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24-30087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3 13:39: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新教师,我想,大家肯定对“游戏”这个“时间长、空间大、自主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到有很多的困惑,尤其对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看什么、怎么看?”这是我们在游戏中首先要思考的;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也是需要判断和思考的。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和思考,交流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介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

一、扫描观察与定点、追踪观察有效结合,让观察更从容

其实,角色游戏的观察也不外乎这三种: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我通常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的5-10分钟和游戏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进行的是扫描观察。主要是比较粗线条地掌握全班孩子开展了哪些的游戏主题;幼儿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的行为特点。我是这样想的: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情绪还没有稳定,孩子们要寻找游戏内容、玩伴,有的孩子还会争抢角色,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觉得教师是有必要进行扫描观察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站位应该是在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要能够环顾到所有的孩子,避免产生视觉的盲区。

那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大概20-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通常采用的是定点与追踪观察。定点观察也就是定点不定人,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观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追踪观察也就是定人法,即根据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可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

但是这两者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要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举个例子:在前一次的游戏中,某某孩子在点心店中表现特别兴奋,出现多次打翻餐具、扔点心的现象,那么,今天的游戏,我可能就会去跟踪这位幼儿,看看他在今天的游戏内容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换了一个游戏内容,他还是出现类似的行为,那么,我就要来分析孩子最近情绪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要和这个孩子进行个别交流了。如果这个孩子今天的状态比较稳定,那么我就要分析是玩伴的行为(选择)影响了孩子的游戏,还是这个游戏本身在环境创设或材料提供上因为数量太多、品种太杂、环境拥挤等原因对孩子的刺激过强?又如,前一次的游戏中,我发现小超市的生意冷清,担任角色的孩子无所事事,那么今天游戏我就会选择定点观察,看看不同的幼儿在“小超市”担任角色的情况,以此来分析,生意冷清的原因是否因为幼儿的经验缺失?或者是游戏玩了比较长时间,幼儿已经没有兴趣?这个游戏内容是否需要进行调整、补充或者完全替换成新的游戏内容?。

所以,每次孩子游戏结束后,教师应该在心中基本确定下一次的游戏观察重点。而在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环境调整和材料补充等,才会帮助幼儿的游戏不断推进,促使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仔细观察与耐心等待作为前提,让介入更适宜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看两个幼儿游戏片段,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1、你观察到孩子在玩什么游戏内容?

2、如果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观看游戏片段)

互动:在刚才的片段中,你认为哪几个片段中,需要老师介入?为什么?(教师自由讨论,然后随机请某个幼儿园的代表来互动)

案例

一、(孩子喝用彩泥做的珍珠奶茶)类似于这个案例的画面在孩子的游戏中其实常常会发生,特别是小年龄的幼儿,经常会把模拟的玩具放嘴里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卫生、窒息)。我们新教师可能会有顾虑,觉得这是孩子的游戏,而且孩子们很投入,担心介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游戏。作为教师,我是肯定会介入的,告诉孩子这是不卫生的,吃了会有危险,并引导幼儿游戏中模拟喝奶茶,也一样很好玩。通过这个案例,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我们教师需要及时介入。

案例

二、(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虽然,在这个游戏中,也是孩子对周围生活的一种再现,但是,游戏中出现了消极内容——搓麻将,我们教师就一定要及时介入。我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搓麻将是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不能学。接着引导幼儿讨论:和朋友在一起,玩哪些游戏既文明又有趣?这样既制止了孩子的消极行为,又启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行为。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班的孩子玩小医院的游戏,能干的护士为了吸引同伴,出去发了很多免费体检的单子,这样就有很多孩子很感兴趣来参加体检,而碰到今天来做医生的是一个不太声响的男孩,他听到小朋友来体检,他好像不太会,小朋友就埋怨他,他很紧张,想放弃游戏。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当然需要介入,那么,我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先以角色的身份加入孩子的游戏,在宽松的氛围中和幼儿聊天,了解幼儿放弃的原因;然后,肯定幼儿今天选择这个角色是大胆的,告诉幼儿做医生这个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老师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之后,要帮助幼儿回忆经验:你以前体检过吗?幼儿园每次体检,老师都带你们到医生那里检查什么?游戏中,我通过观察,了解原因,在孩子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适时介入,用角色语言和情节加以引导,让孩子的游戏出现兴奋点,使游戏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另外,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比如,孩子玩开飞机的游戏随便招手上下客人,这个就是认知经验有冲突了。);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都需要我们教师介入(打闹,扔玩具玩等)。但是,教师何时介入,最要紧的是向儿童要答案。作为新老师我们要知道介入游戏的重要性。那就是:

