,只会用银子笼络人心。
三、宋江的价值所在:把握忠义的舵轮。侯老师表示怀疑金圣叹“作者有意丑化宋江”这一看法。李贽赞宋江忠义之烈。
四、金圣叹为什么贬低宋江?有前人影响的因素,容与堂本序言有类似的评论;有不得已之处:认为水浒不应冠以忠义之名,身处明末风雨飘摇时期不能做歌颂强盗之事。
五、从小说成书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宣和遗事中宋江有强良气概、不注重操守,吴读本中宋江行为谨慎、性情忠厚、正人君子,今本在两套版本的基础
上捏合而成,思想性格上接受吴读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故事情节上吸收《大宋宣和遗事》的内容。
六、戴宗传假信:来自域外的故事情节,来自《夷坚志》。
七、弃子范型与江流儿模式:另一个来自域外的情节类型。
林冲
中下级军官
五次逼迫:岳庙调戏林娘子,陆家欲玷污林娘子,白虎节堂施毒计加罪林冲,野猪林欲杀害林冲,草料场想烧死林冲
心理变化:心理很复杂(不打高衙内的理由:不知者不怪,给上司留面子,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手里),愤怒,虽欲报仇无能为力,心存幻想不欲与社会主流决裂,满腔愤恨。
一忍再忍,性格怯懦,心地善良 “豹子头”应当是对张飞肖像描写的借鉴,“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杨志
被官府奸佞小人、市井泼皮、民间豪杰逼上山。纲:成批运输货物的一种组织,也代指货物。花石纲:成批的花木奇石。生辰纲:大宗的生日寿礼。官衔是“指使”而不是“制使”。
读者对林冲充满同情,而对杨志评价不高。侯老师不同意“杨志做官心重”这种说法。作者让杨志押解生辰纲另有深意,指斥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抒发心中的悲叹。“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作者下笔时感慨悲愤,眼含同情之泪。
杨志故事的核心主题——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水浒的主题之一。
造成杨志悲剧的原因之一:不能审时度势,看不透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堕落。二:过分自信,恃才傲物,难以跟周围人相处。
鲁智深
金圣叹称鲁智深是阔人,即性格豁达大度,思想广阔辽远。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侠义精神的阐释 无私无畏,喜欢揽事上身,一副热心肠 杀人须见血,救人需救彻。怒打镇关西——挑战市井规矩 惩罚周通——挑战山大王规矩 救助林冲——挑战权势规矩
水浒对鲁智深亵渎佛门的描绘正是对鲁智深深通佛理的赞扬
武松
行者:佛门中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叫头陀。在张青夫妇帮助下打扮成行者。
金圣叹对武松称颂备至,说鲁达上上人物,武松是天神。
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单臂擒方腊 耿直刚强,天不怕、地不怕,鲁莽中又有机警和精细 替兄报仇的过程:
事先准备:笔墨纸砚,酒肉菜蔬;以做断七为名,留住潘金莲;请来王婆和邻居;命令手下把手门户,不准出入;威逼王婆、潘金莲当场招供;有旁人作证,录写供词;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到县衙自首——有理有力有节 施恩是借官营私,收取保护费,干的是相当于黑社会的勾当。瑕不掩瑜,反抗精神无人能比
