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拟人修辞格在英语 口语 中的运用
拟人修辞格在英语口语中的运用
一、拟人研究的历史与定义
拟人是故意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临时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性格或感觉。说话人凭借客观事物,充分展开想象,使无生命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用人的习性或特征,具有思想上的跳跃性,其作用是易于深刻地描写事物,充分地抒发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使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易于给听众或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获得异乎寻常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例如,在“恕我直言,你的苹果长得很性感,但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中,“性感”这个通常只用来描述人的词语的运用使得苹果那色泽鲜艳、果肉饱满的形象立然在目。再如 ,“The sun has gone to bed and so must I”, 此句中将太阳下山比拟成太阳睡觉,十分生动有趣。
拟人修辞法在书面语及口语中都常用到,但一般口语中较简洁,在儿童读物尤其在童话和寓言的对话中用得较多,把一般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声音、笑貌,使情景交融,充满抒情味,也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显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这样的例子在童话书中不胜枚举。在书面语中一般用于诗歌和散文中,议论文中有时也适当地采用拟人法,可使相对沉闷的议论文字富有风趣。如 : CordellHull, intheageof print ,observedthat a lie goes halfway around that world before truth has time to get its trouse on.(考岱尔、赫尔在印刷术时代曾经指出,真理还来不及穿上裤子,谎言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这里把lie(谎言)和truth(真理)拟人化了,它们有了腿可以走路,把谎言传播得比真理要快得多,讽刺得惟妙惟肖。
拟人修辞法历史十分久远 ,人类自有语言开始就大量采用拟人隐喻。原始人类总是用自身的一切去类比大千世界,即古人所谓“近取诸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语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来形成的。„„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 „„”由此可见,“拟人”,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
Personification与汉语辞格拟人是基本对等的。都是强调物和人的相通相融之处,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人永不出现,只是临时把人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物。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英汉2种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语言习惯,拟人修辞的具体表现也存在许多区别。
英语中谓语动词拟人化用法比汉语多。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英语中无生命主语比汉语多,钱歌川曾指出:“我们说中文时,惯常都要用人或生物作主语,而英文则爱用无生物作主语。”有人把这总结为英语文化的“客体意识”和汉语文化的“主体意识”,正是英语中这种“无生命主语”经常采用表示人类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使得英语中谓语动词拟人转义的情况比比皆是 : 1)“Dark lady of the Sonnets”,George Bernard Shaw a)“the caprice of Nature that made you the most wondrous piece of beauty the age hath seen.”
你是这个时代自然创造出的最令人惊叹的美人。b)“I’ll kiss those lips that have dropt music on my heart.” 你说的话语像音乐般涤荡着我的心灵,因此我要亲吻你的双唇。c)“the world for the most part will none of my thoughts.” 大多数时候世人左右不了我的想法。2)“Great Catherine”,George Bernard Shaw d)“If it comes to that,my boots shall speak for me.”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的靴子会替我说话的。
e)“It was the temptation of the devil that led your young man to bruise my vitals and deprive me of breath.”
你那年轻的恋人受了魔鬼的引诱,以至打伤了我让我难以呼吸。f)“let eternal honors crown his name” 让他永远戴着荣誉的王冠。
英语动词的大量拟人用法与英语非人称主语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这些句子一旦转译为汉语,大多成了人称主语的句子,其拟人色彩也便消失殆尽。
在形容词的拟人转义中,英汉2种语言表现出具体搭配中的差异。例如,中文形容某人心肠软用“柔肠”,如“柔肠侠骨”,可英语中却是“gentle blood”而非“gentle gut”,如:“It was his gentle blood that was ever too generous for trade.”还比如“怒火”:不等于“angry flames;“angry winds”在中文里不是“怒风”,而叫“狂风”等等。在名词的拟人转义中,英汉2种语言在语言习惯及文化层面的差异。例如“father”,“mother”的拟人用法:“father”在英语中广泛用于“Father Time”(时间老人)、“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Fatherland”(祖国)、“Father Thames”(泰晤士河)、“Father of Waters”(密西西比河),透露着西方文化中把造物主称为“圣父(the Father)的宗教传统;而汉语中的“母校”、“母机”、“航空母舰”、“螺母”等大量以“母”字拟人的名词则暗示了一种汉族心理文化: 汉民族向来以农业为本,视她们为哺育土地、作物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母亲”。如我们汉语中说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在英语中分别被称为“a parent company”和“subsidiary company”,而没有用到“mother”一词。另外,在语言习惯上汉语惯于说“兄弟城市”、“兄弟院校”以示平等亲切的关系,而英语中则以“sister cities”(姊妹城),“sister schools”(姊妹学校)称之。