1、教师介入游戏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安全性。

2、教师介入游戏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个幼儿游戏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想一想平时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

案例

四、(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到处游荡)看到别的孩子都开始游戏了,这个孩子还在游荡,很多新教师可能心里很着急,通常会去引导孩子:“你怎么还没找到地方玩?”“到××地方去做××”有的老师可能比较委婉一些,用商量的口气对孩子说:“你要不要到××地方去玩呀?”“你愿意去和××一起做××吗?”大家会这样想很正常,至少反映一点:你关注到了这个孩子!那么,我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我会静静地观察,等待孩子,看看他会做什么,当我发现孩子到各个区域去都会到一些小电器上摸上两下、摆弄两下后,我明白了,这个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了——修理工。这个时候,我选择的是不介入孩子的游戏。(播放幼儿当修理工的片段)

案例五:(新开设的糖果屋,孩子非常拥挤)每次有新的游戏内容出现,通常就会出现刚才的那一幕,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充当一个“老娘舅”的角色,进入了解谁先进来玩的,谁就留下来,其他孩子会引导疏散到其他游戏中。那我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同样会在一旁观察,看幼儿争抢中是否产生危险,比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推打同伴了或者挤翻物品有砸伤危险时,我肯定会马上介入,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为抢某些角色涨的小脸通红,僵持不肯相让,那我会再等待一会,看看孩子是否能自己解决。因为角色游戏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在争抢后,能够自己协商,游戏继续进行,教师也就不必介入。

上面的两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是你观察到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后都需要教师介入。有时候,适当地退后,合适地等待,或许,你会看到惊喜的一幕。

所以,作为新老师,我们也应该知道,教师的不适宜介入,会影响游戏价值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教师介入的频率过多,主观介入过强,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游戏中过度干预,会丧失幼儿的主体性,挫伤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幼儿潜能的发挥。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令人困扰的游戏现象,使教师处于一种是等待还是介入的两难境地,这里我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游戏实例:

案例六:(能干的孩子从无业游民到新闻记者)有一些很聪明,很能干的孩子喜欢在游戏中扮演小丑或是其他一些特别微不足道的角色,穿梭在各个游戏区域,而且乐此不疲。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想引导他们能够有所作为,给他们介绍工作,但是孩子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是: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要学会认同。

认同之后,我们要等待适合孩子的角色出现,也就是游戏中出现的契机。有一次,孩子们想到了玩世博新闻播报的游戏,可是,每天的新闻从哪里来呢?大家觉得需要有一个记着到处采访,寻找一些讲文明的新闻,这个时候,我们的天才就第一个报名当记者,并开始了新闻采访的工作,但是,走的地方一多,他会把很多新闻忘记,于是,我建议他把拍到的新闻记下来,他马上想到了简单记录,然后到电台播报新闻,在这个角色中,他既满足了游戏的兴趣,又找到了角色的胜任感。

这个游戏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认同并理解

思考并等待

关注并支持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就有很多随机性、不确定性,他们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等待的基础上,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行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更适宜,相信你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会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

第二篇: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浦东新区七色花幼儿园 姜利勤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的一种自主活动,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介入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不影响幼儿游戏开展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恰如其分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高,是我们在日常实践中思考的难题,本文就“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介入指导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

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是支持幼儿实现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的介入指导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应不中断幼儿的正常游戏,给幼儿更大的自由表现的机会。【案例一】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炎炎是厨师,辉辉是服务员,梁梁是顾客。顾客点了一份馄饨和一个荷包蛋,服务员告诉了厨师,一会儿,馄饨端出来了,可是荷包蛋却迟迟没上来,顾客生气了,向老师告状:“老师,我要了荷包蛋,可是他们不给我!”于是厨师和服务员连忙跑到老师这儿来解释说:“我们这里没有荷包蛋的,所以没有给他。”老师说:“那顾客要吃荷包蛋,你们能不能想想什么办法呢?” 接着,老师拿来黄色