水浒的艺术成就
水浒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口头文学,市人小说: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繁华的闹市——瓦舍,瓦舍中都有勾栏——剧院。
说话分为:讲史,讲经,小说。小说篇幅短,讲史为后面的章回小说打下基础。三国故事——说三分,五代故事——五代史,岳飞故事——中兴传,北宋志传——杨家将的故事
水浒还受到文人的史传笔记的影响。
水浒和三国故事
霍四纠专门讲三国故事
小说作者对关羽的景仰之情:义勇武安王——关羽,大刀关胜上梁山后并无建功却得排位第五;朱仝——美髯公,讲义气,重然诺;杨雄——病关索
林冲形象的设计从张飞得到了灵感,李逵,鲁智深,雷横等张飞式人物,朱仝雷横的搭配类似于关羽张飞。
刘备的影响:宋江,谦逊爱才,一副儒家做派
水浒与五代故事
打虎英雄:子路、卞专、李广、李存孝(后唐)。《雁门关存孝打虎》,元杂剧《哭存孝》、《折担儿武松打虎》
鲁提辖故事的来源: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年轻时借买肉找茬,“割不从法”杀过一个恶霸屠夫
杨志卖刀:刘文正买刀,不同的是买刀人杀了卖刀人 单廷圭名字都是借用五代人物的,关胜打败单廷圭的情节与五代中单廷圭被擒的故事相同
柴进:誓(丹)书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的凭证
水浒与说岳故事
水浒到南宋末年基本定型
浪里白条——张顺,历史上南宋末年抗击蒙古的民族英雄,确有其人
三打祝家庄:扈成是中兴时候人物。史上关胜因阻刘豫降金被杀。张招讨与刘光世也是中兴时候人物。岳飞的投影:宋江,心怀忠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岳飞有贴身侍卫王横张保,宋江因爱惜名节骗李逵喝下毒酒与岳飞阻王横动手一致。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被岳飞镇压,宋江故事吸收洞庭起义素材的契机就在于中兴故事的盛行。
其他话本故事对水浒的影响
杨家将故事对水浒的影响,杨家将的悲剧底蕴传达给杨家后裔杨志
莽和尚形象:五郎杨延德,是一切莽和尚的源头,是最先闯入文学画廊的英雄僧侣的形象。
水浒的坏女人大多姓潘:杨家的死对头潘仁美 《平妖传》
把卜吉发送并害死,王庆的形象与平妖传中的王则有相似之处:军卒出生,都受到上司盘剥欺凌,王则身边有胡永儿,王庆身边有段三娘 绰号联系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打虎将李忠都跟李广有关,小霸王周通,孙立孙新病尉迟小尉迟,郭胜赛仁贵
水浒中的晚起情节
世代累积、大家写定的作品,但不是无休止的累积 插在中间——插增,容与堂本中有插在开头
聂绀弩认为林冲故事就是晚起故事,和其他故事有许多雷同之处,但林冲故事又更加合理,胡适说王进故事是照搬王庆故事 侯老师认为前三十回晚起
只有好汉才能享受出场诗的待遇,少数人没有出场诗:写漏了或者把出场诗删掉了。二十二位好汉出场诗不在第一次出场,侯老师认为早期水浒当中,这些人物首次露面晚于成书,也就是在实际有出场诗的章回,这也证明前三十回晚起。有些好汉的出场诗误删或不得不删,如刘唐,早期水浒里绰号是尺八腿,出场诗也该围绕绰号,而后来绰号改为赤发鬼,出场诗不得不删。王伦是后来设计的人物,因为百回本中林冲先于晁盖上山,但小说不可能写林冲自己占山为王、招兵买马。