英汉语中具有不同的拟人构词法。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汉语中更多采用复合构词实现拟人转义,如:故事的核心(the heart of astory)、钟的指针(the hands of a clock)、问题的节骨眼(the eye of a problem)、城市的中心(the heart of a city)建筑物的正面(the face of a building)等。
而英语中的拟人构词法则更多样,人称代词和人名作为构词成分以及利用后缀派生拟人语词都是英语中所特有的。如:he-dog(公狗)/ She-dog(母狗);TomCat(雄猫);tiger(公老虎)、tigress(母老虎);lion(公狮子)、lioness(母狮子)。
英语中还有另一辞格称为“prosopopoeia”,它有时也译成中文的拟人,但这个辞格除了有把物当作人或把无生命事物当作有生命生物来描写的作用之外,还能把虚幻人物、缺席者、已故者表现为正在说话或行动,所以在这个层面它和中文的拟人辞格是不同的。
二、口语中拟人修辞的理论依据
在语用学(Pragmatics)里有这么几条理论原则 :(l)语言行为(Speech acts);(2)合作性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语言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不仅仅是产生一个包含语法结构和单词的句子,这个句子的真正用途是实现一个动作或行为: “actions performed via utterances are generally called speech acts.”
(“Pragmatics”,George Yule,47)“语言行为”又分为3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言内表现行为,指话语交流的行为效果,它既可以一个陈述,一种提供,也可以是一个解释或命令等等。
合作性原则认为,谈话双方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数量、相关性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遵循着合作的原则以使谈话顺畅进行。在有些话看似背离这些原则的时候谈话双方一般还会认为对方在合作,从而理解出话语更深层次的意思或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话语效果。也就是说when the cooperative maxims are violated during a certain conversation,“the hearer still assumes that its speaker is cooperative and knows that he is trying to say something distinct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这2条原则为拟人修辞格在口语中的运用提供了依据,同时,拟人修辞格在口语中的运用也验证了这2条原则。
例:George Bernard Shaw,“Great Catherine” …
PATIOMKIN.You want me to kick you upstairs, eh? You want an audience of the Empress.EDSTASTON.I have said nothing about kicking, sir.If it comes to that , my boots shall speak for me…
„
显然,依据常理 ,靴子是无论如何不会说话的,它听起来荒谬。可这是在肖伯纳的戏剧《伟大的凯瑟林》中PAITOMKIN和 E l〕S T A S T O N Z 位人物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如何进行的呢? 从语言行为理论看,这句话实现的不会是一个靴子说话的动作,它还有更深层面的意思,即语内表现行为。
第二篇: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 都是一个新的视角。【论文关键词】修辞 诗歌 功能
诗歌是语言艺术。我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有数的几种最古老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其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散文的表达是如此, 就是诗词的表达亦如此。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出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为表达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方式。陈望道在《谈谈修辞学的研究》中指出:“修辞学的任务是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 修辞是对文辞或语辞的修饰,意即如何“刷饰”、“藻绘”或调整安排语言的形式。尽管其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但其共同的主旨都是追求语言文学的通达,使其具有美感作用,激发读者的共鸣。按此古今相通的精神旨趣,从散见于中国传统典籍的修辞理论和论述,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整理,修辞的内涵我们可以大约归为以下四类: ①(一)关于一般性修辞原则的讨论;(二)字句篇章的修辞;(三)辞格;(四)文体风格。其中,辞格是修辞艺术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首先,辞格本身的创设原则、使用方法和修辞效果等应属修辞原则的讨论范畴,一般性的修辞原则也自然适用于辞格;其次,辞格是形成文字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主要方法。李白诗歌研究, 就其探索艺术手法来说,从修辞学的层面去切入,还是一个新角度。通过辞格, 可以领略诗作绝妙的韵味情致, 窥探诗人独特的诗歌作法。