…… 和白色的彩泥,对厨师说:“用彩泥能不能为客人做个荷包蛋呢?”当老师第二次来到点心店时,厨师和服务员发生了争执,因为厨师用彩泥做好了荷包蛋,她认为是自己做好的要亲自去拿给顾客吃,而服务员说这应该是他干的事情而不让厨师去送,于是老师说:“你们觉得由谁送荷包蛋更合适呢?”厨师和服务员都说服务员更合适,于是厨师心服口服地让服务员送荷包蛋了。【案例二】

在一次游戏时,轩轩做花点的老板,她想把花包装一下,可是花店里没有包花的纸,于是她来到百宝箱中寻找适合的包装纸,一会儿她举起一张粉色的纸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纸?我能用它包花吗?”老师故意说:“我也不清楚,怎么办呢?”轩轩想了想说:“我去查查资料书。”于是老师表示赞同,并同她一起来到书屋,轩轩很快找到一本书翻起来,突然她大声叫道:“找到了,就是这种纸,老师这是云什么纸,中间的字我不认识。”老师照书念道:“云彩纸。”轩轩继续追问:“什么叫云彩纸?”老师接着说:“云,是一朵云的云,彩,是彩虹的彩,你仔细想想,再看看这种纸,就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轩轩想了片刻,说:“知道了,这种纸上有很多花纹,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像彩虹一样美丽,所以叫云彩纸。”老师说:“是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轩轩说:“我就用这张纸包花吧。”

以上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当幼儿主动求助老师时,教师必须介入指导”,那么,同样的求助案例,老师的介入指导是否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起到了“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呢?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老师两次介入了孩子的游戏,第一次介入,是孩子主动来寻求帮助时,老师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第二次介入,是当幼儿发生争执,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及时介入提示,使游戏能顺利地继续开展,所以老师的介入是适时恰当的。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行为非常值得肯定,但放在角色游戏的背景中就不是非常适切,角色游戏中老师的介入,是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为目的。很显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云彩纸,与角色游戏情节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师没有根据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进行引导,这样的介入指导不是最合适。

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会从中自得其乐,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游戏中最好多观察、少干预,必要的时候介入,指导游戏最关键的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介入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游戏,指导的结果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推进游戏,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没有十分的把握时可以试探性介入,不合适的话可以及时退出。

二、介入指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会认为,角色游戏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有问题也让孩子自己解决,教师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其实不然,角色游戏时,顺应幼儿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要求教师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在介入指导时既要尊重孩子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案例一】

娃娃家的“妈妈”和“爸爸”抱着娃娃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东看看西瞧瞧,两人都选中了一种玩具糖果,可是只有一颗,两人就吵了起来。

“爸爸”说:“这颗糖是我先看到的。” “妈妈”说:“这是我先拿到的。”

两人手里都抢着糖果不肯放手。于是老师走过去说:“其他的糖果也很好吃的,再选一样其他的好吗?”两人不同意,都不撒手。

于是老师问“妈妈”:“妈妈,这颗糖果是买给谁吃的呀?”“给娃娃吃的。”

老师又问“爸爸”:“你这颗糖又是买给谁吃的呢?”“我也是买给娃娃吃的。”

于是老师说:“爸爸和妈妈买糖都是给娃娃吃的呀,那就给娃娃吧!” 在老师的引导下,“爸爸”小心翼翼地把这颗糖放进娃娃的衣服口袋里,和“妈妈”一起抱着娃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分析】

这是一个小班角色游戏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能力比较弱,角色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沟通解决的能力,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更加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指导,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不但没有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案例二】