为什么没有公孙胜的出场诗?首次亮相于智取生辰纲,八位好汉行动,题目却是“七星聚义”,作者为什么要把白胜排除在七星之外?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故事中需要增加一人故而把白胜舍去。公孙胜在这次行动中可有可无,后来居上的梁山首领。证据:没有出场诗的天罡级人物,很难与原有故事水乳交融,在结构方面起一定作用(凡是起结构作用的往往是晚起人物)。
小说家出于什么目的将公孙胜的身份由军官变为道士?又为何把他提拔到排行第四的好汉这一高度?要塑造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吴用不能呼风唤雨无法完全充当诸葛亮这一人物,公孙胜与吴用优势互补,共同充当诸葛亮。公孙胜的变身和提拔可能跟小说创作过程当中道教地位的攀升有关。智取生辰纲是第一场战斗,参加这场战斗必成元老级人物,有助于拔高道教地位。
水浒传和宗教
宗教倾向:袒道仇僧
鲁、武是假和尚,真和尚往往是反面人物。中国的农民起义几乎带有宗教色彩,宗教成为和皇权思想相抗衡的精神武器,为起义领袖所利用。方腊借助“左道”摩尼教造反,钟相造反可能也利用摩尼教。
由波斯人摩尼与三世纪吸收拜火教、基督教、佛教思想,又称为明教、明尊教,唐代传入中国。宋史里出现了魔字,如吃菜事魔、魔贼、魔王等都是专指摩尼教。水浒屡屡称宋江等人为魔王、魔君、魔头,暗示着宋江等人有摩尼教的背景。晁盖宋江如果真的是以摩尼教教主为原型,那么他们正应该有大量的教产,能够做到小说里写的仗义疏财、视金似土。
水浒好汉焚香宣誓的做法与摩尼教一模一样。
水浒好汉抱着一种憎女倾向。宋元民间对女性并没有这样的憎恨,排斥家庭、拒绝婚姻正是摩尼教的教义。
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黑暗两个阵营,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 水浒中的好汉大多不近女色,抱着宗教式的篇之态度,可能是受摩尼教反对婚姻痛恨繁衍的教义的影响。
当农民被逼上山时往往抛弃摩尼教逆来顺受的训示,利用其憎恶现实世界的说教来鼓动群众,利用其光明必胜的信念来激励战斗。摩尼教教义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畸变。宋江的表字、绰号与摩尼教教义有关。
水浒的问题类型定位及它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中的重要意义
最早把水浒定位为英雄传奇的是郑正铎 马铃薯式的文学繁殖方式
三国演义 引言
宋元小说类型:文言小说、白话通俗小说 说话四家:讲史、说经、铁骑儿、小说
讲史特点:以书史文传为据,讲前代的兴废战争之事,歌颂争议、鞭挞邪恶。宋元说话兴盛的标志:有了分类和著名的艺人 话本:记录说话人所讲故事的文本平话:平铺直叙地讲故事 历史演义有宋元讲史发展而来
历时小说特点:久盛不衰,具有典范性,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历时题材的艺术品众多的原因:中国历史悠久,有完整、丰富、系统的历史文献典籍,对历史的尊敬和重视
三国的成书过程
三国的历史时期划分220~280 三国演义从公元184黄巾起义开始写
陈寿《三国志》之前有《魏书》、《吴书》,《蜀书》是陈寿所著
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是最重要的依据。吸收了《世说新语》的情节,如望梅止渴,用自己能感应睡觉时接近自己的人的假象恐吓别人。宋代的皮影戏大量扮演三国故事 《全相三国志平话》
三国、水浒、西游是世代累积型创作。老师认为不能简单看做世代累积作品,应该是罗贯中创作而成,作家的功勋是不容抹杀的,其作用不仅仅是把之前的故事贯穿起来。
《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如何确定作者是罗?
