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居秋暝教案
说明:
本部分为方便老师快速阅览该教案的思路和结构,特将授课线索整理如下。
授课线索
一、朗读
以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会学生诗歌节奏。
二、诗歌分析
(一)景情两分。
将景物单独提出来,通过寻找景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构图能力。
(二)景情造境。
在对诗歌描写景物的品味基础之上,引入对诗人情感的关注,同时启发学生从景物中体味情感,从而将情感和景物融合起来,在更高的境界层面来回味情景交融的审美感悟。
(三)意蕴情思。
在对诗歌有了深入的品读之后,引进王维的生世经历,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三、语言鉴赏
重点是从词语怎样才能如此贴切生动地表达感情这一点出发,将中心放在透过词语来分析情感上。
本课对语言透析的重点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在诗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对比讨论法。通过讨论找出相关景物,理解景物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对比动静意境,深入体味诗人那时那境的情绪和感悟
3、点拨法。教师针对境景、语言如何表现情感这一问题,选取适当语句进行点拨。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参与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诵方法,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传达诗歌情境体验,教会学生如何从诗歌意境中体味诗人的情思
3、分析诗歌语言,学习如何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情景关系,学会从境景中品味情感
2、体会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对全诗进行审美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绪感受中,传递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境景的感知,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思
2、词语是如何造就意境,带给人审美感受。学会用词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对比讨论法。通过讨论找出相关景物,理解景物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对比动静意境,深入体味诗人那时那境的情绪和感悟
3、点拨法。教师针对境景、语言如何表现情感这一问题,选取适当语句进行点拨。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参与感。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每一天,我们迎着初升的朝阳上学,伴着孤单的月亮回家;每一天,我们走过葱葱郁郁的绿化带,徜徉在叶落花开的美丽校园;每一天,我们穿梭在青春银铃般的笑声里,把年轻的烦恼走散在绿树成荫的操场上。那么,你注意了身边的它们吗?你发现它们的美丽了吗?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千古留传的诗歌名篇正是诗人王维如海边拾贝般把身边细小的美丽领悟于心,再娓娓道来。你将看到月亮在他凝望中的皎洁,松树在他轻抚下的安谧,清泉岩石在他俯身刹那的相映成趣,浣衣女子在他蓦然回首间的欢声笑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一千多年前王维的山水世界里,在穿越时光的旅行中体悟那些变与不变的体验与美丽。
二、朗读品味诗歌音韵之美
1、学生齐读诗歌
2、教师以节奏字音为重点点拨朗读诗歌技巧 该诗歌的句式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本诗节奏如下:
竹喧 归浣 女,莲动 下 渔舟
三、内容讲解和意境分析
(一)串讲全诗。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日落月出,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
一群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浣衣归来,结伴同行;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
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
(二)意境及情思讲解
该部分运用“对比讨论法”和“点拨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境景的寻找和自我体味,达到对诗人情感的领悟。
其中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景情两分。将景物单独提出来,通过寻找景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构图能力。
第二,景情造境。在对诗歌描写景物的品味基础之上,引入对诗人情感的关注,同时启发学生从景物中体味情感,从而将情感和景物融合起来,在更高的境界层面来回味情景交融的审美感悟。
第三,意蕴情思。在对诗歌有了深入的品读之后,引进王维的生世经历,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详案如下:
1、景情两分
(1)学生找寻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 山中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 山中之人:浣女、渔人
(2)针对以上景象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A、从山中之景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景物连缀在一起,具有什么特点?其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宁静还是喧嚣?
回答:都是让人一读就感到宁静的景象。
B、上面已知山中之景都是写的静景,那么山林有四季之分,昼夜之别,为什么诗人不描写农人的耕作,猎人的捕猎,而单单把目光投向雨后秋夜,松林清泉,为什么诗人会在意这些景物呢?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关注情感和景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下面情感景物的联系作铺垫
秋天的山格外静,夜晚也是静谧的。这恰好与后面所描写的松林清泉有共通性。至于诗人为何把目光投向这些物象,是因为这些景物触发了他的审美感觉,因为这些物象应和了他当时的心境。
C、那么,他当时的心境从这些物象中是否读得出来呢?