一连数次发现娃娃家的孩子总是忙于外出购物或去观看小舞台的表演,娃娃家内很少有人,就在娃娃家隔壁的医院也是无人问津,孩子显得无所事事。今天,娃娃家内又只留下爸爸一人在家,只见他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儿又去烧饭烧菜,于是老师到娃娃家问口敲门:“家里有人吗?”敲门声引起了爸爸的注意,他迅速帮老师开门,并不时地打量老师。看到他好奇的眼光,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好吗?我好久没来看她了。”爸爸似乎明白了什么,马上让老师坐下来,并倒水准备好吃的东西,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在哪里?”爸爸随手拿起娃娃说:“在这里。”“怎么哭得这样厉害?”“大概饿了。”老师故意亲了亲娃娃说:“娃娃好像发烧了,快去医院。”爸爸瞪大眼睛,火速把在外的妈妈叫了回来,并大声说:“娃娃病了,快点送娃娃看病去。”两人抱着娃娃去了医院,医生也马上忙碌起来,一会儿为娃娃量体温,一会儿给娃娃打针……不一会儿,他俩抱着娃娃回来了,把娃娃交到老师手上说:“娃娃病看好了。”老师说:“娃娃配的药呢?她好像还在发烧。”妈妈说:“那我们再带她去看病。”老师说:“还是打个电话给医生吧。”爸爸拿起电话,大声跟旁边医院的医生打起了电话,两人在电话中讨论着娃娃的病情、该吃什么药?爸爸并与医生商量能不能上门来送药等等,搁下电话不久,医生就把娃娃的药送来了。【分析】

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主题情节停滞不前的现象,原因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趋于低潮,孩子们在游戏主题中无所事事,一般是因为已经完成了他们预想的游戏环节或对单调的游戏情节不再感兴趣了,当观察到这种现象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了。案例中老师以娃娃家长辈的角色身份主动介入指导,协调主题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将新的游戏情节引导到角色之间沟通合作的层次,从而提升幼儿游戏的经验和水平,教师的主导机智在于,把新的要求转化为幼儿游戏的需要,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游戏行为。

总之,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关键在于教师要针对角色游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证明,只有再这样的前提下介入指导游戏,幼儿的游戏才是轻松自如的,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童趣,才是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第三篇:角色游戏中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角色游戏中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在小班的角色游戏中,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之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一个具有价值的教育时机,给予幼儿必要的有益的支持和帮助,是我是我这一学期来重点探讨的内容。通过观察、跟踪,我的体会是:只有先做到对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做到充分把握,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指导,使游戏真正促孩子的发展。

因势利导,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小班幼儿有着模仿成人活动的意愿,但不会明确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立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如刚开始游戏的时候,我们孩子会争着跑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摆弄起玩具,有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烧饭、有的抢着当司机开车„„常常会为一个角色而争抢起来,这时我就引导他们:你今天扮演娃娃家的谁呀?妈妈要烧饭给谁吃呀?帮助幼儿确立扮演“妈妈”的角色意识,进而丰富游戏的情节;及时引导争着当司机的孩子学习通过协商、轮流、猜拳来分配角色,“平时你们乘车的时候看见一辆车子上有几个司机?大家都想当司机怎么办呢?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吧!”看见天天小朋友拿着理发店的剪刀东剪剪、西剪剪,我就对他说:你做理发师来帮我理发吧„„通过观察,不断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些特点进行引导,以游戏化、富有趣味的情景性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促游戏顺利地开展。

平行介入,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榜样作用

小班的幼儿一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和同伴有交流。或者幼儿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有一次,我看到“娃娃家”里的幼儿各自玩各自的,互相都不说话,就走过去,敲敲门,说:“我是客人,有人在吗?”孩子们马上就围上来,我又说:“我肚子好饿呀,你们谁烧饭呀?”

当娃娃家的“妈妈”只顾自己烧饭而不管家里“孩子”,就抱起娃娃说:娃娃哭得很厉害,一定是饿了,妈妈快来照顾他吧!„„老师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引导他们进行交流,逐渐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的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还时常会忘记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我们及时给予提醒。

当超市售货员的军军因“生意”冷清、无聊而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时,我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找到他并说:“我要买东西,没有售货员怎么买?售货员可不能离开岗位呀!”