早期明刻本《三国演义》题署是罗贯中,能见的最早版本——嘉靖《三国志通俗演义》罗本贯中编次
明朝文献资料多处提到三国作者为罗 罗贯中何许人? 《录鬼簿续编》: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录鬼簿续编》遇到的挑战:
此罗贯中未必是写三国的罗贯中;三国成书于明中叶,而《录》中的罗却是在元末。
罗籍贯之争:太原、东元、钱塘、庐陵
老师认为,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作品是书商假托罗之名写的。
版本分为三个系统:嘉靖本系统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志传本如《三国志传》、毛本系统。
区别:内容上有不同,志传本上有关于关羽第二子关索的故事 繁简类型不同。三国的结构
前二回:引子;3-14回董卓为害天下;15-33回曹操征战北方;34-49回刘备三顾茅庐;41-50回赤壁之战;51-57回孙刘集团争霸;58-74回刘备称王;75-85回杀关羽、刘备伐东吴;86-104诸葛亮北伐、病死军中;105-115回姜维北伐;116-118回魏国灭蜀;119-120回吴亡,三分归一统
三国演义的思想
三国志演义是指对《三国志》这部书更深层次、更细致的讲解。
阐释空间:对于文学、艺术所讲解、理解、阐发、论述的范围。人群不同、阐述不同。时代不同,阐述不同。
三国演义主题的分类:以历史观念为主题,以阶级、政治、军事斗争为主题,以人才为主题
贯穿全书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作者有强烈的正统观念。强调血缘关系、皇权天授。朝代更迭时,新王朝强调自己是旧王朝一脉相承的、合法的继承者。
据三国演义,刘备符合或接近正统的地位。成熟之前,拥刘反曹的倾向流传在民间三国故事中,但民间的流传和史家的正统观念有一定距离。
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习凿齿(东晋)《汉晋春秋》提出蜀是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朱熹以蜀为正统。对于三国时代孰为正统的问题,后人的观点往往有当时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形势决定。
怎么解释三国里拥刘反曹的倾向?老师认为主要不是正统观念的问题,而是作者想要塑造一个刘备及蜀汉集团来寄托作者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把刘备写得理想化,把蜀汉集团写得上下协和一致,作为对比把曹操写得奸诈残忍,在对比中表现作者的政治理想。
老师认为贯穿全书的“拥刘反曹”倾向并不是正统观念,而是一种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
说曹操
忠义智勇的颂歌 毛宗岗有“三绝”“三奇”论
第一名相诸葛 第一名将关羽 第一奸雄曹操 陈寿:“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历史上的曹操:无君之迹、无君之心
三国里的曹操:从小机敏多谋,有不光彩的卑微家世
雄才大略与奸诈残忍的统一:超凡的政治胆识和军事能力
荀彧在加九锡的问题上与曹操相悖,操送了一个空盒子给荀彧装人头
曹操对杨修很猜疑,杀他的原因:鸡肋(实际上是因为扶植曹植,而操却想传位于丕)既爱才又非常奸诈,操阵营只有他自己一个全能型人物,最喜爱郭嘉。性格之一:通脱,放得开,喜怒形于色;残忍,为所欲为 指使皇后克扣军粮,却又借皇后之头平息哗变 赦免身边袁绍安排的内奸 自己的马践踏良田就割须弃袍 之二:天真
1959年幼郭沫若和翦伯赞提出为操翻案,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其中操的形象不再奸诈 为操翻案现象的层面:对问题本身的认识,是否有案可翻,该不该翻案,怎么翻;活跃学术空气。
观点一:分清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
观点二:历史上的曹操毁誉参半,实际上无案可翻 观点三:文学形象重视伦理,多有贬斥 观点四:小说家言亦非空穴来风
观点五:描写操奸诈残忍却又雄才大略
总结观点:就文学作品而言,不存在为操翻案的问题。
论诸葛
三大形象:历史人物——名臣名相的典型人物,文学作品——一号人物,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六出祁山
备三往乃见表现出亮择主谨慎
《隆中对》中亮明确提出“拥百万之师” “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跟操争锋。“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以为援而不可图”。采取“联吴抗曹”的策略。“内修政理”。
备分别投靠操、绍、布、表
赤壁之战时,备与亮要做出选择,是否参与此战?亮认为不仅要参与,还要从中取利。
亮亲自到东吴的目的:坚定东吴抗曹的决心;蜀汉在和东吴在抗曹的过程中要取利。舌战群儒史书上并无记载,利用激将法“皇叔不能降,孙权却可降”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再用二乔之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令周瑜露出真实心理。
继而亮面临的两个问题:如何跟周瑜一起战胜操;避免和周瑜的矛盾公开化 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原因:南方少数民族平定,司马懿被曹魏冷落,以攻为守,完成自己的抱负和承诺
话关羽
陈寿“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