一、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乙事来说明甲事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像、是等)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可用以描绘形象、阐述事理、抒发情感等。确切的比喻可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可使事物表达得生动、鲜明,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采,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如:以白日喻皇帝, 经紫微(星座名)喻朝廷、以权衡(秤)喻权力“白日耀紫微,三公运权衡。”(《羽檄如流星》,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以龙鳞喻皇帝及其威严:“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猛虎行》)以阳春喻盛世明君“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梁甫吟》)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和环境险恶“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远别离》)以独漉(今河北涿县)之水混浊喻国势维艰:“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 水深行人没。”(《独漉篇》)以沧海桑田喻世事剧变“乃知蓬莱水, 复作清浅流。”(《庄周梦胡蝶》, 《古风五十九首》之九)以天狼(星名)喻安禄山贪残“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巨鳌喻安史叛军首领、以长鲸喻叛军将领:“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以攀龙喻自己依附帝王建功立业“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梁甫吟》)以虎变(老虎秋后换毛)喻贤能政治上得意:“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同上)以虎啸(虎咆哮)喻施展抱负:“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经不邳圯桥怀张子房》)以草木盛衰喻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以气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候的冷热喻人情世事的变化:“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黄鹤徘徊喻抱负难酬:“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以行路难喻世途坎坷“行路能,归去来!”(《行路难三首》之二)以孤蓬喻旅人流转:“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以落日喻依依惜别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青兰花喻感情纯真:“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以落叶飘零喻作者流荡的悲苦:“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独漉篇》)以负霜草(草遭严霜而枯萎)喻自己含冤受苦:“扫荡六合情,仍为负霜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起兴
起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起情、烘托渲染气氛、确定韵脚和音步。
李白诗歌中起兴一格运用颇多。《白头吟》是作者借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表达对被遗弃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的诗篇。诗以波荡鸳鸯起兴:“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乌夜啼》写闺阁少妇思念丈夫的痛苦。诗以归乌起兴:“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双燕离》写诗人自己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时,对于抛妻别子的深切悲痛。诗以双燕齐飞起兴:“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登高丘而望远海》借秦始皇、汉武帝巡海求仙之举,讽喻了好神仙喜边功的唐玄宗。诗以登高望海起兴:“登高丘,望远海。”另外,《清平调词三首》以名花起兴, 歌咏了杨妃的天姿绝色和玄宗的淫逸生活;《远别离》全诗运用比兴手法, 形象地预告了唐王朝的大难将至;《将进酒》以黄河之水起兴(与前述夸张兼用),抒发了作者的愤慨;《蜀道难》比兴言志,以蜀道艰难借喻仕途坎坷, 感慨报国无路;《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比兴手法挥斥幽愤, 借梦游仙山写其二人长安“ 攀龙堕天”的经历;《独漉篇》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了欲学神鹰击九天大鹏,奋勇抗敌,为国雪耻的强烈愿望,等等。
2、夸张
夸张是一种夸大或缩小原来事物, 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能够突出原来事物的形象, 使之蕴含丰富, 耐人回味, 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是惊人的。写庐山瀑布之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出瀑布二首》之二)写横江浦风浪之险恶:“一风三日吹倒出, 白浪高于瓦宫阁。”(《横江词》)写蜀道之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写黄河水之奔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天台山之高峻(又衬托天姥山之雄伟):“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燕山雪花之大:“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写愁发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另外,《登锦城散花楼》、《杨叛儿》、《梁甫吟》、《东海有勇妇》、《侠客行》等篇, 也有异乎寻常的夸张。
4、衬托
衬托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陪衬本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与前述比喻、夸张、起兴等辞格,在《诗经》和先秦散文中就已出现。它由本体(即要表达的中心事物)和衬体(陪衬事物)构成。其作用是: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烘托中心事物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意境。