当我发现角色之间交流较少时,我就扮演售货员,询问顾客要买什么?并说明价格、用途等。由于我的榜样,顾客变得有礼貌了,与售货员间的对话也丰富了许多。

再当红红家的“爸爸”记不住自己的游戏身份,很容易被外界的其他游戏吸引而游移角色,如:去“超市”买东西后就失踪,于是在游戏讲评时通过请兰兰家的模范“爸爸”介绍自己的游戏情景来促进红红家的“爸爸”改变游戏行为。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

强化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角色间的关系越密切,孩子们自然玩得更开心。如:通过观察我发现我班的金智博小朋友对洗头、理发、美容很有一套,手法与同伴相比熟练许多,经与之交谈后了解到原来他父母是开理发店的。于是我们就有目的地利用这方面的资源,与之父母商量后组织幼儿集体上理发店参观,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和理发师的对话,从理发师脸上的笑容,亲切的语言,熟练的动作及对顾客热情的态度中,孩子们无意中已巩固、扩大了已有的有关理发的生活经验,也激发起他们模仿的愿望;为理发店游戏的开展打下了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通过这一学期来的实践与反思,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关键在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我们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不是领导者,控制者,而是准备者,启发者,通过帮助、支持,使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开展得更好。

第四篇:浅析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作用

浅析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作用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角色游戏的内涵和分类,以及进行角色游戏的目的和意义;重点分析了教师在游戏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或者是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帮助更好地实现角色游戏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教师;指引

一、角色游戏的内涵和分类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是对幼儿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三种,角色游戏主要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扮演角色,角色没有固定的性格,特点,完全由幼儿自己发挥,比如可以是妈妈,警察叔叔,老爷爷等等;结构游戏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材料进行的创建游戏,比如沙子、积木、橡皮泥等等,主要侧重在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而表演游戏主要是幼儿根据老师讲的童话、故事,所进行的角色分配,情节再现的表演。

在角色游戏中,也可以根据游戏特点分成两大类:一是相关主题的角色游戏,比如招待客人,超市买菜,去医院看病,给小朋友过生日,继而让幼儿去丰富主题下的活动,比如过生日时要有生日蛋糕,要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带寿星小帽子,要照相要唱歌等等;第二大类就是要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角色游戏,比如包饺子,需要有人调馅,有人擀面皮,有人包饺子,在餐厅吃饭游戏中,有人当顾客,有人当老板,有人做服务员,有人做厨师等等。

二、角色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相比表演游戏,角色游戏更加不具束缚力,完全是由幼儿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发挥和表演,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对社会感知能力的真实表达,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再现。比如表演医生的角色,幼儿平时见到的医生什么样子,可能在游戏中就会表现出什么样子。同时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故事情节怎么发展均由幼儿自己决定,就好比常说的“过家家”的游戏。

角色游戏在带给幼儿快乐的同时也极大地发挥了幼儿自身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在没有规矩和条条框框下,幼儿可以尽情自我表现,流露最真实情感表达,同时也更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与同伴交际能力。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主要作用

虽然角色游戏是以幼儿为主导地位,甚至强调教师不应多加干预,那是否教师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呢?当然不是,相反,对于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下面就做简要总结:

(1)角色指引

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当出现幼儿对角色理解偏差时的指引,在角色分配完毕后,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角色扮演,但是有些角色幼儿存在着理解偏差,尤其是当幼儿理解中的角色出现较大偏差时,教师就要给予引导工作。另外一方面,就是当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不知道怎么演的时候,教师也要适时给予提示。比如在“家家酒”游戏中,幼儿有人扮演爸爸妈妈,可能幼儿只会想到妈妈会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除此之外呢,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提示,帮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妈妈要做饭那菜从哪里来啊,需不需要去菜市场或者超市啊,妈妈有没有哄过小宝宝,喂小宝宝喝奶啊,还有,爸爸下班回来会看电视还是打游戏呢,有没有帮助妈妈做家务呢,如果家里来客人了,都该做些什么呀,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幼儿回忆平时生活中的场景,加深游戏情节的深入。

除了口头上的语言指引,教师也可以实际场景,比如在招待客人表演中,准备好茶壶、茶杯,在妈妈逛菜市场、超市的表演中,可以选择直接带幼儿去超市进行实际模板表演,这样实际场景下表演更能提高幼儿表演的积极性,加深幼儿的对生活经验的感知能力,更能体现进行角色游本身的目的和作用。