关羽张飞的优点:武艺高强,国士之风,品德高尚,缺点:然羽刚而自矜 华雄是被孙坚所斩
民间流传,关羽是神,被封为王、帝。文学形象中,义重如山,熟读春秋、左传。义首先表现在对汉室的忠,与汉贼势不两立。“许田打围”。与刘备的关系,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关公三事:降汉不降曹、保嫂、寻兄
操想收服关羽,赠袍,送赤兔,均以失败告终,光明磊落的性格 对操也讲义,有恩必报,立功而后去(斩颜良),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的“勇”
性格悲剧 以短取败,理数之长也 曹操关羽“争色” 关羽的历史地位,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就已经把他神化,隋朝佛教以显圣的传说把他列为护法珈蓝,宋哲宗封关羽为显烈王,明代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为什么关羽成为广泛崇敬的偶像?关羽的义
东吴才俊
写到东吴时很突出他们性格缺欠的一方面
历史上孙权很有作为,屯田、出海,性格宏朗、仁而多断、勇敢无比,安必虑危 张昭:耿介的老臣
三国演义的艺术
史实与虚构的特色:
三国演义成为处理史实与虚构关系的典范
情节发展的线索和人物性格的状况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主干与枝干的关系),章学诚从批评的角度说三七开惑乱人心
没历史记载:桃园结义是虚构情节,七星台借风,华容道释操,空城计是虚构的 有历史记载却无情节:三顾茅庐、平定南方的七擒七纵经过夸张渲染而虚构 移花接木:斩华雄(孙坚),草船借箭(孙权采取类似的做法)保留了汉末三国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兼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赋予人物伦理的道德属性,并且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创作特点 战争描写的特色:
对战争的描写不多,着重于战争前后的智谋的较量、决策的正误 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失败方发动战争的决策是错误的 语言运用的特色:
通俗典雅,浅显易懂,理微义奥。“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庸愚子蒋大器 “老不看三国”:大量的计谋较量,悲剧结局使老年人对人人生产生感喟 在叙述天时重要性的同时赞扬人谋 天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强调天时与人谋是以少胜多的基础,尊重客观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之所以充满悲剧性,是由于作作者把自己理想的破灭具体化在小说中的人物上
众说纷纭的启示
明代中期西游问世
寓意说:透过小说的形象追寻内里蕴含的意思,胡适的游戏说:没有微言大义,不过是滑稽小说,最多有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鲁迅赞成游戏说,但有一定意义,“盖欲求放心之喻”
引起人们兴趣,让人感到快意的是对神佛的嘲谑,但是后期丢掉了它的精华 清代的道士或准道士认为西游演绎的是道家的金丹大旨:因为小说引用了许多元代的道家的诗和俗语 有误解也有曲解
“奋斗精神”说:排除万难、克服险阻、勇往直前做成一件事。
前后矛盾:前七回大闹天宫是反抗的主题,孙被降服之后建功立业。一种说法是主题转化说,一种是“邪不压正”说,还有“安天医国”说,“歌颂叛徒”说,都是简单机械的比附。
最新的说法“人的成长”说,人性的升华,由放纵的无限制的行为上升为有节制有规律的行为
各个时代的解说者总是免不了用各自时代流行的理念、话语来解说这一部小说,他们从小说中抽绎出的还是他们时代流行的理念,并且随着历史距离的增大,而与小说的距离也愈远,愈不相适应
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交汇、糅合在一起 摆脱根据主体情节概括主题的做法
唐僧取经经历的幻化与原旨的蜕变
唐玄奘根据自己的经历作了《大唐西域记》,唐代寺院盛行“俗讲”
《取经诗话》——韵散相间,“处”字,“喊”字,取经诗话与唐代变文俗讲是一家,猴行者自愿帮助唐玄奘取经,并降服深沙神,拖定取经人过沙漠,过九龙池降馗头鼍龙,抽其脊筋给唐僧做成腰带,从此健步如飞。西游记杂剧六本,推定为杨景贤所作
《西游记》平话初具规模,孙行者逐渐上升为一号人物。增加了很多道教人物,从一般的自然的恶兽凶禽、自然的险阻进一步妖魔化,降妖除怪和与妖魔斗法上升为主导情节,冲淡了弘扬佛法的题旨 演化过程:
1、书写的历史逐渐脱离历史真相
2、妖魔的人性与兽性逐步结合
3、逐步演化为具有社会内容的神魔小说
4、由佛教故事转变为佛道混杂
5、孙悟空主角化
横空出世的新主角
把孙悟空摆在开头部分,用了七回写他的出身
闹龙宫、冥府、天宫关系着生活、生死、祸福,曲折地反映着群众潜意识中希望摆脱这些神灵的束缚、威慑 孙悟空形象的现实内涵:当时社会的集体的人的普遍性道德摆脱君权、神权和自然世界的统治的祈盼
复调小说:描写孙作为时是赞扬的肯定的,在小说情节附加的韵语、诗词受到了贬低讽刺
主体原旨与局部意趣的背反
取经故事的大框架里,在许多与各种妖魔斗法的生动有趣的情节里,作者注入了寻常的世态人情 鲁迅:“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
僧徒四人各具人之性情:唐三藏面软心慈又不明事理,遇到困难便哭哭啼啼,埋怨别人,失去了高僧的形象;孙悟空机智好斗,玩世不恭;猪八戒最世俗,呆头呆脑,耍小心眼,口馋,偷懒,好说谎却又标榜自己是老实人;沙和尚最厚道。取经过程中写进了许多人间的种种人物并以生活的原样呈现其世俗的面目。小说将世俗人的庸俗习性加在神佛身上,被揶揄、嘲笑。