李白诗歌中的衬托也很别致。《行路难三首》(其二)以“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四句,借冯驩、邹阳、韩信、贾谊坎坷事, 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又以“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音胆效英才”四句,借历史上燕昭王对人才(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的尊重,反衬了现实对人才的埋没。《西上莲花山》(《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的诗句为衬托,描绘了美丽的仙人形象和神仙世界,反衬出安史叛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另外,《梦游天姥吟留别》、《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南流夜郎寄内》、《鹦鹉洲》等诗, 也都以衬托见胜。
5、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作用是:通过对比,可使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问题矛盾揭示得更加尖锐,双方特点呈现得更加显著, 美丑形象展示得更加鲜明。
李白诗歌中的对比就收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诗句将朝政颠倒的作法做了鲜明的对比, 控诉了当朝权贵对人才的践踏。“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梁甫吟》)诗句用对比手法,表明自己与猰貐般的权奸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态度。另外,《玉阶怨》描写宫女的哀怨, 全诗却无怨字, 而是用幽雅的环境与华丽的衣着同人物的怅恨相对照, 很巧妙地表现了寂寞幽居之怨。
6、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可以用来表达不满、反驳、激愤、赞扬、幽默等情感, 以之另强语势, 把确定的内容表达得更为鲜活, 从而增添语言的意蕴和趣味。
李白诗歌中的反问, 确实意趣横生, 情味完足。如“大运且如此,苍弯宁匪仁?”(《门有车马客行》)意为:连国家的命运都这样,(更不消说个人了)这难道是苍天的不仁义吗?这一反问,便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长期飘流的悲辛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草树云山如锦绣, 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无”是问词, 用法同“ 否”。这两句意为:蜀地山高水美、锦绣如画,中原地带能比得上吗?这两句是对蜀地山川景物的热情赞美。“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篙人?”(《南陵别儿童人京》)表达了诗人召人京时欣喜若狂的心境和希骥实现理想的跃跃欲试的心态。“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团匕北楼》)这里流露出李白追步其后的愿望。“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这里以新颖奇特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与金陵子弟的真挚友情。“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这里倾发了诗人对擅长酿酒的纪姓老人的内心情感, 显示出李白的旷放豁达。“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春思》)意为:思妇对爱情的坚贞非外物所能动。诗句宣扬了女子的高洁情操。“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反问的诗句, 表达了秋夜为前线征夫捣衣的长安妇女对结束战争、全家团圆的企盼。
李白诗歌中的修辞方式, 除上述6种外,还有比拟、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婉曲、顶真、引用、反复、感叹、抑扬、精譬、对偶、借用、倒装、叠字等等辞格, 并且还有兼用手法,例如比喻兼反问、比喻兼对比、夸张兼比喻、夸张兼起兴、夸张兼讽喻、夸张兼衬托、倒反兼比喻、对比兼衬托、讽喻兼反问等等, 限于篇幅, 不能赘述。
二、李白诗歌的修辞功能
1、诗歌修辞艺术构筑了醇美的诗歌意境
诗歌修辞艺术中, 每一种辞格都呈现出一种语境,这就是说,在每一语境中都有一群艺术意象在滚动。这一群群艺术意象便构筑了种种醇美诗歌意境或深邃,或高远,或优美,或幽雅„„
例如比喻辞格, 如前所述, 就构筑了一个天上地下的立体意象群诗人以白日喻皇帝、以龙鳞喻皇帝威严、以紫微喻朝廷、以阳春喻盛世明君、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以草木盛衰喻政治得失、以河水混浊喻国势维艰、以沧海桑田喻世事剧变、以天狼喻贪贱、以山倾喻气焰、以巨鳌喻叛首、以长鲸喻叛将。这就是说, 从天上的日、星、云、龙, 到地上的山、河、虎、草, 再到水中的鳌、鲸,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意象体系, 即天上、地下相统一,个人、社会相交织, 创造了社会现实的艺术空间, 呈现出壮美的艺术意境。
再如讽喻辞格, 亦如前述, 用历史曲籍中的“会稽愚妇”、“秦皇汉武”、“鼎湖飞龙”、“蟾蜍食月”、“阴精沦惑”、“白首太玄”等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将历史与现实相沟通, 感性与理性相融合, 又构筑了心理空间的意象体系, 呈现出优美的艺术意境。
2、诗歌修辞艺术创造了丰富的审美客体
李白诗歌运用修辞手段, 创造了令人激赏的审美客体。例如《行路难三首》, 诗人以行路艰难比喻世途坎坷, 诗题本身就是一个恰当的比喻。第一首, 作于开元十九年(731),李白31岁,在慷慨悲歌之中, 显示着诗人对人生前途豪迈进取的气魄;第二首,作时同第一首, 诗人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悲愤慨叹;三首, 作于天宝三载(744), 李白44岁,诗人为自己的前程渺茫而大陈激词。这三首诗,历时14年,是诗人在辉煌之年人生道路和心理历程的真实写照;其慷慨激昂、悲愤交加的吐露, 使我们窥知一千多年前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痛苦和愤懑, 从中体察他那不愿趋炎附势和放达豪爽的性格。由此看出, 比喻辞格的运用, 为诗作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光芒, 为创造诗人的崇高的自我形象提供了有力的艺术手段, 从而也就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审美客体。