(2)观察为主,适时干预

我们说角色游戏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作用,但绝不是要教师放任不管,任其自由游戏。教师一定要认真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进行,包括幼儿的言语表达,肢体动作,通过这些行为和语言的表现,要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观察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关系,角色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幼儿对游戏的态度、游戏持续的时间、幼儿外部与内心的表现等等,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以及性格特点,不足或者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一直处于中心人物的地位,注意多,爱指挥别人,但是说话总是不够和气或者礼貌,这时候教师恰当给予指导,小朋友好棒,是不是要做好榜样啊,那对待别的小朋友是不是应该有礼貌啊,说话应该和气一点啊,这样的指引会让幼儿有成就感并且更容易去接收改正;再比如有的幼儿不善表达,或者说心里有话,但是不愿意说出来,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鼓励,可以带其去超市,“如果你是小售货员,你该怎么收钱啊”或者让其尝试多个角色,从小到大,当个客人,当个小弟弟,然后再可以鼓励去尝试爸爸妈妈,这种言语动作较多的角色。这样循序渐进的鼓励,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于全面的发展。

(3)巧妙融入,丰富游戏

幼儿有一种对大人的依赖心理,比如常见的有的幼儿和小伙伴玩就希望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适时地、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中来,不仅会带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会让幼儿更加有安全感,玩的更尽兴。比如当幼儿暂时组织不起来游戏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地担当游戏的组织者,“今天老师要当一名主持人,咱们要举办一场森林晚会,每个小朋友都要当一个小动物,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就会很快把幼儿组织起来,开始角色游戏。另外,当游戏出现尴尬的中断或者短暂暂停时,教师也可以机制的融入游戏,把游戏串联起来,从而带领幼儿继续进行。比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买东西回家做饭,超市“售票员”在收完钱之后就没有什么语言和活动了,扮演的幼儿可能回不愿意扮演,或者演完就会比较“落寞”,这时候教师可以巧妙的扮演成另一位顾客,说“呀,刚才买东西,妈妈说忘记买盐了,但是我不知道盐在哪里放着”那么“小售货员”可能会非常乐意的带你去找盐。在小中班角色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多参与进来,一起游戏,但是在大班的角色表演游戏中,应该更多的发挥幼儿自主性,但是绝不是绝对的,在这点上,教师自己要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

(4)记好笔记,注意总结

教师在整个角色表演游戏中,要多观察、多聆听、多记录。多观察幼儿的表现情况,多聆听幼儿的言语表达,并把看到的、听到的重要信息及时记录下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的时候也可以用手机、DV将幼儿的表现拍下来,作为视频资料。这种文字、视频资料,方便教师进行前后的对比观察,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游戏改革或者方向的转变,让角色游戏发挥其作用。此外,这种记录也方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及时掌握幼儿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尤其是在对幼儿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小结

角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尤其是大班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综合性较强。同样也是教师和家长从侧面观察幼儿对社会的感知能力的体现,幼儿看到的生活中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就会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对美好的事物要赞扬,对理解有误的东西要给与纠正和指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导作用,展现其自主性、创造性,作为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明确,自己不是控制者、领导者,而应该起到启发和指引的作用,帮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从而到达角色游戏的目的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2]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3]华爱华.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J].幼儿教育.1991,(7):23-24.[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1.[5]张春华.大班幼儿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2(4).[6]周文婷.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大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J].教育教学究.2011(30).[7]杨文尧.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0.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法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法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几年来,我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教育目标,注重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充分挖掘资源开展区域活动,进行了有效尝试,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自己玩;二是教师干预过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情节的安排,一直到活动过程,都由教师决定。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失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区域活动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观察是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区域游戏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区域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材料恰不恰当,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的方式

(一)平行介入:是指教师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逼真的食物,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介入:是指当幼儿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超市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位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暴力的消极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作积极具体的指导。

(一)心理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幼儿的词汇、短句,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如:进区域活动的规则(该区域活动人员已够,就应另选区域活动),分配角色的规则(自愿选择,不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等),使用材料的规则(不在朋友手上夺取)等。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还应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语言指导。

1、提问。提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那我们去烧菜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这样“小厨房”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面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面行为的出现。

(三)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交往频率最低。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四)个别指导。

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因人施教。所以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应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幼儿。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交往能力差。教师就应先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作客、到超市去购物,鼓励他们大胆和朋友说话,当他们能够和朋友交谈时,又可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扮演“爸爸妈妈,餐厅去扮演‘服务员”。增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总之,区域活动这一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合作。因此我们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