回答:读得出来。起码从这些景物中能够感受到王维当时闲适宁静的心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会写出这样安静景物,也只有在这样的景物中才能深味这样的闲适与宁静。
2、景情造境
境是情景交融,通向意蕴之路
境与简单的景致不同,它是融合了情感在其中,能够引发人们深思沉醉的景致。我们可以从该首诗歌中发现,每一句都是一重让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何为“空山”?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
何为“新雨”?一场秋雨,“新”就新在它的凉、爽恰好带走了夏末的余暑的瘴气,给山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
此番意境来得清丽幽宁。松林在月下薄雾缭绕,水涧倒映秋月光华,在山林深处的涧月相映,多少有些古林深意之幽窈。加上一个“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引起人们在如梦如幻,恍兮惚兮中对自我和自然的遐想。
清泉流水,本是雨后集水从山上往下而行的简单情形,在王维笔下却有了另一番感受。清泉石上流,不仅让人体会到清泉和岩石间相映成趣,石伴水去依依之情,而且不以泉水的水声为意,只写它行于石上,那水的叮咚在静谧的环境里也脱去了声响的外衣,成为潜伏在深林夜月之下的低吟。如此化动入静的妙笔,把深山老林,秋月清泉笼罩上一层薄薄的宁静的轻雾,王维悠闲空阔的心境也就消融其中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两句由景及人,从刚才所见所及的山境夜境,突然地转到人境上来。将浣女的欢声笑语和渔人的尽兴而归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运用,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闻声而不见人,见动而不识舟,以浣女之嬉戏打破山林之沉寂,以渔舟之潜行重融人情于山林,可谓奇妙之至!
(2)各个景物之间如何连缀营造境界
对比动静,以动景和静景的连缀来看三重审美境界。该诗前四句写静景。此是对寂静空幽的审美阐释
其将“空山”“明月”“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一连串的意象连缀起来,以“空山”“月夜”为大环境,摄取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两个具有典型的能表现山夜幽静的景境来入笔,将深山月照清雾朦胧的飘渺,与清泉映石两相成趣的明丽融于一体。山,是秋月下的山;月,是深山里的月。山夜这个境象被山月、月山的相濡以沫所代替,营造出让人陶醉的深山夜境。
该诗颈联写动景。此是对人情物事和润的表达
此处的动是前面静的余音。好比舒缓的小夜曲中突然陡升的男女相遇的心跳。人的生机在欢笑和莲动中流溢出来,浣女的嬉戏中有着青春的美丽,渔舟的莲动中有着丰收的喜悦,人们最平常的生活在王维笔下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来。
动静结合的圆融审美境界。
没有前四句的静,便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没有后两句的动,就不会有人情如水深山有情的境界。如果说静境还只是自然给我们的美,只是上帝偶然遗失的美丽的话;那么动境的生机便是人自己的赋予自然的灵动和活力。静是自然,动是人情。没有静,动不会可贵,没有动,静只是死寂。所以在这里,王维将动静结合起来,既写出自然的美,又凸显出人情的美,既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又抒发对淳朴简单生活的向往和陶醉。在这里,王维的情和动静结合的景水乳交融成一个圆融的审美境域,它以深山月夜为背景,以松涧清泉为宁静的底色,以浣女的欢声笑语为绚丽的色彩,又以渔舟悄无声息的移动,将动再次化入静境之中。一切又合而为一。
这便是王维陶醉和感叹的美的世界。所以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意蕴情思
从上面的意境中我们已经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王维的欣喜和陶醉。意蕴情思从这些意境中散发出来。最后两句王维化用《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反其道而用,进一步表明了对秋天山野的身后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的首句奠定了闲适恬淡的情感基调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四、语言鉴赏
重点是从词语怎样才能如此贴切生动地表达感情这一点出发,将中心放在透过词语来分析情感上。
诗歌因为篇幅短小,所以其主要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组成。
1、对于名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选择意象的重要性。
比如该诗中所选取的名词性的意象,多是带有倾向性的物景。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可以看成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意象的选择,才能表达得恰到好处。
2、对于动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动词作为营造环境与境界的重要部分,其好坏关系到诗文的好坏
比如该诗中“照”字,既写出了月色动作性的感觉,又有深山之物对月华的映照之感。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
又比如“流”字,其避写泉水的叮咚之声,而是以静静流淌之意来写出山林中的静谧之感,化流水之动入山夜之静中,自然天成。
再比如“喧”字,此处一个喧,陡然打破前面宁静的气氛,来得突然,又来得如柳暗花明般的欣喜。它将浣女的嬉戏追逐和欢声笑语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3、对于形容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形容词在诗歌中具有的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比如诗中的空山一词中的“空”。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所以形容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美的感知。
五、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宁静和充满生机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静谧而明快的意境。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悠闲淡泊而又轻快的思想情感。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对诗歌意境意象的分析,通过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探讨,不仅深入地体味了诗歌的意境情思之美,还要学会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以后我们自己的写作中灵活地运用,生动地传神达意。
第二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并识记一些文言词汇。
4、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以动衬静的写法,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型:朗读课和导读课相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提问诗歌相关文学常识:
(1)创作朝代(2)作者及其生平(3)作品体裁(4)作品来源
2、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暝
(2)空山
(3)新
(4)喧
(5)浣女
(6)随意
(7)春芳歇
(8)王孙
二、精心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盛唐的诗坛,群星璀璨,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诗佛王维。王维早年曾写过很多质朴感人的诗篇,脍炙人口。像写缠绵相思的《红豆》,写思乡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离别深情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诗,每每读,令人感怀不已。正如古人所说“诗穷而后工”,凡有成就的诗人,其仕途往往坎坷多难。王维也不例外,中年以后,仕途受挫的王维厌倦了官场的纷争,过起了寄情山水、参禅悟道、渴望归隐的生活,让疲惫的灵魂在自然山水间变得润泽愉悦。至情至性的王维自此登上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一起来领略王维所创造出的诗情画意。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
四、课文赏析
1、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 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王维的认知,然后出示课件,大致地介绍王维的生平、诗歌与成就。(2)诗歌朗读
先放一遍音频朗读,然后让学生齐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3)讲解释义
由题目入手,根据注释逐句的解释诗句的含义,包括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个别字词的妙用之处。(4)意境概述
通读全诗,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诗文整体意境的感受,再究问他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意境的。对他们的回答加以修正、完善、归纳总结出全诗的意境。
2、整体把握,出示思考题: A、诗歌中出现那哪些意象? B、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C、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深入鉴赏
本诗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灵活运用动衬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首联起笔写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先高处着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句写自然万象;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尾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4、小结。