重新展现佛道两家,发生逆向性的转化,将神佛从天上拉回人间,还给他们是俗人的性情品格
第四篇:四大名著之水浒传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之四大名著(《水浒传》)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小说。2.《水浒传》中共有_______将,天罡共_____人,地煞星共________人.3.《水浒传》是以________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__________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_______________,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_______.5.《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___位.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6.《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______,_____.主张招安的将领:_____,_____.7.“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____.8.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_____________.9.征方腊时,曾身穿龙袍乱闯的人是_______。
10.梁山泊义士在最后一次战斗,痛失一只手臂的人是____________.11.朝廷中是_____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______最后破了“连环马”。12.梁山泊中最后排名的前四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_____在______写的__________诗。
14.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_____,斗杀_____,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_____。
15.《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____,他所使的武器是_____,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_____所害。
16.绰号豹子头的_____,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_____设计误入_____,刺配沧州,后雪夜上_____。
17.《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____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_____ __________ 18.《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19.鲁智深绰号_____,他在渭州三拳打死_____,在相国寺_____,在野猪林救_____。20.《水浒传》中吴用绰号_____,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了_____。
21、阅读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能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情节:
22、妙笔点评《水浒传》
原文: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何如?”„„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
金圣叹点评: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请根据选文,针对鲁达的为人写点点评(不必仿写)。
23、《水浒传》是我国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两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24、看到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A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选自《水浒传》)① A处的人物是,其主要的性格特点是②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水浒传》中有关A的另一个故事:
25、《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在景阳冈打虎的是。
26、《水浒传》中,人名)因高俅斥退而流落东京城。
27、(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②《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指哪一个人物?