辞格的并用, 又共同创造出蕴涵深厚的审美客体。例如李白代表作之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是比喻、夸张、衬托等辞格并用, 从而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抗争精神,平添了审美价值的。首先, 新奇的比喻创造了优美的诗意梦游的主旨以天姥仙境喻朝廷宫圈, 以梦游天姥喻自己追求光明, 以梦景的消失喻人生理想的破灭。其次, 大胆的夸张塑造了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的依托—雄伟高峻的天姥山形象梦游的动因“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第三, 奇巧的衬托昭示了现实感觉梦游的基础“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总之, 全诗调动了多种修辞艺术手段, 创造了人生的理想美、艺术的空间美和神奇的仙界美, 使之成为一件传世的艺术杰作, 为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审美客体。
再如,为诗人赢得“诗仙”美称的《蜀道难》,又将感叹和反复两种辞格结合运用,很好地表达了蜀道难行、蜀地危险的主题“噫吁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磋”全诗气势磅礴, 却又一唱三叹, 真可谓惊风雨、泣鬼神。这说明,辞格的并用, 为我们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诗歌审美精品。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全三册)王绮著,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
3、《修辞学与文学阅读》高辛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第三篇:歌词中修辞格的运用
歌词中修辞格的运用
【摘要】: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好的歌曲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本文就是以歌曲为研究对象,以最普通常见的修辞方法为载体,通过这种手段使我们听到的音乐更生动,表达的思想更深刻。使一首歌曲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听觉深入到心灵,让听者感受到音乐所独有的语言美。
【关键字】:歌曲 修辞方法 语言美
我们从小就听着各种音乐,还记得吗?我们刚刚出生时,母亲就会时常在耳边轻唱《摇语言写的生动并具有感染力,比如说“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这首歌歌词简单但是感情很深厚,歌词所表达的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这首歌曲是用直白的语言展示的歌曲魅力,当然也有很多歌曲是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巧妙的语言去感染读者的,像很多首歌词中都会加入修辞这一方法,使语言得到更好的诠释。下面我简单谈一下修辞方法在歌曲中的运用情况。
一:比喻
从修辞学角度来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比喻中原事物被称为“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被称为“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做“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比喻的主要作用是使
①语言能够更生动形象的去表达事物。在歌曲中比喻也是很多作词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方文山是一位很优秀的作词人,他给周杰伦填的很多歌词都有比喻的成分。比如说周杰伦早期的经典中国风的音乐《七里香》,“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几句是非,也无法将我得热情冷却,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记得当时周杰伦都是演绎的一些像《双节棍》那样的快节奏歌曲,说实话我是一点也听不懂他唱的的是什么也一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红透大江南北,直到《七里香》的出现。在这首歌词中,方文山将歌者的爱比喻成了雨水,大家都知道整夜下雨一定会是一种连绵不绝的感觉,所以说歌者的爱就是这样永远不会用尽,表达了对爱情的高度赞美,以及希望永远得到真爱的美好期待。歌坛不老常青树费玉清和周杰伦也合作一首歌曲叫做《千里之外》,这首歌曲的歌词写的也很优美,“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这首歌是要表达情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这里送别爱人,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然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于是乎爱人之间的约定非常渺茫,薄的如同蝉翼一样,轻易就会折断。这里的比喻完全可以体现歌者的心愿以及无奈之感。后来又有一首《青花瓷》走进人们的视野,“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禅香透过窗心思我了然,宣笔上走笔至此搁一半。”这里将牡丹比作“初妆”,以取得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让人觉得很有新意,也很有视觉上的美感。
:借代 借代这一修辞的专业解释为不直接说某人或者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做“换名”。通常用借代的方法来增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精炼,语言赋予变化,进而收到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②。比如说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主要是为了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事情的,但是没有提到人物,只是说了一位老人,人们都知道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但是说的很委婉,这就更加突出邓小平的本质特征,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仍然关心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且一切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再看看《红旗飘飘》这首歌曲的歌词,“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祈祷,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这是当时咱们献给祖国的歌曲,在这里用五星红旗来指代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三:反复