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本文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灵活运用动衬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5、质疑讨论
(1)关于“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可用来诠释王维此时的心境:“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 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3、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六、板书设计:
《 山 居 秋 暝 》 王 维 ——诗人、画家、隐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自然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景。浣女归家,渔舟下流)——生活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诗中画 画中情
山
居 明月 青松 清泉 山石 高洁情怀 热爱自然 向往田园 远离尘俗 秋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 向往田园 渴望归隐 厌弃官场 超然淡远
暝
意境: 优美、宁静、闲适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默写全文。
2、根据诗歌所描绘出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500字以上的即景抒情的文章。
第三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揣摩诗中的关键字词,并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教学重点: 诗画风格。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词赏析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维。
二、介绍诗人
(1)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大画家。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
(2)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4)有人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三、解释题目
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四、通读课文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2.学生诵读:
(1)问:在诵读中,大家是否发觉这首诗歌朗朗上口,极富有音韵美?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为诗体名。它格律严密。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问:找出诗歌压韵的韵脚。
五、鉴赏诗歌
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便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诗,其中蕴涵的内容却是无限宽阔。(有三幅画)
1、写景句是哪几句联?从写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自由发言。颔联,颈联
A、描绘出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B、动静结合(对仗工整),绘声绘色。具体分析: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仿佛自己满腹的烦躁都被月光抚平了一般。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荡涤了所有欣赏者心灵上的尘土。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从描绘景物转而描写人,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安静转而喧嚣。诗中不仅有山水之美,还有人情之美。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忘我。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理解首联写作内容,揣摩“空”的意蕴。
交代时间、地点、天气。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2)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格外幽静。
3、如何理解“随意”句?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他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美好吗?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深化了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六、品析意象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七、布置作业
1、抄写一篇,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及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山村自然美---风景清幽
空
村民生活美---民风淳朴
留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诗人人格美---追求高洁
理想中的社会美
第四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2.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3.诵读全诗。【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 1 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五、诗中有画 1.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2.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3.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A.两联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B.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明确】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C.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明确】
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 2 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④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⑤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⑥总结画面内容 【明确】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
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明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还缺什么? 【明确】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六、画外之意
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1.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 3 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七、板书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 画外意
明月 松 清泉 石 ——自然美 向往田园 远离尘俗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生活美 厌弃官场 超然淡远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八、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九、教后感
第五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míng]
一、导入新课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xié],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维。
二、介绍诗人
(1)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大画家。(2)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4)有人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三、解释题目
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学生诵读: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请贝蒂把这首诗读一遍,男生女生个来一遍。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
[fáng]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五、鉴赏诗歌
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便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诗,其中蕴涵的内容却是无限宽阔。