28、(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_酒店结识_(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夺回_____;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你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29、《水浒传》中发生在黄泥冈的重大事件是30、《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善射的是小李广,善行的是神行太保。
31、《水浒传》中的三位女性及绰号分别是:
32、《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共同性格特点是:
33、梁山好汉第一个出场的是,绰号:二.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⒈大闯五台山_______⒉误入白虎堂______⒊风雪山神庙_____⒋大闯野猪林_______ ⒌醉打蒋门神_______⒍怒杀阎婆惜_____⒎大闹清风寨_______⒏斗浪里白条_______ ⒐智取生辰纲_____⒑探穴救柴进_______⒒浔阳楼题反诗_____⒓血溅鸳鸯楼______ 三.补全回目
⒈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_拳打镇关西 ⒉赵员外重修文殊院,________闹五台山 ⒊_____倒拔垂杨柳, ______误入白虎堂 ⒋梁山泊______落草,汴京城______卖刀 ⒌_____押送金银担,_____智取生辰纲 ⒍_____剪径劫单人, _____沂岭杀四虎 ⒎_____斗法破高廉, _____探穴救柴进 ⒏_____教使钩镰枪, _____大破连环马 ⒐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_____活捉史文恭⒑_____浙江坐化, _____衣锦还乡
⒒_____神聚蓼儿洼, _____梦游梁山泊 ⒓放冷箭_____救主,劫法场_____跳楼 四.下面各项中,人物的绰号在前、姓名在后,请补充完整:
a、浪里白跳_____ b、_______吴用 c、赤发鬼______d、插翅虎_______e、_______杨林f、小李广_____g、玉麒麟_______ h、______时迁 I、_____史进j、_______李俊 k、神行太保______ l、病大虫_____
第五篇: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华文学的瑰宝。
从文学上说,施耐庵用词恰当,想象丰富,如对好汉的着装描写,对风景名胜的描写,对打斗场景的描写,着实让人佩服。从人物上说,一百单八位好汉各个侠肝义胆、替天行道,武将武艺高强,军师有勇有谋,好汉的忠义令人学习。从历史角度,抨击了北宋末年,皇帝无能,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引发各种农民起义的现象。所以说,《水浒传》是一本很好的书。
因为北宋末年朝廷的腐-败,也就有了宋江这伙的起义,这也就为全书作了铺垫。整个书从好汉入伙到石碣聚义再到受招安平四乱,最终两败俱伤,而奸臣们则渔翁得利。
好汉们绝大多都是受政治压迫而被-逼上了梁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林冲了,林冲误入白虎堂,发配到沧州后,烧了草料场,杀了陆虞侯、富安等三人。这时的他走投无路,只好上了梁山。有的好汉是主动投靠,如孙新、顾大嫂;还有朝廷降将,如:关胜、呼延灼。还有的是被好汉们用计引到梁山,如:卢俊义。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目标把他们团结起来。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尽忠报国,建功立业,惩罚那些贪官,让人们都过上好日子,也让国家太平,不再发生贪官迫-害人民群众的事件。
整篇水浒传,以义贯穿全文。义包括什么?有为朋友赴汤蹈火的义,如宋江私放晁盖,好汉大闹江州;也有为百姓打抱不平的义,如拳打镇关西,李逵骂宋江。但不管是什么义,这些义是建立在替天行道上的。
义就是正义,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论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有三种做法,一.上报官府,这样宋江就能封官行赏;二.不管这件事,这样自保;三.就是通风报信,这样晁盖也许保了命,但宋江就要受刑。宋江选择了第三种,这就是义。一个人,在面对法(生)与义时,必然要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但如果选义,选忠义、义气,那就是一个大英雄。古人舍生取义的人很多,如:文天祥、岳飞。他们不怕死么?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第九十五回,李逵、武松、鲁智深被俘,李逵叫道:若是黑爷爷皱眉,就不算好汉。鲁智深、武松、刘唐骂:我这几个兄弟头可断,这几条铁腿屈不转的。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 义。日本侵华,抗美援朝,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刘胡兰的义举,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部《水浒》显出英雄信念:替天行道,杀退朝廷官兵;
一部《水浒》展示英雄气概:侠肝义胆,为民打抱不平;
一部《水浒》现出英雄本性:同甘共苦,聚义梁山水泊;
一部《水浒》写出英雄精神:勇往直前,征讨江南淮西。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翻开《水浒传》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水浒传最吸引我的是人物性格鲜明:足智多谋的吴用,胆大如虎的武松,天真率直的李逵,嫉恶如仇的鲁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