反复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强调感情,突出主旨,特意重复某一个词语或者句子,在音律上它也可以增强旋律美和节奏感③,在歌曲中这种方法很常见。“来吧,来吧,来吧。一起舞蹈,什么烦恼可以将我打扰;来吧,来吧,来吧。多么逍遥,歌声悠扬,哦,激情荡漾„”这是来自韩红的一首《来吧》,主要是向表达歌者希望大家加入到她得世界中,一起欢歌,一起舞蹈,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人们无拘无束的在一起的美好向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中也有反复的修辞的体现,“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表演很精彩,请不要假装不理不睬„”这是在向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表达爱意的一首歌曲,“看过来”在这里一共用了三次足以看出来歌者是多么的希望能够得到女孩子的注意了。《常回家看看》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在某一年的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的,当时的舞台背景非常温馨,有很多家庭都在春节的时候团圆在了一起,是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此时想起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揉揉
肩„”就是这样很简单的话语,当时把很多观众都听的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音乐也是长居外乡的人的心声,他们渴望回家却没有时间回家,于是这首歌曲至今都是思家的孩子们的最好的表达。这里面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用这一手法是要勾起大家对家的强烈思念,也告诉年轻人要时常回家看看父母,帮助父母做些事情。
四:排比
排比是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得到增强。排比的使用主要是增强语言得感染力和表现力的④。而歌词中用这种手法更可以使歌曲内涵突出,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桌的你》中有这样一段歌词“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这是对自己学生时代同桌的怀念,那时的爱情是懵懂的、是青涩的,虽然爱情并没有收获,但是现在回忆起来也是甜蜜的,同时用一系列的排比去追忆那时的纯真,去祝福自己一直深爱着的同桌的女孩。《童年》是罗大佑先生的一首经典校园歌曲“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是歌词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对于童年孩子们都有很多的期许,他们渴望长大而又害怕长大,这样的单纯的想法应该只有孩子们会有吧。所以说用轻松的歌词来展现孩子们童年时的天真再好不过了。
五:引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使用现有的成语,诗词,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使表达的语言增加感染力,生动活泼⑤。邓丽君早年有一首引用李煜的《相见欢》的词后谱曲的歌曲《无言独上西楼》,这首歌曲将优美的词句重新演绎了一次。我非常喜欢这首词尤其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句话仿佛使我们眼前重现了作者当时的悲凉,苦痛的感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被王菲演绎成了经典之作,王菲犹如天籁般的声音由使人怜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天下所有人的期待,这一部部经典的诗词作品搬上音乐的舞台也是这样的令人回味无穷。
六:顶针
顶针是上递下接,头尾蝉联,上一个句子的结尾部分是下一个句子的开头,顶针的运用是为了取得环环相扣的效果,顶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能给⑥人连贯和谐的美感。陈慧琳《记事本》中有句歌词是“爱的痛了,痛的哭了,哭的累了„”这就是顶针在歌曲中的运用,给人一种清新明快,节奏感很强的感觉。“太阳出来我爬山坡,爬到山坡我想唱歌,歌声唱给那妹妹听啊,听得那妹妹笑呵呵„”是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歌曲《大花轿》演唱者火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他用他浑厚的声音,演绎了这样一首喜庆、热闹的歌曲,展现这部分歌词中句句顶针,整体给人一种连贯、顺畅的感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首经典的歌曲不仅需要优美的旋律同时一定要具备高雅的、生动的歌词,可以说每一位作词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将音乐配好歌词的,都是需要他们细细的推敲,反复的琢磨。好的歌词我们甚至可以将其吟诵为经久不衰的名诗,所以在我们欣赏歌曲的同时也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悟作词人带给我们的新的世界中吧。
第四篇:简单的英语口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简单的英语口语在教学中的运用(选修课教案)
晋江二中
杨丽芬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初二年学生利用初一学英语学到的简单内容在选修课上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进行口头交际。情景反映是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创设一定的句型问答----情景对话是很重要的练习形式,但机械的操练和背颂对话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并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口头对话,培养交际的能力,能使学生养成敢于开口的良好习惯。
现就初一起点为例,谈谈我教初二英语选修课的做法。
第一课时训练----Stand up.----Good Morning,class!----Good morning,teacher!----Sit down,please,----My name is Gao Hui,----What is your name?----Li Lei.方法:1.教师说明口头练习的情景,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时,班长叫起立。师生问好,老师请全班坐下,教师利用这一情景问学生:刚才我们上课时的师生问好,用英语怎么说呢?
2.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2张图片(一张是学生站在座位旁; 一张是学生坐在座位上)指着说:Stand up!Sit down,please!连续说五至六遍,学生注意听并理解意义。
3.教师指着图片领说:Stand up!Sit down,please!说五至六遍后, 再让学生操练五至六遍, 后分组操练,再个别反复模仿教师发音。教师纠音,反复几遍,让学生念准,通过听说训练,直至每个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说会为至。
4.师生反复练习对话,学生说Stand up!教师说Sit down,please!学生说Stand up!Sit down,please!然后男女生交换问答,老师指导。
5.教师用3张图片(一张画的是学生;一张画的是名叫高辉的女教师;另一张是画的一个名叫李磊的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会 Good Morning,class, Good morning,teacher,My name is Gao Hui,What's your name?Li Lei.6)教师再现开始上英语课的情景,师生用英语问候,并用Tom,Jim,Ann......做替换并套用练习Good Morning, class!Good morning,,teacher!My name is Tom, What's your name? Jim(Ann)此句型熟练后,再用口译的方法 :教师说英语,学生译成汉语,教师说汉语,学生译成英语。要想把句型教熟光靠课文中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补充一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口头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所教的问候语。
第二课时训练:
A: Hello!B: Hello!A: My name is Han Meimei,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Jim Green.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方法:针对这个句型,我们采用了各种形式——师生问答,学生问答,集体问答,个别问答等,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分分秒秒都在动脑筋,听听说说,生动活泼,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多。
第三课时训练: A: Good afternoon!B: Good afternoon!A: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What's your name? A: My name is B: How old are you? A: I am twelve, And you? B: I am thirteen.教师用表情动作问学生表达已学过的交际用语,进行大量操练,让学生轮流进行互相问答,这样的会话,使学生处于实际英语环境和情景中,把课文中的死的教材变为活的语言,这样围绕教材扩大范围来训练,效果很好。
第四课时训练:
A: Hello!B: Hello!A: How old are you? B: I am twelve, and you? A: I am twelve, too.Are you in No.8 Middle School? B: Yes, I am.A: Are you in Grade One? B: Yes, I am.A: Are you in Class One? B: Yes, I am.方法:1.用所学英语材料组织课堂教学。2.创造新同学相遇时交谈的情景。
3.教师用图片把对话讲五至六遍,学生听懂意思。4.进行操练。如,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How old are you? I am twelve(thirteen)5.学生模仿对话内容。
6.学生按座位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然后到教室前面表演。教初一学生学英语,最好采用手势,图片,人物,教师适当提示个别新出现的单词,读五至六遍,让学生听。反复操练同时还穿插教一首歌:Good morning to you.Good morning to you.Good morning,,dear teacher, Good morning to you.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交际的目的。第五,第六课时的教法基本上同第一至四课时。
方法:1.第七课时创造一个介绍新朋友的三人交谈情景,教会对话。
2.在三人交谈的新情景中联旧引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用全部学过的语言材料,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语言材料以丰富对话内容。为了活泼交谈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第六至第七课时的内容串成一个比较连贯的对话,至教第九课时,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分别把三组学生定名为Jim,Tom,Mary,然后每组的第一个学生轮流按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对话,达到交际目的。
从上述八个课时的听说实践中,我体会到英语从启蒙教学开始就应培养听说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重申了课堂教学必须精讲多练的原则,特别指出听说训练是外语教学的基础,对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英语课来说也是如此。努力贯彻这个原则,对于迅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1.说话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估计外语和本族语句型结构的特点,根据语言实践需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掌握句型,能促进提高听说能力。因此,要在真实的情景中以交际为主,多加操练。
2.交际是双方的言语活动,叙述是单方的言语活动。初学英语时要以对话为主,独白为辅,两者结合,相互促进。
3.听是理解,说是表达。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学生要在反复听懂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说,才能说得正确 流利;说的正确流利又能更好地促进提高听力。因此,教师不论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进行句型教学时,都应让学生先听。
4.培养听说能力要以句子单位入手,教师要把句子的结构和语音语调整体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整句吸收,整句表达。
5.进行听说实践要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学学生的一个特点是遗忘快,前说后忘,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同时,教师讲解新知识时,也要注意联旧引新,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第五篇:“移就”修辞格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
“移就”修辞格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
一、引言
移就,又称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如海涅的诗歌集中有一句“我的车子慢慢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驰过那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山谷。”“快乐”原本应该修饰“我”,此处却用来修饰“绿林翠木”,即是移就的用法。在英文中,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给出了一个关于Hypallage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n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less appropriate of two nouns.” Hypallage 与中文的移就意义接近。
二、移就与移觉
此处应分清移就与移觉两个概念。两者相似之处在于都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乙事物。但移觉,也叫通感,还有一个基本前提:甲乙必须是感官相通的,例如 “灰色的寂静”就是把视觉和听觉联系在了一起,又如“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如蜜一般。”就是把听觉转换成了味觉,从而产生了典型的移觉。在英文中,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给出了一个关于Hypallage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n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less appropriate of two nouns.” Hypallage 与中文的移就意义接近。
三、移就在英诗中的体现
英语诗歌中有大量包含移就的例子,本文仅选取两处进行分析,以期以小见大,对移就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1)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John Keats?D?DOde to a Nightingale)
作者用 “pale, spectre-thin” 来修饰“youth”,仿佛青春就是一个重病者,所以会“dies”, 同时,用“sad”形容头发,似乎白发也有无限愁绪。接着用“leaden-eyed”修饰“despairs”, 移物于物,铅灰色本来就给人很压抑的感觉,用来形容绝望,更是十分贴切到位。
(2)Joyous, O Youth, in the aged world renew
Freshness to feel the eternities around it,Rain, stars and clouds, light and the sacred dew.(Laurence Binyon?D?DInvocation to Youth)
欢快的青春,在这沧桑的世界复苏,用你的清新来感受这大千世界的永恒,雨滴,星群,白云,光华,和圣洁的露珠。
这一首激情洋溢的青春赞歌,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诗人用“joyous”, “freshness” 来修饰无形的青春,使之有了具象的载体,如晨风,雨露,星云,顿时世界充满了希望。对青春的盼望也是对希望的祈求。
四、移就在汉诗中的体现
汉语中有很多移就的例子,如:喜酒,愁云,瑞雪,寂寞的小溪, 浓黑的悲凉,倔强的头发,苍白的日子,甜蜜的风景等等。其中很多大众已经习以为常,不仔细琢磨,似乎并不觉得有丝毫不妥。在汉语诗歌中,同样有许许多多移就的例子。
(1)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诗中李白将人的“伤心”移用于碧绿的山色, 其实真正伤心的是后文中在楼上愁的那个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故以我眼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这种移人于物的方法使人景交融,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2)太阳刚刚升起,向日葵朝它扬起脸来,向日葵的花瓣荡漾着金黄色的幸福,一阵手风琴声来自围墙院里。
(刘白羽《新世界的歌》)
此处用“金黄色” 修饰抽象的“幸福”, 原本通常用其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跃然纸上,更觉幸福沉甸甸的,满满的溢满胸腔。充分表达了对新世界的赞美。
(3)历史
倚着愤怒的废墟
站在地狱的门口
以热血
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
(李瑛《我的中国》)
这几句诗是写南京大屠杀的,作者用了“愤怒”修饰“废墟”给人留下无比悲痛的印象,在这卷长诗的后部分,作者有分别采用移就手法用“忧伤的云” “窒息的河流”来描述十年**的情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4)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席慕容《无怨的青春》)
席慕容的诗歌纯净细腻,常常是不经意的几个字就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其中移就手法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以上诗句中的“凋零的心”, “青涩的季节”移物于物,更显得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五、移就的种类
(一)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比如《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以形容人的瘦、病、悲来写景,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又如在”The sailors swarmed into a laughing and cheering ring around the two men.(Herman Wouk: The Wins of War)中用“laughing”“cheering”修饰围成的“ring”,都是移人于物的例子。
(二)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比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用到“紫色的灵魂”,以及上面提到的刘白羽写到的“向日葵的花瓣洋溢着金黄色的幸福”。用描绘物的颜色词来修饰人的感觉,同样还有陈敬容在《铸炼》“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三)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例如: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现在来修饰 “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六、结语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诗歌中移就修辞格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就虽然看上去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刻意的失误,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调,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移就从而为诗歌的赏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Baldick, C.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颜学军,百年诗歌赏析[C].江西: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3]席慕容.无怨的青春[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4]王轶群.浅论英汉“移就”修辞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